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论文
![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698d6e35ef7ba0d4a733b12.png)
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新进展【摘要】新生儿黄疸是临床最常见的生理及病理现象,及时准确的判断新生儿黄疸的性质,进行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国内外医学人士一直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随着医学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医学界对于新生儿黄疸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通过对新生儿黄疸的诊疗总结,从而不断促进新生儿黄疸的诊治。
【关键词】新生儿黄疸;诊疗;新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临床常见的生理和病理现象,特别是一周内的新生儿,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和重要的抗自由基的生理作用。
对新生黄疸进行适当有效的干预和治疗,可以避免由胆红素升高引起的胆红素脑病,从而降低死亡率[1]。
本文从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理、预测和防止措施等方面对近年来新生儿黄疸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1 发病机理由于新生儿的血液中红细胞寿命短,而血液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及胆红素的肠肝循环,所以增加了胆红素肠肝循环量,从而致使体内胆红素积聚。
加之新生儿的排便量少,肝葡萄糖醛酸转移酶不够成熟,从而导致胆红素排泄速度小于其积聚速度[2]。
所以二者共同导致新生儿出生几日内血胆红素的浓度逐渐升高。
2 新生儿黄疸的分类2.1 生理性黄疸主要是由于胎儿出生后体内含有过多的胆红素,但是新生儿的代谢能力和排泄能力远远不足以排泄多余的胆红素,导致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
一般正常新生儿多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轻重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无不适症状,多在7-10天后消退。
早产儿多3-5天出现黄疸,由于早产儿身体各机能发育十分不完善,导致黄疸程度较重,对新生儿影响较大,消退较慢。
生理性黄大属正常表现,不需要医治。
2.2 母乳性黄疸母乳性黄疸主要是指新生儿出生后采用母乳喂养,一般4-7天后出现黄疸,2-4周达高峰,但是2个月后会逐渐消退,且新生儿的一般无异常反应,严重者在停止母乳喂养后黄疸即逐渐消退。
由于近年来母乳喂养率逐渐上升,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也逐年升高,临床应注意预防,一般孕母期间要注意饮食,禁忌辛辣之物,密切观察新生儿的皮肤变化情况,出现症状及时就诊。
新生儿黄疸疾病研究报告
![新生儿黄疸疾病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f70d3ad50e2524de5187ee0.png)
新生儿黄疸疾病研究报告疾病别名: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所属部位:全身就诊科室:儿科病症体征:败血症,胆道闭锁,核黄疸疾病介绍: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出生24小时后血清胆红素由出生时的17~51MOL/L (1~3MG/DL)逐步上升到86MOL/L(5MG/DL)或以上,临床上出现黄疸而无其它症状,1~2周内消退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互足月儿不超过204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MOL/L(15MG/DL),但个别早产儿血清胆红素不到204MOL/L(12MG/DL)也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对生理性黄疸应有警惕,以防对病理性黄疸的误诊或漏诊症状体征:(一)病史1、黄疸出现时间 24小时内出现共同疸者应首先考虑新生儿溶血症,其次再考虑CMV等先天性感染2~3天者以生理性黄疸最常见,ABO溶血症亦应除外4~7天者以败血症、母乳性黄疸较多见7天后呈现黄疸者则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均属可能。
2、黄疸发展迅速新生儿溶血症最最快,其次最败血症,新生儿肝炎及胆道闭锁发展较慢而持久。
3、粪便及尿的颜色粪色甚浅或灰白、尿色深者提示新生儿肝炎或胆道闭锁。
4、家族史家族有蚕豆病患者应考虑是否G6PD缺陷病父母有肝炎者应除外肝炎。
5、妊娠史、生产史(胎膜早破、产程延长提示产时感染)、临产前母亲用药史等。
(二)临床症状:1、生理性黄疸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D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病因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be67ff6294dd88d0d26b87.png)
6 3 5 0 9 9 四 川 省 达州 市 中心 医 院
摘要 新 生儿 黄疸是新生儿 时期 的最常见症状 , 其 发病率高 , 所 以一直都 是新 生儿领域研究 的热 门课题 , 本 文就新生
儿黄疸 的常见病 因和 目前 临床实验室开展 的检验项 目进行 了综述 , 并对实验室检验项 目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
生 成胆 红素 约 8 .5 mg / k g, 而成人仅为 3 . 8 mg / k g, 其 原 因主要有 : ( 1 ) 红 细胞 数 较 多 且 破坏 也 多 , 出 生 后 氧分压增 高 , 血氧 含量 升高 , 宫 内低 氧 环 境 产 生 的 过 多 的红 细 胞 被 破 坏 ; ( 2 ) 红 细 胞 寿 命 比成 人 的 短 ,
成胆 素原 , 且 新 生 儿 肠 道 内 葡 萄 糖 醛 酸 苷 酶 ( 8 一 g l u c u r o n i d a s e ,  ̄ - GD) 活性 高 , 能将 结 合 胆 红 素水 解 成葡 萄糖 醛酸 和未 结合 胆 红 素 , 后 者易 被 肠 壁 细胞 吸 收 经 门静 脉 到 达 肝 脏 , 加 重肝脏 负担 。
1 . 2 病 理 性 黄 疸 引 起 新 生 儿 病 理 性 黄 疸 的 因 素
