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上科学教案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全部教案(共4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全部教案(共4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3课时 冲出地球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3课时 冲出地球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3课时冲出地球》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探索宇宙的第13课时,主题为《冲出地球》。

本课主要介绍了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以及物体冲出地球所需的速度。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科学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认识到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技发展的动力。

【教学目标】1. 了解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体验技术对航天工程的重要性。

2. 知道人类冲出地球的探索历程,简单了解火箭的工作原理。

3. 通过体验地球引力的活动,认识物体冲出地球需要一定的速度。

4. 表现出对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

5.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教学重点】认识人类冲出地球的历程。

【教学难点】了解物体冲出地球需要足够大的速度。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思维能力。

他们对宇宙和航天方面的知识可能存在一些模糊的认知和错误的观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需要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科学观念。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展示课件上的太空图片,引发学生对太空的好奇心,并提问:“你们认为人类是如何冲出地球,进入太空的?”2. 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太空探索的兴趣。

二、呈现与讲解(10分钟)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太空图像和视频,如星系、行星、宇宙黑洞等,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发他们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心。

2. 教师详细介绍太空观测工具的发展历程。

从古代的肉眼观测、望远镜的发明,到现代的天文卫星和太空望远镜,向学生展示各种观测工具的外观和功能,并解释它们对太空探索的重要性和作用。

3. 通过讲解人类的太空探索历程,如阿波罗登月计划、国际空间站等,向学生展示人类勇往直前的探索精神和科技进步的壮丽成就。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做酸奶|苏教版

《2. 做酸奶》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节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细菌的传播,从而养成卫生习惯、保持身体健康。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酸奶的知识,已经具备动手独立制作酸奶的能力,对酸奶的制作具有浓厚的兴趣,以此导入细菌知识的学习。

三维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通过自制酸奶证明细菌的存在。

2、能够通过收集资料,模拟细菌的繁殖来探索细菌的特点。

知识与技能1、知道酸奶是由乳酸菌将牛奶发酵变成的。

2、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及繁殖特点。

3、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4、学会一些防止病菌传播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意识到科学技术给人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好处。

2、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意识到团结合作、交流研讨对学习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怎样做酸奶,知道是乳酸菌使鲜牛奶变成了酸奶。

解决措施:采用学生制作经验交流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解决措施:通过模拟实验,归纳计算规律,突破难点。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自己制作的酸奶、白纸、多种颜色的粘土教师准备:有关细菌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酸奶制作交流会1、师:上节课,我们学学习了如何做酸奶,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酸奶的做法,(大屏幕出示酸奶的做法)。

师生共同找出关键词:煮沸、冷却、加入、搅拌、装入和保温。

由于同学们需要的实际较长,布置了同学们回家尝试做酸奶,有的同学真的很了不起!不但做成功了,还发来了视频,老师整理了一份视频,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播放一位同学在家制作酸奶的视频,教师板书:一酸奶的做法3、要求:看过之后,提出你的疑问,提的最多的有奖励!4、师: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同学们有什么疑问吗?;4、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为什么做酸奶时要加酸奶?生:加酸奶就是加入乳酸菌。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共三套附板书含教学反思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做酸奶》教学设计(一)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继前一课从整体上认识微生物的概况之后,再分类认识其中常见的一类微生物——细菌。

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知道细菌具有双重作用,引发学生关注病菌的传播。

在设计结构上,本课以学生十分喜欢的一项实践活动——做酸奶,来激发学生研究细菌的兴趣和欲望,推动学生带着“牛奶为什么会变成酸奶”的问题,主动查找资料,进而认识细菌的基本形态特征、分布及繁殖特点,了解细菌的功与过。

二、教学目标1.能尝试自己动手做酸奶或泡菜,知道酸奶是乳酸菌使牛奶发酵变成的。

2.知道细菌是一类分布极广的微生物,以及它们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3.知道减少致病细菌传播的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做酸奶的活动。

