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诗:《蝉》
五年级上册的蝉的意思
五年级上册蝉古诗的解释
虞世南《蝉》这首古诗的意思是萧疏梧桐之上,蝉儿低饮清露,蝉声清脆响亮,回荡树林之间。
身居高枝之上,可以傲视群虫,不用借助秋风,传声依然遥远。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蝉》赏析:
《蝉》这首诗讲的是知了的形态、习性和声音,而这句话则寓意着诗人高尚、明净的行为、志向和兴趣。
吟诵事物的深层含义是赞美人。
这首诗的重点是把握蝉的具体特征,找到艺术上的契合点。
《蝉》这首诗包含了诗人余世南的诗。
作为唐代贞观年间挂灵烟阁的24臣之一,他的名声在于他的知识和能力,高贵和诚实。
他与太宗谈及历代帝王的政治得失,直言不讳,出谋献策,为贞观的治理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蝉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蝉的古诗的意思解释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原文: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有一只蝉正低着头吮吸清凉的露珠,它的鸣叫声从高大的梧桐树中传来。
由于它身居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而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扩展资料:
《蝉》赏析: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蝉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蝉蝉唐代: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译文你栖身高枝之上才难以饱腹,悲鸣传恨无人理会白费其声。
五更以后疏落之声几近断绝,满树碧绿依然如故毫不动情。
我官职卑下像桃梗漂流不定,家园长期荒芜杂草早已长平。
烦劳你的鸣叫让我能够警醒,我是一贫如洗全家水一样清。
注释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五更(gēng):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碧:绿。
薄宦:官职卑微。
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君:指蝉。
警:提醒。
亦:也。
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李商隐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诗人,祖籍河内(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
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
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
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河南焦作市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
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评解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昀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古诗蝉虞世南解析
古诗蝉虞世南解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的一首五言绝句,全诗用蝉的形态和习性来表达作者的寄托和情感。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解析:
首先,诗的首句“垂緌饮清露”描绘了蝉的外貌和习性。
在这里,“垂緌”指的是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也暗喻着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
而“清露”则指的是清纯的露水,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实际上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第二句“流响出疏桐”描述了蝉的鸣叫声和栖息地。
蝉的声音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连续不断的鸣叫声表达了蝉的活跃性和对生活的热爱。
同时,“疏桐”也暗示了蝉的高洁品质,与“清露”相呼应。
最后一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诗的主旨所在。
这里,“居高”不仅指蝉栖息在高处,也暗喻人的品格高洁,站得高则声名远播。
而“非是藉秋风”则强调了蝉的声音远播不是凭借秋风的力量,而是因为其自身的品质和能力。
这也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自立自强的赞美。
总的来说,虞世南的《蝉》以蝉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高尚品质和能力的追求,以及对自立自强的赞美。
通过对蝉的形态、习性和声音的描绘,以及与“清露”、“疏
桐”等自然元素的结合,诗人成功地传达了自己的情感和寄托。
这也是虞世南作为一位重臣所具有的品质和思想境界的体现。
李商隐诗《蝉》原文赏析
李商隐诗《蝉》原文赏析《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解1、本以两句: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
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2、一树句: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
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3、薄宦:官卑职微。
4、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5、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地步。
解释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以果腹;尽管它自命清高也好,含恨哀鸣也罢,这些都是徒劳的,终究不能摆脱生活的'清贫,难饱的困境。
蝉的鸣声到五更天亮时,已经稀疏得几近断绝了,可是一树的叶子依然是那样的苍翠,并不为蝉的哀鸣而悲伤萧疏,显得是那样的冷酷,没有一点一滴地同情。
诗人在各地当幕僚,是一个官职卑下的小官,好象大水中的木偶到处漂流。
更何况家乡田园里的杂草和野地里的杂草已经连成一片了,人走到地里已没有地方落脚了。
蝉的操守高洁正与我的廉正清贫相应。
烦劳你蝉君最能让我警醒,我这个与蝉境遇相似的小官,也当坚持操守,玉洁冰清,这让我不免有了归乡的念头。
评解李商隐是唐代咏物诗的大家,他的咏物诗大多托物寓慨。
这首诗表面写蝉,实际上是写自己。
纪说:“前四句写蝉即自寓,后四句自写,仍归到蝉。
隐显分合,章法可玩。
”全诗层层深入,阐发主题。
“高难饱”,鸣“徒劳”,声“欲断”,树“无情”,怨之深,恨之重,一目了然。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被誉为“追魂之笔”,语出愤激却运思高妙、耐人寻味。
后面就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足见其感情的强烈。
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钱钟书先生评论这首诗说:“蝉饥而哀鸣,树则漠然无动,油然自绿也。
树无情而人有情,遂起同感。
蝉_诗词鉴赏_唐_虞世南
赏析
次句描写蝉声之传播。梧桐是高树,用一 “疏”字,更见其枝干的清高挺拔,且与末句 的“秋风”相呼应。“流响”二字状蝉声的抑 扬顿挫和长鸣不已;“出”字则把蝉声远播的 意态形象化了,让人感受到蝉鸣的响度与力度。 全句虽只写蝉声,但却从中想象到人格化了的 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句对蝉声 传播的生动描写,后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 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 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 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 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 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赏析
首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
