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住人口超940万 抚养比出现“拐点”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挑战与应对人口规模下降是21世纪的全球趋势。
我国人口负增长比预期提前约10年。
人口负增长给国家综合国力、竞争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负效应客观存在。
区别于其他国家,我国人口下降速度快、窗口期短、城乡和区域不平衡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但仍需抢抓“十四五”应对窗口期,战略上保持定力,战术上灵活机动。
在强化养老、托幼、家庭支持政策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市场调控,既推动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化解风险,又切实减轻家庭住房负担,全面构建年龄友好型住房政策体系;进一步强化都市圈层面的政策协调,构建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格局。
人口负增长正负效应并存,但我国人口下降速度快、窗口期短、情况复杂值得高度警惕(一)人口负增长既带来消极影响也存在积极作用,需辩证看待通常认为,人口负增长或导致经济下滑、养老负担加剧。
老年抚养比提升导致养老金和医疗保险缴费者比例下降、领取者比例上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延长也使个人养老金领取时间延长,同时医疗费用占GDP的比例会增加,国家财政和社会保障的可持续性受到考验。
但人口负增长也会形成环境红利,资源消耗减少,生物系统和生物多样性恢复,废弃物和污染减少,缓解人口资源环境制约的矛盾,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因人口数量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增速下降,倒逼技术创新。
随着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持续加大,增加了适合各年龄段人口的就业岗位,老年人力资源得到更大限度开发,从而弥补因劳动年龄人口减少而造成的经济发展潜力损失。
人口负增长还将带来更加舒适的生活空间、城市拥挤减少、工作机会增多、生活压力减轻以及犯罪减少。
总之,并无定论证明人口负增长的消极因素显著高于积极因素,关键在于如何科学应对、及时应对、综合应对。
(二)中国人口转变遵循“东亚模式”,转变晚、节奏快、时间紧根据人口转变周期长短和相关指标变动快慢,人口转变可以分为两种模式,第一种是“西欧模式”,以德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其人口转变开始早、节奏慢、经历周期长,转变过程持续50年甚至上百年时间;第二种是“二战”以来显现于亚洲诸国的“东亚模式”,其人口转变晚、节奏快、周期短,以日本和中国尤其明显。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
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公布)2023年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1、广东省(12656.8万人)2、山东省(10162.79万人)3、河南省(9872万人)4、江苏省(8515万人)5、四川省(8374万人)6、河北省(7420万人)7、湖南省(6604万人)8、浙江省(6577万人)9、安徽省(6127万人)10、湖北省(5844万人)注:中国常住人口最多的十大省份排行榜编辑通过检索各省市的统计局官网发布的《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整理得出,榜单仅供大家参考。
中国城乡人口从城乡构成看,2022年末城镇常住人口9207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4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9104万人,减少731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镇化率)为65.22%,比上年末提高0.50个百分点。
中国人口的特点:1、人口总量惯性增长,人口增速有所放缓。
2、劳动年龄人口下降,人口抚养比上升。
3、人口素质大幅改善,人力资本不断提升。
4、人口城镇化水平加速提升,人口流动更趋活跃。
5、人口性别比趋于合理,家庭户人口规模持续下降。
中国人口最多的省排名及各项数据1、广东省(12656.8万人)据《2022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广东省常住人口12656.8万人,占全国人口总量的8.97%,常住人口数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位;广东户籍人口10049.7万人,增加102.8万人,增长1.03%,成为全国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同时达到过亿体量的省份。
其中城镇常住人口9465.40 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4.79%,比上年末提高 0.16 个百分点。
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出9.57个百分点,继续位居上海、北京、天津3个直辖市后全国人口城镇化率的省域之首。
2、山东省(10162.79万人)据《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截至2022年末,山东省常住人口10162.79万人,是中国除广东省外常住人口唯一一个超过1亿的省份,也是华东地区常住人口最多的省份。
人教A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含答案解析)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综合题专题训练 (25)一、综合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0分)1.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
