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精编】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学习重点 1.了解汉语的古今演变。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阅读引子部分,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
(2)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来变成了书面语。
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词义变化:①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一个构词成分,或作为成语的一个组成成分。
如“形”“修”“衣”“妻”“自”等。
②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用,一般是被另一个词代替了。
如一些文言虚词:“之”“其”“何”“若”等。
③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这么说了。
如“服”的“穿戴”这一义项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没有这样的用法了。
(2)句式变化:①有些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了。
如判断句(“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倒装句(“忌不自信”)、省略句(“与坐谈”)等。
②文言文中的有些句式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作了一些改变,以更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习惯。
如“不若君之美”,现在一般不会说“不如您的漂亮”,而是直接说“不如您漂亮”。
③有些文言句式,特别是固定句式在现代汉语中依然保留着,但是在用法上却受到很大限制。
如“之所以”“为……所……”“唯……是……”“有……所……”等句式仅仅在书面语中体现。
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声调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消失了入声声调,平声分为“阴平、阳平”,形成了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
课件:人教选修之《语言文字应用》 第一课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板凳] 从词义讲,我们要注意时代性。“红”在古时作 “粉红”讲,但到唐朝时却当“大红”讲。如白 居易的词中说:“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 如蓝。”这里的“红”就是大红,和现代的意义 是一样的了。再讲蓝色,古人叫青,我们不能说 古人没有蓝色的概念。古时的“蓝”,不当蓝色 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成语中的“蓝” 是染料,用它来染丝麻织物时,它的颜色是蓝的。 如解作青色出于蓝色,且胜过蓝色,这就乱了。 白居易词中的“春来江水绿如蓝”,其中的 “蓝”,也不是青色,是说水色绿得好像染料一 样,并不是说绿色比蓝色更绿。
[三楼] 古人的概念还是分得很细,由于我们不注意,
了解得不够,所以觉得古人的词很多,可是
用起来意思却是一样而显得贫乏。
[整体· 感知]
习题答疑解难
一、解题指导 参考答案:“其实”是两个词,表示“那实际情 况”。现在意为“实际上”。 “所以”是两个词,表示“凭借、用来”。现在 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以为”是两个词,表示“把„„做成”。现在 是“认为”的意思。 “至于”是两个词,表示“终于达到某种程度”。 现在是表另提一事的连词。 “指示”是两个词,表示“指给„„看”。现在 是指上级给下级的指令。
5.翻译下列句子,并比较这些句子的句式和现 代汉语的句式有哪些不同。 ①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 ②刘备,天下枭雄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④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⑤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师点拨】 ①②判断句;③被动句;④状语 后置句;⑤主谓倒装句;⑥宾语前置句;⑦定语 后置句。由译文可看出古今句式的不同:①张衡 字平子,是南阳西鄂人。②刘备是天下的枭雄。 ③我不能拿整个吴国的地方,以及十万的大军, 还被人制约着。④项伯就连夜跑到沛公 ( 刘邦) 的 军营中,私下里会见张良,把事情详细告诉他。 ⑤公子解救人危难的精神何在?⑥不了解句读 (指句子的停顿 ) ,疑惑没有弄明白。⑦太子和宾 客中知道这件事的人,都穿着白衣,戴着白帽给 他送行。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课件
1.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有以下几种句子格式。请思考其中哪些格式在现代汉
语中还在使用,哪些现在已经消失了。
①为……
例句: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为……所……
例句:为乡里所患。
③……于……
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④……见……
例句: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⑤……见……于…… 例句: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⑥……被……
例句:妆成每被秋娘妒。
/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B.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
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C.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
愿听其请/无使有持宠旷贵之讥/
