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底骨折HRCT诊断价值
HRCT薄层扫描在诊断颅底骨折中的应用
技术在颅 底骨折检查 中的优越 性。方法 :对3 例脑外伤病人 先进 行常规C 检查后 ,又 0 T
对 其颅 底进行T扫描
l 例疑有颅 底骨折 ,再行 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分辨 率重建技术 后 ,3 例 患者 均确诊为 2 0
r c n t c i n S h t t a ep U o m a e a c re td a n ssa d a o d m id a n s s e o s r to O t a n h l S k o r c i g o i n v i s i g o i . u ic t
颅 底骨折 。结论 :对疑有颅底骨 折的病人 ,正确而熟练地应用 C T薄层扫描 ,并进行高
分辨率重建 ,能 明确诊断 ,减少误诊。
[ 关键词】颅骨 ;骨折 ;体层摄 影 ;X线计 算机
Th p i a in o RCT Th n La e c n i c n q e i he Di g o i 作者简介 e Ap lc to fH i y r S a n ng Te h i u n t a n s s
_
c s swe e da n s d a a ir n a r cu e Co cu in F rt e e p t n swh r u p ce o b a e r ig o e sb sc a ilf t r . n l so : o h s ai t o we e s s e t d t e a e b sc a il r c u e we m u tus a ir n a a t r . f s e HRCT t i a e c n i g tc n q e a d u d r o h g e o u i n h n ly rs a n n e h i u n n e g ih r s l to
HRCT扫描技术对颅面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
2 0m s 标 准算 法 重建 ; R T扫描 参 数 : 厚 1m 层 距 0 A , HC 层 m,
3m 扫描野 2 m, m, 4c 电压 10k 电流 3 0m s骨算法重建 。 5 V, 0 A, 两种方法采集 的图像 均用骨窗位摄片 ,窗宽 l 0 ~ 0 u 0 1 0H , 2 5 窗位 4 0 5 0H 。 0 —0 u
度地减少了部分 容积效应 ,并且对骨折边缘进行 锐化处理 , 因
颅底及面颅骨折 因交通 日益发达 ,特别 是乡村摩托车增
多, 导致交通事故发 生率上升 而发病率上升。此处的骨折 因部
位隐蔽 、 结构复杂 , 给诊断带来很大难度 , 但此处的骨折危害较
此能够更清晰地显示细微 的组织结构及细小的骨折线 [ 2 1 。我们
未发 现 骨 折 线 , H , 而 PCT发 现 骨折 线 7 . 5处 , HPCT扫 描 技 且 , .
全 部 2 7 中, 0例 薄层 C T扫描发现骨折线 15处 , R T扫 6 H C 描发现 骨折线 2 1 ,其 中 6 8处 2例薄层 C T未发现 骨折线 , 而
H C R T发 现 骨 折 线 7 5处 。
应用 HR T扫描技术对怀疑颅底及面颅骨折的患者进行检查 , C
取 得 了 满 意 的效 果 , 报 道 如 下 。 现 1 资料 与 方 法
大: 颅底骨折患 者出现创伤性脑脊液漏 , 不及时处理 , 易并发 容
逆行 颅 内感染 。大部分创 伤性脑脊液漏 患者 经头高位卧床休
息, 必要 时配合 腰穿脑脊液外引流可 自行 愈合 , 有部分患者 但
维普资讯
H C R T扫 描技 术 对颅 面 骨折 的诊 断价值 分 析
CT检查技术
CT检查技术头颈部CT检查技术一、颅脑检查技术(一)普通检查颅脑CT扫描常取仰卧位,先扫定位片,然后确定扫描范围,再行横断位扫描。
扫描所用基线多为听眦线(即外眦与外耳道的连线)或听眉线(即眉毛上缘中点与外耳道的连线)。
两侧应对称,从基线向上扫描至颅顶。
通常采用层厚10mm连续扫描,特殊部位病变的检查采用5mm以下薄层扫描。
通常先行CT平扫,即不注射造影剂的CT扫描。
冠状位扫描在颅脑CT检查中也常用,为显示垂体微腺瘤的最佳体位,通常采用层厚2-3mm;鞍区、颞叶病变和小脑幕交界处、大脑半球凸面病变需辅以冠状位扫描,有助于更好地显示。
(二)增强扫描为使病灶与临近正常组织的密度对比差异增大,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及定性诊断的准确率,可采用增强扫描。
增强扫描主要用于脑肿瘤、颅内感染及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等。
颅脑外伤病人CT平扫正常而临床疑为颅内等密度血肿者及原因不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3天以上者也应增强扫描。
急性颅脑外伤、急性脑卒中、先天性颅脑畸形一般只行平扫,无需用增强扫描。
造影增强方法:静脉注射60%的碘造影剂60-100ml,儿童剂量为2ml/kg。
注射方法有两种:(1)快速静脉注射法:在1-2分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用于大多数病变;(2)造影剂团注法:在20-30秒钟内注射完造影剂并立即扫描,主要用于检查垂体病变及脑血管病变。
(三)特殊检查1.靶CT 也称放大CT或目标CT,是为详细观察某一器官结构或病变细节而对兴趣区进行局部CT扫描的一种方法。
常用小视野、薄层(1-3mm),扫描矩阵不变。
靶CT主要用于鞍区、颞骨岩部的检查。
2.脑池造影CT 为更好地显示小脑脑桥角、脑干及颅底区的病变,需辅以脑池造影CT。
可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如欧乃派克5-8ml,经腰穿注入蛛网膜下腔,用变换体位使脑池充盈后再行扫描。
3.动态增强CT 快速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对所选定的区域进行连续扫描,测定兴趣区的CT值,描出时间密度曲线,以了解兴趣区血流动力学变化。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回复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回复颅脑部横断层扫描(CT)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技术,用于评估头部解剖结构和病变。
为了获得更准确的图像,医生常常需要选择适当的基线进行扫描。
本文将一步一步回答有关颅脑部横断层扫描常用基线及其临床意义的问题。
第一步:什么是横断面横断面是指将身体或组织沿水平方向切割成平行于地面的一块。
在颅脑部横断层扫描中,医生通过扫描头部沿水平方向切割成的平行图像来观察和分析颅脑结构。
第二步:为什么需要选择基线在进行颅脑部横断层扫描时,医生通常会选择一个基线作为扫描的参考点。
这个基线决定了扫描图像的方向和位置。
通过选择适当的基线,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评估患者的颅脑结构,帮助诊断和治疗。
第三步:常用的颅脑部横断层扫描基线常用的颅脑部横断层扫描基线包括协同基线(AC-PC line)和种子线(DC-PC line)。
协同基线是通过连接垂直通道的前床板(anterior commissure,AC)和背床板(posterior commissure,PC)所形成的水平线。
这条线位于颅脑结构的中央位置,常被用作作为基线进行扫描。
AC-PC线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用于定位和测量颅脑结构,以及评估异常。
种子线是通过连接大脑脸中央凹和脑干脸中央凹所形成的水平线。
这条线在临床实践中也是常用的基线之一。
种子线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确定特定解剖结构的位置和测量相关参数。
第四步:协同基线与种子线的临床意义协同基线和种子线在颅脑部横断层扫描中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协同基线主要用于定位和测量颅脑结构,例如脑室和脑干等。
由于协同基线位于颅脑结构的中央位置,使用它作为基线可以使医生更准确地观察和评估这些结构。
种子线的主要临床意义在于确定特定解剖结构的位置和测量相关参数。
例如,通过测量种子线与其他解剖结构之间的距离,医生可以评估脑部病变的大小和位置,从而帮助制定治疗方案。
总结:颅脑部横断层扫描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影像技术,通过选择适当的基线,医生可以更好地观察和评估颅脑结构,从而帮助诊断和治疗。
hrct的名词解释
hrct的名词解释HRCT,即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igh-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是一种医学成像技术,通过X射线和计算机技术,生成高分辨率的体内断层图像,用于诊断和评估肺部疾病。
一、HRCT的原理和技术HRCT借助X射线通过患者的胸部,利用多个X射线探测器记录不同角度的断层影像。
然后,计算机将这些断层影像重建成一系列高分辨率的二维图像,再通过三维重建技术,可获得呈现三维结构的图像。
该技术的核心在于其高分辨率特性。
HRCT采用较窄的X射线束,使得扫描的精度更高。
此外,HRCT使用了更多的探测器以及更快的扫描时间,进一步提高了图像质量。
通过这些技术手段,HRCT能够呈现出肺部的小结构,如支气管、肺小叶等,从而增加了肺部疾病的诊断准确性。
