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犯罪成因探析
探析高校职务犯罪及预防对策
10 8・
科
来 慧珍
( 江 水利 水 电专 科 学校 浙 江 杭 州 3 0 1 ) 浙 10 8
,
摘 要: 近年 来, 高校职务犯 罪数数量有增 无减 , 呈现 高发 态势, 且行业特点 日趋明显 , 发案部位集 中在基建、 生、 招 物资采购、 学术腐 败等方面。 职务犯罪严重影响 了高等教育的社会 声誉 , 极大地妨碍 了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因此 , 分析和探 讨高校职务犯 罪发生的特点及 类 型、 因及预防对策, 诱 对于做好 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 预防职务犯 罪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 的现 实意义。 关键词 : 高校职务犯 罪; 原因; 防对策 预 1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及类型 查获 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来看 , 多数犯罪人通常都是利用 了高校管 11高校职务犯罪 的特点 。第一 , . 大案 要案居高不 下 , 20 理制度 的缺失 、 从 03 监督缺位的漏洞 而实施犯罪 的。监督 的缺位 主要表 年到 2 0 0 8年 , 教育领 域厅 级干部职务犯罪呈上 升趋势 , 武汉大学 、 现在以下三方面 : 一是高校 的“ 长负责制 ” 校 自主权过 大 , 缺乏有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主要党政领导贪污受贿案 监督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赋予 了校长相当大 的人 财物等 大 件都在全国引起 了强烈反响 。 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金荣成为近 权 , 这本助于高校 的快速发展。但不 免有少数 高校 的校 长 自身的道 年涉案金额最高 、 唯一被判死缓 的高校干部。 第二 , 职务犯罪主体 日 德素质不高 , 在决策上缺乏民主意识 , 在管理上缺乏法律意识 , 行 在 趋多元 , 既有学校领导干部 , 又有教学科研 一线 人员 , 还有财务管理 使权力 时缺乏谨慎意识 ,使本 已欠缺监督 的权力更加无拘无束 , 使 人员 以权谋 私 、 以岗谋私 , 一所 高校澡堂管理人员甚至从澡 票收人 自身的权力成为众人追捧 的光环 。 二是高校 自身 内部缺乏有效的监 中贪污 了 2 0万元 。从 2 0 0 3年到 2 0 , 0 8年 教育系统 涉案 人员 中 , 督制约。高校纪检 、 厅 监察 、 审计等监督部 门以及教职工代表大会 、 民 级干部 06 处级干部 1.%, .%, 1 3 其他犯罪 主体 占到 8 . 82 %。第 三 , 主党派 、舆论监督等各 种广泛 的渠道在形式和主体上虽然存在 , 案 但 发部位相对集中 , 主要发生在基建 、 财务 、 物资采购 、 招生等部门 , 这 由于体制等方面原 因, 监督很难到位 。就 高校 的纪检监察组织而言, 些领域 已成为高校职务犯罪的主要趋向。 根据 中央纪委驻 教育部纪 目前实行 的是双重管理模式 , 人员的选任的控制权主要还是在高校 检组和监察部驻教育部监察局 出版发行的《 教育 系统职务犯罪案例 自身, 这就直接导致“ 不敢监督 ” 现象 的出现 。 选编》 ,书中涉及高校职务犯罪的案例 和中国职务犯罪预 防网上报 2 . 2拜金 主义享乐思想 的诱惑 , 是领导干部职务犯罪 的主观诱 道 的普通高校职务犯罪 的案件共 9 起 , 9 通过统计和分析 , 发生在基 因 。 近年来 , 社会 上一些人 以休闲享乐作 为其价值取 向, 影响着人们 建部 门的案例为 2 2件 , 生在 采购部 门的案例为 2 发 3件 , 发生在财 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随着 高校 与社会经济交往 日益广泛 , 那 务部 门的案例为 3 件 , l 发生在招生部门的案例为 l 件 。 四, O 第 职务 些大款们一掷千金 、 灯红酒绿 的作 派 , 于手 中握有一定权 力却相 对 犯罪 中受贿案件为主 ,法制 晚报 》 2 0 的 5 个样本 中犯受贿 对清贫的高校领导干部容易造成情绪撞击 , 《 在 0 6年 2 产生心理不平衡 。一些 罪 的有 4 ,0 7 有 4 ,比例都超 过了九成 ;0 8年在 13 党性不强、 8人 2 0 年 7人 20 0 党纪观念 薄弱 的且拥有掌管学校基本建设和物质设备采 个腐败案件样本显示 , 受贿案件也 占到了 9 %。 2 购权力的领导干部和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来说 , 面对投其所好 的各 1 . 2高校职务犯罪 的类型 。第一 , 贪利性职务犯罪 , 即行为人利 种诱惑 , 难免产生非分之想 。 尤其是在基建 承包商 、 设备供应商 的多 用 职权牟取不法经济利益的犯罪 。 主要表现为贪 污罪 、 受贿罪 、 挪用 种手段的感情联络和物质诱 惑面前 , 的干部在行使职务所赋予 的 有 公 款罪 、 私分国有资产罪等 。 在高校具体表现为采购部门相关人员 , 权力时 , 理想信念抛在脑后 , 思想 动摇 , 引发以权谋私 、 法违 纪。 违 在采购设备 、 物资、 教材时收取 回扣 ; 基建部 门相关人员收受施 工方 3 高校职务犯罪的预 防对策 好处, 为施工方提供便利 ; 招生部 门相关人员收受别人好处 , 利用职 31逐步削减 高校 “ . 行政化” 程度 , 解决高校 职务犯罪 的根源性 权 , 出钱人大开方便之 门; 为 科研经费大量被挪作他用 , 致使课 题无 问题 。2 1 0 0年 6 月颁 布 的 《 家 中 长 期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纲 要 国 法进行 ; 为了小团体利益 , 对应予上交 的公 款隐瞒不报 , 自克扣 、 (0 0 2 2 私 2 1 — 0 0年 )明确提 出 : 》 克服 人才管理 中存 在 的行 政化 、 官本 “ 截留 , 形成“ 小金库” 另以奖金、 , 酬金等形式私分所得等。 第二 , 擅权 位 ” 向, 倾 取消科研 院所 、 学校 、 医院等事业单位实 际存 在的行政级 性职务犯罪 , 即行为人滥用权力 , 危害高校正常管理 职能 的犯罪。 在 别 和行政化管理模式 。只有打破行政权力在校园的垄断地位 , 实现 高校具体表现为某些 领导干部为谋一 己私利 , 利用手 中权 力 , 为所 行政权 力与学术权力 、 经济权力 的合理分工与有效 制衡 , 才能使其 欲为。第 三 , 失职性 职务犯罪 , 即行为人在 职务 中严 重不 负责任 , 未 相互补充 、 各显其能 , 同服务于大学“ 共 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 、 社会服 按规定 履行 职务 , 致使高校利益遭受损失 的犯罪 。主要表现为玩忽 务 ” 的基本 职能 。全 国政协委员 、 中科院院士 、 南方科技大学校 长朱 职守罪 、 失职渎职犯罪。 例如 , 在高校对外经济合作项 目以及高校兴 清 时 , 在接受 《 新京报 》 记者专访时表示 , 高校管理 体制改革时机 已 办 的各类经 济实体中 , 由于某些 领导独断专行 , 在未进行仔 细调研 经 成熟 , 高校 “ 去行政化 ” 将成为未来高等 教育的大趋势 , 南科大将 论证的情况 下乱拍板 , 造成决策失误 , 给学校造 成重 大经 济损失 , 取 消行政级别 , 导 教师不论资排 辈, 学术至上 。 致 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 另外 , 一般工作人员由于工作态度不端正 , 在 32加强宣传教育 , . 筑牢思想道德 防线。一是设立专 门机构 负 工作中极不 负责 , 敷衍塞 责 , 轻则给学校工作造成被 动 , 重则严重损 责落实反腐败教育并将教育工作制度化 ; 二是有专项 资金落实廉 洁 害学校利益。 教育 ,结合本单位及教育系统相关案例开展形式多样的理想信念 、 2高校职务犯罪的诱 因 从 政道德 、 党纪 国法教育 和警示 活动 , 扩大宣传 范 围 , 强化 宣传效 21体制上 的问题是高校职务犯罪的根本原因。目前高校实行 果 ; . 三是逐 步培养廉政理论与廉洁教育 的专业研 究人员 , 主动 寻求 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造成 了事实上 的领导决策 中的权力不 同其他职能机关如检察 院的合作 ; 四是不 断创新 教育形式 、 方法 和 均衡 , 权力过度集 中在 党政 一把手或某个部 门和某 一个 岗位 , 缺乏 手段 , 努力提高教育 的实际效果 。 分解制衡。 33完善管理制度 , . 构建制度保 障体 系。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管 权力过分集 中的后果就是权力失控。当前 高校在机 构设 置、 建 理制度是高校预防职务犯罪 的重要保障 。预防职务犯罪 , 必须坚持 设项 目安排 、 经费使用、 学科发展 、 招生 录取 、 备物资采 购、 设 干部聘 将制度建设贯穿始终。 为此 , 要结合高校实际 , 以管人 、 、 财 物制度建 任和奖金分配等方面拥有的 自主权越 来越 多 , 高校领导干部和职能 设 为重点 , 建立一套与工作、 权力运行相适应的 、 行之有效 的制度体 部 门的权力也越来越大 。 但与此同时 , 许多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领 系 , 特别要 重视抓好领导班子的决策机制建设 , 抓好干部人事管理 , 导决策 民主程度不高 、 内部监督又不到位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某些领 财务 、 基建 、 采购
从经济学视野看高校职务犯罪
从经济学视野看高校职务犯罪高校职务犯罪是指高等院校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不履行职责,不正确履行职责或者利用职权谋取不法利益,侵害学校的管理活动和职务行为的廉洁性,致使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损失,依法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之前,学术界仅将其视为一个政治概念,探讨其政治特征和政治成因,其实它还具有经济学特征和经济成因。
