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视野看高校职务犯罪
职务犯罪的几点经济学思考
![职务犯罪的几点经济学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30a85df360cba1aa811da83.png)
种法律监督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提高效率的内在要求。
但是适度地按照实际情况适当的制约公安机关侦查权,将有利于提高诉讼程序的公正性和诉讼效率。
加强公安机关及时移送侦结案件的构想1、强化学习培训制度。
通过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公安机关侦查人员业务和职业道德素质,迅速转变观念,使其提高认识和责任感,不及时移送事实清楚,已侦结的案件,不利于维护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和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不利于打击犯罪。
2、建立严格的追究责任制度。
对公安机关办理的事实清楚已经侦查终结案件不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的后果作出明确规定,使其达到失职必究。
将“及时”这一概念界定准确,是建立严格的追究责任制度的前提。
3、检察机关在与公安机关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具体移送实施细则。
特别强调在批准逮捕阶段时发现案件事实已经清楚不需要再进一步侦查的案件,检察机关可以书面通知公安机关早日移送审查起诉,尽量减少案件的拖延和积压,从而提高诉讼效率。
4、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有权行使其监督职能。
在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其职能性,对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加强法律监督。
5、可以适当地提高作为社会法律工作者的律师参与公安机关侦查行为的参与程度。
通过律师的参与,能够更有效保护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够起到监督公安机关的侦查行为。
律师发现公安机关久争不决的,律师可以从中起到连接作用,帮助检察机关加强监督。
这是一项涉及到多个部门的工作,只有公检法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监督,才会使不及时移送已经侦结案件的情形减少。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的不断健全,公正和效率已成为衡量执法机关办案质量的有力标准。
作为法律的执行机关、监督机关和判决机关,应结合司法实践中实际情况指定更加完善的工作制度,将本文所探讨的问题降到最低。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中(编辑/春雨)职务犯罪成本与收益的经济学分析在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职务犯罪时,一个重要的分析工具就是犯罪经济学的成本与收益理论。
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犯罪成因探析
![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犯罪成因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5312a86d0d233d4b14e69b1.png)
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犯罪成因探析【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高等教育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频发高发态势已然触目惊心,如何走出“查处不断、监督不断、犯罪不断”这一怪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以浙江省纪委研究室《近年来我省高校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犯罪学理论对高校职务犯罪这一特殊的犯罪现象进行犯罪成因分析,深入揭示此类犯罪的根源所在,为控制及预防此类犯罪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腐败;职务犯罪;犯罪原因高校是广大学生梦寐以求的“象牙塔”,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洁之地,但近年来出现的高校重大贪腐案件,打破了高校的安静,“净土不净”已经成为社会现实。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浙江省检察机关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共立案查办贪污贿赂案件5496件6757人,其中共立案查处教育系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273件297人,占同期全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5.15%和4.61%。
①作为一种犯罪现象,高校职务犯罪案件始终伴随着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而存在,并呈现阶段性的不断变化。
本文以浙江省高校违纪违法案件为例,通过对犯罪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分析,实现犯罪对策理论在实践中的长足发展。
1 高校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1.1 腐败文化对犯罪人的内在影响“腐败文化的蔓延侵蚀人们的正义感,使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产生强烈的腐败心理冲动,进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实施违纪违法行为。
”②腐败文化无疑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蜕变的根源。
高校腐败频发是腐败文化蔓延的结果。
有人说,高等院校不是腐败的热点领域,是个“冷门”,可是偏偏就是这个”冷门”却是大案要案频发之地。
“腐败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不管是热点领域还是‘冷门’,只要存在权力与金钱交换的可能,就容易滋生腐败。
当前,腐败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即腐败文化或者说腐败亚文化。
探析高校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
![探析高校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f4d6b3f10661ed9ad51f368.png)
10 8・
科
来 慧珍
( 江 水利 水 电专 科 学校 浙 江 杭 州 3 0 1 ) 浙 10 8
,
摘 要: 近年 来, 高校职务犯 罪数数量有增 无减 , 呈现 高发 态势, 且行业特点 日趋明显 , 发案部位集 中在基建、 生、 招 物资采购、 学术腐 败等方面。 职务犯罪严重影响 了高等教育的社会 声誉 , 极大地妨碍 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因此 , 分析和探 讨高校职务犯 罪发生的特点及 类 型、 因及预防对策, 诱 对于做好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 预防职务犯 罪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高校职务犯 罪; 原因; 防对策 预 1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及类型 查获 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来看 , 多数犯罪人通常都是利用 了高校管 11高校职务犯罪 的特点 。第一 , . 大案 要案居高不 下 , 20 理制度 的缺失 、 从 03 监督缺位的漏洞 而实施犯罪 的。监督 的缺位 主要表 年到 2 0 0 8年 , 教育领 域厅 级干部职务犯罪呈上 升趋势 , 武汉大学 、 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是高校 的“ 长负责制 ” 校 自主权过 大 , 缺乏有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主要党政领导贪污受贿案 监督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赋予 了校长相当大 的人 财物等 大 件都在全国引起 了强烈反响 。 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金荣成为近 权 , 这本助于高校 的快速发展。但不 免有少数 高校 的校 长 自身的道 年涉案金额最高 、 唯一被判死缓 的高校干部。 第二 , 职务犯罪主体 日 德素质不高 , 在决策上缺乏民主意识 , 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意识 , 行 在 趋多元 , 既有学校领导干部 , 又有教学科研 一线 人员 , 还有财务管理 使权力 时缺乏谨慎意识 ,使本 已欠缺监督 的权力更加无拘无束 , 使 人员 以权谋 私 、 以岗谋私 , 一所 高校澡堂管理人员甚至从澡 票收人 自身的权力成为众人追捧 的光环 。 二是高校 自身 内部缺乏有效的监 中贪污 了 2 0万元 。从 2 0 0 3年到 2 0 , 0 8年 教育系统 涉案 人员 中 , 督制约。高校纪检 、 厅 监察 、 审计等监督部 门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 、 民 级干部 06 处级干部 1.%, .%, 1 3 其他犯罪 主体 占到 8 . 