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经济发展概论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学科发展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 论》、 《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主要观点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 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 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 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 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 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 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 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 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 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 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 等等。
社会控制——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 (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 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世界经济概论最终版

世界经济概论最终版

世界经济概论名词解释:1.重商主义:金银是一国真正的财富、外贸是财富增值的源泉,国家应干预经济,实行贸易保护,实现贸易顺差。

2.产业结构软化:是指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体力劳动和资源的投入相对减少,脑力劳动和科学技术的投入相对增大,劳动与资源密集型产业逐渐被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所取代。

3.经济增长:通常是指国民经济的增长,即(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数量和服务数量的增加。

4.经济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持续高级化与人均实际福利不断提高的过程。

5.国际分工:是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超越国家界限的专业化分工,是社会分工的延伸和发展。

当社会发展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一国国民经济内部分工冲破国家界限,即出现了国际分工。

6.世界市场:世界各国商品的劳务交换的领域,是世界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7.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国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生产或经营,并掌握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8.内部化优势:是指拥有所有权优势的企业为避免市场不完善而把企业的所有权优势保持在企业内部所获得的优势9.地理位置: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外在的客观事物在方位上和距离上的空间关系。

是世界经济发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10.资源本身条件:是一国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品种、分布状况、开采价值和开发成本。

11.法律制度:指规范行为和法律行使过程中的法律和法规。

12.最适度人口:边际收益递减和边际成本递减使得必然存在一个最佳的人口规模。

13.所有权优势:企业所拥有的大于外国企业的在所有权方面的优势。

14.科学革命:是指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质的飞跃,它表现为新的科学理论体系的诞生15.技术革命:是指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新飞跃,它表现为生产工具和工艺过程方面重大变革。

16.科技革命:是指科学知识或理论加速转化为技术革命,进而引起生产力的飞速发展17.产业革命:是指由科学技术的飞跃引起的整个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它不仅包括物质生产技术的根本变革,而且也包括生产关系的重大变化。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

公共政策概论公共政策的分类:实质性政策和程序性政策.分配性政策和再分配性政策:分:涉及将服务和利益分配给人口中的特定人群--个人,团体,公司和社区/再:涉及在社会各阶层和团体中财富,收入,财产和权力的转移性分配..管制性政策和自我管制性政策:管:是对个人或团体的行动加以限制和约束..物质性政策和象征性政策..涉公政策和涉私政策:涉公是指涉及公共物品提供的政策政府收入:税收收入,债务收入,国有企业运营收入,国有财产收入,行政司法收入,其他收入。

政府支出:公共支出就是政府行为的成本,公共支出的分析包括总量的分析和结构分析两种.公共支出的原则:量入为出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统筹兼顾原则.政府支出规模增长主要受:政治性因素(政局是否稳定,国家机构的行政效率)经济性因素(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体制的选择,物价水平,征税能力和政府的经济干预)社会性因素(社会福利事业的扩增,人口状况,文化背景)的影响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政府支出相关理论:瓦格纳法则:德国经济学家瓦格纳:即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会以更大比例增长,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政府支出占GNP的比重会提高,这就是财政的相对增长..梯度渐进增长伦,经济发展阶段论,非均衡增长理论,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财政幻觉假说,选举权扩大增长伦,公共决策中的’排队’理论传统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最优解:传统经济学理论是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前提,经济人自私且功利,做任何事情都以满足个人最大利益需要为目标.理性决策的具体步骤:确定决策目标,提出备选方案,对这些方案及其结果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排序选择出最优方案.传统理性模型要求的最优选择应具备如下五个方面的条件:把决策行为视为整体行为而非群体行为/决策者具有绝对理性/决策目标单一,明确和绝对/决策者在决策过程中具备一以贯之的价值偏好/决策过程中不考虑时间和其他政策资源的消耗..最优选择不可行的原因:决策目标不是单一,明确和绝对的,而是多元,模糊和相对的/人是感情动物,存在理性缺陷,其行为往往会受到个人偏好,性格特征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人对信息的感知能力有限,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决策所面临的情况往往是价值冲突而非价值一致/决策总要受制于时间,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条件的限制有限理性模型:决策追求满意解:西蒙:他们不是经济人,是行政人.有限理性的行为表现:在情报活动阶段:人的决策行为往往受到知觉选择性的支配,不同经验和背景的决策者,对决策环境的认识会有不同的解释/在设计活动阶段:人们并不试图找出所有可行性方案,而是通过力所能及的问题求解活动,寻找尽可能多的决策/在抉择活动阶段:决策者的选择往往与备选方案的提出顺序有关,A方案先出来又是满意方案,就不会去考虑B方案/次优决策涉及的基本问题:有限目标,期望水平,搜索方法(试探方法,随机方法,折中方法,效益方法)渐进主义:新政策是对旧政策的补充和修正:美国学者林德布洛姆.特点:要求决策者必须保留对以往政策的承诺,政策制定要以现行政策为基础,政策要有继承性/注重研究现行政策的缺陷/强调目标与方案之间的相互调适社会问题是指影响社会成员的共同生活,受到公众普遍关注,破坏社会正常活动,妨碍社会协调发展的社会现象社会问题的类型: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如贫富两极分化,家庭问题,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社会问题的原因:社会急剧分化,群体结构分化,利益的分化,社会组织结构的分化,思想观念结构分化,区域分化.社会整合力下降,传统社会整合力日趋弱化,社会转型过程中国家行政整合能力下降,社会整合机制的发育严重滞后政策议程的类型:a.公众议程与政府议程:公众议程指某个社会问题已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团体的普遍关注,他们向政府部门提出政策诉求,要求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加以解决这样一种政策议程.政府议程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b.外在创始型,内在创始型与政治动员型:美国学者科布c.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美国学者拉雷.N.格斯顿政策议程建立的条件私人诉求,团体推动,领袖因素,体制功能,传媒作用,问题本身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范围,强度,时间政策议程触发机制的类型:内在触发机制:自然灾害,经济灾难,技术突破,生态变迁,社会变迁.外在触发机制:战争行动,地区与国际冲突,经济对抗,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政策议程与突发事件:某种危机或惊人事件,抗议活动(包括使用暴力手段)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政治原则的偏离,价值体系的排斥,政府体系的封闭,承受能力的超重,表达方式失当政策规划原则:信息原则/系统原则:在社会大系统内,不同范围,领域,层次的社会问题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预测原则:科学预测是保证政策规划成功的必要前提/客观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智囊原则:发挥智囊团的作用,让专家参与,形成智力共振/优化原则/实原则/兼听原则:在政策方案的论证过程中应注意听取不同意见/时效原则:要把握决策时机思维方法:经验思维,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创新思维,思维定式,逆向思维,创新方法(头脑风暴法:奥斯本,排除批评,欢迎畅所欲言,观点多多益善,合并与改进)政策合法化涵义:广义的政策合法化,所谓具有合法化的政策就是能够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政策,而使政策能够逐渐被公众认可,接受,遵从和推行的过程就是政策合法化的过程.从狭义的角度来讲,主要偏重于从法律角度去解释合法性这一概念,政策合法性包括:合法的决策主体,合法的政策程序以及合法的政策内容。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概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概论