从经济学视野剖析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和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防治对策,对于确保高校持续稳定发展、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职务犯罪的经济学特征1.犯罪目的是为获取不法经济利益按照经济学的观点,人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人”特征,无论其如何演化,人都具有普遍利益祈求。
无论是决策者还是管理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有其利己主义动机,在多数情况下都会根据收益与成本的比较来决定组织的行为以追求某种最大化的个人利益。
职务犯罪的收益就是从他人、集体或者国家那里非法获得的利益,其中包括直接贪污、盗窃、侵占的国家财产,间接收受的他人贿赂等。
其主要目的都是通过职务之便获取不法经济利益。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一切政治活动归根到底都是为了经济利益而进行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
因而最近几年发生的高校职务犯罪案件,主要以经济案件为主,类型主要为贪污、受贿和挪用公款。
其中,贪污和挪用公款等犯罪占了97%,其他犯罪仅占3%。
2.犯罪数量呈总体上升趋势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职务犯罪不时见诸报端,特别在一些高校较为集中的地区(如北京、陕西、湖北、四川等)尤为严重。
其案件数量、涉案金额和涉案人数,呈整体上升趋势。
根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的一项调研显示,2002 年至2004 年,海淀区人民检察院查处的高校人员职务犯罪案件仅占3 年立案总数的7.6%,而2005 年,这一比例达到了30%;2004 年至2006 年间,海淀法院受理高校职务犯罪共计20 件28 人,其中2004 年1 件1 人,2005 年4 件6 人,2006 年15 件21 人,案件平均增长率为287.5%。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析职务犯罪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职务犯罪是指利用担任职务的权力和地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务职责,以获得非法利益或使他人受到损害的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因此,我们需要深入研究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
首先,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之一是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
当现行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进行规制不严、制度设计不完善,或是制定者在考量不周全、无法预见各种情况时,职务犯罪容易出现漏洞。
因此,应该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研究和完善,为职务犯罪提供更加严谨的法律基础。
其次,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还包括经济利益驱动和腐败现象存在。
一些担任职务的人员利用其职权,通过索贿受贿、贪污侵占等非法手段获取经济利益。
同时,腐败现象也为职务犯罪的产生提供了土壤。
一些公职人员在运作过程中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这为他们进行职务犯罪提供了机会。
此外,职务犯罪的产生也与职务人员的素质和道德观念有关。
一些职务人员道德底线低,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对法律法规不重视,容易贪图利益,产生职务犯罪行为。
因此,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道德素质,是防止职务犯罪的一个重要举措。
为了有效防治职务犯罪,我们应采取一系列对策。
首先,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强化对职务犯罪的打击力度。
要及时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对职务犯罪行为进行严格规制,加大对职务犯罪的惩处力度,形成有效威慑。
同时,要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对职务犯罪的监督和查处,保障司法公正,维护社会稳定。
其次,加强职务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职业道德建设。
通过广泛开展培训教育活动,加强对职务人员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和职业操守。
此外,要加强对职务人员的考核监管,及时发现和处置问题职务人员,确保他们正确履行职责。
另外,加大对腐败现象的打击力度,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政府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反腐措施,并加强对公共资源和职务权力的监督。
同时,要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运作机制,提高行政效能,减少腐败现象,为职务犯罪的发生提供更少的机会。
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探析及预防建议
遇到刑法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当前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探析及预防建议去年,山东省人民检察院指导地方检察院一举查处了一起职务犯罪窝案、串案。
该案中嫌疑人的犯罪特点、原因等具有一般性和全局性意义,对此作一分析,期望能起到警示作用。
一、犯罪特点:1、犯罪嫌疑人年纪轻、学历高。
在查处的这批案件中,年龄最大的37岁,最小的34岁,呈低龄化趋势。
这些嫌疑人的学历除一人系大专学历外,其余人的学历均是全日制本科以上。
年纪轻、学历高是本案的显著特点,在近年来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犯罪嫌疑人都是业务骨干,处在重要的工作岗位上。
该窝案串案的嫌疑人在单位中都担任一定职务,或主管某项重要工作,既有所、处、局负责人,也有一般工作人员,均系所在单位、部门的业务骨干。
3、受贿数额巨大。
近几年查处的贪污贿赂案件,涉案数在十万元以下的居多,而该案中,除一人犯罪数额在十万元以下外,其他人的涉案数额都在十万元以上,其中三人涉案数额在二十万元以上。
4、受贿方式多样化,一次性受贿数额越来越大。
以前受贿人受贿的对象以现金和购物卡居多,而现在发展到信用卡、银行借记卡、房产、股份等多种方式,受贿数额也从一次几百元、几千元上升到一次上万元甚至是十万元。
这也是近年来受贿案的一种趋势,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5、结伙犯罪。
在以往的受贿案件中,行贿和受贿行为多是暗中进行,行贿方与受贿方单线联系。
但在该窝案、串案中,由于嫌疑人在同一系统工作,在同一事项的决策过程中,互有联系,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因而互相关照,结伙犯罪。
6、多头行贿,多头受贿。
在审批同一事项过程中,要经过多个环节。
为疏通每个环节,行贿人多头行贿,不同的受贿人因同一事项多头受贿。
如一行贿人为了一件事先后向三人一次行贿共计20万元。
二、犯罪原因:(一)主观原因1、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
本窝案、串案中的涉案嫌疑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和专业水平,在各自的岗位上都能独当一面,可以称得上是业务上的好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那就是不注重学习,特别是不注重政治学习,不注重自己世界观的改造,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和个人工作、生活上的一些挫折,迷失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在关键时刻把握不住自己,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职务犯罪成因的深层次剖析
职务犯罪成因的深层次剖析【摘要】职务犯罪是指在职务活动中利用职权地位或职务便利,为谋取私利或达到非法目的而实施的犯罪行为。
本文分析了职务犯罪的定义、危害性以及研究目的。
在深入探讨了个人动机因素、组织因素、社会环境因素、心理因素和道德观念对职务犯罪的影响。
结论部分对职务犯罪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提出了预防职务犯罪的建议,包括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健全监督体系等。
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职务犯罪预防策略的有效性评估和制度建设的完善。