82 %。第 三 , 主党派 、舆论监督等各 种广泛 的渠道在形式和主体上虽然存在 , 案 但 发部位相对集中 , 主要发生在基建 、 财务 、 物资采购 、 招生等部门 , 这 由于体制等方面原 因, 监督很难到位 。就 高校 的纪检监察组织而言, 些领域 已成为高校职务犯罪的主要趋向。 根据 中央纪委驻 教育部纪 目前实行 的是双重管理模式 , 人员的选任的控制权主要还是在高校 检组和监察部驻教育部监察局 出版发行的《 教育 系统职务犯罪案例 自身, 这就直接导致“ 不敢监督 ” 现象 的出现 。 选编》 ,书中涉及高校职务犯罪的案例 和中国职务犯罪预 防网上报 2 . 2拜金 主义享乐思想 的诱惑 , 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 的主观诱 道 的普通高校职务犯罪 的案件共 9 起 , 9 通过统计和分析 , 发生在基 因 。 近年来 , 社会 上一些人 以休闲享乐作 为其价值取 向, 影响着人们 建部 门的案例为 2 2件 , 生在 采购部 门的案例为 2 发 3件 , 发生在财 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随着 高校 与社会经济交往 日益广泛 , 那 务部 门的案例为 3 件 , l 发生在招生部门的案例为 l 件 。 四, O 第 职务 些大款们一掷千金 、 灯红酒绿 的作 派 , 于手 中握有一定权 力却相 对 犯罪 中受贿案件为主 ,法制 晚报 》 2 0 的 5 个样本 中犯受贿 对清贫的高校领导干部容易造成情绪撞击 , 《 在 0 6年 2 产生心理不平衡 。一些 罪 的有 4 ,0 7 有 4 ,比例都超 过了九成 ;0 8年在 13 党性不强、 8人 2 0 年 7人 20 0 党纪观念 薄弱 的且拥有掌管学校基本建设和物质设备采 个腐败案件样本显示 , 受贿案件也 占到了 9 %。 2 购权力的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 , 面对投其所好 的各 1 . 2高校职务犯罪 的类型 。第一 , 贪利性职务犯罪 , 即行为人利 种诱惑 , 难免产生非分之想 。 尤其是在基建 承包商 、 设备供应商 的多 用 职权牟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 。 主要表现为贪 污罪 、 受贿罪 、 挪用 种手段的感情联络和物质诱 惑面前 , 的干部在行使职务所赋予 的 有 公 款罪 、 私分国有资产罪等 。 在高校具体表现为采购部门相关人员 , 权力时 , 理想信念抛在脑后 , 思想 动摇 , 引发以权谋私 、 法违 纪。 违 在采购设备 、 物资、 教材时收取 回扣 ; 基建部 门相关人员收受施 工方 3 高校职务犯罪的预 防对策 好处, 为施工方提供便利 ; 招生部 门相关人员收受别人好处 , 利用职 31逐步削减 高校 “ . 行政化” 程度 , 解决高校 职务犯罪 的根源性 权 , 出钱人大开方便之 门; 为 科研经费大量被挪作他用 , 致使课 题无 问题 。2 1 0 0年 6 月颁 布 的 《 家 中 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国 法进行 ; 为了小团体利益 , 对应予上交 的公 款隐瞒不报 , 自克扣 、 (0 0 2 2 私 2 1 — 0 0年 )明确提 出 : 》 克服 人才管理 中存 在 的行 政化 、 官本 “ 截留 , 形成“ 小金库” 另以奖金、 , 酬金等形式私分所得等。 第二 , 擅权 位 ” 向, 倾 取消科研 院所 、 学校 、 医院等事业单位实 际存 在的行政级 性职务犯罪 , 即行为人滥用权力 , 危害高校正常管理 职能 的犯罪。 在 别 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只有打破行政权力在校园的垄断地位 , 实现 高校具体表现为某些 领导干部为谋一 己私利 , 利用手 中权 力 , 为所 行政权 力与学术权力 、 经济权力 的合理分工与有效 制衡 , 才能使其 欲为。第 三 , 失职性 职务犯罪 , 即行为人在 职务 中严 重不 负责任 , 未 相互补充 、 各显其能 , 同服务于大学“ 共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社会服 按规定 履行 职务 , 致使高校利益遭受损失 的犯罪 。主要表现为玩忽 务 ” 的基本 职能 。全 国政协委员 、 中科院院士 、 南方科技大学校 长朱 职守罪 、 失职渎职犯罪。 例如 , 在高校对外经济合作项 目以及高校兴 清 时 , 在接受 《 新京报 》 记者专访时表示 , 高校管理 体制改革时机 已 办 的各类经 济实体中 , 由于某些 领导独断专行 , 在未进行仔 细调研 经 成熟 , 高校 “ 去行政化 ” 将成为未来高等 教育的大趋势 , 南科大将 论证的情况 下乱拍板 , 造成决策失误 , 给学校造 成重 大经 济损失 , 取 消行政级别 , 导 教师不论资排 辈, 学术至上 。 致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 另外 , 一般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端正 , 在 32加强宣传教育 , . 筑牢思想道德 防线。一是设立专 门机构 负 工作中极不 负责 , 敷衍塞 责 , 轻则给学校工作造成被 动 , 重则严重损 责落实反腐败教育并将教育工作制度化 ; 二是有专项 资金落实廉 洁 害学校利益。 教育 ,结合本单位及教育系统相关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 、 2高校职务犯罪的诱 因 从 政道德 、 党纪 国法教育 和警示 活动 , 扩大宣传 范 围 , 强化 宣传效 21体制上 的问题是高校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目前高校实行 果 ; . 三是逐 步培养廉政理论与廉洁教育 的专业研 究人员 , 主动 寻求 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造成 了事实上 的领导决策 中的权力不 同其他职能机关如检察 院的合作 ; 四是不 断创新 教育形式 、 方法 和 均衡 , 权力过度集 中在 党政 一把手或某个部 门和某 一个 岗位 , 缺乏 手段 , 努力提高教育 的实际效果 。 分解制衡。 33完善管理制度 , . 构建制度保 障体 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管 权力过分集 中的后果就是权力失控。当前 高校在机 构设 置、 建 理制度是高校预防职务犯罪 的重要保障 。预防职务犯罪 , 必须坚持 设项 目安排 、 经费使用、 学科发展 、 招生 录取 、 备物资采 购、 设 干部聘 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为此 , 要结合高校实际 , 以管人 、 、 财 物制度建 任和奖金分配等方面拥有的 自主权越 来越 多 , 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 设 为重点 , 建立一套与工作、 权力运行相适应的 、 行之有效 的制度体 部 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 但与此同时 , 许多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领 系 , 特别要 重视抓好领导班子的决策机制建设 , 抓好干部人事管理 , 导决策 民主程度不高 、 内部监督又不到位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某些领 财务 、 基建 、 采购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cfe5208e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08.png)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职务犯罪是指利用担任职务的权力和地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务职责,以获得非法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的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首先,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之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现行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进行规制不严、制度设计不完善,或是制定者在考量不周全、无法预见各种情况时,职务犯罪容易出现漏洞。
因此,应该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完善,为职务犯罪提供更加严谨的法律基础。
其次,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还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和腐败现象存在。
一些担任职务的人员利用其职权,通过索贿受贿、贪污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同时,腐败现象也为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一些公职人员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这为他们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
此外,职务犯罪的产生也与职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观念有关。
一些职务人员道德底线低,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对法律法规不重视,容易贪图利益,产生职务犯罪行为。