二、HRCT在肺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1. 结构性疾病的检测与定量分析HRCT广泛应用于检测和评估肺内结构性疾病,如肺纤维化、结节性病变等。
通过HRCT图像,医生可以观察到肺部病变的形态、分布和大小,并评估其严重性。
此外,HRCT还可以实现对肺部疾病病变体积的定量分析,有助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
2. 动态观察肺部疾病的演变HRCT不仅可以捕捉静态的肺部图像,还能够通过连续扫描,观察肺部疾病的演变过程,从而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信息。
比如,在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通过HRCT可以监测病灶的进展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HRCT的低剂量技术传统的CT扫描需要较高的剂量,可能会对患者产生辐射损伤。
而HRCT采用低剂量技术,使得肺部疾病的诊断更加安全。
尤其对于儿童、孕妇等辐射敏感的人群,使用HRCT可以减少辐射对于他们的影响。
三、HRCT的局限性尽管HRCT在肺部疾病的诊断和评估方面具有许多优势,但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1. HRCT无法提供病理学信息HRCT只能提供肺部的影像信息,无法提供病理学信息。
因此,在一些判断和诊断上,还需要结合其他临床信息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综合分析。
鹿特丹CT评分用于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
[第一作者]汪静静(1987 ),女,青海西宁人,本科,主治医师㊂研究方向:影像诊断㊂[通信作者]汪静静,青海省人民医院影像科C T 室,810007㊂E -m a i l :w a n g j i n g j i n g1331@126.c o m [收稿日期]2021-07-16 [修回日期]2021-09-03R o t t e r d a mC Ts c o r e f o r p r e d i c t i n gp r o gn o s i s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i n ju r i e s WA N GJ i n g j i n g 1*,M E N GQ i n g n i n g 2,S U NY a n qi u 1(1.D e p a r t m e n t o f I m a g i n g ,C TR o o m ,Q i n g h a i P r o v i n c i a lP e o p l e 'sH o s pi t a l ,X i n i n g 810007,C h i n a ;2.D e p a r t m e n t o f M e d i c a l I m a g i n g ,t h e F i f t h 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o f Q i n g h a iP r o v i n c e ,X i n i n g 810007,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 O b je c t i v e T oi n v e s t i g a t et h ev a l u eo fR o t t e r d a m C T s c o r ef o r p r e d i c t i ng th e p r o g n o si s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i nj u r i e s .M e t h o d s T o t a l l y 122p a t i e n t s w i t h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i n ju r i e s w h o u n d e r w e n t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C T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s y m p t o m a t i ct r e a t m e n ta f t e ra d m i s s i o n w e r ee n r o l l e d .P a t i e n t s 'p r o g n o s i sw e r ee v a l u a t e d w i t hG l a s g o wo u t c o m e s c a l e (G O S )14d a y s a f t e r a d m i s s i o n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w a s p r e d i c t e dw h e nG O S ɤ3(p o o r p r o gn o s i s g r o u p ),w h i l e g o o d p r o g n o s i sw a s p r e d i c t e d w h e n G O S >3(g o o d p r o g n o s i s g r o u p ).T h e g e n e r a ld a t a ,C Ts i g n sa n d R o t t e r d a m C Ts c o r e w e r ec o m p a r e db e t w e e n g r o u p s .P e a r s o nc o r r e l a t i o na n a l ys i s w a su s e dt oo b s e r v et h ec o r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R o t t e r d a m C Ts c o r ea n d p r o g n o s i s ,a n d m u l t i v a r i a t el o g i s t i cr e g r e s s i o n w a su s e dt oa n a l y z ei m p a c t f a c t o r so f p r o g n o s i s .T h ee f f i c a c y o f R o t t e r d a m C T s c o r ef o ra s s e s s i n g p r o g n o s i s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i n ju r i e s w a s e v a l u a t e d .R e s u l t s A f t e r 14d a y s o f a d m i s s i o n ,a c c o r d i n g t oG O Ss c o r e ,81p a t i e n t sh a d g o o d p r o g n o s i s a n d41h a d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T h em e d i a n l i n e d i s p l a c e m e n t ,b a s a l c i s t e r n s s c o r e a n dR o t t e r d a mC Ts c o r e i n g o o d p r o g n o s i s g r o u p w e r e l o w e r a l l t h a n t h o s e i n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g r o u p ,a n dt h er a t i oo f t h em a x i m u m w i d t ho f t h ef r o n t a l a n g l eo f t h ev e n t r i c l et ot h e d i a m e t e r b e t w e e n t w o s k u l l s a t t h e s a m e l e v e lw a sh i g h e r i n g o o d p r o g n o s i s g r o u p t h a nt h a t i n p o o r p r o g n o s i s g r o u p (a l l P <0.01).R o t t e r d a m C Ts c o r ew a sn e g a t i v e l y c o r r e l a t e dw i t h p r o g n o s i s (r =-0.702,P =0.002).M u l t i v a r i a t e l o g i s t i c r e g r e s s i o na n a l y s i s s h o w e d t h a tR o t t e r d a m C Ts c o r ew a s a s s o c i a t e dw i t h p r o g n o s i s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c r a n i o c e r eb r a l i n j u r i e s (P <0.001).C o nc l u s i o n R o t t e rd a mC Ts c o re c o u l d p r o v i d e i m p o r t a n t r ef e r e n c e s f o r c l i n i c a l e v a l u a t i o n o n t h e p r og n o s i s o f p a t i e n t sw i t h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i n ju r i e s .