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进展论文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摘要】新生儿黄疸是临床最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及时准确的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外医学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总结,从而不断促进新生儿黄疸的诊治。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
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
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
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2.1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
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
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
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新生儿黄疸治疗方法新进展
、
文章 编 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4 ) 0 1 — 0 0 2 2 — 0 3
新 生 儿 黄疸 , 尤其 是 病理 性 黄疸 中血 清 未结 合 胆 红 素 明显 升
高 时 可导 致 神 经 细胞 中 毒性 病 变 , 进 而直 接 威胁 小 儿 生命 或造 成 严 重 的 中枢 神 经 系 统后 遗 症 。 因此 , 对 新 生 儿 黄 疸 的 治疗 有重 要
给 药组 黄 疸 消退 、 胆 红素 值 恢 复 正 常所 需 时 间 为 ( 5 . 8 5  ̄ 1 . 5 5 ) d , 常 规 治疗 组 为 ( 7 . 8 0 + 2 . 2 0 ) d , 2 组 比较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 P < 0 . O 1 ) , 中 药 外用 法 治疗 效 果好 , 且 无 副作 用 。
缩短 了病 理 性黄 疸 的疗 程 , 效果 明显 。
意义 。 传 统 的治 疗 方 案有 药 物治 疗 ( 如 苯 巴比妥 、 尼可 刹 米 等肝 酶 诱导剂 ) 、 蓝光治疗 、 脐静脉换血疗法等。 近 年 来 随 着 新 生 儿 黄疸 研 究 的不 断 深 入 , 对 其 治 疗 方 法 也 有 了新 的 发 现及 改 进 , 现综 述
差 异有统计学意 义( P < 0 . 0 1 ) ; 观 察 组 病 理 性 黄 疸 持 续 时 间 平 均
为4 . 2 d , 对照组平均6 . 4 d , 2 组 差 异有 统 计 学 意 义( P < O . 0 5 ) , 表 明
新生 儿 对黄 疸 进 行早 期 预 防 和治 1 . 6 的新 生 儿 随 机分 2 组 。观 察 组 即给予 苯 巴 比妥4 ~ 8 g / ( k g ・ d ) +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92例临床分析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92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属于新生儿疾病中比较多见的一种,倘若没有尽早诊治,对儿童的生长健康将会带来不小的影响,现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一般使用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颗粒,其目的是更加安全有效的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降低新生儿病人的病痛折磨。
方法选取2009年5月到2011年10月的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并且配合茵栀黄颗粒;对照组患者再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使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剩余23例使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身体体征和症状消失时间。
结果通过比较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46例患者的黄疸体征消失情况与对照组46例患者比较明显较早(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使用蓝光照射配合茵栀黄颗粒治疗新生儿病理性起到更快更好的作用,值得在临床科室中广泛推广应用。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蓝光照射;茵栀黄颗粒新生儿黄疸属于新生儿疾病中较为多见的疾病,分为两种类型,即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造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因素很复杂,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导致其病因形成也不同,针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致病因素分析,并且及时有效的进行诊治,是减少新生儿胆红素脑病死亡比率以及致残比率的重要条件[1]。
本文选取2009年5月到2011年10月的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资料共有92例,均选自2009年5月到2011年10月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其中男55例,女37例,足月儿73例,占总比例的79.3%,早产儿16例,占总比例的17.4%,过期产3例,占总比例的3.3%;92例新生儿患者中低出生体重儿5例(5.4%),正常体重儿78例(84.8%),巨大儿9例(9.8%);92例患者中出现黄疸体征小于7天的患者有82例(89.1%),大于7天的患者有10例(10.9%);将92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光照射治疗,并且配合茵栀黄颗粒;对照组患者再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23例使用茵栀黄颗粒进行治疗,剩余23例使用蓝光照射进行治疗;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在年龄、症状、总胆红素数值等方面差异不大(p>0.05),相关资料、数据可以作为比较分析的依据。
3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和治疗体会
3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和治疗体会摘要】目的:探讨39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发病原因,并给予蓝光联合药物治疗。
结果:经分析,392例病理性黄疸新生儿中,150例由围生因素引起,112例由感染引起,59例由母乳性黄疸引起,39例由新生儿溶血病引起,20例由多因素引起,12例病因尚不明确。