通过深入剖析职务犯罪成因,可以为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职务犯罪、成因、个人动机、组织因素、社会环境、心理因素、道德观念、预防、建议、研究、分析、展望1. 引言1.1 职务犯罪的定义职务犯罪是指在履行或利用职务之中实施的违法行为,通常是指在工作职责范围内,借助职务之便,为谋取私利而犯下的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不仅损害了企业的利益,破坏了市场秩序,更严重地侵犯了社会公共利益,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
职务犯罪往往由于其隐蔽性和影响力而带来巨大的危害性,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秩序构成了严重威胁。
在法律领域,职务犯罪一般包括职务侵占、职务受贿、职务滥用、职务渎职等犯罪行为。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组织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公众对于法治社会的信任与认可。
对于职务犯罪的预防与打击显得尤为重要。
透过深入分析职务犯罪的成因,可以更好地制定相关政策和措施来规范和管理职务行为,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职务犯罪的发生。
1.2 职务犯罪的危害性职务犯罪的危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对组织的负面影响。
职务犯罪往往导致组织内部秩序混乱,信任破坏,员工士气低落,甚至影响整个企业的形象和声誉。
职务犯罪还可能引发财务损失,包括偷窃资产、挪用公司资金等行为,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
职务犯罪还可能造成法律风险和法律诉讼,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稳定。
除了直接对组织造成的危害,职务犯罪还可能对员工个人造成严重影响。
员工可能因为涉及职务犯罪被解雇或受到法律制裁,进而影响其职业生涯和社会形象。
最新-浅析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 精品
浅析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和预防对策职务犯罪作为一种腐败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根源是非常复杂、多种多样的。
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原因;有体制本身的原因,也有体制以外的原因;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下面,着重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进行一下分析探讨。
(一)客观原因1、利益的驱动。
改革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基础上的利益的重新调整,它极大地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热情,社会生产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社会财富获得了长足的提高。
于是,在社会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背景下,在不抗拒的利益诱惑和利益冲突面前,一小部分有权人便利用手中的公权为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自己身边的小集团谋取私利。
2、体制的缺陷。
改革开放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进行,它不能也不可能在极短的时期内一下子将计划经济体制下存在的弊端消除干净。
原来在浓浓的阶级斗争气氛下对整个社会的利益诱惑的抑制机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新换代殆尽;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权力的绝对化现象和特殊历史条件下家长制的复活现象,大大地抑制了社会对权力者的监督功能,从而给权力腐败创造了可乘之机,剧变的社会使原有的秩序规则失灵,而新的社会秩序却没能及时建立起来,这就是说,体制上的这种弊端和缺陷给腐败的泛滥创造了最好的机遇,权力腐败就是在这种体制缺陷中迅猛地发展、泛滥起来。
3、惩罚的失当。
惩罚是遏制腐败行为最重要的手段。
而且,对于某种流行的恶行,惩罚一定要及时,将其扼杀于起始阶段。
然而,始发于上世纪80年代的腐败并没有得到有力的遏制。
一是对反腐败的意义讲得很透、很深,但未真正地付诸于行动上;二是存在刑不上大夫,官官相护等打击不力的现象;三是以运动式的方式来反腐败,紧一阵松一阵。
各种腐败活动因低风险,高收益而日益活跃。
4、对策的乏力。
从某种意义上说,改革是被逼出来的,整个社会缺乏思想上的、心理上的、组织上的准备,对突然发生的包括腐败在内的社会问题,我们社会并没有经历过,缺乏积极的、应变的准备。
试论当前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与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是社会存在腐败现象中最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党和国家的一大毒瘤,是人民的公害,它严重侵害党和政府的健康肌体,毒化了社会的廉洁风气,破坏党群关系,阻碍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不惩治和预防犯罪,就会葬送我们国家和祖国大业。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也指出:“不坚决惩治腐败,党的执政地位就有危险,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这体现了党中央惩治腐败的决心和深远意义。
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检察机关,在高度重视打击贪污贿赂犯罪的同时,要切实把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摆上重要的位置来抓,做到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把职务犯罪的发案率降到最低程度。
本文就职务犯罪的社会危害性,犯罪的表现形式和发展规律,对如何预防职务犯罪作一些探索。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1)传统性的家庭贫困。
在岗的国家公职人员,当手中掌握的权力用到工作的时候,由于缺乏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意识,一夜想成暴发户,就在自己岗位上产生了不应有的错位,最终成了经济犯罪罪人。
在我国众多的思想家、政治家都指出,贫困与社会混乱和行为越轨有直接的关系。
从古至今,侵财类犯罪即经济犯罪,都是社会上第一大类犯罪,贫困和财产型犯罪有密切关系。
随着改革开放,国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也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那么,作为经济犯罪原因之一的贫困问题将得到克服;(2)封建特权思想和过分膨胀的私欲根源。
有些国家公职人员在特权思想的影响下,不能正确理解和对待国家人民赋予的权力,大幅度扭曲和变更权力的性质。
他们自己认为“有权就是真理”、“有权就有一切”因此高高在上,为所欲为。
这些人为了吃喝玩乐,为了满足个人膨胀的私欲,不惜损害社会、公众的利益,利用手中的权力,进行各种职务犯罪活动。
(3)市场经济价值观诱发拜金主义思想。
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不仅要发展社会生产力,而且在更深层次上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人们逐渐形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价值观念。
但是在人们思想观念转变的同时,有极少数的国家公职人员产生了“一切向钱看”的拜金主义的思想。
浅议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
浅议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预防对策职务犯罪作为腐败的高级或者极端形式,已成为人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极大地损害着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
廉洁的政府、正直的官员、高效的管理、无腐败的繁荣,已越来越成为人们共同追求和奋斗的目标。
而采取有效对策来控制和预防职务犯罪,也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政务和有识之士关注的重要课题。
下面,就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如何预防,笔者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一、职务犯罪产生的主要原因职务犯罪作为一种腐败现象,其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根源是非常复杂、多种多样的。
(一)主观原因。
从主观角度来看:一是政治素质低。
职务犯罪的干部大多没有良好的思想基础,又放松自身学习,不注意改造自己的世界观。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受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世界观、人生观错位,价值观扭曲,把手中的权力视为交换的筹码,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把公正执法扔到了脑后。
