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管切开发展史
经皮气管切开术
气囊直径
20 24 30 30 30 30 30
成年女性气管平均直径18mm,建议使用7.5~8.0的气切导管; 男性气管最大直径可达28mm,建议使用8.0~8.5的气切导管;
气切导管使用注意事项
气切术后48h内切忌更换导管;
气囊压力应在15~25cmH2O之间;
为避免蜂窝组织炎和皮肤破裂, 造瘘口至少 每8h就要进行消毒清洁, 并根据需要及时清 洁; 每24h应调整固定带一次,以固定带与病人 颈部刚能插入1-2指为佳;
经皮式气管切开术发展史:
1953 年Seldinger介绍了经皮放置多种血管内导丝导管技术;1955 年 Sheldon 引用了相同的技术来进行气管切开术的操作
1969 年 Toye & Weinstein 进一步规范经皮方式气管造口术,即单纯导引扩 张术:先通过穿刺针把扩张器细的前端部分置入气管内,然后穿刺部位皮肤切 一小口,经扩张器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内。
经皮式气管切开术操作步骤
一、患者常规准备
备皮 消毒 铺巾
经皮式气管切开术操作步骤
二、调整气管插管位置
1、吸痰; 2、当气管内有气管插 管时,要调整气囊位置 到声带上方(约17cm) ;以免穿刺困难、损伤 气管插管。
经皮式气管切开术操作步骤
三、确认解剖标志和穿刺点
建议选用2-3软骨环之间为穿刺点,穿刺部位过高增加气道 狭窄风险;穿刺部位过低则增加损伤血管风险
第六步:使用小弯血管钳扩张通道入气管
改良型经皮式气切操作步骤
第七步:将扩张钳夹在导丝上,沿导丝将扩张钳滑入 气管前壁,张开钳子使气管前壁前方的软组织扩张
改良型经皮式气切操作步骤
第八步:打开扩张钳扩张气管,在扩张钳打开的情况 下移去扩张钳
传统气管切开术与微创气切课件
切开皮肤和组织
使用手术刀切开皮肤和组织,暴 露气管。
缝合伤口
使用缝合线将切开的气管组织缝 合,固定气管导管。
插入气管导管
将气管导管插入扩张的气管中, 保持呼吸道通畅。
扩张气管
使用扩张器扩张气管,使手术视 野更清晰。
手术优缺点比较
优点
微创、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并 发症少。
缺点
需要专业医生操作、对设备要求高、 不适合所有患者。
加强围手术期管理
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和禁忌症,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以及术后 护理和观察。
规范手术操作
遵循气管切开术的手术原则和操作规范,提高手术技巧和熟练度。
药物治疗与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和辅助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物理治 疗和康复训练等。
THANKS
感谢观看
避免颈部剧烈活动
避免颈部剧烈活动,以免影响 手术效果和套管稳定性。
03
微创气管切开术详解
手术设备与工具
手术刀
用于切开皮肤和组织。
扩张器
用于扩张气管。
吸痰器
用于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气管导管
用于保持呼吸道通畅。
手术步骤与技巧
确定手术部位
选择合适的气管切开部位,通常 在喉结下方、胸骨上窝上方。
麻醉
对手术部位进行麻醉,使患者无 痛感。
重症监护病房(ICU)
神经系统疾病
气管切开术在ICU中广泛应用于治疗 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困难,如喉阻塞 、下呼吸道异物等。
对于脑外伤、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 ,气管切开术有助于清除呼吸道分泌 物,降低肺部感染风险。
呼吸系统疾病
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气管切开术可 改善通气,缓解症状。
经皮气管切开术
PDT适应证
PDT适应证:
• 各种病因所致需要气管插管时间延长,尤其经喉气管插 管平均7天;
• 需要保持畅通的气道,如需抽吸气道分泌物、机械通气 等,需要进行肺部灌洗。
• 宜选择颈部皮下脂肪少、体表解剖标志明显的病人。
禁忌证
绝对禁忌证 (1)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感染 (2)气管切开部位存在恶性肿瘤 (3)解剖标志难以辨别。
在皮肤上,并用固定带固定,以后可以仅用 固定带固定; • 每24h应调整固定带一次,以固定带与病人颈 部刚能插入两指为佳; • 定期吸痰,最好配合内套管使用。
气切导管脱出的原因及处理
• 原因:
• 处理:
• 不合适的气切套管 ;
• 固定不牢;
