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十)阿Q正传(节选)含解析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含答案
从个性方面看,阿Q的心理活动又总是与他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思维方式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喜欢自夸也许是旧中国国民的共同弱点,但自夸的内容却是各不相同的。地主、资本家以钱财傲视他人,官僚们以权势地位傲视他人,知识界也可以知识傲视他人,然而所有这一切与阿Q无缘,他一无所有,也一无所知,就只好拿“先前”来傲视他人:“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这就是阿Q的自夸,不可能是别人的。喜欢别人奉承自己,这也许是许多人共有的心理,然而喜欢奉承自己的内容却有个性之别。阿Q对“真能做”的“颂扬”“很喜欢”。因为这与他的“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的工作很合拍,偶有“颂扬”,也就感到很对味甚至不辨“是真心还是讥笑”,而感到“很喜欢”。这种心态自然也就为阿Q所独有。
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3.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4.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了。
5.愈艰难,就愈要做。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6.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类文品悟
阿Q竞村官
年春节刚过,农民们都还在计划着今年该如何开展生产工作,一向不甘于人后的未庄就率先传出了竞选村官的消息。
这一消息却让阿Q怎么也高兴不起来,他站在土谷祠旁边望着自己发家致富后的小洋楼,再看看旁边还有零零碎碎的不多几座的土砖瓦房,这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了,未庄还未整体脱贫,这让阿Q颇为痛心。因为他是鲁迅笔下的名人,却改变不了未庄的整体形象。
从共性方面看,阿Q的“精神胜利法”集中地反映了旧中国整个国民的劣根性,这种劣根性是长期的封建文化中消极因素的沉淀与鸦片战争以后出现的失败主义相结合的产物。《阿Q正传》发表以后,许多人以为是骂自己,可见其心理内涵包容了多么深广的内容。同时,阿Q向往革命,渴望改变艰难处境的强烈愿望,也是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的,可以说是生活在黑暗的旧中国的广大贫苦农民的共同心声。

10阿Q正传(节选)

10阿Q正传(节选)

【提示】(1)这段文字运用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句中 “真能做”“本来几乎是一个‘完人’了”等是用了反语; 而描写他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一犯讳, “便全疤通红的发起怒来”是用了夸张手法。
(2)作者用这两种修辞手法,更能表现出阿Q的“精神 胜利法”,表现出他的盲目“自尊”,使小说更富有讽刺效 果,深化了文章主旨。
3.第3自然段中写阿Q“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 便撑船 ”表现了他怎样的特征?
【提示】三个“便”字排比而下,一方面交代阿Q的身份、 地位,同时也表现出阿Q的勤劳能干。
4.第4自然段中说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 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表现出他什么样的矛盾心态?
【提示】前者是对于未庄人而言,表现他的盲目趋时,以 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见过的东西;而 “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因此, 阿Q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又“鄙薄城里人”,表现了一种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的矛盾心态。
阿Q正传(节选)
1.了解背景,把握情节,理解小说主题。 2.品味小说语言,体会鲁迅先生小说的语言 风格。(重点)
孙中山等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爆发。这次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 但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伟大任务。他们把有强烈革 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相妥协,使广大农民 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 政治、经济和精神上的奴役。
7.“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 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这一句中“不幸”“倒”“几 乎”这几个词的意思怎样理解?
【提示】“不幸”指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 不幸的起源了,可见那是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强调 赢钱反遭更大的创痛,“几乎”表明阿Q这一次失败千真万 确,但他竟然还是用“精神胜利法”——把自己挨了打, 想象成是别人挨打——使自己“逃”过一“劫”。