处处含比兴象征。“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因 古人常以“冠缨”指代达官贵人。显宦的身份 和地位在一般老百姓心目中,和“清客”是有 矛盾甚至是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 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蝉的形象中了。这 “贵(人)”与“清(客)”的统一,正是为 三、四句的“清”无须借“贵”做反铺垫,用 笔巧妙。
2 清露:清纯的露水。饮清露:古人认为蝉生 性高洁,栖高饮露,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3 流:发出。流响:指蝉长鸣不已,声音传 的很远。
4 疏桐:高大的梧桐。 5 居高:指栖息在高处,语意双关。 6 藉(jiè):凭借、依赖。
译文
蝉儿用触角吸吮着清露,蝉声清脆响亮, 回荡在高大的梧桐树林之间。
蝉声传得很远,是因为蝉在高树枝上,而 不是凭借秋风传播。
赏析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 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 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 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 “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 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 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 耐人寻味。
古诗《蝉》的意思
古诗《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全诗的意思是:
蝉低垂着触须,在树枝上鸣叫。
清透碧绿的梧桐树,寂静无声的傍晚。
蝉声清脆悠长,不断鸣叫,一直到天黑。
声音在树林间回荡,四面八方传遍。
这蝉声,哀怨凄切,让人心动。
诗人通过描绘蝉在梧桐树上的鸣叫,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感慨。
蝉的鸣叫声在傍晚时分显得更加清晰,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时光的珍惜。
同时,通过“四面八方”这个词语,诗人传达了蝉鸣声的广泛传播和影响,暗示了生命的伟大和力量。
整首诗以蝉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绘和对生命短暂和时间流逝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人通过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和细腻描绘的手法,将情感融入到自然之中,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蝉》这首古诗以自然环境为背景,通过对蝉的描绘和思考,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这首诗不仅具有艺术的美感,更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让读者在欣赏的同时,也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蝉古诗 虞世南带拼音
蝉古诗虞世南带拼音《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蝉》虞世南古诗带拼音版1、《蝉》虞世南古诗带拼音版chán蝉táng dài:yú shì nán唐代:虞世南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虞世南翻译2、《蝉》虞世南翻译译文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注释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蝉》虞世南赏析3、《蝉》虞世南赏析赏析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古诗虞世南诗歌朗读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蝉》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垂緌(ruí):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清露:纯净的露水。
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
流响: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
疏:开阔、稀疏。
藉:凭借。
蝉垂着像帽带的触须,吸啜着清莹的露水,悦耳动听的蝉声传出了高大挺拔的梧桐树,长久不已。
居住在高高的地方,声音自然会传播到很远的地方,这不是凭借秋风的吹送就能做到的啊。
【拼音版】
《chán 》
《蝉》
táng ·yú shì nán
【唐】虞世南
chuí ruí yǐn qīng lù
垂緌饮清露
liú xiǎng chū shū tóng
流响出疏桐。
jū gāo shēng zì yuǎn
居高声自远
fēi shì jiè qiū fēng
非是藉秋风。
《蝉》的诗意
《蝉》的诗意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借孤穷悲鸣之寒蝉,抒发自己处境凄凉的悲愤之情。
诗人抓住寒蝉的特点,突出了它那凄切的鸣声,刻画了一幅秋蝉的悲凉图。
全诗简括凝练,以寒蝉高唱、秋风萧瑟、世事寒凉相映衬,抒写了门客被冷落的悲情。
前两句写寒蝉鸣叫的情景,后两句抒发诗人遭际不偶的感慨。
此诗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前半首闻蝉而兴,重在咏蝉;它餐风饮露,居高清雅,然而声嘶力竭地鸣叫,却难求一饱。
后半首直抒己意,他乡薄宦,少年蹉跎,因而闻蝉以自照。
蝉古诗节奏划分
蝉古诗节奏划分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古诗的节奏划分通常涉及到音律和格律的概念。
五言诗划分节奏一般按照二、二、一或者二、一、二和二、三的形式划分。
这三种划分节奏是五言诗较为常见的。
二、二、一的形式就是两个字画斜线两个字画斜线,最后一个字不用画,但是读的时候注意拖音。
《蝉》这首五言诗,采用就是二/一/二的形式划分节奏。
蝉
唐·虞世南
所以这首诗的节奏划分应该是一下:
垂緌/ 饮/ 清露,
流响/ 出/ 疏桐。
居高/ 声/ 自远,
非是/ 藉/ 秋风。
虞世南的《蝉》的诗意思
虞世南的《蝉》的诗意思
虞世南的《蝉》是一首五言绝句,表现了蝉的生命与人生的对比,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感悟。
诗意思如下:
蝉,是夏季的标志之一,它以短暂的生命存在于世间。
虞世南通过描写蝉的生命,抒发了对短暂人生和生命脆弱的感慨。
第一句“蝉噪林逾静”,描述蝉的鸣叫渐渐消逝,林间变得宁静。
第二句“八行中学浅”,蝉的生命只有短短的八行寿命。
第三句“补天知几许”,蝉虽然寿命短暂,却怀有补天之志,力图留下自己的痕迹。
第四句“腹泻方胜似”,虽然蝉只有短暂的生命,但它的生命意义可能远胜于长寿的人。
整首诗以蝉为隐喻,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生命脆弱的思考。
虽然人的生命如同蝉的一声鸣叫,转瞬即逝,但诗人鼓励人们像蝉一样,努力追求理想,活得有意义,尽管短暂,却能留下自己的价值。
这种生命意义的思考使《蝉》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篇哲理之作,令人深思。
古诗蝉的品格
《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借蝉抒怀,作者通过对蝉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品行高洁、清高傲世的思想感情。
原文如下: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首诗的意思是: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蝉儿栖身高处,声音自然会传得很远,这并不是借助秋风的飞传。
这首诗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诗人通过对蝉的描绘,暗示着自己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
唐诗赏析——李商隐:蝉
唐诗赏析——李商隐:蝉简介《蝉》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前四句抓住蝉鸣的特点来写,突出其“高难饱”“恨费声”的遭遇和处境,同时以蝉的彻夜悲鸣反衬树的碧绿无情。
后四句由蝉及己,想到自己官职低微,漂泊不定,田园荒芜,举家清贫,真是感慨良多。
此诗借咏蝉托物言志,寄托身世之慨,既写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的境况,也寄托自己高洁的品格。
全诗采用人、蝉对照的写法,着笔于两者的相同点,一改秋蝉在诗歌中只寄寓凄凉而缺乏内涵的意象特征,赋予秋蝉全新的形象,是咏怀诗中的经典之作。
