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己复礼》练习
三年级国学第3课《克己复礼》教案
三年级国学第3课《克己复礼》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教材第三课《克己复礼》。
内容主要包括: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导,解析“克己”与“复礼”的含义,并通过古代故事阐述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认识到克制自己的欲望,遵循礼仪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遵守社会公德,尊重他人的良好品质。
3. 提高学生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克己复礼”的深刻含义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遵守礼仪、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教学挂图。
2.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一个实践情景,引发学生对“克己复礼”的思考。
例如,在公共场合,一个小朋友为了克制自己的好奇心,不去翻看别人的物品,这就是“克己复礼”的一个体现。
2. 新课内容:详细讲解孔子关于“克己复礼”的教导,分析“克己”与“复礼”的含义。
结合古代故事,让学生了解这一理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例题讲解:讲解一个关于“克己复礼”的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一理念。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克己复礼”。
六、板书设计1. 《克己复礼》2. 内容:“克己”含义:克制自己的欲望、行为等。
“复礼”含义:遵循社会礼仪,尊重他人。
例题: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克己复礼”的作文。
2. 答案示例:通过一个具体的事例,阐述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做到“克己复礼”,以及这一做法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好处。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关注“克己复礼”在生活中的应用,并将所学分享给家人和朋友。
组织一次班级讨论会,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高中语文】《论语》十二章+同步练习+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5.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一、文言文阅读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后虽百世A可知也B以一文C一质D周监E二代F郁郁G乎H文哉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就有道而正焉”与“焉能治之”(《兼爱》)两句的“焉”含义不同。
B.“请事斯语矣”与“不足以事父母”(《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两句的“事”含义相同。
C.“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与“去其重”两句的“去”含义不同。
D.“以备王道”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大学之道》)两句的“以”含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颜回问的怎样才能践行仁的问题,孔子明确表示,要用礼的要求约束自己并提出了四条具体措施,对此,颜回态度也很明确,即按先生说的话去做。
B.面对王室衰微、礼乐不存的现状,孔子追溯夏、商、西周三代的礼仪制度,并依照时间的先后,编辑从唐尧、虞舜到秦穆公这一段时间的历史事件。
C.孔子认为,乐律是可以知晓的,音乐演奏的几个步骤连成一体,就构成一支完美的曲子,而后整理订正了音乐,使《雅》《颂》得到原来应有的曲调。
D.孔子为《易经》中的许多卦辞写了序文,研读《易经》也异常勤奋,常常翻断编穿竹简的绳子,足见他对《易经》的喜爱以及已经全部掌握了文辞和义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5.材料一第一段与材料二第五段都提到了孔子与《诗经》,各自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
阅读以下文言选段,回答问题。
选段一: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选段二: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7.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B.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C.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所以..行之者一也D.敏于事而慎于.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8.选段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B.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C.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D.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论语》十二章 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1《论语》十二章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1《论语》十二章练习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克己复礼之新说《论语》中“克己复礼"一句,历来的注释相当统一,即把“克己”解释为“克制自己",然后形成了一种修养方法。
这种注释本来是错误的,但是,因为统一,大家就都犯了错误,只有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边缘,抬手拉门,没摸到把手,于是自嘲地笑了笑说,“我不想碰壁”,转身走开了。
即将登台《百家讲坛》的傅佩荣先生说到这个问题,以“克"为“能”,“克己复礼"就是能够自己做主去实现自己的规范。
傅先生的这种说法其实也值得商榷。
钱穆说:“克犹胜也。
有约束义,有抑制义。
克己,约束己身也。
或曰:克己去私。
下文为仁由己,同一己字,皆指身,不得谓上一己字特指私欲。
或又说:克己犹言任己,谓由己身肩任。
然下文‘四勿’,明言约束,非肩任义。
盖人道相处必以仁,古训,仁者相人偶。
若立心行事,专以己身为主,不顾及相偶之对方,此乃一切不仁之本源,故仁道必以能约束己身为先也。
”克制(约束己身)以外,钱穆又提到“克己"的另一种说法:“克”取“任"义,克己犹曰“任己”,“任己"就是“由己身肩任”。
把其中的意义取出来,很明显,就是“从我做起"。
这就是所谓钱穆先生走到了真理的边缘。
但他以下文“四勿”明言约束,“任己"与“四勿”不相对应,遂又否定了这种解释.,这是他与真理擦肩而过。
“四勿"是颜回“请问其目”之后,孔子做出的答复。
目,一般解作条目,目还有一解,为要。
“请问其目",钱穆先生解作“请问详细的条目”,这是钱穆把“四勿"理解成“克己”的具体化,上下读来已经不通顺了。
