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虫子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word文档资料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内容预览: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内容预览: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作者简介: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生字词,理解重点语句的含义。
(2)学习本文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赞美。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学会从平凡的生命中发现不平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引导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2)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中作者对虫子行为的观察和思考。
(2)体会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对生命的尊重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1)品味文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2)引导学生从虫子的行为中领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点拨法在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虫子是非常常见的小生物。
你们有没有仔细观察过它们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的脚步,走向虫子,去探索它们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解决。
2、教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重点强调易错字词。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几种虫子?作者分别观察到了它们的哪些行为?(三)精读课文,深入探究1、小组合作,选择一种虫子,讨论作者是如何描写它的行为的,从中可以看出虫子具有怎样的特点。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细致的观察和生动的描写。
3、思考:作者在观察虫子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四)品味语言1、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认为生动形象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教师示例,引导学生从修辞手法、动词运用等方面进行赏析。
3、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赏析成果。
八年级语文上册《走向虫子》 北师大版
( 屎 壳 郎 )
——草原上的清洁工
走向虫子
刘亮程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生字、生词。 2 、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幽默风趣的语 言特点。 3、理解文章主旨,树立热爱生命、尊重生 命的意识。
“走向”即走近、靠近、了解之意。“走 向虫子”即接触虫子,认识虫子,试图了解 虫子。题目交代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2、圈点勾画,文中描写虫子以及作者感想的词句。
3、思考感悟,课文中三只“虫子”带给我们的启 示。
人
自 嘲 - 大 脑 袋 小 脑 袋 … …
思维方式
比较
动物
固 步 自 封
自 以 为 是
感叹 敬重
对比 鲜明
毫 不 气 馁
不 断 探 索
作者刘亮程对昆虫的态度 给你什么启示?
请你写出有关动物的 古诗句。
刘亮程,当代作者。1962年出生于古尔班通
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 ,在那里度过了童
年和青年时期。他种过地、当过农机管理员,
现在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工作。主要作品
有 :
《晒晒黄沙梁的太阳》、《库车行》《风
中的院门》《一个人的村庄》等散文集,其中
《一个人的村庄》获第二届“冯牧文学奖”。
1.给下列生字(红色)注音。 骨碌碌( lù ) 痒( yǎng ) 仓皇( cāng)
预 习 检 测
蜣螂( qiāngláng )
土坷垃(
kēla )
盲目( máng )
2.解释词语 悬崖勒马—— 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 清醒回头。 仓皇而逃——匆忙、慌张而逃跑。
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是 自以为是—— 正确的,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盲目—— 眼睛看不见东西,比喻 认识不清。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内容预览: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三、整体感知,把握文章内容:1、疏通字词。
蜣(qiāng)螂铲(c hǎn) 喘(chuǎn)土坷(kē)拉:土块。