鲁迅《阿q正传》赏析

鲁迅《阿q正传》赏析

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写出阿Q 从走投无路到短暂的中兴,再被赵太爷 逼到走投无路的地步。 第七章:革命——写辛亥革命到来时 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阿Q的革命 要求。
第八章:不准革命——写辛亥革命引 起的未庄的变化,进一步刻画阿Q的性 格。 第九章:大团圆——写阿Q被当作替 死鬼被捕、被审和被自决。
2015-4-12 19
2、“看客”群像
‚九分得意的笑‛;
听阿Q讲城里人‚麻酱‛
叉得精熟,‚赧然‛;
听阿Q讲杀革命党的故
事,‚凛然‛、‚悚然‛
而且‚欣然‛。
阿Q之死:示众场
2015-4-12 面 20
“这些眼睛们似乎连成一气,已经在那里咬他的
灵魂。”
2015-4-12
21
小说的时代背景
《阿Q正传》写于中国共产党刚刚成立后不久。资产阶级 领导的 义革命——辛亥革命,已经过去整整10年,在革 命与反革命的较量中,无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与此同时, 新文化运动也在深入开展。“文学研究会”应运而生,挑 起了“为人生的艺术”的大旗,这时的鲁迅,经过上下求 索,已经摆脱了辛亥革命的失败给自己带来的苦闷和彷徨, 决心甘听将令,为革命呐喊助威了 《阿Q正传》就是在这种政治氛围中产生的。鲁迅在《呐 喊· 自序》中曾说:我“或者也还未能忘怀于当日自己的 寂寞的悲哀罢,所以有时候仍不免呐喊几声”。未能忘怀 于当日寂寞的悲哀,这恐怕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直 接原因。
辛亥革命后,鲁迅亲眼看到,虽然革命党推翻了 清朝政府,但并没摧垮反动封建势力,革命者流了血,却 将袁世凯扶上了总统宝座,对敌人宽容姑息,毫不警惕, 固而使一些狡诈善变的投机分子钻入革命阵营,成为新贵, 惨酷屠杀革命派。这些沉痛事实,使得鲁迅对资产阶级领 导的辛亥革命大失所望,他痛感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使中国社会依然黑暗混乱,广大人民尤其农民,仍然痛苦 不堪。中国的出路何在?鲁迅在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冷 静观察社会,从历史中寻求借鉴,探索中国的出路。直到 1917年以后,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鲁迅看到了黎明的 曙光,所以当他为新时代呐喊时,自然会以辛亥革命为背 景,以当时的事情为题材进行创作,借以总结失败的历史 教训,“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见《呐喊· 自序》)这大概就是鲁迅创作《阿Q正传》的 真实目的了。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十)阿Q正传(节选)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十)阿Q正传(节选)含解析

2019学年高中语文必修四:(十)阿Q正传(节选)含解析课时跟踪检测(十)阿Q正传(节选)(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语言表达专练(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潜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深沉的怜爱。

②在所有人都束手无措时,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乡下人出现在楼梯口,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③万家春在非常困难的境况下,凭着自己的机智与经验,把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渔家女子救出了龙潭虎穴。

④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基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⑤在德法两国连遭恶性袭击之际,德国总理默克尔向法国总统奥朗德发去慰问电。

她强调,德法两国有着坚定的决心,将同仇敌忾....、并肩战胜恐怖主义。

⑥在晨光熹微中,长海犹如一杖明镜架在山坳,四周的群山安静肃穆。

在这山高水低....的自然景观面前,有一种力量在无声无息间将我融化。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解析:选B①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属用错对象,不合语境。

②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符合语境。

③无亲无故:指没有亲属和故旧,用以形容孤单。

不合语境。

④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符合语境。

⑤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符合语境。

⑥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区旅游发展中心组织了40多家我区知名旅游企业参展,并获得2015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最佳组织奖。

B.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C.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高中语文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精练精析(带详细解析)粤教版必修4

高中语文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精练精析(带详细解析)粤教版必修4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学业达标评价】一、阅读课文“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完成1~3题。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表达的意思。

(1)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

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此之后,果然大家也仿佛..格外尊敬他。

仿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蒙”本为敬辞,用在这里表示讽刺,意为被赵太爷打嘴巴是件荣幸的事。

(2)这里的“仿佛”是不确定的意思,表示人们对阿Q的尊敬只是阿Q的自我感觉。

2“得意”一词出现两次,有什么含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反衬出阿Q的可悲。

挨了赵太爷打的阿Q因感觉是儿子打老子而得意,可见其性格扭曲到了何种程度。

3文中用“孔庙里的太牢”作比喻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该比喻在文中的作用有二:①形象地说明未庄人“打的既有名,被打的也就托庇有了名”的愚昧观念;②揭示这种愚昧观念产生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影响。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4画线的文段(一)揭示了阿Q怎样的性格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能力。

解答此题应该结合上下文段,抓住人物重要的动作、语言等进行分析和概括,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

参考答案:比美比不过,就同他人比丑,刻画了阿Q麻木愚昧的性格特点。

这种扭曲了的人格实在可悲!5画线的文段(二)中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有何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艺术技巧作用的能力。

