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电子课件课件-散文-廉耻
大学语文教案培训课件.ppt
得名。
。。
5,五、六十年代诗歌
五六十年代的诗歌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讴歌
党与革命领袖,讴歌社会主义,讴歌火热的现
中
实生活是常见的主题。政治抒情诗是这一时期 最受欢迎的文体之一。
国
6,八十年代诗歌
①归来者主要是“胡风分子”、“右派”和文
诗
革搁笔的诗人,他们的诗歌或反思文革,或反 映真实生活,或沉思知识分子命运,或探索生
元初的诗文作家受江湖诗派和元好问的影响较
深。到了中期,元人在主观上努力学习唐人的
国
浑融流丽、体式端雅,而力矫宋诗的瘦硬生涩
诗
之弊。但是在实际创作中他们的学唐多止于形 貌,且多取平和淡远、温润流丽一类;后期诗
歌
人则大多学中晚唐秾丽奇诡之体。由于未能取 法乎上,所以成就有限,艺术独创性尤其不足。
概
2,明代诗歌
通俗易懂的元、白诗派。
国
④长庆以后,士人心态内敛。诗歌创作进入一
诗
个新阶段。在这一片诗的退潮中,杜牧、李商
歌
隐突起。特别是李商隐,以其善感灵心、细腻 丰富的感情,用象征、暗示、非逻辑结构的手
概
法,表现朦胧情思与朦胧境界,把诗歌表现心 灵深层世界的能力推向了无与伦比的高峰,创
述
造了唐诗最后的辉煌。
诗
情绪、诗的内在韵律,而并不注重音乐性和外
在的格律形式。
歌
4,三、四十年代诗歌
概
①“左联”倡导的革命诗歌运动是30年代的另
述
一诗潮,他们已1932年成立的中国诗歌会为中
坚,特点是密切反映时代变化,抒发革命激情,
追求形式的大众化、通俗化,追求刚健壮阔的
力之美。
。。
大学语文教学ppt课件
19
颜回与过劳死
20
范仲淹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
断 齑 画 粥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 在其中。那些用不正当手段获得的富贵,对我来讲 就像是天上的浮云。”
新 程中,有 的体会和发现,就可以当
老师了。”
10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经典原意】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 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 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 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11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
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 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 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 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择善而从: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
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追随,引申为做事或学习。指 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55
垂拱而治:出自《尚书•武成》:“谆信
明义,崇德报功,垂拱而天下治。” 垂拱:垂 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
56
正本清源:最早出于《汉书·刑法志》“岂宜惟思所以清原正本之论,
43
“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国君
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 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
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 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
44
文章结构:
居安思危 戒奢以俭 人君当思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 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大学语文教案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教案开课学期: 2010—2011学年第1学期课程名称: 大学语文课程类别: 必修课(√)选修课()理论课()实践教学课()教材名称: 大学语文教研室: 汉语言文学****: **长春大学光华学院教务处制审批人:2010 年9 月日教材章节:绪论目的、要求:1、介绍大学语文这门课的开设意义。
2、介绍课程的内容安排和讲解方法。
重点、难点:1、课程的内容安排使用设备及教具:教材章节:第一章 先哲垂范目的、要求:1、中西神话的比较。
2、通过精讲《诗经•蒹葭》介绍《诗经》的相关知识。
3、通过精讲《楚辞•渔父》介绍楚辞和屈原的相关知识。
4、通过精讲《论语•先进》、《孟子•梁惠王下》、《礼记•大学》和《庄子•秋水》等篇目来引导学生领略中国轴心时代的灿烂文化。
重点、难点:1、对《蒹葭》企慕情境的理解。
2、对《渔父》中不同价值观的理解。
3、中国轴心时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使用设备及教具:落的地方,那些泥点就变成了一个个小人。
女娲就这样创造了布满大地的人们。
为了使人类绵延不绝,女娲为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让男女互相配合,生儿育女,使人类能繁衍连续至今。
二、《诗经•秦风•蒹葭》教学目标1. 了解本诗多重的意蕴及形成这种艺术特点的原因2. 通过朗诵,带领学生体味诗歌的形式之美3、了解《诗经》概貌教学要点1. 朦胧缥缈的诗歌境界。
2. 回环复沓的章法。
教学内容:背景材料《诗经》是商、周社会的风俗画,形象史,百科全书,具有史诗的价值和意义。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汉代以前称为《诗》,或称“诗三百”。
汉代学者奉为经典,才开始称为《诗经》。
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产生的地域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
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
先秦古籍在秦始皇“焚书坑儒”和楚汉相争的战火之后,散佚很多。
但由于《诗经》是口头讽诵的诗,因此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下来。
