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 我们能造 什么?
• 我们还能 造什么?
• 但 我 们 现 在 连 这 些 都 造 不 出 来 。
一架飞机· · · 一辆汽车· · ·
一辆坦克· · ·
改 变
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我 国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从历史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 道路:一条是资本主义工业化 道路,一条是社会主义工业化 道路。而当时的时代条件和国 际环境的新特点又促使中国人 民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中国 革命的领导力量也决定了中国 必然走社会主义道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的背景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可实现性 五、总结
一、党在过渡时期的背景
民主革命胜利前夕召开 的七届二中全会,为即将诞 生的共和国确定了各项基本 政策,也提出了使中国由农 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 主主义社会发展到将来的社 会主义社会的基本方向。到 1952年,经过了三年的实践, 由于形势的发展,新的经验 的积累,以及对社会主义改 造步骤有了新的认识,党中 央认为,制定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明确地向全党和 全国人民提出向社会主义逐 步过渡的任务,预计用十五 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来完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农 三大改造 业
手工业 资本主义工商业
总路线
工业化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 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 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 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一化三改”、 “一体两翼”的总路线 。 “一化”即逐步实现国家的 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 的“主体”; “三改” 即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 过渡 时期总路线 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过渡时期总路线评述
我国过渡时期总路线评述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
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于是,在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第一次对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的表述。
总路线内容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要求,又是实现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而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又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两者互相依赖、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建设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是这条总路线的基本特点。
两者的同时并举保证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顺利过渡。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解决所有制问题。
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扩大,即国营企业的新建、扩建;另一方面,是把个体小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这条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反映了当时全国人民的普遍愿望。
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期压迫下,处于贫困落后状态的中国人民,一旦掌握了国家政权和国民经济命脉以后,迫切需要过渡时期总路线,并且也有可能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以便迅速发展生产力。
只有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用先进的生产手段改造和装备国民经济各个部门,迅速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增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巩固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确保国家的独立与安全,使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而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又必须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因为在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这两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制度的强烈愿望,因此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拥护.同时,这一总路线,也集中反映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内容.。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引言过渡时期是指社会变革中一个重要的阶段,通常是从一个社会制度向另一个社会制度过渡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社会各方面都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如何制定一条正确的总路线,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本文将探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概念、作用以及制定的原则和内容。
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概念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个指导社会发展方向和目标的纲领性文件,它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原则,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
总路线的制定是由党的中央领导机关根据国家的实际情况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党的集体智慧进行探讨和决定的。
总路线的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改革开放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它要求我们在过渡时期中坚持党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二、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作用1.指导发展方向: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于指导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重大意义。
它明确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确定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方向,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指导。
2.维护稳定:过渡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不安的状态,各种矛盾和问题都会不断出现。
总路线的制定和实施可以凝聚社会力量,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3.解决问题:过渡时期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总路线的制定可以帮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
总路线明确了党和国家在过渡时期应采取的政策和措施,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指导。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原则1.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保持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2.紧密联系实际:总路线的制定必须紧密联系国家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脱离实际和客观条件。
3.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总路线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能够指导实际工作,不能是空洞的口号和抽象的原则。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如何反映历史必然性的?请谈谈你的理解。
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阶段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具体包括探索社会主义道路、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农业合作化、推进工业化等。
在我看来,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必然性的几个方面:1.结合中国实际: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和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以中国的实际情况作为出发点和基础。