D.右补阙王谱/奏言敏中病/四月陛下坐朝/与他宰相语/不三刻安暇论天下事/
(3)词类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类常常活用,如“卒廷见相如”中的“廷”属 名词作状语,“在朝廷”;“沛公军霸上”中的“军”属名词作动词,“驻扎、驻 军”;“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属使动用法,“使……活”;“孔子师郯 子”中的“师”属意动用法,“以……为师”,等等。这些常见活用现象,现在都 已消失了。
B.员外,原指正员以外的官员,后世因此类官职可以捐买,故常用以称呼富豪。
明朝以后员外郎为闲职,无关科举。
C.致仕,旧指交还官职,一般指古代官员的正常退休,相似说法有 “致
政”“下车”“致休”等。
D.册赠,是以册书的形式表示对死者追加封赐。册,古代帝王用于册立、封赠
的诏书。
【解析】选C。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上。
咸通二年,南蛮侵扰边疆,召白敏中入朝商议,皇帝允许搀扶他上殿。白敏 中坚决请求免职,于是出任凤翔节度使。三次上奏希望归还家乡守护坟墓,授 任东都留守,他不敢接受,允许以太傅退休。诏书未到,白敏中去世,册命追赠 太尉。博士曹邺谴责他有病不坚决退休,而且驱逐谏臣,依仗权威肆意妄为,谥 号为丑。
高中语文第1课走进汉语的世界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闲居 [宋]司马光 故人通贵绝相过,门外真堪置雀罗。 我已幽慵僮便懒,雨来春草一番多。
【注】司马光因与变法派政见不一,遭到排斥,于熙宁四 年(1071年)至元丰八年(1085年)退居洛阳,仅任无实权的闲散 小职。本诗作于此时。
【赏析】第一句说作者的老朋友及昔日的同僚们纷纷倒 戈,支持新法,与作者断绝来往。第二句用汉翟公典故,讽刺 人情冷暖,世风不古,表示自己胸中的不平。后两句写作者郁 郁寡欢,对任何事都漠不关心,无精打采。连仆人也改变了以 往惯有的勤俭,趁机偷懒,一场春雨过后,庭前杂草丛生,也 没人去管。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句句写闲,门庭冷落,无人过 访,就少了许多应酬,可以空闲;自己慵懒,无所事事,也是 闲。但实际上,这首诗在写闲的同时又句句表现了作者抑郁不 平的心情。
2.“以+宾语”结构。如: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寡人之于国也》)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论语》) 杀人以梃与刃。(《孟子》)
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词义变化:①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 变,但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能单独使用,而是作为多音节词里的 一个构词成分,或作为成语的一个组成成分。如“形” “修”“衣”“妻”“自”等。
(一)谓语前置句(主谓倒装) 一般是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 在现代汉语中为加强感叹和疑问的语气也经常用主谓倒装 句式。如: 太不聪明了,孩子!
(二)宾语前置句 1.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 语,是疑问句中宾语前置的两个必要的条件,缺一不可。疑问 代词有孰、何、谁、曷、安、奚、恶、胡等,疑问语气词有 乎、诸、邪、哉等。如: 子将安之?(《枭将东徙》)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论语》)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何为其然也?(《赤壁赋》) 乐夫天命复奚疑?(《归去来兮辞》)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课件: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77张)
通假异读,是指在通假现象中,通假字要 按本字的读音去读。例如: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古音异读,是指古代的一些专有名词,如 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姓氏等,因 其专有,就有了固定性,从而保留发古音。如: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 叠音词
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 用来描摹声音或性状。
关关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诗经》 霍霍 “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 洋洋 洋洋得意 喜气洋洋 姗姗 姗姗来迟
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
• 联绵词 •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 开解释的词。
参差(cēncī) 倜傥(tìtǎng) 蹉跎(cuōtuó) 依稀(yīxī)
• 12. 牢城里都没动静。 • 13.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 14.今有一人入园圃,窃其桃李。 • 15.一曰忧成败,一曰忧得失。 • 16.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 17.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 18.其间衰老者或有代谢。 • 19. 去来江口守空船。 • 20. 无羽毛以御寒暑。 • 21. 廉公失权势,门馆有盈虚。 • 22. 爪牙不足以供耆欲,趋走不足以避利害。
六、古代少数民族的称呼 呼韩邪(yé)单于、冒顿(mò dú)、阏氏
(yān zhī)(汉代匈奴君主的正妻)、大宛 (yuān)、龟兹(qiū cí)、焉耆(péng)、大 月氏(zhī)
七、其他异读词语 缞绖(cuī dié)、参乘(shèng)、容臭 (xiù)、臧否(pǐ)、虾(há)蟆陵、廪稍(shào) 之供、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