新编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新编大学语文-电子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本章内容,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大学语文的基本知识和技巧,提高语文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文分析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大学语文的基本概念和特点2. 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欣赏方法3. 常用的语文分析和表达技巧4. 语文学科在个人发展中的重要性5.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技巧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大学语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欣赏方法。
2. 教学难点:语文分析和表达技巧的运用,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大学语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欣赏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分析和表达技巧。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4.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实践。
五、教学准备1. 教材:新编大学语文教材。
2. 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文字、图片、音频等多媒体素材。
3. 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文学网站、论坛、博客等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4. 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模板:提供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模板,方便学生参考和使用。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入有趣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详细讲解大学语文的基本概念、特点和文学作品的分类及欣赏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分析和表达技巧。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
5. 实践操作:指导学生进行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实践。
七、作业布置2. 完成一份学术规范与论文写作练习。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考虑学生的反馈和教学效果,以便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评价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表现等。
大学语文第一讲 ppt课件共25页
教材内容 课外内容
作文 合计
选择题 15分
0 0 15分
阅读 25分 10分
0 35分
作文 30分
0 100分题是出题而最广、考得最细的一种题型,涉及到教材 的各个方面,15个题目涵盖了15个语文知识点,主要包括: 语言基础(字音字形辨析/词语理解运用/语句语法的考察) 、文学常识(古今中外重要作家相关资料/名作名篇名句出 处及主要思想内容/重要文学流派等)、文体知识(文学体 裁/艺术手法/表达方式等)、文化常识(历史文化/民俗传 统等) 例题2015近代提出“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的是(D)
(一)考试总体要求 1.识记、理解、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和文学知识。 识记、理解并正确书写使用现代汉语词语,掌握语法常识 ,辨析修改病句。 正确辨析理解古今作品中常见的修辞格,如比喻、比拟、 反复、夸张、反问等。 了解古今各种文体知识,理解选文中所运用的记叙、描写 、议论、说明、抒情等表达方式。 掌握中今中外重要作家的名号、国别、时代及其代表作、 思想倾向、文学成就和文学地位。
关于大学语文考试
试卷结构
题量
2015 类型
分值 题量
2016 类型
应得 分值 分数
单项选择 15 单项选择 15 15 单项选择 15 10-15
现代文 5 阅 读 文言文 5
记叙文 选择题
选择题
议论文 10 3+1 单选/问答 10 6-10 10 3+1 单选/问答 10 6-10
古诗词 3 问答题 15 3 问答题 15 8-12
关于大学语文教材
我们使用的这本教材是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材编委会 编写,由专升本考试命题组审定的专用教材,紧扣考试大 纲,严格按照试卷试题内容构成编配,大体分为语言基础 和常识的识记、各类文体的阅读理解鉴赏和写作方法技巧 三个部份,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也很与时俱进。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电子课件课件-散文-怀鲁迅
关于鲁迅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 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 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 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 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 方向,就是新生命的方向。
怀鲁迅
郁达夫
郁达夫简介
郁达夫(1896-1945) 原 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 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 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 小说《迟桂花》等。
郁达夫简介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又到嘉兴 府中学堂和美国教会学堂等校学习。 1921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 集《沉沦》。由此奠定了郁达夫在新文学运动中的重要地 位。 1928年加入太阳社,并在鲁迅支持下,主编《大众文艺》。 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1945年8月,在苏门答腊的一个小市镇失踪(后来默 认45年为其卒年)。9月17日遭日本宪兵杀害,终年四十 九岁。
郁达夫作品中的感伤情调
在郁达夫散文中,其强烈的伤感情绪表现为两 种形式:一是颓废,一是憎恨。郁达夫主要是以 这种病态来发泄一个从封建礼教羁绊中觉醒了而 又找不到出路的青年的苦闷。这种不健康的色彩 下面仍有着五四“人的发现”所寄寓的积极的意 味。
郁达夫评价
达夫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爱国是他毕生的精 神支柱。 ——夏衍
——郁达夫的好朋友、艺术大师刘海粟
作者轶事
郁达夫与钱的故事 郁达夫有一次请一位在军界做事的朋友到饭馆吃饭。饭毕,饭馆侍 者到他们饭桌边收费,他就从鞋垫底下抽出几张钞票交给他。他的朋 友很诧异地问:“郁兄,你怎么把钱藏在鞋子里呀?”郁达夫笑笑, 说:“这东西过去一直压迫我,现在我也要压迫它!”
