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以1-20号元素(稀有气体元素除外)为例,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根据元素周期表,以1-18号元素为例,让学生自主得出元素原子核外排布、原子半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周期性变化规律。

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认识同周期元素变化规律,构建元素周期律。

过程与方法:(1)归纳法、作图法、数据分析法。

加深对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等科学方法的认识,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构建“结构决定性质”模型,基于“位置-结构-性质-用途”认识物质世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归纳、勤于思考、勇于探究的科学品质,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

二、学科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微观上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形成原因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的结果。

明确宏观上的元素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与微观上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之间的关系,理解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基本规律。

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建立元素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的微观模型,理解根据该模型进行元素性质推理的科学思想。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学习元素周期律在化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理解化学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利用“数据分析—预测规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构建模型—学以致用”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的形成过程。

②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

2、教学难点:元素周期律的含义和实质;元素性质和原子结构的关系,“结构决定性质”解题模型的延伸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方法和策略数据分析、证据推理、实验探究、模型认知。

通过对不同周期原子的真实数据,进行归纳和“大数据”分析,通过证据推理,进行规律预测,得出元素周期性变化的规律;通过实验验证预测结果,基于实验数据论证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从微观到宏观,完善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从微观原子结构角度分析解释元素周期律,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模型,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落实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一、元素周期律1.原子序数原子序数是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序号。

原子序数的编排原则,遵循核电荷数由小到大的顺序。

原子序数与原子或离子内其他粒子的数目关系①原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②阳离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③阴离子: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电子数2.“活动·探究”解答问题1答案: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H 氢 1 1 1He 氦 2 1 2Li 锂 3 2 1Be 铍 4 2 2元素符号元素名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排布电子层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B 硼 5 2 32 3C 碳 6 2 42 4N 氮7 2 52 5O 氧8 2 62 6F 氟9 2 72 7Ne 氖10 2 82 8Na 钠1112 83 1Mg 镁1222 83 2Al 铝1332 83 3Si 硅1442 83 4P 磷1552 83 5S 硫1662 83 6Cl 氯1772 83 7Ar 氩1882 83 8问题2答案:(1)(2)(3)3.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随着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这个规律叫做元素周期律。

(1)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从电子数最少(1个)逐渐到稳定结构(2个或8个),呈现周期性变化。

(2)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半径从大逐渐到小(稀有气体除外),呈现周期性变化。

比较粒子半径大小的一般规律:①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的原子半径,随核电荷数的增加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如r(Na)>r(Mg)>r(Al)。

②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卤素原子的原子半径大。

如r(Ar)>r(Cl)。

1~18号元素中,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比与它相邻的前三个元素的原子半径大。

如r (Ne)>r(N)>r(O)>r(F);但r(C)>r(Ne)。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教材分析一.教材分析(一)知识脉络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二)知识框架(三)新教材的主要特点:新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直方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钠、镁、铝、铁、硅、氯、硫、氮八大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初步了解了原子结构的理论和元素化合价知识,对原子结构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有了初步认识,知道核电荷数和质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这些都是本节课学习的基础。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及第一节原子结构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等有了初步的认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知识基础,同时高一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数据分析能力,只是缺乏应用。

而本节课对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提出了很大的要求,所以在分析之前还是需要教师给与一定的指导,同时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效果分析本节课一开始用一段视频对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门捷列夫作了介绍,接着让大家一起来扮演门捷列夫来共同体验探索和发现的乐趣,一下就把同学引入一个探索的环境,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让学生进行“情景剧”的表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得学生了解了元素周期律的概念和实质,锻炼了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推理的能力,也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培养了同学之间相互合作的能力,学生通过做折线图、柱状图,体会到了在探索问题时,如何利用数学中的函数来构建思维模型。

自我感觉,老师讲的有点多,如果能够在某些时候再精炼一下,效果会更好。

教材分析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

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今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必修2 第一章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应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分析在必修1中已经学习一些金属元素和一些非金属元素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的性质,并初步了解了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此时,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是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和认知规律的。