二、 地名 (1)燕(yān)虽小国而后亡。 (2)天姥(mǔ)连天向天横。 (3)愿献商于(wū)之地六百里。 (4)越王勾践栖于会(kuài)稽山之上。 (5)吴广者,阳夏(jiǎ)人也。 (6)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páng)出。 (7)勾践之地,南至于句(gōu)无之地。 还有并(bīng)汾乔木、吐蕃(bō)、番(pó) 阳、番(pān)禺、荥(xíng)阳、镐(hào)京、 吐谷(yù)浑等。
1.2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三、语法的变化
1、语序的变化 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疑问句和否定句中 的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前,也就是我们 所谓的“宾语前置”: A.沛公安在? 沛公在哪里? B.古之人不余欺也。 古代的人不欺骗我
2、句式的变化
古汉语和现代汉语都有判断句,但古汉 语通常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在主语 名词后面用“者”,句末加上语气词 “也”,或者只用其中之一。 A.陈胜者,阳城人也。 B.夫战,勇气也。 C.荀卿,赵人。
单纯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两种: ①叠音词,如:翩翩、霏霏; ②联绵词,如:参差、惆怅(双声关系).须 臾、仓皇(叠韵关系)。这些词虽然由两个字 组成,词义却是由这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的, 不能拆开解释。 合成的双音词,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联合式,如:婚姻、宾客; ②偏正式,如;天子、布衣; ③前缀后缀式· 如:阿爷、率尔; ④偏义复词,如:存亡(《出师表》“今天下 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1)语音方面的差异
方言中,语音方面的差异很大,声韵调三个方 面都有。
(2)词汇方面的差异
a 同词异义 b.同义异词 c.同词近义异用
(3)语法方面的差异
方言之间的差异也表现在语法方面,只不过差 异较小。 总之,方言之间的差异,以语音最为突出,其 次是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最小。
山东 古:崤山以东。 今:山东省。 妻子 古:妻子儿女。 今:妻,与“丈 夫” 相对 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一 定成就的人。
行李 古义:外交使者。 今义:出门时带的包裹。 颜色 古义:容颜、脸色。 今义:色彩。 秋天 古义:秋日的天空。 今义:秋季。 春秋 古义:年岁、年龄。 今义:春天和秋天。 因为 古义:因此写作。 今义:因果连词,表原因。 举 古义:攻克。 今义:抬起。 走 古义:跑。 今义:行走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教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2 Word版含解析
《走进汉语世界》教案之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用词上的不同之处;3、提高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古代文献。
【教学重点】了解汉语从古到今发生了什么样的演变;【教学难点】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语: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
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
所以,了解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对于我们了解汉语,正确使用汉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然而一提到昨天今天,就很自然的令人想起赵本山和宋丹丹所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
我们都知道,这里的昨天今天其实是指过去和现在,我们不妨稍微回顾下当时的场景。
(播放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至3分钟)如果不搞清楚昨天和今天的不同,那么自然就会闹笑话,就像“秋波”怎么也不可能是“秋天的菠菜”一样。
曾经1978年高考的语文试题有这么一道题,要求翻译划线的句子: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译文: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跟随着她在她后面边走边哭。
他的母亲说:“你先回去,等我回来后杀猪给你吃。
”妻子从市场里回来,曾子就抓了只猪准备杀了它。
他的妻子马上阻止他说:“我只不过是跟儿子开了个玩笑罢了。
”曾子说:“不可以与儿子开玩笑。
儿子什么都不懂,他们只学习父母的,听从父母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了他,这就是在教育他欺骗人。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会再相信他的母亲了,所以不能用它来教育孩子。
高中语文导学案 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单元《第二课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课标要求1.了解汉语的古今演变。
2.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区别。
引子通过阅读引子部分的内容,思考: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答:活动阅读“古人云,今人说”,说说古今汉语在词义和句式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答:要点1.汉语语音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答:2.汉语语汇的发展和演变在哪些方面表现的最为明显?答:3.汉语语法的演变包括哪几个方面?答:4.什么叫词类活用?它有哪些类型?答:5.什么是句式?文言文的句式有哪些?答:基础1.下面对汉语演变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言是很早以前的汉语口语,由于汉语的口语从古到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文言也逐渐变成了一般人不懂的书面语。