因此,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是防止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防治职务犯罪,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要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严格规制,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职务犯罪的监督和查处,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加强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广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此外,要加强对职务人员的考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职务人员,确保他们正确履行职责。
另外,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政府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反腐措施,并加强对公共资源和职务权力的监督。
同时,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运作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减少腐败现象,为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更少的机会。
公办高校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
![公办高校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1c837e3856a561252d36ffc.png)
1 高校 腐败的 “ . 经济人 ”特 性
高校 人员 主要 由党政 管人 员 等组 成 ( 当然也 包 括 学 生 主 体 , 本文主要 论述前 者 ) 。提 到党政管理 人员 、后勤 服务 人 员 及 教 学 、科研 人 员 ( 行 文 方 便 ,后 文 简 称 为
在这样 的环境下 , “ 寻租 ”活 动 日益猖獗 。同时在 另
一
同。但无论哪种腐败 ,其背后都隐藏着利益 ( 学术 腐 败 的 “ ” 最 终也 可转 化 为 “ ” 的 非 正 常 获 名 利 )
取 ,这个 利 益都 是 来 自于社 会 ,来 自于 国 家 ,所 以 其 本 质 都是 侵 害 了公 共利 益 ,降低 了资 源 的效 用 或 扭 曲了 资源 的配置 。所 以从 经 济 学 的视 角 透视 高 校 的腐 败 ,总结 规律 ,对 于认 识 腐 败 、防范 腐败 或 许 能起到 较好 的作 用 。 目前 ,高校 的腐 败 主要 表 现为 两 个 方 面 :一 是 党政 公 职人 员 通 过 为他 人提 供 录取 、考 试 之便 索 取 贿赂 ,后 勤管 理人 员 利 用设 备 采 购 、参 与 基 础建 设 之便 ,收 受金 钱 。二 是 高校 的学 术腐 败 ,如抄 袭 剽 窃 ;学 术评 审 中拉关 系 ,搞 “ 钱 交易 ” “ 钱交 权 、 学 易 ”等 等 。其 中也包 括 老 师在 评 分 、考 试 等 环节 发
作者简介 :魏训鹏 ,扬 州大学讲 师,硕士;史华楠 ,扬州大学研究 员;王汉林,扬 州大学副教授 。 ( 江苏扬州/ 20 9 2 50 )
・
7 ・ 2
・
教育管理 ・
公 办高 校腐 败 问题 的经济学 分析
法律经济学语境下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成本效益比较分析
![法律经济学语境下查办职务犯罪案件的成本效益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2e4cf7452e3f5727a5e96281.png)
受 贿 十万 元 以下 的量 刑 档 设 计 得 过 于 狭 窄 , 受 贿 十 万 元 以 上 的 而 量 刑 档 , 十 年 以 上 有 期 徒 刑 直 至 死 刑 , 然 过 于 宽 泛 , 予 法 官 从 显 赋
的 自由裁 量 权 过 大
从 经 济 学 的角 度 看 , 种 刑 罚 措施 存 在 哪些 弊端 呢? 这 弊 端 一 : 刑 或 死 刑 适 用 不 当造 成 司法 资 源 的 浪 费 。 职 务 犯 徒 罪 是 贪 财 型 的犯 罪 , 为 人 的 人 身 危 险 性 主要 体 现在 对 于 公权 力 行 的 滥 用 , 旦 剥 夺 了其 所 拥 有 的 公 权 力 。 人 身 危 险 性 就 很 难 再 一 其 凸 现 出 来 。 其 二 , 务 犯 罪 犯 罪 行 为 人 主 体 的特 殊 性 决 定 了 职 务 职 犯 罪 案 件 的 行 为 人 一 经 被 立 案 审 查 .即不 再 担任 原来 的 职 务 . 也 就 绝 不 会 存 在 再 犯 的 可 能 性 。其 三 , 务 犯 罪 人 不 同 于严 重 危 害 职 社 会 治 安 案 件 的 犯 罪 人 . 般 不 会 实 施 除 了职 务 犯 罪 行 为 以外 的 一 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弊 端 二 : 金 刑 的 缺 失 造 成 司 法 成 本 增 加 , 终 导 致 司 法 资 罚 最 源 的 浪 费 。 罚 金 刑 被 法 律 的 经 济 学 家 们 看 作 是 一 种 司法 诉 讼 收 益 , 】 我 国 《 法 》 定 的 职 务 犯 罪 的 刑 罚 却 没 有 罚 金 刑 , 践 【而 l 刑 规 实 中 , 处 没 收 财 产 一 般 仅 是 没 收 非 法所 得 的 财产 。 金 刑 不 同 , 并 罚 对 于滥 用 公 权 力 为个 人 谋 私 利 的 , 要 使 其 “ 家 荡 产 ” 就 倾 。世 界 上 许
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分析
![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9fc7b77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8f52e09.png)
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分析篇一: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分析随着职务犯罪案件的不断增多,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越来越受到重视。
针对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的建立,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高校职务犯罪类型及特点高校中较为常见的职务犯罪类型主要包括贪污、受贿、侵吞、挪用公款等。
这些职务犯罪类型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一是基本都是利用了自身的职务或者职权地位进行犯罪;二是职务犯罪造成的恶劣影响较大,不仅损害了高校的利益,也损害了社会的利益;三是职务犯罪的性质较为隐蔽,不易被发现和打击。
二、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重要性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的建立具有重要性。
首先,高校职务犯罪的严重性引发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关注,因此建立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活动,维护高校的良好形象和社会稳定。
其次,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的建立能够提高高校治理水平,优化高校管理体系,进一步推进高校以科研为中心的文化建设,促进学术研究和学术交流。
最后,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的建立可以增强高校的内部管理机制,扩大高校的自主管理权,提高高校对日常管理的有效性。
三、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现状分析以当今高校的职务犯罪案例为例,我们可以发现,许多高校的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并不健全。
具体表现为:一是缺乏有效的法律法规支持。
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法律规定比较宽泛,没有相关的细则和制度来规范高校的内部管理。
二是缺乏有效的职务犯罪防范和控制机制。
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防范和控制机制还不够完善,有些高校的防范措施过于简单,防患意识不够强烈,容易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三是缺乏有效的教育和宣传。
当前一些高校对职务犯罪预防教育和社会宣传的重视程度不高,大学生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警惕性和防范能力相对较低,容易受到职务犯罪的侵害。
四、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的完善高校职务犯罪防范与控制制度的完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职务犯罪预防教育。
浅谈市场经济与职务犯罪预防
![浅谈市场经济与职务犯罪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6769f3b531126edb6f1a10ed.png)
浅谈市场经济与职务犯罪预防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高了我国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实力,为我国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局面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腐败现象也在滋生蔓延,国家工作人员、国有企事业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成为人民群众切齿痛恨的一大毒瘤。
由此,有人把这一现象归罪于市场经济,认为是市场经济带来了腐败,这是不切实际的。