教材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利用图表(柱状图、折线图)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增强了教材的启发性和探究性,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作图、处理数据能力、总结概括的能力,以及利用数据得出结论的意识。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本节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元素周期律是中学化学教材中的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进行概括、综合,实现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同时能使学生以此为理论指导,来探索研究今后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

本节课所授内容是建立在学生已初步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初步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展开,教材安排本授课内容旨在要求学生能运用周期表和周期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由碱金属、卤族、第三周期元素的性质规律进行推广和延伸,力求突出元素的“位置—结构—性质”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设计三、教学流程原子序数小,则半径大,即序小径大。

2.原子半径与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关系:同周期或者同主族时,原子半径越大,金属性越强,还原性越强,失电子能力越强,对应离子的氧化能力越弱。

原子半径越小,非金属性越强,氧化性越强,得电子能力越强,对应离子的氧化还原性越弱。

3 .元素周期律课后反思学情分析本节课是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学完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学生已具备了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基础知识,又通过高一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能力,对于中上等程度的学生来说,整体难度不大。

这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很好的掌握,但对于程度偏下的学生可能存在一些困难,为此在教学中需让学生动手、动脑、参与归纳,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从而使学生达到对旧知识的复习,实现由未知向已知由浅入深的转化,进而学生会了解并掌握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结构,而元素的原子结构则、影响元素的性质,因此我们只要知道三种量中的一种,即可推出另外2种。

必修二1-1,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必修二1-1,元素周期律教材分析

第课时
建议:在这不要急着
讲解下面的内容,在 这可以插入钠与水的 反应视频,通过比较 得出结论。
结论:Na>Mg
结论:Mg>Al
注意:用砂纸除去镁铝表面的氧化膜,不然会影响实验效果。
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和液体反应物的浓度都能影响反应速率,所以实验中 的镁带和铝片的大小,厚度,表面积要一样,盐酸浓度也要相同
第课时: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 离核较近能量越低 • 离核越远能量越高
电子总是尽可能先从内层排起,当一层充满后再填充下一层
表1-2 核电荷数为1-20的元素原子核外电子层排布
结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
素的电子层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 价都呈现周期变化。
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
半径逐渐减小,同一主族,从上到 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主族元素的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最低正价=-8-最高正价/最外层电子 数-8
逐渐增多(1-2或8)
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
最高正价: +1—+7(O、F除外);最低 负价:-4—-1 最低负价=主族序数-8
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得电 子能力逐渐增强
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 逐渐增强
同主族元素(上到下)
相同
逐渐增大
最高正价相同(除O、F外); 最低负价相同; 最高正价=主族序数
• 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相互联系和 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难点
1.重点:
• 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半径、化合 价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周期性变化规律
•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变化规律 • 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

全国“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材料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教案的背景】:我校实行368教学模式,创设优质高效课堂,高一化学教研组在学校368教学模式下,结合学科的特点,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情况下,实行问题驱动型教学模式,其原理是将主干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展示出来。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答学案上设计的问题,将主干知识构建成统一体系。

【教学的课题】:《化学必修2》(鲁科版)2007年7月第3版2011年第13次印刷。

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一课时)元素周期律【教材的分析】: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是《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内容。

本节教材在编写上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三维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要学会总结归纳,具有一定的绘图和识图能力。

教材在设计材料时,注意让学生进行探究,然后总结归纳出元素的性质(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和原子结构的关系,随着原子序数变化的关系,最后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元素周期律是元素周期表编排的基础,元素周期律的学习要为元素周期表的学习打下基础,做好铺垫。

元素周期律学习对于第三节元素周期表的应用的学习也起重要的作用,在帮助学生建立“位-构-性”三者的关系,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教学方法】使用问题驱动,小组合作讨论,教师精讲点拨。

【学习过程】【预习学案】1、钠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2、原子序数是 ,它与原子的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关系。

3、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均呈的变化,在大量科学研究基础上,人们归纳出一条规律,元素性质随元素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其根本原因是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3、1-18号元素①一般情况下,电子层数性同时,随着核外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②一般情况下,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③稀有气体原子半径与相邻原子半径比较,半径特别大。

