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力学引发的哲学争论

合集下载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

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全文共8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篇1【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作文素材】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让我们写一篇关于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三次争论的作文。

我很喜欢学习科学知识,所以很高兴能写这个题目。

爱因斯坦和玻尔,你们听过这两个人吗?他们都是非常了不起的科学家。

爱因斯坦是大名鼎鼎的相对论创始人,玻尔则提出了量子论的理论。

第一次争论第一次争论发生在1920年代初期。

当时爱因斯坦提出了"上帝不掷骰子"的观点,他认为宇宙是遵循着确定性规律运行的。

但玻尔却坚持认为,在微观世界里存在着不确定性。

这次争论中,爱因斯坦持有传统的科学理念,坚信宇宙有一个内在的逻辑秩序。

而玻尔则代表了量子力学的革新思想,主张在微观世界存在着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虽然当时爱因斯坦的声望很高,但玻尔的观点后来被实验所证实,这为量子理论在科学界站稳了脚跟。

第二次争论第二次争论发生在1927年。

那一年,爱因斯坦提出了一个著名的"EPR佯谬",试图找出量子理论的漏洞。

EPR佯谬描述了一种纠缠态的情况,爱因斯坦认为这种情况违背了相对论中"信息不能以超光速传播"的原理。

玻尔当时并没有直接回应爱因斯坦的挑战。

直到1935年,他提出了"量子不可分割性"来反驳EPR佯谬。

玻尔指出,在量子系统中,我们无法确定单个粒子的性质,只有将整个系统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才有意义。

这场争论虽然爱因斯坦占了先机,但后来被证实是玻尔更加正确。

这次争论进一步巩固了量子论的地位。

第三次争论第三次争论持续到1949年爱因斯坦去世。

这次争论的焦点是统一场论。

爱因斯坦希望能找到一个统一所有基本力(包括引力)的理论,但一直没有成功。

而玻尔则更关注量子论的发展和应用。

他指出量子力学只是一个统计理论,不可能完全描述微观世界的确定性运动过程。

在这场争论中,两人都没有说服对方。

但事实证明,量子理论在微观世界有着巨大的解释力和应用前景。

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

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的争论物理0901李娜20090922049自量子力学建立以来,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

其中以玻尔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和爱因斯坦学派之间的争论最为世人所关注。

海森伯的‘测不准关系’和玻尔的‘互补原理’构成了量子力学哥本哈根学派诠释的两大主要支柱。

自1927年后,逐渐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被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其要点有以下四个方面;(1)可观察量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和依据。

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原子、电子、光子的行为,而只能在人工安排的特殊条件下对微观客体的行为和特性做出实验观测,从而得出各种观测结果之间关系的规律。

但是在人们用特意安排的实验仪器观察微观客体时,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干扰,因而可观察量表现出的正是实验环境中的客体的行为和性质,这使量子现象具有主体与客体的不可分性。

爱因斯坦对玻尔的这一观点持有异议。

他指出“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论出基本现象。

当我们宣称我们能够观察某种新事物时,我们实际上应当是说:虽然我们就要提出同旧规律不一致的新的自然规律,可是我们仍然假定,这些现存的规律-----包括从现象到我们的意识这整个途径-----以这样的方式起作用,使我们可以依靠它们,从而才可以谈论‘观察到的结果。

’”爱因斯坦这一观点是符合科学研究的实际,是非常正确的,因为他强调理论,即反映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而不是强调“可观察量”。

统一力学认为玻尔关于“可观察量是建立理论的基础和依据”的观点,是本末倒置的、片面的观点。

因为,物质是质和量的统一,物质既没有无质的量,也没有无量的质。

物理学既要研究物质的本质理论,又要研究物质的量的数值。

物质运动的基本规律,需要一定的数学表达式。

所以数学是物理研究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但是物理首先要讲有关物质的本质和物质之间的必然联系的道理,即认清物质的本质和规律是首要的工作。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

量子力学史上的四次大论战20世纪初建立的量子力学,在物理学界引起了一场异常激烈而且旷日持久的论战。

这场论战的参与者都是当时理论物理的精英,主要有以尼尔斯·玻尔(NielsBohr)为核心的哥本哈根派,包括波恩(MaxBorn)、海森堡(WernerKarlHeisenberg)、泡利(WolfgangErnstPauli);还有就是哥本哈根派的反对者,主要有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路易斯·德布罗意(LouisdeBroglie)、薛定谔(Schr?dinger)。

论战的内容涉及到对量子力学的物理图景、基本原理、完备性甚至哲学基础和世界观等根本问题的争论。

根据论战内容和时间可将这场大论战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26年薛定谔应玻尔邀请到哥本哈根做《波动力学的基础》的演讲并由此爆发第一次论战;第二阶段,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新量子理论的意思”的第二次论战;第三阶段,1928年第六届索尔维会议上关于不确定原理的第三次论战;第四阶段,1935年EPR论文发表,引起了关于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描述的完备性的第四次论战。

四次论战的内容极为丰富,而且极具深度,触及到物理学的基础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论战爆发▲薛定谔方程1925年至1926年薛定谔从经典力学的哈密顿——雅可比方程出发,利用变分法和德布罗意物质波理论,将电子看成德布罗意波,用一个波动方程表示,最后得到一个非相对论的波动方程,即著名的薛定谔方程,方程中的波函数用来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薛定谔的这套理论就是后来所谓的波动力学。