【教学难点】:在模拟细菌繁殖的实验中计算细菌繁殖个数。

四、教学过程【教学准备】搜集有关细菌的资料,每组豆子若干、纸杯6个等(一)、布置任务:制作酸奶,下次带来和大家一起品尝。

回去查找为什么鲜奶会变成酸奶的资料,以备交流。

(二)、开展酸奶品尝活动1.谈话:前几天,同学们回家后亲自做了酸奶(板书课题)。

今天,同学们在做酸奶和品尝酸奶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2.学生提出问题:酸奶是怎么做成的?(三)、认识细菌及酸奶的成因1.教师指导并帮助学生确定研究问题:为什么牛奶会变成酸奶?学生针对问题讨论并猜测。

2.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利用从网络、书本中收集到的有关细菌的资料。

学生进行组内交流,然后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①细菌的基本形态特点及分布教师出示收集到的图片,引导学生总结细菌的形态②细菌的繁殖(介绍细菌的主要繁殖方式——二分裂繁殖)(1)教师先播放一段细菌繁殖分裂的视频,学生观看,之后再出示一则新闻资料,从资料中寻找有用的信息(2)模拟细菌繁殖的速度。

①介绍模拟实验,并让学生说出实验中各物品、环节模拟的是什么。

②进行实验——细菌繁殖第5代以后的数量。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对事物进行细致观察的能力,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2、让学生通过各种感官直接观察自然事物,并能用语言和图画描述所观察的事物的形态特征;3、了解细菌和病毒的主要特点及对人的作用,以及认识到细胞是生命体的根本单位;4、能够进行简单的探究性实验,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和绘制简单图表;5、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并关注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主要包括:1、能够利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用图画和语言描述;2、对病菌有初步的了解,认识一些种类,知道它们的正、反两方面。

在本单元的第一课中,我们将进行水滴里的生物的观察活动,通过观察水样,引出显微镜的观察活动,并用显微镜寻找并观察水滴中的微生物。

同时,我们还要认识微生物,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及分布,并观察牙缝和木质菜板上的微生物,激发学生探究微生物的兴趣。

在本单元的第二课中,我们将通过做酸奶来认识细菌的存在,并了解细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以及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

同时,我们还要了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增进健康生活和养成良好惯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亲身体验探索微观世界的快乐,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素养。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学生的合作精神,让他们在合作中研究,共同进步。

2、观察洋葱表皮结构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的结构,引导学生发现细胞的存在。

让学生画出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并进行标注。

3、探究细胞的基本单位引导学生认识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介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让学生了解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就是细胞的生长发育过程。

4、体验探索生命奥秘的快乐让学生了解探索生命奥秘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

5、稳固研究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细胞是什么?生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什么?为什么探索生命奥秘很重要?如何利用所学知识搭建生命体的“积木”?2、引导学生了解现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2024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

2024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

2024南京新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7课《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教案一. 教材分析《寻找遗传与变异的秘密》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生物的进化和适应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他们对生物的遗传和变异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不够深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的实例和直观的实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了解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知道它们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明白科学可以解释很多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及其应用。

2.难点:理解遗传和变异的内在联系和机制。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实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遗传和变异的现象。

3.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探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和图片,用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准备实验器材和材料,用于进行遗传和变异的实验。

3.准备相关的问题,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用一个生动的实例,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遗传和变异来解决。

2.呈现(10分钟)介绍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用图片和实例进行说明。

遗传是指生物的性状传递给后代的现象,变异是指生物的个体之间在性状上的差异。

3.操练(15分钟)进行一个简单的遗传实验,如“种豆得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遗传现象。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 消失的恐龙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 消失的恐龙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8课时消失的恐龙》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 3 单元《化石的奥秘》中的一节课,名为《消失的恐龙》。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举办“恐龙展”,让学生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并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激发学生研究恐龙的兴趣。

2. 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三、教学重点:1. 学生通过举办“恐龙展”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2.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