引起新 生儿 黄疽 的原 因十 分 复杂 , 首 先 是 新 生 儿 时 期 的胆 红 素 代 谢 特 点 决 定 了 新 生 儿 易 于 出现 黄 疸 , 其次 , 围 生 期 因素 和 产 后 护 理 不 当 也 可 导 致 新 生 儿 黄疸 的发生 。因此 , 通 常 将 新 生 儿 黄 疸 分 为 生 理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da67f9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82.png)
目录
• 新生儿黄疸概述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要点 •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 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的未来展望
01
新生儿黄疸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分类
生理性黄疸
病理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胆红 素代谢异常引起血清胆 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皮 肤、巩膜和黏膜黄染的 现象。
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溶血性黄疸或光疗无效的患儿,可 采用换血疗法,以快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
03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措施
孕期保健
避免使用某些药物
加强孕期保健,定期产检,及早发现 并处理孕期并发症和合并症,降低新 生儿黄疸的发生风险。
孕期和哺乳期应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引 起新生儿黄疸的药物,如抗生素、维 生素K等。
个体化治疗
根据患儿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国际合作与交流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动新生儿黄 疸诊疗水平的提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治疗方案制定
根据初步诊断结果,进一步排查引起黄疸的 病因,如溶血、感染、先天性代谢异常等。
疗效评估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如血清 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情况等。
诊疗方法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类型的黄疸,可采用不同的药物治 疗方案,如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
光疗
通过蓝光照射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
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评估包括血清胆红素水平的测定、肝功能检查、血常规检查等。医生会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 查结果判断黄疸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进展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be653e34a7302768f993905.png)
梗阻性黄疸
★先天性胆道闭锁
◆先天性畸形学说;感染学说 ◆临床表现:生后2~3周出现黄疸,逐渐加深,
皮肤呈黄绿色,排灰白色大便,尿深黄,肝 脾明显增大,营养和发育障碍 ◆实验室检查: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 低密度脂蛋白X阳性,肝胆B超、同位素胆道 扫描、胆道造影
◆实验室检查: ◇溶血的检查 ◇母婴血型鉴定 ◇血清特异性血型抗体检查 ▲抗人球蛋白试验 ▲抗体释放试验 ▲游离抗体测定
★红细胞G6PD缺乏症
◆性联不完全显性遗传病 ◆诱发溶血因素:感染、缺氧、药物等 ◆黄疸出现时间:多于2~4天 ◆实验检查
◇红细胞G6PD活性测定(G6PD/6PGD) ◇MHb、荧光斑点试验、NBT法 ◇变性珠蛋白小体生成试验
红细胞G6PD缺陷症等 ◆2~3天:生理性黄疸、ABO溶血、红细胞
G6PD缺陷症、存在使生理性黄疸加重的 因素
◆第一周末:感染、母乳性黄疸等
◆1周以后:感染性疾病、母乳性黄疸、胆
道闭锁等
※黄疸进展情况 ◆进展迅速:溶血病、败血症、G-6PD缺乏等 ◆进展较慢而时轻时重:新生儿肝炎 ◆进展缓慢而进行性加深:胆道闭锁
◆胆汁排泄障碍
◇胆管闭锁:先天性胆管闭锁和先天性胆总管 囊肿
◇新生儿肝炎 ◇先天性代谢缺陷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
半乳糖血症、糖原累积症Ⅳ型、尼曼皮克病、 戈谢病、酪氨酸血症 ◇Dubin-Johnson综合征:肝细胞分泌和排泄 结合胆红素障碍
溶血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多为母O型.婴儿A或B型, 约40%~50%发生于第一胎
概述
※定义
◆新生儿黄疸(neonatal jaundice) TSB>5-7mg/dl(85~119μmol/L) 成人>2mg/dl(34 μmol/L )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现状与进展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现状与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54b9012ba0d4a7303763a8f.png)
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黄疸现状与进展新生儿黄疸主要发生于早期新生儿,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茵栀黄口服液是根据古方茵陈蒿汤,经长期的临床应用及剂型改革研究研制而成。
目前临床上广泛用于新生儿黄疸、母婴血型不合引发的新生儿溶血等疾病的治疗。
本文就目前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现状做一综述。
标签:茵栀黄口服液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由于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肝脏对胆红素摄取与转化能力较低,加之胆红素肠- 肝循环,易于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为皮肤、巩膜、粘膜、体液和其他组织出现黄染现象。
