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教学参考

合集下载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范文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熟悉课文《辛劳的蚂蚁》的内容,理解蚂蚁的勤劳和智慧。

1.2学会生字词,积累词语。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学会抓住关键语句理解课文。

2.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学会与他人交流阅读感悟。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3.2激发学生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蚂蚁的勤劳和智慧。

1.2学习生字词,积累词语。

2.教学难点2.1理解蚂蚁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搬运食物的任务。

2.2通过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勤奋与成功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出示蚂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蚂蚁的特点。

2.自主阅读2.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2教师检查学生阅读效果,解答学生疑问。

3.课堂讨论3.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蚂蚁如何克服困难,完成搬运食物的任务。

4.分析课文4.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理解蚂蚁的勤劳和智慧。

5.课堂小结5.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6.作业布置6.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蚂蚁的观察日记。

6.2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四、课后延伸1.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蚂蚁的其他生活习性。

2.学生观察身边的蚂蚁,记录下它们的行动特点。

3.家长参与,共同探讨蚂蚁的智慧与勤劳。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等方式,使学生深入理解了课文内容,体会到了蚂蚁的勤劳和智慧。

2.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分享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提高了课堂氛围。

3.课后延伸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了蚂蚁的生活习性,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六、教学资源1.教学课件2.蚂蚁图片3.课文《辛劳的蚂蚁》七、教学评价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

9----《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9中王海英

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新授备课日期: 2012、10、10王海英枣庄第二十九中学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情况。

马克。

吐温,作家,是世界著名的之一,是的作家。

刘亮程,作家,著有散文集,曾获奖。

2、给下列字注音。

拭()蹭()瘸()蚱蜢()()搡()揪()啐()拽()蜣螂()()3、解释词语:欺世盗名:分道扬镳:悬崖勒马:自以为是:纳罕:4、熟读《辛劳的蚂蚁》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两文中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二、课程标准:1、能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学习目标:1、通读两课课文,掌握生字词,概括两文的主要内容。

2、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3、通过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了解文章不同的幽默风格。

重、难点:1、通过比较《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学会使文章幽默风趣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标1,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围绕课程标准1设计的。

目标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同样的小动物,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是围绕课程标准2、4设计的。

目标3,因为三篇文章都写到了蚂蚁,读起来都比较有趣,但作者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手段达到了同样幽默风趣的特点,我设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多种方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此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达成。

)四、评价任务:1、通过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来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辛劳的蚂蚁》(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辛劳的蚂蚁》(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辛劳的蚂蚁》(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辛劳的蚂蚁》(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辛劳的蚂蚁》(北师大八年级必修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蚂蚁的生活习性:工蚁、战斗蚁、士兵蚁、王蚁等。

2.通过故事欣赏,学习助人为乐、吃苦耐劳等道德。

3.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认识不同种类蚂蚁的生活习性,辨别其区别。

2.理解故事情节,掌握其中的思想道德。

三、教学方法与技巧:1.故事导入法。

2.思维导图授课法。

3.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1.自主学习阶段:学生通过观察图片、查询资料、阅读文章等途径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及其种类、区别等信息。

及时记录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

2.合作学习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制作“蚂蚁学习小册子”,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团队成员,根据自己学习到的知识点制作对应的主题板块,如“蚂蚁是如何建筑巢穴的”、“每个蚂蚁都有什么职责”、“不同种类蚂蚁的区别”等。

3.思维导图阶段: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老师利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整合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深度分析故事《辛劳的蚂蚁》。

4.合作表演阶段:学生分组表演故事《辛劳的蚂蚁》,每个小组选择其中一部分内容进行表演,展现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加深共同学习的印象。

五、教学评价:1.学生能够清楚地辨认不同种类的蚂蚁,并对其基本生活习性有所了解。

2.学生对故事《辛劳的蚂蚁》有较深的理解和感悟,能够表达自己对故事中的思想意义的认识。

3.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小组合作和协作,完成小组讨论和表演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和效果。

六、教学体会:本节课教学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如故事导入法、思维导图授课法、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法、表演法等,能够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蚂蚁的基本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也对人类的品德道德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体会,从而增强良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们发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技巧,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互动中获取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

