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测量的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3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优质范文一一、本单元知识框架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三、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克”和“千克”有了初步的认识。

因此,在内容的安排上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灵活选用教材提供的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量课本、书桌等。

使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结构体系。

四、单元学习目标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五、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

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用毫米、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

六、单元评价要点1、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和1吨的观念;2、掌握并能正确用毫米、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七、各小节教学目标及课时安排本单元计划课时数:9节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计划课时授课日期备注例11、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初步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厘米=10毫米。

2、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准确读取测量结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方法2. 直尺的使用方法3. 测量结果的读取和记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直尺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准确读取测量结果,提高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直尺、测量对象(如书本、铅笔等)2. 教学材料:教学PPT、测量记录表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引导学生关注测量长度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直尺,并了解直尺的使用方法。

3.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使用直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4. 结果分享:学生分组展示测量结果,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进行交流讨论,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5. 巩固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测量练习题,巩固测量长度的方法和能力。

6.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长度的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测量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测量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评价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 检查学生在测量练习题中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测量长度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2.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

以上是根据标题“第一单元测量(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所编写的教案,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教学过程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测量》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下)教案《测量》

《测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过程与方法目标: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教学准备:烧杯、量筒一、导入新课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4、板书:测量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

(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4)各组操作测量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三、介绍估算测量法(一)估算面积的测量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2、布置课后制作。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含教学反思,共6篇)

第3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设计: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学会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能正确使用米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米尺进行测量,并理解测量单位——米。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米尺、不同长度的物体(如铅笔、橡皮、书本等)。

2. 环境准备:教室内需要有足够的空间供学生进行测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把米尺,让学生观察并猜测这是什么工具,用来做什么。

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并引导他们思考长度的概念。

2. 感知(10分钟):教师将不同长度的物体放在教室的不同位置,让学生观察这些物体并估测它们的长度。

然后,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米尺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并与他们的估测结果进行对比。

3. 理解(1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米尺的使用方法,包括读数和单位。

教师通过示范和讲解,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米尺进行测量,并帮助学生理解测量单位——米。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测量练习,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4. 实践(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物体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然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看哪个小组的测量结果最准确。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指导和帮助,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 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使用米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和技巧,并复习测量单位——米的概念。

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并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测量和实践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长度的测量单位——米,并学会了使用米尺进行测量。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意识较强,能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计量单位。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计量单位。

2. 天平的使用方法。

3. 实验探究: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实验探究的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2. 教学难点:天平的精确使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各种大小、形状的物体。

2. 学具:记录表格、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引出今天的课题。

2. 讲解:讲解质量的计量单位,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初步认识天平。

3. 实验一:使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让学生熟悉天平的使用。

4. 实验二:探究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数据。

5. 总结:分析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的关系。

6. 拓展:讨论质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7. 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测量家里的物品质量,并记录下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质量概念的理解,是否能够正确使用天平进行测量。

2. 评价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质量与物体大小、形状关系的发现和总结。

3. 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七、教学反馈在课后通过学生的作业和实验报告,了解学生在家庭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以及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程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小组合作的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更多的测量实践活动,如测量教室内的物品质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测量技能。

2.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如研究质量与物体密度、浮力等物理概念的关系。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数学是⼈们认识⾃然、认识社会的重要⼯具。

它是⼀门古⽼⽽崭新的科学,是整个科学技术的基础。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学在社会各个⽅⾯的应⽤越来越⼴泛,作⽤越来越重要。

以下是整理的⼩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知识点 1、在⽣活中,量⽐较短的物品,可以⽤毫⽶(mm)、厘⽶(cm)、分⽶(dm)做单位。