事实上,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为廉政建设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目前,我国正在按照十六大确定的目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
因而,正确地认识并处理好市场经济与廉政建设的关系,对于我们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抓好职务犯罪的预防,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职务犯罪现象滋生蔓延原因的基本分析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有向各个领域渗透蔓延的趋势。
这是不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我们说,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不是市场经济的衍生物,它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政治经济领域的反应,也是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顽疾。
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不仅市场经济时期有,计划经济时期也有;中国有,国外也有。
当前,我国职务犯罪等腐败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的原因。
新中国是直接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形态上诞生的,几千年的封建思想,不可能随旧制度的消亡而在短时间内销声匿迹,它或多或少地残存于人们的头脑之中。
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官本位思想,当它侵入到党的政治生活中,就会与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产生共鸣,从而导致他们以权谋私,搞关系网、人情风等。
如我省的丁志国、马德,沈阳的慕绥新、马向东等腐败分子,都是在政治上拉帮结派,以我划线,任人唯亲,构成了具有人身依附性质的关系网。
经济责任审计与预防高校职务犯罪
![经济责任审计与预防高校职务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b7837d2b4b35eefdc8d33364.png)
经济责任审计与预防高校职务犯罪【摘要】经济责任审计既是高校廉政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预防职务犯罪的重要手段之一。
本文从经济责任审计对预防职务犯罪的可行性、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以及强化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职务犯罪方面论述了经济责任审计对职务犯罪的预防。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高校职务犯罪;预防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构的一项新任务,它是由传统的针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引伸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源头治腐的一项有效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逐步成为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在高校推开。
正确认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作用,是切实推进这项全新的审计业务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前提。
1 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职务犯罪的可行性职务犯罪的集中表现是行为人违反有关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采取严重危害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秩序的手段谋取非法经济利益,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罚的惩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民主法制建设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管理还存在漏洞,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可以说当前社会还处在一个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期。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重要领域,也不可能是一片净土。
近年来,高校在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受社会腐败现象诱惑侵蚀的危险增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以身试法,违法乱纪,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后勤、招生考试等领域出了问题。
分析各种职务犯罪的案由,发现职务犯罪与资金流动、财产管理及会计行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经济活动的不正常和经济行为的不规范相联系,与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相联系。
例如贪污罪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但各种经济造假都会在会计资料上留下蛛丝马迹。
关于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的探讨
![关于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的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06706a57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2.png)
关于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的探讨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的探讨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事件时有发生,给大学教育和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和后果,并提出预防措施,以帮助高校建立廉洁、诚信的工作环境。
一、背景介绍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其师生信任、尊重和依赖的关系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学术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高校职务犯罪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职务犯罪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学术不端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也使得师生对学术和管理的信任受到质疑。
二、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诱惑:高校职务带来的资源和权力往往会引发个别教职工的利益诱惑。
特别是在教材选购、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一些教师或管理人员可能会违规违纪以谋取私利。
2. 管理漏洞:高校的管理体制相对宽松,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给了职务犯罪可乘之机。
不少高校的财务管理和行政审批流程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监管,从而为职务犯罪提供便利。
3. 高压环境:教育行业竞争激烈,一些教职工面临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个别人可能产生违规行为来获得所需资源或提升自己的职务地位。
三、高校职务犯罪的后果高校职务犯罪不仅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学术和管理体系带来巨大冲击:1. 诚信危机:高校职务犯罪对教师队伍造成冲击,降低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声誉。
学生可能产生对学术道德的怀疑,信任危机会削弱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2. 资源浪费:高校职务犯罪导致公款挪用、经费浪费等问题,危害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3. 社会影响:高校职务犯罪事件一旦曝光,将对学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也会引发公众对教育监管机构的怀疑。
这将加大高校的内外部压力,并影响学校的发展前景。
四、高校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高校职务犯罪,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应该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对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职务犯罪预防的法经济学分析