有的党员干部不讲政治,只讲金钱;不讲奉献,只讲索取;斗富、显阔、纵欲、精神空虚、道德沦丧。
究其根本原因是丢掉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理想信念动摇。
二是法制观念淡薄。
职务犯罪的党员干部大多没有牢固树立公正执法的思想观念,在实际工作中也就不可能自觉遵照法律规定做到依法办事。
违法办事的干部往往认为工作不会出问题,自己不会犯错误,就是发生了一些违纪违法情况,还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工作缺乏高标准、严要求,不能兢兢业业对待每一项具体工作,法制观念淡薄。
三是特权思想严重。
职务犯罪的干部往往拥有特权,以管人者的身份自居,自认为高人一等,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利当作耍特权的资本,认为自己可以不受法律约束,凌驾于法律之上。
事实上,但凡腐败分子在受到惩处后都会自我反省:“如果当时有人提醒我、监督我,就不会有如此下场”,但悔之已晚。
同时,他们群众观念淡薄,忘记了“权力来自于人民”、“人民公仆为人民”,忘记了干部的本色是为人民服务。
(二)客观原因。
从客观角度来看:一是工作机制和管理方式尚待完善。
关于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的探讨
关于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的探讨高校职务犯罪及其预防的探讨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事件时有发生,给大学教育和社会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将探讨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和后果,并提出预防措施,以帮助高校建立廉洁、诚信的工作环境。
一、背景介绍高校作为育人的重要阵地,其师生信任、尊重和依赖的关系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和学术素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教育资源的不断扩大,高校职务犯罪的情况也逐渐增多。
职务犯罪所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和学术不端等行为。
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高校的声誉,也使得师生对学术和管理的信任受到质疑。
二、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高校职务犯罪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利益诱惑:高校职务带来的资源和权力往往会引发个别教职工的利益诱惑。
特别是在教材选购、科研经费使用等方面,一些教师或管理人员可能会违规违纪以谋取私利。
2. 管理漏洞:高校的管理体制相对宽松,监督机制不够完善,给了职务犯罪可乘之机。
不少高校的财务管理和行政审批流程存在漏洞,缺乏有效监管,从而为职务犯罪提供便利。
3. 高压环境:教育行业竞争激烈,一些教职工面临工作压力和职业发展的不确定性。
在这种高压环境下,个别人可能产生违规行为来获得所需资源或提升自己的职务地位。
三、高校职务犯罪的后果高校职务犯罪不仅给学校造成经济损失,也给学术和管理体系带来巨大冲击:1. 诚信危机:高校职务犯罪对教师队伍造成冲击,降低了整个教育行业的声誉。
学生可能产生对学术道德的怀疑,信任危机会削弱教育的社会认可度。
2. 资源浪费:高校职务犯罪导致公款挪用、经费浪费等问题,危害了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
3. 社会影响:高校职务犯罪事件一旦曝光,将对学校声誉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也会引发公众对教育监管机构的怀疑。
这将加大高校的内外部压力,并影响学校的发展前景。
四、高校职务犯罪的预防措施为了有效预防和打击高校职务犯罪,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高校应该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加强对师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浅谈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
浅谈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职务犯罪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是当前腐败现象的集中体现它严重地危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使党和政府的威信受到严重损害危及政权的稳固同其作斗争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历史任务。
本文以对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提出粗浅意见。
一、职务犯罪的社会原因(一)政治原因1、权力过分集中,监督机制失衡。
作为权力之所有者的人民,与作为权力之行使者的国家公务人员之间出现了相对分离、造成了权力过于集中但又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制衡机制的状况。
另外,加之新旧体制交替时期的各种弊端,市场经济负效应的影响等消极因素,很容易使某些素质不高的国家公务人员或者利用其职务上的便利、或者滥用其职权、或者不尽其职责,实施职务犯罪。
2、严重的官僚主义。
国家机关臃肿庞大,权力过分集中,必然造成严重的官僚主义,从而导致职务犯罪的日益增多。
例如,玩忽职守罪、重大责任事故罪等渎职型的职务犯罪,便是国家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重官僚主义所直接导致的恶果;而贪污、受贿、挪用公款等贪利型的职务犯罪,也正是行为人钻了领导干部严重官僚主义的空子,在其“委派”、“信任”、“重用”的掩护下所实施的行为。
(二)经济原因1、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体制,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和共同发展的体制,其中的消极因素成为了产生职务犯罪的温床,例如,某些有钱无权的私有者为了获取暴利,往往“以钱开道”,用重金贿赂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司法、物资等部门的国家公务人员使某些意志薄弱者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从而导致索贿、受贿等贪利型的职务犯罪。
2、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决定了社会财富的多种分配方式,即以按劳分配为主,辅之以按资分配、按股分红、风险收入和其他非劳动收入,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由此迅速拉开,一部分人确实先富裕了起来。
这些,易使某些国家公务人员的心理失衡,进而在一定条件下去实施其贪利型的职务犯罪。
浅析当前职务犯罪的原因
浅析当前职务犯罪的原因【摘要】:职务犯罪是一种具有特定身份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
职务犯罪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复杂多样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职务犯罪有其产生的不同原因,文章从社会、政治、经济、个体、被害人因素等五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职务犯罪;原因“职务犯罪”,国外通常称为”公务员犯罪”或”白领犯罪”,它是一种具有特定身份的人员实施的与自身职务有关的犯罪行为。
为了有效地遏制职务犯罪,必须深入研究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探讨预防措施。
职务犯罪是权力腐败的极端表现形式,是权力异化和变质现象。
因此,要研究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必须搞清楚权力腐败的根源。
关于权力腐败的根源,中外理论家有过大量论述,较为通行的、有代表性的有四种理论。
一是政体说。
这是一种古典主义理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职务犯罪的根源来自于专制政体。
政体说把权力腐败的根源归咎于专制政体,归咎于暴君的恣意专权,难免失之偏颇。
他们的观点无法解释为什幺在民主政体下会产生权力腐败,为什么在中国古代,贤君明主也无法有效地控制腐败现象。
二是体制说。
这是近现代社会产生的学说,认为当前的腐败实质上是一种体制性的腐败。
[1]体制说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它对于现阶段我国权力腐败根源的剖析尤其具有代表性。
三是现代化论。
以美国学者塞缪尔·享廷顿为代表[2],认为现代化滋生腐败。
享廷顿是世界颇负知名度的政治学家,其对腐败现象的认识和结论虽然基于西方政治、历史、文化观念,但对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仍然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四是寻租理论。
所谓寻租是指:”用较低的贿赂成本获取较高的收益或超额利润。
”[3]寻租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深刻揭示了权力腐败的产生机制,对于政府干预微观经济所生弊端的剖析尤为犀利,借用寻求租金来比喻政府官员的以权换钱行为,十分形象生动。
上述中外理论家关于权力腐败根源的种种界说从不同的侧面为我们研究职务犯罪原因提供了理论基础。