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一般状态良好,不需干预治疗可自行消退。
但约5%~10%患儿是需干预治疗的病理性黄疸,如处理不当,严重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除造成神经系统损害外,常引起后遗症,严重可致死亡,故应及时查明病因,积极有效治疗。
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综合治疗法,包括:光疗、抗感染、控制溶血等病因治疗,必要时予碱化血液、白蛋白治疗预防胆红素脑病,达换血指征者予换血治疗。
蓝光照射治疗最常用,效果显著,但副作用亦较明显。
为减少蓝光照射的副作用,可加用口服药缩短光疗时间,但临床上可用的口服药极少。
茵栀黄口服液有退黄、利胆效果,为临床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一种途径[1]。
因此本文就茵栀黄口服液在新生儿黄疸治疗现状与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1新生儿黄疸的分类1.1生理性黄疸由于胆红素代谢特点,60%足月儿和80%以上早产儿在生后2~3 出现黄疸,4~5天最重,足月儿2周内消退,未成熟儿可延迟3~4周,血清胆红素足月儿不超过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 umol/L(15mg/dl),但患儿一般情况良好,食欲正常[2]。
1.2 病理性黄疸24小时内出现黄疸;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有较明显的黄疸,或足月儿〉221umol/L(12.9mg/dl),早产儿〉257 umol/L(15mg/dl);黄疸进展快:血清胆红素迅速增高,每日上升〉85.5umol/L (5mg/dl);黄疸持久:足月儿〉2周,早产儿〉4周;血清结合胆红素〉34.2umol/L (2mg/dl)[2]。
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黄疸](https://img.taocdn.com/s3/m/e6a0cbe019e8b8f67c1cb937.png)
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一周内的新生儿,既可以是生理现象,又可为多种疾病的主要表现。
胆红素重度升高或虽然不很高,但同时存在缺氧、酸中毒、感染等高危因素时,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存在远期神经系统后遗症。
因此,需及时正确判断黄疸的性质,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一、分类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1、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的胆红素代谢特点,即出生后胆红素的生成过多而代谢和排泄能力低下,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升高,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出现暂时性的、轻度的黄疸过程,称为生理性黄疸。
其特点为: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多于生后2~3天出现,4~5天达高峰,黄疸程度轻重不一,轻者仅限于面颈部,重者可延及躯干、四肢,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一般无不适症状,也可有轻度嗜睡或纳差,黄疸持续7~10天消退;早产儿多于生后3~5天出现黄疸,5~7天达高峰。
早产儿由于血浆白蛋白偏低,肝脏代谢功能更不成熟,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慢,可延长到2~4周。
病理性黄疸新生儿黄疸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需考虑为病理性黄疸:①黄疸出现早:生后24小时内出现;②程度重: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256.5μmol/L(15mg/dl);③血清结合胆红素增高>26µmol/L(1.5mg/dl);④进展快:血清胆红素每天上升>85µmol/L(5mg/dl);⑤黄疸持续时间较长,超过2~4周,或进行性加重或退而复现。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也因种族、地区、遗传、和喂养方式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差别。
如东方人比西方人高,母乳喂养儿较人工喂养儿高。
临床在鉴别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时,除血清胆红素为重要诊断依据外,必需结合病因和临床表现。
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喂养过迟等情况下血清胆红素虽在正常范围内,已有发生核黄疸的危险,应视为病理性黄疸。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儿科学会最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eb76f5a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5e.png)
美国儿科学会破新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黄粗玷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症状,约60%新生儿可出现不同程度黄疸.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强儿可出现产虫高胆红素血在达至引起胆红素脑病,炉致神经损害和功能找疾,对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危杏,对新生儿黄疸进行适时、有效、安全、经济的干Bi,避免胆红素腑病发’1.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和医疗资源浪费,是国内外医学年来努力的方向.美国儿科学会(AAP)于1994年制定了首个新生儿黄通干预指南[I],我国在2000年广州召开的新生儿黄1«与感染学术研讨会上,也制订了我国的黄报干预推荐方案(2)。