据此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如表为我国八大经济区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单位:% )表。
地区东北地区北部沿海地区大西北地区黄河中游地区大西南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南部沿海地区2005年 6.9511.97 3.137.9810.989.7120.5828.70 2010年 6.2013.22 4.1311.1413.5311.0119.8620.91(1)根据材料一,分析1982-2010年我国流动人口的变化特点。
(2)根据材料二,说出我国八大经济板块中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并分析该地区人口大量流人带来的影响。
(3)2005-2010 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比重增加,试分析原因。
2.读表,完成下列要求。
2010年和2014年北京市常住人口变化(单位:万人)年份2010年2014年常住人口总数1961.22151.6其中户籍人口1256.71332.9外来常住人口704.5818.7(1)表中数据显示,北京市常住人口增长主要来自______ 增长。
2010年人口普查显示,朝阳区和海淀区的常住外来人口超过百万,昌平区排在第三位,形成多个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中村”,如图所示。
(2)“城中村”一般具有交通______ ,租金______ 的特点,但由于人口高度集中容易出现______ ,______ 等城市问题。
(3)北京市提出2020年人口控制在2300万以下的目标,主要是考虑北京市的______ 和______ 条件,尤其是______ 资源的承载能力。
(4)在控制人口的同时,北京市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还应采取的措施是______ (选择填空)。
A.实施南水北调--提高地域开放程度B.加强污水处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C.更多开辟农田--提高居民消费水平D.大力发展工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生育政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生育政策是指由国家制定或在国家指导下制定的规范育龄夫妇生育行为(包括生育数量和质量)的准则。
中国现行生育政策主要是,国家鼓励公民晚婚晚育、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一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生育第二个子女。
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根据当地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和人口状况规定。
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把国家确定的现行生育政策法律化、制度化,从法律上确定了中国现行的基本生育政策。
但是,随着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我过的计划生育正常是不断变化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生育政策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鼓励生育,计划生育以及小步调整阶段。
⑴1949年至1953年,那时的代表性政策是1952年卫生部制定的《限制节育及人工流产暂行办法》,充分体现了鼓励生育的倾向。
1954年至1959年间,政策略有反复,尽管在第一次人口普查之后提出节制生育的观点,但随后又颠覆了这种观点。
⑵上世纪70、80年代生育政策逐渐收紧。
1964年国务院成立计划生育委员会,宪法规定“国家提倡和推行计划生育”,十二大报告“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均显示计划生育政策的重要地位。
⑶1991年以来计划生育政策开始小步调整。
各省市实行了多样化的生育政策,如照顾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农村地区更为宽松,少数民族也有适当照顾。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变化,中国人口增速曾出现急升和急降中国人口在上世纪50、60年代高速增长,这期间相比之前的战争和动荡时期人民生活条件逐渐改善,人口死亡率由50年代初的1.7%大幅下降至60年代末期的0.7%,与此同时出生率一直维持在3%以上。
这一时期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也处在2%以上的历史最高水平,从而使中国的总人口从1949年的5.4亿迅速增加到了1970年的8.3亿。
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
高考《地理》模拟试卷及答案解析(一)一、选择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高考风向题)下图为全球某季节不同纬度气温及风速的空间分布示意图,风速等值线中“-”表示风向与“+”相反。
据此完成1~3题。
1.图示为北半球( )A.春季 B.夏季C.秋季 D.冬季2.N处近地面风速大于M处近地面风速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B.下垫面状况非常均一C.该季节南北气温差较大 D.平原削弱风速不显著3.P处风向及风速范围分别是( )A.偏东风20~30 m/s B.偏东风30~40 m/sC.偏西风20~30 m/s D.偏西风30~40 m/s某研究区位于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的天老池流域(38°25′18″N~38°26′38″N,99°54′00″E~99°56′55″E)。
祁连圆柏耐旱性强,可作为分布区内干旱地区的造林树种。
其与大面积灌丛、草甸交错分布,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