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概论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实验中学夏克传邮码:528100一、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发展1、概况(1)阶段性在战后几十年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虽有起伏,但总的看来,无论速度、规模,还是质量,都大大超过历史上的最好记录。

它们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战后经济的恢复与转轨时期(1945-1950年前后)。

二战造成的破坏极其严重,但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得到迅速恢复,到1950年前后,整个西欧和日本经济已达到或超过战前最高水平。

美国等国家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轨。

其间美国的援助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中心的相对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0-1973年)。

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广泛应用,产业结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各国经济的不平衡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主要经济力量相对均衡化的局面开始形成。

第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的时期(1973-1982年)。

其原因是:“石油危机”的打击,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负面效应,科技革命转入低潮,等等。

第四阶段,经济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时期(1982-1992年)。

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欧美主要国家开始调整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改而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大刀阔斧地调整产业结构,改革福利制度,从多方面刺激市场经济活力,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略有回升,通货膨胀也得到一定抑制。

第五阶段,冷战结束之后,发达国家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

世界经济格局和经济发展发生一系列变化,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的加速发展,引起经济增长方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制度、企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新的变革。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职能进一步国际化,区域性和跨区域性的经济合作不断加强,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明显的优势,并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

农村发展概论作业答案答:德国城乡等值化战略的基本内容是通过政策和措施来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等。

例如,___实施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包括农村道路、供水、供电等方面的投资,同时还鼓励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城乡之间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这给我国农村发展带来的启示是,应该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条件,同时鼓励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等,以实现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

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和措施的制定和实施,确保农村发展能够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1、我国新农村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包括:推进现代化,实现粮食安全;弘扬乡村文化,促进稳定和活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打造美丽乡村;提升村级组织治理能力,推进农村管理民主化;创新与农村发展相关的制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农业产业集群作为___经营形式,具有以下优势:有利于先进技术和现代化装备的应用,增强农业竞争力和农户抵御自然风险能力;有利于实现规模经济,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市场交易成本;有利于推动城乡统筹发展。

为了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各地应该因地制宜地培育特色农产品,大力扶植龙头企业,营造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与服务部门,加大政策、资金、科技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3、农业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包括:创新主体的多元化,创新客体的公共物品属性,创新过程的非连续性和创新环节的相对独立性,以及用户系统的特殊性。

4、国际农业技术创新呈现出的趋势包括:构建多元化的创新主体和多渠道筹措机制,优化公共部门的资源配置和运行机制,促进企业尤其是农业科技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主要主体,合作技术创新成为一种重要的发展趋势,重视农业技术推广与中介服务的作用,注重农业技术创新制度与政策的完善。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就业和农村劳动力流动已经成为当前农村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经济学经典名著介绍