在研究职务犯罪原因时,应当特别注意到,职务犯罪产生和存在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职务犯罪有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即使是同一时期、同一类型的职务犯罪,由于行为人的主观条件和客观环境的不同,其原因也是多种多样的。
浅析高校职务犯罪
浅析高校职务犯罪摘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原有的职务犯罪防范体系难以对之实施有效监控,高校职务犯罪案件频频发生,这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
本文基于此对高校的职务犯罪的特点、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此提出了一些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的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高校职务犯罪防范高校曾经被人们认为是一片净土,但随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面向社会办学的自主权越来越大的同时,高校职务犯罪也呈上升态势,正在由原来的“清水衙门”演变成为腐败蔓延的新领域,腐败现象严重干扰了高校改革和发展的顺利进行,损害了高校的良好声誉,败坏了社会风气,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尤其是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腐败风气的耳濡目染下,势必会影响学生对整个社会的认识、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因此预防高校职务犯罪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产生的原因和预防对策作粗浅探讨。
一、职务犯罪与高校职务犯罪职务是公共权力的具体表现,一般来说,“职务犯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和其他在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中依照法律、法规或者组织章程等从事公务的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条件或者滥用职权或者不正确履行职权所实施的违背职责要求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的总称”。
高校职务犯罪是职务犯罪的一种,是指高校内具有一定身份和职务的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贪污受贿、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二者的犯罪主体是一致的。
二、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一)犯罪现象呈多发态势。
近年来,仅在湖北地区,就有武汉科技大学原校长刘光临、原党委书记吴国民,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三峡大学原党委书记陈少岚,湖北大学原副校长李金和等十几名高校领导干部倒在权钱交易上。
据统计,2003至2008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办教育系统违纪违法案件56239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56685人,其中高校230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司局级干部49人(绝大多数是高校校级领导干部),其中教育部直属高校校级干部6人。
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
( 一) 高校 职务犯 罪案件数 量急剧 增加 , 涉案
金额 巨大. 且 党 的 十 八 大后 仍 不 收 敛 、 不收手 , 违 纪违 法现 象依 然严 重
高校 腐败 的群体性 现象非 常突 出 , 高校 职务
犯罪 案件 数 量呈 上 升态 势 。 以浙 江地 区高 校为
例, 2 0 0 9 年至 2 0 1 3 年 ,浙 江高等 院校共有 7 6 人 因职 务犯罪被 查 .范围涉及 浙江省 内 2 O多所大
法应受 到刑罚处罚 的行为的总称。高校职务犯罪
有利 于进一 步促进 高校党 风 是 高校管理人员 滥用权 力 、亵 渎权力 的表现 , 严 罪工 作 的深入 开展 。 重影 响高校正 常的管理秩 序和工 作秩序 , 败 坏大 廉政建设 学形象 , 社会 影响恶劣 , 社会危 害性严重 。
学、 学 院。被查处 的人员 中 , 大部分是学校领导和
少 已有 3 9 名 高校领导 被立案 调查 ,平 均每个 月
就有 3 、 4 起, 分布在 1 7 个省 市区 。而这还 只是高
校校领 导涉及职务 犯罪 , 不含 高校 中层干部 。如 此多 的案件被查 .一 方 面表 明反腐 力度 的加大 ,
十八 大 以来 , 中央在惩 治腐败 问题上 态度坚
两 中学校长贿赂款 2 0 6万元 ,利用手 中掌握 的大 学 补录 名额 ,将这 两 所 中学不 符 合补 录条 件 的 3 4 9 名考生录取 。2 0 1 2 年 ,辽 宁招考办爆腐败窝
千万 . 一位 副处长涉案金额几百万。
决, 坚持 以零 容忍 态度 惩 治腐 败 , 但 仍有 个别 高 中央纪委监察部 网站公布 的数 据 , 2 0 1 5 年 ,全 国
职务犯罪的原因探析
职务犯罪的原因探析在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们对职务犯罪的原因提出以下几点看法:一人性的局限性与权力的二重性:职务犯罪的深层原因职务犯罪并非今日中国特有的现象。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国家都不能根除这一顽疾,只不过表现形式、严重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即便是号称“民主法治典范”的某些西方国家,也难以摆脱这一“全球性灰色瘟疫”的侵袭。
可以说,职务犯罪是与公共权力相生相伴的一种现象。
虽然各个国家或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腐败的具体原因不尽相同,但作为公共权力诞生以来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必然有其共同性、根本性的原因。
我们认为,人性的局限性与权力的二重性正是职务犯罪的本源所在。
人类社会普遍地存在着公共权力,这是维系社会有序运转的基础。
但迄今为止,公共权力实际上只能由社会成员中的少数人来掌握和行使,这样就使公共权力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性,它一方面同社会整体利益相联系,另一方面又同掌权者的个体利益相联系,这两种联系之间的冲突在所难免。
而人性天生是存在弱点的,尽管人性善恶的命题几千年来争论不清,但“人无完人”的道理不容否认。
公共权力内在的矛盾性加之人性的局限性,决定了权力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权力具有造福社会的趋向;另一方面,权力本身潜藏着一定的侵犯性和腐蚀性。
当权力的扩张逾越一定的界限,即背离公共目标和公共利益时,就产生了所谓的“权力异化”现象,职务犯罪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的异化。
尽管人类设立了各种制度来防止权力异化,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只要社会存在公共权力并且这种权力掌握在个人手中,权力腐败与职务犯罪现象就不可能绝迹。
二体制转轨与社会失范:职务犯罪的宏观原因权力及人性的本性决定了职务犯罪的普遍存在性。
但是为什么在20世纪末的中国会出现空前的腐败高潮,而建国后的前30年腐败行为相对较少呢?为什么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比某些资本主义国家的腐败问题还要严重?为什么政府为严惩腐败作出了艰苦不懈的努力,至今仍未能扭转职务犯罪蔓延扩散的势头?我们认为,我国当前正处于体制转轨和社会转型的特定历史时期,这是形成腐败高峰期的宏观原因。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职务犯罪的产生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1. 职务犯罪的概念职务犯罪指的是在从事工作或担任职务期间,员工利用其职务的职权或资源进行非法行为,以获取个人利益或给他人带来损失的行为。
这些犯罪行为可能包括贪污、受贿、挪用公款、侵占国有财产等。
2. 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2.1 利益驱动职务犯罪往往源自个人对于经济利益的追求。
许多职务犯罪行为是为了谋取个人私利,比如通过滥用职权获得财务利益、接受贿赂等。
由于部分员工在工资待遇、职位晋升等方面的不满,他们容易受到潜在收益的诱惑而从事职务犯罪。
2.2 职权不规范职务犯罪也与职权不规范有关。
一些组织在管理体制上存在不足,职权划分不明确、职责交叉等问题,给员工提供了从事职务犯罪的机会。
缺乏对职权行使的监督和管理,有助于职务犯罪的发生。
2.3 监管不足监管不足也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因素之一。
监管机构在执法力度和监管效果方面存在不足,容易导致职务犯罪者逃脱惩罚。
一些员工对于监管机构的能力和决心存在误判,从而敢于冒险从事职务犯罪。
2.4 道德缺失道德缺失是职务犯罪产生的潜在原因之一。
一些员工在面对利益诱惑时,缺乏正确的道德底线和职业操守,容易被个人私利所驱使而从事职务犯罪行为。
缺乏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会增加职务犯罪的发生风险。