• 突然的移动。
• 完全拔出导管,并 用氧气面罩在气切 部位和面部给病人 吸氧,切忌将导管 重新推回;
穿刺部位皮肤切一小口,经扩张器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内。
• 1986年改进:使用套管针及把扩张器前端导引部分与扩张器固定在一起,
操作时间大为缩短。
• 1 9 8 5 年 Ciaglia首次报道采用 Cook 连续式扩张器施 行经皮气管切开术。 至今经过大量的临床应用,证明其简单易行、快速安全 ,能够替代标准外科气管切开术。
• 重新置管。
PDT并发症
Friedman等1993年总结了ICU中3年内100例病人行PDT 的并发症情况:
• 其中术中8%(缺氧4%,低血压3%,气管旁嵌入1%); • 术后10%(出血5%,创口感染3%,皮下气肿2%)。 • PDT成功率高且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与外
科手术相比,PDT术中并发症无明显增加,而术后 并发症发生率却明显降低(分别是12%与41%),且 操作时间明显缩短(分别是8.2±4.9分钟和33.9±14.0 分钟)。
经皮气管切开术
优点:微创、简单;快速;并发症少、安全。 缺点及并发症: A.术中气管位置偏差,手术失败,需常规气 管切开可能。 B.甲状腺、气管、食道损伤可能。 C.术中一旦出血过多,止血困难。
谢谢
6.
7.
8.
9.
拔出外套管,沿导丝送入扩张器扩开部分颈前 组织。 沿导丝将扩张钳滑入气管前壁,扩开颈前组织, 在扩张钳打开的状态下移去扩张钳。 重新放入扩张钳,扩开气管前壁,移去扩张钳。 沿导丝放入带内芯的气切套管,拔出内芯和导 丝。固定气管套管。
F:\jiangtao\经皮气管切开
气管切开术的应用解剖
二、手术适应证
喉梗阻和颈部气管阻塞 各种原因造成的下呼吸道分泌物阻塞 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功能衰弱、血氧饱和度下 降、二氧化碳潴留,需行人工辅助呼吸,若需 长期辅助呼吸而短期内不能拔管者
经皮气管切开的手术步开相同,消毒,铺单。 选用2-3软骨环之间为穿刺点。 穿刺点相应位置切一个1.5-2.0厘米的横切。 空针抽2ml生理盐水,接穿刺针穿入气道, 回抽有气泡。置入外套管,拔出穿刺针。 明确外套管在气管内。 经外套管送入导丝。
经皮气管切开术
ICU 江涛
气管切开术(tracheotomy)系切开颈段气管, 放入气管套管,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 机能失常、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或防止误吸的 一种常见手术。
气管切开术发展历史
1.早期气管切开阶段 2.标准气管切开阶段 (开放性气管切开术、外科气管切开术) 3.经皮气管切开阶段
气管切开术的产生与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软骨 结 构 ; 伦 于 11年详 细 地 描 述 了 头颈 部 和 气 管 的 解 剖 结 盖 3 构 ;5世纪 P aoa 1 rsvl a实施 了第 1例成 功 的气 管 切 开 术 ; aco Sn t—
做 了气 管 切 开 。不 久 , 皇 驾 崩 , 德 王储 回 国 即 位 , 位 9 在 9d即 病 逝, 尸体 解 剖 证 实 系喉 部 肿 瘤 和继 发性 上 呼 吸道 感 染 。 1 9世 纪 早 期 , 欧洲 和北 美 白喉 大 流 行 促使 气 管 切 开 术 为 多 数人 所 接 受 。 10 8 7年 , 破 仑 的 侄 子 L usB np r 拿 o i oa at e死 于 白 喉, 拿破 仑 因 此 拨 专 款 下 令 医 生 研 究 此 病 。 法 国 医 师 Per i e r Beo nal rtn el主张 以气 管切 开 来 解 决 白喉 假 膜 造 成 的 气 道 阻 塞 。 10 年 , 1 气 管切 开术 用 于 儿 童 。之 后 , 手 术 逐 渐 增 多 , 88 第 例 该 但 是 病 死 率 和 发 病 率 非 常 高 。13 8 3年 , rtn el 的 学 生 、 B e nal o 巴
护理 研 究 2 0 年 1 月 第 2 08 1 2卷 第 l 期 中旬 版 ( 1 总第 2 8期 ) 6
护 理 裹谣
气 管 切 开 术 的产 生 与 发 展
王斌 全 , 赵晓 云
经皮扩张气管切开
历史背景
➢ 意大利padua大学的一位外科学教Sanctorio Sanctorius(1561-1636),首次提出了经皮气 管切开技术,并在他的著作中对经皮气管切开 技术作了描述,但他没有亲自实施此项技术
历史背景
➢ 1955年,Shelgen首次实施了经皮气管穿刺 置管术,使气道创伤的风险降到最小. Shelgen将一个扁口穿刺针刺入气管内,并在 穿刺针的外面套了一个套管,然后将套管顺 着穿刺针的方向送入气管内 .
