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译文、鉴赏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译文、鉴赏虞世南虞世南(558~638),字伯施,初唐时期政治家、书法家、诗人,尤以文章著名。
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早年师从顾野王,勤学十年,辅佐隋炀帝。
初唐时入弘文馆,后任秘书监。
得唐太宗器重,受封永兴县子,死后赠礼部尚书,于凌烟阁绘其像,名列二十四功臣之一。
唐太宗谓其:“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
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蝉【原文】垂緌①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①垂緌:古人结于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因蝉口部的吸管形如下垂的冠缨而得此比喻。
【译文】蝉所饮的是甘冽的清露,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林传向远方。
声音远播是由于蝉站在高处,而不是因为有秋风相助。
【鉴赏】此诗借咏蝉表现了诗人自己高尚的情操,是一首著名的托物言志的小诗。
首句以象征手法开篇,构思精巧。
古时侯,人们因蝉居高饮露,素以其为高洁品质的象征。
此句明为写蝉,暗用比喻。
诗人突破传统地将“垂”所暗示的官宦身份与“清”统一在“垂饮清露”的描写之中,进而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匠心独具。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写蝉声远播。
梧桐本就高大,用“疏”更衬托出其伟岸挺拔,且与尾句“秋风”呼应。
蝉声以“流响”形容,其远播的情形因用“出”字而更加形象化。
结尾两句是全篇的重点。
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只因“居高”,而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的主旨:人若拥有高尚的品格,即使不借助外物的帮助,也自然能够名扬天下。
唐朝有“咏蝉”三绝,清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是这样评论的:“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
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下文是关于古诗鉴赏(8分)蝉(虞世南)阅读答案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虞世南《蝉》高考诗歌鉴赏》虞世南《蝉》鉴赏古诗鉴赏0216 2021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虞世南《蝉》原文及赏析
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蝉》赏析【1】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这首咏蝉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诗中的蝉,也就是作者自己的影子。
写蝉是为了寄托诗人心中的苦闷和感慨,以蝉自喻,直抒胸臆,感情真挚。
前半首写蝉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后半首抒写自己闻蝉以自警,他乡薄宦,四处飘零,故园荒芜,胡不归去:“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田园将芜胡不归”,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虞世南的《蝉》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写出了蝉的高洁,并以此自况: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凭借某种外在的力量,自能声名远播。
体现了诗人的自信及对人内在品格的赞美。
骆宾王的《狱中咏蝉》巧妙用典,连用比兴,写出了自己对故园、家国的忠爱之情,也写出了自己政治上的不得意和环境给自己的压力。
李商隐的这一首咏蝉的诗,则借蝉栖息高枝,来比喻自己的操守高潔;借蝉餐风饮露难以果腹,来比喻自己生活清貧,两袖清风;借蝉彻夜悲鸣,可所棲息之树依然是那样的苍翠,来比喻自己积极进取,可惜还是得不到权贵的赏识或推荐重用。
钱锺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蝉虞世南赏析
蝉虞世南赏析
摘要:
一、概述《蝉》这首诗的地位和影响
二、分析诗中蝉的象征意义
三、解读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和寓意
四、阐述诗人的思想观点和创作意图
正文:
蝉,作为一种生物,自古以来就在文人墨客的笔下享有崇高的地位。
在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了一首名为《蝉》的诗,这首诗不仅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而且深受后世的称道。
通过这首诗,虞世南以蝉为载体,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情趣。
在《蝉》这首诗中,虞世南巧妙地运用了蝉这一生物的象征意义。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因此,蝉在诗中成为了高尚品质的象征。
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形态和食性,同时也暗示了显宦身份。