B.汉语的演变包括语音的演变、词汇的演变和语法的演变。
C.语音的演变包括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组合规律的变化。
D.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平”指平声字,“仄”包括上声、去声、入声的字。
入声调在现代已经彻底消失,并入“平、上、去”等声调了。
2.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奚以知其然也B.都督阎公之雅望C.寂寥而莫我知也D.惟兄嫂是依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全有活用现象且活用相同的一组是()①宾主尽东南之美.②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③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④死生亦大.矣⑤目.吴会于云间⑥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⑦而后乃今将图南.⑧襟.三江而带五湖A.①②③⑥B.①④⑥⑧C.②⑤⑥⑦D.③④⑦⑧考点对接题型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词语和句式的用法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亲戚..,伶..无悔矣③昼夜勤作息..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俜萦苦辛④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⑥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A.①②⑤B.②④C.③④⑥D.①③⑤⑥2下列各句中,与“见犯乃死,重负国”一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A.微斯人,吾谁与归B.大王来何操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时,学于余题型二文言文翻译例题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学案: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ord版含解析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教学目标】⑴认识汉语词汇的演变,并能据此解决古汉语阅读的相关问题。
⑵认识汉语语法的演变,并能以此指导古汉语的阅读和翻译。
(重难点)【教学过程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语音、词汇和表述方式都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这种发展变化,掌握基本的文言常识,既有利于继承文化遗产,也有助于提高现代汉语修养,避免闹笑话。
(如2007年朱军在《艺术人生》中采访毛岸英的儿子毛新宇时的“家父门”事件——“首先对家父前些日子的过世表示深切的哀悼”。
又如2008年高考山东卷文言文《聊斋志异·张诚》中“牛氏悍甚,每嫉讷,奴畜之,啖以恶食”学生笑料百出的翻译。
)二、古今言殊(一)语音的演变(高考不作要求)1. 语音演变:声调变化,韵母变化。
(见课本P8)2. 学以致用:试推断“回”字在古代的读音。
李白《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从诗的韵脚规律来看,这个“回”字,在古代极有可能读作“huái”。
(二)词汇的演变(重在考查似是而非的双音节词)1. 词语的词形变化: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所以在翻译文言句子时,一般都是先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
(1)做课本P10 一(2)偏义复词:指一个复音词由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语素构成,但整个复音词的意思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而另一个语素只是作为陪衬。
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注意它的“偏义”所在。
【参《孔雀东南飞》中作息、公姥、父母、父兄、弟兄。
】偏义复词的运用,按词的构成关系来看,常见的有两种形式:①两个语素意义相对或相反。
A.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检测)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练习
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日汉语以其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流传了几千年而未衰灭,这类强盛的生命力早已令世人信服。
同为四大古文明,埃及文化早已在泛滥的尼罗河水和英国的殖民中泡得失掉颜色;灿烂的古巴比伦文化在风沙的暴虐中成了废墟;而强盛的玛雅文化,此刻人们只有在亚马孙原始森林的旧址里想象它以前的灿烂。
惟有汉语,成为流传五千年的文化矗立不倒,为世人所尊敬。
(选自《最后一课》).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字体赏美文汉字的永久第1页/共9页它,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手中绽开出漂亮的光芒;它,目睹了我们民族悠长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它,是人类智慧的发源;它,点燃了文明的星火。
它就是先人集体的智慧结晶凝固而成的汉字。
汉字历史悠长,记录和承载着中华文明。
汉字发展演变的过程本身就是中华文明发展的缩影。
汉字的出现使我们的先人辞别了洪荒年代,书写出了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文明之一。
有了文字,历史的河流就再也没有出现断流和干枯,顺着文字的记忆,后代能够清楚地感觉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更替、风云变化,也能够在厚重的文籍里吸取先人的智慧。
