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评析
试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兼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
试论武汉城市功能定位兼与中部省会城市的功能定位比较付丽萍舒亚东摘要: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与中部省会城市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认为,武汉的城市功能定位可以概括为:一个特色、两个基地、三个中心、四项功能。
以武汉为核心的武汉城市圈,应该按照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四个一体化的目标,加快城市圈内交通、产业、市场、科技四方面对接,促进圈内资源共享、产业融合和企业重组,形成武汉辐射周边、周边支持武汉,九市联动、共同发展的格局,真正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龙头,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城市功能定位是现代化城市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问题。
武汉作为中国特大型的中心城市,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支点,如何制定和完善城市发展战略,如何彰显个性和特色,发挥独特优势,城市功能的准确定位是十分重要的。
只有通过对武汉自身资源和体系环境的分析,确定自身最优的功能定位,充分利用和最佳配置城市内外的环境和资源,最准确地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最大化占领和控制市场,才能实现最优化的发展,最大化地创造财富和提升城市竞争力。
本文在解释城市功能定位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中部城市定位的特色,论述武汉城市的功能定位。
一、城市功能定位的一般性解释城市功能是城市发展之本,在城市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城市就有了一定的功能。
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其功能也各不相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发展的加快,以及各地城市规划的编制,对城市功能的探讨也日益热烈,城市功能的定位,亦受到各方面的重视。
2006年4月出台的国家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就明确要求,把“分析城市职能,提出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作为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
城市功能,是指城市这种特定的组织形式对经济文化等社会活动产生的影响及发挥的作用。
城市社会学、城市文化学、城市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管理学等领域的解释各不相同,没有统一的定义。
如城市社会学认为,城市在一定时期内,在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所发挥的效能。
武汉城市圈多中心城市-区域结构及其协同共生
【 键 词 】多 中 心 ; 市一 区域 结 构 ; 同 共 生 ; 汉 城 市 圈 关 城 协 武
【 图 分 类 号 】F 9 . 7 F 2 中 2 9 2 ; 17
【 献标识码】 文 A
区域 是一个 空 间集合 概念 , 由点 、 、 , 、 线 面 人 事 、 等多 元 、 维 的 流 、 与关 系 群 以 场 、 为 基 物 多 链 域 础 形成 的 , 个 具有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的 复 杂 多 一 元化 综合 体 、 一个 同质 性 与 异 质 性 相 统 一 的 综合 经
【 章 编 号 】 0 6—3 6 2 1 0 文 10 8 2( 0 2) 3—0 0 0 7—0 8
区 域 研 究
武 汉 城 市 圈 多 中 心 城 市 一 区 域 结 构 及 其 协 同 共 生
朱 俊 成 张 敏 宋 成 舜 汤进 华
( .同济 大学 经济 与 管理学 院 , 1 上海 ,0 8 4;. 宁 学 院资源 与环 境科 学学 院 , 2 10 2 咸 湖北 咸宁 ,3 10 47 0 )
作 为 区域 发 展 的载 体 , 已成 为 承 载 区 域 综合 竞 争 力
与 软实 力 的 载 体 。作 为 具 有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的 复杂适 应 性经 济 体 , 市 区 已成 为 研 究 区域 问题 都
的重 要 载体 , 响 和 制 约 区 域 协 调 、 续 发 展 的路 影 持
济 体与 经济 发 展 的载 体 , 区域 发 展 具 有 差 异 性 、 依
赖性、 联性 、 关 自组 织 性 与 他 组 织 性 。在 全 球 化 与
一
体 化 背景 下 , 性 、 元 、 放 与 包 容 逐 渐成 为 区 个 多 开
武汉王家墩CBD宗地六整体发展战略98p
单位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平方米
% % % 户 辆 辆
区位分析 盘踞于汉口成熟商贸胜地之中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距天河机场22公里
CBD
城市内环线
城市二环线
汉口火车站 第一金融街
距新世界国贸商圈咫尺之遥 距江汉路商圈5公里 汉阳新 接发展大道(城市核心区区 ) 接建设大道(武汉金融街) 距1号线2公里 2号线从基地内部穿越
区域价值的提炼 竞争机会的破解
产品定位 客户定位 形象定位
营销执行
1 目标锁定
PART
项目目标 收益+桥梁
贡献收益,并成为大众与CBD间的互通桥梁;
企业目标 品牌
通过CBD的综合运营,树立“泛海”品牌在武汉的强势地位。
目标限制条件
•项目所在CBD区域一直停于规划蓝图,实际现有的居住价值 不高,而本案却希望获得较高的收益回报,存在一定的矛盾; •“泛海”品牌之于武汉、之于武汉地产界缺少积淀,较为陌 生。其品牌的树立需要良好的切入点与时机。
核心价值差异化
世茂锦绣长江
•以住宅作为核心,外部景 观资源价值最大化利用; •内部景观资源为简单的异 域风格; •外部景观强,内部景观弱;
瑞安武汉天地
•以商业作为核心,商业及 商务功能复合,街区价值 最大化; •居住内部景观资源并非项 目重点; •商业景观强,绿化景观弱;
寻找差异化的核心价值
本案差异化核心价值 CBD城市核心新区的配套价值最大化
国际化的人文
竞争体系的建立
普通中高端项目竞争战略
本项目通过自身“区位优势、高级别配套、 社区整体规模、生态资源”优势,对汉口 中心城区普通中高端住宅有绝对的竞争优势。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
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文案武汉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武汉作为中国内地的中心城市,一直以来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推动,武汉的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
本文将分析武汉的发展现状,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现状分析1. 经济发展:武汉是华中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其GDP持续增长,成为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之一。
武汉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汽车、钢铁、化工等行业在全国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武汉也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2. 基础设施建设:武汉市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交通、能源、信息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投资。
武汉长江大桥、汉口火车站等交通枢纽的建设,有效提升了城市的交通运输能力。
同时,武汉还积极推广智能城市建设,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支持。
3. 教育与科技: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教育城市之一,拥有多所著名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