骨碌碌(gūlūlū):形容很快的转动。
忙碌(lù):忙着做各种事情。
仓皇而逃:匆忙而慌张的逃走。
抡(lūn):用力挥动。
2、疏理文章脉络。
第一到第三自然段:八条腿的虫子慢慢悠悠的爬。
第四到第六自然段:蜣螂滚土块。
第七到第十三自然段:蚂蚁搬干虫。
六年级下册语文走向虫子读后感2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走向虫子读后感200字《走向虫子》是著名作家杨红樱的中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阿杰和他的朋友们在暑假时期的一次探险旅程。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意外发现了一只被称为“走向虫子”的神秘生物,而这只虫子在他们的帮助下得以重新回到自己的生活环境中。
阿杰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男孩,喜欢和朋友们一起探险。
他们组成的“探险小组”由他们自己命名为“绿野蛮子队”,他们有个共同的目标:“发现未知的奇迹”。
在一个炎炎烈日的暑假日子里,他们决定到一个被称为“毒地”的地方进行探险。
毒地是一个被人们避之不及的地方,但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阿杰和他的小伙伴们才对这里充满了好奇。
在毒地的探险中,他们发现了一个神秘的小生物——“走向虫子”。
它是一种奇特的生物,全身银灰色,能够在任何表面上倒退行走。
被这种新奇的生物吸引,小伙伴们决定帮助走向虫子回到它的家园。
在帮助走向虫子的过程中,他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
但是,正是他们的毅力和勇气,最终让走向虫子再次回到了它的家园。
阿杰和他的小伙伴们也因此获得了满满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这个故事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小男孩们在探险过程中的团结和勇气。
他们不畏艰难,不惧风险,敢于面对未知的挑战。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成功帮助了走向虫子。
这种勇敢和团结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崇。
同时,这个故事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困扰,但只要我们有勇气和毅力,就一定能够克服这些困难,找到解决的方法。
正如阿杰和他的小伙伴们一样,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勇敢面对,就一定能够创造奇迹。
总的来说,这篇小说不仅带给我们一次别开生面的探险之旅,更是展示了勇气、团结和毅力的重要性。
通过阅读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些品质,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
希望我们都能像“绿野蛮子队”一样,在面对困难时不气馁,敢于迎接挑战,坚定地向前走。
刘亮程:走向虫子
刘亮程:走向虫子刘明程:走背虫子一只八条腿的小虫,正在尔的脚指上往前爬,爬失极急,逛逛停停,八只小爪踏下来痒痒的。
停高的时分,便把针尖年夜的小头抬起往前视。
而后再走。
尔看失好笑。
它视睹后面出路了吗?居然借走。
再走一小会儿,便是指甲盖,指甲盖很润滑,到了止境,它若陡崖勒没有住马,必定一头栽高来。
尔邪为那粒小虫的欠望战自觉可笑,它未过了尔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出失落高来,竟从指头底部渐渐悠悠背脚口爬来了。
那高该尔为本人的目光惭愧了,尔竞出瞥见指头底高另有路。
走背脚口的路。
人的自认为是令人只能走到人那一步。
虫能走到那里?尔除了了知叙小虫一辈子皆走没有了几百米,走没有没那片草滩之外,尔的确没有知叙虫走到了那里。
一次尔瞥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年夜孬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天,用二只后腿用力往上滚,费了很年夜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并且,只有蜣螂稍一紧劲,粪蛋有否能再滚高来。
尔看失焦急,实念屈脚帮它一把,殊不知蜣螂把它搞到哪。
晨周围看了一圈也出搞浑哪是蜣螂的野,是右边这棵草底高,借是左边这几块土坷垃外间。
假设搞大白的话,尔一屈脚便会把那个对蜣螂去说极重繁重无比的粪蛋沉紧拿起去,搁到它的野面。
尔没有分明蜣螂正在滚那个粪蛋前,能否先看孬了路,尔看了半地,也出看没晨那个标的目的滚来有啥来处。
上了那个小坡是一片仄天,再已往是一个更年夜的坡,坡上皆是草,除了非从地面运,或者蜣螂先铲草谢一条路,不然粪蛋基本无奈已往。
或许尔的念法地实,蜣螂基本没有念把粪蛋滚到哪来。
它只是作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而后它转过身,绕到另外一边,用二只前爪猛一拉,粪蛋骨碌碌滚了高来,它要看看能滚多近,以此去判定是后腿劲年夜借是前腿劲年夜。
谁知叙呢?归正尔出弄分明,借是长管正事。
尔曾经有过学训。
这次是一只蚂蚁,向着一条至长比它年夜两十倍的湿虫,被一个土块盖住。
蚂蚁先是本人爬上土块,用嘴咬住湿虫往上推,试了几高没有止,又高去钻到湿虫上面用头顶,居然顶起去,摇摇摆摆,眼看顶下来了,却失落了高去,邪孬把蚂蚁撞了个四脚朝天。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自己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走向虫子》产生期待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情景创设: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走向虫子》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虫子》及相关资料。