每个汉字之因此能成为此刻的这类形状,表达着它所代表的那种意义,不是任意赋形赋意的结果,汉字点画转折之间都是历史留下的印迹。
汉字与其余文字有所不一样,拥有独到的魅力。
因为汉字独到的外形结构和它深远的意义指向,使汉字书法成为一门积厚流光的艺术。
钟鼎文、小篆、隶书等既是字体也是书体,像颜真卿、米芾、王羲之等书法名家,他们创建的书法作品更是艺术宝库中的珍品,经过书写汉字能融铸个人的审美情味和艺术涵养。
听到许多旅居国外的同胞谈过,走到某个荒僻的小城市,人地生疏,孤苦伶仃,当一种他乡流浪的失意感和孤寂感袭来时,忽然看到一块小饭店的中文店招,三个汉字,马上就会像一团火,像一盏灯,第2页/共9页像一声乡音,将你带到父亲母亲眼前,使你抛弃全部疲倦、孤单甚至惧怕。
我没有经历过这类领会,但我想不会是过分的夸张。
俄国大文豪屠格涅夫暮年侨居法国时写过一篇交口称赞的散文诗,题目就叫《俄罗斯语言》,全文不长,译成中文也仅有一百零几个字:“在迷惑不安的日子里,在难过地想念着我祖国命运的日子里,给我激励和支持的,只有你啊,伟大的、有力的、诚挚的、自由的俄罗斯语言!假如没有它——谁能看见故土的全部,谁不沉痛欲绝呢?但是,这样一种语言假如不是属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是不行置信的啊!”你用笔写出一个个生动的汉字时,必定会叹息汉字的巧妙。
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人教版)课件:第一课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置句的形式主要有五种:
定语后置句的形式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用“者” 作结尾,组成“中心语+后置 定语+者”的格式
定语放在中心语后,中间用 “之”作为标志词,组成“中 心语+之+后置定语”的格式
例句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 和之(《赤壁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 强(《劝学》)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 “之”,再用“者”字结尾, 组成“中心语+之+后置定语 +者”的格式
在中心语和后置定语之间加 “而”,再用“者”字结尾, 组成“中心语+而+后置定语 +者”的格式
数量词用作定语,大多放在中 心语的后面,格式为“中心语 +数(量)词”
马之千里者(《马说》)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 者(《孟子·梁惠王下》)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鸿门宴》)
4.状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经常放在谓语或主语之前,作
(4)词语的引申变化: ①词义扩大,如“江”“河”古代专指长江、黄 河,现在“江”“河”泛指一般的河流; ②词义缩小,如“丈夫”古代泛指男子汉,现在 “丈夫”专指女子的配偶; ③词义转移,即词义由指甲事物变为指乙事物,如 “牺牲”古代指为祭祀宰杀的牲畜,现在指为了正义的 目的舍弃自己的生命,泛指放弃或损害一方的利益。
鼻音尾:-m⇒消失 绝、灭、雪等入声字
↓消失
声调的变化↓并入
平、上、去等声调
音节组合的变化规律
关键词4 —— 汉语词语的演变
关键词5 —— 汉语语法的演变
1.汉语语音的演变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高中语文 1.2《古今言殊—汉语词汇的昨天和今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
词义演变的形式:
二是感情色彩的转移
“谤”古代指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是中性词。如:“能谤讥于市朝,闻寡 人之耳者,受下赏。”现在“谤”用于 “诽谤”,指无中生有地说人坏话,是 贬义词。
“勾当”原义是办理,是动词,中 性词,现在指“坏事情”,是名词,贬 义词。
编辑ppt
请解释下面句中画线的词,并分类:
编辑ppt
选出下列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 D
A.对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具体 而微的指导和帮助,《梅兰芳》一片的导演 陈凯歌与演员们十分感激。
B.刘晓庆日前见诸媒体的许多话都是一 味标榜自己的炒作,是极其媚俗的不刊之论。
C.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 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D.这其实是避重就轻、图省力气的一种 写法,不足为训。
编辑ppt
特定词语表达习惯的不同
古人的称谓很复杂,一般对自己用谦称, 对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相对随 意。看下面称谓分别用于什么人。
①仆,不才,不佞 一般人自称 ②小子,竖子 晚辈 ③孤,孤家,寡人 王侯自称 ④子,夫子,先生 称师辈 ⑤公,君,足下,丈,大人 称朋友、尊长
编辑ppt
数里乾坤
1、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不食三日矣。”
4、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寝 卧
5、秦以虎狼之势,与中国抗衡。
眠寐
6、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7、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
8、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9、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编辑ppt
古代汉语指先秦两汉至隋唐这1000多年间 的汉语,其前身主要是夏语(又称雅言)。
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1-2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训练落实篇