经济学经典名著介绍
具体介绍内容见姚开建主编《经济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P34-35(“该书以手工业者……已显露出“自由竞争”的思想”)
2.《贸易论》,托马斯.孟,该书于1621年出版,书的全名《论英国东印度的贸易,答这项贸易的常见的各种反对意见》。该书在1960年彻底改写,他死后由其儿子于1664年重新出版,书名改为《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或作为我国财富调节器的对外贸易收支平衡表》。《贸易论》托马斯.孟,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托马斯.孟,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3.《政治经济学概论》(1961),安托万.德.孟克列钦(1575---1621)著,该书全名为《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政治经济学”这一术语,借以表明,他所论述的已不是中世纪研究家庭经济管理的问题,而是涉及整个国家的经济问题。
二、17世纪中叶----19世纪初
具体介绍内容见姚开建主编《经济学说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第一版P107-108(“斯密的《国富论》在经济学说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学原理、经济史、经济学说史和财政学等各个方面。”)
9.《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英〕大卫.李嘉图,该书与1817年4月19日出版,并于1819年和1821年分别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以后被译成多重文字组建流传开来。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人口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962。《人口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人口原理》从两个不变法则出发:①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②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论证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生活资料以算术级数增加,人
口增长必然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人口自然法则要求二者保持平衡,因此,必然发生强大的妨碍,阻止人口的增加,这种妨碍就是贫穷与罪恶。在第二版中,马尔萨斯又提出阻止人口增加的道德抑制。根据《人口原理》,失业和贫困不是社会制度造成,而是人口自然法则作用的结果;财产私有制使人们不致因纵欲而生殖过多子女,因而是发展人类能力和智慧,培养和提高人类德性的最良好制度。也因此,《人口原理》反对英国当时的济贫法。《人口原理》还主张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人的生活要随工人人口增减而进退。马尔萨斯在第二版中运用土地肥力递减规律作为他的人口理论的基础。《人口原理》以抽象的人口规 律代替历史的人口规 律 ,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辩护。《人口原理》作为最早的人口学著作之一,对后来的人口理论有重要影响。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 第三章

马工程《世界经济概论》(第二版)教学课件 第三章

第一,决策效率低。 第二,经济效益差。 第三,劳动者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苏联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改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二)社会主义时期计划经济体制出现的问题及其改革 济体制。经济改革的成效不显著。
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持续了几十年的苏东国家社会 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演变成俄罗斯和东欧转型国家以私有制 为基础的市场化改革。
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思潮及其政策表现
(一)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内涵
新自由主义是相对于古典自由主义而言的。
新自由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30年代,并于20世纪 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英美等西方 国家占据主流经济学地位,是依据新的历史条件对古典自由主义加以改造形成的更 加强调市场化、自由化和私有化的经济理论与政策主张。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
世界 经济 概论
第三章
不同类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与变迁
《世界经济概论》编写组
目录
01 第一节 世界各国市场经济 取向的改革
03 第三节 发展中国家市场经 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
02 第二节 发达国家市场经济 体制的确立与调整
04 第四节 俄罗斯和东欧转型国 家的市场化改革
以李嘉图 (1772—1823)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一步深入分析自由市场经济的特 点与原理,不断完善和发展古典经济学。
直至 20世纪30年代以前,以马歇尔 (1842—1924)为代表的新古典学派,其 全部理论分析仍然建立在自由放任的假设基础之上。
18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这较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市场机制是调节自 由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方式。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和基本经济制度的差别,各国的上层建筑的形 态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各国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期末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名词解释1、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是国际分工从单纯的市场调节到有组织的协调。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

2、京都议定书《京都议定书》(全称《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京都议定书》),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的补充条款。

1997年12月在日本京都通过。

3、世界市场体制世界市场体制是在国际经济法基础上世界各国认同的国际交易和要素跨国流动的规则体系或行为规范体系。

世界市场体制是国际经济条约和国际经济惯例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国际经济规范演变与世界市场发展共同决定世界市场体制的变动。

4、清洁发展机制(CDM)发达国家通过资助发展中国家具有减排效果的项目,获得一定的减排指标,可算作其在议定书下减排承诺的一部分。

5、比较优势陷阱PPT C3 P7比较优势陷阱是特指发展中国家比较优势长期化(尤其是劳动力的比较优势)的结果。

6、布雷顿森林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以黄金为基础、美元为核心的双挂钩体系。

即美元与黄金挂钩、IMF国家货币同美元挂钩。

7、牙买加协定牙买加协定(Jamica Agreement)指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史密森协定相继崩溃之后,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的会议上达成的国际货币制度的新协定。

1978年4月生效。

8、莱茵模式以德国为代表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经济是政府引导型的市场经济。

强调有效的竞争秩序、有限的政府干预、经济民主与社会公平。

引导企业走向公平,注重公平9、安格鲁—撒克逊模式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模式,经济是政府监管型的市场经济。

强调公平竞争、政府调控、保障制度。

实行自由的企业政策,注重效率。

10、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991年,Grossman和Krueger将原先用于描述收入不均等程度与发展阶段关系的库兹涅茨曲线应用于环境问题,提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设(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EKC):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关系。