对所有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后,痊愈354例。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多且复杂,通过切实做好新生儿围产期的保健工作,并及时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病率,改善患儿预后。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中图分类号】R72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25-0237-02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疾病,具有较高发病率,临床分为两种类型,即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
一般情况下,生理性黄疸可以自行消退,不会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
而病理性黄疸则是多因素引起的,若不及时治疗,可引起胆红素脑病,甚至使患儿脑神经系统产生不可逆损伤,具有较高致残率、致死率[1]。
因此,通过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早期治疗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儿预后。
本文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原因、治疗方法以及临床疗效。
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及方法1.1 资料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病理性黄疸新生儿392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符合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排除具有先天性严重疾病的患儿。
分析其临床治疗,其中男205例,女187例,年龄最小5d,最大30d,平均年龄为(12.6±2.5)d,足月儿372例,早产儿20例。
1.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2]新生儿出生后24h内发生黄疸;在黄疸持续时间方面,足月儿超过14d,早产儿超过28d;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方面,足月儿超过221μmol/L,早产儿超过257μmol/L;黄疸消退后再次出现,多次反复;血清结合胆红素超过34μmol/L。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概要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治疗方法研究进展Progress in Research of Pathological Jaundice of Newborn and Therapy Method 刘岚(综述蔡绍皙(审校(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400044【摘要】回顾近年来国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其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从胆红素的代谢、新生儿黄疸的分类及病因、药物和仪器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方法几个方面系统地进行综述。
每种方法有不同的原理和优点,小剂量生理盐水灌肠主要在于干扰胆红素的肠2肝循环,而改良式抚触能有效地减少未结合胆红素重吸收。
锡中卟啉和苯巴比妥是目前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光疗多用于低出生体重儿黄疸的治疗,双管同步换血更适于Rh溶血病的抢救治疗。
【关键词】黄疸,新生儿;卟淋类;苯巴比妥;光化学疗法,体外;交换输血,全血【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4408(20060620429203高胆红素血症是新生儿常见的问题[1]。
统计美国4千万新生儿中有60%患高胆红素血症[2]。
过高的胆红素可以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细胞的代谢功能,引起脑细胞功能代谢紊乱[3],严重者可产生胆红素脑病(核黄疸,导致严重后遗症,甚至死亡。
1胆红素代谢胆红素代谢主要在肝脏中进行。
在肝血窦中胆红素与白蛋白分离,并迅速被肝细胞摄取。
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与胞浆中两种载体蛋白(Y蛋白和Z蛋白结合形成复合物,并以此形式进入滑面内质网。
在葡糖醛酸基转移酶催化下,胆红素与载体蛋白分离,进而与葡糖醛酸以酯键结合,生成葡糖醛酸胆红素酯。
这种胆红素因其能与重氮试剂直接迅速起颜色反应,所以被称为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的脂溶性弱而水溶性强,可随尿排出体外;在肝细胞内可有效地排到胆汁中。
2新生儿黄疸的分类2.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2 ~l4d内由于胆红素代谢所致的黄疸。
2.2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要考虑病理性黄疸;(1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胆红素浓度>102.0μm olΠL;(2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 220.6μm olΠL,早产儿>255.0μm olΠL;(3血清结合胆红素534.0μm olΠL;(4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0μm olΠL;(5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进展研究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进展研究摘要:黄疸在新生儿疾病中较为多见,黄疸包含有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两种类型,病理性黄疸患儿需要通过有效治疗才能够消失,在黄疸新生儿治疗过程中,临床护理人员对新生儿进行合适的护理干预,可进一步促进患儿的康复。
本文主要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治疗与护理进行探究。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发生原因;护理新生儿黄疸在临床中的另一个名称为新生儿胆红素血症,通常情况下生理性黄疸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伤害,但病理性黄疸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精神不振、吃奶差、发热、抽搐、呼吸衰竭等临床症状,甚至有的新生儿会有死亡的情况,为此临床需要积极治疗与护理新生儿黄疸疾病,为新生儿健康提供良好保障[1]。
一、新生儿发生黄疸的原因1.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发生原因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主要发生时间在出生后的第一个星期,新生儿发生生理性黄疸与代谢胆红素特点存在较大关联,诱发生理性黄疸的因素可细分为以下几点,第一,新生儿生成胆红素的数量过多。
第二,新生儿还欠缺足够的肝细胞摄取胆红素的能力;第三,新生儿胆红素不能够与血浆白蛋白进行有效结合;第四,存在于新生儿肠肝循环中的胆红素含量发生明显增多。
第五,新生儿胆红素排泄能力出现显著降低。
2.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原因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原因能够分为三个,第一,新生儿生成胆红素的含量过多,新生儿肠肝循环出现进一步增加的情况,同时新生儿的红细胞会受到明显破坏,这就使得新生儿出现胆红素血症。