4、1-18号元素的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增加有什么变化特征:(同一行即电子层相同)元素原子的最高化合价由逐渐增大到;最低负价由逐渐增大到最高正价数= 最高正价和最高负价的绝对值之和=【教学过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律表(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高中化学第14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讲)解析版

高中化学第14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讲)解析版

第14讲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学科核心素养】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能从不同层次认识物质的多样性;能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能从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视角分析元素周期律的递变性。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具有证据意识,能基于实验现象和事实对物质的组成、结构及其变化分析得出元素周期律;能基于元素周期律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编排方法,能运用元素周期表揭示元素周期律。

3.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在探究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递变性的实验中,要明确探究目的,设计实验方案,并在探究中学会合作,结合核外电子排布,元素第一电离能的特殊性等异常现象提出自己的见解。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1.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长式)的结构(周期、族)及其应用.2.以第三周期为例,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3.以ⅠA和ⅠA族为例,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4.了解金属、非金属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递变规律.【知识点解读】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及其应用1.原子序数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顺序给元素所编的序号。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质子数。

2.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1)把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顺序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共有7个横行。

(2)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共有18纵行。

3.元素周期表的结构(1)周期(7个横行,7个周期)(2)族(18个纵行,16个族)【特别提醒】Ⅰ含元素种类最多的族是第ⅠB族,共有32种元素。

Ⅰ过渡元素包括7个副族和第Ⅰ族,全部是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2个(1~2个)。

Ⅰ最外层电子数为3~7个的原子一定属于主族元素,且最外层电子数即为主族的族序数。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分区Ⅰ分界线:如图所示,沿着元素周期表中铝、锗、锑、钋与硼、硅、砷、碲、砹的交界处画一条斜线,即为金属元素区和非金属元素区分界线(氢元素除外)。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划分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2)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内涵,包括原子半径、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化合价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观察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和推理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和规律之美。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表现。

2、教学难点(1)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2)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概念和规律。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相关问题,促进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3、实验法通过实验探究元素的性质,加深学生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元素性质的变化规律,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的图片或实物,如金属钠、氧气、氯气等,引导学生思考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联系,从而引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主题。

2、知识讲解(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和族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总结周期和族的划分规律。

讲解周期表中横行和纵列的特点,以及元素周期表中主族和副族的区别。

(2)元素周期律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讲解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通过实验探究钠、镁、铝与水或酸反应的难易程度,比较它们的金属性强弱。

通过比较硅、磷、硫、氯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强弱,判断它们的非金属性强弱。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1)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元素的性质为什么会呈现出逐渐变化的趋势?(2)元素周期表中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有什么相似性和递变性?4、知识应用(1)给出一些元素,让学生判断它们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并推测其可能的性质。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讲义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讲义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讲义一、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这一规律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基础,对于理解元素的性质、化学反应以及物质的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首先,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是元素周期律的本质原因。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原子核外电子按照一定的规律依次填充到不同的能级和轨道中。

最外层电子数的周期性变化决定了元素化学性质的周期性。

例如,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稀有气体除外),这是因为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使得原子半径减小。

同时,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金属元素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而非金属元素则容易获得电子,表现出氧化性。

在同一主族中,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这是由于电子层数的增加,使得原子核对外层电子的吸引力减弱,原子更容易失去电子。

元素的化合价也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等于其主族序数,最低负化合价等于主族序数减去 8(氢元素除外)。

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

二、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它将已知的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在一个表格中。

元素周期表的横行称为周期,纵列称为族。

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共有 7 个周期,18 个族。

其中,1、2、3 周期称为短周期,4、5、6 周期称为长周期,第 7 周期称为不完全周期。

周期的划分与电子层数有关。

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从左到右,原子序数依次增加。

例如,第1 周期只有氢和氦两种元素,它们的电子层数都为 1。

族的划分则与元素的化学性质和价电子构型有关。

主族包括ⅠA 族至ⅦA 族,副族包括ⅠB 族至ⅦB 族,还有第Ⅷ族和 0 族。

主族元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取决于最外层电子数,而副族元素的化学性质则较为复杂,不仅与最外层电子有关,还与次外层电子有关。