量⽐较长的物体,常⽤⽶(m)做单位。

量⽐较长的路程⼀般⽤千⽶(km)做单位。

2、运动场的跑道,通常1圈是400⽶,2圈半是1000⽶。

3、1枚1分的硬币、尺⼦、磁卡、⼩纽扣、钥匙、⾝份证的厚度⼤约是1毫⽶。

4、量⽐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较精确时,可以⽤毫⽶作单位。

5、1厘⽶中间的每⼀⼩格的长度是1毫⽶。

6、在计算长度时,只有相同的长度单位才能相加减;单位不同时,要先转化成相同的单位再计算。

7、表⽰物体有多重时,通常要⽤到质量单位。

称⽐较轻的物品的质量,可以⽤“克”作单位;称⼀般物品的质量,常⽤“千克”作单位;表⽰⼤型物体的质量或载质量⼀般⽤“吨”作单位。

8、常⽤长度单位:⽶、分⽶、厘⽶、毫⽶、千⽶。

9、长度单位:⽶、分⽶、厘⽶、毫⽶,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

1⽶=10分⽶,1分⽶=10厘⽶,1厘⽶=10毫⽶ 1⽶=100厘⽶ 1千⽶(公⾥)=1000⽶ 10、质量单位:吨、千克、克,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00。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篇⼆】⼩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案 在⼆年级,学⽣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和“⽶”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这是了解测量的第⼀个阶段;在本单元,学⽣将要进⼀步学习长度单位“毫⽶”“分⽶”和“千⽶”及质量单位“吨”,这是理解测量的第⼆阶段,为后续学习⾯积、体积和容积单位及其测量奠定基础。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对常⽤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个系统、完整的认识。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

三年级《测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教学内容1. 认识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

2. 学习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3. 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进行交流分享。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能够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测量。

2. 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教学准备1. 教具:尺子、卷尺、实物等。

2. 学具:每人一把尺子或卷尺,记录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实物,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长度,激发学生的测量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介绍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单位。

3. 讲解测量方法:教师示范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进行测量,并讲解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4. 学生实践: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如书、桌子、椅5. 交流分享:学生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并与组内同学进行分享,讨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差异性。

6. 总结与反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测量活动中的收获,对学生的测量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注意:这只是一个教案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测量长度,我们还可以测量什么?如宽度、高度等。

2. 教师可以出示一些不规则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这些物体的长度。

七、课堂小结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2. 强调长度单位的重要性,以及测量活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八、作业布置1. 回家后,测量一些家中的物品,如电视、冰箱、床等,并记录下来。

2. 思考一下,还可以用什么物品来测量长度?九、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学生参与度、教学内容难易程度等,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数学 测量——教学设计

题目:三年级上册数学测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长度、重量、时间的基本测量单位,能够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估算和测量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让学生在测量中体验到成就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

二、教学内容:1. 长度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2. 重量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3. 时间的测量、表示和比较。

4. 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长度、重量和时间的测量单位,能够准确使用尺子、秤和钟表进行测量。

2. 难点:让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比较,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新课(10分钟)教师出示一把尺子、一把秤和一个钟表,向学生介绍这些工具的用途,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在生活中我们如何使用这些工具进行测量。

2. 学习长度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绘制几个不同长度的线段,让学生用尺子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线段的长度,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长短的关系。

3. 学习重量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给学生几个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学生用秤进行测量并记录下各个物品的重量,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轻重的关系。

4. 学习时间的测量和表示(30分钟)教师教给学生钟表上各个指针的含义,让学生观察钟表并记录下几个不同时刻的时间,然后与同学进行比较,讨论时间的前后关系。

5. 综合训练(20分钟)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个综合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尺子测量一条线段的长度、用秤称量一个物品的重量、用钟表记录下当前的时间,并进行比较和讨论。

6. 课堂小结(10分钟)教师对当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小结,并给学生布置课后练习和作业。

五、教学手段:1. 教学工具:尺子、秤、钟表、黑板、彩色粉笔、学生练习册。

2. 教学媒体:图片、视瓶、实物展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测量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培养学生运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发现生活中的长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在团队中分享和互助。

二、教学内容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3. 使用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等)进行实际测量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

2. 教学难点:长度单位换算、使用测量工具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卷尺、米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直尺、卷尺、米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讲解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和比较不同长度单位之间的差异。

3. 换算:讲解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换算练习。

4. 测量:讲解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练习。

5. 应用:讲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测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布置与长度单位、换算、测量相关的练习题。

六、板书设计1. 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2. 长度单位换算: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3. 测量工具:直尺、卷尺、米尺4. 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

2. 判断题:判断长度单位换算是否正确。

3.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换算计算。

4. 实践题:测量身边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八、课后反思1. 教师需关注学生在测量过程中的操作规范性,及时纠正错误。