大学语文高职版课件-第三十一课廉耻(001)
则将导致亡国。继而指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并用孔子“行己有耻”及孟子“人
不可以无耻”的名言为例证,推断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的结论。顾炎武目睹明亡后,
士大夫们纷纷屈节仕清,所谓“蓟门朝士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生女须教出塞装,生男要
学鲜卑语。”(顾炎武《蓟门送子德归关中》)对这种不讲廉耻、士风败坏之丑行深恶痛绝,称
板书设计(主板书标题、层次、图形位置、分栏区个数、副板书位置等): 廉耻
第一段:开宗明义,直接揭示中心论点。 第二段:从历史的角度提出要提倡廉耻。 第三段:顾炎武以《颜氏家训》为例,赞扬 了颜之推遭时之乱而保持气节 的义行,鞭挞了北齐士大夫 丧失气节,奴颜婢膝,卖身求荣的无耻行径,并由此对明清易代之际那些“阉然媚于世”的大臣们,表示了 愤怒的谴责,强调要做“独醒之人”。 作业:
技能侍候公卿大人,到 处受到宠爱。’ 我当时低首不答 。怪哉,此人竟 是这样教育儿 子的!倘
若通过这些本领能使自 己做到卿相的地 位,我也不愿你 们这样干。”哎 !颜之推不得 已而出仕
于乱世,尚且能说这样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
到惭愧么?
3.层次结构 第一段:开宗明义,直接揭示中心论点。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 后记 (经验、不足):
教案内容
教学过程(讲授内容、专业案例、职业案例、育人案例、提问内容与方法、导入方法、辅助教 重点环节
学手段的使用、时间把握、作业布置、演示部分的策划、结束方式):
提示
一、导入新课 在古老的中国文化中,先贤们早已为我们总结出完整的个人行为规范,那就是“(尽)忠、
我考察自三代以下,社会和道德日益衰微,礼义被抛弃,廉耻被掼在一边,不是一朝一夕
《廉耻》教学ppt
• 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故夫子之论士,曰:“行 己有耻。”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 耻矣。”又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 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 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 译文:然而在四者中,耻尤其重要。因此孔子论及怎 么才可以称士时说道:“个人处世必须有耻。”孟子 说:“人不可以没有耻,对可耻的事感到羞耻,便可 以远离耻辱了(对可耻的事情不感到羞耻,那便是无 耻了)。”又说:“耻对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 谋诡计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之所以把耻放在 如此重要的位置,是因为一个人不廉洁,乃至于违犯 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因此士大夫的无 耻,可以称得上是国耻了。
• 顾炎武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出发, 萌发了对君权的大胆怀疑。他虽然还未直接 否定君权,未能逾越封建的藩篱,但他这种 怀疑君权、提倡“众治”的主张,却具有反 对封建专制独裁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日知录》
•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 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 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 的著作。
写作背景明末清初之际许多汉族士大夫只追求一己之富贵忘却名族大义寡廉鲜耻投靠清朝廷顾炎武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因此他对明清之际卖国变节的士大夫给予了无情的谴责和批判指出廉耻的重要性讽劝士大夫要知耻养廉
廉耻
顾炎武
关于作者
•
顾炎武(1613- 1682)汉
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
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
而强调客观的调查研究,提倡经
世致用。开一代之新风,提出
“君子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
也。徒以诗文而已,所谓雕虫篆
刻,亦何益哉?”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
1 《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卫风·氓一、解题本篇选自《诗经·卫风》。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期(公元十一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六世纪)约五百余年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最初称《诗》。
汉代儒者奉为经典,乃称《诗经》。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指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以外的地方乐歌,包括十三“国风”加“二南”,即十五个地区的乐歌,计160篇。
《雅》是周王畿一带的乐歌,分为“小雅”和“大雅”,计105 篇,其中“小雅”74篇,“大雅”31篇。
《颂》《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是宗庙祭祀的乐歌,是宗庙祭祀的乐歌,计计40篇,篇,其中其中其中《周颂》《周颂》31篇、《鲁颂》4篇和篇和《商《商颂》5篇。
《诗经》以四言诗为主,普遍运用复叠式章法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韵律自然和谐,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