高中化学_第2节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第2节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初步掌握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⑵认识元素性质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可以根据课堂学习时间,教师弹性安排该目标内容的深广度)。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在归纳元素周期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⑵通过元素周期律的初探,学会利用各种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和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在元素周期律的归纳过程中,重视发现意识、感受在发现中寻找结论的乐趣;⑵加强合作、探究意识,在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⑶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适当内隐渗透“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⑷运用化学史教育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豪感(课堂兼顾但不引申扩展)。

二、教学内容1、教材本学时知识框架:2、教材本学时技能框架:三、教学重难点1、知识与技能方面:元素周期律。

2、过程与方法方面: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方法1、学习方法:阅读探究、活动探究、讨论归纳、自我练习。

2、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法、任务活动法(问题、情境、学案等)、讲解法。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一、元素周期律1、定义: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周期性的变化。

2、实质: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

学情分析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是全部高中化学的基础,遵循这种科学理论进行金属各族元素的教学,这对于学生掌握系统地、完整地化学基本知识是具有特殊的重大意义。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的学生,从知识层面看,通过初中与高中必修一的学习,学生头脑中已经积累了氧、氢、钠、氯、铁、碳、氮、硫、镁、溴、碘、硅、铝等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的知识,这就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浙江省高考化学(学考标准+条目解析)第九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件

浙江省高考化学(学考标准+条目解析)第九讲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件

(2)族:元素周期表中每一纵行叫族(第Ⅷ族例外)。 ①主族:7个,由短周期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符号为A。即ⅠA~ⅦA, 分别在第1、2、13、14、15、16、17列。 ②副族:7个,完全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符号为B。即ⅢB、ⅣB、ⅤB、 ⅥB、ⅦB、ⅠB、ⅡB,分别在第3、4、5、6、7、11、12列。 ③第Ⅷ族:元素周期表中第8、9、10列。 ④0族:元素周期表第18列。 注意①7个副族与第Ⅷ族共10列元素统称为过渡元素(全是金属元素);镧系 元素位于第6周期第ⅢB族、锕系元素位于第7周期第ⅢB族。 ②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主族元素的最高正价(O、F除外)=主族序数(O、F除外);最低负价=主族序 数-8(H除外)
H2S>H2Se 解析:aX2+和bY-的核外电子层结构相同,则原子序数:a=b+3,A项错误;不能依 据氢化物的水溶液的酸性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的强弱,B项错误;锗与硅都 位于金属与非金属的交界处,锗与硅都能作半导体材料,C项错误;S和Se分别位 于第ⅥA族的第3、4周期,S的非金属性比Se的强,则氢化物稳定 性:H2S>H2Se,D项正确。
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单质越容易从水或酸溶液中置换出氢,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②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金属性越强。 ③盐溶液中,元素金属性强的单质可以置换元素金属性弱的单质。 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①单质越容易与氢气反应生成气态氢化物,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②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③该元素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 ④盐溶液中,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单质可置换元素非金属性弱的单质。
A.AD的单质可用于制作光导纤维 B.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比碳酸的弱 C.C只有一种价态的氧化物 D.D的一种单质是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 教学设计

《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周期、族的划分以及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排列规律。

(2)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即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递增而呈现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3)能够运用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元素周期表的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元素性质递变规律的讨论和研究,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思维创新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体会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在化学学习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

(2)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2)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和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2、教学难点(1)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2)元素周期律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元素的图片和相关资料,如常见的金属元素铁、铜、锌,以及非金属元素氧、氮、氯等,引发学生对元素性质和相互关系的思考。

提问学生:“这些元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呢?”从而引出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的主题。

2、讲授新课(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①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周期和族的概念。

让学生观察周期表中横行和纵列的排列特点,理解周期是具有相同电子层数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而成,族是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元素按照电子层数和最外层电子数的不同进行划分。

②详细讲解周期的分类,包括短周期(1、2、3 周期)和长周期(4、5、6、7 周期)。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理解周期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③介绍族的分类,包括主族(A 族)、副族(B 族)、第Ⅷ族和 0 族。

重点讲解主族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总结和归纳。

(2)元素周期律①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元素,如钠、镁、铝等金属元素和氟、氯、溴等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包括原子半径、化合价、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等。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课标解读一中分校高一化学组樊竞修(一)目标分解第一步:分解内容标准和学业水平,确定关键词。