历史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 意大利由Antonio Musa Brasavola 成功实施一例气管切开术后, 当时多数外科医生仍不敢进行 这种气管切开术
Antonio Musa Brasavola (1500-1570)
历史背景
➢ 18世纪早期 1909年,Chevalier Jackson 使现代外科气管切开术实现 了标准化。
操作步骤
PDT优点
➢ 穿刺针进入气管后,能在极短时间内改 善
低氧血症
➢ 操作时间短,在紧急情况下无需切皮直 接
穿刺
➢ 操作简单,必要时可以单人操作
➢ PDT单人操作3-10分钟完成,其中顺利者 3-5分取钝性分离组织方式,损伤血管, 神经,甲状腺,食管等的几率下降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操作步骤
步骤3:装有生理盐水的注射器从中线插入穿刺部位,进针
直到气泡抽出,拔出针筒.留套管于原位
操作步骤
步骤4:用导丝推送器将导丝送入套管内,导丝进入
10cm左右,撤出套管,留导丝于原位。
操作步骤
步骤5:沿导丝送入皮肤扩张器,扩张皮下组织和气管 前壁, 撤出扩张器,留导丝于原位
气管切开发展史
气管切开发展史
气管切开是一种外科手术,用于建立气道通畅,以维持人体呼吸功能。
以下是气管切开的发展史:
•17世纪:最早的气管切开术由法国外科医生Guillaume Desnoues完成。
•19世纪:随着麻醉和消毒技术的进步,气管切开手术变得更加安全。
•20世纪初:气管切开开始广泛应用于临床,被用于治疗呼吸道梗阻和其他相关疾病。
•1960年代:气管切开技术进一步发展,引入了喉罩和导管来辅助操作。
•1990年代:经皮气管切开术成为一种新的技术,通过皮肤切口直接插入气管导管,减少了手术创伤。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气管切开手术变得更加精确和安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的辅助器械和技术。
气管切开术
Part 4
早期气管切 开在抢救重 度颅脑损伤 的临床价值
四、早期气管切开在抢救重度颅脑损伤的临床价值
重度颅脑损伤病人常合并呼吸障碍,可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呼吸障碍。前者是由 于颅内压升高、脑干挫裂伤或后颅窝血肿引起脑干动态轴性移位或脑干内血肿的 影响.使延髓呼吸中枢、脑干及大脑高级呼吸中枢控制通路受到干扰而引起。后者 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呼吸道阻塞、通气不足引起。 常见的原因: (1)意识障碍.咳嗽反射减弱或消失; (2)呕吐、误吸; (3)重度颅脑损伤后胃肠蠕动减弱,易发生胃内容物返流; (4)颅底骨折,咽部血性脑脊液漏吸入; (5)深昏迷病人舌根后坠; (6)合并有肺部发症; (7)外伤性癫痈、频繁抽搞、喉头痉挛。 无论是何种呼吸障碍均引起血氧分压降低、一氧化碳分压升高。
Part 5
早期气管切 开的理论依 据
五、早期气管切开的理论依据
脑的氧耗量大约为3ml/(100mg·min),较长时间停止供氧,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损 伤。大脑皮层对缺氧十分敏感,轻度缺氧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定向 力差,严重缺氧即可出现烦躁不安,意识朦胧、昏迷、抽搞等。当脑缺氧时,氧化 代谢障碍,脑内可利用氧将耗尽,二梭酸循环停止,ATP生成减少,ATP储存迅速耗 竭。脑细胞只能通过加速无氧代谢来补偿组织需求和ATP能量不足,但终产物乳酸形 成必将增多,造成脑内乳酸性中毒,加重脑组织的缺血、水肿和坏死。当脑缺氧时, 因能量耗竭,引起细胞去极化,使细胞内钾离子增加,钠、钙和氯等离子浓度下降, 从而引起细胞毒性水肿。脑缺氧持续下去,使血脑屏障受损,血清蛋白溢出及其它 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外间隙,引起血管源性水肿。同时钙、磷脂类代谢失调和大量 自由基的产生亦加重脑细胞的损去。病理学研究表明:呼吸障碍造成的低氧血症、 高碳酸血症和酸碱平衡紊乱,初期仅有血管扩张、充血及功能性障碍,晚期有水肿、 出血、脑细胞变性、坏死等严重病理改变,进一步加重脑水肿和脑组织的继发损去。 因此治疗原则是早期打断脑缺氧的恶性循环,改善脑缺氧。当发生周围性呼吸障碍 时,早期解除呼吸道梗阻,改善通气,增加大脑供氧,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 为治疗原发病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如果发生中枢性呼吸障碍时,早期行气管切开 能及时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改善中枢呼吸障碍及其引起的脑缺氧,中断脑缺氧引起 的恶性循环,从而降低重度颅脑外伤的死亡率。