虽然薛定谔方程也能产生玻尔原子的量子化能级,但是薛定谔认为这应该表现为振动着的物质波的谐函数而不是跳跃的电子。

此后薛定谔很快证明了他的“波动力学”在数学上同哥本哈根学派的“矩阵力学”是等价的。

薛定谔认为:波函数本身代表一个实在的和物理的可观测量,即使在原子量级上,经典的连续过程和绝对的决定论照样成立。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引言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它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和相互作用。

然而,尽管量子力学在科学界已经得到广泛应用和验证,但它的哲学思考和解释仍然存在许多争议和困惑。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与解释,并试图解答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不确定性原理、波粒二象性、量子纠缠和量子跃迁等。

其中,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出在某些情况下,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

这与经典物理学中的确定性原理形成了鲜明对比,引发了对现实的本质和人类认识能力的思考。

哲学思考:观察者的角色量子力学中的观察者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考点。

根据哥本哈根解释,观察者的存在对于量子系统的测量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换句话说,观察者的意识和行为会导致量子系统的状态塌缩,从而产生确定的测量结果。

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意识、观察者和现实之间关系的争论。

有人认为观察者的存在是量子力学的局限性,而另一些人则主张观察者是量子力学的一部分,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解释:多世界诠释对于量子力学的解释,多世界诠释是一种备受争议的观点。

根据多世界诠释,当量子系统发生塌缩时,宇宙会分裂成多个平行世界,每个世界都对应着可能的测量结果。

这种观点认为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是由于我们只能感知到自己所处的一个世界,而不是整个宇宙。

多世界诠释提供了一种对量子力学的统一解释,但也引发了对于“世界”的定义和存在的讨论。

哲学思考:测量问题测量问题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难题。

根据量子力学的数学表达,当一个量子系统处于叠加态时,测量结果会塌缩为一个确定的值。

然而,具体的测量结果却是随机的,无法通过任何已知的物理规律来预测。

这引发了对于测量过程的本质和测量结果的起源的思考。

一种解释是,测量结果的随机性是由于量子系统与测量仪器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的。

但这种解释并没有完全解决测量问题,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引言:量子力学作为一门探索微观粒子行为的学科,运用数学模型描述了微观世界中诸多奇特现象,同时也引发了对物质与意识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探讨量子力学与哲学的交叉领域,探索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一、物质的本质:粒子与场在传统的物质观念中,物质被视作由粒子组成的实体。

然而,量子力学的发展揭示了物质的另一层面。

根据波粒二象性理论,粒子既表现为粒子性,也呈现出波动性。

量子力学的数学描述采用了波函数,揭示了微观粒子的概率性质。

此外,量子场论也指出,物质并不仅仅是由离散的粒子构成,还可以被视作一个连续的场。

这种对物质本质的新理解挑战了传统的物质观念,使我们重新审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二、观察者效应与意识参与观察者效应是量子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现象,即观测行为本身会影响到被观测系统的状态。

这一现象引发了对意识是否对物质起作用的思考。

一些学者认为,观察者的意识参与导致了观察结果的变化,进而认为意识是物质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例如,著名的双缝实验中,当实验者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时,粒子表现出粒子性;而当实验者不知道实验是单粒子通过还是波通过时,粒子表现出波动性。

这似乎表明认知意识对物质行为有影响。

三、超越空间与时间:信息的非局域性量子力学揭示了超越传统空间和时间观念的现象。

量子纠缠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子,即在一对纠缠粒子中,当一个粒子的状态发生改变时,另一个粒子的状态会立即改变,无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

这种非局域性的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意识是否能在无限远的地方产生影响力?某些学者提出了“超越空间和时间的普遍意识”理论,认为意识可能与量子纠缠具有某种关联,可以实现超越空间和时间的信息传递。

四、综合观点:物质与意识的交互作用总结以上讨论,量子力学揭示了物质的奇特性质,并启发了对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哲学思考。

有人倾向于认为意识是一种独立于物质的存在,可以对物质产生影响;而另一些学者则主张物质与意识是彼此交织、相互作用的。

量子力学的解释与哲学问题

量子力学的解释与哲学问题

量子力学的解释与哲学问题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中粒子行为的理论框架,它在物理学领域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尽管量子力学在实验上非常成功,但其解释仍然引发了一系列关于现实本质和哲学问题的讨论。

本文将讨论量子力学的解释以及与之相关的哲学问题。

一、双重性实验与波粒二象性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粒子既具有粒子性又具有波动性的双重性。

双缝干涉实验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经典实验,它展示了光子和电子等粒子可以表现出波动性,而不仅仅是经典粒子的行为。

然而,当我们进行观测时,这些粒子的波动性似乎会崩塌为粒子性。

这种现象引发了解释上的困惑。

二、量子纠缠与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是指两个或多个粒子之间存在密切联系,以至于一个粒子的状态的改变会即时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即使它们之间的距离很远。

这种现象与我们日常经验中的因果关系不符,引发了许多哲学问题。

爱因斯坦曾将这一现象称为“鬼魅般的遥远作用”,并对其产生了质疑。

三、测量问题与波函数坍缩在量子力学中,测量会导致被测系统的波函数坍缩为其中一个测量结果,伴随着一个确定的概率。

然而,到目前为止,科学界仍无法给出波函数坍缩的具体机制。

这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测量的本质以及观察者在测量过程中的作用的哲学问题。

四、量子力学解释的多元性量子力学的解释并不唯一。

目前存在几种主要的解释学派,如哥本哈根学派、多世界学派和退耦合学派等。

这些解释对于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有着不同的诠释和解释,但都无法完全解决上述的哲学问题。

这也使得量子力学的解释成为一个活跃且有争议的研究领域。

五、测不准关系与确定性根据海森堡测不准关系,我们无法同时准确地确定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或者能量和时间等一对共轭变量。