[K e yw o r d s ]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t r a u m a ;p r o g n o s i s ;t o m o g r a p h y ,X -r a y c o m p u t e d ;r o t t e r d a m C Ts c o r e D O I :10.13929/j.i s s n .1672-8475.2022.01.008鹿特丹C T 评分用于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汪静静1*,孟庆宁2,孙艳秋1(1.青海省人民医院影像科C T 室,青海西宁 810007;2.青海省第五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青海西宁 810007)[摘 要] 目的 分析鹿特丹C T (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㊂方法 纳入122例入院后均接受颅脑C T 检查及相应对症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于入院14天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 l a s go wo u t c o m es c a l e ,G O S )评分判断预后,以G O S 评分ɤ3分为预后不良㊁>3分为预后良好,比较预后良好与预后不良患者一般资料㊁C T 征象和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㊂采用P e a r s o n 相关性分析观察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以多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㊂结果 根据入院14天后G O S 评分,81例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41例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㊂预后良好组患者中线移位㊁基底池情况评分及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脑室受压情况好于预后不良组(P 均<㊃63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1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h e r ,2022,V o l 19,N o 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0.01)㊂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呈负相关(r =-0.702,P =0.002);多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相关(P <0.001)㊂结论 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可为临床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提供重要参考㊂[关键词] 颅脑损伤;预后;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鹿特丹C T 评分[中图分类号] R 651.1;R 81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8475(2022)01-0036-04颅脑损伤是临床高发神经外科疾患,早期诊断㊁及时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意义重大[1-2]㊂C T 是诊断颅脑损伤的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3-4]㊂鹿特丹C T(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可通过评估C T 征象为临床判断病情提供重要依据㊂本研究观察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用于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㊂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 2020年5月青海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22例颅脑损伤患者,男72例,女50例,年龄21~68岁,平均(44.5ʃ7.4)岁;致伤原因包括交通事故74例,高空坠落37例,打击伤11例㊂纳入标准:①明确颅脑外伤史,经C T 检查确诊;②受伤至入院时间<24h ;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 l a s g o w c o m a s c a l e ,G C S )评分[5]<12分;④患者和/或其家属同意配合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㊂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系统严重损伤;②开放性颅脑损伤;③心㊁肝㊁肺等严重器质性功能不全;④合并恶性肿瘤;⑤合并其他神经系统疾病;⑥凝血机制异常;⑦免疫系统疾病;⑧严重出血㊁贫血性疾病;⑨单纯硬脑膜外血肿㊂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G EO p t i m a 52016排螺旋C T 仪行颅脑C T 检查,管电流125m A ,管电压125k V ,矩阵512ˑ512,扫描时间2~3s ,窗位35~55H U ,窗宽85~100H U ㊂先以常用基线为基准线行常规轴位扫描,层间距10m m ,层厚10m m ;再对后颅窝至颅顶部位行薄层扫描,层间距5m m ,层厚5m m ㊂1.3 图像分析 将图像传输至G E 工作站进行图像配准㊁融合等,完成三维重建㊂由2名具有5年工作经验的影像科主治医师阅片,评估中线移位㊁基底池受压及脑室受压情况等C T 表现㊂具体评估方法及标准[6]:①中线移位,于室间孔平面测量颅内腔宽度(记为S 1)㊁偏移侧颅骨至透明隔长度(记为S 2),计算中线移位值(中线移位=S 1-S 2);②基底池情况,0分为基底池正常,1分为基底池受压,2分为基底池消失;③脑室受压,测量脑室额角最大宽度与相同水平两颅骨间内径,计算二者比值,该值越小,代表脑室受压越严重㊂计算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评分范围为0~5分)[7]:基底池正常记0分㊁受压记1分㊁消失记2分;颅内无血肿或占位性病变记0分,有则记1分;中线移位ɤ5m m 记0分,>5m m 记1分;脑室和/或蛛网膜下腔无出血记0分,存在出血记1分㊂1.4 观察指标 患者入院后均接受营养神经㊁降低颅内压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有手术指征者接受手术治疗㊂入院14天后根据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 l a s g o wo u t c o m es c a l e ,G O S )评分判断预后[8]:G O S 评分ɤ3分为预后不良,G O S 评分>3分为预后良好㊂比较预后良好(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预后不良组)患者一般资料㊁C T 征象和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㊂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2.0统计分析软件㊂计量资料以-x ʃ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t 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观察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与预后的相关性;采用多元l o gi s t i c 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㊂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㊂2 结果2.1 一般资料 入院14天后,根据G O S 评分,81例患者预后良好㊁41例预后不良;2组患者性别㊁年龄㊁体质量指数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见表1㊂表1 不同预后颅脑损伤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组别男/女(例)年龄(岁)体质量指数(k g/m 2)G C S 评分受伤原因(例)交通事故高空坠落打击受伤至入院时间(d )受伤脑区(例)脑干额叶基底节治疗方法(例)手术非手术预后良好组(n =81)47/3444.4ʃ7.523.74ʃ2.369.25ʃ2.334825815.54ʃ4.413725195823预后不良组(n =41)25/1644.2ʃ7.423.60ʃ2.109.18ʃ2.252612315.15ʃ4.622010112813χ2/t 值0.0980.1260.2980.1590.2980.4540.8350.144P 值0.7540.4500.3830.8740.8620.6510.6590.705㊃73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1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h e r ,2022,V o l 19,N o 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图1 患者男,46岁,交通事故致颅脑损伤(伤后10h 入院) A.