它深刻理解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环境和条件,具体包括国家贫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等,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实践,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了相应的路线和策略。
2.社会主义阶段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必然性。
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历史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过渡时期总路线明确了在这个特定历史阶段下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和发展方向。
3.发展生产力的必然性: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发展生产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这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加强工农业合作化等措施,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4.历史阶段与历史任务的对应:过渡时期总路线将历史阶段的特点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任务相对应。
在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中国面临巨大的任务和挑战,如实现国家独立、推动经济发展、加强阶级斗争等。
过渡时期总路线基于对社会发展规律和阶级斗争的认识,提出了适应这些任务和挑战的战略和方针。
总的来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它是在马克思主义原理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际提出的具体指导思想和战略方针。
它以中国社会主义阶段的发展阶段、生产力发展、历史任务等为基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道路。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新认识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新认识:毛泽东脱离实际2010年08月16日 15:30 北京日报核心提示:对这部分稿子的写法,胡绳表示了赞同。
他对总路线专门写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
他指出:“总路线的提出不是迟早问题,而是根据中国的现实,是应当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继续发展,还是应当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当时认为已有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直接搞完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这是脱离中国实际的。
”一、上世纪80年代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讨论热点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随着1987年中共十三大关于“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
”二是薛暮桥1988年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发表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文,认为总路线“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可以说,对《决议》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论断最早提出质疑的是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
他在文中指出:“现在看来,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似乎提得太早,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宜匆匆忙忙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
”三是林蕴晖在《凯歌行进的时期》中指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关于先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实现由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变,再进而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这如同列宁在1921年提出的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列宁当年称这是一条迂回的道路,或称间接过渡的战略。
而过渡时期总路线,则是绕过了允许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个阶段,通过直接消灭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这如同列宁在1918年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样,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一举进入社会主义,即在经济落后国家实行直接过渡的战略。
如何理解过渡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如何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但要对总路线的提出时机、内容规定、目标追求等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述;而且要对它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同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特别是改造高潮中一些失误的关系,同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迟缓的关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历史大背景和直接动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不准备作这样全面的考察,只是就总路线的评价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
就经济秩序而论,这时,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已经有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这是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客观必然性的一个基本方面。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
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
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效果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即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这条总路线的实质是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为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
抗美援朝可望结束;土地革命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教材精解素材
如何理解新中国成立后的过渡时期及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
总路线规定,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初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当我们在讲到这段内容时,很多学生对什么是过渡时期。
过渡时期应从何时开始理解不清;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有关问题也理解不了,甚至产生了误解。
为此,特作如下简要分析。
一、关于过渡时期传统的观点,通常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一时期称为过渡时期。
之所以称这一时期为过渡时期,一是由这一时期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的。
过渡时期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时期。
1949年我国建立的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在这一社会中,政治上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经济上是五种经济成分即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同时并存。
而其中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仍占很大的比重。
社会主义革命,在经济领域的任务,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成份,改造非社会主义成分,把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成社会主义经济。
所以说建国后新民主主义时期并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过渡的阶段。
就其整体而言,不完全是社会主义的,但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具有社会主义因素,而且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
因此,不能把新民主主义同社会主义截然分开。
我们承认这是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同我们把新中国成立后称为社会主义国家也不矛盾。