在这里,垂緌象征着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而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态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在诗句“流响出疏桐”中,虞世南赋予了蝉声音的美感。
蝉鸣声悦耳动听,仿佛是从稀疏的桐树间传出。
这里的疏桐象征着清凉和寂静,与蝉的鸣声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意境。
诗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传达了蝉的崇高品质和独立精神。
在这里,诗人指出蝉之所以声音传播得远,并非借助秋风,而是因为蝉居高临
下,声音自然远大。
这句话寓意着诗人追求高尚品质,不依赖外力,独立自主的人生态度。
通过《蝉》这首诗,虞世南以蝉为载体,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质和独立精神的追求。
诗中蝉的形象既具有象征意义,又具有实用性,为广大读者传递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古诗蝉虞世南解析
古诗蝉虞世南解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蝉的形态和习性来表达作者的寄托和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首先,诗的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外貌和习性。
在这里,“垂緌”指的是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也暗喻着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而“清露”则指的是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实际上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述了蝉的鸣叫声和栖息地。
蝉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连续不断的鸣叫声表达了蝉的活跃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疏桐”也暗示了蝉的高洁品质,与“清露”相呼应。
最后一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诗的主旨所在。
这里,“居高”不仅指蝉栖息在高处,也暗喻人的品格高洁,站得高则声名远播。
而“非是藉秋风”则强调了蝉的声音远播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其自身的品质和能力。
这也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自立自强的赞美。
总的来说,虞世南的《蝉》以蝉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自立自强的赞美。
通过对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的描绘,以及与“清露”、“疏
桐”等自然元素的结合,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这也是虞世南作为一位重臣所具有的品质和思想境界的体现。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之杨若古兰创作
虞世南《蝉》的意思及赏析蝉虞世南垂绥①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②秋风.
①绥(suí):古人结鄙人巴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外形与其类似. ②借:依附,依附. 须形如帽子系带的蝉一年四季以清澈的露珠为生,鸣叫之一声从茂密的梧桐树上传出.由于它停的地位高,所以声音传得远,并不是凭借秋风. 【独立之美】虞世南的这首《蝉》是唐代最早出现的咏蝉诗,其中塑造了一个独立、清廉的蝉.“饮清露”说明它廉洁、朴素,仅仅靠清露生活;“疏桐”是蝉的生活环境,也是清幽静邃的.“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这一句概括了蝉的个一性一:不凭借秋风这类外物来添加声势,而是靠本人站得高、有能力.这一句被后世用来描述那些立身高洁、博得成就的人. 【赏析】荀子在《劝学》
中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这是在歌颂那些善于凭借外物、掌控机遇的人,但是虞世南一反常论,歌颂蝉不凭借秋风,依附本人的实力来“声名远播”.这类写作方法的方法在于,从人们熟悉的典故和常识入手,反其道而行. 【启示】曹丕在《典论·论文》中说:“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虞世南在这里同样强调的是人格的美和力量.虞世南本人就是一个具有“蝉品”的人,唐太宗曾屡次称赏他的“五绝”:德行、奸佞、博学、文辞、书翰.虞世南也是一个“居高声自远”的君子,他的人格魅力让后人敬佩、效仿.学一首古诗可以添加学问,学古诗面前的一精一神,可以完美人格.。
《蝉》诗词鉴赏
《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蝉》诗词鉴赏1古诗原文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
乍咽凉柯,还移暗叶,重把离愁深诉。
西窗过雨。
怪瑶佩流空,玉筝调柱。
镜暗妆残,为谁娇鬓尚如许。
铜仙铅泪似洗,叹携盘去远,难贮零露。
病翼惊秋,枯形阅世,消得斜阳几度?馀音更苦。
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谩想熏风,柳丝千万缕。