环池及小脑幕下铸形高密度影(箭),脑组织弥漫性肿胀,环池及第四脑室闭塞;B .脑沟及左侧外侧裂池可见铸形高密度影(箭);C .脑组织弥漫性肿胀(箭),双侧侧脑室受压㊁变窄;D .脑中线结构受压移位(箭)图2 患者男,75岁,高空坠落致颅脑损伤(伤后13h 入院) A.脑组织肿胀,第四脑室受压,左侧颞叶多发斑片状较高密度影(箭);B .左侧颞枕部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箭),左侧侧脑室受压,环池闭塞;C .左侧额顶部颅板下新月形高密度影(箭);D .中线结构受压向对侧移位(箭)2.2 不同预后患者C T 征象和R o t t e r d a m 评分对比 预后良好组中线移位㊁基底池情况评分及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脑室受压情况好于预后不良组(P 均<0.01)㊂见图1㊁2及表2㊂2.3 相关性分析 P e a r s o n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r =-0.702,P =0.002)㊁中线移位(r =-0.691,P =0.003)㊁基底池情况(r =-0.538,P =0.030)均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呈负相关,脑室受压情况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 =0.617)㊂2.4 预后不良影响因素 将患者年龄㊁G C S 评分及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纳入多元l o g i s t i 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有关(P <0.001),患者年龄㊁G O S 评分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P 均>0.05),见表3㊂3 讨论颅脑损伤主要由意外摔伤㊁交通事故等引发,及时诊断㊁有效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㊂C T 是诊断颅脑损伤的常用影像学技术,可辅助医师观察脑室中线移位㊁变形等,以明确判断病情[9-10]㊂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是基于颅脑损伤患者多个C T 征象的综合评分系统,主要包括中线结构移位㊁基底池状态及颅内出血,易于计算,且在不同背景㊁不同评分者间重复性较好㊂本研究分析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评估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预后良好组R o t t e r d a m C T 评分㊁中线移位㊁基底池情况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组,而脑室受压程度较预后不良组为轻,提示R o t t e r d a mC T 评分及C T 征象可㊃83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1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h e r ,2022,V o l 19,N o 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表2不同预后颅脑损伤C T征象及R o t t e r d a m评分比较(-xʃs)组别中线移位(m m)基底池情况评分脑室受压情况R o t t e r d a m C T评分预后良好组(n=81)3.84ʃ0.570.95ʃ0.220.27ʃ0.043.17ʃ0.65预后不良组(n=41)4.18ʃ0.741.21ʃ0.270.24ʃ0.064.09ʃ0.76 t值 2.808 5.7043.288 6.970 P值0.0030.0030.0010.001注:脑室受压情况数据为脑室额角最大宽度与相同水平两颅骨间内径的比值表3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多元l o g i s t i c回归分析因素O R P值95%C I年龄1.0160.102(1.029,1.326)G C S评分1.1280.684(0.931,1.469) R o t t e r d a m C T评分3.604<0.001(2.058,6.147)为临床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提供参考㊂基底池由四叠体池㊁环池㊁鞍上池三部分组成㊂环池位于中脑外侧,与四叠体池㊁脚间池相连,内含多条神经㊁血管,是脑脊液循环的必经途径;基底池闭塞可致脑脊液循环障碍而影响预后[11-12]㊂本研究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R o t t e r d a m C T评分㊁中线移位㊁基底池情况均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呈负相关,其中R o t t e r d a m C T评分与预后关联最为紧密(r= -0.70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进一步证实R o t t e r d a m C T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有关㊂颅脑损伤后,患侧颅脑压力常增高,压迫脑组织向健侧偏移;但受大脑镰的存在导致海马回㊁钩回等半球底部近中线结构移位受阻,使鞍上池㊁环池㊁脚间池受压,致基底池完全闭塞或部分闭塞,脑脊液循环受阻,压迫脑干,使上行网状激活系统受损而影响预后[13]㊂本研究发现脑室受压情况与预后无明显相关,可能与脑室体积㊁结构及患者年龄等因素有关:青年及中年人脑组织饱满,发生颅脑损伤后脑室压缩较小,且受压后恢复较快,经积极治疗后多可获得良好预后㊂既往研究[11-12]认为年龄㊁G C S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有关,故本研究将二者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㊁G C S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无明显关联㊂G C S评分反映颅脑损伤病情,患者在治疗期间需接受气管插管㊁镇静及机械通气等治疗,仅凭入院时G C S 评分评估预后可能存在误差㊂此外,有无饮酒史及是否伴随基础性疾病等均可影响G C S评分[14]㊂临床高龄颅脑损伤患者常伴基础疾病,并存在组织器官退化等,预后不良风险较高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年龄与预后不良无关,可能与样本量较少,且多数入组患者相对年轻㊁未合并严重基础疾病有关㊂综上,R o t t e r d a m C T评分与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密切相关,可为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提供参照㊂受样本量限制,本研究未能进一步分析R o t t e r d a m C T评分评估不同程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价值,有待后续扩大样本量深入观察㊂[参考文献]1 R O S HA L L M V A L I U L L I N A S A S H A R O V A E A T h er e g i o n a l e p i d e m i o l o g i c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 c r a n i o c e r e b r a l i n j u r y i nc h i ld re ni n R u s s i ai n2003-2014J P r o b l S o t s i a l n o i G i gZ d r a v o o k h r a n e n n i i a i I s t o rM e d2019273257-2612鲁兴启李洁丁建平脑震荡后综合征M R I研究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8343456-4593 L U B B E R S M C O E N E N A K O F F L A R D M e t a l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c