其实,结合“四勿"“不要如何如何”的语气,“请问其目"就应该是“请问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这一则《论语》又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论语十二章》课文重点知识挖空练习附答案
《论语十二章》课文重点知识挖空练习附答案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g)()也。
”(《里仁》)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雍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句式:)(《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子罕》)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颜渊》)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ěr)()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阳货》)参考答案子曰:“君子(指道德高尚的人)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勤勉)于(对于)事而慎(小心、谨慎)于言,就(接近,到……去)有道(形容词活用作名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子曰:“人而(如果)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yì)》)子曰:“朝闻道(指的是宇宙间的一切法则、道理),夕死(动词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可矣。
”(《里仁》)子曰:“君子喻(知晓,明白)于(对于)义(道义),小人喻于利。
克己复礼练习(学生用)
《克己复礼》练习1.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A.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 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C. 回虽不敏, 请事斯语矣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D.人而不仁, 如礼何?人而不仁, 如乐何2. 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A. 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回归)B. 郁郁乎文(完美)哉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空缺, 不作处理)也C. 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稀奇)矣有酒食, 先生馔(吃喝)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 期(期限)可已矣3.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②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③夫三年之丧, 天下之通丧也④予之不仁也!A. ①②同, ③④同B. 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C.①②同, 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 ③④同4. 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①有是哉, 子之迂也②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③予之不仁也④夫君子之居丧A.①②同, ③④同B.①②不同, ③④不同C.①②同, 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 ③④同5.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A. 请问其目B. 君子于其所不知, 盖阙如也C.孝弟也者, 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 鲜矣6.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例句: 食夫稻, 衣夫锦, 于女安乎?A. 子生三年, 然后免于父母之怀B.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C.君子于其言, 无所苟而已矣D.周监于二代7. 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 子曰: “必也正名乎!”【那一定得有正当的名义吧!】B. 虽有粟, 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 我能吃得到吗?。
】C. 三年之丧, 期已久矣。
【服丧三年, 我已经期待很长了。
】D.乐云乐云, 钟鼓云乎哉?【乐呀乐呀, 难道钟鼓能开口说话吗?】8. 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A. 为仁由己, 而由人乎哉?【践行仁德, 完全靠自己, 难道还要靠别人吗?】B. 陪臣执国命, 三世希不失矣。
《论语》阅读题之克己复礼专题练习
《论语》阅读题之克己复礼专题练习1.“礼”“仁”概念与产生原理(12.1)1.1.“礼”的概念(1)概念——①克己——约束自己(回到自己的等级)②复礼——回到自己等级的礼(使自身一切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制)即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2)特点:尊卑贵贱——等级性,差别性(3)孔子的“礼”:建立在仁的基础上,讲制度、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
(2.8)(17.21)1.2.“仁”的概念(1)孔子的“仁”①概念——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仁爱。
②特点——有等级,有差别(2)“克己复礼为仁”的解读①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
②“仁”决定、支配“礼”。
③礼——外在形式;仁——内核2.“礼”的来源与代表人物(3.14)(7.5)1.“礼”的来源(1)“周礼”的来源——夏商(2)孔子对周礼的态度:郁郁(丰富多彩),文(完美)——“述而不作”:非复古,非革命,积累进化(传承基础上创新)。
2.“礼”的代表人物与孔子的态度(1)“礼”(周文化)的代表人物——周公(2)“梦见周公”的象征义——盛世有望的征兆,表明孔子对周代文化的推崇和向往(向往西周礼乐社会的政治理想)。
(3)“吾衰”与“不梦”的并举的作用——个人命运与世道盛衰的联系。
(4)“不梦”的两种解读①志衰不梦——复兴东周、恢复旧礼无望②志在身衰——年老心余(“猛志固常在”),力不足(“时不利兮”)。
3.“名不正”的表现与目的(3.1)(6.25)(16.2)1.非礼违礼(3.1)(1)礼有上下等级——八佾(天子),季氏(四佾):袒护天子权位吗?(2)违礼的原因——①礼本于仁(人心),违礼因为“不仁”;②忍心(狠心),破坏人群相处之常道。
(3)孔子“维礼”的目的——不为上者之权位计,为人道计。
2.名不副(符)实(6.25)觚不觚3.权力下替(16.2)(1)权力下替的不正常现象——天子,诸侯,大夫,陪臣(2)“礼乐征伐”的解读①“礼乐”——代表对内的权力②“征伐”——代表对外的权力③“礼乐征伐”——对内对外的各种政令(3)孔子的结论:礼乐征伐——天子(天下有道),诸侯(十世),大夫(五世),陪臣(三世)4.“正名”的概念、意义与方法(13.3)(12.11)1.“正名”的概念(13.3)正名——纠正与礼乐制度的规定相违背的各种名分。
克己复礼附教案.