2021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绪论

2021年10月自考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笔记绪论

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曾经有过无数辉煌创造和惊人发现,但从来没有任何一种创造和发现,像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马克思主义那样,引起整个人类思想巨大震颤。

从主线上动摇了人们老式观念,变化了人们观测自然、社会和人自身思维方式,开辟了人类思想史新纪元。

虽然不赞同甚至敌视马克思主义政治力量,也无法否认这个事实。

在新千年即2l世纪到来前夕,1999年秋由英国广播公司(BBC)用几周时间在国际互联网评比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思想家,通过重复斟酌,最后选定马克思排在第一位;与此同步,路透社又邀请政界、商界、艺术和学术领域名人评比千年伟人,爱因斯坦仅以一票领先马克思。

这阐明,在当代,马克思主义依然在世界范畴内产生着重大影响,焕发着青春活力。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同宗派主义毫无共同之处,它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一种固步自封、僵化不变学说。

恰恰相反,马克思所有天才正是在于它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种种问题。

它学说产生还是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极伟大代表人物学说直接继续。

——列宁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严密而完整顿论体系,它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160近年历史。

克思主义产生后来,在解答各个历史时期实践提出各种重大理论课题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形成了一种生机勃勃、不断创新思想洪流,永葆美妙之青春。

一、马克思主义是时代产物梅林在1 893年写作《论历史唯物主义》中深刻地指出: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服从于它自己所制定那个历史运动规律。

它足历史发展产物;在较早时代。

它是不会被任何最伟大天才头脑虚构出来。

只有达到一定高度时。

人类历史才干揭开它自己秘密。

不但历史唯物主义,并且整个马克思主义也是历史时代产物。

历史时代是在全世界范畴内,以当时社会发展某种主导趋势来划分社会发展阶段综合概念。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已经成为主导趋势,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各种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充分显露,无产阶级以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争取自身和人类解放斗争历史时代。

马克思政治经济概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概论

马克思政治经济概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是德国哲学家、政治经济学家卡尔·马克思(1818-1883)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

这一理论体系主要体现在《资本论》中,涵盖了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深刻思考。

1. 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的出发点是历史唯物主义。

他认为,社会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经济基础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的。

马克思强调了阶级斗争的历史性作用,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在阶级斗争中推动的。

2. 商品与货币《资本论》的第一卷探讨了商品和货币的本质。

马克思对商品的分析揭示了价值和交换价值的概念,同时深入探讨了货币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角色,揭示了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资本积累的媒介。

3. 资本主义经济体制《资本论》的第二卷和第三卷着重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机制。

马克思详细分析了剩余价值的产生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以及剩余价值如何用于资本积累。

他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

4.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最终指向了一个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

他预见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会导致阶级斗争的激化,最终推动社会向着共产主义过渡。

他设想了一个无阶级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的社会化,实现了每个人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5. 批判资本主义社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概论并非仅仅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更是对这一体制的批判。

他关注劳动者的权益,强调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剥削和不平等,倡导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解决这些问题。

总体而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概论深刻地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揭示了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并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提供了理论支持。

尽管在实践中存在多种挑战,但马克思的理论仍然对对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笔记整理

世界经济概论一.世界经济的研究对象与内容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世界范围的经济整体。

研究内容:1.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经济结构市场经济模式与经济发展战略2.国际经济关系生产的国际关系交换的国际关系3.经济关系的协调国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4.发展规律与发展趋势二.世界经济运行的动力与机制(一)。

市场经济体制向全球的扩展为世界经之形成与发展提供制度基础市场经济是指经济资源基本上由市场进行配置的经济1.价格是自由的、灵活的,能作为市场供求的指示器——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也是世界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运作机制2.市场是开放的,生产要素、商品可自由流动而形成市场竞争——是市场经济实现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也是世界市场供求平衡的调节机制3.决策是分散的——是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4.有完整的市场体系——是所有市场实现供求平衡,保证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基础条件世界经济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二)。

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的形成和向纵深发展提供动力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分工加强世界企业制度演变——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跨出国界范围——推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劳动力流动——推动世界经济形成与发展——推动贸易量、贸易结构、技术的国际传播,金融工具的创新等(三)。

国家干预以及国际经济协调是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必要手段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古典自由主义排斥政府干预凯恩斯经济理论主张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新自由主义理论再次强调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不完全排斥政府干预政府干预的作用是强化市场的作用,避免市场失败政府溢出效应——国家间政策相互作用——共同经济制度、共同行事标准——保证世界经济顺利运行必要手段第二讲美国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模式一.战后美国经济发展与经济现状(一)经济发展战后经济发展可分为四个时期:50年代至6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70年代“滞胀时期”80年代低速增长和经济调整阶段90年代的经济持续发展时期50年代经济平稳发展时期1946至1973GDP年平均增长率为3.5%,60年代达4.3%持续增长达106个月①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②侵朝,侵越战争的刺激③廉价原燃料的充足供应④执行凯恩斯主义反危机政策,加强政府干预,减少衰退对经济的破坏作用经济衰退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消费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复苏、高涨充分就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财政赤字加大经济过热通胀消除消费投资减少,企业紧缩性财政政策减产裁员,失业增加紧缩性货币政策70年代陷入了“经济滞胀”之中,表现为:经济停滞,失业率剧增与通货膨胀并存,货币贬值①能源危机②长期执行凯恩斯经济理论为基础的反危机政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