审美第八写页作,共篇34页。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 种情况,就是方位名词、时间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 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亚父面向南 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 了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 畅,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 +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及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等。
都有“遵循一定的程序”的意思。异:前者强调按一定步 骤和规矩;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
例句1: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例句2: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第五写页作,共篇34页。
课题链接 古汉语句的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 (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 序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 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 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 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 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 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 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 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2020版语文高中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作业:第一课 第二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W
姓名,年级:时间: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一、夯基训练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同现代汉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①亲戚..无悔矣③昼夜勤..或余悲,他人亦已歌②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作息..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⑤..,伶俜萦苦辛④郦元以为操虽托名汉相,其实..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汉贼也⑥至于A.①②⑤B。
②④C.③④⑥D。
①③⑤⑥这两个词语古今义没有变化,其余则发生了变化.“亲戚”,古代“亲”指有血缘关系的人,“戚”指有婚姻关系的人;现代泛指跟自己家庭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范围变大了.“作息”,偏义复词,指劳作;现代指工作与休息。
“其实”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其”相当于“他”,“实”是“实际”的意思;现代汉语中,“其实”是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至于”,古汉语中,“至"是动词“到”,“于”是表处所的介词;现代汉语中,“至于”是连词,表示另提一事.2.下列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B。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C.于是相如前进..缶汉亦留之以相当..D.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项,“见机”,古义:事先洞察事物的动向.今义:看机会,看形势。
“以为”,古今同义,认为.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不能喻.之于怀(明白)请以战喻.(比喻)B.乘.彼垝垣(登上)因利乘.便(趁着)C。
顾.不知计之所出(关心)不顾.恩义,畔主背亲(顾及)D。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享受)彼且奚适.也(到)项,第一个“顾",只是,然而。
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曾祖讳庭实,不仕.仕:做官。
B.顾.其三子曰:“是必大吾门.”顾:回头看。
C.吾志其就.矣就:靠近.D。
长适.屯田员外郎任沆适:出嫁.项,“就”,成功,实现。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2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课件 (共50张PPT)
备
养备而动时,
出入无完裙。
《石壕吏》
则天不能病。
《荀子·天论》
侧重事物的整体性,
侧重数量的全面性,
即完整无缺、完好无损。 即齐全、完备。
侧重点不同-恭、敬
恭
侧重外貌
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 出一言以复。
《送东阳马生序》
敬
侧重内心
宾客主恭,
祭祀主敬。
《礼记·少仪》
感情色彩不同-征、伐、侵…
演变现象归纳
词语的词形变化 词语的消长变化 词语的替换变化 词语的引申变化
范围不同-妇、女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女:
女性
《诗经·关雎》
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论积贮疏》
妇:
已婚女性
听妇前致辞,三男邺 城戍。 《石壕吏》
范围不同-死、亡
逃亡。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 死,死国可乎?