3. 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为了防止职务犯罪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对策:3.1 健全内部控制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明确职权和责任,制定详细的工作流程和制度,规范员工的行为准则。
同时,加强对内部各个环节的监督和审核,确保职权行使的规范和合法性。
3.2 强化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监督能力和执行力度,提高对职务犯罪行为的查处率,对职务犯罪行为形成有效的震慑力。
监管机构还应加强与企业和组织的合作,形成联合执法和监管的合力,提高监管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3.3 提高职业道德加强对员工的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培养员工正确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底线。
对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
对职务犯罪的原因及预防措施分析近年来,作为腐败的极端形式的职务犯罪,已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经济生活、政治生活中的一颗毒瘤,它极大的损害社会正义,破坏着经济的发展,腐蚀着政治清明,各国对此都采取了大量的措施,我国政府对职务犯罪的防治工作更是将其列为重中之重。
从近年来的工作经验来看,检察机关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的数量大致呈逐年上升趋势,且高级别的案件有所增加。
这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政府对防治职务犯罪的的决心,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一个问题:职务犯罪现象仍在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普遍存在,很多隐藏的职务犯罪分子没有被发现、查办,反腐败工作依然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本文旨在通过对职务犯罪的发生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原因找出预防之方法。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犯罪学认为:犯罪的原因是多元的。
职务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形式,其发生是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的。
主要表现在:(一) 职务犯罪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我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而封建社会对官员的选拔制度是“跃龙门”式的科考制,在严格的等级制度约束下,由于对身份和地位的极度崇尚,多数人通过各种途径“跃龙门”,一旦获得一官半职,便利用所获得的特权进行各种“活动”。
权力、金钱居于社会的支配地位。
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从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进化的过程中只经历了短暂的资本主义发展,而对作为资本主义所具有、提倡的许多先进的内容却没有成熟的吸收。
可以说,这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不完全进化。
我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意识形态的不完全进化的背景下迈进了社会主义的门槛。
因此,官僚主义的腐朽思想及钱、权这两个封建等级社会所极度崇尚的东西被现今社会的多数人所“继承”下来。
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则表现为对权力的崇拜和对金钱的贪婪,这种“利欲熏心”的官僚主义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公职人员目无法律,走向犯罪道路,从检察机关所查处的职务犯罪案件来看,很多犯罪分子都是具有严重的官僚主义思想。
(二) 体制弊端是职务犯罪产生的重要原因。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简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码: ___________)【论文摘要】职务犯罪是国家公职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的犯罪,是当前腐败现象最严重最突出的表现。
本文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研究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以期有效遏制职务犯罪。
【论文关键词】职务犯罪;原因;对策职务犯罪是引发当前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以及影响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毒化社会风气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时期党和国家反腐斗争重点打击、惩治和预防的对象。
及时分析职务犯罪产生的原因,深入研究职务犯罪的预防对策,是有效遏制职务犯罪的重要前提。
一、职务犯罪的原因分析(一)权力的原因权力因素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前置性条件。
公共权力的大量存在,能够有效地实施社会管理,推动社会发展、实现行政职能,但也为滋生腐败提供了条件。
在现行体制下,公共权力往往集中于少数领导干部手中,实际办事的人员没有决定权,在一些重大事项的决策上缺乏民主和监督,这就为少数领导干部的职务犯罪提供了可能。
另外,权力缺少有效的监督,在办案实践中,有一些机关部门,虽有权力监督机制,但对监督的实际效果过问很少,导致往往无法有效地进行权力监督。
实际表明,权力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会产生利益,其实质就是数额巨大的物质利益和政治利益,有着很强的诱惑力,这些利益和诱惑正是职务犯罪产生的动力源泉。
(二)制度的原因我国现行体制下,行政管制和市场机制并存,体制及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使权力运行失去必要的透明度及应有的监督制约。
各种制度之间的相互冲突,也形成了制度体系的混乱,大大减弱了制度对腐败活动的监控能力。
主要表现在:一是制度不具备科学性。
有些制度设置的时候就不科学,一开始就是在局部利益的驱动下建立起来的,基于这种制度基础之上产生的权力必然具有腐败的属性。
因为这个制度并非是用来为社会服务的,而是为了实现少数人的利益。
二是制度制约的缺失。
浅论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
2013年5月榆林学院学报Ma y.2013第23卷第3期JOU RN AL O F Y U L I N U N I V E R S I T Y VoI.23 No.3浅论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成因及预防对策高腾,苏航(云南师范大学纪委监审处,云南昆明650050)摘要:当前,高校职务犯罪案件呈高发态势。
本文结合高校实际,对高校的腐败问题进行了客观分析和理性思考,归纳总结出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基本特点,对其成因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剖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对策。
关键词:高校职务犯罪;特点;成因;预防对策中图分类号:[)9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871(2013)03-0075—04自上世纪末高校体制改革和高校扩招以来,我高校干部队伍的年轻化,一批具有高学历的年轻干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各个领部走上了学校各级管理岗位,其中一些人进入了职域取得了成功。
但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务犯罪的行列。
在上述学者孙义的调查中,在100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育投资、收费办学的不断增名职务犯中,初犯时的平均年龄仅为45.3岁,犯罪加.受社会不良思想影响和经济利益驱动,高校内腐已呈现“45岁现象”。
其中,初犯年龄为39岁以下败现象时有发生。
近年来,高校腐败现象及职务犯的有17名,占总人数的17%;40岁至45岁的有21 罪增多.出现了不少经济案件,职务犯罪总体呈高发名,占总人数的2l%;46岁至50岁的有38名,占总态势。
中国社会科学院在2010年中国教育蓝皮书数的38%。
以上三项合计占总人数的76%。
而56 中指出:高校已成为腐败犯罪新的高发区。
【11 岁以上的只有14人,仅占总人数的14%。
¨J一、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二)犯罪领域的特殊性。
(一)犯罪主体的特殊性从近年的案例来看,高校领导腐败案发案部位一是犯罪主体中行政管理人员比例显著上升。
也由前些年的财务和校办产业两个部门转到权力集针对前几年高校财务部门和校办企业部门犯罪高发中、资金流量大的基建、后勤、采购、招生等权力部的问题,高校普遍加强了对这些部门人员的管理,完门,具有很强的部门特点,主要涉及基建、采购、招生善了相关制度。
高校职务犯罪特点与成因精选.