这些高校不仅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生,也孕育了许多科技创新企业。
武汉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形成了以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4. 生活品质提升:随着城市发展,武汉居民的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城市的绿化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也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此外,武汉还注重城市治理和社会服务,提供优质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
二、未来趋势展望1. 产业升级:武汉将继续推进产业升级,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引进和培育。
在新材料、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武汉将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融合力度,进一步提升产业链附加值和技术水平。
2. 区域协同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城市,武汉将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加强交通、能源、产业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形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格局,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3. 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武汉将致力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推动绿色发展理念的落地。
加大生态保护力度,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构建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
区域发展中心-腹地理论
浅谈“中心——腹地”理论[内容摘要]:“中心——腹地”理论是研究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理论之一,也是本课程所重点阐述的一个理论。
中心与腹地的关系,就像是心脏与人体的关系,密不可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武汉城市圈、上海和天津港发展的举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理论。
另一方面,也能从这三个例子的分析中更好地证明该理论的正确性。
[关键词]:中心;腹地;发展;区域[Abstract]:"Center - hinterland" theory is one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in this course. Center and the hinterland of the relationship, like the heart and the human relationship. This article is for the purpose of through the Wuhan city circle, Shanghai and Tianjin port development, for example, to help readers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ory, also can from these three examples analysis better prov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y. [Key Words]: Center; Hinterland; Development; Region在现代经济区域中存在“点、线、面”的空间结构,即任何一个经济区域都由一个经济要素高度集聚的“经济中心(区域中心城市)”与要素分布相对稀疏的广阔“腹地”两个部分所组成。
高中地理城市等级体系综合题
高中地理城市等级体系综合题(考试总分:240 分考试时长: 120 分钟)一、综合题(本题共计 20 小题,共计 240 分)1、(12分)下图示意我国东部某区域铁路与城市分布。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描述该区域的城市分布特征。
(2)比较图中甲、乙两城市的服务等级,并说明原因。
2、(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7年4月1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
雄县、安新和容城是河北省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三县总人口仅100多万,而面积达1500多平方公里,以农业用地为主。
“雄安新区”距离北京、天津各100多千米,城际高铁20分钟即可到达,高速仅1小时车程。
下图为“雄安新区”区位示意图。
(1)图示地区,等级最高的城市是__________,城市等级越高,数量越__________(多或少)。
(2)“雄安新区”的建设可以缓解京津冀地区日益严重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主要表现为__________。
(3)“雄安新区”的开发将使该地区农业生产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地理位置、资源和环境的角度,简述“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3、(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树料一:2017年11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公布《头于加快建设扬子江城市群的意见》描绘了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发展蓝图。
下图为“正在建设中的扬子江城市群一级高铁环”,通过一级高铁环将扬子江城市群八市串联在一起,并实现快速通达全国各地。
材料二:2018年1月《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该纲要提出制造强省主要指标(见表)。
(1)扬子江城市群中数字5代表的城市为_________,该城市群城市等级体系特征为_________。
(2)简析扬子江城市群发展的有利条件。
(3)简述建设扬子江城市群一级高铁环的意义。
(4)为实现制造强省,江苏省可采取的主要措施有_________ 。
武汉的研究报告
武汉的研究报告武汉是中国的中部地区,也是湖北省的省会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和全球化的发展,武汉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重要的经济、文化和教育中心之一。
本篇研究报告将介绍武汉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特色以及未来发展规划。
武汉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三面环水,是一个拥有丰富水资源的城市。
武汉市辖区面积8494.41平方公里,人口接近1100万。
武汉地处内陆,是中国内陆城市的中转站,具有交通优势。
武汉的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等交通网络十分发达,是中国中部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
武汉的经济发展迅速,成为中国中部地区的经济引擎。
特别是近年来,武汉在高新技术产业、汽车制造业、生物医药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中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之一,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
同时,武汉还是中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拥有多家汽车生产企业和配套供应商。
此外,武汉在生物医药领域也有着独特的优势,从事医药研发和生产的企业数量庞大。
武汉不仅在经济上具有竞争力,在文化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