说过渡时期是社会主义国家是就其实质和发展的方向而言;说过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国家是就其政权形式的某些特点和五种经济成分并存而言。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不同的侧面加以强调的结果,没有根本的区别。
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决定的。
第一,社会经济结构由多种经济形式并存到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为唯一经济基础。
关于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
第31卷第l期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被会科学版)V01.31N o.1 2008警1秀Jo ur na l of L iao nin g N o r m a l Uni v er s i ty(S oc i a l Science Edition)Jan。
2008关于如何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吴长春(大连海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6)摘要:对过渡时裳总路线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评价,具有羹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对社会主义所有制认识上的偏差,是造成过渡时期总路线局限性的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所规定的完成过渡的时间过于愆暂。
应该鼹历史眼光,蛙在对我齑发来浮彦}过渡时袭总路线。
笑键词:过渡时期总路线;社会蛊义改造;所有稍;科学评价;理论创新中图分类号:A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1751(2008)01—0005—04Ab ou t the Eval uati on of t he Quest ion o f“th e G enera l R ou te in the Transitive Period”W UChang-chun(Sc h o ol of Hum aniti es a n d So ci al S cie nces,D alia n Maritime Univ e rs i ty,D al i an 1 16026,C hi n a)Ab st ra ct:D ee p s t u d y a n d fu rt he r e va lu a ti o n of t he ge ne ra lr o u t eof transitive pe r io d i s ofg r e a t s ig n i f ic a n c e in bo th th eor y a n dprac tic e.The unde rstand ing d e vi at i on a b o u t th e socia list o w n e r s h i p i s the m a i n of the limitation of“th e g ene ral r o u t e in t he transitive period”.Th e transition per i od p rov ide d by“t he gen er al ro u t e in t h e transitive pe r i od”i s t O O short.We sh oul dva lu at e“th e gen er al r o u t e in t he transitive pe rio d”wit h historical p er sp ec t iv e a n d o n t he a lt i t u d e of the a g e.K e y wo r ds:t he general r o u t e in th e transitive pe ri od;re con st ru ct in g so c ia li sm;o wn er s hi p;s c ie nt if i c e v al ua t io n;t he o re t ic a l i n—no va ti on鼓会主义改造溺越是骂克露主义孛嚣纯及辩学李主会主会主义改造,势基鑫改造鑫麓今天静睾拿多整纪豹涎麓量,义学术研究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之一。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几点认识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这条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完成后的1953年提出来的,它标志着我国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始,是当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总的指导方针。
1953年三四月间党中央为了确切掌握新形势下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变化情况以便有的放矢确定日后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形式组成了包括国家计委和工商管理局参加的调查组由中央统战部长李维汉亲自率领到上海武汉南京无锡常州济南等工业发展比较好的城市进行调查研究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几点认识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的研究述评
理 论 研 究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问题的研究述评
刘 丹
( 中国青 年政 治学 院,北京 1 0 8) 0 09
摘 要 :随着 改革 开放 的步伐 。学术理论界 对过渡 时期 总路
线 的 酝 酿 与 提 出进 行 了全 面 的研 究 , 同时 ,在 我 国 由新 民主 主 义过到社会 主义的时间、原因和结果等方面在学术界存在 不同 究做 一 回顾 ,并 在 综 述 的基 础 上 对 这 一 问题 进 行 深 入 思 考 。 关键 词 :过 渡 时期 总路 线 ;新 民 主主 义 ;社 会 主 义
声音 ,文章将对近三 十年 来关于党在过 渡时期总路 线 问题 的研 且大多数人普遍认为15 年9 9 2 月下旬是提得最早 的一次 。但也有
一
、
研 究 概 况
生产,Xl 国外的帝国主义 ,使 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  ̄- " , j
国,由新 民主主义 国家转变为社会 主义 国家。认为在这次会议
( ) 一 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时间
在
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中指出 :15 92
年 ,党 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 ,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并 不同意见。薄一波在 ( 干重 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 一书中对 偌 党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酝酿与制定进行 了全面的阐述,提出:党 在七届二中全会决议上指出 ,在革命胜利后 ,迅速地恢复和发展
0 在莫斯科给斯大林写了一封长信。信 中谈了如何向社会主义 是社会主义就是 资本 பைடு நூலகம்义 。理论界 对刘 少奇在建 国初期提 出的 2 日 “ 固新民主主义制度 ”以及利用资产 阶级的积极性 等方面进行 过渡的大体方法。刘少奇 的这封信 ,是对 中国共产党关 于过渡时 巩 了严 厉批判 ,认为在社会主义应该消灭资本 主义。 期总路线的最早的文字说明,也可 以说它就是党 的过渡时期总路 第 三 阶 段 :17 年 党 的十 一届 三 中全 会 到9 年代 初 期 。 线 的雏形 。可以看出,在个体农业 向集体化过渡方面 ,经过15 98 0 91 1 8 年党 的十一届六 中全会通过 的 《 91 关于建 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 年 围绕 山西省委报告的一场争论 和思索 ,党内已基本得 出结论。 史问题 的决议》 重新 肯定 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认为这个 在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在会上讲话 ,第一次对过渡时期总 总路线反映 了历 史的必然性。这时期许多学者在考察 当前社 会 路线和总任务的内容作了比较完整 的表述。会议肯定了中央统战 主义初级 阶段 中的问题时 ,重新 回到建 国时期对建设社会 主义 部 的报告,决定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业进行 的探讨 以及对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研究 :从而 以史为鉴 ,从 中总 社会主义改造 ,发展公私合营 ,过 渡到社会 主义。为 了更好地向 结建设社会 主义的经验 。这一阶段 的研究丰 富和发展 了党 史界 干部 、党员和群众进行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教育和宣传 ,中共 关于党在过渡 时期 总路线 的学 习和宣传提 对党在过渡 时期 总路线问题的研究 ,同时也发展 了新 民主主义 中央宣传部起草 了 《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从1949年
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及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综述从1949年1O月到1956年底,中国成功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历史性转变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建国50多年来,对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的研究,始终是学术界研究重点。
尽管各个时期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观点上也存在着差异,但始终没有中断过。
概括起来,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第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几年。
为扩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建设新中国的需要,理论界展开了学习和宣传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高潮。
第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宣传提纲》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式下达,是毛泽东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理论发展的新阶段。