2. 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对课文《走向虫子》的预习情况。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虫子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描述虫子的生活,想传达什么信息?(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分析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料,了解虫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5. 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虫子》的文本。
2. 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进行引导。
2. 提问学生对虫子的了解和认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走向虫子》第一至第四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进行小组讨论。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举例说明。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四、主题领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领悟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写一篇关于课文《走向虫子》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六、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对话。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的重要性。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
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刘亮程《走向虫子》原文与赏析一、刘亮程简介1、关于刘亮程其人刘亮程,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40多岁,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二十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2、关于刘亮程的写作他的写作,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该书在99年引起巨大反响。
被誉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3、关于《一个人的村庄》※他说:“每一个作家都在寻找一种方式进入世界。
我对世界和人生的认识首先是从一个村庄开始的。
村庄是我进入世界的第一站。
我在这个村庄生活了三十八年。
我用漫长的时间让一个有着许多人和牲畜的村庄慢慢地进入我的内心,成为我一个人的村庄。
”二、《走向虫子》原文走向虫子刘亮程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
然后再走。
我看得可笑。
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
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竟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虫子的印象和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虫子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感受。
2.邀请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语言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虫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描绘。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描绘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虫子。
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虫子的认识。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虫子知识。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虫子的科普宣传海报。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海报设计,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虫子的短文。
2.课下阅读关于虫子的科普书籍,了解虫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关爱自然的意识。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北师大版语文八上第二单元《走向虫子》word教案
走向虫子
一、“我”观察虫子走路,认识人的缺点。
二、“我”帮助虫子,虫子不领情
五、人不应该自以为是