武汉是中国重要的文化教育中心之一,拥有多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
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知名高校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此外,武汉还有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如武汉话、楚文化等,深受游客和文化爱好者的喜爱。
为了进一步推动武汉的发展,该市提出了未来发展规划,力争建设成为世界知名的内陆城市。
武汉将继续加强科技创新,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此外,武汉还将深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的企业和资本投资。
同时,武汉还将强化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创意设计和旅游等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文化强市。
总之,武汉在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未来,武汉将继续坚持创新发展,推进城市转型和升级,成为中国内陆地区的中心城市,为全球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市城乡规划编制体系简介0712
青岛路片保护规划
一、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4、部门规划
其它行政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专项规划(涉及到空间利用)。
包括邮电设施规划、抗震减灾规划、环卫设施规划、微波通廊
规划等。
一、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5、基础研究
为保证城乡规划编制和管理的科学性、权威性,从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关注民生、丰富城市景观等角度出发,近年来组织了多项相关基础研究,初步 构建了“武汉市城乡规划科研项目库”、“武汉市城乡规划地方技术标准库” 目录,开展了《武汉市城乡规划编制审批管理办法》、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 规划管理规定》、《武汉市城市设计技术规程》等一系列地方规定的研究制定 ,为规划编制提供技术依据。
一、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2、法定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规划将武汉市域划分为都市发展区和农业生态区,构建 “主城——新城(组群)——中心镇——一般镇”四级的城镇
体系结构。
利用两江交汇、河湖密布、生态绿地分隔的自然地理特征, 形成以“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开放式、集约化的城镇 空间格局。 城市规模:
到2020年,市域常住人口为118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991万人, 城镇化率 84% ,主城区控制在 502 万人。市域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 908
城市规划结构图
农业生态区
平方公里以内,人均城镇建设用地为91.6平方米;主城区控制在450平
方公里以内,人均建设用地为89.6平方米。
城镇空间布局
一、现有城乡规划编制体系
2、法定规划
分区规划
2007-2009年,为深化落实城市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了全市城乡统
筹建设规划、主城区分区规划及新城组群分区规划,基本实现了都 市发展区法定规划全覆盖。
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
多中心城市的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解析作者:施现宾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4期摘; 要:多中心城市是基于我国经济发展与人口密度压力提供的经济疏导措施,一方面能够有效缓解经济与功能过度集中的情况,降低城区人口购房与居住压力;另一方面,凭借多中心发展理念,更可以降低交通等方面压力,由此更有效的利用周边土地资源,更保障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水准。
本文基于多中心城市概念内涵与空间特征展开分析,期望能够为后续城市功能及经济体系的构建提供良好参照。
关键词:多中心城市;概念内涵;空间特征;等级划分一、多中心城市内涵分析多中心城市可划分为两种模式。
其一是基于区域尺寸划分的多中心城市,此类城市在经济及功能层面上整体性较高,在城市空间拓展方面,不会改变原有的经济体系;另一种是以城市空间划分的多中心城市,此类城市因原有城市空间、经济发展或环境限制,通常需设置具备关联性的卫星城,并单独构建经济中心,才能维持正常的居民活动,此类多中心城市会转变原有经济体系,充分利用周边土地资源降低核心城市的人口与服务压力,以便城市具备更富有特色化的发展平台,并能够改善现有城市经济环境混乱的状况。
二、多中心城市空间特征分析1.城市空间特征分析多中心城市在空间形态方面具备多个经济中心,并且每个经济中心呈阶梯状由核心城市扩散,而每个卫星城都具备相对完善的功能体系,能够为居民的生活与工作提供相对完善的服务,由此缓解核心城市的人口密度压力,同时更拓宽了的产业发展平台。
另外,从经济交通与文化宣传角度来看,多中心城市在空间方面具备基本的关联性,确保卫星城与核心城市之间仍具备紧密的经济联系,保障卫星城构建水准能够稳步提升,同时每个卫星城在空间方面也具备独立性,基于不同卫星城经济发展要求,能够将以往核心城市的产业压力向四周输送,以便构建更具地方特色化的城市形象。
2.城市等级特征分析多中心城市功能体系通常具备等级序列的特征,以便多中心城市人口密度与经济体系能够逐步转移,由此增强多中心城市经济体系构建的稳定性同时,更能够避免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崩盘的情况出现。
基于片区协同开发的城市更新模式与方法——武汉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回顾与评析
经过40余年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发展已进入“做优增量、盘活存量、提升质量”的转型发展阶段[1]。
存量发展背景下,面对复杂历史遗留问题,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被赋予了提升城市功能、完善民生服务、优化人居环境的重要使命[2],成为新时期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式。
从中外城市更新历史来看,城市片区的整体再开发是城市更新的重要方式。
20世纪50年代,美国面对区域高质量发展诉求,提出的规划单元开发(PUD)制度是政府与开发商实现双赢发展的主动尝试[3]。
20世纪70年代,法国为了顺应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变化,提出了协议开发区(ZAC)制度,有效解决了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4]。
20世纪90年代,日本在泡沫经济崩溃的背景下,建立了多主体协调合作的规划体制,以全面重建为主要手段,将民间主体和资本引入城市再开发,公共主体的参与不断加深[5]。
我国城市发展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2000年以来,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深圳进入存量管理时代,为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城市发展单元”的规划制度,作为提升城市功能、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先进城市的重要手段[6]。
天津、南京也先后构建“功能聚集区”“重点工程区”等片区开发体系,探索综合开发改造的策略,优化城市中心区空间环境,提升城市能级[7]。
针对城市建设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武汉市在借鉴其他城市片区协同开发的经验基础上,提出了重点功能区建设,并将其作为城市更新的重点方式之一。
通过梳理武汉市重点功能区的目标定位、规划思路和建设特征,以汉口滨江摘要 在存量发展背景下,针对既往城市更新中存在总体目标模糊、空间碎片混杂、相关利益失衡等问题,武汉探索出基于片区协同开发的城市更新模式——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