这时,以宣传和解释过渡时期总路线为主。
第三,从1958年起,全国出现研究毛泽东“革命阶段论、革命转变论与不断革命论”的高潮。
这时理论界忽视了对如何发展生产力等内容的研究,不认为中国民主革命胜利后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
第四,“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在党的路线上,强调不是社会主义就是资本主义。
理论界对刘少奇在建国初期主张的“巩固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进行严厉批判。
第五,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大。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重新肯定“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提法后,理论界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对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理论和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了深入、广泛的研究,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
1987年党的十三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纲领,这为研究毛泽东的转变理论增添新的活力。
当人们考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时,不能不联系与之有颇多相似之处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及其后来的发展变化。
第六,1992年党的十四大至今。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理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浅议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背景1、历史条件:全国大陆基本解放后,通过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和建立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经济命脉;通过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节减国家机构经费和恢复发展生产的种种措施,取得了财经经济根本好转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经济制度对中国具有榜样作用。
2、主要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土改后农村分散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业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间的限制和反限制矛盾突出,使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到日程上来;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实现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
基本特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联系在一起,体现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
在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行将结束时,1952年年底,党中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及时地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952年9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的一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的时间,基本上完成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以后才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此后,毛泽东几次强调“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重要思想,并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赞同和进一步阐述。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并载入了同年9月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任务及其关系总路线包括两重任务:一是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当时称“一体”或“一化”。
列宁曾说“没有高度发达的大工业,那就谈不上社会主义,而对于一个农民国家来说就更谈不上社会主义了”。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怎样认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关键词:过渡时期; 总路线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和允许多种所有制共同存在,史学工作者对建国初期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进行历史反思。
主流观点仍然肯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实践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正确的。
但也有人认为,总路线提出得太早,匆忙搞社会主义改造,超越了一个新民主主义历史阶段,这对生产力的发展是不利的。
怎么认识和评价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否提得过早,是否超越了发展阶段?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对其酝酿已久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第一次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12月28日中共中央转发中宣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作出更加完整准确的表述,即:“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地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04页)过渡时期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国民经济恢复后国内外客观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
1952年,朝鲜战争即将结束;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特别是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已基本完成;人民民主专政得到巩固,全国出现了社会稳定、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国民经济恢复工作胜利完成,工农业生产达到或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切,为新中国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据此,中共中央考虑未来目标时,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总路线提出是不是为时过早?亲身经历这一历史事件的薄一波认为:“这个时候,我们如果不适时地把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盲目生产和盲目经营,就会妨碍我国经济建设有计划(按比例)地发展;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性,就会加剧同国营经济和工人阶级之间的矛盾,从而妨碍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顺利扩大。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
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和发展。
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了。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资本主义15年绝种。
经过近30年的曲折,从1979年起,由允许个体经营到允许雇工;由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估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一直是建国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十年代的讨论热点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历史经验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1953年提出要建立使资本主义绝种的社会主义进行反思。
1987年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在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时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这个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注意。
1990年《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一篇施肇域的著名文章:《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状况概述》,文中列举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 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1)