这揭示了微观世界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然而,这与我们日常经验中认为的决定论世界观存在冲突,进一步加深了对量子力学解释的哲学思考。

六、意识的角色与思维实验某些思维实验,如薛定谔的猫和环形实验等,旨在探讨观察者的角色和意识的作用。

这些实验在哲学上引发了关于主观性、客观性以及意识的本质等问题的思考,进一步挑战了我们对于量子力学解释的认识。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量子力学是一门研究微观世界的物理学科。

它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之一,而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物理学领域,还有其对哲学的深远影响。

量子力学从不同的角度挑战了人类对世界的基本认识,从而掀起了一场哲学思想的颠覆。

本文旨在探讨量子力学在哲学领域所产生的意义。

涉及原理首先,量子力学的原理凸显了人类自身在认识世界方面的局限性。

在当代物理学中,被认为是最成功的理论是“标准模型”,该理论包含了大量实验证据和预测。

然而,这个模型其实是一个近似的模型,因为它无法完全描述微观世界的行为。

在量子力学中,更确切的说法是:“你永远无法确定粒子在任何特定时刻的位置和速度。

”微观粒子像是自己决定了是否露面,直到我们做出测量之前,它们可能处于多个位置上,而且它们离开后仍然会保持这种状态。

也就是说,无论如何,我们都无法完全了解微观世界,这种考虑方式有重大的哲学意义。

人类对于世界的认识有限,是一种主观认知,或者说是类比思维,因为我们只能根据经验和已知的规律来猜测未知的规律。

然而,量子力学的原理告诉我们,世界是愈发的难以理解。

这意味着,人类将永远不能解释一些事情,而且可能只能接受这个错误和局限性。

这种认识颠覆了这种类比思维的传统思考方式,并促使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

涉及叠加态其次,量子力学的叠加态理论挑战了人类对于现实的观念。

量子力学中的“叠加态”是指,在没有测量的情况下,量子物理系统可以同时处于多种可能性,一旦测量,该系统就会进入其中一种状态。

这种理论对于哲学而言有着深刻的启示,因为它引发了人们在物理客观与认知主观之间的思考。

一方面,叠加态的存在暗示着一种新型的现实观念——现实并不是一个事实,而是一种可能的状态。

这种认知可能会引起人们对现实、经验和客观世界本身的重新评估。

从这个角度来看,叠加态为哲学提供了一个丰富和深刻的概念,即“现实的多重性”。

另一方面,叠加态也促使人们思考主观影响量子物理系统的可能性。

这种想象可能会使人们对客观事实的定义产生质疑。

量子力学为什么毁三观

量子力学为什么毁三观

量子力学为什么毁三观
量子属性
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一些物理属性很特殊,比如电子自旋、夸克的色和味、单量子的偏振等等,这些概念在生活中根本找不到对应事物,需要抽象地理解。

如果我们还试图形象化地去理解这些物理属性,那么就会陷入矛盾;比如电子自旋,假如理解成电子的自转,那么电子的表面线速度将会超过光速,而且其他现象也会出现矛盾;最后我们只能认为自旋是电子的内秉性质,而非电子在自转。

何为观察者
在量子力学中,双缝干涉是最为有趣的实验之一,正统量子力学解释双缝干涉时,必定会得到“同一个光子同时穿过了两条缝隙,然后再发生自我干涉”的结论。

这是量子力学避免不了的问题,很多量子力学问题,本质上都是这个实验的变形,比如延迟选择实验、薛定谔的猫等等。

非定域性
定域性:指的是因果关系只会维持在特定区域内。

非定域性就是对上面定义的否定,换句话说就是超距作用;量子纠缠效应已经被证实存在,量子纠缠速度就是超距作用,这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的世界观。

在宇宙中相距数亿光年远的两处,一处的粒子波函数坍缩,会立刻影响到数亿光年外的粒子,这是不可思议的结论。

离散性和连续性
量子力学的一大基础,就是说我们宇宙中的一切都是离散的,而非连续的;比如能量是一份一份的,空间长度也是一段一段的,就连时间也存在最小值。

这种离散性彻底颠覆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而且量子力学中还有一条铁律“不确
定性原理”,描述每个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动量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这种不确定性是物质的内秉属性,并非我们的测量导致的。

因为我们永远不会相信一个人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而量子理论就可以。

是不是很颠覆啊!。

意识问题的量子力学解释及其哲学

意识问题的量子力学解释及其哲学

其哲学2023-11-09CATALOGUE 目录•引言•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意识问题的量子力学解释•量子力学解释的哲学思考•结论与展望01引言探讨意识是否独立于物质世界,以及其在物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解释意识现象在传统物理学中存在困难,需要寻求新的理论工具。

科学解释的困境意识问题的提出量子力学作为基础理论量子力学是描述微观世界的基本理论,具有非经典性,可以用来探讨意识的本质。

量子纠缠与意识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与意识现象存在某种联系。

量子力学与意识的联系研究目的与意义揭示意识本质通过量子力学的研究,深入理解意识的本质和作用机制。

拓展哲学思考借助量子力学的解释,为哲学思考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推动科学发展对意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有助于推动科学的发展,为人类认识世界提供更全面的视角。

02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总结词量子粒子展现出波动和粒子两种性质,即波粒二象性。

详细描述在量子力学中,粒子不再被视为点实体,而是表现出波动性质。

这意味着它们的行为不能用确定的位置和速度来描述,而是需要使用概率幅来描述其概率分布。

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总结词测不准原理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量某些量子属性。