《氓》《氓》是一首弃妇的诗,是一首弃妇的诗,是一首弃妇的诗,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在形式上是一首赋体叙事诗,但也兼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诗歌诗歌通过女主人公自述从恋爱、结婚到婚变及被遗弃的过程,反映了女主人公在爱情婚姻上的悲惨遭遇,以及心理情感的变化。
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二三其德”男子的愤怒,尽管她也怀着对往事的无可奈何,但她对爱情与婚姻的忠贞又表现了坚决的抗议和“不思其反”的决心。
二、课文分析诗歌共六章:第一章写男子向女主人公求婚;第二章写女主人公的思恋之情及结婚;第三章总结婚姻爱情的教训;第四章申辩自己无辜被遣;第五章写自己辛勤操持家务,却遭到粗暴的对待;第六章抚今追昔,不胜感慨。
三、艺术手法(1)、赋、比、比、兴的表现手法。
兴的表现手法。
兴的表现手法。
诗歌综合运用了赋、诗歌综合运用了赋、诗歌综合运用了赋、比、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以赋为主,以赋为主,且比、兴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
第三十一课廉耻 PPT
• 《五代史·冯道传·论》道:“礼义廉 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妙啊,管子的善于立论!礼义是治 理人民的大法;廉耻,是为人立身的大 节。
课文翻译
• 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 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 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
分析课文
• 顾炎武目睹明亡后,士大夫们 纷纷屈节仕清,所谓“蓟门朝 士多狐鼠,旧日须眉化儿女。 生女须教出塞装,生男要学鲜 卑语。”(顾炎武《蓟门送子 德归关中》)对这种不讲廉耻 、士风败坏之丑行深恶痛绝, 称之为“国耻”。
分析课文
• 在第二段里,作者使用了比 喻句呼吁时代需要“独具 卓识的清醒者”。从历史 的角度提出要提倡廉耻。
怪哉,此人竟是如此教育儿子的!倘若通过这些本 领能使自己做到卿相的地位,我也不愿您们如此 干。”哎!颜之推不得已而出仕于乱世,尚且能 说如此的话,还有《小宛》诗人的精神,那些卑劣 地献媚于世俗的人,能不感到惭愧么?
以下各书(篇章)作者
• 牧民篇 • 旧唐书 • 新唐书 • 旧五代史 • 新五代史
层次结构
• 又说:“耻关于人关系大极了,那些搞阴谋 诡计耍花样的人,是根本谈不上耻的。” 其因此如此,因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 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 因此(国家领袖人物)士大夫的无耻,可谓 国耻。
课文翻译
• 吾观三代以下,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 耻,非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 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雨,彼昏之日,固 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题解
• 《管子、牧民篇》:「廉,不蔽恶;耻,不从 枉;不蔽恶则行自全,不从枉则邪事不生、 」按:管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政治家,大思想 家,他本著四维来建设国政,领导诸侯,使 中国不受夷狄的侵凌,因此孔子以「仁」 来推崇他、四维是治国之本,实不容否认 、因此炎武强调廉耻与国运有紧密关系、 《淮南子、泰族训》:「民无廉耻,不可治 也、」古来贤者治国,无不本於廉耻,盖廉 为立身之大节,耻为根心之大德,廉耻泯没 ,国族自然随之沦亡、
6廉耻doc
6廉耻doc第一篇:6廉耻doc章节内容:《廉耻》顾炎武教学目标:1、简单了解顾炎武的《日知录》。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廉耻观的论述于我们今天的借鉴意义。
教学方法:讲授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内容一、题解本文节先自《日知录》。
旨在说明廉耻和国运兴兴衰的关系。
廉是修身的大节,耻是立心的大德,廉耻是立德的基本,廉耻一旦沦丧,则国家民族亦将随之覆亡。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
《日知录》是一本随笔记录性质的百科全书。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
三十二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其内容大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二、写作背景顾炎武身处明、清两朝更替(国破家亡)之际,目睹当时许多汉族士大夫不顾国家存亡,只追求一己之富贵,忘却名族大义,纷纷变节,屈膝求官,顾炎武内心十分沉痛,深恨时人寡廉鲜耻,悖德求荣,顾炎武一直以反清复明为己任,因此,他对明清之际卖国、变节的士大夫,给予了无情的谴责和批判,因而提出‚行己有耻‛的古训,强调一切祸败乱亡,皆由于寡廉鲜耻所致,并以‚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讥讽那些曲意迎合异族的士大夫。
指出‚廉耻‛的重要性,讽劝士大夫要知耻养廉。
三、作者简介顾炎武(1613-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
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号亭林,他人尊称他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爱国学者。
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
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