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问题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 鲁振祥如何评价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研究这一课题,不但要对总路线的提出时机、内容规定、目标追求等作出历史的、实事求是的评述;而且要对它同党的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关系,同后来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特别是改造高潮中一些失误的关系,同后来中国社会发展长期迟缓的关系,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关系,以及对毛泽东提出这条总路线的历史大背景和直接动因,进行深入的探究。
本文不准备作这样全面的考察,只是就总路线的评价问题,结合当时的历史情况,发表以下几点看法。
1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客观发展趋势。
1953年毛泽东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批评了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提法,但实际上,建国初的几年,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工作,概括起来说,就是在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就是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下简称∀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各项基本制度和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长的发展趋势。
如∀共同纲领#第四章规定的经济政策!,以及贯彻这些政策必然出现的越来越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各种经济成分关系的变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秩序。
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52年,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在全国确立起来了。
就经济秩序而论,这时,我国不但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改造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而且已经有40%左右的农民在土改之后加入了互助合作组织,有一半左右的私营工商业被纳入不同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实际上成为对个体农业、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端和最初步骤,而这些变化又曾以生产力的提高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过渡时期总路线对三大改造的规定,可以说就是对这些变革的承认、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效果评价
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效果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实施效果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1952年底党中央按照毛泽东同志的建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
1952年底到1953年初,中国的发展面临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
抗美援朝渴望结束;土地改革的任务已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提前实现预定目标;第一个五年计划即将开始;中国社会生活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矛盾。
新的形势和新的问题,需要提出新的任务和目标。
1952年以后,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多次讲过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6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此作了较为完整的概括“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中央政治局会议后,毛泽东在中共中央宣传部起草的关于总路线的宣传提纲上,把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进一步完整准确地表述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
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并指出,“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
”12月,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了《为动员一切力量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标志着总路线的最终形成。
1954年2月中共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并于同年9月载入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点是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以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二者是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评价综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的历史,始终围绕着一个中心主题,就是如何对待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问题。
1949年全国政协一届一次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在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领导下,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合作社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五种经济并存和发展。
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要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个体私有制了。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使资本主义15年绝种。
经过近30年的曲折,从1979年起,由允许个体经营到允许雇工;由承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到明确肯定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如何认识和评估1953年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一直是建国后历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过渡时期总路线:八十年代的讨论热点1981年6月27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作出的论断是:“这个总路线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
“历史证明,党提出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1985年,邓小平在谈到历史经验时说:“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1953年提出要建立使资本主义绝种的社会主义进行反思。
1987年中共十三大,赵紫阳在向大会作的政治报告中正式提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随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断的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时成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
这个讨论引起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的注意。
1990年《党的文献》第6期发表了一篇施肇域的著名文章:《过渡时期总路线研究状况概述》,文中列举了当时具有代表性的三种观点:一是龚育之1987年1 1月在汕头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的发言:《新民主主义?过渡时期。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刊登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称总路线“既是水到渠成,又有重要发展。
”二是薛慕桥1988年在中央党校《理论动态》第802期发表的《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文,认为总路线“基本方向正确,但搞早了或搞急了。
”三是林蕴晖在《中共党史研究》1988年第1期、1989年第2期发表的《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出现偏差的一个理论原因》、《谈谈土地改革后的主要矛盾和过渡时期总路线》,到《凯歌行进的时期》书中提出的总路线和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路线相比较,是一次“战略思想的重大变更。
”林还认为,此后延续了几十年的“左”倾错误,皆肇始于此。
以上可见,最早对《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关于总路线的论断提出质疑的权威学者,是著名经济学家薛暮桥。
他在文中指出:“现在看来,社会主义改造总路线似乎提得太早,在经济十分落后的中国,应当有一个较长的新民主主义时期,不宜匆匆忙忙消灭个体经济和私营企业。
”九十年代胡绳对总路线的评说作为正式出版的权威著作,则数1991出版的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七十年》和薄一波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这两部著作,都肯定总路线是对七届二中全会路线的发展。
《七十年》写道: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党在历史关键时刻采取的一个重大战略步骤”,“是适时的和必要的”。
薄一波则认为,总路线是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的新发展。