a r d i a c C T w i t h m y o c a r d i a l p e r f u s i o ni m a g i n gv e r s u sf u n c t i o n a lt e s t i n g i ns u s p e c t e dc o r o n a r y a r t e r y d i s e a s e T h e m u l t i c e n t e r r a n d o m i z e d C R E S C E N T-Ⅱt r i a l J J A C CC a r d i o v a s c I m a g i n g201811111625-16364严峻文静李深誉等中㊁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血清酒精浓度对格拉斯哥评分和C T影像学表现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847 202676-26815陆敏张静急性脑损伤患者熵指数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危重病急救医学201830147-506李浩浩柳文辉董志辉颅脑损伤患者C T征象特点及预后分析J 中国C T和M R I杂志201917129-317张博杨明飞鹿特丹C T评分评估行去骨瓣减压术颅脑外伤患者的预后J实用医学杂志20183481368-137113758贾广生姜慧杰王韩兵等自制颅脑C T定位装置在颅内病灶体表定位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632101602-1604 9陈慧敏姚梦雅黄利民等红细胞分布宽度和血小板分布宽度联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对重度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20335493-49710吴泽健许欢徐蓉等颅脑损伤后C T影像特点及神经内分泌变化研究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591-9411陈华辉张刚利张豪等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预后相关因素分析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93151116-12012冯爱平江涛刘伦波等早期预后良好的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研究J中国急救医学2019396559-56313胡晓华重视多学科协作在重型创伤性脑损伤后意识障碍治疗中的价值J中华创伤杂志2019353207-21114张泽奎杜刚蒲鹏重度颅脑损伤患者C T像计分与G S C评分的相关性及其临床预后预测价值初探J中国C T和M R I杂志202018122-2447㊃93㊃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22年第19卷第1期 C h i n J I n t e r v I m a g i n g T h e r,2022,V o l19,N o1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
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及临床意义摘要:一、颅脑部横断层的基本概念二、颅脑部横断层的常用基线1.横向基线2.纵向基线3.冠状面基线三、颅脑部横断层在临床中的应用1.神经系统疾病诊断2.头面部创伤评估3.脑血管病检查四、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1.优点2.缺点五、提高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的可读性和实用性1.图像后处理技术2.临床与影像学的紧密结合正文:颅脑部横断层是指在头部进行横断面扫描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它能够显示颅脑部的结构、病变及病变范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在颅脑部横断层检查中,常用的基线有横向基线、纵向基线和冠状面基线。
横向基线是指平行于颅脑部的横断面,主要用于显示脑组织的厚度、脑室的分布和脑部的病变情况。
纵向基线是指平行于颅脑部的纵轴,主要用于显示脑部的发育情况、脑神经的走行和病变范围。
冠状面基线是指垂直于颅脑部的横断面,主要用于显示颅脑部的三维结构、病变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颅脑部横断层在临床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包括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头面部创伤的评估和脑血管病的检查等。
通过对横断层影像学的深入研究,医生可以及时发现病变,明确病变性质,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然而,横断层影像学检查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图像质量、病变显示程度等。
为了提高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的可读性和实用性,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图像后处理技术:通过对原始图像进行重建、增强和三维重建等后处理,可以提高病变的显示率和诊断准确性。
2.临床与影像学的紧密结合:临床医生和影像学专家需要密切合作,共同分析和解读横断层影像学检查结果,以便为患者提供更精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总之,颅脑部横断层影像学检查在临床中具有重要价值。
颅脑外伤的CT诊断
头皮 损伤
颅骨 骨折
浅筋膜血肿
帽状腱膜下 血肿
骨膜下血肿 线形骨折 粉碎性骨折 凹陷性骨折 颅缝分离
脑膜
脑
损伤
损伤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蛛网膜 下腔出血
脑挫裂伤
脑内血肿
弥漫性 脑轴索损伤
头皮损伤
头 皮 解 剖
浅筋膜血肿:局限 性,丘状,应注意 浅筋膜血肿的局部 及其对冲部位可能 伴存的颅骨和脑组 织损伤;
急性颅脑损伤CT阴性应严密随访一旦临床病 情恶化马上复查CT,以便尽早诊断和发现迟 发性血肿。
脑外伤后首次行CT检查,出现: • 局限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局限性脑实质密度减低 • 灰白质分界不清 • 局部脑占位效应 • 硬膜下血肿 • 提示此部位可能出现迟发性脑内血肿,应及
时复查CT。
脑挫裂伤
• 脑挫伤包括脑组织水肿、静脉淤血及小灶性出血; 1. 脑裂伤是脑、软脑膜及血管的断裂; 2. 脑挫裂伤两者兼有。 • C T有时难于准确地区分其病理改变。 1. 局限于1~2个脑叶组织散在小点状低密度灶为主,
偶尔兼有小点状高密度表现列为单纯性脑挫伤; 2. 出现混杂密度或明显脑出血者列为脑挫裂伤。 3. 同一病人在一个脑叶表现为脑挫伤,另一脑叶可表
硬膜外血肿与硬膜下血肿的鉴别
硬膜外血肿
硬膜下血肿
形态 梭形、双凸形,内缘弧度 新月状,内缘弧度与脑
与脑表面弧度相反
表面一致
范围 范围较小,一般不跨越颅 范围大,常跨越颅缝,
缝,占位效应较轻
占位效应明显
合并症 一般不伴脑挫裂伤
一般伴脑挫裂伤
外力 位于同侧 作用点
位于对侧
当一部分血肿的形态不规则,难于明确其硬 膜外或下时,须留意观察有无侧脑室形态位 置的改变、双侧脑沟宽度差别悬殊;如有, 应考虑有混合性血肿的可能性。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
颅脑CT检查报告详解各位尊敬的患者:您好!感谢您选择我们医院进行颅脑CT检查,以下是对您的检查结果进行详细解读的报告,希望能够帮助您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身体情况。
一、检查目的和方法颅脑CT检查是一种通过计算机对头颅和脑部进行断层扫描的影像学检查,主要用于了解头颅和脑部的解剖结构及异常情况。
在本次检查中,我们采用了X光技术配合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通过横断面的图像呈现,以提供关于头颅和脑部内部结构的信息。
二、检查结果详解1. 颅骨:颅骨结构正常,未见明显骨折、骨质改变、畸形等异常。
2. 脑组织:脑组织密度均匀,脑沟回纹理清晰,脑室形态正常。
未发现明显的异常占位性病变。
脑实质区域无明显异常信号改变,血管分布正常。
3. 脑出血:脑内未见明显出血灶。
4. 脑梗塞:脑血管通畅,未见明显缺血梗塞灶。
5. 大脑卒中:脑血管通畅,未见卒中区域。
6. 脑肿瘤:脑组织未见明显肿块,脑实质区域无占位性病变。
7. 脑脊液:脑脊液分布正常,未发现异常聚集。
8. 颅内结构:脑膨出、脑疝等压迫征象阴性。
三、检查结果分析根据CT检查结果,您的头颅和脑部结构没有明显异常,表明您的颅脑功能正常。
同时,也未发现卒中、颅内疾病等病变,是一个良好的结果。
CT检查无创、简便、快速,能够为医生提供有关头颅和脑部的详细信息,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及早发现疾病,提高治疗效果。
四、注意事项1. 检查结果应结合临床总体情况综合分析,由专业医生进一步解读,了解病情。