![职务犯罪预防的法经济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df6decf2cc58bd63186bdaf.png)
面罩等) 、罪犯时间的机会成本和刑事处罚的预期成
本”[( 概言之 ,当罪犯 经过计算 ,认为从犯 罪 中 。 】2 1p
法是法,因而刑法的功能更显著的表现为 “ 定纷止 争” ,表现为对利益的保护。犯罪是 “ 效益”的直接
[ 关键词 ] 职务 犯 罪 预 防 效 益 法 经济 学 [ 中图 分类号 ]D 2 [ 94 文献 标识码 ]A [ 章编号 ]1 0 —3 4 ( 0 6 1 0 3 0 文 O 8 6 2 2 0 )0 —0 8 - 3
在美国六七十年代兴起了以著名法学家波斯纳 为杰 出代表 的经济分析法 学派 , 们用 经济学 , 他 特别
8 3
维普资讯
中共青 岛 市委党 校 青 岛行政 学院 学报
JUNt F H BY O O L f ... I D O 【 I CM II O BA E AT HO P Q G A 朋C 址 O M IE OT P S OC C N u P T
题的理论渊 源
方法 。但功利 主义的刑法理论 ,以惩 罚实现 预防的设 想, 用全新视 角为后世研 究有效预 防职务犯 罪的问题
开辟 了道 路 。
职务犯罪是犯 罪 中一种 比较特殊的形态 , 自人类 社会 出现管理 者 ,或 者说 出现一 定的社会职 务 以来 , 就相伴而生 职务 犯罪 问题 。 随着人 类社会分工的 日益 完 善和 管理层 次越 来越 多 ,被称 为 “ 球性 灰色瘟 全 疫”的职务犯罪更 有蔓延之 势。而惩罚职务犯罪 , 限 制权力无 限张力造成 的对 社会秩序 的破坏 , 是人类社
会面 临的重 大课题 。
经济分析法学派的出现 , 为从经济学上研究预防
高校科研课题职务犯罪思考
![高校科研课题职务犯罪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03c0bf18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525184a.png)
高校科研课题职务犯罪思考
高校科研课题职务犯罪是指高校科研人员在科研活动过程中,利用其职务便利,违反规定或者利用审批、评估等环节,以非法手段获取财物或者非法获利,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
这种犯罪行为的出现,除了犯罪人员本身的违法行为外,还与高校的招聘、考核、激励等制度不完善也有一定关系。
因此,对于高校科研课题职务犯罪的防范和打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制度建设:高校应完善人才引进、聘期评估、绩效考核等相关制度,使科研人员的各项行为规范和透明化。
2.加强监督管理: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科研人员在项目中的行为合法合规。
3.加强教育培训:高校应通过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对科研人员进行法律法规、职业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提高科研人员自律意识和规范意识。
4.加大打击力度:对于发现的高校科研课题职务犯罪行为,应当及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形成威慑作用。
综上所述,高校科研课题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需要高校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和打击。
同时,加强制度建设、加强监督管理、加强教育培训、加大打击力度等措施的综合运用,对于有效遏制科研课题职务犯罪行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具有重要意义。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cea8086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7e.png)
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1. 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指的是在从事工作或担任职务期间,员工利用其职务的职权或资源进行非法行为,以获取个人利益或给他人带来损失的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可能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国有财产等。
2.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2.1 利益驱动职务犯罪往往源自个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许多职务犯罪行为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比如通过滥用职权获得财务利益、接受贿赂等。
由于部分员工在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的不满,他们容易受到潜在收益的诱惑而从事职务犯罪。
2.2 职权不规范职务犯罪也与职权不规范有关。
一些组织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不足,职权划分不明确、职责交叉等问题,给员工提供了从事职务犯罪的机会。
缺乏对职权行使的监督和管理,有助于职务犯罪的发生。
2.3 监管不足监管不足也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因素之一。
监管机构在执法力度和监管效果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导致职务犯罪者逃脱惩罚。
一些员工对于监管机构的能力和决心存在误判,从而敢于冒险从事职务犯罪。
2.4 道德缺失道德缺失是职务犯罪产生的潜在原因之一。
一些员工在面对利益诱惑时,缺乏正确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容易被个人私利所驱使而从事职务犯罪行为。
缺乏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会增加职务犯罪的发生风险。
3.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对策:3.1 健全内部控制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职权和责任,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
同时,加强对内部各个环节的监督和审核,确保职权行使的规范和合法性。
3.2 强化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督能力和执行力度,提高对职务犯罪行为的查处率,对职务犯罪行为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监管机构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组织的合作,形成联合执法和监管的合力,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职业道德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员工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基于市场经济的视角探索高校预防职务腐败的工作思路
![基于市场经济的视角探索高校预防职务腐败的工作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2a1e451bf78a6529647d53f0.png)
《 经济0  ̄ } 2 0 1 4 年第 1 1 期
基 于 市 场 经 济 的 视 角 探 索 高 校 预 防 职 务 腐 败 的 工 作 思 路
●耿建祥
摘 要: 高校 职 务 腐 败 和 职 务 犯 罪 问题 具 有 隐 蔽 性 、 复 杂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平 民化的趋势 , 其原 因涉及 主观 因素、 客观 因素和 管理 方面的 因素。高校 管理者应努力探索有效的思路 与举措 , 积极 开展群众
党 的十八 大报告 指 出 , 反对腐败 、 建 设廉洁政治 , 是 中 国共
产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是 中国人 民关注 的重大政治 问 题 。全党要坚持标本兼 治 、 综合治理 、 惩防并举 、 注重 预防方针 , 全面推进惩治 和预 防腐败体系建设。① 高等学校是净化人类灵魂 的重要场所 ,高校党政领导干部 和全体教职员工均是人类灵魂 的工程师 , 肩 负着 教育 子孙 后代 、 净化人类灵魂 的历史使命 , 工作任务光荣而又伟大。由于少数 同 志对高校预防职务犯罪或预防腐败缺乏正确 的认识 ,他们误 以 为腐败主要是经济领域的 问题 ,职务犯罪主要是重要领导干部 的事情 , 与 自己没有 联系 , 致使 部分学 校出现 了新 的职务腐败 、 职务犯罪行 为现象 。
一
、