读该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祁连圆柏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垂直分布特征图,完成4~6题。
4.5个海拔高度的平均种子数量垂直分布特征为( )A.枯落物层>0~5cm层>5~10cm层B.0~5cm层>枯落物层>5~10cm层C.5~10cm层>0~5cm层>枯落物层D.枯落物层>5~10cm层>0~5cm层5.推测研究区内祁连圆柏土壤种子最大的区域分布在( )A.3200~3400m 阴坡 B.3100~3300m 半阴坡C.3200~3400m 半阳坡 D.3100~3300m 阳坡6.研究区内5~10cm土壤层留种量比较少,但在该层部分样地深层种子数量却比较多,其原因可能是( )A.光照充足 B.林内放牧C.树龄较老 D.种群完整山东省齐河县以“循环模式”为抓手,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出“麦秸覆盖、玉米秸秆全量粉碎还田技术模式”。
2021届高三新高考试题地理12月刊考点07 人口(原卷版)
考点07 人口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近20年来,四川省城乡人口大量流向东部沿海城市,城乡居民的收入较多来自于外出务工劳动力的收入返还。
该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特殊发展模式:人口流出越多,城镇化速度越快(进城人群主要是农村留守的老人与儿童),县城就越繁荣。
下表是 2000~2015年四川省各层级城镇化水平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近20年来,四川省县域城镇化的主要驱动力是()①本地工业化②异地工业化③乡镇旅游业发展④生活和教育需求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2.该省县域城镇化速度远超地级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县域(与地级市辖区相比)()①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②农村人口比例较高③城镇住房价格相对较低④常住人口老龄化程度较低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位于鄂中大洪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内的黄仙洞(石灰岩溶洞)尽头上方有一个水没坪村,是典型的山地农耕古村落。
因夏季多暴雨,经常洪水漫坪(坪为山间平整的场地),故称“水没坪”。
该村筑造多级台地,在台地上建造房屋。
据说水没坪村居民数百年来维持在90人左右,没有大幅度的增减。
下图为该村的地理环境与聚落位置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水没坪村坐落地属于()A.谷地B.盆地C.山脊D.鞍部4.水没坪农居横向展开多沿()A.等高线B.河流C.道路D.农田5.水没坪村数百年来人口数量变化不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自然灾害B.环境容量C.地形地质D.交通通信日本北海道某城镇以第一产业及第三产业(观光疗养业、福利事业)为主。
读该城镇人口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城镇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死亡率大于出生率B.自然灾害频繁发生C.该地距大城市较远D.自身发展动力不足7.应对人口数量的变化,该城镇所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A.加强人口流动的管理B.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C.鼓励生育,接纳移民D.提高女性文化教育水平我国人社部表示:将适时出台渐进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中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
目录
一. 中国面临“改革窗口”的历史机遇期 二. 传统增长模式的式微 三. 速度与制度之争 四. 凝聚改革共识 五. 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六. 改革的议程和方案 七. 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
5%
0%
14 数据来源:CEIC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基础性因素变化对中国经济产生深刻影响
中国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主题
2013年6月
目录
一. 中国面临“改革窗口”的历史机遇期 二. 传统增长模式的式微 三. 速度与制度之争 四. 凝聚改革共识 五. 改革的目标与重点 六. 改革的议程和方案 七. 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
2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改革”新时期
中共十八大产生了新一代的领导,它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为 期5-10年的新的政治时期。
Daron Acemoglu 和 James A Robinson 两 位 学 者 合 著 了 “ Why Nations Fail”一书,该书的副题为“权力、繁荣和贫困的起源”。
作者用15年的时间对近五百年来全球数十个不同国家出现的繁 荣、稳定与贫困、动荡两个走向做了实证研究并探讨了它的根 源。
23
改革共识:“新时期”经济发展的宗旨和目标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式微预示着中国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新 时期”。
“新时期”的主题是通过体制改革挖掘新的增长动力、转换增 长方式。
质量
效益
经济发展 的宗旨和
目标
均衡
如何实现人口均衡发展