尽管从理论上讲,胆红素脑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但从人的So年代开始认识到该病以来.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经过了许多努力,胆红素脑病尽管已很少见.但仍在发生[3J.美国儿科学会在复习大年文献的基础上,以循证医学为依业;.对1994年指向进行了更新审机和修订,2004年制定了新的35周及以上胎龄新生儿黄也够床诊疗指南[4、51,该指两演濯了成功母乳喂养、黄妇出现时间、黄疟高危因泰评估、严密随访和适时干预的重要性,制定了黄疸干货的流程图和不同时段光疗及换血治疗的胆红索水平曲线,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值得我的借鉴.一、指南的关键部分指南认为,只要按照推荐意见执行,大部分的胆红素脑病都是可以预防的。
指南强调了对发生严重跖胆红素肌症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评估、进行紧密的前访和在有指征时及时有效的处理的期要性,对临床医生提出了以下建议:I)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祭:2)建立格定和评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护理方案:3)生后24小时内测法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TSB)水平或经皮胆红於(饮B)水平;4)应该认识到目测黄痘程度容垮出现误差.特别是在深肤色新生儿:5)应该按照出生后不同时间认识旭红来水平:6)应该意识到早产儿,特别是母乳嘤养的H产儿,容易发生严很高胆红素血症,应该予以更严密的监测:7)在出院前,应该时发生产虫高胆红素血流的危险因素进行系统的评估;8)应该对新生儿父母进行书面或口头的新生儿黄疸知识宣教:9)依据出院时间和风险评估结果对患儿提供合适的随访:10)对有指征患儿.立即进行光疗或换血治疗:二、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20(耳年指南中制定了个非常口.观的新生儿黄疸管理流程图,见图1,该流程图中,对TSB和TcB 的监测和对高服红素血症高危因素的评估贯穿始终,并强调严密的随访和适时的干预.二、关于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概念的区别核黄疸坳初是一个病理学名词,用来形容脑干神羟核和小脑被胆红素浸锹的情形,在给床上核黄疗和急、慢性胆红素脑病常常混为一谈。
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
![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2417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6272568.png)
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体内胆红素(bilirubin)代谢紊乱,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造成皮肤和眼角膜黄疸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中,黄疸是比较常见的疾病,大部分情况下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是在一些情况下,黄疸可能对婴儿的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及时干预。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新生儿黄疸干预方案,具体内容如下:1.早期评估:医务人员应该对出生后24小时内的新生儿进行早期评估,包括检查黄疸程度、皮肤颜色、眼角膜黄疸和一些相关的症状。
这有助于及早发现和干预。
2.黄疸指数监测:使用黄疸指数来监测新生儿黄疸的程度。
黄疸指数是通过测量新生儿皮肤的黄疸程度来确定的。
根据指数的高低,可以决定是否需要采取干预措施。
3. 母乳喂养:对于出生后24小时以上的新生儿,鼓励进行早期的母乳喂养。
母乳中含有一种成分,称为母乳黄素(breast milk jaundice),可以帮助新生儿排出体内的胆红素,减轻黄疸的程度。
4.频繁喂养:建议新生儿进行频繁喂养,以增加其排便次数。
排便有助于排出体内的胆红素。
对于母乳喂养的婴儿,每天至少要有6次以上的排便。
5.光疗治疗:对于黄疸指数较高的新生儿,可以采取光疗治疗。
这是通过让新生儿暴露在特定波长的光线下,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帮助其排出体外。
光疗通常使用蓝光或黄光来进行。
6. 负压包围:对于黄疸指数很高或出现并发症的新生儿,可以考虑使用负压包围(phototherapy plus exchange transfusion)。
这种方法将光疗和输血结合起来,以更快地清除体内的胆红素。
7.家庭护理指导:对于新生儿黄疸的家庭,医务人员应提供相关的护理指导。
这包括了解黄疸的常见症状和处理方法、如何观察黄疸的程度、喂养的建议等。
此外,家庭也应该了解有关黄疸并发症的信息,包括脑黄疸等。
8.定期复诊:在干预期间,医务人员应安排定期的复诊,以监测新生儿的黄疸程度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变化。
根据情况,医生可能需要调整干预措施或进一步评估。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3122d3a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18.png)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论文新生儿黄疸常见于新生儿出生后的前两周内,它是由肝脏无法处理体内溶血产物、胆红素的过多积聚在体内造成的。
这个疾病对新生儿的健康有一定危害,因此,在临床医学上,对新生儿黄疸的研究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新生儿黄疸的临床医学问题。
一、病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未成熟的肝脏无法有效处理胆红素。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将会加重黄疸的症状:1. 胎盘损害胎盘的剥离或其他方面的损害都会导致胎儿血液中胆红素的升高。
生后的排泄功能在短时间内不足以处理大量的胆红素,导致了黄疸的发生。
2. 肝脏发育不完全在出生之前,新生儿的肝脏只有一部分成熟,未来数日或数周的时间中才能够发育完全。
因为肝功能不足,新生儿难以快速处理体内过多的胆红素。
3. 人工喂养相比于母乳喂养,人工喂养会增加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
母乳中含有未知的蛋白质和化学物质,可以帮助促进胎儿排泄胆红素。
4. 合并疾病如新生儿的血型不符、肝炎等疾病,都会引起新生儿出现黄疸的症状。