3. 学生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在为恐龙寻找相对应的化石模型的过程中,体会化石的作用。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分类。

他们对恐龙可能会有一定的兴趣,但对恐龙化石的发现与研究可能还不够了解。

学生具备基本的阅读能力和信息搜集能力,可以通过教师指导进行资料的阅读和整理。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工具播放一段有关恐龙的视频,展示恐龙的形象和生活方式。

然后提出问题:“恐龙是什么样的动物?它们现在还存在吗?”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知识和想象,描述恐龙的特征和生活。

Step 2:呈现任务教师告诉学生他们将要举办一个“恐龙展”,需要收集、整理与恐龙有关的信息。

学生可以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恐龙种类,并准备展示。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参考问题,例如:“你们的恐龙是什么种类?它们生活在哪个时期?有什么特征?”Step 3:信息搜集与整理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信息搜集与整理,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可靠的资源,例如科学书籍、博物馆网站等。

学生可以查找恐龙的图片、文字介绍以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成果。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学习教案-生物的遗传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学习教案-生物的遗传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6.学生活动:樱花花瓣中间有小缺口,右边的花没有,花蕊颜色也不一样。(另一朵为白色的桃花。)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发现植物同一家族子代和亲代之间也存在相似的特征。]
7.小结:植物和动物一样,同一家族之间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板书:植物)
环节三:人类外形特征的遗传
1.教师:从小到大,有没有亲戚朋友说你和父母长辈长得比较像,如果有,哪里比较像?
[设计意图:通过姚明一家的照片和阅读材料的帮助,发现人类同一家族子代和亲代之间还存在着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相似的特征。并且回顾之前内容总结出遗传的概念。]
拓展应用
1.教师:现在我们通过一些题目来看看大家这些课学到的知识是否真正融会贯通了?
拓展应用
农民播种前,为什么要选颗粒饱满的种子?
学生:选择颗粒饱满的种子,种子萌发后长成的下一代也会遗传上一代的特点,比较健壮。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了解在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中必须考虑伦理和道德的价值取向。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11.3 生物体的后代与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 描述和比较植物后代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课标落实】
3.教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下面请同学们为吊兰和牵牛花“寻亲”,要说出你们的理由。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4.学生活动:上面的吊兰叶子边缘有一圈金边(金边吊兰)。上面的牵牛花叶片是心形的,只有右边是一样的(圆叶牵牛花)。
在右侧编辑区输入内容
5.教师:看来简单的问题已经难不倒大家了,我们继续加深难度,请同学们来找找樱花的“亲人”。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 蜡烛的变化》  苏教版

物质的变化教学设计及反思教学目标:1.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2.知道物质变化的类型:一类仅仅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另一类会生成新的物质。

3.初步学会用实验的方法搜集物质变化的证据,并能体验实验获得证据、交流获得结论的重要。

4.意识到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

教学重点:能对实验现象加以分析,并能进行归类。

教学难点能从蜡烛熔化和燃烧的现象中,发现物质变化的主要特征。

教学准备:学生:(1)观察蜡烛。

(2)加热蜡烛:酒精灯、火柴、(同上:不锈钢勺子、蜡粒)。

(3)燃烧蜡烛:A.蜡烛、火柴、烧杯(干)。

B.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石灰水。

C.蒸发皿、木夹子。

(4)综合实验:每组2张记录纸。

A.盐的溶解:烧杯、水、玻璃棒、盐。

B.石灰水中吹气:吸管、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杯子。

C.热水中的鸡蛋:鸡蛋、烧杯、热水。

D.压扁可乐罐:易拉罐一只。

E.碱水中倒入白醋:装有碱水的杯子、白醋。

G.白醋中的鸡蛋:烧杯、白醋、鸡蛋老师:(1)加热蜡烛:酒精灯、火柴、不锈钢勺子、蜡粒(少些)。

(2)燃烧蜡烛:(示范B)蜡烛、集气瓶、毛玻璃片、澄清石灰水。

(3)白糖实验:白糖、不锈钢汤勺。

(4)其他:塑料筐(编号)、抹布、信封(编号)、弃物罐(易拉罐,小组)、热水2瓶。

教学过程:一、认识蜡烛的变化1.观察蜡烛(1)谈话:今天老师为你们每一小组都准备了这样一把勺子(出示),在勺子里放了一些蜡粒,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有什么特点?(2)学生观察。