李商隐生当晚唐时期,一生经历由唐宪宗至唐宣宗六朝,正值牛李党争相当激化之时。
李商隐初依牛党,后改投李党,一直在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挣扎,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此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秋,当时诗人仕途不顺,希望得到令狐绹的帮助提携,但遭到拒绝。
诗人从桂管观察使郑亚幕府归来,行至夔峡,有感于自己如“梗泛”的漂泊生活,写下这首诗。
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注释1.以:因。
薄宦:指官职卑微。
2.高难饱:古人认为蝉栖于高处,餐风饮露,故说“高难饱”。
3.恨费声:因恨而连声悲鸣。
费,徒然。
4.五更:中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五更”。
5.疏欲断:指蝉声稀疏,接近断绝。
6.碧:绿。
7.薄宦:官职卑微。
8.梗犹泛:典出《战国策·齐策》:土偶人对桃梗说:“今子东国之桃梗也,刻削子以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则子漂漂者将何如耳。
”后以梗泛比喻漂泊不定,孤苦无依。
梗,指树木的枝条。
9.故园:对往日家园的称呼,故乡。
10.芜已平:荒草已经平齐没胫,覆盖田地。
芜,荒草。
平,指杂草长得齐平。
11.君:指蝉。
12.警:提醒。
13.亦:也。
14.举家清:全家清贫。
举,全。
清,清贫,清高。
赏析此诗先是描写蝉的境遇,后面直接跳到自身的遭遇上来,直抒胸臆,感情强烈,最后却又自然而然地回到蝉身上,首尾圆融,意脉连贯。
蝉的作者是谁
蝉的作者是谁
《蝉》的作者是唐朝诗人虞世南,是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
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蝉
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诗的手句写蝉的形状和食性,暗示诗人的身份,第二句写蝉的声音传播之远,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
三、四句是由一二句引起的议论,作者强调蝉的声音远播,是因为“居高”,表明修身高尚的人不需要借助其他有能力的人帮助,也能声名远扬,表达出作者对内在品格的赞美和高度自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言古诗:《蝉》
《蝉》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蝉》作品评述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
有些相似.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
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
征性。
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
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
关键要把握住
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
垂ruí音
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
相似的细嘴。
蝉用细嘴吮吸清露,因为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
戒绝腐败,追求清廉。
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
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所以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
诗的最后评
点道,这完全是因为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因为凭借秋风一类
外力所致。
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
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
这种
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
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
他
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
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
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
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
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杨义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
称道。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
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
古人认为
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
这个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
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
以“冠缨”指代贵宦)。
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
饮清露”的形象中了。
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
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
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对应。
“流响”状蝉声的
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
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个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
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
有了这个句对蝉声远
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
它是
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
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
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因为“居高”而自
能致远。
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
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协助),自能声名远播,正象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
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
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
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
气韵。
唐太宗以前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
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唐诗别裁》)
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
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
同一
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李商隐‘本以高难饱,
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
比兴不同如此。
”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
咏蝉以寄意的名作,因为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
比兴寄托,却表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成
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