气管切开护理查房
19世纪后期,英国人总结了过去的经验和教训,强调手术时机的选择,并认 为要果断 和迅速。 20世纪初,美国外科医师Jackson通过仔细的临床观察,就手术做了较为完 整的论述,并将手术标准化。 1932年,威尔逊(Witson)医师首次为脊髓灰质炎的病人做预防性气管切开, 降低了这类病人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后,手术延伸到破伤风、脑、胸部 损伤,神经外科和胸部大手术后,以及药物过量昏迷的病人实施预防性气管 切开,这一古老的手术开始找到了它应有的地位。这时期2个重要发现是:气 管切开可以减少解剖死腔;通过气管切开进行间隙性正压呼吸,奠定了治疗 各种呼吸功能不全的基础。1951年,Sfuart Arhetlger医师证实胃内容物可 以返流进人气管,固而有了带气囊的套管。为后来使用呼吸机带来了方便。 1965年是气管切开术正确、合理时代的开端。手术适应症更严格、操作细致 而规范、强调无菌术、更安全而无痛的麻醉术、对组织刺激更小的新材料使 用、低压气囊,以及发声等等,气管切开术成了处理呼吸功能不全的基本措 施之一。
(六)急性肺水肿
多发生于呼吸困难较久的病人。 气管切开后,肺内压力骤降,肺内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因而发生肺水肿。 患者出现渐进性加重的呼吸困难,两侧肺底有水泡音。 治疗方法可在气管套管上接一单向活瓣的“Y”形管,呼气时使气体通入一水 瓶增加呼气的阻力即增加肺泡内呼气的压力。吸气时则通过另一管直接吸入 新鲜空气并无阻力,然后将水瓶内的水量逐渐减少,二月内使呼气阻力完全 解除。
(九)拔管困难
拔管困难的原因包括: ⑴引起喉梗阻的原因尚未完全解除; ⑵气管切开位置过高,损伤环状软骨及第一气管环,形成新的狭窄; ⑶气管切口过大,气管套管套囊的压迫及气管前筋膜分离过多,伤口感染气 管软化致气管前壁下塌,气管狭窄; ⑷气管前壁肉芽组织过长; ⑸功能性呼吸困难。 治疗:要寻找拔管困难的原因加以治疗,多数均可拔管,瘢痕狭窄者可用喉 及气管扩张器反复扩张或作喉气管成形术。
经皮气管切开术
经皮气管切开禁忌症
无绝对禁忌证,相对禁忌症包括:
① 凝血功能异常 ② 短颈(颈周>46cm,环状软骨至胸骨上切际<2.5cm) ③ 肥胖
④ 甲状腺腺体以及峡部肿大
⑤ 颈部软组织感染 ⑥ 无法扩张颈部 ⑦ 切开部位存在搏动性血管 ⑧ 局部恶性肿瘤 ⑨ 颈部手术或气管切开史 ⑩ 颈部区域4周内有放疗史
2. GrigBiblioteka s 技术: 在颈部切开切口, 在第二与第三气管软骨环
中插入一个血管穿刺管 。 导丝穿过导管, 扩张钳扩张造口, 然后 放入气管切开插管。
3. PercTwist 技术: 使用螺丝钉样的器械来打开气管并放入气
管切开插管。
精品PPT
目前较常用经皮气切技术
4. Fantonis 技术:穿刺针扎入到第二和第三气管环之间, 导丝
经皮气管切开术
( percutaneous dilatational tracheotomy,PDT )
精品PPT
1
沿革
2 优点及适应症
3
局部解剖
4 操作要点及并发症
精品PPT
沿革
精品PPT
气管切开术历史背景:
公元前3600年的埃及文物上就有气管切开术的记载。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用剑尖刺开一个士兵的颈部,
精品PPT
局部解剖结构
精品PPT
精品PPT
精品PPT
PORTEX钳扩式经皮气切技术
PORTEX钳扩式经皮气切技术(PCT) 使用 “Seldinger Technique”, 利用特殊 设计的扩张钳撑开气管,沿导引钢丝,将气切 插管置入气管。创伤小,感染少,手术切口美 观、操作迅速。
精品PPT
精品PPT
气管切开术
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traceotomy)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气管切开术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