详细描述由于量子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属性(例如位置)时,会干扰另一个属性(例如动量)。

因此,精确测量一个属性的同时,另一个属性的测量会变得非常不确定。

当两个或多个量子粒子相互作用时,它们会形成纠缠态,使得它们之间的属性变得高度相关。

详细描述一旦两个量子粒子相互作用并纠缠在一起,它们的状态将相互依赖。

这意味着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粒子的属性时,即使另一个粒子远离我们,我们仍然可以立即影响到另一个粒子的状态。

总结词量子纠缠VS量子态叠加总结词量子态叠加原理表明,量子系统可以同时存在于多个状态,直到被观察或测量。

详细描述在量子力学中,系统的状态是由一个向量或一组系数来描述的。

这些系数描述了系统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幅。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是认识论的还是价值论的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是认识论的还是价值论的

量子力学的哲学意义是认识论的还是价值论的内容提要:本文是对微观世界量子描述的哲学反思。

作者分析了量子力学的“不确定原理”和“统计定律”的物理含义,认为既然这些原理、定律是运用日常语言对亚原子客体的存在和运动状态的非常间接、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描述,那么微观世界“实际上”的情况到底如何,也许是人类无法真正知晓的:但是量子力学所带给人类的日新月异的福利却可以使“真”或“假”的问题显得次要。

“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这正是量子物理学所揭示的看似浅显实则深刻的哲学意义。

量子力学所引发的哲学争论由来已久。

争论的始作俑者正是对这一科学理论分别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伟大科学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尼尔斯〃玻尔。

在我国学术界,围绕着关于微观世界量子描述的哲学意义,也一直进行着热烈的讨论,即:人们究竟怎样对微观事件进行描述,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进行这种描述?亚原子客体究竟具有哪些区别于我们习惯了的宏观物体的性质?为什么微观世界中没有严格的因果律?在人们对亚原子客体及其行为的认识中,是否确有不可排解的主观性以及这种主观性的程度如何?笔者对这些问题的看法,与国内相互对立的见解都不尽相同,而是立足于量子力学对于人类利用和驾驭自然界的现实价值,而其认识论意义则应当从这种价值中引伸出来。

一、现象、语言与实在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把握和研究的最大特点在于必须借助于宏观仪器,而观测的结果却总是不确定的。

具体来说,微观客体的位臵与动量无论如何不能同时被准确地加以测定(这在经典物理学中是根本不可能的)。

这种奇异现象,在我国哲学界被通俗地叫做“月亮问题”,即微观客体的不确定性被比喻为月亮。

一种最有代表性的见解认为,微观事件之所以是不确定的,完全是由于观测仪器的干扰作用所致。

那意思就是说,客体本身是确定的,只不过这种确定性被宏观仪器给破坏了。

因此,微观客体的性质依挑选观测仪器的观察者的主观愿望而定:选择的仪器不同,测量结果就会不同,即是说:“月亮在无人看它时是不存在的。

量子力学与现实世界:探究量子力学对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意义

量子力学与现实世界:探究量子力学对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意义

量子力学与现实世界:探究量子力学对我们理解现实世界的意义摘要:量子力学作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彻底颠覆了人们对物质世界和宇宙的传统认知。

从微观粒子的奇特行为到宏观世界的量子效应,量子力学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本文将深入探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并着重阐述其在以下领域的影响:*量子力学对物质世界的描述:从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到固体物理,量子力学为我们解释物质世界提供了精确的理论框架。

*量子力学与信息技术:量子计算机、量子通信等新兴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为信息处理、安全通信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

*量子力学与宇宙学:量子力学在宇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理解宇宙的起源、演化和结构提供了新的解释。

*量子力学与哲学思考:量子力学引发的哲学思考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对现实、意识和自由意志的理解。

关键词:量子力学,现实世界,物质世界,信息技术,宇宙学,哲学思考引言:自20世纪初诞生以来,量子力学以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对微观世界的解释能力,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理解。

从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到量子叠加和纠缠等奇妙现象,量子力学展现出与经典物理截然不同的世界图景。

本文将深入探讨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及其对现实世界的意义,并着重阐述其在物质世界、信息技术、宇宙学和哲学思考等领域的深远影响。

1. 量子力学的基本原理量子力学以普朗克量子化假设为基础,揭示了微观世界中能量、动量、角动量等物理量不再是连续的,而是以量子化的形式存在。

其主要原理包括:*波粒二象性:微观粒子既具有波的性质,也具有粒子的性质,两者相互转化,难以用经典物理学的概念解释。

*量子叠加:一个量子系统可以处于多个状态的叠加态,直到测量时才坍缩为其中一个状态。

*量子纠缠: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一种非局域的关联,即使相隔遥远,它们的状态也能相互影响。