二、症状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和眼睛发黄,特别是在头部、颜面、双手和脚趾等易于检查的部位。
症状的严重程度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或是因为其他原因而变得轻微。
三、治疗1. 光疗光疗是新生儿黄疸最常用的治疗方法。
它通过专业的光源帮助新生儿肝脏处理体内的胆红素。
在光疗中,医生通常会将新生儿放在一个带有专业灯管的温暖室内,以确保光线均匀扫过其身体各个部位。
2. 换血疗法换血疗法可以将新生儿体内的富含胆红素的血液替换成其他人或新生儿自己体内的血液,这样就能有效缓解黄疸的症状。
3. 药物治疗在某些情况下,医生还可以使用抗胆红素药物治疗新生儿黄疸。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新生儿肝脏的功能并加速胆红素的消除。
四、预防为了预防新生儿黄疸,可以采取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如让新生儿经常暴露在日光下、尽早开始母乳喂养、避免过度人工喂养等。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且危害性较低的疾病,一般情况下,采取必要的治疗和预防措施就可以得以治愈。
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生儿黄疸诊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6895c8f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f7.png)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目的
探讨新生儿黄疸的最新诊治进展,包括诊断方法、治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
研究意义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生儿黄疸的诊治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了解 最新的诊治进展有助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疗水平,为患儿提供更加安全、有效 的治疗,降低因黄疸导致的并发症和死亡率。
02
黄疸基础知识
由于肝脏功能受损,导致 胆红素代谢障碍,常见于 肝炎、肝硬化等疾病。
阻塞性黄疸
由于胆道阻塞,导致胆红 素排泄受阻,常见于胆结 石、肿瘤等疾病。
黄疸成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
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 完全发育,导致胆红素代 谢异常。
母乳性黄疸
由于母乳中某些成分影响 胆红素代谢,导致新生儿 出现黄疸。
遗传性疾病
药物治疗
使用肝酶诱导剂、白蛋白等药物治 疗,促进胆红素排泄。
换血疗法
当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时, 采用换血疗法降低胆红素水平。
治疗效果
治愈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生儿黄 疸的治愈率逐年提高。
并发症发生率
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新生儿黄 疸的并发症发生率得到有效控制。
复发率
部分新生儿黄疸可能复发,需要 持续监测和干预。
治疗方法进展
光疗
光疗是治疗新生儿黄疸的常用方法,近年来发展了新型光疗设备, 如LED光疗仪,具有更高的治疗效率和安全性。
药物治疗
临床试验不断探索新的药物治疗方法,如中药、益生菌等,以改善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效果。
换血疗法
对于严重新生儿黄疸,换血疗法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发展 了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技术,提高了换血的安全性和效率。
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 引言 • 黄疸基础知识 • 生儿黄疸诊治现状 • 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 未来展望 • 结论
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
![新生儿黄疸的诊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bc9d08ea763231126fdb1130.png)
异常
红细胞形态异 常、红细胞酶 缺乏、血红蛋 白病、药物性 溶血、感染、 DIC
编辑ppt
正常
窒息、感染、头颅血肿、 IDM幽门狭窄、小肠闭锁、 Lucey-Driscoll综合征 Grigler-Najiar综合征 Gilbert综合征、甲低 母乳性黄疸
肠道: 结合胆 红素
尿胆 原及 其氧 化产 物
细菌缺乏
结肠 随粪便排出
葡萄糖醛酸苷酶
肾脏 排泄
肝脏:
肠
变成
肝
结合
循
胆红
环
素
增
加
排泄延迟
未结合胆 红素增加
4.肠肝循环 特点
编辑ppt
6
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标准
• 传统诊断标准:(足月儿12.9mg/dl,早产儿15mg/dl) • 我国足月新生儿血清总胆红素峰值:10~12.1 mg/dl • 国 内 :>25%(34.4%) 健 康 足 月 儿 总 胆 红 素 水 平 大 于
临床实际
经皮胆红素 胆红素:白蛋白 干预
出院前风险评估
出院后随访
1994 AAP指南 2004 AAP指南
肤色的影响
新技术的应用
明确生物学作用
定义光疗和换血 界限
推荐:作为临床换血的 指导
按照胎龄和危险因素调 整TSB的界限 推荐使用IVIG
——————
依据临床鉴别 来推荐
编辑ppt
推荐针对所有出院前的 婴儿
• 4.若存在危险因素,年龄<72h者应观察48120h
编辑ppt
16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302f26e0b1c59eef8c7b439.png)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作者:杨彩秀杨新平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近年来我国对生后具有高危因素新生儿进行预防性治疗的研究较多,但是有关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及其早期干预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首先探讨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具体分析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概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治疗方法,最后提出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诊治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指的是黄疸指数超过正常值范围的新生儿黄疸,当前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率逐渐增加,如何减少黄疸引起的脑损伤和听力损伤意义重大【1】。