目前,气管切开有4种方法: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微创气管切开术(minitracheotomy)。
临床医师均应掌握这一抢救技能。
简介气管切开术(traceotomy)系切开颈段气管,放入金属气管套管,气管切开术以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呼吸机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呼吸困难的一种常见手术。
目前,气管切开有4种方法:气管切开术;经皮气管切开术;环甲膜切开术;微创气管切开术(minitracheotomy)。
临床医师均应掌握这一抢救技能。
编辑本段历史起源最早关类似气管切开术的治疗方法的记载见于公元前2000年至1000年中的一本印度宗教经典“Riveda"(Goodall,1934),公元2世纪时Galen和Aretaeus的著作中也提到过这种治疗方法。
但是,由于解剖知识和手术经验的匮乏,其疗效很差,以至气管切开术一度被称作“外科丑闻”(Goodall,1934)。
1546年一位意大利医师,Antonio MusaBrasavola为一位“气管脓肿”患者施行了有记载的第一例成功的气管切开术(Frost,1976)。
据Goodall(1934)统计,到1825年为止,医学文献中共记载了大约30例气管切开术。
适应证包括从上呼吸道中取出金币和血凝块,还有为逃避绞刑而建立秘密的第二条气道的失败尝试。
19世纪中叶Trouseau(1833)报告对大约200例频于死亡的白喉患者行手术区位气管切开术,拯救了其中1/4的生命。
尽管手术技术不断进步,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Chevalier Jackson明确规定了气管切开的适应症并使手术步骤标准化以后,气管切开术才被人们广泛接受(Jackson,1937)。
Jackson(1923)极力谴责其他控制气道的方法,尤其是环甲膜切开术,他认为环甲膜切开术引起的喉和声门下狭窄的发生率高得令人不能接受。
2018年气管切开护理-精选医学文档
早期
② ③ ④ ⑤ ① ②
中期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① ②
后期
③ ④ ⑤ ⑥ ⑦
1、出血的观察与护理
• 可分为手术早期出血及中后期出血。 • 早期出血又称原发性出血,多由手术止血 不充分引起。多发生于颈前静脉及甲状腺 峡部。在阻塞性呼吸困难者,因静脉回流 不良,血管怒张容易出血。一些患者因原 发病而用肝素等抗凝药物治疗者,术中可 引起弥漫性渗血。少量出血可用局部压迫 法止血。出血多者要重新打开伤口止血, 要防止血液流入呼吸道引起窒息。应用抗 凝药物者应在停药后24小时再行手术为宜。
• 行气管切开术后,气管造瘘口是病 人呼吸的唯一通道,保持气导管通畅是术 后护理的关键环节。 • (1)注意观察病人呼吸情况,经常倾听 病人的呼吸音,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 (2)术后一周内由于套管刺激,伤口疼 痛、剧咳都会使气管内分泌物增多,护士 在术后一周内要经常巡视病房,发现痰液 及时抽吸,保持气导管通畅。 • ( 3)术后禁用吗啡,可待因、阿托品等
气管切开术的适应证
• 喉阻塞:由喉部炎症、肿瘤、外伤、异物 等引起的严重喉阻塞, 呼吸困难较明显, 而病因又不能很快解除时,应及时行气管 切开术。喉邻近组织的病变,使咽腔、喉 腔变窄发生呼吸困难者,根据具体情况亦 可考虑气管切开术。 • 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由各种原因引起的 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如重度颅脑损伤, 呼吸道烧伤严重胸部外伤,颅脑肿瘤,昏 迷,神经系病变等。上述疾病时,由于咳 嗽反射消失或因疼痛而不愿咳嗽,分泌物
3、伤口感染的观察与护理
• 伤口感染是气管切开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 之一,它可引起 • 局部组织的破坏,也可引起大血管溃破出 现大出血,甚至 • 还可引起下呼吸道感染而造成病人死亡。 术后加强抗感染 • 治疗,经常保持伤口清洁,这是防止伤口 感染的主要措 • 施。 • 临床护理中要做好以下几点: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