《内容标准》: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 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学业水平》:认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第二步:分析中心词,构建概念图(分析图)1、依教材文本构建概念图、确定教学重点(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 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认识元素周期律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2、依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认知的基础、关键点、障碍点、发展点分析)。

在上两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原子结构知识,从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关键在于理解并把第一节的知识加以应用。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概念体系确定行为条件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程度课标分解总表概念体系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行为程度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认识元素周期律分析、归纳、总结分析前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成周期性变化准确完整认识元素周期表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观察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和18列纵行组成准确完整(二)目标陈述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

《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说课稿本节说课的内容是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2节《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新课标中将本节分为3课时: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第3课时:认识元素周期表中的其他元素下面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关于第2课时《元素周期表》的教学: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工具,在初中化学和化学必修1中曾经出现过元素周期表,但学生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只是停留在简单的了解和应用上(如查寻某元素的相对原子量等)。

在本节的第1课时《元素周期律》的教学中,已经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初步归纳总结出元素周期律。

而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通过元素周期表的学习,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元素周期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学生学习元素化学构建了认知心理地图,对他们今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学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目标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节内容要求达到“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结合课标及学生实际,本节课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和技能:①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族等概念;②将元素周期律与元素周期表有机的结合起来,分析同周期、同主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进一步理解元素周期律。