《史记·陈涉世家》
《三国志·魏书·方技传》
今 古
• 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词义大,而现代 汉语中的意义变小了。
古义:
后起意义:
热水
赴汤蹈火
菜汤、 米汤 扬汤止沸
古义:
后起意义:
眼 泪
鼻涕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离骚》 涕泗滂沱。 《诗经·陈风·泽陂》
上古义:
中古以后:
带汁的 肉食
肉谓之羹。
《尔雅·释器》
汤类的
《左传·僖公十四年》
兽皮 人皮
兽皮
皮-带毛的 革-去毛的
肤
《说文》:“睡,坐 寐也。从目垂。”
后起意义:
既指打瞌睡,更指躺 下睡觉
段玉裁注:“目 垂者,目睑垂而下, 坐则尔。” “读书欲睡,引 锥自刺其股,血流至
人教版高中语文 选修 语言文字应用 第1课 走进汉语的世界 02 古今言殊 --汉语的昨天和今天
课堂巩固
• • • • •
1、至是乃杜绝交游,馈遗秋毫无所受。 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3、城之不拔者二耳。 4、孙膑期曰:“暮见火举而齐发。” 5、擒率五百人宵济,袭采石,守者皆醉,擒遂取 之。 • 6、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
方法五:语境推断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 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 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 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 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内部语境: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 外部语境:上下文的语言环境
想一想
1、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 者彰。 欲盖弥彰——明显 2、相如因持璧却立。 望而却步——后退
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屡试不爽——差错
方法四:联想推断法
高考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 法在课本中或者我们熟悉的成语、词 语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因此,我 们要善于根据已有知识举一反三,来 确定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课堂巩固
1、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 2、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 抱衾寝母。 3、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4、(陈寿)遭父丧有疾,使婢丸药
想一想
1、秦有余力制其弊,追亡逐北。 北——败逃的人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 破——下,攻破
3、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竭——殚,尽、竭尽
方法三:修辞推断法
实力与智慧的较量——文言实词推 断常用方法 一、初步感知: 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 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 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 而又告之?”盗惊服。
实力与智慧的较量—
—文言实词推断常用方法
对 策
注意积累 学会推断
想一想
1、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财物
高中语文人教版选修《语言文字应用》第一课第2节 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3含解析
《古今言殊之文言文复习》教学目标1.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文言文复习。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以翻译为切入口,落实五册文言文复习。
考点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与用法4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5筛选文中信息,概括主要内容,分析作者观点考点: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考点阐析:本考点值得注意的地方:“常见实词”这是考查范围;“在文中的含义”“在文中”这一限制成分是所给条件。
综合这两点,再加上“理解含义”的具体要求,既是考察学生掌握文言实词的情况,又是考察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时:第二课时课型:复习课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汉语古今语音的演变。
2、掌握汉语古今词汇的演变。
3、掌握汉语古今语法的演变。
教学重难点掌握并应用古今汉语词语、语法的变化。
预习检测阅读p6-P10,完成以下填空。
1.从古今词语的词形变化看,古代汉语是以________词为主,现代汉语则以________词为主。
2.随着新事物的出现,语言也要相应地产生新词来表达这些新事物,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列举出课本以外的五个新词)。
随着旧事物的消亡许多旧词语也不用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课本以外的五个旧词语)。
3.词义演变的方式主要是________。
词语意义的引申变化有三种情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汉语的演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
“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
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
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 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翻译时,一般都作 状语。如:“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 告”。这种句子往往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事 具告(之)”。
漂亮·俊俏
两个词都是形容词,都含有“好看”的意思。主要区别 是:“漂亮”着重指外表好看,可形容具体事物,形容人(多指
年轻人)时不限男女;“俊俏”一般指人的相貌好看,多用于女
子。此外,“漂亮”可重叠成“漂漂亮亮”,“俊俏”则不 能。 例句1:最漂亮的还是她那双忧郁然而动人的眼睛。 例句2:树上挂着的笼子里,有两只俊俏的白玉鸟。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⑤驴不胜怒,蹄之。 句中名词“蹄”活用作动词,即“(用蹄子)踢”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思。 ______________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⑤„„见„„于„„ 例句: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答案
本题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汉语和现代汉 ⑥是现在普遍使用的表示被动的句式,剩下的几种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5.古代汉语中表示被动有以下几种句子格式。请思考,
其中哪些格式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哪些现在已经消失了。
①为„„ 笑。 例句: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
②为„„所„„
③„„于„„ ④„„见„„ ⑥„„被„„
例句:术怒攻布,为布所破。
例句: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例句:信而见疑。 例句:„„忠而被谤。
序是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所谓倒装句,即指文言