05 总结与展望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的总结
手术优势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具有创伤小、 出血少、恢复快等优势,尤其适
用于危重患者的紧急救治。
适用范围
该手术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呼 吸困难,如喉阻塞、下呼吸道异 物、呼吸衰竭等,尤其适用于需
长期机械通气的患者。
注意事项
手术过程中需严格无菌操作,术 后需定期更换套管、消毒伤口, 并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及并发
适用人群
01
02
03
紧急抢救
主要用于因各种原因导致 呼吸困难、需要立即建立 人工气道的危重患者。
长期机械通气
对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治 疗的患者,经皮微创气管 切开术可作为建立人工气 道的永久性解决方案。
呼吸道梗阻
对于因呼吸道梗阻导致呼 吸困难的患者,经皮微创 气管切开术可迅速缓解症 状。
02 手术方法
症的发生。
技术展望与未来发展方向
技术改进
联合治疗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经皮微创气管 切开术有望在手术器械、操作方法等方面 得到进一步优化和改进。
未来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可与其他治疗方 法相结合,如气道支架置入、气道激光成 形术等,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远程医疗
培训普及
随着远程医疗技术的发展,经皮微创气管 切开术有望实现远程操作,为偏远地区和 急救现场的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的优点
01
02
03
04
创伤小
经皮微创气管切开术采用微创 技术,切口小,术后恢复较快
,减少患者痛苦。
操作简便
该手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 间短,适合紧急抢救及气管梗
阻等紧急情况。
并发症少
胸腔外科的发展史(三)
胸腔外科的发展史(三)03 气管外科的发展演变1546年,Antonio Musa Brasavola就首次为一位咽旁脓肿的病人由于喉头水肿而行气管切开手术。
这是人类有史以来首次记录对气管进行手术。
由此,开创了气管外科的历史。
随着时间的推移,气管切开术也逐渐成熟。
1620年Nicholas Habicot报道为了给一位气管内血块的患者血块及另一位金币落入气管的患者,均进行了成功的气管切开术。
1881年,Gluch和Zelle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认为气管是能够进行切除后端端吻合的,这一发现被认为完全可以应用于人类临床。
1886年,Kuste首次在历史上成功地为一例气管外伤后狭窄的病人进行了有限的气管切除并吻合成功。
1910年,Eiselsberg被认为是历史上第二位进行气管切除并吻合成功的先驱,他当时切除的气管长度达到1.5cm。
19世纪初期,陈旧的观念始终影响着气管外科的发展。
其当时的观点认为:“影响气管愈合的关键是气管软骨环,而影响软骨愈合的关键是软骨的血液供给”。
1949年-1950年Daniel等通过动物实验证实气管的愈合是靠气管旁纤维组织,是能够愈合的。
这大大地鼓舞了胸外科界。
二战期间,Griffith等为在战场上受气管外伤三个月的战士,切除气管狭窄,再吻合成功。
1945年,Belsey首次大胆的尝试在患者胸段气管肿瘤切除后,应用金属内支撑,再衬以胸内筋膜来修补气管缺损。
1950-1960年间,已有大量的文献报道颈段气管切除后端端吻合的病例。
但由于缺乏对气管的深入研究,大多病例局限在切除第3,4软骨环,2.5cm左右。
即形成了当时的所谓“2cm”定律。
很长一段时间这一定律一直被认为是真理。
1964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胸外科的Grillo教授和他的同事们通过大量的人体尸体解剖得出了被一直应用至今的理论。
成人气管的1/2、幼儿气管的1/3可以被切除,并且可以直接进行端端吻合。