我国人口国情发生深刻变化:如何实现人口均衡发展核心提示:我国人口、社会和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人口与社会和经济发展关系正在发生着转变,人口问题的性质正在发生着转变,解决人口问题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基础正在发生着转变。
在新形势下,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是一项具有重大意义的战略选择。
2007年,中央颁布全面加强人口工作决定,首提“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核心词为“统筹解决人口问题”。
可以说,基本人口国情的变化、人口问题性质的转型,成为形成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社会基础,全面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国策成为人口均衡发展理念的政策先导。
为何要提人口均衡发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需求不断升级的今天,人口发展的目标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追求人口规模适度方面,而是有了更为全面、更为丰富的内容。
在层次上,它要求不但人口自身各个要素之间要相互协调,而且人口与外部各个因素之间也要相互匹配;在内容上,它要求不但要实现人口数量上的理想状态,而且要实现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方面的理想状态。
在此背景下,“人口均衡”概念被提出来。
人口均衡是指人口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并且人口总量适度、人口素质全面提升、人口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合理及人口系统内部各个要素之间协调平衡发展。
“人口均衡”应是描述新时期人口发展目标的最佳选择人口、资源与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有机统一体,无法割裂其中之一而谈其他。
继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后,应提出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使原本紧密相联的三者形成一个统一的“三型社会建设”目标。
人口失衡问题出在哪中国的人口发展一直面临着许多不同形式的问题和挑战,人口理论研究与政策探索都是围绕这些问题而展开的。
虽然这些问题表现诸多,包括人口规模过大、人口增长过快、老龄化态势严峻、性别结构严重失衡、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紧张等许多方面,但是这些问题的实质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人口发展的不均衡。
浅谈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到 19 年的 1 .3 99 5 2 ‰和8 7 %, .7 总和生育率下降到更替水平以下 , 进入世
界 低生 育 水平 国 家行 列 , 口增 长逐 渐 从高 出生 率 , 人 低死 亡率 , 人 口 自然 高
给不 足 等 问题 。 老 龄 化 社会 的 国 际标 准 是 : 一个 特 定 的社 会 里 , 果 6 岁 ( 6 岁 ) 在 如 0 含 0
【 】 国计生 委, 中国人 口与发 展 的历 史与现 状 3中 《 .
【 】 雨 民, 口老 龄化 危机 挑战 中 国计划 生育 政策 【 】 国 际先驱 报, 4李 人 N.
三 、计 划生育政 策带来 的问题
( )人 口老 龄化 日趋 严 重 一 H ̄ 生 育在 带来 在缓 解 我 国人 口压力 的 同 时 , -E j 也带 来 了一系 列 的 问题 ,
生的人 口在2 年后正好成长为青壮年劳动力 , 0 那时也恰逢 中国老龄化达到
顶峰 的年 代 , 这样 既 可 以保证 我 国 充裕 的劳 动力 又 能使 老 年人 老 有所 养 , 达
之后 , 绝对 数量 就 会 逐年 下降 。 18 年 以来 , 儿人  ̄(-1 岁) 对数 持 从 92 少 o 4 绝
我过出现的上述 的一些新情况, 我国的计戈 生育政策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 , Ⅱ
以便更好的服务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
参 考文献 [ ] 晓敏, 当前 我国人 口老 龄化 问题及 对 策》 1郝 《 .
抚养成 本 , 解 了人 口过 多对 资 源和 环境 的压 力 , 进 了 经济 发展 和人 民生 缓 促 活水 平提 高 。
浅谈劳动经济学之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之争1.何谓“刘易斯拐点”?你认为判断它是否到来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刘易斯拐点,即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终枯竭。
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刘易斯在人口流动模型中提出。
刘易斯认为,在一国发展初期存在二元经济结构,一个是以传统生产方式生产的“维持生计”部门(以传统农业部门为代表);一个是以现代生产方式生产的“资本主义”部门(以工业部门和城市为代表)。
农业部门人口多、增长快。
由于边际生产率递减规律,其边际生产率非常低甚至为零,农业部门出现大量劳动力剩余。
此时,只要工业部门能够提供稍大于维持农村人口最低生活水平的既定工资,农业部门就将涌入大量劳动力至工业部门,为工业部门的扩张提供无限的劳动力供给。
随着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农业中劳动的边际产出量降为零。
此时,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的隐性失业。
当工业部门提供既定水平工资时,农业部门劳动力向工业部门转移,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业部门不断扩张。