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课文《辛劳的蚂蚁》的主要内容和寓意。

学习课文中描写蚂蚁的细致观察和生动表达。

掌握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深入分析蚂蚁的形象特点。

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蚂蚁与其他动物形象的区别。

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勤劳、团结、智慧等品质的认同。

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好奇心。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中蚂蚁的形象特点。

2.学习课文中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蚂蚁的形象特点。

2.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蚂蚁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蚂蚁的形象特点。

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蚂蚁的外貌、行为等特点。

2.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分析蚂蚁形象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蚂蚁的形象特点。

4.比较阅读教师展示其他动物形象的文章,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学生分析蚂蚁与其他动物形象的区别。

5.写作方法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习如何通过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特点。

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自己对蚂蚁的认识和感受。

7.课后作业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蚂蚁的短文,要求运用细节描写表现蚂蚁的性格特点。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比较阅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挖掘蚂蚁的形象特点。

2.通过仿写练习,学生能够较好地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3.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4.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课堂所学,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教学资源1.教材: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辛劳的蚂蚁》2.辅助资料:其他动物形象的文章、蚂蚁图片等。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自己关爱生命、珍惜生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深层次含义,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

2. 学会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走向虫子》产生期待和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五、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2. 情景创设:创设相关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3.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走向虫子》的文本材料。

2. 多媒体课件:制作相关课件,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9 《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29中王海英

9    《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      29中王海英

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新授备课日期: 2012、10、10王海英枣庄第二十九中学比较。

探究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2课时一、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情况。

马克。

吐温,作家,是世界著名的之一,是的作家。

刘亮程,作家,著有散文集,曾获奖。

2、给下列字注音。

拭()蹭()瘸()蚱蜢()()搡()揪()啐()拽()蜣螂()()3、解释词语:欺世盗名:分道扬镳:悬崖勒马:自以为是:纳罕:4、熟读《辛劳的蚂蚁》和课后寓言《蚂蚁与蚂蚱》,思考:两文中的蚂蚁与寓言中的蚂蚁有多大区别?为什么会存在这些区别?二、课程标准:1、能通读课文,理清思路,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能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

3、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

4、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能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三、学习目标:1、通读两课课文,掌握生字词,概括两文的主要内容。

2、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3、通过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了解文章不同的幽默风格。

重、难点:1、通过比较《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感悟作者由所观察到的小动物所引发的不同的思考。

将《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与《蚂蚁》进行比较,学会使文章幽默风趣的方法。

(设计意图:目标1,目的是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是围绕课程标准1设计的。

目标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观察同样的小动物,不同的人有自己独特的感悟;进而引导学生在写作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是围绕课程标准2、4设计的。

目标3,因为三篇文章都写到了蚂蚁,读起来都比较有趣,但作者采取了不尽相同的手段达到了同样幽默风趣的特点,我设计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明白可以用多种方法收到同样的效果。

此目标主要通过学生合作交流达成。

)四、评价任务:1、通过根据拼音写汉字,解释词语来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
级上册)
以下是为您推荐的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级上册),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教案:《辛劳的蚂蚁》和《走向虫子》(北师大八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2.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

3.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
赏析蚂蚁的可笑又可爱的特点;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

预习导学不看不讲
1.下面是某同学制作的知识卡片,请你帮着补充完整。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走向虫子》教案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二、字词积累速读课文,参照下列注释划出需要积累的词语。

蜣螂(qiāngláng) 土坷拉(tǔkělā) 轱辘(gūlù) 骨碌(gūlu)说明:实现字词教学目标,训练、提高学生阅读速度。

三、整体感知跳读课文,看看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并写出来。

方法指导:先找出叙述的对象,再明确主要活动,文字中要突出这两点。

说明:训练、培养概括能力与文字操作能力。

四、探究学习1、作者评价虫子说“短视”“盲目”,那他的“远见”又是什么?正确吗?如果你是虫子,又会用什么词语来评价作者的这种想法呢?2、由此作者得出了什么教训,请在原文中划出来。