若新生儿存在有肝细胞受到损伤的情况,则新生儿没有结合的胆红素水平也会发生明显升高,举例说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血管外溶血、感染等因素都会引起新生儿黄疸。
第二,新生儿无法正常排泄胆汁。
新生儿胆管受到明显阻碍,或者是肝细胞排泄与胆红素的结合过程中受到明显阻碍,会导致新生儿没有结合胆红素的水平发生显著升高,举例说新生儿肝炎、先天性代谢性缺陷病等疾病会导致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出现。
第三,新生儿无法正常进行肝脏胆红素代谢。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回顾近年来国内外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
通过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系统地进行综述,正确的认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了解其治疗方法,早期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以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各种并发症及后遗症的产生,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标签:新生儿;黄疸;治疗;光疗;换血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指一组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当血中胆红素>85.0μmol/L时,引起肉眼可见的皮肤黏膜黄染及其他器官黄染的临床症候群。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特点:①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大于2w,早产儿大于4w;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具备其中一项即可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为新生儿的常见病,新生儿在出生后早期约有60%会出现黄疸,而早产儿的发生率可高达80% [1]。
近年研究发现,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明显升高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重症新生儿黄疸可致核黄疸,是婴儿致死及致残的重要原因。
因此,早期预防及治疗新生儿黄疸则变得尤为重要。
现对近年来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分析,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1.1 酶诱导剂常用的药物为苯巴比妥。
苯巴比妥属核受体结构型雄甾烷受体(constitutive androstane receptor,CAR)激动剂,可增强配体蛋白、胆红素-U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bilirubin-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1A1)和MRP2功能[2]。
其退黄原理是:①对肝细胞酶系统有诱导作用,刺激肝细胞内线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促进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的结合,提高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②增加肝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血流中的间接胆红素转移到肝细胞内;③可能增加了蛋白含量的作用,借以提高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功能[3]。
婴儿论文病理性黄疸论文:54例婴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体会
婴儿论文病理性黄疸论文:54例婴儿病理性黄疸治疗体会[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治疗婴儿病理性黄疸的效果。
方法分别采用静点茵栀黄注射液,光疗加静点茵栀黄注射液不同方法退黄治疗。
结果总胆红素>220vmol∕l的患儿,采用光疗加静点茵栀黄注射液效果较好。
结论结合我院儿科特点,有必要对婴儿病理性黄疸的光疗指证进行探讨。
[关键词] 婴儿;病理性黄疸婴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较多,从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我科选取婴儿病理性黄疸中,以高未结合胆红素增高为主,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vmol∕l的患儿为研究对象,分别采取静点茵栀黄注射液,及在静脉输注茵栀黄的同时加用光疗两种方法,收到不同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临床资料 54例患儿全部来自2008年1月至2008年9月在我科门诊治疗的病理性黄疸患儿,其中男30例,女24例,日龄最小10天,最大46天,28天以内13例,>40天11例,30-40天之间30例,总胆红素值在180-409.9vmol/l,其中>300 vmol/l3例,>257vmol/l9例,45例总胆红素值在180-257vmol/l,全部患儿均以间接胆红素增高为主,直接胆红素均257vmol∕l的患儿在静点茵栀黄注射液的同时,给予双面蓝光(宁波戴维的新生儿蓝光治疗箱)间歇照射治疗(即照射8小时,停16小时);220vmol∕l257vmol∕l的患儿,共观察9例,我们发现胆红素值越高,实验室前述的各项指标异常值增加,光疗所需的时间延长,对于采用间歇方法光疗的患儿,更要注意足疗程,否则影响治疗效果。
3.4 220vmol∕l257vmol∕l,而我们给总胆红素>220vmol∕l 的5例患儿光疗后,无不良反应,因此我们认为结合我院儿科的特点,可以放宽婴儿病理性黄疸的光疗指征,并有必要做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出生后的前两周内,它是由肝脏无法处理体内溶血产物、胆红素的过多积聚在体内造成的。
这个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有一定危害,因此,在临床医学上,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问题。
一、病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未成熟的肝脏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将会加重黄疸的症状:1. 胎盘损害胎盘的剥离或其他方面的损害都会导致胎儿血液中胆红素的升高。
生后的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处理大量的胆红素,导致了黄疸的发生。
2. 肝脏发育不完全在出生之前,新生儿的肝脏只有一部分成熟,未来数日或数周的时间中才能够发育完全。
因为肝功能不足,新生儿难以快速处理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3. 人工喂养相比于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母乳中含有未知的蛋白质和化学物质,可以帮助促进胎儿排泄胆红素。
4. 合并疾病如新生儿的血型不符、肝炎等疾病,都会引起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
二、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发黄,特别是在头部、颜面、双手和脚趾等易于检查的部位。