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顾亭林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同时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民对于国家的存亡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经学、音韵、史地、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他在学术研究上尤重国计民生,强调学问要切于实用。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第一课《论语·学而篇》教学内容:(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
《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
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
大学语文教案
教案名称:《大学》课程类型:大学语文课时:2课时年级:大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大学》这篇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 让学生掌握《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四书五经”之一。
它是《礼记》中的一篇,作者是战国时期的曾子。
2. 文章主旨:本文主要阐述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3. 重要观点和思想:a.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这句话提出了《大学》的主旨,即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达到至善的境界。
b.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大学》的核心思想,它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c.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大学》提出的修身的方法,即通过观察事物、探究真理,以及保持真诚、正直的心态来实现个人修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介绍《大学》的背景和地位。
2. 引导学生关注《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2. 让学生标记出自己认为重要的句子和段落。
三、课堂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阅读课文的心得和感悟。
2.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大学》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课后作业(5分钟)1.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大学》的读后感,表达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让学生选择一篇与《大学》相关的文章进行阅读,并写一篇阅读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文章主旨和重要观点的理解。
2. 引导学生关注《大学》中的实践意义。
二、课堂讨论(20分钟)1. 让学生分享自己完成的课后作业,交流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2. 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体会到《大学》的重要观点和思想。
3. 教师点评学生的分享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把握文章的实践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顾炎武的救世思想
他从不同的角度对“私”作出了肯定,并对公与私的 关系作了辩证的论述,把人之有私看作是完全合乎情理 的现象;
他从“明道救世”的经世思想出发,萌发了对君权的 大胆怀疑,提倡“众治”的主张,具有反对封建专制独 裁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色彩。
四、《日知录》
《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 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书名取之 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 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日知录》内容宏富,贯通古今。三十二 卷本《日知录》有条目1009条,其内容大 体划为八类,即经义、史学、官方、吏治、 财赋、典礼、舆地、艺文。
六、内容评述
文章正义凛然,语辞铿锵,是非爱憎十分鲜明, 思想力量、道德力量和情感力量熔为一体,一定程 度上讽刺了当时的官僚,对我们今天开展反腐倡廉、 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七、拓展延伸
中山装的来历:孙中山亲自设计中山装,并在民国时期 定为国服。 1.“四方袋”表示“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置笔架,寓 意以文治国。 2.门襟五粒扣代表“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 五权分立,比西方多两项。 3.袖口三粒扣代表“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 4.后背整片,代表国家统一。 5.衣领紧闭代表严谨治国。
明朝灭亡后,顾炎武誓不损节,不为清朝服务,还参加 抗清复明的“复社”。每年端午节,他总是在门前悬挂一 块红色的蔓菁,在里面塞上一点蒜青,并在后面挂一块白 布,白布上写着“避青”二字,意思是“不直国朝恶而避 之”。因此人们称他为“避青先生”。他曾六次从家里步 行至南京明孝陵哭吊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往返数千里, 不辞跋涉之苦。又在漂泊各地途中,两次到北京昌平县长 陵哭吊明成祖朱棣,六次到明思陵哭吊明代末帝朱由检。
六、内容评述
吾观三代以下 ,世衰道微,弃礼义,捐廉耻,非 一朝一夕之故。然而松柏后凋于岁寒,鸡鸣不已于风 雨,彼昏之日,固未尝无独醒之人也。 解析:三代以下世衰道微,但仍不乏行己有耻之士。
六、内容评述
之推不得已而仕于乱世,犹为此言,尚有《小宛》 诗人之意,彼阉然媚于世者,能无愧哉!