(3)提问:你能描述一下蜡粒的特点吗?(4)汇报:(颜色、形状、气味、透明度等)2.加热蜡烛(1)提问:如果我们把蜡粒加热,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结果会怎样?(2)学生猜想。

(3)谈话:一定是这样吗?那好,我们先来看看怎样来做这个实验?(教师演示实验:边实验边讲解。

点火、外焰加热、使用酒精灯的时候务必请同学们注意安全、边实验边仔细观察现象、强调当你看不到蜡粒的时候请同学们结束实验、最后别忘了灭火。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案一:物质的减少与增加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的变化过程中可以发生减少与增加。

2. 掌握物质变化过程中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3. 提高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定义。

2. 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观察并理解物质变化过程中的减少与增加。

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纸张、铅笔、酸、锌片。

2. 图片或实物:一根燃烧的蜡烛。

教学过程:导入:1. 引入学生对物质减少与增加的定义:请同学们谈谈你们平时对物质减少和物质增加有什么样的认识和了解。

探究:2. 展示一个燃烧的蜡烛,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蜡烛燃烧后的变化,思考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物质减少或增加了吗?为什么?3. 进行实验: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小船的形状,放上一个小石头,然后倒入一些酸,观察石头的变化。

请同学们描述实验过程中物质的减少与增加情况,并思考物质的减少与增加的原因。

归纳总结:4. 同学们就物质减少和物质增加的现象及其原因进行讨论,并由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归纳。

可以通过问题引导,例如“物质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减少后的物质去了哪里?物质增加的原因是什么?从哪里增加进来的?”等。

拓展应用:5. 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生活中物质变化中的减少与增加现象,进行小组讨论并记录下来。

如食物煮沸时水的减少、铁锈的产生等。

巩固练习:6. 给学生提供几个小问题,检查并巩固学生关于物质的减少与增加的理解。

例如:烧纸是否减少了?水沸腾时是否增加了?等。

辅助作业:7. 布置作业:请学生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并回答几个相关练习题。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23篇)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1【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

● 生物有不同的性状特征,这些特征的不同组合造就了多样的生命个体。

过程与方法● 提高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协同工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知道同一种生物不同个体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教学难点】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和辨析不同现象特征的能力【教学准备】为全班准备:几个相貌特征组合成的性状图、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四张相同的头部相貌轮廓图。

为每组准备:班级相貌特征统计表。

为每个学生准备:白纸、记号笔。

【教学过程】一、引入:猜猜老师描述的这是班级中哪位同学?为什么会毫不费力猜测到?二、自主探究:1.观察我们的不同1)在小组中选择两个人,观察他们的眼睛、鼻子、嘴巴和眉毛,看看他们看起来有什么不同。

2)我们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预设:通过观察对比,我们会发现,就某一外貌特征而言,人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比如两个人都是双眼皮,而另一个人是单眼皮。

)2、做一次班级相貌普查1)与同学合作,对照下图,观察我们的眼皮,前额发际,耳,下颌等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把调查的结果填入下表中,先小组内互相观察,统计,再汇总成全班表格性状人数性状双眼皮单眼皮有耳垂无耳垂前额V发尖前额平发际下颌中央有沟下颌中央没沟舌头能向内卷曲舌头不向内卷曲2)讨论:我们的相貌是唯一的吗?把单、双眼皮,有、无耳垂相貌特征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3)每个人的以上表中性状等征是不一样的,如果组合起来会有多少种情况呢?组合成多少种人?4)如果考虑更多的相貌特征,会有多少种相貌不同的人?我们班级里能找到两个相貌完全相同的人吗?全世界能找到完全相同的人吗?三、拓展活动:猜猜描述的是哪位同学的特点?(根据眼睑、额头发际线、耳垂、下颌骨等特征猜测)四、课外延伸:回家观察父母及亲人的外貌特征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篇2教学目标:1、知道滑轮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能产生的具大作用。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课时 观察星空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课时 观察星空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2课时观察星空》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4单元探索宇宙的第12课时,主要内容是观察星空。