*不确定性原理:无法同时精确测量一个粒子的位置和动量,两者存在不确定性关系。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EPR设想了一个理想实验,设想了一个对物理体 系不进行任何干扰的测量方法。
总之,爱因斯坦等人通过他们所提出的理想实验
的讨论而得到结论: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只能描述多粒
子组成的体系(系综)的性质,而不能准确地描述单个体
系(如粒子)的某些性质;但是一个完备性的理论应当能
描述物理实在(包括单个体系)的每个要素的性质,所以
相信掷骰子的上帝,我却相信客观存在的世界中的
完备定律和秩序。”
5
三、论战的爆发
• 1926年9月,薛定谔应玻尔的邀请,到哥本哈根介绍 他的波动力学。在结束时,薛定谔提出应该放弃量 子跃迁的概念,而代之以三维空间的波来描述微观 客体的行为。玻尔与薛定谔争论着。他们的争论可 以看作是爱因斯坦与玻尔争论的序幕。
量、时间和能量等)的经典概念也互斥互补, 且两类力学量的测量准确度之间有得此失彼的 不确定性关系。
• “两大类不同的实验场合(或称观测方式)也 互斥互补”。
玻尔强调,表观上互斥之两个方面的物理 图象、经典概念、实验场合“综合起来,才揭 示一切关于原子客体的明确知识”。
20
可见,互补原理给出了上述佯谬的一种自 圆其说的妥贴解释。玻尔认为,在某种意义上 说,量子力学的形式体系正就是对此佯谬、即 对借用经典物理概念描述在一定的实验安排下 所得之观测结果的统计征状的理解;而互补原 理阐明了这种理解。
因此,互补原理是量子力学的重要内容; 尽管它只是一种解释,不能用数学公式表示。 并且,玻尔还认为,互补原理是对经典物理关 于物质运动最基本的规则——因果原理的“一 个合理的推广”:涉及因果定律,又补充以原 子(和亚原子)现象观测上的不确定性。我们 以为,这种推广是认定观测概念的自然结果。21
互补性解释还是一种可以推广的 观念,玻尔把它用于许多场合,超出 物理学领域、超出自然科学领域;凡 两难的局面,把两种不同的甚至对立 的概念用来描述同一对象的两个侧面, 并使二者相互补充,共同构成关于所 考察对象的完整说明。

量子力学的哲学解读与意义探讨

量子力学的哲学解读与意义探讨

量子力学的哲学解读与意义探讨量子力学是一门探讨微观领域的科学理论,它描述了微观粒子的性质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然而,量子力学并非只是一门物理学理论,它对哲学的解读和意义探讨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哲学的角度解读量子力学,并探讨其对人类认识世界的意义。

量子力学的出现对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理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改变了人们对世界本质的理解。

它揭示了微观领域的不确定性原理和波粒二象性,打破了人们对物体在空间和时间中运动的传统观念。

这些现象引发了哲学家们对现实的本质以及人类认识能力的思考。

在哲学上,量子力学引发了对确定性的质疑。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似乎都可以被精确地预测和测量,而量子力学却告诉我们,微观尺度下存在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挑战了以往关于自由意志和宿命论的哲学观点。

量子力学认为,粒子的行为在某种程度上是随机的,无法被完全预测。

这对于哲学上对自由意志和决定论的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考路径。

量子力学还引发了对观察者的角色和意识的关系的思考。

量子理论中存在一个被称为"观察者效应"的现象,即观察行为会改变受观察粒子的状态。

这意味着观察者的存在具有重要影响力,并可能与古老的哲学问题——意识和现实的关系有关。

量子力学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审视意识的本质以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

此外,量子力学还在哲学上引发了对客观性的思考。

在经典物理学中,客观性被视为客观现实的存在,与主观意识相对立。

然而,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挑战了这种对立关系,揭示了观察者和被观察物体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量子物理学认为,观察者的存在和观察行为的方式会对物体的状态造成影响。

这种相互依存性使我们重新思考客观性的概念,并重新评估我们对客观现实的理解。

量子力学在哲学上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解释和理解宇宙的方式。

传统的哲学思考通常从经验和观察出发,试图通过逻辑和推理来解释世界。

然而,量子力学的出现使得人们认识到,微观世界的现象可能远超出我们的直观感知和经验范围。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的哲学思考李学生摘要: 本文对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思考,从场的时空本质的观点出发,指出了实证哲学观的局限性,阐述了Einstein与哥本哈根学派对量子力学基础的认识都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场的时空本质、实证哲学观、量子纠缠态、量子退相干、“猫”佯谬(一)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Einstein不但是相对论的奠基人,而且也是量子力学的主要创立者之一,量子力学的哲学基础是Einstein实证哲学观的体现。

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Einstein 从统计观点作了解释,即光的波动性可看作是大量光子运动时表现出的统计规律性,光波振幅大因而光强大的地方,光子到达的概率大,或者严格一点说,光子在该处单位体积中出现的概率大,即概率密度大。

微观粒子遵从的规律是概率性的。

Einstein讲:“根据目前的量子理论,在辐射损耗的基本过程中,分子要经受一个数量上为hv/c而方向上“随机”的反冲。

” Bohr讲“在定态中系统的动力学平衡可以借助普通力学来讨论,但不同定态之间的过渡不能在同样基础上考虑。

紧接着后一过程的是各向同性辐射器的发射,这个发射的频率和能量之间的关系由普朗克理论给出。

任何观测都要干涉到现象的进程,〔并需要〕最终弃绝因果定律的经典理想和根本改变我们对物理现实这个问题的态度。

每个原子现象都是关闭着的,因而观察只能基于通过合适的放大装置获得的登记。

这些装置具有不可逆功能,象电子穿透乳胶造成的在照相底盘上的永久记号之类。

而正规化的量子力学允许这样一类定义完善的应用,这些应用只采用这些关闭着的现象并必须把它当作经典物理的合理推广。

仅仅因为有忽视与测量方式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时间和空间的概念从根本上获得了意义。

从习惯于要求一个直接视觉化的自然描述中,我们必须准备接受不断扩展的抽象性的需要。

最重要的,我们也许可以期待在量子理论和相对论交叉的地方,也就是许多困难仍然没有解决的地方得到一个惊喜。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表述形式在其本身范围内提供一切可能经验的适当方法;甚至这两种理论的表述形式也显示了深刻的类似性。

量子力学史话: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量子力学史话: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