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变得轻微。
三、治疗1. 光疗光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专业的光源帮助新生儿肝脏处理体内的胆红素。
在光疗中,医生通常会将新生儿放在一个带有专业灯管的温暖室内,以确保光线均匀扫过其身体各个部位。
2. 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将新生儿体内的富含胆红素的血液替换成其他人或新生儿自己体内的血液,这样就能有效缓解黄疸的症状。
3.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以使用抗胆红素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并加速胆红素的消除。
四、预防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如让新生儿经常暴露在日光下、尽早开始母乳喂养、避免过度人工喂养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低的疾病,一般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就可以得以治愈。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291-01【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
方法对28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进行回顾性分类分析。
结果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及母乳性因素等。
分别占32.62%、26.95%及19.15%。
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主要病因为围产因素、感染因素及母乳性因素。
正确指导母乳喂养, 加强围产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是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病因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症状,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由于胆红素的毒性,过高的胆红素可以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干扰细胞的代谢功能,引起细胞功能紊乱[1],严重者可产生胆红素脑病,导致严重的后遗症,甚至死亡。
对病理性黄疸进行病因分析,并合理有效的治疗,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为了探讨其病因构成及发生规律,及早干预,本文回顾性分类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收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282例,对其发病相关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82例由本院妇产科转入或由门诊收住院,符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而诊断,其中男162例,女120例,其中孕期42周6例。
体重4000g12例。
出现黄疸时间:24小时内24例,7天14例;血清胆红素水平:<221μmol/l 42例,占14.89%;221~256μmol/l 60例,占21.28%;257~342μmol/l 145例,占51.42%;>342μmol/l35例,占12.41%。
1.2 诊断标准:①出生后24小时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 221μmol/l,早产儿>257μmol/l,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进展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进展刘淑娟(天津市蓟县人民医院儿科天津蓟县301900)【中图分类号】R722.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0-1438-02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属于生理性黄疸,少数患儿黄疸加深可出现贫血、肝脾肿大,严重者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导致神经系统损害和功能残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
所以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预,避免胆红素脑病发生,是国内外医学界多年来努力的方向本文对近三年治疗新生儿黄疸的文献报道进行归纳分析,探讨新生儿黄疸研究的新进展。
传统方法光疗:适用于任何间接胆红素血症,胆红素>220.6μmol/L,使用波长420~460mm的蓝光(冷光源),可持续或间接照射24~48小时[1]。
光照疗法治疗新生儿黄疸已有40余年历史,它能有效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为使光疗发挥最大的疗效,临床使用中比较了不同光源的作用,目前新的光疗提议采用氮化镓发光二极管,它是一钟高能耐用的光源,可发出高强度窄光谱的蓝绿光,而蓝绿光的光谱范围与胆红素的吸收光谱范围交迭。
此光源降解胆红素的作用比传统的蓝光冷光源效果好,光疗后胆红素反弹幅度很小[2]。
1药物治疗黄疸的新观点新生儿口服苯巴比妥加尼可刹米的方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将足月新生儿均给予早吸吮,纯母乳喂养。
观察组即给予苯巴比妥4~8 g/(kg·d)+尼可刹米100 mg/(kg·d)+氯化钠10 ml(鲁可合剂),3次/d口服,连服3天;对照组未行任何治疗,密切观察。
并于第4~7天分别对两组患儿检测前额眉间的TCB水平。
观察组新生儿35例中病理性黄疸3例,而对照组中病理性黄疸7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鲁可合剂可明显降低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率[3]。
新生儿黄疸诊治研究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诊治研究新进展摘要:黄疸是新生儿常出现的一种病症,患儿的出生时间通常在28天以内,发病原因主要与胆红素代谢异常有关,皮肤、巩膜黄染是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在临床治疗中,存在病理性黄疸和生理性黄疸两种类型。
其中,生理性黄疸只是暂时性的存在,除了皮肤黄染外,并无其他明显症状,出生7-10天后,可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主要发生在婴儿出生的24小时后,对婴儿体内血清胆红素含量进行检测,升高幅度较大,病情持续时间一般在2周以上。
为确保新生儿的身体健康,在黄疸治疗中,相关医生需要对疾病的诊治方案进行合理规划,尽快改善新生儿黄疸症状,使其得到及时的治疗,更好的成长与发育。
关键词:黄疸;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诊治前言:黄疸是新生儿常出现的疾病类型,在临床诊断中,医生应仔细观察患儿的临床症状,在相关检查方式下,对患儿的病情情况进行分析,对生理性黄疸、病理性黄疸作出准确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帮助新生儿早日恢复健康。
一、诊断进展在新生儿黄疸临床诊断中,血清总胆红素和胆红素是两项重要的检测指标。
倘若患儿为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用场为患儿出生后的2-3天,症状消失时间一般在患儿出生后的5-7天,持续时间相对较短。