1、作者评价虫子说“短视”“盲目”,那他的“远见”又是什么?正确吗?如果你是虫子,又会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作者的这种想法呢?
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教训,请在原文中划出来。讨论:人为什么会自以为是?(1)先观看视频剪辑;(2)人与其它动物相比有优势吗?有局限吗?
3、比较三件事中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共同之处?老师学生找出作者的想法。
4、替虫子着想的作者设想了不少虫子的想法,文中有几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细微的变化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章还使用了什么方法?
反思:
二、字词积累:速读课文,参照下列注释划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蜣螂(qiāngláng)土坷拉(tǔkělā)轱辘(gūlù)骨碌(gūlu)
说明:实现字词教学目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三、整体感知,跳读课文,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四、探究学习
五、拓展延伸
5、你在生活中有与作者一样的经历吗?(你从动物身上得到过什么启发?)
6、在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一定也有这样的见闻与经历,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小结: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他的认识。面对未知的世界与事物,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去观察、研究;面对未明的事理,我们要客观谨慎的去辨别、分析;面对未悟的困惑,我们要勇敢冷静的去思索、判断;面对远远近近的交往,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武断,不臆断。世界需要和谐,社会也需要和谐。
课题:走向虫子——刘亮程
教学
目标
A类1、了解作者,掌握文中的生字词语。
B类2、体悟“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刘亮程:走向虫子,作文
刘亮程:走向虫子,作文刘亮程:走向虫子一只八条腿的小虫,在我的手指上往前爬,爬得极慢,走走停停,八只小爪踩上去痒痒的。
停下的时候,就把针尖大的小头抬起往前望。
然后再走。
我看得可笑。
它望见前面没路了吗?竟然还走。
再走一小会儿,就是指甲盖,指甲盖很光滑,到了尽头,它若悬崖勒不住马,肯定一头栽下去。
我正为这粒小虫的短视和盲目好笑,它已过了我的指甲盖,到了指尖,头一低,没掉下去,竟从指头底部慢慢悠悠向手心爬去了。
这下该我为自己的眼光羞愧了,我竞没看见指头底下还有路。
走向手心的路。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虫能走到哪里?我除了知道小虫一辈子都走不了几百米,走不出这片草滩以外,我确实不知道虫走到了哪里。
一次我看见一只蜣螂滚着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
蜣螂头抵着地,用两只后腿使劲往上滚,费了很大劲才滚动了一点点。
而且,只要蜣螂稍一松劲,粪蛋有可能再滚下去。
我看得着急,真想伸手帮它一把,却不知蜣螂把它弄到哪。
朝四周看了一圈也没弄清哪是蜣螂的家,是左边那棵草底下,还是右边那几块土坷垃中间。
假如弄明白的话,我一伸手就会把这个对蜣螂说沉重无比的粪蛋轻松拿起,放到它的家里。
我不清楚蜣螂在滚这个粪蛋前,是否先看好了路,我看了半天,也没看出朝这个方向滚去有啥去处。
上了这个小坡是一片平地,再过去是一个更大的坡,坡上都是草,除非从空中运,或者蜣螂先铲草开一条路,否则粪蛋根本无法过去。
或许我的想法天真,蜣螂根本不想把粪蛋滚到哪去。
它只是做一个游戏,用后腿把粪蛋滚到坡顶上,然后它转过身,绕到另一边,用两只前爪猛一推,粪蛋骨碌碌滚了下去,它要看看能滚多远,以此断定是后腿劲大还是前腿劲大。
谁知道呢?反正我没搞清楚,还是少管闲事。
我已经有过教训。
那次是一只蚂蚁,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被一个土块挡住。
蚂蚁先是自己爬上土块,用嘴咬住干虫往上拉,试了几下不行,又下钻到干虫下面用头顶,竟然顶起,摇摇晃晃,眼看顶上去了,却掉了下,正好把蚂蚁碰了个仰面朝天。
走向虫子
因为蜣螂滚粪蛋的原 因“我”没法搞清楚, 只好认为那是个游戏。
赏析一下描写蜣螂举动的 句子。
比较探究:
课题 不 同 点 作者 相同点
写作详略不同 写作方法不同 写作目的不同
马克· 吐 都描写 《辛劳 温 了蚂蚁 的蚂蚁》 寻觅食 物,搬 虽然也写了 运食物 蚂蚁搬运食 的情况。 物但是没有 刘亮程 《辛劳的蚂 《走向 蚁》中记述 虫子》 详细。
1 所写蚂蚁的那些行动,其惟妙惟肖 令人忍俊不禁。 2 蚂蚁是人类能用肉眼观察清楚的最 小动物之一。 3 都运用了拟人修辞及大词小用等造 成幽默风趣的效果。
学习探究:
1.快速挑选出本文所描写的虫子有哪些? 三种: 无名小虫
蜣螂
蚂蚁
2.以无名小虫为例分析我的 情感变化:
观察在手指上 走路的小虫 认识到人的缺点: 自以为是
刘亮程:当代 作家,1962年出生 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 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 个小村庄里,在那里 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著有散文集《一 个人的村庄》(获第 二界冯牧文学奖)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内容,学习本文 幽默风趣的语言特点。