教材注重培养学生对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和银河系等的认识,同时关注科学探究和科学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对宇宙有更深入的认识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理解星座的概念,知道星座的划分。

2. 通过观察,认识并找到北斗七星和北极星。

3. 认识银河和了解银河系的概况。

科学探究:1. 能够利用大熊星座中的北斗七星找到北极星。

2. 观察并记录星座的特征。

科学态度:1. 培养学生观测星空、探索宇宙的兴趣。

2. 初步认识到中国在宇宙探索中的艰难历程。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三、教学重点:利用软件观察星空,认识典型星座。

四、教学难点:利用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基础的天文知识,如太阳、月亮、星星等,但对星座、北斗七星、北极星和银河系等概念了解较少。

他们对宇宙的探索和观测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的观察和记录方法。

六、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张星空的图片或播放一段与宇宙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

例如,展示一张绚丽多彩的星空图片,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星星、星座等元素,激发他们对宇宙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Step 2:引入新知识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星座的图片,解释星座的概念,并简要介绍星座的划分方法。

例如,展示一张包含不同星座的图片,并解释星座是人们根据星星的相对位置勾画出的形象,不同的星座代表着不同的神话故事或文化传统。

然后给学生展示北斗七星和北极星的图片,并解释它们在星空中的位置和作用。

例如,通过展示一张北斗七星的图片,教师解释北斗七星是位于大熊星座中的一组星星,由七颗明亮的星星组成,而北极星则是位于北斗七星的一颗比较亮的星星,它可以帮助人们确定北方的方向。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 用化石作证据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 用化石作证据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0课时用化石作证据》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时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化石的奥秘中的第10课时,题目为《用化石作证据》。

本节课主要通过阅读科学假说的资料,引导学生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并运用化石证据来证明“人猿同祖论”。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涉及生命演化史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2. 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3. 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4. 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5.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建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四、教学难点: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五、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化石的基础知识,对化石有一定的认识。

他们对生命演化史的认知较为片面,缺乏整体的把握。

在科学探究方面,学生对于如何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进行科学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培养。

在环境保护方面,学生可能还没有形成深刻的意识。

六、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段有关化石的科学发现的视频或展示一些化石样本,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化石有什么科学价值吗?请思考并与同伴分享你的想法。

”Step 2: 学习化石的科学价值1. 将学生分成小组,发放有关化石的科学假说的资料,让他们阅读并讨论。

2. 提供一些问题引导讨论,例如:“化石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化石研究对了解生命演化有什么帮助?”3. 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各种科学假说的作用和意义,明确化石的科学价值。

教师总结:化石的科学价值(1)揭示生命的演化:化石提供了生物演化历史的关键证据,帮助我们了解生物的起源、进化和变化。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部教案(共20课时)

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部教案(共20课时)

根据苏教版教材制定苏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全部教案(共20份)学校:姓名:日期:1.水滴里的生物【教学目标】1.学习运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并做好观察记录。

2.了解微生物的特点,知道绝大多数微生物需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3.阅读列文虎克的故事,学习他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观察、认识微生物。

【教学难点】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

【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

学生材料:活动一:水样、烧杯、放大镜、活动记录一,活动二:光学显微镜、水样玻片、活动记录二。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初步观察水样,激发探索兴趣1.谈话:课前请同学们从自然界采集了水样,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所选水样。