总结了武汉市重点功能区的目标定位、规划思路和建设特征,深度分析了典型案例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的规划建设经验、成效与不足,认为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基于政府统筹、多主体协同开发,通过目标协同、空间协同与实施协同,呈现出核心功能明确、空间形态统一、实施过程有序的特点,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城市能级、优化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
中国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及多中心演变研究王雨飞倪鹏飞王光辉摘要:城市群体系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演变也必然带来城市群体系的调整和变化。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东中部人口集聚,西部和东北部人口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全面加深。
文章综合考虑环境、经济和交通等因素对城市群体系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重点聚焦中国城市群体系的规模结构和演变规律,引用空间引力模型方法,以全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样本,分别计算基于城市规模的城市吸引力指数,并经过叠加、归并处理,分析我国城市群体系发展演变方向。
上述研究发现:中国城市或城市群体系空间发展的结果是东中部群网化与西部、东北群带化并存;未来中国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多中心网群化发展态势将进一步突出,即在结构上实现从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
关键词:城市群;空间结构;网群化;引力模型F292 文献标志码:A :1001-862X(2019)03-0047-007随着中国进入城市世纪,城市或城市群体系已成为区域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空间载体。
城市化浪潮带来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同时也重塑了中国城市群体系的空间结构形态。
中国城市群体系在空间形态上体现为人口向东中部集聚,而西部和东北部人口较为分散;在内部联系上体现为东中一体化联系的全面加深。
这种演化的动因主要体现在环境、经济和交通三个方面。
首先,历史地理环境因素是影响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基础,自然地理因素和历史上人口迁移变化的过程共同铸就了今天中国经济社会活动和城市群体系的空间形态。
其次,经济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核心,经济因素使城市群体系内东中一体化的程度更加深化,进而对于网络化和群带联系并存城市群体系的形成产生推动作用。
最后,交通因素是决定中国城市群体系演变的关键,交通技术的每一次创新都对城市群体系的发展和演变产生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如高速铁路的发展让中国迈入了速度时代,以高铁为代表的快速综合交通体系改变了城市之间的空间联系。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
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编者按: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主城+新城组群'1+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划定主城和新城组群生态隔离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等重要决策部署,依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新城建设的行动纲领。
本规划文本共七章113条,本刊摘登其中第二、三、四、五、六章内容供大家学习掌握,并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等提供资料依据。
一、总则1 编制背景"十二五"开局年,武汉市进入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的《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以下简称"城市总体规划")和《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推进"主城+新城组群'l+6'城市格局","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划定主城和新城组群生态隔离带,界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城市无序蔓延"的重要决策,特组织编制《武汉都市发展区"1+6"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规划》(以下简称"实施规划"),作为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新城建设的行动纲领,也是下层次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
2 规划指导思想与主要任务实施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当前武汉迈入快速发展期的新机遇,着眼于构建国家中心城市的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立足长远、结合实际,以工业化为动力,推进新城跨越式发展。
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
‘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基金项目:山东师范大学2019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㊂作者简介:张育铜(1999-),男,山东潍坊人,本科,研究方向:经济地理㊂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的分析张育铜(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山东济南250000) 摘要:本文利用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非农人口的数据,采用了城市首位度指数㊁聚类分析㊁位序-规模法则等方法分析了湖北省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的演变和城市化的进程㊂研究结果显示:湖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相对合理;城市规模体系结构符合位序-规模法则,大城市的发展速度相对于较中小城市来说发展的较快,呈现出激烈的竞争发展态势;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图像的阶数分布的过渡阶段㊂武汉是湖北省的中心城市,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第二㊁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实际和理论规模差异也相对较大㊂关键词:城市体系;城市规模结构;湖北省;城市首位度城市体系又称为城镇体系,是一个极具开放性的网络体系,一个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将直接影响该城市的发展趋势㊂20世纪以来国内很多城市地理学者已经对长三角㊁珠三角以及东北地区㊁华南地区㊁华东地区等区域城市进行了研究[3],并对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4]㊂但是,当回顾有关城市系统的论文时,发现很少有关于湖北省相关城市系统的规模和结构的研究㊂改革开放以来,以湖北为中心的长江沿岸城市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为湖北省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㊂因此,本文基于湖北省各城市的非农业人口数据年份,运用城市优势指数和等级尺度法对城市规模结构的特征和演变进行了深入分析㊂湖北体系未来城市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㊂1研究区的概况与数据来源1.1研究区概况湖北省简称鄂,位于我国中部地区㊂从东到西的长度约为740k m ,从北到南的宽度为470k m ,总面积为18万多k m 