2. 检查结果只是客观反映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态,并不排除您存在其他疾病或隐患的可能性。
如有任何不适症状或持续的临床疑点,建议及时就医咨询。
3. 在检查中,我们竭力做到了精确细致,但仍有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
若有疑问或不满意之处,您可以随时向医院进行反馈以便进一步处理。
五、总结与建议综合上述检查结果,您目前的头颅和脑部状况良好,无明显异常。
颅脑CT检查作为一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但仍需结合临床病史及其他检查结果综合判断,以达到更准确的诊断。
薄层高分辨螺旋CT对诊断颅底骨折价值论文
薄层高分辨螺旋CT对诊断颅底骨折的价值【摘要】目的:研究螺旋ct三维成像技术对颅底骨折的诊断和治疗价值。
方法:对72例临床诊断颅底骨折患者,行薄层高分辨螺旋ct扫描(西门子炫速双源800排ct),做螺旋ct三维成像,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螺旋ct扫描直接显示颅底骨折61例,诊断率为84%,同时螺旋ct三维重建成像可清晰地显示颅底骨折的部位和范围。
结论:结论与传统ct相比,高分辨率ct扫描技术更能够清晰准确直观地显示颅底骨折的存在、部位、范围等.对于脑外伤患者,临床检查或常规ct扫描可疑颅底骨折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进行高分辨率ct扫描,以提高诊断准确性.高分辨率ct 扫描技术能够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尤其是为手术方案提供极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关键词】颅底骨折;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薄层高分辨扫描【中图分类号】r81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676-021概述颅底骨折常见于颅脑外伤,临床常表现为脑脊液耳漏或鼻漏、颅神经损伤、内分泌紊乱等症状,及早明确诊断对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长期以来颅底骨折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临床表现和体征或结合常规ct发现颅内积气,近年来随着ct硬件及软件的发展,高分辨ct(hrct)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mpr)和三维重建(3d-ct)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
笔者对61例有头颅外伤史、临床怀疑有颅底骨折临床症状,先行常规ct扫描图像显示有间接征象,加薄层高分辨螺旋ct横轴面扫描,我们对常规平扫与薄层高分辨螺旋扫描进行对比分析。
2 材料与方法2.1 一般资料:61例头颅外伤病人,男性38例,女性21例,年龄13~67岁。
受伤原因:车祸伤38例,暴力伤18例,坠落伤5例;主要临床表现:神志不清39例,浅昏迷8例,单侧外耳道流液体13例,鼻漏15例,局部出血或血肿37例。
2.2 检查方法:采用西门子双源炫速800排ct机,全部受检病人先行横轴面扫描,平扫图像有间接征象时,随即加颅底薄层高分辨螺旋ct,扫描范围从蝶骨下缘至岩骨上缘,非螺旋扫描方式。
2023最新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
2023最新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创伤性脑脊液漏主要由交通伤、高处坠落伤及打击伤所致[1-2],发生率为1%~3%[3],可弓|起脑膜炎、脑室炎、脑脓肿、硬膜下血肿、张力性气颅等并发症,严重时将危及患者生命[4]。
颅脑创伤导致颅底骨折(包括1eFortIII型面部骨折)累及卢页底硬膜、蛛网膜结构,进而导致脑脊液流向鼻腔、中耳、眼眶及周围的腔窦,形成脑脊液鼻漏、耳漏或眶漏[56]0颅底骨折患者脑脊液漏的发生率为10%~30%[7-8],且前颅窝底骨折相对中、后颅窝骨折更容易引起创伤性脑脊液漏。
创伤性脑脊液漏最常见的骨折部位依次为额窦、蝶窦、筛骨和筛板。
由于受伤机制及受累部位不同,创伤性脑脊液漏的形式与流量不一。
绝大部分创伤性脑脊液漏出现在受伤早期,约一半患者发生在伤后2d内,大约70%的患者发生在伤后1周内几乎所有患者发生在伤后3个月内[2,9]。
当脑脊液漏流量较小时,容易漏诊或误诊为鼻腔黏液,结合漏出液化验和多模态影像学检查可提高确诊率[6]。
虽然确诊后多数创伤性脑脊液漏患者能得到有效救治,但部分复杂患者的预后仍不理想[10]o特别是脑脊液漏合并颅内感染或复杂卢页脑创伤时,患者往往预后不佳,需要制订个体化治疗策略,如非手术治疗的方案与时长、手术治疗的时机与方式、抗生素的使用与时长等[5]。
关于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的诊治,目前尚无基于证据的共识或指南。
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颅脑创伤专业组和中华医学会创伤学分会神经损伤专业组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循证证据,结合专家临床经验,制订《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下称"本共识"),主要从脑脊液漏的诊断和定位、治疗及颅内感染防治等方面提出16条推荐意见,以规范创伤性脑脊液漏的临床诊疗,改善患者预后。
1方法学1.1 共识制订方法本共识使用者为神经外科医师、护土、技术人员等。
共识目标人群为成人创伤性脑脊液漏患者。
颅底骨折的HRCT诊断价值
著 。 结论 : R T扫 描 法 能 大 大提 高 颅底 骨 折 的 诊 断 率 。 HC 关 键 词 : 底 骨 折 ; R T 常规 C 颅 H C; T 中 图分 类 号 :6 35 R 8. 文 献 标 识 码 : B
1 材 料 与 方 法
文章 编 号 :06 992 1)7— 0 8 2 10 —07 (02 0 0 9 —0
一
迷 走 神 经 、 神 经 、 下 神 经 和 小脑 脑 千 损 伤 症 状 … 。 副 舌 3 1 颅 底 解 剖特 点 及 其 与 骨 折 的 关 系 : 底 解 剖 结 构 非 常 复 . 颅 杂 , 中 以前 、 颅 底 更 为 复 杂 , 们 中 有 大 量 的 血 管 神 经 通 其 中 它 过 _ 。前 颅底 由额 骨眶 部 、 骨 筛 板 、 骨 小 翼 和蝶 骨 体 构 成 , 2 ] 筛 蝶 它位 于眼 眶 和 鼻 腔 的 上 方 , 骨 的 眶 部 及 筛 骨 筛 板 极 薄 , 前 额 是 颅底 骨 折 的好 发部 位 , 折后 可 出 现 鼻 腔 流 血 及 脑 脊 液 鼻 漏 等 骨 现象 , 合并 嗅 神 经 、 神 经 损 伤 及 额 叶脑 挫 伤 症 状 。 中 颅 底 可 视 由蝶 骨体 的上 面 和 侧 面 , 骨 大 翼 的 大 脑 面 , 骨 岩 部 前 面 及 蝶 颞 颞 骨 鳞部 构 成 , 中颅 底 底 部 有很 多 孔 和 裂 隙 , 括 视 神 经 管 、 包 眶 上裂 、 圆孔 、 圆孔 、 孔 等 , 们 之 间有 许 多 不 规 则 骨板 相 隔 , 卵 棘 它 且 较 薄 弱 , 引 起 骨折 。 中颅 底 骨 折 时 可 出现 外 耳 道 流 血 及 脑 易 脊 液 耳 漏 , 伴 有 听 神 经 、 神 经 、 叉 神 经 、 展 神 经 和 颞 叶 常 面 三 外 脑 损 伤 症 状 。少 数 患 者 可 合 并 颈 内 动 脉 — — 海 绵 窦 瘘 或 外 伤 性动 脉 瘤 。后 颅底 由蝶 骨 、 骨 和枕 骨 构 成 。 后 颅 底 骨 质 厚 而 颞 坚固, 直接 暴 力 伤 少 , 以后 颅 底 骨 折 较 前 颅 底 和 中 颅 底 骨 折 所 少见 , 骨折 后 可 出现 乳 突 皮 下 瘀 血 、 胀 、 痛 , 时 可 出 现 咽 肿 压 有 后壁 肿 胀 、 脊 液 漏 等 , 合 并 舌 咽 神 经 、 走 神 经 、 神 经 、 脑 可 迷 副 舌 下 神 经 和小 脑 、 干 的损 伤 L , 脑 3 颅底 骨 折 直 接 征 象 是 骨 折 线 和 J 骨 缝 分离 , 间接 征 象 为 气 颅 , 内积 气 , 窦 腔 及 乳 突 气 房 内 出 眶 鼻 现 液 平 , 底 与 硬脑 膜 结 合 紧 密 , 形 成 脑 脊 液 鼻漏 。 颅 易 32 H C . R T的优 点 及 诊 断 价 值 :T对 颅 骨 有 良好 的 分 辨 率 , C 是 临 床 研 究 颅 骨 骨折 不 可 缺 少 的重 要 影 像 学 检 查 手 段 j同一 C , T 扫 描 条 件 下 , 底 骨 和 颅 盖 骨 两 者 骨 折 显 示 率 差 别 较 大 , 是 颅 这 由于 颅 底 骨板 菲 薄 且 凹 凸不 平 的 原 因。 C T层 厚 与 层 距 条 件 的 选 定 对 颅 底 骨 折扫 描 诊 断 率 影 响 颇 大 , 择 不 当 易 遗 漏 骨 折 病 选 变 ¨ 。常 规 C 6 J T为二 维 图 像 , 易 显 示 水 平 的 线 性 骨 折 和 粉 碎 不 性 骨折 , 法 显 示 解 剖 结 构 的整 体 情 况 J即 常 规 C 无 , T检 查 空 间 分 辨率 低 , 显示 骨 结 构 模 糊 容 易 漏 诊 和 误 诊 细 微 的 颅 底 骨 折 。 而HC R T扫 描 , 由于 层 面 薄 , 面 内重 叠 结 构 及 内容 较 少 , 此 层 因 能 够 减少 部 分 容 积 效 应 的 干 扰 , 少 骨 骼 伪 影 , 分 显 示 较 小 减 充 的病 灶 。