学生完成活动记录一并汇报。

(后附表)2.谈话:一杯水中除了用肉眼或放大镜能观察到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如果要进一步对水样进行观察,要借助什么工具?(显微镜)[设计意图:科学课程让同学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

]3.激趣:取一滴水放在显微镜下,水滴里有什么?这将是怎样一个世界呢?二、了解基本构造,学会使用方法1.讲述:既然我们想借助显微镜来做进一步的观察,下面就先来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使用方法。

2.教师示范使用方法,强调轻拿轻放。

3.特别强调以下几点:(1)要正确安放显微镜,距离桌子边缘10厘米左右,防止掉落。

(2)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3)保护好镜头,不能用手触摸物镜和目镜。

三、仔细观察水样,走进未知世界1.谈话:显微镜下的一滴水会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呢?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庐山真面目。

把你的发现画在活动记录二上。

(后附表)2.学生分组观察并汇报观察结果。

3.教师小结。

4.借助多媒体认识其他的水中微生物。

[设计意图:科学学习是开放的。

表现为,要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内容的基本知识;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创新能力;3. 提高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研究动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的所有内容,包括以下单元:1. 单元一:生物的结构和功能;2. 单元二:恒温和恒温动物;3. 单元三:生物多样性;4. 单元四:科学与人类生活;5. 单元五:环境问题与保护;6. 单元六:物质与能量。

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都将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和资源进行呈现和巩固,包括课堂讲解、实验探究、小组合作研究、观察记录等。

三、教学方法1. 结合生活实际: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使他们将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2. 探究与实验:鼓励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3. 合作研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研究,加强互动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能力;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教具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四、教学评价1. 教师的评价:通过实时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参与度和问题解决能力,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2. 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主动进行研究总结和自我评价,提高他们的研究自觉性和自我反思能力;3. 小组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评价,相互交流和分享研究成果,提高团队合作能力;4. 综合评价:综合考虑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来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

以上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的基本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需更详细的教案内容和教学活动设计,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 化石告诉我们什么 》教案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9课时化石告诉我们什么》教案【教材分析】本节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化石的奥秘》的第9课时,主要围绕化石的意义展开。

通过学习本课时,学生将了解到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定义,并通过科学探究的方式获取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参与环境保护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1. 知道化石的形成过程及定义。

科学探究:1. 在教师引导下,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生物的共同特征。

科学态度:1. 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事件发生的探究兴趣。

2. 乐于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 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教学重点】知道化石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到化石与现今生物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学生是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

他们对化石可能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化石与现今生物的内在联系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和实际操作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概念。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1. 复习:老师可请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通过提问激发学生对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定义的回忆,例如:“请你们回忆一下,化石是如何形成的?化石是什么?”2. 引入新课:引发学生思考化石的意义,提问学生:“你们知道化石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吗?请思考一下。

”Step 2:讨论化石的意义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化石的意义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派出一位代表陈述小组的观点。

2. 学生陈述观点:让每个小组的代表陈述他们小组的观点,并鼓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反驳,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维碰撞。

教师总结:化石的意义:(1)揭示生物演化:化石记录了过去生物的存在和演化过程,它们提供了关于生物进化、物种起源和灭绝的珍贵证据。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馒头发霉了苏教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教学内容: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教学目标:1.能利用显微镜观看物品上的霉。

2.能够设计有操纵变量的探究性实验,研究物体发霉的条件。

3.能够用图和文字表示显微镜下霉菌的特点。

4.明白霉菌对人类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5.明白发霉的缘故,了解防止发霉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在什么情形下物体容易发霉难点:设计有操纵变量的探究实验。

教学预备:发霉的食物、显微镜、霉菌切片、白纸、铅笔、实物投影、镊子。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形,提出问题1、你在哪里见过霉?什么物体容易发霉?(学生自由发言)2、关于霉,你还想了解什么?(学生提出想明白的问题)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究(一)观看霉的形状1.讲述:请大伙儿认真观看带来的发霉的物品,看一看,霉是什么颜色的,什么形状的。