对生理性黄疸患儿体内总胆红素水平进行检测,具体数值在85μmol左右,从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上升情况上来看,通常比较缓慢。
通常情况下,患儿不需治疗便可痊愈。
当患儿体内血清胆红素在分娩24小时后升高至86μmol,并且黄疸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易反复出现,此类症状是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1]。
血清总胆汁酸也是新生儿黄疸疾病常见的检测指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可帮助临床诊断医生完成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分。
通过临床研究发现,借助肝细胞微粒,病理性黄疸患儿体内胆固醇便会发生转化,胆汁酸是所形成的产物,当处于胆汁淤积的状态时,血清胆汁酸的含量水平也会随之提高。
有关学者做过有关实验,共选取50例黄疸新生儿,分别对患儿体内总胆红素(TBIL)和血清总胆汁酸(TBA)进行检验,对两项指标的检测浓度进行分析,发现患儿体内TBA含量明显升高,并且指标含量水平与黄疸严重程度也有着较大的相关性。
基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研究进展
基于新生儿黄疸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本文就当前临床中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以及相关护理措施进行了分析和研究,详细的对护理过程展开了综述,主要从中西医两种不同的护理方面进行分析,积极寻找病因,早期为新生儿进行对症治疗,有效的对患儿出现胆红素脑病的几率降低及避免,确保新生儿的健康生长发育。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护理进展引言:在新生儿疾病种类中,黄疸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疾病,且发病率非常高,黄疸的新生儿一般会出现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等症状,对新生儿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威胁[1]。
有相关研究表明,轻度和中毒的高胆红素血症都会导致神经系统出现近期功能障碍,甚至会导致患者出现永久性的损伤,从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比如智力低下、听力及运动障碍等,如新生儿的情况严重甚至会导致生命安全受到威胁[2]。
因此针对新生儿黄疸,国内外都有着比较高的重视度,在针对新生儿黄疸患儿进行护理中,需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才可以改善治疗效果[3]。
1新生儿黄疸发生的原因1.1定义新生儿在产妇肚子里时,处于一个“相对低氧”的环境,需要依靠脐带来获取供血,血液中的红细胞携带氧气,而且新生儿体内的红细胞数量本来就比成人更多,所以新生儿在出生时,血液内的红细胞数量更会高于成年人[4]。
这一时期的红细胞生存时间较短,而且在新生儿出生后,开始转变呼吸方式,用肺获取外界氧气,对血液内的红细胞携氧要求有所降低,所以在新生儿出生后,血液内的红细胞会呈现短期内大量破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胆红素,加之新生儿的肝功能还并未发育完全,所以这些胆红素无法通过机体正常机能排除,这时胆红素会蓄积在新生儿体内,导致新生儿的皮肤、巩膜或者粘膜出现变黄的情况[5]。
黄疸是每一个新生儿都需要经历的一个过程,随着新生儿的成长,肝功能逐渐发育完善,会慢慢将体内的胆红霉素排出体外,这时新生儿的黄疸症状也就逐渐退却了。
1.2 分类1.2.1生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在临床中是比较常见的一种黄疸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较多,同时新生儿的肝功能尚未发育完全,并且黄疸的发生也和患儿的肠肝循环特殊有直接关联[6]。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17例论文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317例临床分析【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病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31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的临床资料。
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以感染因素占首位,之后依次为母乳因素、溶血因素、围产因素、阻塞因素、不明原因等。
经临床及时对症治疗,积极预防并发症,治愈209例,好转76例,无效18例,转院14例,总有效率为89.9%,无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后取决于明确新黄疸的病因,早期诊断和治疗,若并发胆红素脑病,则预后差,临床工作中应对新生儿黄疸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中图分类号】000【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5511(2012)06-0223-01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原因很多,尤其在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更应高度重视,及时诊断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可减轻新生儿黄疸程度,减少或避免后遗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康复[1]。
现对我院317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诊治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 本组317例病例资料系我院住院治疗患儿,均符合《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2]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年龄2~32d,其中男183例,女134例,男女比例为1.37 : 1;足月儿265例,早产儿52例;剖宫产212例,自然分娩105例;出现黄疸日龄1w 87例,>2w 39例,>3w 11例,>3w 6例。
1.2病因: 感染因素98例(30.9%)占首位:包括肺炎、脐炎、上呼吸道感染、胃肠道、败血症及其它感染等;母乳因素74例(23.3%),发病日龄>2 w;溶血因素51例(16.1%)、围产因素43例(13.5%):包括窒息、缺氧、头颅血肿、红细胞增多症、胎膜早破、早产等;阻塞因素35例(11.1%)、不明原因16例(5.1%)等。
新生儿黄疸治疗与护理的进展
新生儿黄疸治疗与护理的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也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目前临床研究对治疗及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了新的发现和改进。
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治疗此病的最新研究并结合临床实际简要介绍有效改善黄疸的临床症状、降低胆红素含量的技术及治疗护理方法。