H C R T最 大 的特 点 是 采 用 骨 性 重 建 算 法 , 像 象 素 较 图 小 , 目较 多 , 像 细 致 清楚 , 次 丰 富 , 空 间 分 辨 率 较 高 , 数 图 层 即 对 于 包 括 骨骼 、 组织 及 空 气 的 颅 底 结 构 来 说 , 度 差 别 非 常 大 , 软 密 其 本 身 的密 度 分 辨 率 已很 高 , 少 的就 是 空 间 分 辨 率 。所 以 对 缺 颅 底 骨 折采 用 H C R T重 建 算 法 提 高 了颅 底 图 像 的空 间 分 辨 率 , 使 得 到 的图 像边 缘 清 晰 、 利 , 以 直 观 精 确 地 显 示 颅 底 骨 折 锐 可 的立 体 形 态 。所 以 H C R T扫 描 技 术 较 常 规 C T扫 描 能 够 更 清 晰 准 确地 显 示 颅底 骨 折 的 存 在 , 其 是 对 副 鼻 窦 , 突 等 含 气 空 尤 乳 腔壁 的显 示 明显 优 于常 规 C T扫 描 。并 能 够 为 临 床选 择 治 疗 方 案 , 其是 手术 方 案 提 供 极 有 价 值 的 影 像 学 依 据 。所 以 , 颅 尤 对 脑外 伤 者 , 临床 或 常 规 C T怀 疑 颅 底 骨 折 者 , 在 常 规 C 应 T扫 描 基 础 上进 行 颅 底 H C R T扫 描 , 以提 高 颅 底 骨 折 的诊 断率 , 临 床 对 全 面分 析 病 情 和 估 计 预后 有 重 要 意 义 。 参 考 文 献 [] 果珍 . 1李 临床 C T诊 断 学 [ . M] 中国 科 学技 术 出版 社 ,94 6 19 :8
颅脑外伤的急诊CT诊断(2)
凹陷性骨折 年龄特点
男,34岁,外伤后5天
颅骨骨折
凹陷性颅骨骨折MRI MRI发现脑内挫伤及出血更敏感
男,3岁,颅骨外伤后6天
颅盖骨骨折:粉碎性骨折
颅骨粉碎性骨折
颅底骨骨折
• 颅底骨折几乎都是线形骨折
颅底骨折
颅底骨折的间接CT征象为颅内积气、窦腔积液。 •额窦和筛窦积液
——前颅窝骨折 •蝶窦积液
弥漫性轴索损伤
• 通常与旋转有关,损伤重
五、脑外伤继发性疾病
•脑疝 •外伤后继发性脑缺氧、缺血和梗死 •外伤后继发性脑内血肿 •外伤后感染 •外伤后继发性脑干损伤 •弥漫性脑肿胀 •外伤后继发性脑血管损伤及其并发症
脑疝
• 症状:头痛、呕吐、 视神经乳头水肿
颅脑外伤的分类
依据外力作用方式分直接损伤与间接损伤 直接暴力损伤
• 加速性损伤:运动的物体撞击于静止的头部(打 击伤),多为冲击点伤。
• 减速性损伤:运动的头部撞击于静止物体(坠落 伤),多为对冲伤。
• 挤压伤:头部两侧 同时挤压致脑损伤, 多为中间结构损伤。
颅脑外伤的分类
间接暴力损伤 • 传递性损伤:如足或臀着地,外力通过
左侧额部硬膜下积液
2009-1-7
双侧硬膜下积液:脑表面受 压、变平,脑沟变浅或消失
脑萎缩:蛛网膜下腔增 宽与脑沟扩大成比例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 是软脑膜和皮层血管破裂后血管进入蛛网膜下腔, 多伴有硬膜下血肿及中重度脑组织挫伤。
• 出血的第1-2天,CT检出率高;随时间延长发现 率逐渐下降,出血1周后CT扫描难以发现。MRI 对一周后的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效果优于CT。
急性硬膜下血肿
亚急性硬膜下血肿以下间接征象有助于识别: ①脑白质挤压征;②脑室受压变形; ③中线结构移位(大脑镰疝); ④脑灰白质结合部与颅骨内板距离增大。
颅底骨折
颅底常见疾病有骨折和占位。
由于颅底解剖结构复杂,孔道走行方向不一,横断或冠状单一体位检查,只能形成二维图像,对颅底观察不全面。
颅底CT检查,常需根据病变特点设置个性化的扫描方式和重建、重组模式。
即不同扫描方式与不同重建、重组模式的联合应用,利于颅底疾病的诊断和临床手术方案的制订。
一、颅底骨折1、颅底骨折好发部位:颅底骨折大部分为严重的颅面部外伤所致,多为线形骨折。
副鼻窦的骨板较薄,前、中颅窝的骨折多见;后颅窝骨质厚而坚固,骨折比较少见;2、扫描技术:颅底骨折的扫描体位有横断位和冠状位;扫描方式有螺旋扫描与非螺旋扫描。
颅底骨折常用的扫描组合有:薄层横断面+冠状面的非螺旋扫描;薄层横断面+冠状面的螺旋扫描;横断面螺旋或非螺旋HRCT扫描;各向同性扫描。
扫描参数:常规薄层非螺旋扫描层厚3~5mm,层距3~5mm。
螺旋扫描层厚2~3mm,重建间隔1~1.5mm,螺距为1。
HRCT扫描层厚为1mm,层距或重建间隔为1mm,螺距为1。
各向同性的层厚0.5~0.75mm,重建间隔50%;螺距0.7~1。
3、重建与重组:观察颅前、中、后凹脑组织,以及颅底软组织有无病变时,使用软组织算法,冠、矢状重组。
观察颅底有无骨折时采用高分辨或骨算法,SSD、MIP、MPR重组。
4、临床应用:现阶段使用的CT有普通CT、单层螺旋CT和多层螺旋CT。
普通CT单层螺旋CT多层CT扫描层厚较厚,图像后处理功能较少扫描图像可满足常规重建与重组的需要可进行各向同性扫描,各种特殊的重建与重组病人有头颅外伤史和颅底骨折的临床症状:使用普通CT检查——可先行薄层轴位扫描。
横断面图像有骨折间接征象时,加作冠状位扫描。
使用单层螺旋CT检查——可在横断面发现可疑骨折的区域加作HRCT扫描或薄层螺旋扫描,并作SSD、MPR、MIP等重组。
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可对颅底进行各向同性扫描,并从多方位显示和观察颅底骨折。
(1)扫描技术对颅底骨折的显示:常规CT 虽具有良好空间分辨率,但在轴位扫描时,因断面图像较厚且平行于颅底骨板而易形成假象,引起漏诊。
高分辨率CT对诊断颞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
高分辨率CT对诊断颞骨骨折的临床价值分析作者:曾加龙朱义兴陆晶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3年第32期【摘要】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在颞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收集颞骨骨折患者80例,均行HRCT横断扫描, 31例同时行冠状扫描。
结果纵行骨折57例,横行骨折16例,混合性骨折7例。
颞骨骨折同时伴有听小骨脱位8例,面神经管骨折15例,耳蜗半规管损伤5例。
结论 HRCT是诊断颞骨骨折的最佳方法,能够确定骨折部位,应为颞骨及颅底骨折常规检查方法。
【关键词】颞骨;骨折;高分辨率CT颞骨骨折为颅底骨折的一部分,多继发于复合性颅脑损伤,以车祸为主,约占颅骨骨折的15%~48%[1] ,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交通事故率亦不断上升,车祸所致的颞骨骨折也明显增加,高分辨率CT(HRCT)能够确定骨折的部位,发现骨折及其并发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HRCT是颞骨骨折影像学检查最精确的手段[2],本研究分析了80例颞骨骨折患者的CT资料,旨在分析HRCT在颞骨骨折诊断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研究搜集了80例颞骨骨折患者的影像资料,其中男58例,女22例,年龄16~65岁,平均年龄40.3岁。
车祸损伤72例,高处坠落6例,钝器损伤2例。
主要临床表现为外耳道流血、面瘫、听力障碍。
61例合并脑挫裂伤、硬膜下、硬膜外血肿等,所有病例在行HRCT扫描前已行颅脑CT扫描。
1. 2 检查方法所有颞骨骨折的病例均行HRCT扫描,使用德国西门子SOMATOME螺旋CT机,扫描层厚1 mm,间隔1 mm,重建矩阵640×640,即时行骨重建, FOV 10~12 cm,窗宽1500~4000 HU,窗位600~800 HU,以横断面螺旋扫描,平行上眶耳线, 31例同时行冠状位扫描,对疑有听骨链损伤的病例于听小骨层面做重叠CT扫描后重建。
2 结果纵行骨折57例(71.3%),横行骨折16例(20%),混合性骨折7例(8.8%)。
临床执业医师CT医师上岗模拟21含答案
临床执业医师(CT医师上岗)模拟21一、单项选择题1.鉴别高密度肾囊肿的主要方法是A.根据病变形态B.根据病变密度C.根据病变边缘D.根据囊肿壁的厚薄E.根据增强CT后的变化答案:E2.患者女,46岁。
两眼不能完全睁开,全身无力,前纵隔内发现肿块,最可能的是A.胸腺瘤B.畸胎瘤C.胸内甲状腺肿D/心包囊肿E.气管囊肿答案:A3.下列各项中,不符合肥厚型心肌病诊断要点的是:A/心脏可呈主动脉型B.肺血管纹理多属正常范围C/心脏多明显增大D/心脏搏动情况无特殊,可增强,减弱或正常E.部分病例可见左房,右室增大答案:C4.原发性肺结核典型X线征象A.是肺内浸润阴影B.肺门淋巴结肿大C「双极征〃口.肺空洞形成E.胸腔积液答案:C5.空间分辨串文称高对比分辨率,是指CT对于物体空间大小的鉴别能力。