由于在既定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工业部门在实际工资不变的情况下将所获得利润转化为再投资,将规模不断扩大直到将农村剩余劳动力全部吸收完,这个时候工资便出现了由水平运动到陡峭上升的转变,经济学上称之为“刘易斯拐点”。
如图,横轴表示劳动力供给,纵轴表示工资水平。
工资水平长期保持不变劳动力过剩,随着AD1右移至AD2到了劳动力过剩向短缺的转折点,即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又有第一拐点和第二拐点之分。
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这入篇论文中刘易斯提出了自己的“二元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二元即指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
当二元经济发展由第一阶段转变到第二阶段,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此时由于传统农业部门的压力,现代工业部门的工资开始上升,第一个转折点,即“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在“刘易斯第一拐点”开始到来,二元经济发展到劳动力开始出现短缺的第二阶段后,随着农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农业剩余进一步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进一步释放,现代工业部门的迅速发展足以超过人口的增长,该部门的工资最终将会上升。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四篇)
供给侧改革的理解1. 供给侧改革的前世与今生1.1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____月以来,“供给侧改革”成为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
国家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11 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APEC 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两次强调,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____在“____五”规划纲要编制工作会议上称,“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而中财办主任刘鹤、副主任杨伟民,以及国家部委领导人也均在不同场合强调“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2 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
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
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
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1.3 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表象:需求不足。
____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逐年下滑。
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____年见顶回落,过去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而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不可避免。
内需中,____年人口结构出现拐点,____年人口抚养比见底回升,____年地产销量增速持续下行,工业化步入后期,投资增速持续下行。
实质:供需错配。
但需求刺激效果甚微,____年以来央行5 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 万亿,但投资依然萎靡。
而在消费领域中,则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错配: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国内航空客运增速缓慢下行,但跨境出游却持续高增长。
这意味着,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问题,并不在短期需求,而在中长期供给。
1.4 供给侧改革是否有先例?来自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
纵观世界经济历史,美国曾在20 世纪____年代陷入滞胀,英国也在20 世纪____年代面临滞胀叠加结构性问题的窘境。
作为供给学派的典型实践,“里根经济学”(Reaganomics)和“撒切尔主义”(Thatcherism)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经济走出衰退的泥淖。
2023年抽样调查报告(13篇)
2023年抽样调查报告(13篇)抽样调查报告1__县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工作经过指导员和普查员的辛勤劳动,被抽中的2个调查小区的入户登记、复查审核、编码、数据录入等工作已全部完成,结合调查到的情况以及本县实际,现就__县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的主要数据分析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此次调查的对象为居住在__县域的常住人口,抽中小区为2个,涉及2个乡镇,2个村(居)民委员会,调查户171户,应在本户登记的人数655人,户籍人口565人(其中户籍人口外出半年以上有85人),常住人口593人。
此次调查按户口性质分:农业户口639人,非农业户口14人,户口待定2人,其中乡村调查人数565人,没有城镇人口(抽中的两个小区均为农村普查小区)。