高考语文第10课阿q正传(节选)专题1

高考语文第10课阿q正传(节选)专题1

高考语文第10课阿q正传(节选)专题12020.031,选出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 [ ]A.在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对当代世界文化的发展有了更清醒的认识,对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了更切实的思考,也初步形成了他的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B.改革开放的农村面貌与以前比悬殊很大。

C.这位老先生是研究鲁迅的,他的书桌上放着许多鲁迅的书籍,如《野草》《二心集》《呐喊》。

D.1895年8月5日,恩格斯在伦敦逝世了,那是马克思逝世后的第12年。

2,下面是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请选出不当的一项 [ ] A.鲁迅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B.《狂人日记》是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的,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最早的现代白话小说,它标志着中国小说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C.鲁迅一生写了很多篇小说,它写的往往是平凡人的平凡的生活,没有离奇的故事,没有引人入胜的情节,如《孔乙己》、《阿Q正传》、《祝福》等,这些作品都被收入到《呐喊》这部小说集里,另外,还有《彷徨》、《故事新编》,一共是三部小说集。

D.鲁迅除写小说外,还有杂文、散文、散文诗,如《南腔北调集》、《朝花夕拾》、《野草》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文集。

3,秋夜巴金①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里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

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

我抬起头,就好像看到先生站在面前。

②仍旧是矮小的身体,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

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香烟雾。

③他在房里踱着,在椅子上坐下来,他抽烟,他看书,他讲话,他俯在他那个书桌上写字,他躺在他那把藤躺椅上休息,他突然发出来爽朗的笑声……④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

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教学案:第三单元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Word版含答案

第10课阿Q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一、从课本中积累阿Q被打之后,其潜意识认为“这是儿子打老子”;被绑缚刑场,死到临头还高喊:“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我们在批判阿Q精神的同时,也要思索人类应该具有怎样的精神。

二、从生活中积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是人的精神。

没有了对理想的追求,就失去了对明天的期望,抛弃了对生命真谛的探索,这样的生活是麻木的。

它和自然界动物的生存斗争没有本质区别。

一个拥有精彩生活的人要有一颗纯真的心,有一股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的热情,并且不知疲倦地向着美好的方向迈进。

三、从历史中积累古今中外的哲人定义了精神的内涵,人类前行的历史见证了精神的永恒。

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鲧禹治水,西西弗不停地向山顶推动巨石,普罗米修斯盗取天火造福人类……一个个动人的神话,是人类精神的原始写照;司马迁忍辱负重,李冰父子栉风沐雨,布鲁诺坚持真理,居里夫人献身科学……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叙述着人类精神的历史传承。

一、背景回放畸形社会中的畸形人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

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这就是近现代之交轰轰烈烈的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1912年1月1日,南京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中国似乎出现了希望的曙光。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

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而与封建势力妥协,这就不可能解决中国人民尤其是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的问题。

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目。

二、相关知识阿Q 精神阿Q 精神,又叫精神胜利法。

粤教版语文必修4讲义:第3单元 10 阿Q正传(节选)

粤教版语文必修4讲义:第3单元 10 阿Q正传(节选)

10 阿Q正传(节选)本课话题——精神胜利法朗读——课文中的名段阿Q又很自尊,所有未庄的居民,全不在他眼睛里,甚而至于对于两位“文童”也有以为不值一笑的神情。

夫文童者,将来恐怕要变秀才者也;赵太爷钱太爷大受居民的尊敬,除有钱之外,就因为都是文童的爹爹,而阿Q在精神上独不表格外的崇奉,他想: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加以进了几回城,阿Q自然更自负,然而他又很鄙薄城里人,譬如用三尺长三寸宽的木板做成的凳子,未庄叫“长凳”,他也叫“长凳”,城里人却叫“条凳”,他想:这是错的,可笑!油煎大头鱼,未庄都加上半寸长的葱叶,城里却加上切细的葱丝,他想:这也是错的,可笑!然而未庄人真是不见世面的可笑的乡下人呵,他们没有见过城里的煎鱼!点评:阿Q看不起未庄的居民,连赵太爷也看不起,又看不起城里人,这是典型的“精神胜利法”,这些都源于他的盲目自大。

积累——生活中的素材不久前,安徽蚌埠某中学挂出告示“热烈祝贺我校女婿埃里克·白兹格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据了解,毕业于该校的吉娜系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埃里克·白兹格的妻子,二人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相识并喜结良缘。