讨论:人为什么会自以为是?(1)先观看视频剪辑;(2)人与其它动物相比有优势吗?有局限吗?3、比较三件事中作者的想法有什么共同之处?方法与活动:老师可引导学生逐一找出作者的想法,然后进行比较。

4、替虫子着想的作者设想了不少虫子的想法,文中有几处?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作者的情感有细微的变化吗?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文章还使用了什么方法?方法:老师组织学生参与完成。

五、拓展延伸5、你在生活中有与作者一样的经历吗?(你从动物身上得到过什么启发?)6、在社会生活及人际交往中一定也有这样的见闻与经历,你能举例说一说吗?小结: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告诉我们他的认识。

面对未知的世界与事物,我们要认真细致的去观察、研究;面对未明的事理,我们要客观谨慎的去辨别、分析;面对未悟的困惑,我们要勇敢冷静的去思索、判断;面对远远近近的交往,我们要设身处地的去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武断,不臆断。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手法。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增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2. 学会生字词,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关爱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虫子》及相关资料。

2. 黑板、多媒体设备。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检查对课文《走向虫子》的预习情况。

(2)简介课文作者及其作品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内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虫子代表了什么?作者通过描述虫子的生活,想传达什么信息?(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引导总结。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生要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5. 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写一篇关于关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作文。

6. 课后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造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互动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教学:分析现实生活中生态环境保护的案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情感教育:结合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七、教学步骤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资料,了解虫子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能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能够领悟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4.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5. 能够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走向虫子》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 运用课文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教学准备:1. 课文《走向虫子》的文本。

2. 相关参考资料和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对新课的内容进行引导。

2. 提问学生对虫子的了解和认知,引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走向虫子》第一至第四章。

2. 教师提问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引导学生关注人物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3. 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感悟,进行小组讨论。

三、内容分析(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举例说明。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分析结果。

四、主题领悟(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主题思想和寓意。

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领悟和感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成果。

2. 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提出改进措施。

3. 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2. 阅读相关阅读材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写一篇关于课文《走向虫子》的读后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教案: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六、课堂活动(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和对话。

2. 学生展示自己的角色扮演,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强调语言表达和情感传递的重要性。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走向虫子》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视课文,提出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培养观察自然、热爱自然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关注生态环境的保护。

(3)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3)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有关生物学和生态学的知识。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理解。

(2)如何评价课文中的作者观点,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走向虫子》的作者及其背景。

(2)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自主学习生字词。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提出对课文的理解和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审视课文,提出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和讨论,进行讲解。

(2)讲解课文中所涉及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

5. 课堂练习:(1)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和背诵练习。

(2)学生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2)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创作,进行拓展学习。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走向虫子》。

2. 完成课后练习题。

3. 观察身边的虫子,了解它们的生态习性,写一篇观察日记。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合作意识。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

《走向虫子》初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2.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体会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理解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虫子的印象和看法。

2.引导学生关注虫子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梳理课文脉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感受。

2.邀请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所表达的情感。

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学生举例说明课文中的语言特色。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所表达的情感的理解。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段落或句子,并说明原因。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虫子,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描绘。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描绘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虫子。

1.让学生谈谈对课文中的虫子的认识。

2.邀请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虫子知识。

三、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关于虫子的科普宣传海报。

2.各小组分享自己的海报设计,其他小组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五、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虫子的短文。

2.课下阅读关于虫子的科普书籍,了解虫子的生活习性和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虫子的独特情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关爱自然的意识。

重难点补充:第二课时二、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语言特色。

2023年《走向虫子》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整理

2023年《走向虫子》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整理

2023年《走向虫子》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八年级上册)整理教学目标1、了解,把握文中生字词。

2、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文中的不怜悯感。

3、熟悉昆虫,熟悉大自然并与之和谐相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宏大的人类有自己的思维和见解,渺小的昆虫有它们的行为和推断。