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㊂2019年末全省常住人口约5920万人,其中,城镇3568.47万人,乡村2352.66万人㊂湖北省有12个地级市,24个县级市,其中,热门城市有武汉市㊁宜昌市㊁黄冈市㊁荆州市和襄阳市㊂1.2数据来源及说明我国城市规模常用的统计口径(传统口径)是市区非农人口数,是由于该指标连续性强,数据获取容易㊂由于人口流动日益频繁, 户籍 和 非户籍 的界限逐渐模糊,非农人口已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城市规模,周一星等[6]提出用 五普 资料中的市人口(普查口径)来重构我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指标㊂本篇文章的数据均来源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5-2008年)㊁‘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1995-2008年)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㊂2湖北省城市规模演变历程湖北省目前一共有36个城市,其中共有12个地级市,占城市总数的30%;县级市24个,占城市总体数的66%左右㊂湖北省只有武汉一个超大城市,还有4个大城市㊁12个中等城市和19个小城市,而缺失了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级别的特大城市,这表明湖北的城市等级体系不发达㊂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情况如表1所示㊂表1 湖北省城市规模及人口变动年份合计(个)城市人口(万人)超大城市>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数量(个)城市人口(万人)占城市人口(%)199030825.41328.439.88243.529.521253.530.71995341134.41375.833.13176.415.611338.129.81924421.52000361296.31441.1344232.91812357.422.619264.920.42002361373.91459.333.44271.119.712370.4221927319.9注:城市规模按城市市区非农业人口规模分组,表中数据根据‘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整理1990-2002年,湖北省的城市数由30个增加到了36个,城市的市区非农业人口由825.4万人增加到1373.9万人,提高了66.5%,全国同期为26.6%,增长‘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速度已经领先全国水平;1990年湖北省缺失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两个规模级别的城市,在2002年,有40个城市的人口在50~100万之间,但是仍然缺少人口在100~200万之间的城市,大城市与大城市的比例继续增长㊂城市人口众多的中小城镇的数量正在减少㊂湖北省城市非农业人口从1995-1997年呈直线上升,1997-1998年却又下降,可能受洪水移民的影响,导致城市发展水平滞后㊂1998年以后,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逐年上升,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㊂(如图1)图1湖北城市非农业人口随时间的变化3湖北省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的计量分析3.1首位度指数分析首位度指数包括2城市指数(S 2)㊁4城市指数(S 4)和11城市指数(S 11),通过城市体系中第一大城市与其他城市人口的比例关系,反映人口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㊂公式如下:S 2=P 1/P 2(1)S 4==P 1/(P 2+P 3+P 4(2)S 11=2P 1/(P 2+P 3+ +P 11(3)式中:P 1,P 2, ,P 11为城市按规模大小排序后,某位序城市的人口规模㊂按照位序-规模原理,正常的2城市指数应该是2,4城市指数和11城市指数应该是1[7]㊂利用上述公式(1)~(3)对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人口规模首位度指数进行计算,结果如下表所示(表2)㊂表2 湖北省1995-2008年城市首位度指数变化年份2城指数4城指数11城指数19952.971.231.3419962.911.231.3519972.861.111.0719982.710.990.8919992.70.980.8420002.70.980.8420012.770.990.8620022.790.990.8520032.81.010.8620042.851.030.8720052.350.890.8320062.310.940.8720072.620.990.920082.731.020.92 从表2看出,历年湖北省武汉首位度指数均接近3,说明首位城市武汉的辐射范围很广,湖北省城市发展总体上处于一城独大㊁规模集中和空间集聚阶段㊂其中,2城市指数在2004年以前比较稳定,其间呈现出小波动的趋势,而21世纪以来首位城市和第2位城市的规模差距有所减小后又呈上升趋势,武汉第一城市的地位无可撼动㊂在2006年以前首位城市的集聚效应在逐渐减弱,相应的各规模等级城市的集聚效应逐渐增强,而2006年以后则呈现出相反的态势㊂根据我国特色的行政中心城市体系,湖北省的城市体系规模结构基本上趋于合理㊂对1995-2008年的2城指数㊁4城指数和11城指数进行聚类分析,发现2005年为最好,2006年次之,第三类为1997年,第四类有1998-2004年和2007年以及2008年,最后一类为1995年和1996年㊂结果显示在2005年和2006年,城市首位度最合理,2006年以后城市的集聚效应呈现出递增的趋势㊂图21995-2008年首位度的聚类分析3.2位序 规模法则检验位序 规模法则,用于描述城市人口规模及其基于人口规模的区域顺序㊂其公式为:P i =P j ˑR i -q 或l g P i =l g P j -q l g R i .(1)湖北省城市体系位序-规模的双对数回归决定系数R 2(0.80~0.94),1995年以及2005年以来R2较高,城市结构符合等级尺度规则,并且已经确认,城市等级尺度之间存在自然的相关性㊂表3 1995-2008年湖北省城市位序-规模双对数回归分析表年份q R年份q R19951.22760.941420020.81440.886519961.28170.92220030.819870.88719971.12650.801920040.82840.872719980.88820.859820050.857940.901219990.87160.870320060.87640.938620000.81520.880720070.85310.938920010.82370.876520080.85980.9308 (2)从城市位序-规模的双对数散点图中(图3)可以发现,城市的实际与理论规模在第二㊁三城市中有一定的差距㊂因而据此可以推断出,湖北省正处于城‘湖北农机化“2021年第5期市规模体系结构向首位分布向城市规模分布的过渡阶段㊂在整个的研究段内,武汉作为湖北的省会城市,稳居湖北省的首位城市地位,其后是襄阳市,而第三城市却有所变动㊂图3湖北省城市位序 规模双对数散点图(3)从1998年至今城市规模集聚效应在湖北省的高位序中不是很明显,但是湖北省的中低位序却比较发育㊂从时间序列来看的话,q 值的变化大致上可以划分为2个阶段:在2005年以前,城市数量处在膨胀的阶段,中低位序的城市发展较快,q 值减小;2005年之后,q 值处于波动变化的状态,这和湖北省加快长江沿岸城市群的发展政策有很大的关联㊂4结论与建议(1)湖北省城市数量在1990年之前处于扩张阶段,1996年达到36个,城市体系结构较为合理㊂(2)湖北的城市规模结构符合等级规模法则㊂(3)湖北省城市体系的规模结构属于第一分布和等级规模分布类型㊂第一城市武汉是中原最大的城市之一,第二和第三城市(襄阳,黄冈)的规模差距很大㊂为了湖北省未来的发展,应积极与国家交通干线连接,加快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加强武汉等中心城市的领导作用,增强湖北省城市群的核心竞争力㊂以实现新型产业升级为工作的重点,促进武汉第一城市的现代服务的辐射面积,完善乡村配套的基础设施,使之成为促进城市体系发展的推进力,进一步推动湖北省的城市体系结构优化和发展㊂参考文献:[1]J e f f e r s o nM.T h eL a wo f t h eP r i m a t eC i t y [J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R e v i e w ,1939,29(2):226-232.[2]潘鑫,宁越敏.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城市规模结构演变研究[J ].人文地理,2008,23(3):17-21.[3]陈彦光,周一星.城市等级体系的多重Z i pf 维数及其地理空间意义[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8(6):823-830.[4]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5]顾朝林,胡秀红.中国城市体系现状特征[J ].经济地理,1998,18(1):21-26.[6]湖北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湖北调查总队.2018年湖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N ].湖北日报,2019-03-04(007).[7]张杰,杨先花.我国中部地区城市规模体系分布特征与演变趋势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7,33(02):103-108.[8]范红艳.河南省城市体系规模结构演变分析[J ].地域研究与开发,2015,34(02):51-55.[9]曹跃群,刘培森.中国城市规模分布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西北人口,2011,32(04):47-52.(收稿日期:2021-01-29)。