解析:借颜之推批评当时之人说胡语以邀宠之言, 讽刺当时士大夫的寡廉鲜耻。
五、写作背景
明清易代之际,士大夫纷纷改仕清朝,男学鲜卑语、 女扮出塞妆,一时蔚然成风,士风败坏。顾炎武对此痛心 疾首,愤然写下本文,斥责士大夫的鲜廉寡耻,指出士大 夫的无耻是“国耻”,提出“行己有耻”的口号,认为不 廉不耻是国家祸败乱亡的根源。
六、内容评述
管子:礼仪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孔子:行己有耻。 孟子: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引管仲之言,说明四维是立国之本。 引孔孟之言,说明四维之中耻最为重要。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 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 《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二、顾炎武的学术思想
顾炎武主张学以经世致用,朴实归纳的考据方法,终 结了晚明空疏的学风,开启了一代朴实学风的先路,给 予清代学者以极为有益的影响。
强调做学问必须先立人格:“礼义廉耻,是谓四维”。 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口号,意义和影响 深远。Biblioteka 八、顾炎武轶事不夜行
康熙十五年(1676年),顾炎武客居北京,有一天他 去看望两个外甥徐干学和徐元文,两个外甥设宴款待他。 可是只喝了三杯酒,顾炎武即起身要回住所。徐干学立 即说:“甥还有薄蔬没上桌,舅舅再喝一点酒,畅饮至 半夜,然后我派人打着灯笼送您回去,怎么样?”顾炎 武立即发火了,说:“世间只有淫奔、纳贿这两类人夜 行,哪有正人君子夜行的?”身为大学士的徐干学屏息 肃容,不敢再说一句话。后来顾炎武的外孙陆舒城说: “人眼俱白外黑中,惟我舅祖两眼俱白中黑外。”
七、拓展延伸
我生平最敬慕亭林先生为人……但我深信他不但是经师, 而且是人师。——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作为“人师”的顾炎武,在道德理想和文化实践两方面, 都为后代读书人树立了不朽的人格典型。——郭英德 (《明清文学史讲演录》)
肆力于学,……无不穷极根柢,韵语其余事也。然词必己 出,事必精当,风霜之气,松柏之质,两者兼有。就诗品 论,亦不肯作第二流人。——沈德符(《明诗别裁》)
顾炎武雕像
顾炎武像
一、作者简介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 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 “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 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 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 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 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廉耻
顾炎武
导入
你知道这是哪一位学者提出来的吗?
一、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1682),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 山(今江苏省昆山市)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 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 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 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 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 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 儒”。
七、拓展延伸
独超千古,直接老杜。——林昌彝(《射鹰楼诗话》)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扼塞,即呼老 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 书而对勘之;或经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 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清代著名学者全祖望
八、顾炎武轶事
留恋明朝
八、顾炎武轶事
鼠咬书无怒色
顾炎武在写《音学五书》时,已经写好的《诗本音》 二稿却又被老鼠咬坏了。他便再次誊写,一点怒色也没 有。有人劝他翻瓦倒壁消灭老鼠,他却说:“老鼠咬我 的书稿,其实是鼓励我呢!不然,把它好好地搁置起来, 我怎么会五易其稿呢?”
八、顾炎武轶事
手不释卷
顾炎武自小至老手不释卷,出门则总是骑着一头跛驴, 用二匹瘦马驮着几箱书。遇到边塞亭障,就叫身边的老 仆到路边的酒店买酒,二人对坐痛饮,咨询当地的风土 人情,考究其地理山川。如果与平生所听到的不相符, 他就打开书本验证,必定要弄清楚才罢休。骑在驴上无 事时,他就默诵诸经注疏。碰上老朋友,他往往记不起 他是谁了。有时掉到崖下,他也毫不怨悔。顾炎武这样 勤学,终于成为学问渊博的大家,没人可与之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