自以为高高在上的人类能洞察一切,却看不透低低在下的虫子的思想和意愿,假如自以为是地去干涉虫子行动,有时会适得其反,出力不讨好。

不信,请看当代作家刘亮程写的《走向虫子》。

二、阅读课文,画诞生字词,思索描写了几只虫子。

盲目:眼睛看不清东西自以为是:认为自己是对的。

一般形容人主观,不虚心。

蜣螂:昆虫,齿动物的尸体和粪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骨碌碌:形容很快转动。

第1页/共4页仓皇:匆忙而惊慌。

三、理解课文描写几只虫子,就把课文分成几部分,试找出起止段。

一、(1--3)描写一只八条腿的小虫。

二、(4--6)描写一只蜣螂。

三、(7--13)描写一只蚂蚁。

(一)阅读(1-3)自然段,思索:1、虫子行为的结果和我的推断全都吗?(不全都。

我认为虫子若不悬崖勒马确定会一头栽下去,而虫子竟从指头底部渐渐悠悠向手心爬去)2、我从中有何感受?(熟悉到人类自身的缺点--好自以为是)(二)阅读(4--6)自然段,思索:1一只蜣螂在干什么?(想把一颗比它大好几倍的粪蛋滚到一个半坡上)2我是什么心情?(焦急哦,真想帮它)3我帮每磅蜣螂?为什么?(没有,由于我已有过一次教训,即不能再自以为是了)(三)阅读(7--13)自然段,思索:1、1、第三只虫子--蚂蚁再第2页/共4页干什么?(被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爬土块)2、我这次帮蚂蚁了吗?怎么帮的?(帮了。

我先找另一只蚂蚁来关心它,结果另一只蚂蚁不仅不帮忙,两只蚂蚁反而打了一架。

我再把蚂蚁和干虫一起扔到土块那边)3、蚂蚁领我的情吗?(不领。

我的帮忙是多余的)4、我得到什么教训?(我这颗大脑袋,压根不知道蚂蚁那只小脑袋里的事情。

印证了人的自以为是)(四)小结:文章通过记述我为虫子帮忙遭到失败的事,说明白什么道理?(说明白人应当认真了解昆虫,乃至自然的习性,才能与其和谐相处,同时告知人们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四、与马克.吐温的《辛苦的蚂蚁》2、4自然段比较阅读,思索两文的异同。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案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案

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案《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拭去shì 蚱蜢zhàměnɡ蹭到一边cènɡ豌豆w ān扬镳biāo 卸下xiè 褒扬bāo 顶巅diān痒yǎnɡ蜣螂qiānɡlánɡ土坷垃kē一轱轆ɡūlu2. 多音字3. 词语莫名因此:说不出缘故来。

欺世盗名:欺诈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扫瞄: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

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

雷同:随声附和。

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呆笨的模样。

若有所思:看起来在考虑着什么的模样。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友谊,容易被感动。

犹疑;疑问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

比喻事先做好预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 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闻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鄙视。

最新整理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走向虫子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走向虫子教案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北师大版初二语文上册走向虫子教案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文章通过对一只八只腿的虫子、蜣螂、蚂蚁的描写,得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的结论,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思考人类弱点的同时激发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走向自然、感悟自然。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2.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蜣螂(qiāng)铲(chǎn)喘(chuǎn)土坷拉(kē)4.整体把握。

走向虫子的教案八年级上

走向虫子的教案八年级上

《走向虫子》教案(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文章通过对一只八只腿的虫子、蜣螂、蚂蚁的描写,得出不要自以为是、盲目估算一切的结论,运用幽默的写作手法让我们在思考人类弱点的同时激发我们尤其是青少年走向自然、感悟自然。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幽默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2.感悟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

3.激发学生走向自然,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行文思路,读懂文章。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作者对人类弱点的思考,学会反思。

【教学建议】1.激情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南帆先生的《蚂蚁》和马克·吐温先生的《辛劳的蚂蚁》,知道了他们其实是通过蚂蚁来写我们人类,今天我们要走近更多的小虫子,看看作者是不是也通过小虫子来写我们自己。

我们今天一起——走向虫子。

2.作者简介。

刘亮程,男,1962年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沙湾县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大多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人畜共居的村庄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和牲畜晒老,所有事物都按自然的意志伸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叙述着一种人类久违的自然生存。