2 理解文章主旨,树立热爱 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知识链接:
蜣螂:俗称屎壳郎。 体黑色或黑褐色,大中型 昆虫。有“自然界清道夫” 的称号。
非常细致地 描述了蚂蚁 搬东西的活 动过程
主要介绍 蚂蚁是如 何搬运食 物的经过。 不仅介绍 搬食物, 还介绍了 作者的想 法
讽刺 批判
赞扬 歌颂
八条腿的小虫——人类的自以为是
走向虫子
蜣螂——人类的智慧有限
蚂蚁——人类能力的有限
走向虫子,反思自己,缺乏自审
中心思想:
通过对一只八条腿的虫子, 一只蜣螂和一只蚂蚁的行为的 描写,得出人不要自以为是、 盲目行动的结论。
六年级下册语文走向虫子读后感200字
六年级下册语文走向虫子读后感200字
《走向虫子》是一篇让人深有感悟的文章。
它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虫子的生活。
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写出虫子在自然界的生存状态,让人看到了虫子的坚韧和勇敢,也引人深思。
文章开篇,作者生动地描绘了一只虫子在黄昏时分穿梭于树林间的情景,让人仿佛能够看到虫子在树叶间爬行的身影。
这种独特的视角让人对虫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在人们的印象中,虫子通常被认为是低等的生物,但是文章通过描述虫子如何在竞争激烈的自然环境中生存,展现了虫子们的顽强和坚韧。
这让人不禁联想到人类在社会生活中的奋斗,虫子与人类的生活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后,作者写到虫子的食物。
虫子是自然界的清道夫,它们有着独特的食物链,通过吃掉枯叶和腐烂的木头来促进自然界的循环。
这种珍贵的品质也给人们一种启示,即做一个谦卑、勤勉的人,用自己的微薄之力来为社会做出贡献。
最后,文章以一只小虫子在晨曦中静静地行走画面结束,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这让人不禁思考,生命的意义究竟何在?或许,就在于
每个微小生命的角落,那些不起眼的虫子们都在默默地付出着自己的
努力。
而人类,也应该像虫子一样,用自己的努力和坚韧去面对生活,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过《走向虫子》这篇文章,让人对虫子有了新的认识,也给人
以深刻的感悟。
文章内容丰富,结构清晰,层次分明,通过对虫子的
描写,让人产生了对自然界和生命的思考。
这篇文章让我们更加深刻
地感受到自然界的奥秘和生命的可贵,是一篇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文章。
《走向虫子》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及其含义。
2.了解作者,体会其对大自然的感情。
3.朗读课文,归纳要点,整体把握文意,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理解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作者的不同情感。
2.了解本文独特的叙述视角。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昆虫,认识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重点
理清结构从中提炼主题。
教学难点
理解“走向虫子”的深刻含义。
教学方法
自读法、讨论点拨法、拓展延伸法
教具准备
Microsoft Powerpoint课件、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三、学习探究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检查预习并提醒学生积累重点词语。
2.快速挑选文中所写的虫子有几种。
3.以无名小虫为例分析我的动作及情感变化,并进行简单的方法归纳。
四、自主探究
1.学生以按照之前总结的方法进行分组讨论,分析剩余两部分内容。
2.重难点句子赏析
五、比较探究
比较《辛劳的蚂蚁》与本课对蚂蚁描写的异同,体会不同的情感
六、写法归纳
1.本文的叙述视角。
“我”→全人类
2.用蕴涵感情的诙谐语言描述事物。
七、拓展延伸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走向虫子》教案1
走向虫子思路概述:《走向虫子》与本单元其它文章有相同之处,都是写小虫子的。
但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却突破了贴近生活写作自己自以为是的观感。
作者先引出一件小事得出自己的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这一步。
”点出了人类普遍存在的优越感的错误,进而又深入嘲讽了自以为是的局限,用平平单单的故事写出了深邃的哲理。
而后的文字中作者又不厌其烦地写了蜣螂与蚂蚁的故事,与前面相同,作者都出于善良而富有同情心的愿望去帮助两只小动物,却发现要么无从下手,要么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力不讨好。
层层递进深入地对自己的盲目进行了嘲笑。
单一深刻的主题和风趣幽默的文字组成固化了作者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
另外从写小动物的角度来看,文章与寓言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将二者联系做一比较也易于学生理解。
为此,将“自以为是”的理解作为理解文章的关键,将嘲讽人的自以为是作为文章的重点去处理。
进一步确定了全面了解事物,认识世界,培养和谐相处的品质等目标。
并与之相联系分层设置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目标,展开授课计划。
文章基础积累部分涉及到的知识点并不多,除个别画龙点睛式的重点句外,理解的难度并不大。