克己复礼附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思想政治》教材第四单元第一节“克己复礼”,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探讨其在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意义,分析“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克己复礼”的含义,理解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2. 培养学生自觉践行“克己复礼”的品质,提高个人修养。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运用“克己复礼”的原则分析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教学重点:探讨“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道德模范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道德模范是如何做到在日常生活中严于律己、尊重他人的?2. 讲解新课:(1)讲解“克己复礼”的含义,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
(2)分析“克己复礼”在个人修养、社会道德、国家治理等方面的意义。
(3)举例说明“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1)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2)举例说明“克己复礼”在社会中的具体应用。
(1)简述“克己复礼”的含义。
(2)列举三个“克己复礼”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体现。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克己复礼2. 板书内容:(1)含义:约束自己,恢复礼制(2)应用:个人修养:自律、尊重他人社会道德: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国家治理: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谈谈你对“克己复礼”的理解。
(2)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克己复礼”。
2. 答案:(1)答案要点: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结合个人体会进行阐述。
(2)答案要点:举例具体,说明践行“克己复礼”的方法和效果。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导入、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克己复礼”的含义和应用。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
《论语》选读课后文言练习参考答案一、《为政以德》第五题译文:孔子说:"大道的实行,和夏商周三代的精英,我都不能看到,但能看到有关当时太平盛世的记载。
大道的流行,是以天下为世人所共有。
选举贤能之人共同治理,大家讲信用,和睦相处,彼此合作,所以人们不只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施慈于自己的儿女,更能推延仁爱,使所有老人都得以安享天年,壮年人都能贡献才力,儿童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健康成长,鳏寡孤独以及残废疾病的人都能得到丰厚的供养。
男的各尽其职务,女的各有其家庭。
货物资源都厌恶丢弃到地上浪费掉,但也不可放到自己家里私用。
既嫌恶有能力不肯使出来,但也不一定为自己出力才算效劳。
因此,人人都能诚实相待,和睦相处,故不会有阴谋诡计发生,也没有劫夺偷窃杀人越货的事情出现。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这样美好的世界就算是真正的大同世界了。
"二、《克己复礼》第四题1、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
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
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译文:礼是怎么来的?说:人生下来就有欲望,有欲望却实现不了,就不能不想办法去索取,索取却没有度量分界,就不得不争执,争执就发生动乱,动乱导致贫穷。
先王非常讨厌动乱,于是制定礼仪来作为度量分界,用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索取,使得欲望的满足不会因为物质的匮乏而终止,物质的给予不会过分的顺从于欲望,欲望和物质两者相辅相成,这是礼出现的原因!2.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
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
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译文:鹦鹉能言,始终是飞鸟;猩猩会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
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么?只是禽兽无礼,才会有父子共妻。
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
克己复礼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三) •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 孔子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他是针对什么 而说的?
• 觚不像个觚,这还是觚吗?这是用的比喻的手法, 是针对当时君无君道,臣无臣道的礼崩乐坏⑴一日克己复礼, 。 • ⑵非礼勿视, ,非礼勿 言, 。 • ⑶是可忍也, ? •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 ,事不成则 礼乐不兴, ,刑罚不中,则民无 所错手足。 • 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 • ⑹君子务本, 。 • ⑺人而不仁,如礼何? , ?