在实验中他们还发现游离右肺门及下肺韧带可以多切除气管3cm。
卓医园—气管切开及进展图文详解
Page 8
Page 9
时机(Timing)
气管切开的时机应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决定,而不 能一概而论。
Page 33
早期并发症(Early complications)
出血(Haemorrhage) 切口感染(Wound infection) 皮下气肿(Subcutaneous emphysema) 纵膈气肿(Mediastinal emphysema) 套管堵塞(Tube obstruction) 假道形成(Fausse route)
切开气管
插入、固定气管套管
自甲状软骨下1cm起,沿颈前正中线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至胸骨上窝上 一横指为止。
创口处理
Page 16
传统气管切开
体位摆放 麻醉
切口
分离气管前组织
切开气管
插入、固定气管套管
创口处理
注:在分离甲状腺时,应避免过度向下钝 性分离,以防纵膈气肿 Page 17
Page 36
气管切开术后护理
气管切开套管
位置 固定 金属套管消毒 气切套管气囊(20—25 mmHg)
气管切开切口 气道管理
分泌物清除 气道湿化 自主发声、进食
Page 37
Page 38
气管切开拔管 - 指征
原发疾病得到控制,病情稳定 血流动力学稳定
气管切开医学背景介绍(精简版)
• Tracheostomy:气管造口术,有一个 来自希腊语stoma(开口或嘴)的后 缀,手术目的是为了形成一个永久 性开口。
气管切开术的变迁
• 历史悠久 • 最早类似治疗记载见于印度宗教经典“Rivedo”(公元 前2000年至1000年)
• 1546年 意大利医师 Antonio MusaBrasavola 有记载的 第一例气切术
气切部位
环甲膜穿刺部位
常规 气切部位:2-3软骨环 低位气切术:4-5软骨环
的适应症和禁忌证、优势和劣势
气切适应症 治疗性和预防性
喉梗阻 喉部炎症、肿瘤、颈部外伤、异物 呼吸睡眠暂停
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 颅脑损伤 呼吸到烧伤 胸外伤 昏迷 神经系统病变
预防性气管切开 口腔、鼻咽、颌面、咽喉部大手术 破伤风喉痉挛 取气管异物 气管异物经内诊镜下钳取未成功
Elizabeth Taylor 伊丽莎白 泰勒
Stephen Hawking 史蒂芬 霍金
Thank you for your attention
气切常用方法
• 手术气切 (Surgical Tracheostomy)
• 扩充法 (Percutaneous Dilatation Tracheostomy)
气切部位
软骨环
粘膜
肌纤维
气切部位 气管解剖学结构 • • • • • • • • 成年人气管的长度约100-120mm 成年人气管直径约20-25mm 紧邻喉部,在喉下方,行走于食道前方 软骨环和平滑肌起到塑造气道形状,维 持气道强度的作用 气管呈马蹄铁形,前方软骨环,背面由 平滑肌和结缔组织封闭 软骨环之间由平滑肌连接 此结构允许气管变化长度和宽度 气管内壁有粘膜和纤毛组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切开发展史
气管切开是一种用于急救和治疗呼吸困难的手术。
其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时期,人们使用犬齿、竹管或纸卷等材料进行口腔插管,来维持呼吸功能,但这种方法并不经济实用,并且容易感染和产生并发症。
1860年,在英国伦敦,英国外科医生Lewis Atkinson第一次使用喉管进行气管切开手术,治疗了一名患者的严重哮喘症状。
此后,气管切开手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20世纪初,人们开始使用金属或塑料管进行气管插管以及为气道维持通畅。
1960年代,气管插管技术不断发展,出现了气管切开气管插管的方法。
20世纪70年代,气管切开手术开始得到广泛应用,它不仅可以用于急救情况下的呼吸衰竭场合,还可用于慢性呼吸道疾病、脊髓灰质炎等患者的气道管理。
当今,气管切开手术已成为一项基本的急救和治疗技术,为救护人员和医生提供必要的呼吸支持和气道管理。
同时,气管切开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创新,以提高手术效果和患者的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