③了解元素的位、构、性关系等内在规律,初步学会运用周期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对元素原子结构和位置间的关系的探究,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成表规则;②通过对已有元素周期律的认识,进一步归纳和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构、性关系;③通过对周期表内在规律的归纳,学会“发现”规律并学会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①组织开展对问题的探究、讨论和发现规律,进一步培养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习惯;②通过认识周期表的成表规则和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体验辩证唯物主义的量变引起质变的观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教学设计
第二节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为下一节学习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预测同主族元素的性质奠定基础;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
第3课时前,查一查在周期表中同学们熟悉的元素,搜集它们的用途。
五、教学方法 阅读探究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讨论归纳法
六、课时安排 3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原子的构成,它包括质子、中子、电子三部分,相同元素一定具有相同的质子数,如果我们按质子数从小到大把元素排列起来,每种元素就有一个序号,即原子序数,对原子序数为1-18的元素进行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元素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的规律性。那么,原子序数为1-18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的主要化合价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是如何变化的?
【小结、板书】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变化。
并且有下列规律: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的原子随原子序数的增加,半径逐渐减小。
【讲述】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教材中没有列出,它跟邻近的非金属元素的原子相比显得特别大,这是由于测定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的根据与其它元素的原子半径不同。
三、教学重点、难点
(一)知识上重点、难点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二)方法上重点、难点
学会用图表等方法分析、处理数据,对数据和事实进行总结、概括从而得出结论。
四、教学准备
第1课时前,补充P11表格中所缺内容。
第2课时前,周期表一共有多少周期?多少族?分别有多少种元素?
第五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程度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程度
课标分解总表
概念体系 行为动词 行为条件 行为程度 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认识元素周期律
分析、归纳、总结
分析前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成周期性变化
二.教
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小组讨论】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1)电子层数相同时,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是什么?
(2)最外层电子数相同时,其影响因素是什么?
【小结、板
书】影响原子半径的因素:
电子层数相同,质子数越多,吸引力越大,半径越小;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4.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5.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6.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学业水平》:认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第二步:分析中心词,构建概念图(分析图)
1、依教材文本构建概念图、确定教学重点(教材与课标的一致性分析)。
教材采用归纳总结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索元素的性质(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以及主要化合价、原子得失电子能力)和原子结构的关系从而归纳出元素周期律,揭示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再在元素周期律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周期表中元素排布的规律,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了解同周期、同主族元素原子结构的特点,同时,以铁元素为例,展示了元素周期表中能提供的有关元素的信息和金属与非金属的分区;最后以IIA族、VA族、过渡元素为例分析了同族元素结构与性质的异同。认识元素周期律和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电子层数越多,电子数越多,半径越大。
【方法引导】每四人为一小组,通过excel 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为纵坐标的折线图。对于元素主要化合价的变化,你的结论是什么?
7.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8.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符号 元素
名称 原子
序数 核外电
子排布 电子
层数 最外层电子数 原子半径 相对原
子质量 最高
化合价
最低化合价 H 氢 1 1 1 1 0.037 1.008 +1 He 氦 2 2 1 2 -- 4.003 0 Li 锂 3 2,1 2 1 0.152 6.941 +1 Be 铍 4 2,2 2 2 0.089 9.012 +2 B 硼 5 2,3 2 3 0.082 10.81 +3 C 碳 6 2,4 2 4 0.077 12.01 +4,-4 N 氮 7 2,5 2 5 0.075 14.01 +5,-3 O 氧 8 2,6 2 6 0.074 16.00 -2 F 氟 9 2,7 2 7 0.071 19.00 -1 Ne 氖 10 2,8 2 8 -- 20.18 0 Na 钠 11 2,8,1 3 1 0.168 22.99 +1 Mg 镁 12 2,8,2 3 2 0.160 24.31 +2 Al 铝 13 2,8,3 3 3 0.143 26.98 +3 Si 硅 14 2,8,4 3 4 0.117 28.09 +4,-4 P 磷 15 2,8,5 3 5 0.110 30.97 +5,-3 S 硫 16 2,8,6 3 6 0.102 32.06 +6,-2 Cl 氯 17 2,8,7 3 7 0.099 35.45 +7,-1 Ar 氩 18 2,8,8 3 8 -- 39.95 0 【点评】通过填表,让学生获取感性知识,一方面复习了前面学过的原子结构有关知识,也为元素周期律的探究提供数据方面的支持。
A、Li Na K B、Ba2+ Ca2+ Mg2+ C、Ca2+ K+ Cl- D、N O F
4、某元素气态氢化物的分子式为H2R,该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的分子式为________.
在元素周期表中,相邻周期,同族元素之间原子序数差与周期序数有何关系?
用符号表达出来。并运用上述规律完成下列练习:
6.通过案例的探究,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并且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等科学抽象的方法。
7.学习元素周期律,能使学生初步树立"由量变到质变"、"客观事物都是相互联系和具有内部规律""内因是事物变化的依据"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引导过渡】观察1-18号元素的最外层电子数的变化,我们发现从3号到10号,最外层电子由1增加到8,从11号到18号最外层电子数又由1增加到8。象这样每隔一定数量,又重现前面出现过的情况的变化称为周期性变化。
【联想与质疑】通过直方图,对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随原子序数的变化情况,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8.学习化学史知识,能使学生认识到:人类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认识是随着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发展的;任何科学的发现都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三)评价设计
1、元素周期律的内容和实质是什么?
2、下列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是
A、Li B、F C、Na D、Cl
3、下列各组元素中按微粒半径递增顺序排列的是
2.让学生认识元素周期表的结构以及周期和族的概念,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间的关系。
3.让学生了解IIA族、V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某些性质和用途。
4.通过对元素周期律的探究,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直方图、折线图)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5.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生学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2、依据学情确定教学难点(认知的基础、关键点、障碍点、发展点分析)。
在上两节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原子结构知识,从而理解本节课的内容关键在于理解并把第一节的知识加以应用。
第三步:根据概念图,分解行为动词
第四步:根据概念图,确定行为条件
概念体系 确定行为条件
【方法引导】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随原子序数变化而变化的具体情况,每四人为一小组,通过Excel中插入图表的办法画出以原子序数为横坐标、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纵坐标的直方图。
【交流研讨】小组代表展示其直方图。
最外层电子数
【点评】让学生学习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表示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相互合作的意识,也让学生获得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为归纳元素周期律奠定基础。
准确完整 认识元素周期表
观察、分析、归纳、总结
观察元素周期表有七个横行和18列纵行组成
准确完整 (二)目标陈述
1.使学生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
、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认识元素周期律。
5、元素周期表中有相邻元素A、B、C,A与B同周期,B与C同主族,它们的原子最外电子数电子数之和为19,原子序数之和为41,则三种元素的名称分别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