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基础知识巩固性训练
•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 一项( ) •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郁郁乎文哉 B.克己复礼为仁 为仁由己 •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虽有粟,吾得 而食诸 • D.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 乐何
1.D【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 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连词,如果】
• ⑴周监于二代 • ⑵五世希不失矣 • ⑶则民无所错手足 • ⑷女安,则为之 (5)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1、鉴 2、稀
4、汝 5、悌
3、措
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 ⑴有事,弟子服其劳 • ⑵有酒食,先生馔 • ⑶曾是以为孝乎
• 1古义子弟,年轻人,今义 门人徒弟 • 2古义 年长者 今义 ①老师②称知识分子③ 尊称男人 • 3古义 把…当作 今义认为
(四)
• 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是“存天理,灭人欲”, 这和孔子的原意有什么不同? • 宋儒把“克己复礼”看作是“存天理,灭人欲”, 不强调君父的责任,只强调臣民的义务,将父权 君权绝对化,未免狭隘,在孔子看来,“克己复 礼”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的规 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和父辈 也有制约。(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克己复礼
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 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 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 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 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 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 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 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 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 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 《中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 论也!
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 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 有称者也。
君子已经得到了礼的调养,又喜爱礼的 区别。什么叫做区别?回答说:就是高 贵的和卑贱的有不同的等级,年长的和 年幼的有一定的差别,贫穷的和富裕的、 权轻势微的和权重势大的都各有相宜的 规定。
材料二: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 兽之心乎?夫唯禽兽无礼,故父子聚麀。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 知自别于禽兽。
3.为何要“克己复礼”?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 忍,孰不可忍也!” 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 礼崩乐坏:古代的规则制度遭到极大 的破坏。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尊卑倒置、上下易位、名实不符
在孔子看来,一个有“礼”的社会是 怎样的? •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材料二: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 认为二者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 而在于礼,礼是人与禽兽相区别 的标志。 材料三: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 礼。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 礼可使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礼制(本质:用以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
礼 礼貌(伦理道德:仁、孝、悌、恭、信……)
礼节礼仪 “礼”是各个阶层政治和生活的准则, 是维护社会群体的秩序与和谐不可或 缺的条件。“礼之用,和为贵。”孔 子倡“礼”的根本目的是要调和当时 的社会矛盾,起到中合作用,达到和 谐境界。
高中语文选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有答案)
高中语文选修上册《论语》十二章练习题(有答案)1.《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
两者的“省”有什么不同?答:曾子的“三省吾身”注重内在的感悟。
而孔子在这里提出的方法是由外而内的,“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以正面形象作指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即以反面教材为镜,不重蹈覆辙。
这是一种理性的态度,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
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该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答:比喻论证。
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
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3.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在这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答:“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
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4.怎样正确理解孔子的“恕”的内涵?我们从中可以悟出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答:①在孔子看来,“恕”这个字是可以终身奉行的,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它在根本上与“仁”是相同的,所以常把它看成“仁”的实践原则。
②人活于世,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微练习3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同步练习(课后复习)一、名句默写1.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下归仁焉。
(12.1)2.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3.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2)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不顺,则事不成。