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主要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有关【2】。
本文为此具体综述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治进展,现报告如下。
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表现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主要原因是宫内或分娩过程中感染了细菌,使新生儿肝细胞功能受损害,继而出现感染性黄疸【3】。
从临床特点上来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表现为体温不正常、食欲不佳、呕吐等表现症状;伴有贫血或大便颜色变淡;出生2-3周后黄疸仍持续不退甚至加深,或减轻后又加深;黄疸程度重,呈金黄色或黄疸遍及全身,手心、足底亦有较明显的黄疸;黄疸出现得早,生后24小时内即出黄疸【4】。
2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2.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病机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通常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的代谢特点引起的,新生儿刚出生时,肝脏肝能还不够完善,无法排除体内的一些物质而形成的。
其具体发病机制如下:(1)胆汁排泄有障碍:由于胆管阻塞,肝细胞排泄结合胆红素障碍或胆管受阻,胆红素不能排泄到小肠,使胆汁淤积在肝细胞或胆道内而引起新生儿黄疸【5】。
(2)肝脏胆红素代谢发生障碍:由于肝细胞发炎或肝细胞内缺少一种酶,或这种酶活力低,肝细胞摄取和结合胆红素的功能会降低,无法很好排泄胆红素,使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也会引起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与康复效果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与康复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353bf163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0d.png)
新生儿黄疸:早期干预与康复效果一、引言新生儿黄疸,又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
它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紊乱,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升高,从而引起皮肤、黏膜和巩膜黄染的临床现象。
据统计,我国新生儿黄疸的发病率约为60%,其中约有10%的患儿可能发展为病理性黄疸,对患儿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因此,对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和康复效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二、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新生儿黄疸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胆红素的生成、转运、代谢和排泄过程有关。
胆红素是由红细胞破坏产生的,新生儿红细胞寿命短,胆红素生成速度较快。
同时,新生儿肝功能不完善,对胆红素的摄取、结合和排泄能力较低,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积聚。
此外,新生儿肠道菌群未建立,不能将胆红素还原为无色的胆素原,进一步加重了黄疸的程度。
三、新生儿黄疸的分类根据血清胆红素浓度和黄疸出现的时间,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血清胆红素浓度较低,无需特殊治疗,一般在出生后1-2周内自行消退。
病理性黄疸则在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血清胆红素浓度较高,持续时间较长,可能对患儿的神经系统造成损害,需及时治疗。
四、新生儿黄疸的早期干预早期干预是降低新生儿黄疸并发症风险的关键。
对于生理性黄疸,可通过喂养、光照和抚触等非药物治疗方法进行干预。
喂养可以促进肠道蠕动,加快胆红素排泄;光照疗法可促进胆红素的转化和排泄;抚触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对于病理性黄疸,则需采取药物治疗,如使用抗生素、肝酶诱导剂等,以降低血清胆红素浓度,防止核黄疸的发生。
五、新生儿黄疸的康复效果新生儿黄疸的康复效果与早期干预密切相关。
通过早期干预,大部分新生儿黄疸患儿的症状可得到明显缓解,血清胆红素浓度逐渐恢复正常。
在康复过程中,患儿家长需密切关注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定期复查血清胆红素浓度,以确保黄疸无复发。
此外,合理喂养、保持充足睡眠和适当户外活动等,也有助于患儿的康复。
新生儿黄疸-新进展
![新生儿黄疸-新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5c36455caaedd3383c4d378.png)
生理性黄疸存在个体差异 95年~99年,调查876例正常足月母乳喂养
Tbil 204±54.7mol/L (11.9±3.1mg/dl) 34.4%新生儿Tbil >205.2mol/L 14.3%新生儿Tbil >256 mol/L
生理性黄疸与病理性黄疸的区分并非绝对 如早产儿在缺氧、酸中毒、低体温时
Coombs’试验阴性 HCT或 网织红或
非免疫因素 严重同族免疫性溶血 感染(…)
Coombs’试验 弱阳性
轻,中度同族 免疫性溶血
Coombs’试验 阴性
Coombs’试验阴性
HCT 网织红 血涂片有溶血 改变