标签:新生儿;黄疸;治疗;护理新生儿黄疸是儿科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一种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致使皮肤、黏膜、巩膜发黄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由于新生儿的血脑屏障功能不完善,血中的游离胆红素增高可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对神经系统产生毒性作用,引起胆红素脑病影响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中枢神经系统受损等一系列并发症,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1/2~1/3的患儿死亡[1],严重威胁着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命。
目前临床研究对治疗及护理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有了新的发现和改进。
对有效改善黄疸的临床症状,降低胆红素含量,临床疗效显著。
现综述如下。
1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1.1 茵栀黄在治疗新生儿黄疸中治疗效果良好和志奇[2]报道以服用茵栀黄口服液加婴儿素的观察组115例与口服鲁米那复合维生素B对照组进行治疗10后观察。
通过统计学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检测,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治愈率是80.9%,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治愈率69.1%,总有效率86.7%。
相对而言,茵栀黄治愈率高、疗程短、安全、无明显的副作用。
1.2 蓝光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主流疗法其原理是蓝光照射可破坏游离胆红素的结构,使胆红素由脂溶性转化成水溶性,经胆汁和尿液排出,使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达到改善黄疸的临床症状。
舒远琴[3]通过对100例黄疸新生儿采用白蛋白1g/kg一次静脉滴注,同时给予蓝光治疗,将患儿裸体卧放于蓝光箱内,以避光眼罩遮住双眼及会阴,使用524~480nm波长的蓝光治疗,疗程5天后总有效率99%,黄疸消退时间为3~6天,住院时间4~7天。
表明丙种球蛋白可以抑制血红素向胆红素转化,减少胆红素的生成,从而降低胆红素含量。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论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分析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论文: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治疗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临床治疗方法。
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中11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本组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中,围产因素引起的48例,占40.68%,新生儿溶血病34例,占28.81%;因感染因素引起的32例,占27.12%,其它因素引起的4例,占3.39%。
经光照结合药物治疗后治愈72例,好转36例,总有效率91.52%。
结论:重视孕产期健康教育及优生优育是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重要措施,出生后加强新生儿胆红素监测,及早发现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进行药物及其它有效治疗方法可治愈。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病原因;治疗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的常见病[1],发病原因是由于新生儿期,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于皮肤、巩膜及黏膜黄疸,2~3周仍不退,甚至继续加深、加重现象的统称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因素很多,目前临床上的主要因素有围产因素、新生儿溶血病、因感染因素以及其它因素,从本组病例看,围产因素造成的占40.68%,为该病的主要因素,因此重视孕产期健康教育及优生优育是预防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重要措施。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2月出生的新生儿中的118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患儿资料,天龄0.5~26天,其中男婴72例,女婴46例;剖宫产81例,占68.64%,早产儿11例,占9.32%。
本组患儿入院后均进行血、尿、大便常规、肝功能(包括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等检查,并根据患儿情况进行胸片、血培养、肝胆、溶血等相关检查。
1.2诊断标准: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1、早产儿血清胆红素浓度> 255μmol/l,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μmol/l;2、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检查血胆红素>102μmol/l;3、血清直接胆红素>26μmol/l;4、黄疸持续不退或进行性加重,且时间较长,超过2~4周;5、血胆红素值每天上升>85μmol/l[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临床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China &Foreign Medical Treatment中外医疗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大部分新生儿出生2~3d 会出现黄疸,4~5d 时达到高峰,一般情况足月儿在7~10d 后,黄疸会逐渐消退,早产儿在2~4周后会消退,期间无伴其他不适临床症状,这种属于生理性黄疸。
如有①生后24h 内出现黄疸;②血清胆红素足月儿>221μmol/L 、早产儿>257μmol/L ,或每日上升超过85μmol/L ;③黄疸持续时间,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④黄疸退而复现;⑤血清结合胆红素>34μmol/L 。
具备其中1项者即可诊断为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如果未能及时有效治疗,未结合胆红素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引发胆红素脑病,非死即残。
因此,对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要及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减少伤残率。
目前,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上有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改进,现综述如下。
1光照疗法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1]。