著有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该书在1999年引起巨大反响,被誉为20世纪最后的文学景观。

还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风中的院门》《库车》等。

曾获“冯牧文学奖·文学新人奖”。

现为《中国西部文学》编辑。

批评家们对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刘亮程是中国20世纪的最后一位散文家……他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但是又没有那种原始的浪漫情调,在那里夹杂地生长着的,是一种困苦,一种危机,一种天命中的孤独无助,快乐和幸福。

3.检查并巩固重点字词的音形。

让学生自己找出生僻或认为重点的字词,通过标音、注释来解决疑难、重点字词。

蜣螂(qiāng)铲(chǎn) 喘(chuǎn) 土坷拉(kē)4.整体把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辛劳的蚂蚁》、《走向虫子》教教学参考二、教学目标(一)语文基础知识目标1. 生字拭去shì蚱蜢zhàměnɡ蹭到一边cènɡ豌豆wān扬镳biāo 卸下xiè褒扬bāo 顶巅diān痒yǎnɡ蜣螂qiānɡlánɡ土坷垃kē一轱轆ɡūlu2. 多音字3. 词语莫名所以:说不出原因来。

欺世盗名:欺骗当时的人,窃取名誉。

鹅卵石: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曾被水反复冲刷磨去棱角的椭圆形的光滑如鹅卵的石头。

浏览:粗略地看。

二码:英美长度单位。

一码等于三英尺,合0.9144米。

雷同:随声附和。

也指相同。

蚱蜢:昆虫,似蝗而小,农作物害虫。

痴呆:呆笨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考虑着什么的样子。

分道扬镳:原指分路而行,后比喻因目标不同而各走各的路。

扬镳,驱马前进。

多情善感;重情谊,容易被感动。

犹豫;疑惑不决。

未雨绸缪:下雨之前赶快修房补屋。

比喻事先做好准备。

悬崖勒马:在将要掉下悬崖之前,勒住了马。

比喻在最危险的时候,翻然醒悟。

蜣螂:昆虫,吃动物的尸体和粪尿等,常把粪滚成球形。

土坷垃:土块。

4. 作者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

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

马克•吐温是其笔名。

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

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竞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

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

马克•吐温被誉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译本。

(二)学习目标《辛劳的蚂蚁》1. 知识与能力:①积累词语,掌握重点字词的读音,字形及词义,并学会运用。

②朗读文章,感知内容。

2. 过程与方法:①学习本文风趣幽默的写作风格。

②品味作者简练生动、准确传神的语言特色。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课文运用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的人的思想。

《走向虫子》1. 知识与能力:①掌握本课中的生字词②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2. 过程与方法:①体会“虫子”的形象意义,把握文章主题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家习作风格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五彩缤纷的生命世界,反思自己:我们每天应该如何热爱生命、享受生命。