开课学院:刑事司法学院任课教师:何正泉课程名称:现场勘查课程号及课序号:B0500440-0 使用对象:治安、职侦10级等考核时间:第十九周(20130111)考生姓名:林婉璐学号班级:1005050107职侦1001班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和成因分析报告摘要:在当下,高校职务犯罪案件逐年增加,折现出高校腐败愈加严重的趋势。
高校职务犯罪在涉案人员、犯罪领域、犯罪类型和犯罪时间呈现出与一般的职务犯罪所不同的特点。
高校职务犯罪愈加严重,是社会环境、个人思想觉悟不高、法律制度缺失和监督机制存在缺陷所导致的。
关键词:高校职务犯罪,特点,成因,分析随着高校的改革逐步深入,高校早已不是反腐的净土。
近几年,高校职务犯罪的案件屡见不鲜,呈现出明显的多发和高发趋势。
同济大学原副校长吴世明因受贿罪被判囚10年;南京财经大学原副校长刘代宁被控受贿160多万;武汉大学常务副校长陈昭方、党委常务副书记龙小乐因涉嫌在基建工程中巨额受贿被捕;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原副校长李汉昌涉嫌受贿78万元受审,广西大学附中原校领导班子贪污受贿被“一锅端”,全部获刑,武汉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李海婴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被判无期。
诸如此类的案例表明,高校职务犯罪所反映的权力腐败令人十分担忧。
一、高校职务犯罪的特点分析有人曾说,只要有盖章的地方,就会有权力腐败,高校自然不会例外。
高校职务犯罪案件与其他职务犯罪案件相比,其在涉案人员、犯罪领域、犯罪类型和犯罪时间呈现出与一般的职务犯罪所不同的特点,具体如下:(一)涉案人员文化素质高,反侦查能力强,职务级别高在侦查中发现,高校职务犯罪的涉案人员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大部分都受过高等教育,有不少甚至有留学和出国进行学术交流的经历。
他们在学校里是十分受人尊敬的,具有极高的社会声誉。
受高等教育的影响,对于贪污腐败问题,他们都抱有一种十分矛盾的态度,即批判又不能避免自己牵扯其中,他们一方面抵制不了权力和金钱的诱惑,但另一方面又十分爱惜自己的名誉,害怕事情抖出来搞得自己身败名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高校职务犯罪的犯罪成因探析【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高等教育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高等院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近年来高校职务犯罪频发高发态势已然触目惊心,如何走出“查处不断、监督不断、犯罪不断”这一怪圈已经成为高等教育领域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本文以浙江省纪委研究室《近年来我省高校违纪违法案件的特点、原因及防治对策研究》为切入点,运用犯罪学理论对高校职务犯罪这一特殊的犯罪现象进行犯罪成因分析,深入揭示此类犯罪的根源所在,为控制及预防此类犯罪提供依据。
【关键词】高校腐败;职务犯罪;犯罪原因高校是广大学生梦寐以求的“象牙塔”,是人们心目中的圣洁之地,但近年来出现的高校重大贪腐案件,打破了高校的安静,“净土不净”已经成为社会现实。
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浙江省检察机关加大查办职务犯罪力度,共立案查办贪污贿赂案件5496件6757人,其中共立案查处教育系统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案件273件297人,占同期全省检察机关立案查处贪污贿赂职务犯罪案件总数的5.15%和4.61%。
①作为一种犯罪现象,高校职务犯罪案件始终伴随着各种社会因素和个体心理因素而存在,并呈现阶段性的不断变化。
本文以浙江省高校违纪违法案件为例,通过对犯罪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分析,实现犯罪对策理论在实践中的长足发展。
1 高校职务犯罪的主观原因1.1 腐败文化对犯罪人的内在影响“腐败文化的蔓延侵蚀人们的正义感,使一些国家公职人员产生强烈的腐败心理冲动,进而利用手中的权力和资源实施违纪违法行为。
”②腐败文化无疑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是人们思想蜕变的根源。
高校腐败频发是腐败文化蔓延的结果。
有人说,高等院校不是腐败的热点领域,是个“冷门”,可是偏偏就是这个”冷门”却是大案要案频发之地。
“腐败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和扩张性,不管是热点领域还是‘冷门’,只要存在权力与金钱交换的可能,就容易滋生腐败。
当前,腐败已成为一种社会风气和生活方式,渗透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日常行为之中,成为了一种文化,即腐败文化或者说腐败亚文化。
”③笔者认为,伴随着腐败文化的持续熏陶,人的腐败心理会逐渐产生并演变为一种习惯,这种可怕的心理欲望将促使人们在适宜的机会面前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
因此,腐败频发之地没有“冷热之分”,“冷”只是相对清廉,只是腐败的外在机会相对少,一旦机会到来,就有发生腐败的可能。
1.2 变异的心理因素对犯罪的内在强化作用高校职务犯罪行为人在犯罪时的心理状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表现:1.2.1 补偿心理高校公职人员无论在学识、才能、奉献等方面都处于社会的中上层水平,但仍然与某些高收入行业相比更是差距悬殊,也是心理极易受挫的一个群体,因此心理异变程度也较社会上其它群体更大。
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金荣④在他的悔过书上所说:“由于在工作中我经常接触到一些老板和包工头,与他们相比心理上感到失衡。
从本人的智力、阅历、能力等方面来说都不比他们差,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但自己的收入与他们无法相比。
为了弥补这种失衡,我开始为自己创收。
”再如,一些拥有科研项目经费特别是横向科研经费的专家学者,不仅对外当起了“老板”,对内还随意开支科研经费,甚至利用管理漏洞想方设法套取经费。
⑤1.2.2 回报心理投资回报心理原本是来源于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原理,即在行为时总是期望得到高于、至少是不低于投入的产出。
原本没有犯罪动机的部分高校公职人员,在为教育事业做出一定贡献后,产生了投资回报的不良心理。
对于这类高校职务犯罪人,大家一般都能客观地看待其功与过。
典型的如湖北民族学院原党委书记、院长彭振坤⑥,在他2009 年因涉嫌受贿被捕时,大家对他的贡献依然持肯定态度:“说实话,没有彭振坤,民院也没现在的样子,估计和当年鄂西大的样子差不多,可惜他犯法了。
”⑦这种犯罪行为人就是在大众及自我成就肯定当中,产生了索取回报的不良心理。
1.2.3 法不责众心理“法不责众”意识有着中国传统文化根源,它在某种程度上为高校职务犯罪行为人提供了心理保护层。
在高校职务犯罪案件中,大多数表现为集体腐败,单位、“一把手”或主要负责人以权谋私、带头搞腐败已经成为高校职务犯罪的一个突出特点。
2005年,我省查处的某高校教材、教学设备采购贪污案,涉及教务处处长、两位副处长和图书馆馆长等9人;某高校教材采购受贿案,涉及图书馆副馆长等8人。
宋明均案涉及7人,何心展案涉及6人,夏金荣案涉及7人。
⑧2 高校职务犯罪的客观原因2.1 经济体制转型改变社会主流价值观,是引发高校职务犯罪的社会环境因素犯罪是一种社会现象,犯罪类型的不断变化也是多种社会因素造成的,职务犯罪就具有非常深厚的社会因素,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和法一样,也不是随心所欲地产生的。
相反的,犯罪和现行统治都产生于相同的条件”。