为了看得更清晰,我们能够借助一些工具,如用放大镜来观看,并在活动记录上画出或用文字描述出显微镜下看到的霉。

有一点务必请大伙儿注意:观看完毕,把发霉的物体倒进垃圾袋里,并洗净双手。

2.学生观看记录,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教师小结:霉是一种生物,它专门小,用眼睛专门难直截了当看清,必须借助显微镜,因此叫它微生物。

霉的种类专门多,颜色各异,有青绿色、黄色、黑色、白色等,形状有绒毛状,蛛网状、棉絮状等。

(二)推测馒头发霉的缘故通过刚才的观看,我们对霉的种类和形状差不多有所了解。

那么你们明白在哪些条件下馒头会发霉?(1)请大伙儿依照生活体会大胆猜想,再请各小组把这些条件写下来。

(2)各小组汇报猜想结果。

(三)提出疑问,引导设计对比实验设计对比实验方案。

(1)讲述:同学们的推断是否正确,我们需要通过实验来证明。

下面先请各小组设计几个对比实验。

(2)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操纵变量实验。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并修改,得到比较合理的、容易操作的实验方案)(3)交流方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进行相互补充,之后再修改,使各自设计的方案更加科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六2科学六1科学第四节六1科六4科学六3科学六3科学午休第五节六2科第六节六4科第七节学案目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任课教师安全工作责任书…………………………………………………()实验员安全工作责任书……………………………………………………()第五小学教师廉洁从教承诺书……………………………………………()学生过程性成绩评价登记表………………………………………………()导学进度计划………………………………………………………………()实验进度计划………………………………………………………………()《课程标准》对学年或学期的要求………………………………………()学期教材分析………………………………………………………………()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单元备课……………………………………()1、水滴里的生物………………………………………………………()2、做酸奶…………………………………………………………()3、馒头发霉了…………………………………………………()4、搭建生命体的“积木”………………………………………………()第一单元目标达成情况小结………………………………………………()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单元备课………………………………………()1、地球的形状………………………………………………………()2、地球的表面…………………………………………………………()3、地球的内部…………………………………………………………()4、火山和地震…………………………………………………………()5、地表的变迁…………………………………………………()第二单元目标达成情况小结………………………………………………()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单元备课…………………………………………()1、蜡烛的变化………………………………………………………()2、铁钉生锈了………………………………………………………()3、变色花………………………………………………………………()4、洗衣服的学问………………………………………………………()第三单元目标达成情况小结……………………………………………()第四单元《探索宇宙》单元备课………………………………………()1、登月之旅…………………………………………………………()2、太阳系大家族……………………………………………………()3、看星座……………………………………………………………()4、探索宇宙……………………………………………………………()5、地球以外有生命吗…………………………………………………()第四单元目标达成情况小结……………………………………………()第五单元《假设与实验》单元备课………………………………………()1、假设………………………………………………………………()2、实验………………………………………………………………()第五单元目标达成情况小结……………………………………………()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依法履行教师职责和义务。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

二、敬业奉献。

忠诚人民教育事业,志存高远,对工作高度负责,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认真备课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生。

不对工作敷衍塞责。

三、热爱学生。

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

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保护学生安全,维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

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四、教书育人。

实施素质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教育导学水平。

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启发学生创新精神。

不违规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五、为人师表。

知荣明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

谦虚谨慎,团结协作。

平等对待学生家长,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不以粗鲁言行对待家长。

廉洁奉公,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六、终身学习。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遵守教师培训制度,不断学习,与时俱进,自觉更新教育观念,完善知识结构,潜心钻研教育导学业务,不断提高教书育人的能力水平。

《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

科学素质的培养是义务教育的重要任务。

小学科学课程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通过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初步形成对科学的认识,从而最有效地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质的目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能够让学生通过亲自收集数据,参与实证、讨论和辩论,建构和理解主要的科学概念;体会到人类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获取正确的知识,并了解科学知识是相对稳定并不断发展进步的。