量子力学史话:玻尔与爱因斯坦的争论量子力学建立以后,对于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和哲学意义,一直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和激烈的争论。

许多著名物理学家、哲学家、实验物理学家、数学家等都卷入了这场争论。

争论之深刻、广泛,在科学史上是罕见的。

在这其中,以玻尔和爱因斯坦之间的争论最为引人注目。

1.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学派的诠释1921年玻尔在丹麦哥本哈根创建了理论物理研究所,并很快成为当时国际上公认的物理研究中心,逐渐形成了以玻尔为核心、以哥本哈根的名字命名的学派。

歌本哈根学派中,对量子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有:玻尔、海森堡、泡利和玻恩等人。

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玻尔的“互补原理”、玻恩的波函数的几率诠释,共同构成了哥本哈根学派诠释量子力学的几大主要支柱。

1927年后(也即本文所讨论的大争论之后),逐渐为大多数物理学家所接受。

因此被人们称为量子力学的“正统”解释。

其主要核心理论如下:①波函数的几率诠释:在微观领域里,经典力学的因果律和决定论都遭到了破坏。

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可以发生各种不可预测个体量子过程,每次测量都会由于观测仪器与客体之间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而引进新的实验条件,使通常情况下的因果链被打断。

所以在量子力学中,人们必须放弃经典力学意义上的因果律和决定论,而把量力力学的几率性看成是本质的。

②不确定性原理:1927年,海森堡在论文《量子论中运动学和动力学的可观测内容》中,提出了著名的“不确定性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历史上又称作“测不准原理”或“不确定关系”。

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为了说明他的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设计了一个理想实验:用一个γ射线显微镜观测一个电子。

由于显微镜的分辨率受光波波长的限制,为了精确确定电子的位置,应该使用波长短的光,而波长越短,光子的动量越大,根据康普顿散射,引起电子动量的变化就越大。

因此电子的位置愈准确,就愈难确定电子的动量。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及其引发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及其引发的哲学思考

量子力学中的双缝实验及其引发的哲学思考量子力学是现代物理学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微观粒子的行为规律。

在量子力学中,双缝实验是一项经典而著名的实验,它引发了许多哲学思考,挑战了我们对现实的理解。

本文将探讨双缝实验的基本原理和实验结果,并深入探讨其在哲学上所引起的问题和争议。

双缝实验最早由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斯在19世纪初提出,并在之后被深入研究和理解。

实验的基本原理是将一束光通过两个非常小的缝隙,使其形成干涉图样。

传统的理解是,当光通过两个缝隙后,形成的光花纹是由两个干涉波相加而成的。

然而,这个实验在量子力学中具有更加奇特的属性。

当实验被重复进行,使用一个粒子的替代光波时,结果却变得非常出人意料。

实验结果显示,单个粒子通过双缝时,不仅会呈现出干涉图样,而且会表现出粒子性,最终在屏幕上形成一个离散的分布模式。

这意味着每个粒子都会在屏幕上留下痕迹,而不只是在某个特定位置出现。

这个结果对于传统物理学的理解来说是非常困惑的,因为我们通常认为物质要么是波动的,要么是粒子的。

然而,双缝实验的结果显示,微观粒子具有既是波动又是粒子的性质,这被称为波粒二象性。

这个发现挑战了我们对物质本质的直觉理解,并引发了一系列哲学思考。

首先,双缝实验揭示了观察行为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当我们尝试观察粒子通过双缝时,实验结果会发生变化。

如果我们观察粒子通过哪一个缝口,实验结果将呈现出粒子性,形成两个分离的分布模式。

而如果我们不观察粒子通过哪个缝口,实验结果会呈现出干涉图样,形成波动性。

这引发了一些哲学问题。

观察者是否对实验结果产生了影响?观察行为是否改变了微观粒子的本质?这联系到哲学中的“测量问题”和“实在论”争议。

一方认为观察者的观测行为直接影响到了实验结果,而另一方则认为观察者的观测只是揭示了实验本身已经存在的结果。

其次,双缝实验激发了对现实的本质的思考。

实验结果表明,微观粒子的行为似乎不受经典物理学所描述的因果关系的限制。

量子力学论: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与哲学观点

量子力学论: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与哲学观点

量子力学论: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与哲学观点题注:题目有点大,这是我自然辩证法课的结业论文,这篇文章大多是借鉴,偶有自己的想法。

通过写这篇文章我纠正了几个观念。

(比如,波函数,测不准原理这些仿佛已是量子力学固定概念的东西实际只是哥本哈根学派的一家之说。

)留在这里,算是留个纪念吧。

有机会我再琢磨琢磨最后提到的几种新颖的解释。

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与哲学观点杨晨光摘要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与哲学观点的讨论是二十世纪物理学与哲学界的一项重大课题,在这个问题上也诞生众多学派。

本文以电子波粒二相性实验的物理解释为切入点,介绍量子力学的主要学派,并分析各个学派的核心思想、哲学内涵以及所存在的缺陷与逻辑悖论。

一.介绍二十世纪物理学乃至整个科学领域最伟大的两项成就无疑就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

在两者创立至今的100余年的时间里,量子力学较之相对论更深刻的影响与改变我们的生活。

而量子力学自身的物理解释与哲学观点更是给二十世纪的物理学界与哲学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动。

当我们站在二十一世纪回首100年里发展的量子力学时,我们依旧对它感到困惑。

历史上围绕量子力学的物理解释与哲学观点,一直存在严重的分歧与激烈的争论。

争论主要集中在:波函数的意义,测不准原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等。

历史与当今主要解释有哥本哈根学派,多世界解释(Many Worlds Interpretation, MWI,又称退相干理论),隐变量理论,系综解释。

二.基本问题量子力学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物质的波动性与粒子性关于波粒二相性,有一个经典的电子波粒二相性实验。