下列主要影响因素哪-项是错误的:A.探测器的几何尺寸B.被测物体的几何尺寸C.探测器之间的间隙D.图像重建的算法E.探测器的数量和总数据量答案:B6.哪种肿瘤在肝脏的转移可出现钙化A.卵巢癌B.脑星形细胞瘤^肺癌D.膀胱癌E.胰腺癌答案:A7.室间孔呈:A.管形8.孔形C.Y形D.方形£.三角形答案:C8.脊柱退行性骨关节病X线表现:①椎间隙狭窄、②椎间盘钙化、⑤椎体骨赘形成、④Schmorl氏结节、⑤椎间隙〃真空现象〃,其中表示椎间盘退变的直接征象是:A.①②8.②③C.②④D.①⑤E.②⑤答案:E9.心包上隐窝与气管前淋巴结的鉴别要点不包括A.位于气管前间隙内B.典型可成水样密度C.位置在右肺动脉上方D.贴近升主动脉后壁E.增强扫描无强化答案:A10. HRCT扫描主要优点是:A.影象边缘模糊B.组织对比度较好C.噪声小D.适于检查纵隔病变E.相对空间分辨率高答案:E11.中、晚期食道癌分型中同时向腔侵犯的病理类塑是:A.蕈伞型B.溃疡型C.髓质型D.缩窄型E.溃疡型+髓质型答案:C12.以下关于脊索瘤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脊索瘤起源于脊椎或椎旁残存的脊索细胞B.好发部位是骶尾部,其次是颅底C.脊索瘤软组织肿块呈分叶状,50%-90%有钙化D.几乎都有骨质破坏E.好发于颈、胸、腰椎答案:E13.以下哪项不是骨巨细胞瘤的CT征象:A.肿瘤呈膨胀性表现B.骨质有中断现象C.肿瘤内可见钙化D.肿瘤中心可见坏死、液化E.肿瘤边缘可见骨嵴答案:C14.直肠癌腹会阴联合切口术后复发最常见的部位是:A.会阴部B.骶尾骨前区C.盆腔侧壁D.直肠吻合部E.盆腔肠袢周围答案:D15.有关腰椎椎管CT检查和测量,错误的是:A.前后径指测量椎体后缘中点至棘突基底部中线部位的距离B.横径指测量两椎弓根内缘之间距离C.前后径正常范围在15mm-2mmD.横径正常范围在20mm-30mmE.CT增强扫描较平扫更精确答案:E16.男,35岁,突然昏迷不醒,CT示右侧侧裂池,颞角呈铸形高密度,诊断:A.右基底动脉瘤破裂出血B.右侧大脑前动脉瘤破裂出血C.右侧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D.右侧大脑后动脉瘤破裂出血E.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答案:C17.下列哪种病变或组织增强CT扫描无强化A.动静脉畸形B淡症C.囊变D肿瘤E.正常软组织答案:C18.结节病患者CT表现为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肿大,双肺见斑片状磨玻璃影伴纤维条索状影,属于哪一期A.回期B.回期C.回期D.回期E.回期答案:B19.以下哪一征象有助于鉴别髓母细胞瘤和室管膜瘤:A.密度稍高B.均一增强C.脑积水程度D.沿脑脊液播散种植E.第四脑室形态答案:E20.微小听神经瘤直径:A.<1cmB.lcmC.1.5cmD.lcm 〜5cmE.2.0cm答案:A21,不属于CT特殊功能的是A.定位扫描B.动态扫描C.靶扫描D.轴位扫描E.特殊重建扫描答案:D22.腰椎CT显示椎间盘超出椎体边缘,后缘凹陷消失呈均匀光滑对称性软组织密度影,硬膜囊前缘轻度受压,应诊断A.椎间盘膨出B.椎间盘中央型突出C.椎间盘外侧型突出D.椎间盘〃真空征〃E.正常椎间盘答案:A23.关于胆管细胞癌的说法,错误的是:A.起源于肝内胆管的上皮细胞B.CT表现易于肝细胞癌鉴别^平扫呈不规则低密度,可有钙化D.增强后病灶显示较清楚,可呈多结节E.有时末梢胆管的局限性扩张是唯一表现答案:B24.胸骨左缘第二肋间连续性机器样杂音,胸片示主支脉弓及肺动脉段突出,肺血增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蒙古中医药
颅底骨折的 HRCT 诊断价值
杨学伶* 李长启* 郝进家*
摘 要: 目的: 探讨 HRCT 在颅底骨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具有明显颅底骨折症状的 60 例患者分别进行 HRCT 和常规 CT 扫描
并就其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0 例颅底骨折中 HRCT 显示骨折线 47 例,常规 CT 扫描显示骨折线 32 例,二者比较差异非常显
著。结论: HRCT 扫描法能大大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率。
关键词: 颅底骨折; HRCT; 常规 CT
中图分类号: R683. 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6 - 0979( 2012) 07 - 0098 - 02
1 材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选自我院 2006 - 2010 年因头外伤来 我院就诊,诊断为颅底骨折的患者 60 例,其中男 42 例,女 18 例,年龄 16 - 72 岁,平均年龄 38 岁。外伤原因: 车祸伤 38 例, 暴力伤 13 例,坠落伤 4 例,摔伤 5 例。检查时间为受伤后半小 时至十多小时不等。临床表现: 外伤后头痛头晕,有熊猫眼征, 鼻腔流血伴有脑脊液鼻漏 44 例,外耳道流血伴有脑脊液耳漏, 有听神经,面神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颞叶脑损伤 10 例,乳 突皮下瘀血,肿胀,压 痛,合 并 舌 咽 神 经,迷 走 神 经,副 神 经,舌 下神经和小脑脑干损伤症状的 6 例。 1. 2 方法: 使用 PHILIPS16 排螺旋 CT 机扫描。全部患者均先 行头颅 CT 常规扫描,层距层厚均 5mm,再以常规 CT 扫描颅底 层面为参考行 HRCT 扫描,患者取仰卧位,以听眶下线为基线 向上连续扫描至鞍上池,必要时加扫 HRCT 头颅冠状位。 2 结果
3 讨论 颅底骨折大多为颅盖和颅底的联合骨折,绝大多数为线形
骨折。发生的原因: 颅盖骨骨折延伸而来; 暴力作用于附近的 颅底平面; 头部挤压伤,暴力使颅骨普遍弯曲变形所致; 个别情 况下,垂直方向冲击头顶部或从高处坠落时臀部着地。按部位 可分为: 前颅窝、中颅窝和后颅窝骨折。前颅窝骨折: 眶周皮下 及眼球结合膜下瘀血,表现熊猫眼征。鼻腔流血并伴脑脊液鼻 漏,可合并嗅 神 经、视 神 经、脑 垂 体、丘 脑 和 额 叶 脑 挫 伤 症 状。 中颅窝骨折: 外耳道流血并脑脊液耳漏,常伴有听神经、面神 经、三叉神经,外展神经和颞叶脑挫伤症状,少数合并颈内动脉 - 海绵窦娄或外伤性动脉瘤。后颅窝骨折: 乳突皮下瘀血,肿 胀压痛,有时咽后 壁 肿 胀,瘀 血 或 脑 脊 液 漏,可 合 并 舌 咽 神 经、
* 北京市潮白河骨伤科医院 CT 室( 101300) 2012 年 1 月 19 日收稿
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和小脑脑干损伤症状[1]。 3. 1 颅底解剖特点及其与骨折的关系: 颅底解剖结构非常复 杂,其中以前、中 颅 底 更 为 复 杂,它 们 中 有 大 量 的 血 管 神 经 通 过[2]。前颅底由额骨眶部、筛骨筛板、蝶骨小翼和蝶骨体构成, 它位于眼眶和鼻 腔 的 上 方,额 骨 的 眶 部 及 筛 骨 筛 板 极 薄,是 前 颅底骨折的好发部位,骨折后可出现鼻腔流血及脑脊液鼻漏等 现象,可合并嗅 神 经、视 神 经 损 伤 及 额 叶 脑 挫 伤 症 状。 中 颅 底 由蝶骨体的上面 和 侧 面,蝶 骨 大 翼 的 大 脑 面,颞 骨 岩 部 前 面 及 颞骨鳞部构成,中颅底底部有很多孔和裂隙,包括视神经管、眶 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等,它们之间有许多不规则骨板相隔, 且较薄弱,易引起骨折。中颅底骨折时可出现外耳道流血及脑 脊液耳漏,常伴有 听 神 经、面 神 经、三 叉 神 经、外 展 神 经 和 颞 叶 脑损伤症状。少 数 患 者 可 合 并 颈 内 动 脉———海 绵 窦 瘘 或 外 伤 性动脉瘤。后颅底由蝶骨、颞骨和枕骨构成。后颅底骨质厚而 坚固,直接暴力伤 少,所 以 后 颅 底 骨 折 较 前 颅 底 和 中 颅 底 骨 折 少见,骨折后可出 现 乳 突 皮 下 瘀 血、肿 胀、压 痛,有 时 可 出 现 咽 后壁肿胀、脑脊液漏等,可合并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 下神经和小脑、脑干的损伤[3,4],颅底骨折直接征象是骨折线和 骨缝分离,间接征象为气颅,眶内积气,鼻窦腔及乳突气房内出 现液平,颅底与硬脑膜结合紧密,易形成脑脊液鼻漏。 3. 2 HRCT 的优点及诊断价值: CT 对颅骨有良好的分辨率,是 临床研究颅 骨 骨 折 不 可 缺 少 的 重 要 影 像 学 检 查 手 段[5],同 一 CT 扫描条件下,颅底骨和颅盖骨两者骨折显示率差别较大,这 是由于颅底骨板菲薄且凹凸不平的原因。CT 层厚与层距条件 的选定对颅底骨折扫描诊断率影响颇大,选择不当易遗漏骨折 病变[6]。常规 CT 为二维图像,不易显示水平的线性骨折和粉 碎性骨折,无法显示解剖结构的整体情况[7],即常规 CT 检查空 间 分 辨 率 低,显 示 骨 结 构 模 糊 容 易 漏 诊 和 误 诊 细 微 的 颅 底 骨 折。而 HRCT 扫描,由于层面薄,层面内重叠结构及内容较少, 因此能够减少部 分 容 积 效 应 的 干 扰,减 少 骨 骼 伪 影,充 分 显 示 较小的病灶。HRCT 最大的特点是采用骨性重建算法,图像象 素较小,数目较多,图 像 细 致 清 楚,层 次 丰 富,即 空 间 分 辨 率 较 高,对于包括骨骼、软组织及空气的颅底结构来说,密度差别非 常大,其本身 的 密 度 分 辨 率 已 很 高,缺 少 的 就 是 空 间 分 辨 率。 所以对颅底骨折采用 HRCT 重建算法提高了颅底图像的空间 分辨率,使得到的图像边缘清晰、锐利,可以直观精确地显示颅 底骨折的立体形态。所以 HRCT 扫描技术较常规 CT 扫描能够 更清晰准确地显 示 颅 底 骨 折 的 存 在,尤 其 是 对 副 鼻 窦,乳 突 等 含气空腔壁的显示明显优于常规 CT 扫描。并能够为临床选择 治疗方案,尤 其 是 手 术 方 案 提 供 极 有 价 值 的 影 像 学 依 据。 所 以,对颅脑外伤者,临床或常规 CT 怀疑颅底骨折者,应在常规 CT 扫描基础上进行颅底 HRCT 扫描,以提高颅底骨折的诊断 率,对临床全面分析病情和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果珍. 临床 CT 诊断学[M].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颅底骨折 60 例患者中,常规 CT 显示骨折 32 例,其中前颅 底骨折 12 例,中颅底骨折 16 例,后颅底骨折 4 例,HRCT 显示 骨折 47 例,其中 32 例与常规 CT 扫描一致,另外 15 例中,前颅 底骨折 8 例,中颅底骨折 5 例,后颅底骨折 2 例。常规 CT 检出 率为 53. 6% ,HRCT 检出率为 78. 2% ,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