二、主要数据(一)常住人口此次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常住人口593人,其中:男324人,女269人,15岁以上人口492人,出生人口3人,其中:男3人,女0人;死亡人口2人,其中:男2人,女0人。
(二)人口出生率本次调查人口出生率为4.58‰,比县计生局出生率6.28‰低1.7个千分点。
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数量增长较快,人口控制任务既艰巨又迫切,这就使得人口出生率指标成为人们最为关心的人口统计数字,在实际工作中,统计部门也是把其列为最主要的数据加以重视。
(三)人口死亡率此次调查死亡率为3.05‰,比县计生局死亡率8.47‰低5.42个千分点。
在农村地区存在申报死亡人口“不吉利”的传统封建观念,普遍不及时或者不直接申报死亡人口的现象,使死亡人口登记的准确性受到影响。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由于人口类型逐渐趋向老龄化,死亡率在长期观察中应该是有所升高,在调查死亡率中没有这个明显的趋势。
其次,调查数据发现,在以后一段的时间内,育龄妇女群人口数量基本稳定,育龄妇女生育率仍会维持在一定的高度,因此计划生育工作仍需加强。
三、人口抽样情况分析1、自然率持续降低,人口总量持续低速增长根据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推算,__县人口总量为15.37万人,其中男性8.17万人,女性7.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58‰,死亡率为3.05‰,自然增长率为1.53‰,与相比,人口出生率降低7.41个千分点,死亡率降低4.81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下降2.6个千分点,由此推算,双柏出生人口为1812人,死亡人口__26人,剔除迁移变动因素,全年净增长人口914人,人口总量继续保持低速增长趋势。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练习题
2023年公务员(国考)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练习题单选题(共60题)1、仓库里的货第一天运出20%,第二天运出27吨,第三天又运出剩下的10%,最后剩下的比原货物的一半多1吨,求原有货物多少吨?()A.112B.115C.120D.129【答案】 B2、有20位运动员参加长跑,他们的参赛号码分别是1,2,3,…,20,至少要从中选出多少个参赛号码,才能保证至少有两个号码的差是13的倍数?()A.12B.15C.14D.13【答案】 C3、导游:旅行社:行程A.职员:公司:总结B.演员:剧院:表演C.教师:学校:大纲D.司机:车队:驾照【答案】 C4、风力发电在芬兰、丹麦等国家很流行,中国也在西部地区大力提倡。
小型风力发电系统效率很高,但它不是只由一个发电机头组成的,而是一个有一定科技含量的小系统:风力发电机+充电器+数字逆变器。
风力发电机由机头、转体、尾翼、叶片组成。
每一部分都很重要,各部分功能为:叶片用来接受风力并通过机头转为电能;尾翼使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从而获得最大的风能;转体能使机头灵活地转动以实现尾翼调整方向的功能;机头的转子是永磁体,定子绕组切割磁力线产生电能。
对这段文字理解正确的是:( )A.风力发电在欧美发达国家应用得非常广泛B.小型风力发电系统由机头、转体、尾翼、叶片组成C.转体是风力发电机将风能转化为电能的主要装置D.风力发电机的尾翼使叶片始终对着来风的方向【答案】 D5、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世界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交汇时期,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渐成共识。
没有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的商业创新模式________,有真实需求场景的教育、医疗健康、信息消费、消费升级等模式创新领域,将会迸发出新的投资机会。
A.举步维艰B.日薄西山C.岌岌可危D.难以为继【答案】 D6、科学家面对现象纷呈的宇宙,都会寻求以最简洁的原则去解释之。
所谓“以一驱万”,其背后的精神,亦离不开系统性的追求。
然而,宇宙与世界的复杂程度和其中未为人知的无尽可能,是绝对不能低估的。
从美英日韩经验看如何完善我国房地产调控
从美英日韩经验看如何完善我国房地产调控作者:刘琳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23年第10期房改以来,我国坚持实施房地产市场化改革思路,即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美英日韩均是实施房地产市场化发展的国家,适合与我国进行对比研究。
一、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长期制度为主、短期调控为辅的房地产政策体系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四个国家中,只有韩国实行对房地产市场频繁调控的思路,其他三国均以实施中长期房地产制度为主,更多关注和解决中低收入人群住房问题,房地产税收政策和房地产金融政策相对稳定。
其中,美国实行对房地产市场总体不干预思路,英国和日本的房地产中长期政策根据住房供求的阶段性变化而进行调整,在必要时候政府也采取管制政策。
从房地产市场运行状况看,实施频繁调控的韩国具有房地产市场周期更短、市场波动幅度更大的特征。
为保持我国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可以借鉴成熟的国际经验,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中长期制度为主、短期调控为辅的房地产政策体系,完善住房供给体系,改革相关配套制度,形成稳定的房地产用地制度、房地产金融制度和房地产税收制度。
其中,房地产中长期制度侧重提升不同收入阶层的居住水平,短期调控政策侧重维持房地产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
在住房短缺时期,住房需求旺盛,各经济体均没有发生过房地产泡沫破灭问题。
在解决住房短缺问题以后,美国、日本出现过房地产泡沫危机,其中美国没有采取任何房地产政策应对泡沫问题,日本则出台了土地交易管制措施、增加房地产持有税、减少房地产融资数量等短期调控措施控制房价泡沫,这些短期调控措施对控制泡沫膨胀效果有限。