2.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3. 教师应关注学生在作业完成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模板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模板让学生经历视察、比画、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控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今天作者在这里整理了一些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最新模板,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最新模板1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使用简单的测量工具测定直线和沿直线测量指定的距离.了解步测和目测的方法.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来源于实际生活,能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重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教学难点会利用简单的工具沿直线测定指定的距离.教学准备卷尺,标杆,测绳,教学软件教学进程一、认识测量工具.1、(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建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2、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一边说一边出示)二、利用工具实际测量.1.如果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可以怎样来测量?请同学来演示一下.2.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3.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当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4.组织学生讨论,汇报(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课件“实际测量”)(1)两个人先在A点和B点各插一根标杆;(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叫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3)用同样的方法再把另一根标杆插在D点……(根据测量距离的长短来肯定分段测量的段数.)(4)把所有这些点连接起来,就定出了一条直线.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三、步测和目测.1.步测.(1)(演示1步的长度)从后脚尖到前脚尖的距离.(2)(演示步测的进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平均的步子沿直线走上三、四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3)强调:步子要平均,不能忽大忽小;要尽量沿直线行进.2.目测.(1)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2)这种只用眼睛来估计一段距离的方法叫做目测.(3)出示图片“参照图”,帮助学生练习目测.(4)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势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四、实践活动.全班分成三组,分别进行实践活动.1.测定直线.让学生分组依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2.步测.(1)先测出自己的步长.50米的距离反复走3次求出平均步数,再算出平均步长.(2)步测学校大门口到教学楼的距离.(3)公布工具测量的结果与自己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3.目测.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五、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步测和目测与利用工具测量有什么区分?(在缺少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取步测或目测.)六、板书设计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最新模板2【活动目标】1、初步了解和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测量教案【篇一:三年级测量教案】三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备课表主备教师:王金慧复备教师:毫米的认识第一课时(1)教学内容: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1、2、3、4、通过实际测量,使学生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通过观察,使学生知道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在操作与交流中,使学生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在引导学生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良好的度概念。

学习习惯。

重点、难点:1、体验1毫米的实际长度,并形成表象。

2、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教具学具:硬币一枚(1分、2分或5分),磁卡一张(电话卡、商店积分卡),学生尺,铅笔盒,数学书,铅笔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质疑、引出新课。

1、复习旧知。

(1)师生一起回忆,曾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2)请同学们以厘米为单位,分别测量铅笔的长度。

(3)集体交流:说一说你是怎样测量的。

2、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根据掌握的知识,估计一下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和宽、厚分别是多少。

老师板书学生估计的结果。

提出问题:“究竟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呢?谁估计的结果更接近准确数据呢?请同学们分成小组对数学书的长、宽、厚进行实际测量。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毫米。

(1)分组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组织全班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对测量结果进行交流。

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足整厘米时怎么办呢?引出毫米:当测量结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表示。

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深刻感悟1毫米的长度形成直观印象。

(1)说一说,在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长、宽或厚约是1毫米。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品通常是以毫米为单位计量的。

(3)说一说,数学书的长、宽、厚各是多少厘米多少毫米。

(4)猜一猜,学生尺的厚度是几毫米。

然后同桌同学合作验证猜的结果对不对。

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3、学习1厘米=10毫米。

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从直尺上选定1厘米的长度,数数在1厘米的长度里有几个小格。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

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精选11篇三年级数学上册测量教案 1单元目标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

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单元内容分析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具体内容安排:例1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单位换算。

例6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

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

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单元课时安排7课时第一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测量小学数学教案
主题:测量
年级:小学三年级
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测量,能够用正确的单位测量长度、重量和容量。

教学内容:
1. 什么是测量?
2. 长度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3. 重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4. 容量的测量及常用单位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测量。

2. 探究:让学生分别用尺子、天平、容器等工具测量不同物品的长度、重量和容量,并讨论出最合适的单位。

3. 巩固:让学生通过练习题或游戏巩固所学知识,同时巩固常用单位的换算。

4. 总结: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内容,并提出疑问。

活动设计:
1. 实地测量:带领学生到校园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如树木、操场等。

2. 实验测量:让学生在实验室使用天平测量不同重量的物品。

3. 容量比较:让学生通过比较不同容器的容量,理解容量的概念。

板书设计:
测量
- 长度
- 重量
- 容量
评估方式:
1.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2. 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3. 学生对测量单位和换算的理解程度
资源准备:
1. 尺子、天平、容器等测量工具
2. 不同长度、重量和容量的物品
3. 练习题、游戏和实验材料
备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调整教案内容和活动形式,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另外一个我觉得需要加强的是学生在读取和记录测量数据时的准确性。有些学生在记录数据时会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数据的精确性认识不够。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通过反复练习和实际应用来提高他们的数据记录能力。
此外,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的小组讨论得非常热烈,但有的小组则稍显沉默。为了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我打算在下次的讨论中,先给予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然后再进行小组交流。这样或许能够帮助那些比较内向的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三单元《测量》核心素养(教案)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
一、教学内容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内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的认识,使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以及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具体内容包括:
1.认识米和厘米,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学会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物体长度;
3.掌握长度数据的读取和记录方法;
-难点三:通过具体案例,如测量书本长度,讲解如何读取和记录数据,强调数据的精确性和实用性;
-难点四:设计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桌的长和宽,引导学生运用所(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测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物体长度的情况?”比如,量一量你的书本、铅笔或者桌子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测量的奥秘。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长度测量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测量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度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度测量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长度测量教案是小学三年级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个阶段,对孩子们的数学认知能力进行了进一步的培养和巩固,也是他们对数学的初步接触。