文化的熏陶 ,许多老前辈们 视金钱如粪土 ,不为金钱利益所动 摇。改革 开放 3 O多年来 , 政府加大了对 高等教育 的投入力度 , 办 学经费 、 教 学科研经费大 幅度提高 , 中青 年骨干脱颖 而出 , 给高 校职务腐败和职务犯罪提供了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空间 。一 部分高校工作人员受社会大环境中的负面因素影响 ,贪 图物质 享受 , 导致职务腐败 和职务犯罪行为。这些行 为者具备较高 的智 商, 懂法犯 法 , 腐 败和犯法过程 中有一定 的技术含量 , 手 段较为 隐蔽 , 不太容易被人识破 。 例如 , 某 高校有一位博士研究生导师 , 虽然不担任领导职务 , 但他经 常利用推荐发表论 文的职权 , 以辅 导学 生撰 写学术论 文为借 口, 多次诱骗 和强奸女研究生 , 其腐败 和犯罪行 为既有欺骗性 , 又有隐蔽性 , 社会影响很恶厉。 其次 , 高校职务腐败和职务犯罪问题种类繁多, 具有复杂性 的 特征。 众所周知 , 我国已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 高校拆除了与社会隔离的无形2 _ . Ni , 校外有的问题校内也有 类似 问题 , 校外没有的问题校内也会有 。 高校涉及的工作 面包罗万 象, 包含研究生 、 本科生 、 专科生 、 成教生的学 习 、 生活 、 工作环节 , 包括各类工作室 、 实验 室、 研究所 的教学 、 研发 、 生产环节 , 涉及到 教育科研项 目、 学术评 审和职称评 审项 目、 建筑与校产租赁项 目、 教材与仪器设备的招投标项 目、 招生与就业服务项 目、 后勤维修服 务项 目等 , 每个方面 、 每个项 目或多或少存在一定 的潜规则 , 稍不 谨慎 , 就会出现职务腐败和职务犯罪问题 。例如 , 某省职称评 审学 科组有位专家 , 参加该 省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 审时 , 明码标价 , 收 受参评者的贿赂, 严重损坏1 " 7 ' - - 、 公正的评审原则。 另外 , 高校 职务腐败和职务犯罪呈现出平民化 的倾 向。 传统 上所说的高校职务腐败和职务犯罪现象主要是领导层面上 的腐 败和犯罪问题 , 是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对党 和人 民 、 国家和社会构
经济责任审计与预防高校职务犯罪
![经济责任审计与预防高校职务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53969a7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bd.png)
2012年9月第26期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 科技视界Science &Technology Vision经济责任审计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审计机构的一项新任务,它是由传统的针对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引伸对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审计,是新时期加强干部管理和监督工作,促进领导干部廉洁勤政,源头治腐的一项有效措施。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逐步成为高校审计工作的重点,在高校推开。
正确认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在干部管理监督、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的作用,是切实推进这项全新的审计业务在高校深入开展的前提。
1经济责任审计预防职务犯罪的可行性职务犯罪的集中表现是行为人违反有关经济活动的法律法规,采取严重危害正常的经济活动和经济秩序的手段谋取非法经济利益,触犯刑律,而应受到刑罚的惩罚。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民主法制建设还需要有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由于管理还存在漏洞,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还不健全,可以说当前社会还处在一个腐败易发多发的时期。
教育系统作为社会的重要领域,也不可能是一片净土。
近年来,高校在积极参与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受社会腐败现象诱惑侵蚀的危险增多。
在利益的驱动下,一些人以身试法,违法乱纪,一些高校在财务管理、基建工程、大宗物资设备采购和后勤、招生考试等领域出了问题。
分析各种职务犯罪的案由,发现职务犯罪与资金流动、财产管理及会计行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与经济活动的不正常和经济行为的不规范相联系,与违反国家财经法规相联系。
例如贪污罪主要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
但各种经济造假都会在会计资料上留下蛛丝马迹。
职务犯罪与经济活动及会计记录之间的关联性,为经济责任审计防范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能。
2经济责任审计在预防职务犯罪中的作用2.1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发挥打击和警示作用。
职务犯罪的特征及影响
![职务犯罪的特征及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804df94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02.png)
职务犯罪的特征及影响【摘要】职务犯罪是指利用职务便利或权力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
本文通过对职务犯罪的定义、犯罪行为背后的哲学思考以及其危害性进行分析,并探讨了职务犯罪的类型、典型特征以及影响。
职务犯罪的类型包括贪污受贿、渎职失职等,典型特征主要表现在违反职责、侵害利益等方面。
对于影响方面,职务犯罪不仅损害了社会公平正义,而且影响了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稳定。
为了加强职务犯罪的防范意识,本文提出了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同时对职务犯罪进行严厉整治。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关键词】职务犯罪、定义、哲学思考、危害性、类型、特征、影响、防范意识、法律法规、整治。
1. 引言1.1 职务犯罪的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利用担任职务的机会和权力,以非法谋取私利或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犯罪行为。
在职务犯罪中,犯罪分子往往是以其担任的职务或职务所掌握的资源、信息为工具,实施各种非法行为。
职务犯罪不仅损害了国家和公共利益,也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严重影响了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
职务犯罪通常表现为职务人员利用职权便利,违法获取私利或谋取个人私利,其中包括贪污、受贿、渎职、滥用职权、利用职权犯罪等多种形式。
这些犯罪行为不仅对国家和社会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更严重地损害了公平正义和社会秩序。
在现代社会,职务犯罪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为了有效打击职务犯罪,需要加强法治意识,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规范权力运行,推动政府机构的透明化和廉洁化,最大限度地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2 犯罪行为的哲学思考犯罪行为的哲学思考是对人类行为的一种深刻思考和分析。
在职务犯罪的背景下,犯罪行为的哲学思考更显重要。
犯罪行为被认为是一种违反了道德和法律规范的行为。
在职务犯罪中,犯罪者往往是担任特定职务的人员,他们背离了自己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丧失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犯罪行为的哲学思考强调了人类自由意志和道德选择的重要性。
浅析高校职务犯罪
![浅析高校职务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0d1f9bf8856a561252d36f4c.png)
浅析高校职务犯罪摘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职务犯罪防范体系难以对之实施有效监控,高校职务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基于此对高校的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此提出了一些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职务犯罪防范高校曾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片净土,但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权越来越大的同时,高校职务犯罪也呈上升态势,正在由原来的“清水衙门”演变成为腐败蔓延的新领域,腐败现象严重干扰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损害了高校的良好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腐败风气的耳濡目染下,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识、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预防高校职务犯罪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和预防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职务犯罪与高校职务犯罪职务是公共权力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或者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高校职务犯罪是职务犯罪的一种,是指高校内具有一定身份和职务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者的犯罪主体是一致的。
二、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现象呈多发态势。