译文翻译宫妃满怀离恨,忿然魂断,化作一只衰蝉,年年都在庭院的绿荫丛中哀呜。
它刚刚还在枝头上呜咽,不一会儿又飞到幽暗的密叶丛中呜叫,一遍又一遍地将生死离别的愁绪向人深深倾诉。
西窗外秋雨初歇,蝉儿惊动的声音如玉佩在空中作响,又如玉筝调柱般美妙动听。
昔日的明镜已经昏暗,容貌已经憔悴,可为何蝉翼还像从前那样娇美?金铜仙人铅泪如洗,去国辞乡,只可叹她携盘远去,不能再贮藏清露以供哀蝉了。
秋蝉病弱的双翼惊恐清秋的到来,那枯槁的形骸在世上已沧桑历尽,还能承担起多少次斜阳的折磨?凄咽欲断的啼叫更让人觉得悲苦,可为什么她还欲独自将哀怨的曲调吟唱,让自己顿时承受这无尽的哀伤?而当此之时,她只能徒然追忆当年自己欢笑在薰风中,柳丝万缕飘飞的美景。
注释解释“一襟”句:一襟:满腔。
宫魂断:用齐后化蝉典。
宫魂,即齐后之魂。
凉柯:秋天的树枝。
暗叶:浓暗的树叶。
瑶佩:以玉声喻蝉鸣声美妙,下“玉筝”同。
调:调整弦柱。
“镜暗妆残”二句:谓不修饰妆扮,为何还那么娇美。
魏文帝宫女莫琼树制蝉鬓,缥缈如蝉。
娇鬓:美鬓,借喻蝉翼的美丽。
铜仙:用汉武帝金铜仙人典。
枯形:指蝉蜕。
消得:经受的住甚:正。
清商:清商曲,古乐府之一种,曲调凄楚。
漫想:空想。
熏风:南风,此指夏天。
创作背景王沂孙生活于宋末元初,切身地经历南宋国之变,在他个人思想上留下一丝极深的抹不去的痛。
他正当报国年华之时,目击国家的败亡,黯然伤神,又流落异族之手,情何以堪。
该词即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以寒蝉的哀吟写亡国之恨。
诗文赏析“一襟余恨宫魂断”。
起笔不凡,用“宫魂”二字点出题目。
据马缟《中华古今注》:“昔齐后忿而死,尸变为蝉,登庭树嘒唳而鸣,王悔恨。
虞世南《蝉》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作品原文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作品注释1、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清露:清纯的露水。
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2、流:发出。
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的很远。
疏桐:高大的梧桐。
3、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4、藉(jiè):凭借、依赖。
作品译文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作品鉴赏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
显宦的身份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
这“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笔巧妙。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
梧桐是高树,用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句对蝉声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三、四两句是全诗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一、二两句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播,一般人往往认为是借助于秋风的传送,作者却别有慧心,强调这是出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一个真理:修身而品格高尚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扬。
古诗文《蝉》赏析
古诗文《蝉》赏析蝉唐朝: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译文及注释【译文蝉垂下像帽带一样的触角喝的是清冽的露水,悦耳的叫声自梧桐林向外远播。
因为它站得高,声音自然传得远,并不是借了秋风。
】【注释①垂緌(ruí):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部分,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
②清露:清纯的露水。
古人认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③流响:指连绵不断的蝉鸣叫的声音。
④藉(jiè):凭借】蝉赏析诗人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
三、四句借蝉抒情:品格高洁者,不需借助外力,自能声名远播。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
虞世南最有名的诗
虞世南最有名的诗原文:《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衍生注释:“垂緌”: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
“清露”:纯净的露水。
“流响”:指蝉连续不断的鸣叫声。
“疏桐”:枝叶稀疏的梧桐。
二、赏析:这首诗托物言志,通过对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身高洁品质的自信和追求。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声传得远是因为它身处高处,而不是依靠秋风的力量。
诗人借蝉喻人,暗示自己品格高尚,声名自能远扬,不需要外在的凭借。
三、作者介绍:虞世南,字伯施,是初唐著名书法家、文学家。
他性情沉静寡欲,笃志勤学,深得唐太宗器重。
其诗歌风格典雅,清新脱俗。