武汉发展朝向分析报告范文
武汉发展朝向分析报告范文背景介绍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湖北省的省会,人口超过1100万。
近年来,武汉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优质的产业环境,迅速崛起为中国内陆地区的经济中心之一。
本报告旨在分析武汉未来的发展朝向,并提供相关建议,以助于政府及企业做出明智的决策。
一、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目前,武汉的经济主要以制造业和有色金属产业为主,但过度依赖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已经显得不可持续。
未来,武汉应积极推进经济转型与创新发展,以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针对制造业,武汉可以发展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以提升制造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此外,武汉还可以进一步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鼓励科技创新,培育并推广高科技产业。
二、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作为一座发展迅猛的大城市,武汉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武汉需要注重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
首先,武汉应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减少大气污染和水污染。
建立完善的环境监测体系,加强企业的环境责任和监管力度,推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
其次,武汉还应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并提倡节能减排。
加强对清洁能源的研发和利用,推动非化石能源的普及,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三、深化城市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重要城市,武汉早已完成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部分工作,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武汉还需深化城市化建设与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品质和水平。
在城市化建设方面,武汉可以注重人文环境的营造,提高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城市规划,提供更多的绿地和文化休闲设施,满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武汉应加大对于交通、能源、通信等领域的投资。
完善交通网络,提高交通设施的质量和效率,构建便捷的城市交通体系。
同时,武汉还应加强城市水、电、气等能源设施的建设,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
四、加强对人才的吸引与培养人才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武汉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吸引与培养,以培育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
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一、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现状及态势武汉城市圈国土面积约5.80万平方公里。
据统计2007 年常住人口2987.65万人,占全省的52.5%,统计口径城镇人口1399.17万人,城镇化水平46.8%,按照建设部《城市人口规模预测规程》测算,城镇化水平56.6%。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一般占全省60%左右,是湖北经济和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
综合分析表明,武汉城市圈空间发展特征鲜明,基础优势较为突出。
一是武汉城市圈土地类型多样,地域分异明显, 呈“一分山、两分水、三分丘陵、四分平原”的基本格局。
二是水资源优势突出,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生态、人文资源较具特色。
三是交通区位优越,产业基础较好。
四是城镇布局与经济格局的圈层特征显著,沿长江、汉江以及京珠、沪蓉高速等轴线拓展趋势明显,其中沿沪蓉髙速公路和长江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具有相当的发展优势与潜力。
同时,武汉城市圈整体发户不足的特征也十分显著,面临的挑战也十分突出。
一是总体经济发展处于雏形阶段,城镇密度偏低。
二是城市体系不够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城乡二元结构仍然明显。
三是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空间布局具有明显的趋同特征,产业集群发展滞后。
四是发展模式粗放,武汉处围城镇发展动力不足。
五是环境形势依然严峻, 自然生态保护有待加强。
二、规划理念与发展目标1、空间规划理念“两型”社会建设赋予了武汉城市圈前所未有的艰苦使用命,其本质是要求武汉城市圈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要素集聚能力强、产业布局和人口分布合理的新型城市化和工业化道路。
空间是区域发展的载体, 因此,武汉城市圈空间规划需要贯彻全新的理念,在空间统筹领域大胆突破和创新,构建新型的空间格局,探索形成有利于“两型社会”建设的空间机制。
本次规划突出“两型”社会发展导向,着重体现四大空间发展理念。
即,强调区域一体化的空间整合理念,加强对各类空间要素的统筹,处理好发挥武汉中心城市作用和促进周边城市加快发展的关系,着力提升区域整体功能;突出绿色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理念,以发展多层次循环经济空间为切入点,引导工业相对集聚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空间配置的优化提升,实现产业与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空间协调;贯彻健康城镇化的空间品质理念,发挥武汉城市圈后发优势, 注重城乡建设标准的科学性、空间的集约性、规划的合理性, 坚持环境优先,建设高品质的城乡生产生活空间;坚持生态现代化的空间管制理念,以生态保护为基础,推行科学的分区发展和空间管制,实现资源保护与发展保障的有机结合。
武汉地区SWOT分析、【范本模板】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自2004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委颁布《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后,全国各地相继对本地区物流业发展作出了规划,加快了物流业发展的速度。
武汉城市圈物流业的发展面临着来自着周边河南、安徽、江西、湖南等物流业园区的激烈竞争,所以有必要对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进行准确的SWOT分析,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分析自己的机遇和威胁。