近年来,仅在湖北地区,就有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原党委书记吴国民,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三峡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少岚,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等十几名高校领导干部倒在权钱交易上。
据统计,2003至200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5623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6685人,其中高校230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司局级干部49人(绝大多数是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校级干部6人。
高校职务犯罪
![高校职务犯罪](https://img.taocdn.com/s3/m/8c9d51472e3f5727a5e962b3.png)
内容摘要:所谓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各种犯罪行为。
高校职务犯罪既具有我国整个职务犯罪生成的共性,但更具自身生成的典型性。
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定性研究近5年来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总结其典型生成特征,以期提出行之有效的预防机制。
关键词:高校职务犯罪;典型生成;阶段性;预防机制反腐败始终是公民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
时下发生于武汉大学的职务犯罪再次被公民热议充分表明,高校职务犯罪成为了反腐败进程中最为普通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高校职务犯罪”一词本身并非规范的刑法用语,而是一个刑事政策用语或者犯罪学用语。
所谓“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的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各种犯罪。
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将“高校”限定于“公立高校”,不包括“私立高校”。
一段时间以来,各种媒体对高校职务犯罪进行了密集的报道。
在这些相关报道“新鲜出炉”后,“高校职务犯罪”可谓万夫所指。
高校职务犯罪之所以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问题,根本原因恐怕还在于高校本身的法律定位,尤其是公民对于高校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之极高期待。
“高校职务犯罪”不仅宣告了社会最后一块“净土”的“沦陷”,也带走了民众对于高校至高的道德期许。
面对裹挟了太多民众感性的喧闹场面,理论研究有义务借助各种数据还原各种媒体报道中的高校职务犯罪原貌,理性分析高校职务犯罪的典型生成,找准“病根”进而做到“对症下药”。
一、近五年来“四省一市”高校职务犯罪发展情况本文将对网络近5年公布的相关权威数据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判我国高校职务犯罪的典型生成和发展态势。
在研判过程中,本文设定了四个条件:第一,数据来源。
本文分析的数据全部是网络上各种权威媒体报道中公布、披露以及相关司法实践部门公开发表的论文当中公开的信息。
第二,分析地区。
本文选取我国地域相对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包括“四省一市”即湖北省、浙江省、四川省、陕西省、北京市。
同时,从已经公布的数据来看,这五个地区高校职务犯罪也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尤其是湖北省近5年来查处的高校职务犯罪无论是发案数量还是发案频度、涉及面等方面均属典型。
学校职务犯罪管理讨论
![学校职务犯罪管理讨论](https://img.taocdn.com/s3/m/b973ca089b89680202d825dc.png)
一、高校职务犯罪的现状高校职务犯罪,即高校党政管理干部利用手中的各种权力徇私舞弊、贪污受贿而触犯法律。
高校,曾几何时是人们心目中的一块净土,素有“象牙塔〞之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国家不断加大对高校的投资力度,高校通过各种渠道获得的纵向和横向资金有了大幅增加,高校的资金多了,招生自主权大了,基本建设规模也逐年扩大,宿舍楼、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各种教学、实验、行政配套设施采购数目庞大,学生人数逐年增加,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轨道。
但在取得骄人成绩的同时,高校在招生、基建、采购、财务等领域也屡屡出现了腐败问题,高校职务犯罪成为媒体和大众关注的焦点,高校已成为继国有企业腐败、政府职能部门腐败后新的职务犯罪重灾区,权威人士分析高校腐败的发生和蔓延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萌芽、90年代中期的发展和如今的大面积爆发三个阶段。
尤其是近年来腐败案件呈上升趋势,数量之多,金额之巨,情节之恶劣,涉案人员职务级别之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
职务犯罪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不和谐音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造成了很坏的社会影响。
笔者拟就高校职务犯罪的现状、特征,从审计角度作进一步的剖析。
二、高校职务犯罪的特征〔一〕三大病症1.招生病。
招生腐败是高校职务犯罪中表现较早的一种犯罪形式,在高校扩招前也时有发生,1999年扩大招生规模后,高校在招生工作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权,但与此同时也催生了很多腐败现象,由于学校和家长、考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一些招生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借招生之机徇私舞弊、暗箱操作、大肆贪污受贿,尤其在单独招收保送生、艺术生和体育特长生中大搞诸如“特批录取〞、“降分录取〞、“关照录取〞等招生黑幕,严重扰乱了招生工作,既损害了大多数考生、家长的利益,也损害了学校的声誉,一时之间高校招生腐败为百姓所垢病。
2001年,上海交大的“招生黑幕〞在互联网曝光,上海交大将一些考分低于投档分数线但有“市里的政要、教育部的官员、当地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两院院士、企业老总等重要人物〞推荐、委托的学生,违规录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视野看高校职务犯罪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侵害学校的管理活动和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之前,学术界仅将其视为一个政治概念,探讨其政治特征和政治成因,其实它还具有经济学特征和经济成因。
从经济学视野剖析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对于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职务犯罪的经济学特征1.犯罪目的是为获取不法经济利益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人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人”特征,无论其如何演化,人都具有普遍利益祈求。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管理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有其利己主义动机,在多数情况下都会根据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来决定组织的行为以追求某种最大化的个人利益。
职务犯罪的收益就是从他人、集体或者国家那里非法获得的利益,其中包括直接贪污、盗窃、侵占的国家财产,间接收受的他人贿赂等。
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职务之便获取不法经济利益。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而最近几年发生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主要以经济案件为主,类型主要为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
其中,贪污和挪用公款等犯罪占了97%,其他犯罪仅占3%。
2.犯罪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不时见诸报端,特别在一些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如北京、陕西、湖北、四川等)尤为严重。
其案件数量、涉案金额和涉案人数,呈整体上升趋势。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一项调研显示,2002 年至2004 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查处的高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仅占3 年立案总数的7.6%,而2005 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0%;2004 年至2006 年间,海淀法院受理高校职务犯罪共计20 件28 人,其中2004 年1 件1 人,2005 年4 件6 人,2006 年15 件21 人,案件平均增长率为287.5%。