探究式科学教育,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运用科学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

学生有了参与探究活动的亲身体验,也有利于他们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培养,学会尊重事实,尊重和欣赏不同的意见,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并对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基本的了解。

小学科学课程还应为学生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

部分学生在成年以后,会从事与科学技术直接相关的工作。

实施探究式的科学教育能够保护学生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这对他们今后进入高一级学校的学习,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都是至关重要的。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活动性和实践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把探究作为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

学生要在探究过程中理解科学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

在活动中学习科学,既是课程内容本身的要求,也符合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小学科学课程的活动性表现在强调通过儿童亲身经历科学活动学习科学知识,促进科学态度的发展。

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

小学阶段科学概念的建构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相联系。

小学科学课程还包括设计与技术的内容,学生可以在理解科学概念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进行解决实际问题的尝试。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具有综合性的课程。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首先表现在学科内容的综合上。

小学科学课程中,将自然科学各主要领域的基础内容,包括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领域的知识,综合在一门课程中,能够更好地体现自然科学共同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法。

小学科学课程的综合性还表现在学习内容与学习经验的综合,动手和动脑的结合,以及科学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上。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的课程。

进入21 世纪,科学技术已经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文化也对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语文课程中包含了许多与科学有关的内容以及科学家的故事。

科学课程也要求学生运用语言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表达和交流。

科学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词汇,培养他们语言的准确和精炼,提高他们表达和辩论的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科学和数学学科有着天然的联系,科学课程特点之一就是定量表达和使用逻辑推理。

数学可以在科学探究中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而科学课程又为数学的应用提供了实例。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不仅可以为7~9 年级理科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对小学阶段其他课程的学习也具有促进作用。

二、课程基本理念小学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

科学课程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义务教育阶段的科学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每位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科学教育。

无论学生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地区、民族、性别、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或者个体条件的不同,科学课程都应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小学科学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掌握基础的科学知识,发展科学思维和语言能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有关技能和方法,培养热爱科学、善于思考、求真务实、互助合作、保护环境和呵护健康的生活态度,是科学课程的主要任务。

科学课程还要着眼于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让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会对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应用必须考虑科学道德和伦理的选择。

小学科学课程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探究式学习不是一种单一的、刻板的教学过程,而是一组具有自己独特特点的有效教育方法,不仅在科学教育里能够运用,而且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中也能发挥很好的作用。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和科学课程有着天然的联系,探究是科学家探索和了解自然、获得科学知识的主要方法。

以实证为基础,运用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公开研究结果,接受质疑,不断更新和深入,正是科学研究的特点。

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主要特点是学生亲自收集和获取资料和数据,有时也包括运用已经证实的第二手资料;在实证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和思考,联系自己的经验和有关的理论,做出判断和结论;通过交流、讨论、辩论和再思考,逐步建立起对科学概念的理解,而不仅仅是依靠听讲来接受科学概念。

探究式学习需要在教师引导、组织和支持下进行。

小学科学课程要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式学习的机会,引导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也需要采用其他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述、示范、观摩,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网络和各种媒体中的多种资源进行科学学习。

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是主动的学习者。

近几十年来学习科学研究揭示了儿童发展和学习过程的许多规律。

研究表明,儿童生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强大的学习能力,教育需要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机遇。

学习科学研究还表明,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况下,学习过程才能有效地发生,包括概念的扩展和建构以及错误概念的抑制和转变。

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调节自身的学习;能够独立和合作学习,克服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逐渐意识到自身的思维过程和学习的策略与方法,成为一个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学习者。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成为教学活动的中心。

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学习能力,保护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探究热情,尊重他们的经验差异和学习特点,为他们设置合适的学习途径和评测方法,引导他们主动地探究。

小学科学课程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发地和自主地探究,更不意味着降低教师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学习科学研究不仅揭示了儿童的发展潜能,还证明了学生的学习环境,包括家庭、学校、教师、同伴和社区文化会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