(一)武汉城市圈物流业发展的优势(Strengths)1。
区位和优势武汉城市圈位于全国经济地理的中心地带,北靠河南,南接湖南,东邻安徽,其中心武汉市承东启西,迎南送北,自古就是重要的物流和客流中心,有“九省通衙"的美称.公路——快捷顺畅。
连接武汉城市圈的8条高速出口路,已建成6条,今年预计全部建成,实现城市圈“1小时交通”.阳逻长江大桥通车,与京珠、沪蓉高速串联,武汉“四环十三射”(快速出口路)的城市路网骨架基本形成.武汉长江隧道即将贯通,下半年通车后汽车8分钟可通过长江。
武汉成为全国公路主枢纽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
水运—-充满活力。
阳逻新港一期工程和汉阳杨泗港货物吞吐量已达40万标箱。
已启动的阳逻新港二期工程和杨泗港二期改扩建工程,将使两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150万标箱。
启动汉江航道整治二期工程,使汉川至蔡甸42公里航道由4级升为3级.沌口商品汽车滚装码头投入运行。
鄂州五丈港码头与武钢球团厂铁路专用线形成水、铁联运。
今年将加快整合武汉、鄂州港,建设黄石、阳新、黄州、武穴、嘉鱼等港口码头,打造武汉航运中心.铁路——呼啸前行。
投资6亿元改造的新武昌火车站已投入运营;规划中的武汉火车站将于2009年建成;武(汉)广(州)客运、合(肥)武(汉)客运铁路专线正在建设之中;铁道部还将在汉投资修建全国最大编组站、集装箱货运站、武汉动车段.届时武汉将成为全国铁路客货枢纽中心。
航空——展翅翱翔。
天河机场第二航站楼主体工程竣工,年旅客吞吐能力达到 1 300万人次.2008年,还将开建第三航站楼及第二跑道,并加强与货运航空公司的合作,争取在6月份开通国际、国内全货机航班,实现全货机航班“零”的突破。
武汉城市圈空间竞争力比较分析
的经 济 联 系 日益 紧密 . 镇 体 系 的 城
空 间形态 也 发生 重 构 . 特 定 区 域 在
为 我 国最具 活 力 的 经 济 区域 . 日 并 益 成 为 我 国经 济 增 长 的 主要 推 动 力 武 汉市 作 为华 中地 区的特大 城 市 . 湖 北 省乃 至 整 个 华 中地 区 的 在
城 市密 度 分别 为 京 津唐 、 长三 角 和 珠 三 角 的 06 、. .0 05 6和 03 .7倍 。 城
市 化 水 平 也 只 为 沿 海 城 市 圈 O 6倍 。 . 、. 2 o . o 从 要素 作 用 强 度看 . 汉城 市 武 圈 的 货 运 强 度 与 沿 海 城 市 圈 是 相
合 体— — 城 市 圈 城 市 信 息 化 、 工 经 济 发 展 中 起 到重 要 的 带 动 和 推
城 市 圈外 . 汉 城 市 圈 的空 间 面积 武 和 人 口规 模 大 于沿 海 的 京 津 唐 和 则 小 于京 津 唐 、 三 角和 珠 三 角城 长 市 圈 , 别 只 是 它 们 的 08 、 .7 分 .1 06 和 06 .3倍 从 城市 化 程度来 分 析 . 无论 是 城 市密 度 、 成 区面积 还 是 建 城市 化 水 平 . 武汉 城 市 圈都 远 远 不 及其 他 三 个城 市 圈 . 汉 城市 圈 的 武
进 作 用 目前 , 汉 城 市 圈正 处 于 武 由初 级 阶 段 向 中级 阶段 演 进 的 关
采 用 城 市 规 模 、 济 发 展 水 经
平 、 素 作 用 强度 和信 息 化程 度 4 要
个 要 素 层 面 反 映武 汉 城 市 圈 与 京 津 唐 、 三 角 、 三 角 城 市 圈 的基 长 珠
武汉市城市规划分析
主城区功能布局:
中央活动区是武汉的城市主中心,集聚城市重要的公共服务职能和大型的 公共服务设施。
(1)滨江活动区是一环路以内的滨江地段,规划划分为永清、江汉关、汉正街、 月湖、首义、月亮湾、积玉桥、归元寺等8个区片,重点发展商业贸易、文化 娱乐、旅游休闲功能,保护历史文化风貌,塑造滨江城市景观,形成具有武 汉特色的文化活动区。
主城区建设强度控制:
规划对主城区的开发建设强度实施分区控制。中央活动区内的王家墩、 武广、江汉路、积玉桥、月亮湾、洪山等区片及四新、杨春湖、鲁巷 等3个城市副中心为高强度控制区,宜集中建设高层建筑群和标志性 超高层建筑,建筑密度30%一50%,综合容积率2.5—4.0,绿地率25 %以上。 中央活动区内的其它区片、综合组团中心以及交通枢纽附近区域为中 高强度控制区,以多层、高层为主,高层建筑相对集中建设:建筑密 度25%一30%,综合容积率1.5—2.5,绿地率30%以上。 综合组团以居住为主的地区为一般强度区,以多层、小高层为主, 邻近城市干道和局部地区可布置部分高层建筑;建筑密度25%一30%, 综合容积率0.8—1.5,绿地率35%以上。 以教育科研、体育娱乐、度假疗养、高新工业,港口仓储等为主要功 能的地区为中低强度区,以多层为主,局部地区可根据需要布置少量 高层建筑;建筑密度10%一25%,综合容积率0.3—0.8,绿地率40% 以上。 城市生态廊道控制为低密度区,建筑高度控制在10米以下,建筑密度 控制在10%以下,综合容积率控制在0.3以下,绿地率50%以上。
主城区交通建设的重点是:
(1) 优化主城区骨干道路系统。 (2)完善三镇内部道路系统。 (3)注重解决过江交通问题。
居住用地布局:
到2020年,都市发展区居住用地总面积达到252 平方公里,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达到28.7平方米, 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提高到35平方米,达到小康社 会居住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评析徐幸子摘要:武汉市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中提出在都市发展区构建两个层面、三个层级的多中心体系结构,为缓解中心城区过度集聚的发展压力,并适应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
经过十二五期间的发展,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的发育情况如何,以及是否符合规划预期,本文利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人口、用地、交通三方面要素对其进行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武汉都市发展区的中心体系尚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中心,中心体系等级结构不完善,3个规划副中心除鲁巷副中心已初步形成,其余副中心尚未建设,外围新城组群中心发育缓慢。
武汉多中心体系发展仍存城市快速扩张的在阶段性特征。
最后应对未来的规划编制和城市发展的规律,提出了针对下一阶段多中心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空间结构 ArcGIS 核密度分析法自然间断点分级法 (Jenks)1 引言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国内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突破原有主城区单中心发展的格局,进入到大都市区多中心发展的空间结构模式。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年)”提出多中心空间结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9-2020 年)”提出构建多核的市域空间结构、“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10 年)”提出建设多中心组团式空间结构,这些国内大城市的规划编制中,都从区域的层面进行城市建设发展的考虑。
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的总规评估中,对武汉都市发展区的多中心体系进行识别,并对照规划分析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发育情况和表现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未来城市中心体系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1 概念辨析本研究范围是武汉都市发展区,为适应武汉城市区域功能拓展提供空间准备,并对城市发展区域的生态空间、农田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为城乡统筹提供保障,因此提出“都市发展区”的概念,不具有行政区划的意义。
某种程度上武汉“都市发展区”等同于国外的“大都市区”的范畴。
周一星教授在《城市地理学》中对大都市区的概念定义为“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的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由一个中心城市和外围县组成”[1]。
1.2 城市中心体系特征(1)集聚性。
城市的中心是人口、经济、交通等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的,通常表现为商业商务、第三产业就业的集聚,便利的交通,较高的开发强度,是城市设施的空间集核。
(2)混合性。