⑨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结构属于一种总体性社会结构,控制犯罪的力量远远大于犯罪的力量,形成一种廉政的社会态势,这种廉政的社会环境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换取的。
据统计,截止2005年,全国1069所学校及教育机构经过合并变为424所高校。
⑩同时,高校的合并与1999年开始的高校大规模扩招几乎同步推进,使高校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独立自主”谋发展的新时代。
2.2 高等教育发展导致权力运作失衡,是引发高校职务犯罪的制度因素据统计,我省共有各类高等院校77所,而2005年以来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就达42所,占了近55%。
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149人中,有厅级干部4人,处级干部50人。
{11}2008年,浙江高教领域最大的腐败串案浮出水面。
浙江理工大学原党委书记白同平(正厅级)以受贿罪被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1 年,并处没收财产。
两个月之后,与此案相牵连的该校副校长夏金荣(副厅级)因受贿773 万元被判处死缓。
{12}无独有偶,2009 年武汉大学被网友称之为两大“蛀虫”的落马官员陈昭方、龙小乐均为正厅级干部,再次突现教育领域厅级干部职务犯罪上升的趋势。
高校职级较高的党政领导人何以频发职务犯罪案件?究其原因,莫过于权力过于集中。
作为一把“双刃剑”,权力本身表现出一种固有的扩张性,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利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13}掌握权力的人总是试图借助权力达到目的,刺激权力人不断膨胀的内心欲望来源于手中权力的诱惑,这是内因与外因相结合的必然结果。
高校行政化的内部运行模式造成了权力的高度集中,不受监督的高校行政权力必然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行政权力高度集中是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下的弊端,权力的行使没有确定的、可执行的规则约束,我国高校内部的行政权力亦然。
以浙江省为例,2005年到2007年间,共查处3名校党政领导、1名校长助理、7名教务处长、3名基建处长、7名图书馆长、3名设备仪器管理处长、5名后勤服务公司总经理(以上均包括副职)。
{14}居于高校行政体系核心的重要部门的党政官员几乎享有不受任何制约的权力,这种权力既体现在教学、研究领域,更体现在基建等经济活动领域。
在教学、研究领域,身无一官半职的教授还可以有点发言权,而在基建等问题上,则是完全的行政控制,即完全的“家长制”、“一言堂”。
如,何心展任宁波大学副校长期间分管基建和后勤集团,还担任后勤集团的董事长,而该高校后勤集团承建了学校的基建项目,何某既代表甲方,又代表乙方,而且还是工程项目监管者,集“裁判员”与“运动员”于一身。
{15}一般的教职员工及其他部门领导根本无权参与、无权过问,所有的监督形式都形同虚设,而不受监督的高校行政权力必然导致职务犯罪的发生。
据统计,2005年以来已查处或正在查办的7名高校厅级干部中,除1人外其他6人均与工程建设有关。
查处的高校处级以上干部中,有36人涉及工程建设和教材、教学设备采购领域,比例高达67%。
{16}近年来,社会提出要给高校更多的自主权,本意是给予更多的学术自主权,但实际上最后却促使了高校行政权力的进一步膨胀。
纵观高校职务犯罪案件的背后,如高校拥有越来越多的行政自主权,在工程建设、维修招投标、大宗物资采购、招生录取、财务管理等方面,虽然这些行政自主权有利于学校的发展,但是由于内部监督机制的缺乏,法纪法规意识的淡薄,使其手中的财权、物权、招生权、人事权过大。
另外,高校与经济接轨后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市场购买活动当中,而部门却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基建、资产、图书、医院、公寓等部门,这些部门的利润空间大、制约机制不健全等特点,与一般市场主体相比存在明显的资源优势,从而容易成为不法利益经营者追逐对象。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市场经济规则的不完善所致,权力体制的制度设计不合理,导致权力过于集中,致使权力被滥用失去其公共性,最终走向腐败。
2.3 刑事司法的缺陷对犯罪预防的“务虚化”,是引发高校职务犯罪的法律因素高校职务犯罪的影响面是巨大的,不仅破坏学校的正常秩序,还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从现实的司法环境看,目前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执行力度较软,“务虚化”问题较突出,这与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宪法定位不相称,检察机关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还依赖于党委和政府的支持,通过行政权的上下级领导管理关系,推动检察机关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的开展,与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
由于缺乏科学有效的职务犯罪预防、预警、发现机制,如果群众不举报腐败问题就很难被发现,即使有举报,由于职务犯罪主体都是有职有权者,在执法时容易受到权势的干扰;另外检察机关立案侦查能否一查到底,都受到法律之外诸多因素的制约,毕竟查出来的仅是很小的一部分。
同时,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制度、党纪政纪对职务犯罪的规定不完善,特别是廉政法制薄弱,存在定罪、量刑上的就低不就高,重刑轻判,甚至免于刑事处罚,难以形成真正的有法可依,使得对高校职务犯罪的打击缺乏有力的法律保障,底气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对惩治职务犯罪的决心很大,但由于中国历来预防、惩治职务犯罪所依靠的都是刑事政策而非法律,导致职务犯罪现象仍屡禁不止,对职务犯罪的预防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3 结语犯罪学理论强调犯罪原因理论研究的实证性,找出犯罪成因是有效控制预防犯罪的最好方法。
高校职务犯罪的防控举措必须要以其产生的原因为基础才能实际发挥作用,本文无法穷尽高校职务犯罪的犯罪成因的全部,但求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入研究,并为犯罪对策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1]许章润.犯罪学[M].法律出版社,2004.[2]储怀植,等.犯罪学[M].法律出版社,1997.[3]杨晞春.预防职务犯罪:反腐败的理性选择[M].法律出版社,2003 年6 月.[4][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J].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82.[5]刘京美,主编.高等院校职务犯罪防控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年1 月.注释:①参见《高校成职务犯罪多发区浙江二百校长检察长共商反腐对策》[J].载《法制日报》,2008年9月9日.②中南大学廉政与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李满春教授就腐败文化发表以上观点,摘自《一些人为何会对腐败“羡慕嫉妒恨”》一文[J].载《检察日报》,2012年4月24日.③西安交通大学廉政研究所副所长李景平教授就腐败文化发表以上观点,摘自《一些人为何会对腐败“羡慕嫉妒恨”》一文[J].载《检察日报》,2012年4月24日.④浙江理工大学原副校长夏金荣利用职权在基建工程中收受贿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