三、教师建议我们已经学过南帆先生的《蚂蚁》。

它自以为幸福无比,但是在居高临下的人看来,幸福是十分不可靠的,就在它得到一点食物乐不可支之时,致使它毁灭的危机随时可能爆发。

这里的蚂蚁,显然是南帆充满理性智慧的心灵反照。

马克·吐温的蚂蚁,显然是另外一种心灵的反照。

这个美国作家笔下的蚂蚁,另有一种针对性。

他指出,在人们的头脑中对于蚂蚁,有一种现成的共识,就是十分辛劳。

本文的题目,就是《辛劳的蚂蚁》。

但如果和世俗的共识完全一致,作者就没有必要写这篇文章了。

对于蚂蚁的辛劳。

已经有了那么多的文章和寓言。

作者之所以要写蚂蚁,就是因为发现了世俗之见中包含着许多谬误。

蚂蚁并不像天主教学校的教科书里所写的那样,整日辛劳,为冬天储存什么食粮。

本文的全部趣味,与科学普及小品迥异,作者并不严格地遵循客观观察。

《走向虫子》这篇文章,和南帆、马克·吐温的文章有点相似,都是写小虫子的。

不过南帆和马克·吐温写的是一种虫子(蚂蚁),而刘亮程的文章虽然不长,却写了好几种虫子,先是一种连名字也可以忽略的虫子,后来是一种叫做蜣螂的虫子,最后是蚂蚁。

但这种区别是表面的。

三种虫子,在人们看来,是不起眼的,微不足道的,相对于人来说,是渺小的。

这有什么可写的呢?如果按照某些贴近生活也就是贴近虫子的作文指导原则,对于虫子的描写,就限于这些常规的观感,那么文章就很难写,甚至写不出什么名堂来了。

但是,作者之所以写得引人入胜,却不是这样。

而是循着另一条思路,写自以为是的观感,一次又一次的碰壁。

这是贴近虫子吗?不是,是贴近自我,贴近自我对于虫子的观感的变化,也是一条成功的为文之道。

四、课文讲解《辛劳的蚂蚁》(一)文章思路作者从一开始,就带着和常识唱反调的特点。

号称观察后得出的判断,都是相当极端的:“我好像始终没发现一个活蚂蚁比一个死了的更具有些微理性。

”接着就把蚂蚁说成“欺世盗名之徒”。

虽然在表面上,他摆出了一副具体分析的姿态,承认蚂蚁是辛劳的,还声明说他指的是普通的蚂蚁,排除了特别神奇的蚂蚁。

这好像很讲究全面分析,绝不以偏概全。

但是,他的主旨恰恰是指出,这种世界上最卖力的动物,又是世界上最愚蠢的动物;它的辛劳,它的卖力,它的顽强,都是毫无意义的。

它搬运远远超过它体重的东西,并不是为了储存到自己的窝里。

它们只是为搬运而搬运,没有目的,没有成效,但是坚持搬运不止。

显然,作者用尽一切笔墨,都在强调蚂蚁的愚蠢。

(二)文章主旨本文以幽默的笔调,辛辣地讽刺了那些不用头脑思考,不理解自己的命运,更无法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只知“装模作样的勤劳”,盲目而又愚蠢地干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莫名其妙的傻事”,“爱好虚荣,不讲究实效”的“欺世盗名之徒”。

(三)写作特点本文的风格,并不客观冷静,相反是很轻松的,很诙谐的,充满了幽默感的。

蚂蚁的无效劳动,虽然是愚蠢的,但并不可恶,也不可恨,而是在可笑中带着可爱。

这是因为什么呢?因为文章强调了蚂蚁辛劳和徒劳之间显而易见的荒谬。

文章前面的一只蚂蚁,搬运的东西是很沉重的,比它的躯体大六倍。

后面的一只,马克·吐温用很通俗的比喻这样形容:在二十分钟内所从事的劳动,其分量相当于人将两匹各重八百磅的马绑在一起,扛着它们越过一千八百英尺的光滑的大圆石,攀登了一座像尼亚加拉河上的悬崖顶,再从那里跳下去,登上三座塔尖,每座塔高一百二十英尺,然后卸下两匹马,放在一个毫无掩蔽的地方,也不用人看守着,就一径走开,又去干另一件莫名其妙的傻事。

如此辛劳并不是为了储藏食物,完全是“白白浪费”。

而搬运的方向,又是和蚂蚁的窝背道而驰的,加之搬运的方法又是极其笨拙的。

可是,蚂蚁又十分执着,遇到障碍,如卵石,它不是绕过去,而是倒退着向上把东西往上“拽”。

在艰难攀登之中,又是“扯”,又是“拉”,又是“拖”,又是“掀”,又是“爬”,又是“攀”,总之是反复地、顽强地折腾。

《走向虫子》(一)文章思路第一种虫子,很小,头只有针尖大,连名字都被忽略了。

作者循着常规思维,“看得可笑。

眼见它在指甲盖上爬行,到了尽头,若是不停止就要一头栽下去。

作者由此产生了优越感,觉得这粒小虫面临危机,却毫无感觉,明明是“短视和盲目好笑”。

但是,小虫却从手指底部慢慢地爬向了手心,并没有掉下去。

这时,作者“为自己眼光(短浅)羞愧了”。

他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二)文章主旨文章通过记叙“我”几次观察小虫子的经历,揭示了无论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有着自己极强的自主意识,文章充满着对生命的赞颂和尊重。