自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复习必读知识点汇总

自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复习必读知识点汇总

自考《经济法概论(法律类)》专题笔记汇总第一章绪论一、经济法学的研究对象:1、经济法学的概念:以经济法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经济法的产生、发展规律的新兴法学学科。

经济法是一国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法学产生和发展的制度基础。

2、关于经济法的产生:(1)属于早期经济法的有:a.美国1890年《尔曼反托拉斯法》b.德国1896年《反不正当竞争法》c.德国1919年《煤炭经济法》(2)现代意义上的经济法:是由德国学者提出和归纳的经济法。

(也正因为如此,经济法学较为全面的发端,是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学者的研究为标志。

并且,德国成为经济法学的发祥地)二、经济法学的发展历程:1、产生: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失灵等问题的出现需要有新的法律规来解决新问题,从而促使经济法的产生,学术界对其开始重视。

2、发展:(1)在不同法系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只是一种形式上的不平衡。

大陆法系(如德、日):对经济法研究较多,并取得了巨大成果。

英美法系:在总体上虽没有经济法之名,但却有经济法之实,即在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存在着大量的“经济法规”(2)经济法学不仅在市场经济国家存在,在计划经济国家也曾经存在(3)经济法学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经济法学的基本框架:1、经济法总论:(1)本体论(2)价值论(3)规论(4)运行论(5)发生论(6)畴论2、经济法分论:(1)宏观调控制度:a.财政法律制度b.税收法律制度c.金融法律制度d,计划法律制度(2)市场规制制度:a.反垄断法律制度b.反不正当竞争制度c.消费者保护制度d.特殊市场法律制度四、经济法学的研究方法:1、哲学方法:(1)主、客观相统一的方法(2)矛盾分析法:a.一分为二法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法(3)因果关系分析法2、科学方法:(1)一般科学方法(比哲学方法低一个层次):a.逻辑方法 b.经验方法c.横断学科方法(2)专门科学方法:a.经济分析方法b.政策分析方法c.社会分析方法d.历史分析方法e.语义分析方法五、经济法学的学习方法:同样也要用到哲学方法、一般和具体科学方法。

粮食加工设备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概论

粮食加工设备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概论

粮食加工设备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及发展概论
粮食加工设备是将粮食进行清洗、破碎、脱壳、分选、碾磨、加工成各种粮食制品的机械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粮食加工设备的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国内外在粮食加工设备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就,下面将对国内外的技术现状及发展概况进行概述。

国外技术现状:发达国家在粮食加工设备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其设备智能化程度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也更高。

例如,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粮食加工设备具有高精度、自动化程度高、能耗低的特点,大大提高了粮食加工的效率和产品的质量。

国内技术现状:中国在粮食加工设备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一些大型企业在技术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国内先进的粮食加工设备具有高智能化程度、技术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但整体上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食品质量的要求不断提升,粮食加工设备的发展趋势将会朝着智能、高效、低能耗的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的发展,粮食加工设备将会更加智能化,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高。

另外,国内企业需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与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合作,加快国内粮食加工设备的发展步伐。

总的来说,粮食加工设备的国内外技术现状各有优势与劣势,但未来的发展趋势都是智能化、高效化、环保化的方向。

相信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进步,粮食加工设备的技术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为粮食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及答案

社会学概论考试必备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社会学”这个词首先是在(C)第四卷中提出来的。

C.《实证哲学教程》2、“社会学”一词在中国流行,开始于(B)翻译出版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的《社会学》一书(1902年)。

B章太炎3、首先提出实证主义方法论的是(C)C孔德4、进一步论证和补充实证主义方法论,并引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的是(C)C斯宾塞5、严复将斯宾塞的(C)译作〈〈群学肄言〉〉。

C社会学研究6、19世纪末20世纪初,社会学中心由欧洲转移到(D),得到迅速和持续的发展。

D美国7、社会学的形成时期为(B)B。

19世纪末20世纪初8、中国社会学者独立进行的社会调查始于1923年(B)指导学生对民众生活费用的调查。

B陈达9、1913年,美籍教授首先在中国教会学校(C)创办了社会学系。

C上海浸洗学院10.“人生在世,吃穿二字”的人生观是哪种人生观(A)A享乐主义11、第二次断乳是指青少年(B)B心理上脱离各方面的监护12、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需要重新走进课堂,拿起书本,这种现象是(D)D继续社会化13、在研究个人社会化的各个角度中,下列哪个角度研究历史最悠久,影响最深远(D)D 气候的角度14、弱智儿童教育,也称(B)B再社会化15、一个人同时担当了几种角色,对个人的期待发生了矛盾,难以协调,这种现象称为(C)C.角色中断16 广义社会群体的观点是由(C )最早提出来到。

C、滕尼斯17、构成群体的最低限度的人数是(B)B、两人以上18、(B)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家庭形态。