(13.3)二、熟语积累1.克己复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是可忍孰不可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名正言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犯上作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典句品读1.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2.1)2.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
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四、分析探究1.如何理解“克己复礼”?2.孔子是如何看待“礼”和“仁”两者的关系的?五、经典阅读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5分)①子曰:“躬自厚①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 (《论语·卫灵公》)②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注:①厚:重,与“薄”相对。
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
(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
高中语文 高考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 专题辅导
高中语文高考文言文小段翻译练习专题辅导1、【心不在马】赵襄主学御于王子期,俄而与子期逐,三易马而三后。
襄主曰:“子之教我御术未尽也。
”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也。
凡御之所贵,马体安于车,人心调于马,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今君后则欲逮臣,先则恐逮于臣。
而先后心在于臣,何以调于马?此君之所以后也。
”(01年上海卷)赵襄子(晋国国卿)跟王于期学习驾御马车,不久和王于期比赛,三次换马但是三次都落后。
赵襄子说:“您没有将您的技术全部教给我。
”回答说:“技术是全教了,使用就出错了。
凡是驾御所应该重视的,是马的身体与车统一,(驾御的)人心和马协调,这样才可以跑得快跑得远。
今天您落在后面的时候想追上我,在我前面的时候怕被我追上。
凡是驾着马车抢道比拼,不是先就是后。
但是您领先或落后时心里想到的都是我,哪还能和马协调呢?这就是您为什么会落后啊。
”2、【失镜之察】五官莫明于目,面有黑子,而目不知,乌在其为明也?……客有任目而恶镜者,曰:“是好苦我。
吾自有目,乌用镜为?”久之,视世所称美人,鲜当意者,而不知己面之黑子,泰然谓美莫已若。
左右匿笑,客终不悟,悲夫!①五官中没有哪一个比眼睛更明察的,脸面上有黑点,眼睛却看不到,它的明察表现在哪里?②看世间赞许的美人,很少合自己意的,却不知道自己脸上的黑点,安然自得地认为没有谁像自己漂亮。
3、【楚人隐形】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遂于树下仰取叶──螳螂执叶伺蝉,以摘之。
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
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乃厌倦不堪,绐云“不见”。
嘿然大喜,赍叶入市,对面取人物。
吏遂缚诣县。
有个楚国人,过着贫穷的日子,一次读《淮南子》这本书,看到书中写有“螳螂窥探蝉时用树叶遮蔽自己的身体,可以用这种方法隐蔽自己的形体”,于是就在树下仰起身子摘取树叶──就是螳螂窥伺蝉时使着隐身的那片树叶,来摘取它。
高中语文《论语》一课一练002克己复礼(学生版)
二、克己复礼班级:学号:姓名:㈠梳理积累通假字(写出本字,并解释)1.周监于二代()2.五世希不失矣()3.则民无所错手足()4.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5.女安,则为之()6.盖阙如也()实词(词类活用,解释加点的词语)1.觚不觚.()2.君君.、臣臣.、父父.、子子.()3.衣.夫锦()4.食旨不甘.()5.请事.斯语矣()6.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实词(解释加点的词语)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非.礼勿视()3.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4.郁郁乎文.哉()5.甚.矣,吾衰!()6.是.可忍,孰.不可忍也?()7.名不正.,则言不顺()8.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9.有酒食,先生馔.()10.钻燧取火,期.可已矣()1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12.天下有道..不议。
()..,则庶人13.陪臣..执国命()14.三年之丧,期已..久矣()15.有事,弟子..服其劳()16.有酒食,先生..馔()17.曾是以为..孝乎()虚词(指出词性,说明用法或解说意义)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2.郁郁乎.文哉()3.名不正,则.言不顺()4.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5.齐景公问政于.孔子()6.信.如君不君(诚然,表假设)()7.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8.三年之.丧,期已久矣()9.予之.不仁也!()10.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11.人而.不仁,如礼何?()特殊句式(写出句式名称)1.克己复礼为仁()2.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3.八佾舞于庭()4.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5.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6.甚矣,吾衰也。
()7.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8.有是哉,子之迂也。
()9.野哉,由也。
()10.子将奚先()11.未之有也()12.曾是以为孝乎()㈡温故知新一、选择题。
(每题3分,共24分)【】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周监于二代 B.则民无所错手足C.旧谷既没 D.盖阙如也【】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郁郁乎文.哉文:文采 B.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鲜:少C.有酒食,先生馔.馔:吃喝 D.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期:一周年【】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一日..孝乎..克己复礼 B.曾是以为C.有事,弟子..不中..服其劳 D.礼乐不兴,则刑罚【】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夫晋,何厌之.有C.名不正,则.言不顺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D.人而.不仁,如礼何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论语选读·克己复礼课后练习解析
第一段,从社会作用的角度讲礼。认为礼的作用在于控制人私欲膨胀,调节 社会财富分配的矛盾,既能“养人之欲”,又能维持等级差别(“贵贱有等, 长幼有差”)。
鹦鹉虽能说话,终归还是飞鸟;猩猩虽能说话,终归 还是走兽。现在的人如果不讲求礼,虽能说话,不是 和禽兽有同样的心吗?只有禽兽没有礼可言,所以 才会父子共妻。所以才有圣人产生礼仪来教诲人 们,使人们有了礼,知道用礼把自己同禽兽区别开来。
第二段,从人兽区别的角度讲礼。认为二者 的本质区别不在于语言而在于礼,礼是人与 兽相区别的标志。
礼的精神在于克制自己而尊重别人。虽然是微贱 之辈,犹有可尊重的人,更不要说富贵的人们了。 唯是,富贵的人懂得爱好礼,才不至于骄傲而淫侈; 贫贱的人懂得礼,则其居心也不至于卑怯而无所措 其手足。
第三段,从处理人我关系的角度讲礼。 认为礼的特点是自卑以尊人,礼可使 人尊重他人而约束自己。
探究:克已复礼就是“明天理,灭人欲”吗?