阴极管发出的电子在通过双缝干涉后产生相间的干涉条纹,表现出波动性;而当我们在双缝中的一个后装上探测器以期探测到到底有多少个电子通过左缝,多少个电子通过右缝时,电子的干涉效应消失了,只是表现出粒子性。

从观察者角度来说,仿佛电子有了意识,它能够识别出缝后是否有探测计,而相应的表现出粒子性与波动性。

三.量子力学各个学派对于上述基本问题以及引申问题的物理解释与哲学意义,一直是物理学界与哲学界争论的焦点。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与争议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与争议

量子力学的哥本哈根诠释与争议量子力学作为20世纪物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和研究成果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然而,在众多的量子力学解读方式中,哥本哈根诠释因其独特性和复杂性而成为了最具争议的一种。

这种诠释不仅涉及深奥的物理概念,还引发了哲学、科学以及社会等多个层面的讨论。

本文将对哥本哈根诠释的形成背景、核心内容及其所引起的争议进行详细阐述。

哥本哈根诠释的历史背景量子力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系列实验结果显示,经典物理无法解释微观粒子行为。

诸如普朗克、爱因斯坦和波尔等物理学家逐渐提出了量子理论的初步框架。

1920年代,随着量子力学的完善,尤其是在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和薛定谔方程的提出后,整套量子理论逐渐形成。

波尔与他的同事们在哥本哈根建立了一个中心,引导着这一理论的发展,因此,这一理论得名为“哥本哈根诠释”。

早期贡献在哥本哈根诠释形成时,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参与了其中。

其中,尼尔斯·波尔是最为关键的人物之一,他通过对量子现象的深入研究和大量研讨,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波尔宣称,微观世界的性质是介于粒子和波动之间,由观察者的测量行为决定。

量子的态并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实体,而只是一种数学工具,用于预测观察到的结果。

这一观点标志着哥本哈根诠释形成的雏形。

哥本哈根诠释的核心内容哥本哈根诠释表明,量子物理描述的是一种概率性而非确定性的自然状态。

这种解读对传统科学思维构成挑战,其核心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 波函数与观察者在哥本哈根诠释中,波函数被视为描述量子系统的一种概率幅度,它可以表示粒子的潜在状态。

在进行测量之前,粒子处于叠加态,即同时存在多种可能性。

通过测量,我们将这种叠加态“坍缩”到某一个具体状态。

因此,观察者在量子事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2. 不确定性原理海森堡的不确定性原理是哥本哈根诠释的重要基础之一,它表明我们无法同时精确测定粒子的动量和位置。

这一原理挑战了经典物理世界中可以精确测定物体状态的观念。

量子纠缠现象说明了哲学问题

量子纠缠现象说明了哲学问题

量子纠缠现象说明了哲学问题当前,大力推进量子技术的研发和相关产业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竞争的重要利器之一。

美国诺贝尔奖获得者斯坦博格甚至估计,在当代经济发展中,有三分之一的国民生产总值以某种方式来自以量子力学为理论基础的高科技要素。

21世纪将是量子技术全面崛起的量子时代。

我国在量子息领域的研究处在世界前列,已经成为量子息世界版图中一股不可或缺的力量。

物理学家费曼说过,“没有人能理解量子力学”,这种说法充分表达了人们立足于常识或经典观念来理解或领会量子理论的困难所在。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的一个最根本的特征,是量子力学理论的内在特质,是物理学家在认知微观世界的量子化道路上所揭示出的一种极其奇特的量子现象。

物理学家们对量子纠缠概念的理解与接纳经历了两个阶段:其一是观念质疑与概念辨析阶段;其二是实验证实与技术应用阶段。

目前,关于量子纠缠的测量、转换和纯化等研究已经成为21世纪量子科学技术的前沿热点。

然而,当科学家们不得不承认如此不可思议的量子纠缠确实真实存在时,这是令他们既向往又烦恼的一件事。

他们之所以向往,是因为量子科学已经带来了令人向往的技术应用;他们之所以烦恼,是因为如果接受量子纠缠的存在,就意味着不得不承认量子力学是正确的。

然而,如果量子力学是正确的,那么,接受量子力学的基础假设,就必须放弃建立在常识和经典物理学基础之上形成的哲学框架。

因此,对于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来说,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问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与深刻。

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不是对传统哲学观念的细枝末节的修正或补充,而是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哲学观念中脱胎换骨式地带来一场哲学革命。

第二,理论可能是在谈论世界而不是在描述世界。

量子理论描述的量子实在只是对“对象性实在”的描述,而不一定是对作为“自在实在”的微观粒子本身的直接描述。

第三,包括人类在内的微观世界,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

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性颠覆了决定论的因果性观念,确立了统计因果性的观念,这种统计因果性是一种形式的统计决定论。

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问题

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问题

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问题
量子纠缠引发的哲学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经典物理观念的挑战:量子纠缠现象与经典物理观念相矛盾,如纠缠粒子的状态是不可分
离的,但经典物理观念中认为物质的状态是可以分离的。

2.对信息传递的挑战:量子纠缠粒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不受距离限制,这与经典物理观念中的信
息传递有所不同。

3.对实验结果的挑战:量子纠缠实验中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预测的,这与经典物理观念中的实验
结果是可以预测的相矛盾。