四、运用片段: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我坐在窗前,耳畔传来阵阵蝉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诗句不正是眼前情景的最好写照吗?那蝉儿在高高的枝头,饮着清露,鸣声悠扬,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它的高洁。
我不禁想到,我们做人不也应该像这蝉儿一样,坚守自己的品质,不依赖他人,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尊重吗?原文:《咏风》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一、衍生注释:“逐舞”:随风飘舞。
“轻袖”:轻柔的衣袖。
“绕梁”:形容歌声优美,余音缭绕。
二、赏析: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风的形象。
风使得衣袖飘舞,歌声绕梁,吹动树枝,影子凌乱,吹送花香。
整首诗没有直接写风,却通过风所产生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风的存在和力量,展现出风的活泼灵动。
三、作者介绍:虞世南历经陈、隋、唐三朝,他的诗歌往往寄情于景,富有韵味。
四、运用片段:漫步在花园中,微风拂过。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
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此时此景,不正是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吗?风轻轻吹起我的衣角,仿佛在与我共舞。
那风中传来的花香,不正是风送来的礼物?风啊,你如此神奇,给世界带来了无尽的美妙。
原文:《从军行二首·其一》涂山烽候惊,弭节度龙城。
蝉虞世南赏析
蝉虞世南赏析摘要:一、简介蝉和虞世南二、分析诗歌内容1.垂緌饮清露2.流响出疏桐3.居高声自远4.非是藉秋风三、诗歌寓意和象征意义四、总结诗歌价值和影响正文:蝉,一种夏日的昆虫,以其独特的生命现象吸引了无数诗人墨客。
在众多描绘蝉的诗篇中,唐代名臣虞世南的《蝉》备受后人推崇。
这首诗以其简洁优美的诗句,深邃的寓意,成为了咏蝉诗中的经典之作。
虞世南的《蝉》诗中,首先描绘了蝉的外貌特征和生态习性。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首句“垂緌饮清露”,形象地描绘了蝉的形态。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因此以“饮清露”寓意其高洁品质。
而“垂緌”则暗示了显宦身份,暗喻蝉身处高位。
诗中的第二句“流响出疏桐”,则描绘了蝉的声音。
蝉的声音清脆悦耳,仿佛从疏朗的桐树间流出。
这里的“疏桐”不仅描绘了蝉的生活环境,也暗喻了诗人的孤高品格。
接下来的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进一步深化了诗歌的寓意。
蝉居高树梢,其声音却能传遍远方,这是因为蝉本身具有强大的声音传播能力,而非依赖秋风。
这里,诗人以蝉喻人,表达了身处高位的人,其声名远播并非借助外力,而是凭借自身的才能和品质。
整首诗歌以蝉为载体,运用寓意和象征手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蝉在诗中既代表了自然界中的生物,又寓意了人类社会中的君子品格。
诗人通过蝉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高洁、孤高、自强的追求,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虞世南的《蝉》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
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邃的寓意,赢得了后世的赞誉和传颂。
蝉古诗 虞世南赏析
蝉古诗虞世南赏析
虞世南的《蝉》是一首非常有特色的咏物诗。
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蝉来表达自己对于人格修养和处世之道的理解。
首先,从蝉的形态和特性入手,诗人描绘了蝉的清洁、高雅和脱俗。
“垂緌饮清露”一句,通过“垂緌”暗示显宦身份,而“饮清露”则表现了蝉的食性,同时暗示了蝉的高洁。
这种描写表面上看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意味着显贵的身份与高洁的品质并不矛盾。
接下来,“流响出疏桐”一句,进一步描绘了蝉的声音。
蝉的鸣声从梧桐中间传出,这无疑是对蝉高洁品质的赞美。
在诗人看来,蝉的鸣声之所以能够传得很远,是因为它所处位置高的缘故,而不是借助外力。
这既是对蝉高洁品质的赞美,也体现了诗人对自我精神境界的一种追求。
整首诗中,诗人并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态度,而是通过细腻地描绘蝉的形象和特性,来传达自己对于人格修养和处世之道的理解。
人应该坚守志行的高洁,严于律己,加强自身修养,不借助外力来提升自己。
同时,诗人也暗示了人只要能做到修身自好,气质自然能够由内而外地涌出,声名自然能够远扬。
总的来说,虞世南的《蝉》是一首非常有深度的咏物诗,诗人通过对蝉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于人格修养和处世之道的理解。
整首诗语言简洁流畅,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虞世南写的蝉的古诗的意思
虞世南写的蝉的古诗的意思
【诗意】:
蝉低垂着触须啜饮清凉的露水,长鸣声从繁茂的梧桐树上传出。
因为它身居高处,声音自会远扬,而不是凭借吹来的阵阵秋风。
【诗句】: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赏析】:
这首诗以蝉为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的思考。
虽然人的生命如同蝉的一声鸣叫,转瞬即逝,但诗人鼓励人们像蝉一样,努力追求理想,活得有意义,尽管短暂,却能留下自己的价值。