克已复礼是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 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仁”;“明 天理,灭人欲”则是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 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
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答案是:人类生来就有欲望,欲望达不到不可能放弃 追求;追求没有限度和界限的时候,就不可能没有争夺.互相争夺就引起混 乱,乱起来就没有出路.古代圣贤憎恶这种混乱局面,所以制定礼义来区分人 的等级界限,用来适度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追求.使人的欲望不超过物质供应 的限度,物质供应不是无限度地满足人的欲望,这两方面互相制约并有所增 长,这就是礼产生的原因。
二、克己复礼教学要求
1.背诵12.1、3.1、16.2、13.3。 2.掌握“敏”、“希”、“阙如”、“奚”、“鲜”、 “期”在文中的意义,理解“归”、“目”、“事”、 “诸”、“弟”、“女”等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3.理解下列短语并能够默写:克己复礼;郁郁乎文哉; 八佾;是可忍孰不可忍;天下有道;名正言顺;犯上作 乱。 4.熟读课文,品味文段的语体和语气关注特殊句式的表 达作用。 5.明确每一章的基本观点。 6.明确礼与仁、礼与孝的关系。 7.了解孔子所提出的克己复礼、说主张的君臣关系与宋 儒所谓“存天理,灭人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等主张的区别。
《克己复礼》课堂练习
论语(2)·克己复礼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积累与运用1.下列各项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B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C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D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B .有事,弟子..服其劳C .有酒食,先生..馔D .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3.下列加点的词语与所给例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是哉,子之.迂也A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B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C .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D .临之.以庄,则敬4.下列句子中与所给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A .是社稷之臣也B .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C .曾是以为孝乎D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郁郁乎文.哉 文:文采B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不议:无可非议C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错:错误D .有酒食,先.生.馔 先生:老师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虽有粟,吾得而食诸.投诸.渤海之尾B.⎩⎪⎨⎪⎧是.可忍也是.谁之过与C.⎩⎪⎨⎪⎧八佾舞于.庭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 D.⎩⎪⎨⎪⎧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钟鼓云.乎哉阅读与鉴赏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
”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
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
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选读》课课练 02克己复礼【教师答案版】
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来
三、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1.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郁郁乎.文哉B.克己复礼为.仁为.仁由己
C.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D.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D【A表反问,吗/助词,然,什么的样子;B动词,就是,称为/动词,实践;C连词,虽然/连词,即使;D 连词,如果】
2.选出下列各句加点字意义解释都正确的一项()
A.克.(克服)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回归)
B.郁郁乎文.(完美)哉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
..(空缺,不作处理)也
C.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稀奇)矣有酒食,先生馔.(吃喝)
D.食旨.(美食)不甘钻燧改火,期.(期限)可已矣
2.B【A克:约束,归:称许;C鲜:少;D期:一年】
3.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③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④予之不仁也.!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3.B【①句末反问语气助词,②句中表停顿语气助词;③助词,表判断,④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
4.选出对下列加点字的意义与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①有是哉,子之.迂也②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③予之.不仁也④夫君子之.居丧
A.①②同,③④同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C.①②同,③④不同D.①②不同,③④同4.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④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选出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
A.请问其.目B.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C.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D.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5.C【与句末“与”配合表示测度语气,大概,恐怕;其余为第三人称,代人或物】
6.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A.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B.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C.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D.周监于.二代
6.C【“于”在C与例句中均为介词,对,对于;A从,B向,D从】
7.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子曰:“必也正名乎!”【那一定得有正当的名义吧!】
B.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即使有粮食,我能吃得到吗?。
】
C.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服丧三年,我已经期待很长了。
】
D.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呀乐呀,难道钟鼓能开口说话吗?】
7.B【A那一定是纠正各种名分吧!C三年的守丧期,期限也太长了吧。
D乐呀乐呀,难道指的仅仅是钟鼓之类的乐器吗?】
8.选出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
A.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践行仁德,完全靠自己,难道还要靠别人吗?】
B.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如果由大臣来执行国君的命令,三代的希望就不会落空。
】C.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
【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总是努力去探求得知。
】D.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敬父母,照顾弟弟,那难道不是践行仁道的关键?】
8.A【B如果是家臣操纵了国家的政令,传至三代很少有不失掉的。
C君子对于他所不知道的事情,大概应该是存而不论吧。
D孝敬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六、名句背诵检测
⑴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
⑵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非礼勿听/非礼勿动
⑶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⑷名不正则言不顺,,事不成则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言不顺则事不成/礼乐不兴
⑸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
言之必可行也
⑹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