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问》三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素问》三则
【作者与作品】 《素問》是《黄帝内经》的一个组成部分,共九卷。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理论著作,以黄帝、岐伯等问答的形式写成。它对人与自然、形与神的关系,人体的构造和功能,疾病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防治疾病的原则等,均以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和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进行论述和探讨,奠定了我国医学理论的基础,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它那广博而深邃的内容,仍需我们认真学习,潜心研究。其成书年代,据后人考证,认为“非一时之书”,“亦非一人之手”,而是从战国到东汉这一历史階段,由若干作者次第编撰而成。《素问》之名,最早見於张仲景《伤寒论》自序,南北朝时已佚失一卷。齐梁之际,全元起〓为《素問》训解,是为最早的注释本,北宋以后已佚失。今本《素问》系经唐代王冰重新编次並加注释,又经北宋林亿等校正而流传下来的。隋唐的杨上善为《太素》中的《素问》经文作注,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

夫四时阴阳者↑①,万物之根本也↑②。所以圣人春夏养阳↑③,秋冬养阴↑④,以從其根↑⑤,故与万物沈浮於生长之门↑⑥。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⑦。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⑧,是谓得道↑⑨。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⑩。

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11)。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注释】

①四时阴阳:据《汉书·律历志》:以阴阳言之,太阴为北方,於时为冬;太阳为南方,於时为夏;少阴阳西方,於时为秋;少阳为东方,於时为春。

②“万物”句:张志聪注:“四时阴阳之气,生长收藏,化育万物,故为万物之根本。”

③养阳:摄养阳气。一说,阳指肝、心;春夏養肝、心,则无肝气内变、心气内洞之病。

④养阴:保育阴气。一说,阴指肺、肾;秋冬养肺、肾,则无肺气焦满、肾气沉浊之病。

⑤根:谓养生之根本原则。

⑥沈浮:谓升降、盛衰。《庄子·知北游》:“天下莫不沉浮,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

⑦真:真气。又《庄子·山木》:“今吾游於雕陵两忘吾身。”晋·司马彪注:“(身)字亦作真字。”则此处“坏其真”亦可视为“坏其身”。

⑧苛疾:重病。苛,通“疴”。

⑨道:指养生之道。

⑩佩:通“倍”。违背。《荀子·大略》:“

一佩易之。”杨倞注:“佩或为倍。”
同上:“教而不称师谓之倍。”杨注:“倍者反逆之名也。”胡澍《内经素問校义》及俞樾《内经辩言》均有詳解。此谓

圣人行道,愚者背道,下文“从”、“逆”正与此相承。

(11)内格:古病名。《太素·顺养》杨上善注:“不顺四时之养身,内有关格之病。”指因逆四时之气而生於肝心肺肾之病。又,滑寿注:“格,扞格也。谓身内所为,与阴阳扞格也。”

【今译】 阴阳四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根本条件。因此圣人在春夏摄养阳气,在秋冬保育阴气,以顺从其根本规律,所以能与万物在生命领域里共同兴衰。违反其根本,就戕伐生命之本,毁坏其真元了。所以阴阳四时,是万物的终始,是死生的本源。违反它便产生灾害,遵循它便不会患病,这才说得上掌握了养生之道。这种自然规律,圣人奉行它,而愚者却违反它。

顺从阴阳规律就能生存,违反它就会衰亡。顺从它就能正常安定,违反它就会混乱无章。不顺从阴阳就成为逆,这叫做“内格”。因此圣人不等已有疾病才去治疗,而是在未病之前就注意防治,不等祸乱已成才去治理,而是化解在未成之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疾病形成而后治疗,祸乱酿成而后治理,不是晚了吗!

(二)

凡治病必察其下↑①,适其脈↑②,观其志意与其病也↑③。拘於鬼神者,不可与言至德↑④;恶於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⑤。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⑥,治之无功矣。

【注释】

①下:指大小便。张介宾注:“二便为胃气之开锁,而擊一身元气之安危,此下之所以不可不察也。”又,《太素》作“上下”,杨上善注:“上察人迎,下诊寸口。”

②适:张介賓注:“适,测也。脈为气血之先,故独取寸口以决吉凶之兆。”按,适有“察”义。《吕氏春秋·明理》:“其风雨则不适。”高诱注:“适,时也。”时,有伺候、伺察义。《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蹄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广雅·释言》:“时,伺也。”

③志意:指情志。吴昆注:“求其志意,为之施治。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皆志意为病。又如先富后贫,先贵后贱,亦当会其志意而为之施治。”《灵枢·本藏》:“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 病:《太素》作“病能”。能,通“态”。

④“拘於”二句:姚止庵注:“医道精微,是为至德。既惑於邪,言必不信。”按,此说可与《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之“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相参。


⑤“恶於”二句:王冰注:“恶於针石,则巧不得施,故不可与言至巧。”至巧
,谓施用针石以治病之精微技巧。

⑥“病不许治”二句:张介宾注:“其已有病而尚不许治者,特以偏见不明,信理不笃,如拘於鬼神、恶於针石之类皆是也。”

【今译】 治病必须细看病人全身上下,诊测其脉候,观察其神志与疾病的状态。被鬼神思想束缚的人,不能跟他谈论高明的医道;对於针石等治病方法感到厭恶的人,不可跟他讨论精巧的医疗技术。患了病而不同意治疗的,病必不能治疗,勉强治疗他也没有功效。