因此文本的把握与理解主要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通过速读方式了解课文梗概,并划出重点词语加强识记;其次点出方法引导主体去完成文体信息的概括,整体了解文章及其框架;再次在讲析中逐层设置拟人化的写作手法,设想动物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等知识点的学习,力求从方法入手理解其作用。
制定授课预案时,一方面遵循着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以简驭繁的原则,另一方面还兼顾了文字的特点和主题理解的顺序、层次。
预案顺着“自以为是——为什么自以为是?——我们自以为是吗?”三个基本的关键问题展开,将问题通俗化的讲出来。
只要攻下“自以为是”这个难点、制高点,其余的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为了达到简化的目的,在引出部分添加了选择性图片,使学生明确观察角度由可能是影响我们思考的障碍和局限;理解“自以为是”时还插入视频剪辑,目的就是为了学生能从形象化的故事中知道“自以为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向虫子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2. 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反思自己:我们每天应该如何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生字词:痒yǎnɡ蜣螂qiānɡlánɡ土坷垃k
ē一轱轆ɡūlu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自由阅读课文,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第一种虫子,很小,头只有针尖大,连名字都被忽略了。
作者循着常规思维,“看得可笑。
眼见它在指甲盖上爬行,到了尽头,若是不停止就要一头栽下去。
”作者由此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这粒小虫面临危机,却毫无感觉,明明是“短视和盲目好笑”。
但是,小虫却从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没有掉下去。
这时,作者“为自己眼光(短浅)羞愧了”。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三、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为什么说人“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
理解:这是作者自我表述的第一次错误。
作者把本来可能是无聊的错误深化了。
他把它写成是优越感的错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这种由于优越感而造成的错误,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人类普遍的错误。
这样写自己的错误的深刻,就在于是对人的优越感的嘲笑。
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这一点因为处于对比(手之大,虫之小,人之自以为聪明,虫之笨)之中,而显得鲜明强烈,在一些方面,人不如虫,是人的局限:人对此的不自知,是更大的局限。
人的局限是宿命的,不能超越的,人的盲目优越感却是可以克服的,但是人缺乏自审,因而“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
走到人这一步”,人不能变成比人更为聪明的动物。
这句话,虽然文字很浅白,道理却很深刻。
自以为是的本质是人的自我封闭。
从这么平淡的事情中体悟到这么深邃的哲理,这就不仅仅是贴近了自我,而且是深化了自我。
2、通过对虫子的观察,文章表达了怎样的主旨?
文章通过记叙“我”几次观察小虫子的经历,揭示了无论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有着自己极强的自主意识,文章充满着对生命的赞颂和尊重。
3、文章以感性的、形象的描写为主体,怎样在风趣的描写中立意,引发思考的?
这篇散文,有丰富的感性描写,而且相当生动,但不是引发情感的抒发,而是以智慧的思考为归结的。
在形象的描写中,刘亮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趣味,既不像南帆那样冷峻,把蚂蚁写得很可叹(陶醉在幸运之中不知祸之将至),又不像马克·吐温那样幽默,把蚂蚁写得傻气、很逗,而是把小虫子写得很自如,旁若无人,可笑的不是虫子,而是自以为是的人。
文章写得更为精细的是蚂蚁,也是不辞辛苦地进行着一种沉重的劳动,“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用嘴巴咬,用头顶,失败了,跌了个仰面朝天,又重新来,“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有效果”。
作者的立意并不仅仅在蚂蚁的可笑,而是人的更可笑。
他同情蚂蚁,想帮蚂蚁的忙,就把一只在近旁闲转的蚂蚁捉住,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前面,让它帮忙。
但是,好心却没有好结果,这只蚂蚁不肯帮忙,跑了。
作者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强迫它”,它“生气了”,就改了方式,把逃跑的蚂蚁捉回来,放在劳碌的蚂蚁前面: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
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
这只说不行,给两条。
一条半,那只还价。
很明显,这个场面想象得很风趣,把蚂蚁平民化了,挺有人情味的,也挺好笑的。
四、比较拓展
《蚂蚁》和《走向虫子》两文中写的蚂蚁有什么不同?表达的主旨一样吗?
五、作业:配套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