城市中心表现出混合性特征,包括就业的混合、商业商务文化等设施的混合等。
(3)可达性。
城市中心表现出高的可达性特征,由于区位优势,各类要素在此集聚。
这种交通可达性由传统的道路交通可达性,到普通公共交通可达性,到大运量快速交通可达性。
由于我国大城市的集中高密度发展,城市中的中心体系更加依靠公共交通的支撑。
(4)层级性。
城市中的各中心之间,具有规模、功能、服务能级的层级性。
表现在要素集聚的规模、区位可达性的便利、设施混合度等。
2 武汉都市发展区概况武汉在“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中分为市域、都市发展区、主城区三个空间层次,以都市发展区为城市发展主载体。
都市发展区构建“以主城为核,轴向拓展,组团推进,轴楔相间”的“1+6”的空间结构。
“1”是指主城区,“6”是指以大运量快速交通设施为轴引导的六条城镇空间发展轴。
图:都市发展区“1+6”空间结构图(左)都市发展区建设用地与自然水体生态格局(右)资料来源: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左);作者自绘(右)在武汉都市发展区“1+6”的规划中,定义的中心体系两个空间层面:(1)主城区中心体系为“区域综合中心——城市副中心——组团中心”;(2)新城组群中体系为“新城组群(副)中心—组团服务中心—社区中心”。
表:武汉都市发展区规划各中心体系职能介绍图:都市发展区中心体系规划图资料来源: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3 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识别与评析指标说明为评价的方便,本次研究以街道为评价单元,分为都市发展区、主城区、新城组群三个空间层面。
分析武汉都市发展区空间结构中多中心体系的集聚性、层级性、混合性、可达性特征,对其空间分布做出识别,并对多中心体系发育情况、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判断。
表错误!文档中没有指定样式的文字。
-1 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评价指标说明(一)人口指标a:各街道人口密度=各街道常住人口数/各街道建设用地面积;b:各街道总就业人口密度=各街道就业人口总数/各街道建设用地面积;c:各街道二产就业人口密度=各街道二产就业人口总数/各街道建设用地面积;d:各街道三产就业人口密度=各街道三产就业人口总数/各街道建设用地面积;人口是反映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
本次研究采用的六普常住人口数据,以街道为统计单元;另外就业数据采用的是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以街道为统计单元。
(二)用地指标e:各街道各类专项密度=各街道各类专项用地面积/各街道建设用地面积*100%;f:各街道用地混合度(采用的是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1*lnp1)+(p2*lnp2)(其中p1 p2表示商业、商务用地所占的比例,即P1=S1/S,P2=S2/S,S1、S2为街道商业、商务用地的地块面积,S为街道所有用地类型地块的总面积。
用地类型越多,多样性指数H值越大;H值越大,用地类型多样性越高。
)[2]各类专项用地,在此统计的是商业、商务用地。
混合度的衡量是采用的商业、商务用地。
(三)交通指标g:各街道道路网密度=各街道道路中心线总长度/各街道建设用地面积;h:各街道轨交站点密度=各街道轨道交通站点/各街道建设用地面积;由于规划轨道交通尚未完全建成,本次研究将其作为一项未来影响因子看待,研究其将会对现状的影响。
4 武汉都市发展区多中心体系特征对于人口、用地、交通各类数据源的指标衡量,旨在不同指标之间反应的特征角度不重叠、多指标选优的原则。
选取a、e、f、g作为综合评价的指标因子,赋予同等的权重;并h为规划影响因子;a作为对比分析的因子,c、d作为分析分项就业特征的因子。
层级性,是通过ArcGIS的分类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 (Jenks)进行分类,将各统计街道的各因子评价结果进行分5个等级,并统计第一层级和第二层级。
集聚性、混合性、可达性的层级特征评价得分(一级10分,二级5分)综合,进而用ArcGIS的分类的自然间断点分级法 (Jenks)进行综合评分等级划分,用ArcGIS中的核密度分析法和聚类分析,反映要素空间集聚性。
从评价结果来看:4.1 武汉都市发展区各分项中心特征识别4.1.1 商业中心分布特征图各街道商业用地密度分布图(左)商业用地核密度分布图(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主城区商业第一集聚中心街道:花楼街道,分江南、江北两片中心区。
新城组群商业第一集聚中心街道:常青花园新区管委会、武湖街道、将军路街道、蔡甸街道。
4.1.2 商务中心分布特征图各街道商务用地密度分布图(左)商务用地核密度分布图(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都市发展区商务中心功能集中沿垂江轴带方向分布,商务设施集中于主城区,新城组群商务功能较弱。
可以发现,武汉都市发展区生产性服务业用地的空间分布是呈多中心分布;四新副中心没有形成;新形成的生产性中心有光谷软件园片区、洪山国际企业孵化器片区、三角湖汽车企业总部片区。
主城区商务第一集聚中心街道:万松街办事处、台北街办事处、北湖街办事处、一元街办事处、满春街办事处。
商务中心位于江北片区;新城组群商务第一集聚中心街道:石洞街办事处,新城组群中心商务功能发育较弱。
4.1.3 人口中心分布特征图各街道常住人口总量分布图(左)各街道常住人口密度分布图(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根据六普人口数据分析显示,都市发展区人口仍集聚在中心区,但人口向中心区外围疏解。
主城区人口第一集聚中心街道:关山街道、珞南街道、中南路街道、长丰街道、水果湖街道。
新城组群第一集聚中心街道:东湖开发区关东街道办、纸坊街道、沌口街道、蔡甸街道、阳逻街道、吴家山街道。
4.1.4 用地混合度分布特征图各街道商业商务用地混合度分析(都市发展区(左)、主城区(中)、新城组群(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从商务商业用地混合度来看,都市发展区混合度高的是垂江发展轴上的街道。
主城区商务商业混合度第一集聚中心街道:基本沿江与垂江廊道布置。
新城组群商务商业混合度第一集聚中心街道:郑店街办事处、金银湖街道办事处、纸坊街办事处、沌口街办事处、纱帽街道办事处、东湖开发区佛祖岭办事处、武汉化工区建设乡。
4.1.5 交通可达性分布特征图各街道道路网密度分布图(左)、各街道规划轨道交通站点密度分布图(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道路网可达性分布:现状道路网密度是武汉三镇老城中心高,且汉口路网更密。
这与武汉的城市历史发展有关。
外围新城组群中心路网可达性一般。
轨道交通可达性分析:规划轨道交通站点高密度分布于主城区,且江北片区高于江南片区。
汉口中心的轨道交通可达性高,因此规划轨道交通将进一步促进汉口的中心集聚能级。
4.2 武汉都市发展区综合中心特征识别4.2.1 区域综合中心从人口和用地要素的评价结果来看,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基本形成,整体上武汉尚未达到多中心体系发展阶段:武汉都市发展区的综合性中心位于主城区,呈“双中心、北强南弱”;综合中心以外的区域性副中心、新城组群中心能级和数量不够,区域内没有形成多中心体系。
主城区中心汉口中心强于武昌中心,江北沿江,江南沿湖,汉阳中心能级远不及汉口、武昌。
外围组群以专业化中心为主,功能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多样服务需求。
图规划都市发展区中心体系分布图(左)现状都市发展区各街道综合性评价(右)资料来源: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左)作者自绘(右)现状一级区域分为江南、江北两大片,都市发展区南部综合绩效较高。
综合评价的一级二级街道层级性差距不显著明显。
图: 现状都市发展区各街道综合性评价(左)常住人口总量分布图(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图: 2008年就业人口密度分布(左)、2013年商务用地密度分布(中)、2013年商业用地密度分布(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常住人口和中心关系:居住人口导向主城区边缘和新城组群,但中心职能和就业还在中央活动区。
由于旧城改造和制造业功能向外围的分布,即设施向主城区边缘集聚。
但是从中心功能分布来看,商业、商务设施和就业岗位的分布仍然集中在主城区和中央活动区。
图: 现状各街道综合评分(左)、开通轨道交通后各街道综合评分(右)资料来源:作者自绘轨道交通的发展,将进一步强化主城区单中心的空间结构。
开通轨道交通后都市发展区各街道综合层级性突出,江南江北中心片区层级性分异加剧。
轨道交通将进一步强化主城区单中心的发展格局,汉口中心性加强,武昌中心性降低;新城组群中,南部、西南、西部新城组群中心将优先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