美日房地产泡沫膨胀和破灭主要受经济金融政策的宽松和收紧影响,持续低利率环境后的连续大幅加息,是美日房地产泡沫扩大和破灭的共同诱因,房地产只是经济泡沫的载体。
因此,防范房地产泡沫危机不单单是房地产政策内容,更是宏观调控政策内容。
可以针对性地完善两方面房地产政策,一是在中长期政策体系中,完善房地产金融制度,加强房地产金融监管,防范房地产过度金融化;二是在房地产短期调控政策体系中,加强房地产泡沫水平监控,建立房价泡沫预警制度,为实施逆周期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 人口性别比、抚养比、人口红利、人口问题
高考地理微专题训练人口性别比、抚养比、人口红利、人口问题一、单选题人口性别比是指平均100名女性所对应的男性人口数量,正常的人口性别比例为102:100到107:100。
下面图1是我国男女性别比,图是我国各胎性别比。
读图完成题。
1.关于图1中我国男女性别比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 1990年和2000年男女性别比都偏高B 男女性别比过高会影响社会安定C 男女性别比过高会导致体力劳动者减少D 男女性别比呈逐年上升趋势。
2.关于图2中我国各胎性别比情况及产生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① 三性别比>二胎>一胎① 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意识① 妇女受教育水平较低① 目前我国三胎现象还普遍存在A ①①B ①①①C ①①①①D ①①①1.C 直接读图判断,A、D正确,而男女性别比与劳动者的就业结构没有直接的关系,故C错误。
2.B 组合选择题可结合排除法,目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没有改变,三胎现象只在少数贫困地区存在。
①错误;图2显示二胎、三胎的性别比明显高于一胎,反映了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这与妇女的受教育水平较低有关。
①正确。
人口的出生性别比,通常以每出生100个女性人口相对应出生的男性人口的数值来表示。
国际上通常将人口出生性别比的正常范围定为102-107,超出这个范围则被视为异常。
下图为1980-2015年我国人口出生性别比变化趋势(数据来自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各题。
3.据图可知我国A.“剩男”现象趋势明显B.女性择偶标准将降低C.1980年后一直波动上升,总体偏高D.2004年后人口出生性别比直线下降4.有关出生人口性别比的说法正确的是A.出生人口性别比越小越利于人类社会的发展B.提高女性社会地位利于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C.二孩政策是影响出生人口性别比的主要原因D.发达国家不存在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问题3.A 自1980年以来,我国出生性别比波动上升,总体偏高,C错;1980年—2008年出生性别比开始超出正常范围,并且呈现持续増高的趋势;2000年—2003年出生性别比稍有回落,但之后一直处于偏高状态,A正确;2008年出现拐点以后,出生性别比开始逐年下降,D错误;由于女性人口低于男性人口女性择偶标准将升高,B错;故选A。
最新常州人口数据,常州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
最新常州人口数据,常州人口数量最新比例数据2023年常州市人口增速继续放缓,城镇人口比重稳中有升,就业人员总数保持平稳,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人口与经济社会保持协调发展。
一、全市人口发展主要特点1、人口总量惯性增加,增速继续放缓。
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470.1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万人,继续保持0.1%的低速增长态势,增幅在13个省辖市中居第9位,高于南通市、盐城市和泰州市,与苏州持平。
全市户籍人口370.8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万人,增长0.6%。
全市户籍人口出生35522人,出生率为9.61‰,比下降0.6个千分点;死亡25699人,死亡率为6.95‰,比上年上升0.15个千分点;自然人口增长9823人,自然增长率为2.66‰,比上年下降0.8个千分点。
2、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镇化率有所提高。
2023年,全市人口密度达1075人/平方公里,比上年增加1人/平方公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329.1万人,占常住人口的70%,居住在农村的人口为141.0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30%;城镇化率(城镇人口占常住人口比重)达70.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3.48个百分点,居全省第4位,低于南京的81.40%、无锡的75.40%和苏州的74.90%。
3、人口老龄化程度加剧,社会抚养负担加重。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市老年人口比重迅速提高,年龄结构日趋老龄化。
2023年,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少儿人口52.9万人,占11.26%,比上年提高0.06个百分点;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362.5万人,占77.10%,比上年下降0.55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4.7万人,占比11.6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老年人口抚养比(每百名劳动年龄人口负担的65岁以上老年人口数)达到15.1%,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近年来全市少儿人口比重仍呈上升趋势,2023年少儿抚养比达到14.6%,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住人口超940万抚养比出现“拐点”