HCT或 网织红或
药物 红细胞酶缺陷 红细胞膜缺陷 血红蛋白病
感染 一般因素
2. 痉挛期(1~2d):痉挛,伸肌张力增高出现角弓 反张,80%患儿出现发热
3. 恢复期(1~2W):吸吮力和反应,呼吸好转, 痉挛减轻,肌张力从增高发展到肌张力减低
后遗症期(2m后):手足徐动,眼球运动障碍,听 力障碍,智力发育落后
慢性胆红素脑病
继发于高胆之后的慢性胆红素脑病
1岁内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活跃,持续强迫 性性紧张性颈反射和矫正反射,运动发育落后
高胆红素血症(hyperbilirubinemia)
足月儿: >205.2mol/L (12mg/dl) 早产儿: >256.5mol/L (15mg/dl)
生理性黄疸 病 理 性 黄 疸 高胆红素血症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代表性疾病
常见病因
引起病理性黄疸的代表性疾病
*新生儿溶血性疾病
1. 新生儿溶血病(母子血型不合,同族免疫性溶血) 2. 红细胞酶缺陷(G-6-PD缺陷症等) 3. 红细胞结构异常(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 4. 感染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研究报告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研究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9d0c631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e3.png)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研究报告【前言】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呈现黄色的一种疾病。
在新生儿中比较常见,其中男婴的发病率略高于女婴。
本文旨在探讨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与治疗方案。
【黄疸的原因】新生儿黄疸的发生是由于新生儿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过高所致。
在婴儿出生时,胆红素的清除能力相对较弱,身体内的胆红素会积累到一定浓度后导致黄疸。
此外,一些疾病也会导致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如溶血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等。
【黄疸的诊断】1.体检:通过观察皮肤、黏膜是否呈现黄色来进行初步判断。
2.血清胆红素测定:通过抽取婴儿血液进行检测,一般婴儿出生48个小时后进行第一次检测,如需要再检查第二次或更多次。
3.听日光下检查:通过将婴儿放置在荧光灯下,医生可以通过观察皮肤黄疸的程度来进行诊断。
【黄疸的治疗】1.光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荧光灯治疗来加速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2.换血疗法:适用于胆红素浓度极高的严重黄疸患儿,通过血液置换来减少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
3.药物治疗:如利胆排黄颗粒、氯菲酮等药物,可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和排泄。
【注意事项】1.防止脱水:光疗时需保持婴儿充足的饮水量。
2.保持光疗的距离和时间:其距离和时间需按照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进行把控。
3.注意肌肉有无受损:光疗会对婴儿的皮肤和肌肉造成一定的影响,请医生严密观测。
【结语】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大部分患儿可以通过光疗等方法进行治疗。
但是,一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采用换血疗法等核心方法来治疗,需要注意医生的指导和观察。
同时,家长们也应该提高对新生儿黄疸的认知和预防意识,注重婴儿的饮食和保健。
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
![新生儿黄疸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20ab6c3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be.png)
临床进展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中国社区医师2020年第36卷第29期黄疸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症状及体征,新生儿黄疸引起最严重的并发症为胆红素脑病与核黄疸,往往是由于患儿体内的胆红素持续升高造成其脑功能损伤而引起,我们肉眼可以观察到皮肤、巩膜、黏膜变黄。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是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导致神经细胞中毒性病变,造成严重中枢神经系统障碍、眼球运动障碍、牙齿发育不全等,远期影响可致患儿的听力、运动及智力发育迟缓,对新生儿的健康安全带来严重威胁,甚至直接危及生命。
新生儿黄疸在新生儿婴儿中十分常见,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疗法、光疗、动静脉同步换血、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抚触治疗。
现对将近年来对黄疸的最新治疗进展如下阐述。
充分喂养寻找一种能降低患儿胆红素的简便方法实有必要。
勤喂母乳,小儿喂食不足也有可能导致黄疸,良好的喂养方式和量可以促进消化道蠕动增加,促进胆红素从大便中排除,减轻黄疸程度。
药物治疗酶诱导剂:常用见于苯巴比妥或尼可刹米。
苯巴比妥作用机制:促使胆红素与葡萄糖醋酸结合,转化未结合胆红素剂量,加速其从肠道和尿中排泄;诱导肝内Y 蛋白,促进胆红素运输;诱导毛细胆管膜上的Na +/K +-ATP 酶活性,使胆汁分泌增加,诱导胆固醇降解酶,促使胆固醇分解成胆酸排出体外,从而增加胆汁和胆酸的生成。
尼可刹米能帮助胆红素转化,促进胆红素排泄。
单独用酶诱导剂疗效优于尼可刹米。
金属朴啉类药物和血红素相似,可竞争性地抑制血红素加氧酶的活性,从而抑制胆红素的产生,此为防治新生儿黄疸的新疗法,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其中锡朴啉以被美国FDA 批准使用,对溶血病及不适于使用血液制品的患者疗效显著[1]。
但目前尚未大量应用于临床。
白蛋白:新生儿静脉输注白蛋白可以起到退黄疸的作用。