(三)

五藏者,中之守也↑①。中盛藏满↑②,气胜伤恐者↑③,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④。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欢↑⑤,言语善恶↑⑥,不避亲疎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⑦,是门户不要也↑⑧。水泉不止者↑⑨,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⑩,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11)),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12));头倾视深↑((13)),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14)),府将坏矣↑((15))。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16)),筋将惫矣↑((17))。骨者,髓之府↑((18));不能久立,行则振掉↑((19)),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20)。

【注释】

①中之守:《甲乙经》卷六《寿夭形诊》“守”作“府”。

②中盛藏满:谓腹中气盛,肺脏壅满。

③“气胜”五字:清代张琦《素問释义》以为此五字於上下文义不贯,疑为衍文。

④中气之湿:王冰注:“谓腹中有湿气。”

⑤敛:《广雅·释诂三》:“收也。”此言收拾整理。

⑥善恶:谓不分亲疏地对人表示爱昵或憎恨,是狂证的表现。

⑦仓廪:藏贮榖物之处。此指胃肠等消化器官。

⑧“门户”句:张介宾注:“要,约束也。幽门、阑门、魄门,皆仓廪之门户;门户不能固,则肠胃不能藏,所以泄利不禁,脾藏之失守也。”又,姚止庵引《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认为此“门户”当指肾,因肾虚不能禁固,故有此病变。

⑨水泉:谓小便。王冰注:“水泉,谓前阴之流注也。”

⑩得守:谓五脏能藏守神气於内。王冰注:“神气得居而守则生,失其所守则死也。”

(11)“五藏”句:五脏养身体健强之根本。王冰注:“五藏藏神,则神守身强,故曰身之强也。”又,据下文“精明之府”云云,此“五藏”疑当作“五府”。

(12)精明之府:精气神气聚集之处。张介宾注:“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升於头,以成七窍

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张志聪以为“诸阳之神气上会於头,诸髓之精上聚於脑,故头为精髓神明府。”

(13)头倾视
深:头倾垂,眼睑深陷。张介宾注:“头倾者,低垂不能举也。视深者,目陷无光也。藏气失强,故精神之夺如此。”

(14)肩随:一本作“肩垂”。肩不能举而下垂。

(15)府将坏:据下文“肾将惫”、“筋将惫”等句例,“府将坏”疑作“胸将坏”。《云笈七载》及《头说》引作“胸将坏”。

(16)使(lǚ屡):背彎曲。 附:通“俯”。指俯首。《左传·昭公七年》:“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杜预注:“俯共(恭)於伛,伛共於偻。”一说,附指不能独立行走,须附物而行。

(17)筋将惫:张介宾注:“筋虽主肝,而维络关节以立此身者,惟膝腘之筋为最,故膝为筋之府。膝惫若是,则诸经之失强也。”

(18)“骨者”二句:据下文“骨将惫”,疑此当作“髓者,骨之府”。《云笈七载》引此作“髓者,骨之府”。

(19)振掉:《广雅·释诂一》:“振,动也。”《说文》:“掉,摇也。”振掉,谓颤动摇〓。

(20)“得强”二句:杨上善注:“摄养前之五府,得身强者为生,失者为死也。”张介宾注:“藏强则气强,故生。失强则气竭,故死。”

【今译】 五脏是躯体内部藏守精气之处。体内邪盛,肺气实满,说话的声音好像从内室中传出,沉浊不清,是体内的湿邪所致。如果语音低微,说完一句,隔了许久才能再说话的,是正气被劫夺所致。衣服被褥不知收拾整理,说话不分亲疏,时而亲昵,时而骂詈,是神气紊乱所致。肠胃不能受纳消化食物,是肾气不能约束的缘故。小便失禁的,是膀胱不能固藏的缘故。五藏能藏守精气的就能存活,丧失其藏守功能的就会死亡。

五脏是身体强健的根本。头为精明之府;如果头部倾垂眼睑深陷,是精神将要丧失。背为胸中之府;如背脊佝曲肩部下垂,是胸府将要毁坏。腰为肾之府;如不能转侧活动,肾气将衰惫。膝为筋之府;如屈伸不能,行走时曲身俯体,是筋将衰败。骨为髓之府;如不能长久站立,行走时颤动摇摆不定,将是髓虚骨惫。五脏能保持健强就能生存,失去健强,即会死亡。

【课文简析】 这三则短文选自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校点本。第一则选自《四气调神大论》,阐明自然界的四季气候变化,对生命消长的关系至为密切,人们应认识其规律并能掌握运用,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则於养生有助,反之必罹病患。并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於未然的积极预防思想。第二则選自《五藏别论》,强

调医生诊察疾病应全面周详;病者应破除迷信鬼神思想,信赖医药科学,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便戟胜疾病。第三则选自《脈要精微论》,从人体物质构造着眼,
论证精气充盛和五脏具有藏守精气的功能,是体魄强健的根本,并分别列举典型病证,使理论具体化。从上述不同的侧面,可以窥见我国古代广大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之可贵。这些短文,观点鲜明,要言不烦,警句叠出,寓意深远,至今仍为人们所传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