其作用机制为在光的异构化作用和氧化作用下,脂溶性的IXaZ 型胆红素异构化为水溶性的IXaE 型胆红素,IXaE 型胆红素可通过胆汁排泄到肠腔,或经尿液排出,从而降低了血清胆红素的浓度,起到治疗效果。
由于蓝光的波长为420~480nm ,与胆红素的吸收光谱非常相似,因此,传统观点认为蓝光照射的治疗效果最佳,但是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μmol/L ,且血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能出现青铜症。
目前主张在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时,使用换血疗法治疗比光疗更安全[2]。
光照疗法的常用设备是蓝光箱。
虽然,光照治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首选,但是光照疗法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皮疹、呕吐、腹泻、发热、溶血、视网膜损伤及不显性失水增加等。
为了改善传统光照治疗中存在的一些不良反应,目前对光照治疗的设备、光源类型、光照时间及光疗方式有了一系列的改进。
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
探讨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是新生儿时期的常见病,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新生儿时期对胆红素代谢不成熟,血中胆红素水平增高,出现皮肤黏膜的黄染现象。
临床数据表明我国50%足月儿及80%早产儿可发生新生儿黄疸[1]。
因此对于被新生儿黄疸应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对于新生儿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非常重要。
近几年来,随着对新儿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
以下对近几年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进行综述。
1新生儿黄疸的诊断新进展1.1血清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检测新生儿黄疸包括生理性黄疸(physiologic jaundice) 和病理性黄疸(pathologic jaundice)。
其生理性黄疸的主要特点是新生儿通常情况良好,足月儿一般生后2~3d出现黄疸,4~5d可达高峰,5~7d可以则消退,最常不超过2周;早产儿的黄疸多于出生后3~5d出现,5~7d达高峰,7~9d消退,最长可延迟到3~4周,同时新生儿每天血内的胆红素水平升高不是很迅速,总胆红素水平高于85mmoL/L但不超过221mmoL/L。
是新生儿特发的一种生理现象,一般情况下不需要特殊治疗。
病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h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mmol/L(1~3mg/dl)逐步上升到86mmol/L(5mg/dl)或以上。
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1mmol/L,持续时间早产儿257mmol/L。
持续时间4周。
黄疸经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mmol/L。
如果新生儿黄疸符合上述任何一个条件则可诊断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2对血清总胆汁酸(TBA)的检测由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不容易区分,在临床上我们需要更灵敏特意性的指标进行区别。
胆汁酸是由胆固醇在肝细胞微粒体内转化而成,当出现胆汁淤积时则可以引起血清胆汁酸增高[3]。
判断肝细胞和胆汁淤积的程度。
新生儿黄疸治疗进展分析
新生儿黄疸治疗进展分析【摘要】新生儿黄疸又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在临床上是常见的新生儿疾病,是因为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出现异常引发。
患有该疾病的新生儿会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病情恶化的时候会严重影响到新生儿的健康,造成神经系统的永久性损害,甚至发生死亡。
目前,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换血治疗、抚触治疗、游泳治疗、针灸治疗、照射治疗和蒙脱石散的应用等。
对于该疾病的治疗,这些方法效果不一,进行综合性的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因此,本文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治疗进展;胆红素临床上,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症状表现是皮肤、皮肤黏膜以及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现象,引发该疾病的原因主要是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出现异常的上升,另外,某些肝脏疾病和血液类疾病也会引发黄疸的出现。
一般情况下,新生儿黄疸可以自行消退,但是,如果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过高,就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否则会引发神经细胞病变,威胁到患儿的生命,或者会留下后遗症[1].对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换血、游泳、照射和抚触等[2].本文根据临床经验,对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1药物治疗对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西药治疗、中药治疗和中西药结合治疗。
1.1 西药治疗临床上,使用西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药物比较少。
近年来,苯巴比妥联合鲁可合剂和尼克刹米在治疗新生儿黄疸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效果。
研究表明,联合应用这三种药物可以显着降低患儿血液中胆红素的水平.1.2 中药治疗中药方面,应用茵栀黄颗粒联合黄柏进行外洗,可以有效缩短疗程。
新生儿退黄汤,主要组分是青黛、紫草、茵陈、白芷、车前子、焦山楂和乳香,对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具有预防作用。
现在,临床上还应用三黄汤和陈茅根汤等进行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1.3 中西药联合治疗有研究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新生儿黄疸,口服苯巴比妥,静脉滴注可拉明注射液,同时给予血白蛋白进行滴注,给予中药制剂茵陈茅根汤和三黄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进展
【摘要】非生理性高胆红素血症是指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血清总胆红素值已达到相应日龄及相应危险因素下的光疗干预标准,或每日上升超过85umol/l(5mg/dl),或每小时>0.5mg/dl、黄疸持续时间长,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黄疸退而复现,血清结合胆红素>34 umol/l(2mg/dl),凡出现上述情况之一时要考虑为病理性黄疸,对其进行合理有效的治疗。