吉娜的老师和同学称,吉娜在高中一直是年级前几名,出国时以满分成绩通过入学考试。

“中国女婿”之类的说法,说到底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从心理暗示中获得一点小小的精神上的满足和自我安慰。

其实,与其沉迷于对获诺奖的“中国女婿”的过度追捧,不如反思一下:我们离诺奖究竟有多远?差距在哪?这个差距会因为几个“中国女婿”而拉近吗?背诵——相关的名言警句伟大的尝试,即使失败了,也是壮美的。

——文森特·隆巴迪 我告诉你失败也很好,打败仗者跟打胜仗者具有同样的精神。

——惠特曼 实验上的失败,可能成为发现的开端。

——巴甫洛夫 吃亏是福。

——中国谚语[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舂.米(chōnɡ) 犯讳.(huì) 伶仃..(lín ɡ)(dīnɡ) 揪.住(jiū) 虫豸.(zhì) 疮疤..(chuānɡ)(bā) 小觑.(qù) 醉醺.醺(xūn) 敌忾.(kài) 托庇.(bì) 譬.如(pì) 热剌.剌(là) 二、多音字1.组词辨析法(1)场⎩⎨⎧(chǎnɡ)散场(chán ɡ)场院 (2)刹⎩⎨⎧(chà)刹那(shā)刹车 (3)畜⎩⎨⎧(chù)畜生(xù)畜牧 (4)间⎩⎨⎧(jiàn )间或(jiān )间不容发 2.语境辨析法(1)采用调虎离山的方法制胜.(shèn ɡ)的案例不可胜.(shēnɡ)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检测(十)阿Q正传(节选)(时间:40分钟分值:50分)一、语言表达专练(25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莫言的小说首先征服你的并不是故事和人物,而是语言,那一个个平淡的文字背后潜藏着穿云裂石....的哀痛和深沉的怜爱。

②在所有人都束手无措时,一位短小精悍....、浓眉阔脸的乡下人出现在楼梯口,所有人都把目光转向了他。

③万家春在非常困难的境况下,凭着自己的机智与经验,把一个与自己无亲无故....的渔家女子救出了龙潭虎穴。

④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基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⑤在德法两国连遭恶性袭击之际,德国总理默克尔向法国总统奥朗德发去慰问电。

她强调,德法两国有着坚定的决心,将同仇敌忾....、并肩战胜恐怖主义。

⑥在晨光熹微中,长海犹如一杖明镜架在山坳,四周的群山安静肃穆。

在这山高水低....的自然景观面前,有一种力量在无声无息间将我融化。

A.①③⑥B.②④⑤C.②③④D.①⑤⑥解析:选B①穿云裂石:声音穿过云层,震裂石头,形容乐器声或歌声高亢嘹亮。

属用错对象,不合语境。

②短小精悍:形容人身材矮小而精明强干,也形容文章、戏剧等篇幅短而有力。

符合语境。

③无亲无故:指没有亲属和故旧,用以形容孤单。

不合语境。

④不甚了了: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符合语境。

⑤同仇敌忾:全体一致地仇恨敌人。

符合语境。

⑥山高水低:指意外发生的不幸事情,多指死亡。

属望文生义,不合语境。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区旅游发展中心组织了40多家我区知名旅游企业参展,并获得2015中国(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最佳组织奖。

B.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C.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后,俄罗斯总统当天批评俄政府没有在年轻学者毕业时为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导致人才流失。

D.昨日,广州市委十届九次全会落下帷幕并审议通过了《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枢纽型网络城市建设提供了“路线图”和“施工图”。

解析:选D A项,语序不当,把“我区”移到“40多家”的前面。

B项,语序不当,“不仅……更是……”表示递进关系,应将两者后面的内容颠倒。

C项,主语中途易辙,将“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两俄裔学者”移至“在”后面。

3.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汉字一直使用了3 000多年,尤其是从秦汉以来的2 000多年,积累了大量的文献,其中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作品。

中国文字一旦更改为字母文字,。

A.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B.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C.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D.这对于中国文化将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将成为不能阅读的外语,那些汗牛充栋的文学作品都将成为废品解析:选C分析几个分句按逻辑顺序排列,中国文字一旦更改为字母文字对文学作品、读者的阅读、中国文化的影响,由轻到重。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5分)人类为什么要有底线?为了生存。