高校职务犯罪所涉及的经济案值也逐年增加。
在上个世纪90 年代末期,案值一般在十万以下,现在案值一般都在几十万、上百万。
2004 年四川高校发生的“教材腐败系列案”,在全省13 所高校中36 人被立案侦查,3 名处级干部贪污受贿100 万元以上,涉嫌犯罪总额高达1200 余万元。
3.犯罪行为发生于经济交往环节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独立法人地位进一步确立,在招生录取、经费使用、学科发展、机构设臵、基建项目安排、物资采购、干部聘任等方面有了更多自主权,现已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活动主体,并频繁地参与各种经济活动,高校职务犯罪也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或环节。
如湖北省纪委在总结2003 年1 月至2005 年10 月的高校职务犯罪特点时发现,在涉案的46 人中,涉及基建招投标及后勤维修工程领域的18人,占39%;教材、教学设备、药品采购及网络招投标的有15人,占33%;招生录取环节的7 人,占15%;财务管理环节的6人,占13%。
4.犯罪主体为掌握一定经济实权的领导高校职务犯罪的主体多为掌握一定经济实权的校长(院长)、书记和主管基建、招生、采购、财务的处长及其他职能部门负责人。
如武汉高校2003 年1 月至2005 年10 月职务犯罪中,涉及处级以上干部25 人、“一把手”22 人;陕西高校1999 年至2003 年6 月查处的职务犯罪涉案人员14 人,其中科级干部48人,处级干部45 人,校厅级干部4 人;南京市高校1999 年初至2002 年3 月,21 件案件中有14 件是处级以上(包括厅级)领导干部犯罪要案,所占比例为66.06%。
5.犯罪手段以经济作假为主高校职务犯罪形式多样、手段隐蔽,但绝大多数是通过在价格、工资、奖金、税收等环节进行账务作假实施职务犯罪。
如有的在会计原则、会计处理方法、会计科目使用以及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上弄虚作假,虚开费用,少列收入,偷税漏税,做假账,编假报表,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为自己和他人谋利;有的通过故意伪造、隐匿、毁损会计资料,监守自盗,贪污公款;有的自己在外开店,或与高校某些外部相关人员“合谋”,抬高价格,大搞权钱交易;有的无视国家规定乱收费,收款不开票或不入账,私设“小金库”,形成账外账,个人侵吞或多人合伙私分学校收益。
二、高校职务犯罪的经济成因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部经济环境因素,也有内部经济活动因素,还有犯罪主体的个人因素。
1.经济体制不完善,为职务犯罪提供机会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型时期,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弊端还没有完全消除,新的市场经济体制尚需完善,它们各自的缺陷和不足叠加在一起,客观上为高校职务犯罪创造了条件。
一是计划经济的影响。
与权力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代相比,高校有了更多自主权,但多数高校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权力仍然高度集中在几个主要领导手中,如若权力监督不力,可能为职务犯罪提供条件。
同时由于高校资源的稀缺性,一些单位和人员为寻求经费、职称、编制、生源等分配优势,往往通过赠送金钱、构建人情网等非法手段向掌握上述资源的部门或人员“寻租”,导致政治权力的市场化和资源配臵的不公平,给一些部门管理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进行犯罪提供了方便。
二是市场经济还不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时间不长,市场配臵资源的功能还不完备,公平竞争的机制还未完全建立,完整有效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市场监管经验不足,各种经济成分的利益主体在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纷纷采用各种不正当竞争手段,对高校管理人员进行金钱、利益的腐蚀,为一些高校管理人员利用权力来满足个人私欲,从而走向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
2.经济制度不健全,为职务犯罪创造条件多种分配制度存在的缺陷诱发职务犯罪。
我国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这一制度虽然适应我国当前的实际,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分配不均或不合理的现象。
在高校则表现为各高校之间资源分配的差距和高校内部各部门之间、教师与行政管理人员之间、不同级别的管理人员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
这种差距影响到某些管理人员的心态,滋生不良情绪,为了补偿“分配不公”引起的损失,不惜以身试法,实施职务犯罪。
财经制度不健全为职务犯罪提供便利条件。
近年来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多数高校内部制度建设滞后,特别是财经制度不健全,存在漏洞多、空隙大,无章可循、有章不循,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重管基层、轻管高官,管理不到位、执行制度不严格,财务不规范、账目不公开、“一支笔”审批等现象,为职务犯罪钻制度空子提供了便利条件。
3.经济交往频繁,滋生职务犯罪土壤近年来,高校经费来源增多,学校拥有的资金随之增大。
同时,高校经费的使用随着仪器设备、教材图书、师资引进、招生就业等需求或投入相应增加而日趋复杂。
怎样科学、高效地使用资金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问题。
由于高校管理中的人治因素,权力高度集中,致使高校中一些握有实权的干部趁机把招生录取、新校区建设、基础设施改造等作为创收的主要来源。
他们利用学校资源和职务便利巧立名目乱收费,截留、瞒报收入,私分办学所得,搞钱学交易,为个人和小团体谋取私利,滋生了收取回扣、索贿、行贿、受贿、贪污、挪用、挥霍浪费等形形色色的职务犯罪。
4.经济监督不力,为职务犯罪埋下隐患孟德斯鸠说过:“权力失去监督必然导致腐败”。
长期以来,我们未建立起一个健全而有效的权力制衡体系,致使经济监督不力,特别对关键部门、关键人员、关键环节、关键事项缺乏有效监督,导致高校管理人员的权力失去制约,为高校职务犯罪埋下了隐患。
一是内部监督不到位。
虽然各高校都设了纪检、监察、审计等监督部门,但监督机制不健全,特别对校级领导监督难以到位;一些监督人员学历水平偏低、业务知识欠缺,政策水平不高,监督能力不强;监督的途径和渠道不畅通,监督的方式单一;监督制度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原则性强,可操作性差,实际执行效果不理想。
二是校外监督乏力。
无论是教育部直属高校,还是地方高校,其主管部门均“鞭长莫及”,当地教育部门和其他政府部门的协管实际是不管,高校主要依靠自主管理,校外监督仅靠一年一度的财务大检查或难得轮回的审计监督来完成。
三是法律监督缺失。
目前我国尚无专门预防和惩治高校职务犯罪的法律,只有一些比较粗疏的参考条例和文件,且可操作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职务犯罪的法网疏漏。
同时有些院校为了学校的声誉,对职务犯罪要么捂盖子,要么在惩处上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或失之于轻、失之过宽、过软等问题,从而出现职务犯罪成本小、收益大的现象,导致某些人员不惜以身试法,冒险犯罪。
5.价值观念错误,为职务犯罪提供动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每个人在不同价值观的引导下,形成了不同的价值取向。
多数高校管理干部树立了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能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但也有少数管理人员受“官本位”思想影响,经受不住金钱、物质、美色的诱惑,臵学校或他人利益于不顾,过分强调个人需要的满足,为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想方设法利用职权为自己、家人、朋友、情人谋取不法经济利益,走上犯罪道路。
三、高校职务犯罪的经济防治对策防治高校职务犯罪是关系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各级党委、政府、纪检监察机关、高校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加大了对高校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高校职务犯罪案件的频频发生时刻提醒着我们,高校的职务犯罪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防治高校职务犯罪,还应从经济学视野,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从经济体制、机制、制度上去防治职务犯罪。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从外围净化环境防治高校职务犯罪,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体制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经济体制灵活,就会保障和促进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僵化,就会束缚和阻碍经济的发展。
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目的,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从外围净化环境,消除职务犯罪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