B、血缘家庭19(C)指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其中的群体C、内群体20、家庭的本质关系是(A)A、婚姻关系21社会分层最初的历史动因是:(B)。

B、社会分工。

22提出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的学者是:(B)。

B、韦伯。

23社会流动的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美国社会学家:(A)A、索罗金。

24社会引起社会流动的根本原因是:(C)。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概论分析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概论分析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概论分析摘要本文首先详细阐述了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的概念及意义,然后介绍两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说明了中国的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现状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联系现状一、清洁生产1、概念联合国环境署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将综合预防的环境策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和产品之中,以期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过程,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和能源,淘汰有毒原材料并在全部排放物和废物离开生产过程以前,减少它们的数量和毒性。

对产品而言,清洁生产策略旨在减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原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

1996年联合国环境署在1989年定义的基础上对清洁生产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如下:清洁生产是指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期增加生态效率并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对生产,清洁生产包括节约原材料,淘汰有毒原材料,减降所有废物的数量和毒性。

对于产品,清洁生产战略旨在减少从原材料的提炼到产品的最终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的不利影响。

对服务,要求将环境因素纳入设计和所提供的服务中。

《中国21世纪议程》对清洁生产的定义是:清洁生产是指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并保护环境的实用生产方法和措施,其实质是一种物料和能耗最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之中。

2、意义清洁生产是一种新的创造性理念,这种理念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人类及环境的风险。

清洁生产是环境保护战略由被动反应向主动行动的一种转变。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日益加剧,资源和能源的短缺制约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开发有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对所产生的污染进行末端治理所实现的环境效益是非常有限的。

如关心产品和生产过程对环境的影响,依靠改进生产工艺和加强管理等措施来消除污染可能更为有效,因此清洁生产的概念和实践也随之出现了,并以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广。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发达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高分个人吧

世界经济概论-论文-发达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高分个人吧

发达国家工业化成功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在漫长的传统农业时代,世界各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人民生活普遍贫困。

第一次产业革命以后,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西方国家相继实现工业化目标,步入工业经济时代。

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西方国家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的跨越。

也就是说,西方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转换的历史过程,是伴随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而逐步实现的。

因此,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的成功经验对新世纪加快我国全面小康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筒要回顾1、第一次产业革命使大多数西方国家走上工业化道路,人民生活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跨越。

18世纪60年代以前,西方国家大多处于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时代,生产技术水平长期停滞不前,劳动生产力低下,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严重制约,发展水平落后于当时的亚洲特别是中国,人民生活大多处于贫困状态。

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率先进行了产业革命,机器生产迅速取代手工工场,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以机械制造业为梭心的工业迅速发展起来,工业逐步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导力量。

但是,由于英国政府实施机器输出禁令,西方国家大规模的产业革命难以展开,资本主义生产力并未得到迅速发展。

随着19世纪20年代英国机器输出禁令的解除,法国、德国、美国等国相继步人工业化发展历程,其他西方国家也凭厝产业革命带来的历史机遇,逐步走上了工业化发展道路。

西方国家到19世纪70年代初,人民生活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生活目标的跨越。

2、第二次产业革命使大多数西方国家基本实现工业化,人民生活实现从小康到小康社会的跨越19世纪70年代由电力的发明和应用引发的第二次产业革命,发电机、电动机在生产上得以广泛应用,生产力提高到新的水平。

在其推动下,国际资本等要素大量流动,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迅速发展,西方国家逐步形成了以重工业、新兴工业和化学工业为主导的、门类齐全的现代工业体系,相继实现了工业化目标,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到30%以下,工业、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人均GDP大多超过3000美元。

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变化

世界经济概论-世界经济的发展和格局变化
• 17世纪末各国农业和人口下降,荷兰的 商业地位受到打击,依靠商业建立起来 的霸主地位丧失,让位于工业强国—英 国。
(二)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 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末大约300年时间里,英 国社会经济发生深刻变化。
• 圈地运动为工业发展准备劳动力和国内市场。 • 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场手工业,为过渡到机
1、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和世界贸易萎缩
• (1)经济增长缓慢 • 世界战争12年。一战使世界工业生产下降
12.3%;二战世界工业生产增长了4.76%,但 国民收入的60-70%用于军费开支。 • 危机和萧条12年,其中1929—1933年的危机, 使世界工业下降了37.2%,主要工业国至少倒 退10年,多则几十年, • 1924—1929年经济高涨,世界工业生产较战 前增长了45%。
• 1602年荷兰成立了东印度公司。该公司 在经济、政治和军事上享有特权。它垄 断了东方的香料贸易,拥有东南亚的种 植园,将东方产品---香料、火兰、蓝靛、 棉花、蔗糖和木材销往欧洲
• 1621年成立西印度公司,进行欺诈性贸 易、海盗抢掠和奴隶贸易。
• 17世纪中叶,荷兰的海外势力超过了西 班牙和葡萄牙,成为欧洲最大的殖民强 国。商业繁荣,渔业、海运业和工场手 工业超过其他国家。首都阿姆斯特丹是 世界经济中心和国际信贷中心。
器大工业准备了物质条件 • 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准备了政治条件 • 战胜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取得海外霸权 • 以印度和北美为中心进行殖民扩张、掠夺。
• 19世纪中叶,英国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19世纪30、40年代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处于工业、贸易、金融和海运中心地位。
• 1870年工业生产占世界32% • 1870年拥有的商船吨位占世界第一位。 • 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 • 向欧美和殖民地资本输出