(三)写作特点文章的成功之道,就是关于从原始的感觉,深化为对人类的局限分析。

这种散文,有丰富的感性描写,而且相当生动,但不是引发情感的抒发,而是以智慧的思考为归结的。

然而,文章又不是以议论为主的,而是以感性的、形象的描写为主体的。

在形象的描写中,刘亮程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趣味,既不像南帆那样冷峻,把蚂蚁写得很可叹(陶醉在幸运之中不知祸之将至),又不像马克·吐温那样幽默,把蚂蚁写得傻气、很逗,而是把小虫子写得很自如,旁若无人,可笑的不是虫子,而是自以为是的人。

文章写得更为精细的是蚂蚁,也是不辞辛苦地进行着一种沉重的劳动,“背着一条至少比它大二十倍的干虫”,用嘴巴咬,用头顶,失败了,跌了个仰面朝天,又重新来,“动作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没有效果”。

这当然是挺可笑的。

但是,作者的立意并不仅仅在蚂蚁的可笑,而是人的更可笑。

而这个人,并不是因为坏心可笑,而是因为好心而可笑。

他同情蚂蚁,想帮蚂蚁的忙,就把一只在近旁闲转的蚂蚁捉住,放在那只忙碌的蚂蚁前面,让它帮忙。

但是,好心却没有好结果,这只蚂蚁不肯帮忙,跑了。

作者以为这是因为自己“强迫它”,它“生气了”,就改了方式,把逃跑的蚂蚁捉回来,放在劳碌的蚂蚁前面:先让两只蚂蚁见见面,商量商量,那只或许会求这只帮忙,这只先说忙,没时间。

那只说,不白帮,过后给你一条虫腿。

这只说不行,给两条。

一条半,那只还价。

很明显,这个场面想象得很风趣,把蚂蚁平民化了,挺有人情味的,也挺好笑的。

五、重点句子理解它做这样聪明的事,有如我背着一袋面粉从海德堡去巴黎,却绕道攀登施特拉斯堡尖塔一样。

它爬到了上面,发现那地方不对头,于是它随便浏览了一下风景,接着,或者是爬了下来,或者要滚了下去。

然后再一次出发——这一次仍像往常一样,又朝一个新的方向走去。

理解:这个比喻,以显而易见的荒谬,把蚂蚁的愚蠢笨拙表现得淋漓尽致。

但是,读者感到的,仅仅是蚂蚁的笨拙、弱智和浪费力气吗;好像不完全是。

在蚂蚁的笨拙中,似乎并不完全可笑、可悲、可怜、可恶、可恨,其中还有一点可叹、可爱、可欣赏的成分。

为什么呢?因为它十分认真,十分执著,十分投入,十分顽强,十分天真,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地完成着自己的任务。

它的这份执著、真诚和它的笨拙、弱智形成了反差或错位,构成了荒谬,隐含着作者的优越和宽容,引发了读者同情和会心的微笑。

人的自以为是使人只能走到人这一步。

理解:这是作者自我表述的第一次错误。

这里有几点值得一提:第一,写自己,并不一定要写多么光辉伟大的名堂,自己的错误也可以成为文章的核心内容。

第二,并不是自己的任何错误都能写成好文章的,就是错误也有无聊的,这里的错误,本来可以说是无聊的,但是作者的了不起,就在于把本来可能是无聊的错误深化了。

他把它写成是优越感的错误,自以为是的错误,而这种由于优越感而造成的错误,并不是个别的,而是人类普遍的错误。

这样写自己的错误的深刻,就在于是对人的优越感的嘲笑。

人的局限性如此之明显,在某些方面连一个小虫子都不如,却常常盲目地为优越感所蒙蔽。

这一点因为处于对比(手之大,虫之小,人之自以为聪明,虫之笨)之中,而显得鲜明强烈,在一些方面,人不如虫,是人的局限:人对此的不自知,是更大的局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