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主要有以下 几种倒装形式:
1.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 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
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解析
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①
凭,②把。B项中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都是
“正好、恰巧”。C项中“既”都表示“已经”“„„之后”。 D项中的“无”是连词,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
答案
A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实际上是“汝
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
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其条件是:
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 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如:“沛公安在?”(《史记·项 羽本纪》)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在作宾语的是疑问代词(谁、何、 奚、曷、胡、恶、安、焉等)。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3.下面句子和成语里的加点字,读音都比较特别,请标出它 们的读音。 ①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 .. . ( 可(kè )汗(há n)、单(chá ) n) ②天姥 连天向天横。( 姥(mǔ)(意义:老妇) ) . ③先实公仓,收余以食 亲。( 食(sì )(意义:供养,给……吃)) . ④是时,曹操遗权书曰。( 遗(wè i)(意义:送给) ) . ⑤彗星见于东方。( ) 见(xià n) . ⑥羽扇纶巾。( 纶(guān)(纶巾:古代用青丝带做的头巾) )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第四,介词宾语前置的情况除了第一种情况外,还有一种
情况,就是方位名词、时间名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
如:“亚父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亚父面向 南坐”。
3.定语后置
文言文中,定语的位置一般也在中心词前边,但有时为了 突出中心词的地位,强调定语所表现的内容,或使语气流畅, 往往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并用“者”结句,形成“中心词 +后置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及“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 等。
骤和规矩;后者强调逐渐深入或提高。
例句1:学习科学知识,应该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例句2:我走过的道路,就是一条循序渐进的道路。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课题链接 古汉语句的倒装句式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主—谓—宾”“定 (状)—中心词”,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
开卷有益 中国的汉语自远古流传至今,经历了几千年历史的沧桑变
化和民族的交流融合,其词汇和语音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充
分的发展和很大的演变。正是这种发展和演变,使得汉语这一 看似古板呆滞的东西,具有了旺盛的活力和鲜明的时代色彩,
使得我们的民族语言常用常新,始终与时俱进。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还有一种情况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
位置时,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
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 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乎吾前”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
我的前面”,“乎吾前”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
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预习作业 1.下面几个句子里都有词类活用现象,请找出来并具体
说明是哪一种活用。 ①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句中形容词“小”活用为动词,是形容词意动用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齐威王欲将孙膑。 句中名词“将”活用,是名词使动用法,“使孙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膑为将”。 ③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句中及物动词“食、见”活用,均是使动用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告之以直而不改,必痛之而后畏。 句中不及物动词“痛”活用,是使动用法。 答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审美写作篇
2.古人的称谓体系很复杂,一般总是对自己用谦称,对
别人和长辈用敬称,对平辈和晚辈可以相对随意些。请看看下
面这些称谓,说明它们分别用于什么人。 一般人自称 ①仆、不才、不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晚辈 ②小子、竖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侯自称 ③孤、孤家、寡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师辈 ④子、夫子、先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称朋友、尊长 ⑤公、君、足下、丈、大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古代汉语的词,意义没怎么变,但是现在 提示 已经不能单独使用了。有些古代汉语的词只在某些情况下才使
用,一般则被另一个词替代了。有些古代汉语的词的某个意义
(即某个义项)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2.古代汉语的特殊句式一般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万乘之国。( 乘(shè ng)(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⑧否极泰来。 . ( 否(pǐ)(“否泰”本是《周易》的两个卦名,天地相交、通顺 叫“泰”,天地不相交、不通顺叫“否”。 后来把运气的好坏称
为“否泰”) )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温馨晨读篇
自主学习篇
合作探究篇
训练落实篇
审美写作篇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这类句子
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
“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如: “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
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 宾语。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 义。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韩愈《师说》)有时,还 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 是„„”的格式。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