《世界经济概论》全套思考题答案

《世界经济概论》全套思考题答案

思考题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各自取决于哪些条件?2.简述1929—1933年大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冲击。

3.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哪些影响?4.试述俄国十月革命及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对世界经济产生的影响。

5.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中有哪些深层次矛盾?思考题解答1. 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有其一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其中,自然条件包括国土面积、自然资源、气候和地理位置等,社会经济条件包括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规模、国内市场的大小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差异等。

自然条件的差别虽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特别是生产力的发展,是产生国际分工的决定性因素。

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有赖于多方面的条件:(1)机器大工业的发展,(2)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3)交通运输和通信业的发展,(4)世界货币的出现。

2. 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冲击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资本主义历史上最深刻、最持久的一次危机(简称大危机)。

大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如下:(1)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

(2)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德、日、意则走上了法西斯道路。

(3)国际经济秩序遭到严重破坏。

总之,为了尽快从1929—1933年大危机中摆脱出来,美、英、法等国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宏观干预和调节,而德、意、日则采取了法西斯统治。

大危机致使国际金融领域混乱无序,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受到了更多的阻碍,由此导致世界各主要国家之间政治经济矛盾日益尖锐,进而导致了二战的爆发。

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其主要有如下表现如下:(1)生产力遭到极大的破坏,世界工业生产全面下跌。

(2)全球贸易严重萎缩,国际金本位制瓦解。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实力上发生了显著变化。

与美国、日本大发战争财促使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形成鲜明对照,英国、法国、德国的综合经济实力都遭到严重削弱。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

大学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

商学院课程《世界经济概论》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是()。

A. 各国生产要素禀赋不同B. 各国劳动生产率不同C. 各国技术水平不同D. 各国产品技术含量不同2. 下列贸易理论与规模经济有关的是()理论。

A. 议协分工B. 技术差异C. 产品差异D. 自然资源禀赋3.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创立了()理论,成为关于国际直接投资和跨国公司理论的基础。

A. 垄断优势B. 产品生命周期C. 市场内部化D. 国际市场折衷4. 反对需求管理政策,认为只要增加供给才能摆脱“停滞膨胀”学派,是()A. 后凯恩斯学派B. 货币主义学派C. 理性预期学派D. 供应学派5. 熊彼特提出的(),可用来解释康德拉季耶夫周期。

A. 二元经济模型B. 创新理论C.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D. 货币主义6. 凯恩斯学派认为,滞胀是由于经济体内部发展不平衡引起的,发展较快的部门引起物价上涨,发展较慢或停滞的部门引起高失业。

这种理论是()通货膨胀。

A. 结构性B. 混合型C. 需求拉起的D. 成本推动的7. 凯恩斯学派与货币主义、供应学派,在国家宏观调控理论主要分歧是()。

A. 是否对宏观经济进行微观分析B. 边际消费倾向是否递减C. 是否主张实行公私混合经济D. 是否主张实行大幅度减税8. 在经济增长水平方面,经济全球化的不平衡性突出表现在()之间。

A. 发达国家B. 发展中国家C. 新兴工业化国家D.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没有出现的国际经济新现象是()。

A. 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世界生产增长速度B. 跨国公司产值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以上C. 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市场全面开放D. 发达国家采用各种非关税壁垒保护本国市场10. 战后国际分工的发展及特点主要表现为()。

A. 多种形式的部门内分工发展缓慢失B. 国际分工完全专业化C. 企业内分工和国际分工密切结合D. 产业内分工基本上消11. 在下列投资方式中,属于国际直接投资的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消费、投资、贸易状况
2014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环比增长0.7%。这主要得益于国内消费的增 长,其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0.5%,其中私人消费环比增长 0.8%,公共消费增长0.2%。同时,德国固定资产投资也大幅上升,其 中企业设备投资增长0.4%,建筑投资增长2.1%。此外,外贸盈余对经 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2%。
3、失业率的下降
德国的失业率降至 6.5%,达到自两德统 一以来的低点,这帮 助提升了国内需求, 德国联邦统计局表示, 第4季度德国家庭的支 出“显著”上升。
“德国就业市场在冬 季也获得了一定的发 展,回顾过去的一年, 失业率明显下降,就 业市场对劳动力的需 求也一直保持在了较 高的水平。
数据显示,2013年德国出口商品总额为10931万亿欧元,外贸盈余1950 亿欧元。其中,对美国贸易顺差408亿欧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但疲 弱的欧元也会加剧欧元区内部的不平衡。
德国景色秀丽,旅游业发达,每年接待大量国内外 游客,2003年旅游入住人次共2.76亿,其中国内游客入 住人次约2.98亿,外国游客约4100万人次。
德国交通运输业十分发达,是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分。公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全面发展,以公路为主,公 路密度为世界之首。
德国工业部门比较齐全,水平较高,机械制造、
汽车、化工、电子、钢铁为工业的支柱产业。
指标:
一、德国经济运行现状(2014)
1、总体情况
德国联邦统计局15日公布,尽管全球范围内经济疲弱,2014年,德国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达到1.5%,成为自2011年以来经济最好的一年, 也高于过去10年的平均值。该国的经济增长率在2013年险为负数,只 达到了0.1%。
德国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经济实力雄居欧洲 首位,在世界上居第四位。
德国自然资源较为贫乏。除硬煤、褐煤和盐储量丰 富外,原料和能源很大程度上依赖进口,2/3的初级能源 需进口,天然气产量能满足国内需求量的1/4,东南部有 少量铀矿。森林覆盖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3。
德国农业发达,农业机械化程度很高,农业用地约 占国土面积的一半。农业就业人数占国内就业总人数的 2.4%。农产品可满足本国需要的54%。主要农产品有谷物、 马铃薯、甜菜、水果、葡萄酒、蔬菜等。
张莹 马克思经济理论与应用
2015.3.30
Contents