作者:
来源:《宁波通讯·图话版》2021年第05期
新闻回顾
5月17日,宁波市统计局正式发布宁波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从数量、结构、素质、分布等方面出发,在全面采用电子化数据采集方式,充分运用部门行政记录和大数据比对校验数据的基础上,清晰地绘制出宁波市10年间的人口发展“全景图谱”,为进一步准确把握宁波市人口发展的特点和趋势、推动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更为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
(下文中“五人普”“六人普”“七人普”分别为“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简称)。
新闻解读
◆宁波市人口数量和区域分布情况如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十年间,宁波市常住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市区常住人口不断集聚,城镇化率不断提升。
从人口总量看,2020年宁波市常住人口数量为940.43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760.57万人相比,增加179.86万人,增长23.65%。
这一增量比2000年“五人普”到
2010“六人普”十年间的增量多增15.55万人,保持持续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常住人口总数继续保持全省第三名,与全省第二名温州市差距缩小到16.86万人。
从区域分布情况看,2020年宁波市市区常住人口达到505.71万人,占常住人口总数的53.77%,市区常住人口集聚效应明显。
在区县(市)当中,慈溪市、鄞州区、余姚市、海曙区四地常住人口超百万,其中慈溪市常住人口最多,达到182.95万人。
2020年宁波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8.00%,比2010年“六人普”提升9.69个百分点,分别高出全国、全省平均水平14.11和5.83个百分点。
◆此次普查数据在男女比例上有何特征?
从男女比例看,2020年宁波市常住人口中,男性490.58万人,女性449.85万人,以女性为100计算,人口性别比达109.05,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4.71个点,与全省的109.04基本持平,高于全国3.98个点,高出2020年末戶籍人口性别比11.60个点。
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宁波市常住人口中外来人口男性较多的特征较为明显。
◆与上一次人口普查相比,宁波市人口文化素质有何变化?
根据此次普查,宁波市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由2010年“六人普”的10.33%上升到17.84%,15岁及以上人口文盲率由2010年“六人普”的3.83%下降至
1.55%,均好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人口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
2020年宁波市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97年,比2010年“六人普”的9.04年增加0.93年,高出全省平均水平0.18年。
此外,宁波市劳动年龄人口文化素质同步提升。
2020年宁波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648.14万人,占比为68.92%,比2010年“六人普”增加84.69万人。
2020年“七人普”宁波市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79年,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1.15年,高出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0.06年。
劳动年龄人口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为43.60%,其中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比达到了24.49%,分别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了13.70和11.98个百分点。
◆宁波市的社会负担情况如何?
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宁波市0—14岁人口占比为12.26%,比2010年“六人普”提高0.57个百分点,得益于二孩政策的出台和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条件的放宽,扭转了历次人口普查0—14岁人口占比持续下降的趋势。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上升至18.10%,与2000年“五人普”的11.74%、2010年“六人普”的13.26%相比,呈明显加速提升态势。
宁波市常住人口抚养比(0—14岁和65岁及以上人口数加总与15—64岁人口数之比)从1982年“三人普”的48.47%下降到2010年“六人普”的25.46%,在过去十年内出现了“拐点”,
2020年上升至33.08%。
人口抚养比的上升通常意味着社会负担进一步加重,但宁波市提升幅度慢于全国4.1个百分点,说明社会负担总体好于全国。
◆从“五人普”到“七人普”,宁波市家庭户人口规模有什么趋势?
家庭户是指以家庭成员关系为主、居住在一处共同生活的人组成的户。
近20年来,住房条件改善、人口流动活跃以及平均家庭子女数量减少等原因使得宁波市家庭户规模不断下降。
从数据上看,宁波市家庭户人口规模由2000年“五人普”的2.74人下降至2010年“六人普”的2.47人,到2020年“七人普”仅为2.21人,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14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