是降低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近年来随着新生儿黄疸研究的不断深入.对其治疗方法也有了新的发现及改进,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药物;光化学;高压氧;交换输血;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
【中图分类号】r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119-02
1 药物治疗
1.1 腺苷蛋氨酸(思美泰)腺苷蛋氨酸是目前治疗肝内胆汁郁积、保护肝脏、促进黄疸消退的药物之一。
外源性腺苷蛋氨酸可以补充急性肝损伤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体内缺少的内源性腺苷蛋氨酸,有效减少胆酸肠-肝循环,保护受损的肝细胞,改善肝脏微循环,使胆汁运输系统功能正常并提高对内外源毒性物质的解毒处理能力,防止肝内胆汁郁积,达到保肝利胆双效合一的作用,从而改善临床症状和肝脏生化指标。
1.2 微生态制剂在常规治疗黄疸的基础上加用微生态制剂,能
明显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及降低血清胆红素,从而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其作用途径为:新生儿出生时肠道内无细菌,结合胆红素不能被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而微生态制剂主要含双歧杆菌、嗜乳酸杆菌、粪肠球菌,均是益生菌,能促进肠道菌群平衡,建立正常菌群,从而促使结合胆红素还原成尿胆原,随粪便排出。
目前常用的微生态制剂是金双歧。
1.3 肝酶诱导剂:有改善酶合成及提高酶活力,促进胆汁排泄双重作用。
常用笨巴比妥每日5mg/kg,分2-3次口服,共4-5日。
1.4喜炎平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穿心莲总内酯,含数种内酯和黄酮,其主要作用有:(1)抗病毒作用,对腺病毒、流感病毒、巨细胞病毒等有灭活作用;(2)抗细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3)免疫系统作用,可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巨噬细胞对细菌、病毒的吞噬能力,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增加细胞免疫力。
1.5 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可阻断网状内皮系统fc受体,抑制吞噬细胞破坏已被抗体致敏的红细胞,用法为0.5-1g/kg,于6-8小时内静脉滴入,早期应用临床效果较好。
1.6 供给白蛋白:输血浆每次10-20ml/kg或白蛋白1g/kg,以增加其与未结合胆红素的联接,减少胆红素脑病的发生。
1.7 蒙脱石散:胎粪内有大量胆红素,50%可被再吸收,胎粪排出时间越早,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就越少,蒙脱石散为天然双八面体层纹结构的微粒粉剂,可以修复,提高黏膜屏障对攻击因子的
防御功能,具有平衡正常菌群和局部止痛的作用,吸附并固定了胆红素,减少肠道对胆红素的吸收,促进胆红素的排出,从而减少新生儿的肝-肠循环,使血清胆红素水平明显降低,缩短病理性黄疸的持续时间[1]。
1.8 中医中药
《诸病源侯论·小儿杂病诸侯·胎黄侯》曾记载:小儿胎黄.其母脏气有热,熏蒸于胎,至生下小儿体皆黄,谓之胎黄。
中医认为新生儿黄疸发病原因多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蕴湿热,透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或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虚弱,脉络阻滞,湿浊内生,从而导致脾胃湿热,肝失疏泄,胆汁外溢。
病变在肝胆脾胃。
故采用清热利湿,疏肝利胆的黄疸茵陈颗粒治疗此病。
茵陈《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
善消肝胆之热,兼理肝胆之郁,热消郁开,胆汁入小肠之路毫无阻隔也。
”现代医学研究。
茵陈蒿具有显著的利胆作用,在增加胆汁分泌的同时,也增加胆汁中固体物、胆酸和胆红素的排除,是治疗黄疸的良药,应用茵陈蒿汤等方加减均取得了一定的疗效[2]
1.9小剂量生理盐水灌肠小剂量生理盐水行不保留灌肠后,可刺激肠管蠕动,增加粪便排出,从而干扰胆红素的肠-肝循环。
该方法简单有效,无不良反应,适于临床应用。
2 光照疗法
光照疗法是治疗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光疗使未结合胆红素光异构化,形成构象异构体和结构异构体,即光红素(lr);
上述异构体呈水溶性,可不经肝脏处理,直接经胆汁和尿液排出。
波长425-475um的蓝光和波长510-530um的绿光效果最佳,主要有光疗箱、光疗灯和光疗毯,目前常用的光疗设备是蓝光箱,光疗箱以单面光160w、双面光320w为宜,双面光优于单面光,影响光疗效果的因素为光源性质与强度、单面光源或多面光源,光源-光照对象距离、暴露在光源下的体表面积及光照时间。
光照强度以光照对象表面所受到的辐照度计算。
辐照度由辐射计量器检测,单位为uw(cm2.nm)。
辐照度与光疗时总胆值下降率直接相关。
标准光疗为8-10(cm2.nm),强光疗> 30(cm2.nm)。
光照时,婴儿双眼用黑色眼罩保护,以免损伤视网膜,除会阴、肛门部用尿布遮盖外,其余均裸露;可连续照射,也可间隔12小时进行。
实践证明其拥有肯定的疗效,但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如发热、腹泻、皮疹,但多不严重,可继续光疗,蓝光可分解体内核黄素,光疗超过24小时可引起核黄素减少,并进而降低红细胞谷胱苷肽还原酶活性而加重溶血,故光疗时应补充核黄素(光疗时每日3次,5mg/次;光疗后每日1次,连服3日);当血清胆红素>68umol/l(4mg/dl),并且血清谷丙转氨酶和碱性磷酸酶增高时,光疗可使皮肤呈青铜色即青铜症,此时应停止光疗,青铜症可自行消退。
此外,光疗时应适当补充水分及钙剂。
3 高压氧
高压氧治疗能使肝脏血流量增加,血氧含量增加,能明显改善组织细胞的缺氧状态;能使肝酶活性增加,肝脏摄取、结合、排泄胆
红素的能力增强,促使肝脏胆红素的代谢功能转为正常。
高压氧治疗在国外常用,其疗效与常规的蓝光治疗相同。
4 同步换血法
换血疗法能及时换出部分血中游离抗体和致敏红细胞,减轻溶血,换出血中大量胆红素,防止发生胆红素脑病;纠正贫血,改善携氧,防止心力衰竭。
大部分rh溶血病和个别严重的abo溶血病需换血治疗:(1)血源:rh溶血病应选用rh系统与母亲同型、abo 系统与患儿同型的血液,紧急或找不到血源时也可选用o型血;母o型、子a或b型的abo溶血病,最好用ab型血浆和o型红细胞混合血;有明显贫血和心力衰竭者,可用血浆减半的浓缩血;(2)换血量:一般为患儿的2倍(约150ml-180ml/kg),大约可换出85%的致敏红细胞和60%的胆红素及抗体;(3)途径:近年来开展的外周血管双管同步换血法,能提高换血效果,并且能减少污染机会,避免空气栓塞和血块栓塞的危险。
黄辉文等应用输液泵控制全自动换血疗法治疗重症新生儿黄疸,换血过程生命体征监测平稳安全,治疗新生儿重症黄疽实用安全。
换血期间监测生命体征并做血常规,血气分析、电解质及生化检查是换血成功的重要保证。
5 改良式抚触
通过抚触可使迷走神经的紧张性增加,胃肠激素分泌增加,食欲增强,刺激胃肠蠕动。
增加拨揉左下腹可加强大肠的蠕动功能,按揉龟尾穴、推下七节骨可通调大肠,泻热通便,增加粪便的排出,更有效地减少未结合胆红素的重吸收,减轻黄疸症状[3.4]。
参考文献:
[1] 刘冬俊.蒙脱石散佐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治疗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9):69·71.
[2] 牟舂笋,刘琳,徐文菊等.茵栀黄口服液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j].2009,33(2):13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