1 德国介绍及国民收入
就业失业率
2
3
国家总储备
对外投资
4
5 德国经济增长对我国的启示
欧洲的“火车头”
德国位于欧洲大陆中部,正处于西欧通往东欧,北欧抵 达南欧的陆地交通十字路口,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德国与9 个国家接壤,东邻波兰、捷克,南毗奥地利、瑞士,西界 荷兰、比利时、卢森堡、法国,北接丹麦,是欧洲除俄罗 斯之外拥有邻国最多的国家。德国与众多欧盟国家领土相 连,联系非常方便。北部濒临北海和波罗的海,海上交通 也十分便利。
2013年第一季度德国GDP环比增长0.1%
中国经济网:2013年德国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环比 上个季度增长0.1%,同比下降1.4%。增长幅度较小的原因 主要是冬天天气过于寒冷。2012年第四季度德国经济受天 气等因素的冲击,GDP环比下降0.7%。从数据上看,几乎 只有个人消费为德国GDP环比增长做出贡献。商务投资延 续了2012年第四季度不景气的态势,本年第一季度的投资 额环比有所下降。进口与出口额双双下滑。2013年第一季 度德国的就业人数为4150万人,同比增长29,3万人,增 幅达0.7%。
2011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 2012年形式继续向好
德国联邦统计局1月11日宣布,2011年德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25700 亿欧元,扣除价格因素后,同比增长3%。经济增长动力主要来自内需, 私人消费增长1.5%,投资增长8.3%,其中机械、设备及建筑投资增 长5.4%。与内需相比,2011年德国外贸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相对较低, 为0.8个百分点,其中货物和服务进出口增长8.2%,进口增长7.2%。 2011年德国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就业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加 1.6%,每小时劳动生产率增加1.2%。2011年德国国家财政赤字267亿
欧元,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 定的3%
上限,2009和2010年赤字率均超出3%。
பைடு நூலகம்
2012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0.7%来之不易
德国联邦统计局2月20日统计结果:2012年德国国内 生产总值为26439亿欧元,与上一年相比增长0.7%。拉动 德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离不开出口。在对欧元区的出口缩水, 对欧盟成员国的出口仅占增加0.3%的情况下,德国去年对 欧盟以外国家的出口却增加了8.8%,是欧盟以外的市场带 动了德国经济增长。据统计,2012年德国出口比上一年增 长3.4%,出口额高达10974亿欧元。同年德国进口增加 0.7%,进口额高达9092亿欧元。外贸盈余达1882亿欧元, 仅次于2007年的1953亿欧元。正是由于外贸的增长以及内 需特别是私人消费的增加,全年经济仍保持了0.7%的增长 率。
2013年第二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 上升0.9%
2013年第三季度德国国内生产总值季升0.7%
据德国统计局数据显示,德国第三季度经济继续从衰 退中复苏,受到出口和设备及建筑投资的促进。 第三季度实际GDP季升0.7%,年将4.8%,经济学家预期值为 季升0.8%,年降5%。
进出口方面,德国2014年出口增长3.7%,2013年为增长1.6%;进口增 长3.3%,2013年为增长3.1%。
2013年德国固定资产及设备总投资同比增长8.9%,至1896亿欧元,说 明德国工业企业正加大投资力度,以适应复苏对产能的要求。大众及 西门子等大型企业均已宣布,今年将大幅增加研发、资本与销售的支 出。
2014第四季度季调后GDP环比上涨0.7%,前值为增长0.1%,预期增长 0.3%;未经季调GDP同比1.6%,前值增长1.2%,预期增长1.2%。
2014三季度,德国经济表现不佳,环比仅增长0.1%,处在萎缩边缘。 而去年二季度,德国经济陷入萎缩。德国经济在2014年加速增长,创 下三年来最佳表现,表明经济摆脱了去年年中时出现的迟滞,并在最 后一季度提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