这种生命意义的思考使《蝉》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篇哲理之作,令人深思。
虞世南蝉古诗讲解
虞世南蝉古诗讲解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
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声音从疏朗挺拔的梧桐树中间传出。
蝉声远远传开,是因为蝉居住在高树上,而不是依靠秋风。
诗意赏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小诗,作者借咏蝉表达了自己高尚的情操,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表面上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实际上处处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结尾两句是本诗的重点,诗人直抒胸臆,指出蝉声远播并非借助秋风之力,揭示了全文主旨:人若具有高贵的品格,无须借助外力也能名扬天下。
虞世南《蝉》简析
虞世南《蝉》简析
虞世南
蝉
垂饮清露①,流响出疏桐②。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解】
①:冠缨。
蝉头部伸出的触须好像下垂的冠缨,所以说“垂”。
②疏桐:疏朗的梧桐。
【赏析】
这是一首借咏物自表高洁品格的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称道。
首二句写蝉,“清露”言洁,“疏桐”言清高挺拔,“流响”状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三四句是点睛之笔,借蝉抒怀,言立身高洁者,不必凭借他人,自能名声远闻。
是作者对内在品格自我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自信。
虞世南
(558—638),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属浙江)人。
在隋朝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
入唐为太子中舍人。
能文辞,工书法。
《全唐诗》存诗一卷。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
《咏蝉三绝》唐诗注释翻译赏析《咏蝉三绝》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情的三首名作,分别是虞世南的《蝉》、骆宾王的《在狱咏蝉》和李商隐的《蝉》。
这三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寓意,成为唐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虞世南的《蝉》以其清华俊朗的风格和深刻的寓意而著称。
诗的首句“垂緌饮清露”,通过对蝉的形态和习性的描写,展现了蝉的高洁形象。
“垂緌”是古人结在领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称“垂緌”。
“饮清露”则表明蝉生性高洁,栖息于高处,餐风饮露。
次句“流响出疏桐”,进一步描写了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且与末句的“秋风”相呼应。
“流响”写蝉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用一“出”字,将无形的声音传送写得可感可见。
这句虽只对蝉声远传进行了描写,读者却已可窥蝉的高标逸韵。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借助秋风的传递所致,诗人却别有会意,强调这是由于“居高”使然。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涵一个真理:立身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权贵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真如俗话所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两句中的“自”、“非”,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颇显大气。
这两句看似写蝉,实则带有自况的意味,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自信。
骆宾王的《在狱咏蝉》以其深沉的情感和悲愤的基调而感人至深。
诗的首联在句法上运用对偶,写法上启用比兴,以蝉声来逗起客思。
诗一开始即点出时间:秋天,蝉在日渐萧瑟的秋日鸣叫着;地点在狱中,作为“南冠”(囚徒)的诗人,身心不得自由。
落魄加上孤寂,此时诗人更加深深怀念家园了。
颔联一句写蝉,一句写自己,以“不堪”和“来对”将物我联系在一起。
自己大好的青春,经历了政治上种种折磨已经消逝,头上增添了星星白发。
在狱中看到这高唱的秋蝉,还是两鬓乌玄,不禁自伤老大,同时想到自己的少年时代,也何尝不如秋蝉高唱,而今不但一事无成,还锒铛入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虞世南《蝉》鉴赏
古诗鉴赏
0216 2021
蝉
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
“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
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
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
(刘学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