人,是社会的群居物。

任何人,都不能一个人活在这世界上。

所以,只有让别人生存,①;让别人活得好,自己才能活得好。

希望所有的人都活得好,甚至为了别人的生存放弃自己的利益,这是“境界”。

至少不妨碍别人的生存,②,不破坏社会的环境,这是“底线”。

境界不一定人人都有或要有,③。

因为底线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是最后一道防线。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防线失守,全盘崩溃。

答:①②③参考答案:①自己才能生存②不侵犯别人的利益③但底线却不能缺失5.将下面三个句子组合成一个以“阿Q”为主语的单句。

(不得改动原意,可适当改动词语)(5分)①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

②阿Q是个破产农民。

③阿Q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的农村。

答:参考答案:阿Q是鲁迅在《阿Q正传》一文中以简洁、鲜明、生动的笔触刻画出的生活在闭塞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的破产农民的典型形象。

6.请你仿照示例,结合小说《阿Q正传》,为鲁迅写一段话,表现其在文学上的重要成就。

要求:语言流畅,有一定的文采,不少于40字。

(6分)示例汤显祖:一部《牡丹亭》,一首青春的赞歌,一曲真情的颂歌。

你彰显人性,反对束缚,你是当之无愧的杰出的戏曲作家,美的守护神。

答:参考答案:鲁迅:一部《阿Q正传》,一曲灵魂的哀歌,一段混乱的岁月。

你反思人性,重塑国魂,你是世所公认的杰出的文化巨匠,思想的火炬手。

二、阅读理解专练(2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阿Q正传(节选)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

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

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

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

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

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

……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荷荷!”阿Q忽而大叫起来,抬了头仓皇的四顾,待到看见四两烛,却又倒头睡去了。

第二天他起得很迟,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

他也仍然肚饿,他想着,想不起什么来;但他忽而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

庵和春天时节一样静,白的墙壁和漆黑的门。

他想了一想,前去打门,一只狗在里面叫。

他急急拾了几块断砖,再上去较为用力的打,打到黑门上生出许多麻点的时候,才听得有人来开门。

阿Q连忙捏好砖头,摆开马步,准备和黑狗来开战。

但庵门只开了一条缝,并无黑狗从中冲出,望进去只有一个老尼姑。

“你又来什么事?”伊大吃一惊的说。

“革命了……你知道?……”阿Q说得很含糊。

“革命革命,革过一革的,……你们要革得我们怎么样呢?”老尼姑两眼通红的说。

“什么?……”阿Q诧异了。

“你不知道,他们已经来革过了!”“谁?……”阿Q更其诧异了。

“那秀才和洋鬼子!”阿Q很出意外,不由的一错愕;老尼姑见他失了锐气,便飞速的关了门,阿Q再推时,牢不可开,再打时,没有回答了。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长期处于被压迫的地位,使得阿Q即使在梦境中也仇视所有的人。

B.阿Q这类人是受辛亥革命影响而参加革命的、有一定觉悟的农民。

C.心理描写写了造反的消息传来未庄时阿Q的幻想,表明了他对革命的糊涂认识。

D.“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渲染气氛,烘托出阿Q对革命到来的新鲜感和高兴心情。

E.阿Q从最实际的最切身的需要出发,提出了许多虽不合理但合情的要求。

解析:A项,原文未写其“梦境”,阿Q也只是仇视小D、赵太爷、秀才、假洋鬼子、王胡;B项,“参加革命”“有一定觉悟”言过其实;E项,提出的要求是既不合理也不合情。

答案:答C得3分,答D得2分,答E得1分,答A、B不得分。

8.“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从这里可以看出阿Q革命的对象是什么?你又如何看待这一点?(6分) 答:参考答案:他的革命对象是一切平时与他作对的人,包括小D、王胡等,并且是按照个人恩怨而不是阶级仇恨来排序的。

这说明阿Q敌友不分,革命具有盲目性,非常愚昧、落后、不觉悟。

9.阿Q从幻想中醒来,“走出街上看时,样样都照旧”。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6分)答:参考答案:这说明辛亥革命之后,广大的农村没有什么变化,同时也说明广大农民不了解、不理解革命。

10.阿Q“似乎有了主意了,慢慢的跨开步,有意无意的走到静修庵”,这里“有了主意”,为什么还“有意无意”?谈谈你的理解。

(8分)答:参考答案:“有了主意”前的“似乎”一词,表明阿Q革命目的、对象、计划都很模糊,但饥饿的现实又促使他寻找所谓的革命对象,于是他“有意无意”地走到静修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