他写道:“《决议》(指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引者注)提出了‘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任务。
总路线将这两个‘转变’融为一体,结合进行。
应当说,这是根据实践的要求和经验,对七届二中全会精神的新发展。
”但是,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后,胡绳和龚育之的认识都有很大的变化。
1994年9月,胡绳委托龚育之主持编写1949年到1978年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本子。
他对写作这个本子的指导思想有明确的交代。
胡绳说:编写社会主义时期的党史,应以坚持基本路线~百年不动摇为指导思想,这样才能有笼罩全局的气势,也才能体现出九十年代党史研究的水平。
他指出,关于历史上曾经发生的离开经济建设的严重教训:一方面是由于没有能够清醒地对待国际国内的某些事件;另一方面又与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有关。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从建国之初,就摆在了党的面前。
过渡时期总路线,就三大改造的具体途径来说,是有自己的创造,但就要建立的社会主义样式来说,则是苏联模式。
这一选择,如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所说,是“有它的历史由来”的,“起过重要的积极作用”。
但不能把它说成客观规律的反映,不能绝对化。
龚育之在具体指导写作过程中,强调以《七十年》为基础,有所前进。
就是根据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后,实践的新发展,对历史的新领悟,史料的新发掘和研究的新成果,达到在历史决议和《七十年》基础上的前进。
龚育之认为:最大的难点就是总路线的提出,早还是不早?对还是不对?这个事情恐怕要攻坚……,这是最关键的问题,也是这些年争论相当大的问题。
经过几轮讨论和修改,1998年最后形成的稿子采用了这样的表述:“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思考”。
龚育之在向胡绳报告中解释说:把酝酿提出总路线的进程,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思考”这个标题加以笼罩,突出地反映总路线确与原来的设想有所不同。
由原来经过10到15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改为从现在就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0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完成,这是一个重大的改变。
这个改变,特别是以后随之而来的加速过渡,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总路线的制定,与学习苏联、照抄苏联的过渡时期理论和社会主义模式,有密切关系。
这有历史的必然性和积极作用,又有历史的局限性和消极影响。
当时强调学习总路线要结合学习《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第九至十二章,从而在思想理论上形成了一个观念,以为社会主义就是苏联模式。
“历史的发展表明:无论是把生产资料公有制当作社会唯一的经济基础,还是把苏联社会主义看作唯一模式,都不利于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探索中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目标和道路。
对这部分稿子的写法,胡绳表示了赞同。
他对总路线专门写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话。
他指出:总路线的提出不是迟早问题,而是根据中国的现实,是应当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的继续发展,还是应当尽快消灭资本主义的问题。
毛泽东当时认为已有可能避免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直接搞完全消灭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
这是脱离中国实际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为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胡绳在《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发表了一篇力作:《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关系――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以半个世纪的历史经验阐述了落后的农业国不可能越过资本主义,也就是跳过工业化的阶段,直接搞社会主义。
文章明确认为:以为农业国可以跳过资本主义,直接到达社会主义的观点,是“民粹主义”思想,并说毛泽东也染有“民粹主义”的色彩。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胡绳上面的这两段话,是迄今为止,对总路线最为深刻的认识和评价。
二十一世纪初《毛泽东传》的再评价胡绳的观点,曾受到一些人的攻击。
有人指责说:“胡绳同志在自己文章中指出,毛泽东曾经明确地反对了民粹主义。
这是合乎事实的。
但胡绳同志同时又认为,毛泽东曾经‘染上过民粹主义的色彩’……。
我认为,这是对毛泽东的误解,在理论和事实上都站不住脚。
”批判胡绳的人坚持认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正是适应进行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以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目标而提出来的。
”其理由是:“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力量较强大,理应成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第二,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弱小,它不可能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础。
”“第三,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一个必要条件。
”根据上述三条,作者得出以下结论:综上所述可以肯定,在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的同时,有系统地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适时的和必要的。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历史证明,党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这里对毛泽东是否“染有民粹主义色彩”,暂且搁置不论。
仅就对总路线的评价来说,作为学术讨论,不同观点的存在,是完全正常的。
那么,目前国内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怎样评说的呢?值得推荐的是,逢先知、金冲及二位主编的《毛泽东传》(1949-1976)。
《毛传》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上)这一章对总路线的提出是这样说的:毛泽东在一九五一年二月就提出一个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即“三年准备、十年计划经济建设”。
从一九五0年至一九五二年的三年准备的任务已经实现了,下一步应当怎么走?作为战略家的毛泽东正在作通盘的、长远的考虑,并且从理论上给予指导。
此时,他不仅考虑着中国如何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的问题,而且还在酝酿提出一个对今后中国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决策: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
关于在中国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作者写道:毛泽东,还有中国共产党其他领导人,原来这样设想: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期里。
首要任务还不是立即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先经过一段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待条件成熟后,再视情况,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一举进入社会主义。
这个时间,毛泽东在1949年建国时估计,大约需要二三十年时间。
作者继续写道:然而到1952年夏秋之交,在中国社会经济的现实生活中,已经发生一些超出原来预料的变化。
其中最引起他注意的,是工商业公私比例的变化。
这显然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问题,而是中国的社会经济形态已经和正在逐步实现转变的集中反映。
中国工商业产值中公私比例数字的变化,成为毛泽东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重要依据。
关于总路线与原来设想的关系,作者是这样表述的:改变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步骤的提法,即从现在起就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而不是要等到10年或15年以后才向社会主义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进程中带有转折意义的大事。
请注意,这里用的是“改变”,具有“转折意义”。
是不是应该理解为并非原有设想的直接继续和发展。
那末,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实践,今天对这条具有转折意义的总路线,作怎样的历史评价呢?作者写道:毛泽东审阅的提纲(指总路线学习宣传提纲――引者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的唯一的经济基础。
”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观点,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流行而并不确切的观点。
这句话不是毛泽东写的,但他赞成,还作了发挥。
在这句话之后,他加写了一段文字:“我们所以必须这样做,是因为只有完成了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会……”这个理论观点,代表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所达到的认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