胆红素进入血液循环后,与血浆中的白蛋白联结后,被运送到肝脏进行代谢。
与白蛋白联结的胆红素不能透过细胞膜或者血脑屏障,但是游离的非结台胆红素可以透过血脑屏障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胆红素脑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 Du Lizhong
2006年Maisels自己提出不再使用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诊断 学概念,这与防治新生儿黄疸的目标有关。防治目标是预防出现重 症黄疸,治疗越早越好。24小时10mg/dl给以干预与72小时超过 15~17mg/dl才给以干预比较,我们可以接受24小时10mg/dl即 给以干预。这时使用病理性黄疸诊断标准就不太适合了。
新生儿黄疸诊治进展 • DuLizhong
内容
• 美国儿科学会新生儿黄疸临床诊疗指南 • 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Du Lizhong • 重症高胆红素血症的诊断进展 • 早产儿黄疸 • 胆红素脑病 • 中国新生儿黄疸 •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技术 •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美国儿科学会(AAP)-1
Du Lizhong
美国儿科学会(AAP)-4
2004年美国儿科学会重写新生儿黄疸诊疗指南: 1.目标预防重度黄疸与核黄疸 2.使用小时胆红素值、将小时百分位+高危因素+干预标准三者统一 定百分位图、光疗与换血列线图 3.防治新生儿黄疸不单是新生儿医生或儿科医生的任务,产科医务 员、婴儿室医务人员、社区医务人员都有自己的责任义务 4.应用循证医学观点指导“指南”
Du Lizhong
小时胆红素百分位值
第75百分位 第40百分位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区间。该图根据2840例胎龄≥36周且出生体重至少2000g,或胎龄 出生体重至少2500g的新生儿小时胆红素值绘制D,u L其izh胆on红g 素水平是在其出院前测得的。
光疗列线图
胎龄35周及以上新生儿黄疸光疗干预指南
Du Lizhong
换血列线图
胎龄35周及以上新生D儿u L黄izh疸on换g 血干预指南
需要考虑换血的B/A比值
B/A比值可以联合TSB水平来判断是否需要换血,但是不能替代TSB
Du Lizhong
国际趋势
欧盟:
• Du Lizhong
1.2008年与美国儿科学会联合提出 2.目标是要预防重度黄疸 3. >35周新生儿中,TSB>427umol/L(>25mg/dl):1/650~1,000活产婴儿 TSB>510umol/L(>30mg/dl):1/10,000活产婴儿 4.干预:母乳喂养、有效运用光疗、有指征可以IVIG治疗高胆红素血 症、 光疗失败进行换血、有角弓反张颈后仰、发热和哭声高尖推荐
Du Lizhong
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1999年Maisels指出不同种族地区血清总胆红素值不同,很 难区别在某一血清总胆红素值时为生理性或非生理性黄疸。要确 定足月儿的正常总胆红素值有一定困难。最实用是确定一个黄疸 的干预标准。血清总胆红素值超过干预标准时给以干预,对新生 儿带来的好处大于干预本身给新生儿带来的坏处。
≥20mg/dl: 光疗 ≥25mg/dl: 强光疗/换血 ≥30mg/dl: 换血
Du Lizhong
美国儿科学会(AAP)-3
• 90年代核黄疸重显、正常健康足月儿胆红素值增高 • 美国儿科学会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对19床诊疗指南
Du Lizhong
美国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的变化
临床实际 发法 母乳喂养 胎龄 黄疸 总胆红素
1994AAP指南
• Du Lizhong
临床医师推动
因黄疸可中断母乳
只针对足月儿
基于对黄疸的识别
每天的值
2004AAP指南 系统方法 强力鼓励和促进母乳喂养 >35周新生儿 定义黄疸的限度 时段,列线图上
换血
美国儿科学会(AAP)-5
• 列举重度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
Du Lizhong
美国儿科学会(AAP)-6
• 把新生儿总胆红素值控制在第40小时百分位值 • 40-75百分位需短期随访 • >95百分位,4-6小时需要复查总胆红素
Du Lizhong
新生儿黄疸的实验室检查选择的推荐意见
• Du Lizhong
的婴儿 • 5.要用小时龄而不是日龄来评估TSB水平
Du Lizhong
预防和处理高胆红素血症的10条推荐
• 6.近足月儿(35~38周)和足月儿要区别对待-----近足月儿发 生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性更高
• 7.对所有具有严重高胆红素血症危险因素的婴儿出院前都应该 进行系统评估
• 8.对新生儿的父母宣教关于黄疸的知识 • 9.基于出院年龄和风险评估来制定随访计划 • 10.必要时给予光疗或者换血治疗
2004年AAP指南—母乳喂养
• Du Lizhong
预防和处理高胆红素血症的10条推荐
• 1.促进和支持成功的母乳喂养 • 2.对黄疸新生儿建立诊疗计划,允许护士在没有医师医嘱的
情况下测定TSB水平 • 3.对生后24小时内出现黄疸的新生儿测定TSB或TcB水平 • 4.要意识到黄疸仅靠视觉评估是不可靠的,特别是肤色较黑
(循证医学依据)
依据临床鉴别来推 对所有婴儿强制性随访
荐
(年龄3~5天时)
Du Lizhong
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
• 1981Maisels在GB Avery第5版新生儿学提出5项标准:< 24h出现黄疸,TSB>12mg/dl,14天黄疸不退,结合胆红素 >1.5mg/dl,黄疸退而复现
• Maisels提出必须排除病理性黄疸才能诊断生理性黄疸 • Maisels同时指出5项标准缺乏坚实科学基础
• 欧美对新生儿黄疸从忽视到重视,诊治由经验转到重视临床证 • AAP1994年足月新生儿诊疗指南:
1.存在过度诊断与治疗;2.目标是预防核黄疸;3.使用日龄胆红 为诊断名词;4.提高光疗干预标准(>72h,20mg/dl)
Du Lizhong
美国儿科学会(AAP)-2
1994年美国儿科学会提倡用日龄胆红素值指导治疗。 日龄>72h ≥17mg/dl: 考虑光疗
美国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处理的变化
临床实际 经皮胆红素 胆红素:白蛋白 干预
出院前风险评估
出院后随访
1994AAP指南
2004AAP指南
肤色的影响
新技术的应用
明确生物血作用 推荐:作为临床换血的指导
定义光疗和换血的 按照胎龄和危险因素调整T
界限
界限,推荐使用IVIG
-----------
推荐针对出院前的所有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