设计一份完整、科学的教案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小学数学三年级-长度测量教案展开讨论,并提供一份科学合理的教案供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1.理解长度的概念,认识单位“米”、“分米”、“厘米”、“毫米”。

2.能够正确使用尺子、卷尺等度量长度的工具,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

3.掌握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例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4. 学习能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努力独立操作和探究。

二、教学内容1、认识长度学生们应该先从日常生活用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入手。

拿常见的房子花园等举例。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的家庭环境是不同的,老师为了避免某些学生无法理解,可以请家长在课前准备一些照片,以方便孩子们进行联想。

)2、认识长度单位教师可以用实物,如米、分米、厘米、毫米及长度测量工具进行示范,并向学生介绍一些与长度测量相关的量词,如“公里”、“英寸”等等。

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尺子”、“卷尺”等工具进行长度测量,并对它们进行简单的比较,以加深学生对于长度的概念。

3、长度单位换算在学习掌握长度单位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等。

4、实际运用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参与到实际的测量活动中去。

比如说,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测量某个位子,计算房间里的长、宽等,引导学生发现长度单位之间的转化规律及应用价值,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知识的实用性。

三、教学方法1、探究及发现式教学通过探究和发现建立学生的思考和分析问题能力。

因为学生对长度的概念还未形成完整的认知体系,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和发现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身体运动、观察实物等方式对长度概念进行感性认识和理解。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

三年级科学《质量测量》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单位。

2. 培养学生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总结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内容1. 质量的概念及其单位。

2. 天平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3. 物体质量的测量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的概念,天平的使用方法,物体质量的测量。

2. 教学难点:天平的精确使用,物体质量的准确测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质量的测量方法。

2. 使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天平的使用过程。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

2. 探究:讲解质量的单位,演示天平的使用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3.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数据并进行分析。

4.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测量质量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巩固所学知识。

5. 拓展:布置课后实验,让学生在家中尝试测量日常物品的质量。

六、教学准备1. 教具:天平、砝码、测量容器、各种小型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记录表、笔。

3. 环境:实验室或教室内的实验区,通风、光线充足。

七、教学步骤1. 导言:通过提问,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重点讲解天平的使用规则和注意事项。

3. 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按照教师的指导,使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

4. 数据记录:学生将实验数据记录在实验手册中,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八、教学反馈1. 学生互评:小组之间相互检查实验结果,讨论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2.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 解答疑问:教师回答学生关于实验的疑问,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九、教学延伸1. 课后作业:设计一份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使用日常物品进行质量测量,并记录结果。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测量长度单位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测量长度单位教案

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测量长度单位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

2.使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

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医疗保险卡、学生尺及文具;例1的情景图、制作的量课本长、宽、厚的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

教学过程:一、学习毫米产生的意义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出示例1情境图,要求学生认真观察。

学生观察后,教师提出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愿意参与他们的讨论吗?(2)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

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姓名长宽厚估计测量估计测量估计测量测量毫米的认识(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

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

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各小组分别汇报本小组测量的结果,在汇报时,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叙述测量的结果,由于课本的宽和厚不是整厘米,学生在表述时,会涉及到厘米的刻度之间的小格,也有的学生可能说到毫米,比如,我量出的宽不到15厘米,还差两小格。

数学书的厚不到1厘米,只有6小格。

教师用课件(可以用图或直接演示替代)边演示测量课本长、宽和厚的方法边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议,并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可以用毫米表示。

并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学习毫米与厘米的关系教师提出问题:从学生尺中,你能发现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测量的教案【篇一: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 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篇二:2014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2014年秋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测量第1课时毫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

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

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厘米=10毫米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

(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

(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

(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

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

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

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直尺、米尺、纸条。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 (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

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

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二、探究新知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

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

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

(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1分米等于10厘米。

(板书)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

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

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1米等于10分米。

(板书)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米=100毫米1分米=100毫米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