4.对相对论的挑战:量子纠缠现象可能与相对论的基本原理相矛盾,对相对论的基本原理和范
畴提出了挑战。

5.对宇宙观的挑战:量子纠缠现象可能与宇宙观的基本原理相矛盾,对宇宙观的基本原理和范
畴提出了挑战。

6.对人类认知的挑战:量子纠缠现象提出了人类认知的极限,表明人类认知的局限性。

7.对人类意识的挑战:量子纠缠现象可能与人类意识的本质有关,提出了对人类意识的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量子力学引发的哲学争论
哲学史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大都集中在关于物质的概念和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这两个问题上。

在20世纪的中叶,随着量子力学的兴起和发展,哲学上关于物质概念的问题的争论也随之变得激烈和尖锐,而这场哲学争论正是由量子力学的不确性定原理引出的。

不确定性原理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

若通过位置和动量来确定物质的运动,在宏观世界中,根据经典力学,一个质点的位置和动量是可以同时确定的。

而在微观世界里,根据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位置的不确定性与动量的不确定性遵守不等式
若进行实验测量,如果精确地测定粒子在某一时刻所处的位置,那么运动就会遭到破坏,以至于以后不可能重新找到该粒子。

反之如果精确地测出其速度,那么它的位置图像就会模糊不清。

除了坐标和动量,方位角和角动量,能量和时间等也都是成对的不确定量。

不确定性原理对于哲学上关于物质概念的思考和研究无疑是一次冲击和挑战。

面对微观物质,当我们不能精确地描述出它的运动时,通过宏观世界所得出的物质概念是否还适用呢?
物理学家海森堡在提出不确定性原理后,又用哲学观点对这种现象进行了解释。

他认为:量子论的出发点是将世界区分为“研究对象和世界的其余部分;这“世界的其余部分”,物质是客观存在的,而作为“研究对象”的部分(即微观客体的部分)的运动特性,主要依赖于科学仪器的作用,依赖于观察者的作用,由此,他提出了主客观不可分的哲学命题。

第一流物理学家的这种哲学观,在哲学界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学派纷纷发表了与海森堡相类似的哲学观点,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物质的非物质化”的哲学观。

美国哲学家汉生在《物质的非物质化》一文中认为:量子力学的理论表明“物质已经非物质化了”,牛顿可以通过精确测定的状态、点的形式、绝对固体性等,表示物质的性质,而电子并没有这种性质。

量子理论排除了构成一个电子的粒子状态的协和概念的绝对可能性。

对于电子,我们不能同时精确地说出它的位置和动量,这是“物质的非物质化”的证据。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家们和物理学家中的唯物主义者们,对于这一争论自然不会袖手旁观。

物理学家冯劳厄对“物质的非物质化”论有过严厉的批评,他认为,不仅是原子,甚至基本粒子也同外在世界的其他事物一样,具有完全的实在性。

这场争论在日本的哲学界,反响也十分强烈。

为了批判“物质的非物质化”这种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现代日本物理学界名流武谷三男通过发表《量子力学的观测问题》等文章,指出:“哲学家把在量子力学的观测中主观作用于客观的情况说成是引起不确定的原因是对这种情况的曲解。

”武谷三男认为,引起不确定性原理的原因不在于“我”,而依然在于“客体的物”,他从如下两个方面对这种哲学观点进行了批判:
一、不确定性原理所描述的情况是客观存在的粒子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在科学仪器
中的反映。

武谷三男认为,“不确定性原理所描述的关于电子的位置和速度不可能同时精
确地加以测量的情况,是电子本身具有波粒二象性这一客观存在的特征的一种
放映。

在经典力学中,像太阳系行星的运动那样只要给出某一个物体处于某一
位置和朝着某一方向运动作为初始条件,就能够唯一地确定它以后的运动。


而,当测量电子时,要说明它处于某一位置,由于电子是波动的,必须用波动
来表述所处的位置情况,为此就要把各种各样的波叠加起来,使波的振幅在某
一位置变大,而在其他位置则趋于零。

这样一来,由于所叠加的各种波的运动
方向和运动速度各不相同,所以确定了它处于某一位置,同时便无法确定它的
运动速度。

此外,如果知道它以某种速度朝某一方向运动,就只有用平面波来
表述。

用平面波来表述时,就无法确定它的位置。

当你测量用平面波表述的电
子,观测到它此刻的位置时,就在了解到确实在该位置的一瞬间,在这个地点
以外的波就突然全部消失,而在这个位置则出现许多波的叠加。

这就是不确定
性原理的具体情况。

而观测所引起的这种突然的变化并不是主观在起作用而形
成的而是起因于量子力学的结构。


二、不确定性现象是电子自身特性在观测仪器中的反映。

武谷三男认为,“是仪器和对象这两个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不确定现象,
即在测量中,观测者和观测对象之间存在不可控的相互作用,这使得对象的状
态受到不能预测其程度的扰动。

仪器并非只是被动的、消极地反映着对象的特
性,而是有着积极的作用。

‘对象由于测量行为而受到干扰。

’这种积极的反映
现象在经典力学和量子力学领域中都是存在的。

这说明不论在宏观世界或者是
微观世界,主体反映客体,有反作用于客体,这一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观都是适
用的。


(以上引述出自武谷三男,《物理学方法论论文集》,商务印书馆1975年版)在这场由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所引发的哲学史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斗争至今未能平息。

与其说它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发展道路上的一次碰撞和交汇,不如说它再一次体现了二者的辩证和统一。

我想,世界上各种接近真知的努力或许都有唯一之核,那就是对存在的真实的追问。

最深刻的哲学思想与最伟大的物理学研究其实或许是一回事,它们的浩瀚之美让我们的灵魂慌恐却安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