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课件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课件:必修4 第2单元总结

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
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
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 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 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
(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原理: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
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
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
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方法论:①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 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 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 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
题。
材料一 十八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同 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把我们对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是指导 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有人这样评价: 科学发展观是党理论创新的结晶,彰显了党的理论自 信,也展示了党的理论之美。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理念——“促进生
③承认农业生产中的联系是主观的
④使农业生产关系适合农业生产力状况
解析
回答本题可用排除法。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属
于改造客观世界,排除①;联系是客观的,农业生产中
的联系也不应是主观的,排除③。 答案 C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教学课件:第二单元 第4课 (共129张PPT)

政治(R-GZ) -必修4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第 1 课时 世界的物质性
政治(R-GZ) -必修4
1.知识与技能 (1)能熟记哲学上物质的定义。 (2)能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能分析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4)能掌握理论联系实际、正确地认识世界的本质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师生对话,从超越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角度,结合各 种具体的物质形态,探究世界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征。 (2)通过收集有关生物、地理等材料,探究人类社会是物质世 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政治(R-GZ) -必修4
政治(R-GZ) -必修4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① 中的一部 分。 2.物质的定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 所反映的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③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 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 的④ 。
政治(R-GZ) -必修4
二、全面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1.原理内容:(1)自然界是物质的。宇宙中的一切天体都是统 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生物的产生和进化也是自然界长期发 展的结果;人类是生物长期进化的产物。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来看,劳动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起了决定 性的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从人类社会的构成来看,构 成人类社会的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都不 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人类社会是物质的。(3)人类思维的物 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 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学课件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问题探究|
(1)宇宙的颜色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2)宇宙的颜色从苍绿色逐渐过渡为现在的米黄色,还将逐渐
发生变化,是如何体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的? 提示:(1)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
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宇宙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
历史阶段的判断,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
变。这说明( )
A.只有保持性质的稳定才是事物的静止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规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被认识和改造
D.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第二单元 探4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特别提醒](1)规律≠联系。规律是一种联系,但是并 非任何联系都是规律。
(2)规律≠规则。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制定、修改或废 除。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补充或废除,正确的、 合理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
栏目 导引
背规律。同时,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
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
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栏目 导引
思想政治 必修4
|名师解惑|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规律的概念
(1)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
定的联系。
(2)正确理解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和
方法论要求 运动不可分。不能离开运动谈物质,也不能离开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中政治必修4知识点总结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一、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注意】物质的概念概括了宇宙间的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物质形态。
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而不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2、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具有物质性。
(2)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
(3)人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1、运动(1)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①世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注意】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
区别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唯一特性。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②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2、运动是有规律的(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中都普遍遵循其固有规律。
(3)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必修四《2.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课件

A.宿命论观点
B.唯意志论观点
C.机械唯物论观点 D.朴素唯物论观点
4.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根本观点上是正确的,但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A.缺少辩证法思想,不能把世界看成不断发展中的物质世界 B.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的 C.常常把物质的具体形状当作世界的本原 D.否认意识是人脑的性能
D.物质与自然科学中的原子的区分
6.下面漫画《不信马列信鬼神》告知我们
①鬼神能保佑党员干部的仕途
②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③哲学玄妙深奥,鬼神超脱世俗
④错误的世界观会把人引入歧路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1.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峙的根本点在于( )
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 B.意识本质问题
三、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的关系
1、 哲学上的 “两个对子”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峙(根本)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峙(从属)
理解: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环绕世界的本原问题而斗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②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环绕着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而斗争,处于从属地位。 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区分:
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但也有不足之处,Biblioteka 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 )
①把物质的具体形状当作世界的本原
②认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③它在自然观上是唯物的,在社会历史观上却是唯心的 ④
认为全部世界都依靠于人的主观精神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2.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从哲学的角度摸索,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
一.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两大阵营
高中思想政治必修第四册精品课件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六课第二框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课堂篇探究学习
2.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而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1)人的认识是有限的,这里的“人”是指单个人,单个人由于受客观 条件和主观条件的制约,在一定时期内对具体事物的认识只能达到 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阶段。 (2)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这里的“人”指的是人类,因为人的主观 能动性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而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 移。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科学理论是将
真理性的认识 系统化,形成 一定理论体系
性 质
属于主观范
畴,有正确和 错误之分
属于主观范畴,有 真理是客观 属于主观范 正确和错误之分 的、正确的 畴,是正确的
联 ①形式上主观,内容上客观 系 ②都对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知识脉络
课堂篇探究学习
典例剖析 例题1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时期,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富起来的 阶段,诞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强起 来的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实践予以理论升华,提出习近 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思想是对前面科学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这说明( ) A.纠正谬误是获得真理的基础 B.对真理的不断追求是我们进行理论创新的根本目的 C.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D.超越历史条件就能获得真理
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
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课堂篇探究学习
探究点一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4.2.4《探究世界的本质》ppt课件

张三的一生
运动,一刻不停 的运动变化过程。
静止,相对静止, 几十年内他是张三, 不是李四,也不是 泥土、空气。
死亡,腐烂、分解、 化入空气泥土
核心考点突破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含义不同
记一记 背一背
(1)区别: 特点不同: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 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
【动高现考象进警行示钟,因】高此考考生对统需于哲要一培学。上养运自己动的概念获取的考信查息、往解往结读信合生息活的能中力具体。如的运: (1两)由种于错唯误物论观的点相对静止观点与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紧
密联系在一起,高考往往把它们放在一起考查,解答问题时需要有意识地
加只以联承想认。静(止2)否20认11运年浙动江-文综-以形海而水上盐度学的的动不态变平论衡考查对相对静止 的的只理前解提承,,认对溶绝入学对与生运析的出理动解过否能程认的力相统要对一求是很静高浓止度。稳-定-的相条件对,主绝义对、运动诡是辩相论对静止
B、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 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C、规律的客观性突出地表 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核心考点突破
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1)人能够认识规律。
(2)人能够利用规律。
①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 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 认识,改变或创造条件, 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 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 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 为利,为人类造福。
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课件 第二单元知识整合梳理(共20张PPT)教育精品.ppt

和实践相结合,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实现认识世界的目的。由于客观实际是
千差万别的,又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因此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必须做到具体的历
思
想 政 治
史的统一。
必
修
④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6.正确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1)真理的客观性又称客观真理,指在真理之中包含不以人和人的意志为转
想 政 治 必 修 ④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矛盾凸显,存在法律法规不配套、政策措施碎片化、
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养老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老龄化高峰期的加速到来,将
可能改变我国经济运行,冲击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
成为新的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重大挑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
思
想 政
任何认识又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在这个条件下是真理,超出这个条件则
治
必 修
是谬误。
④
·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热点透析
思 想 政 治 必 修 ④ 人 教 版
返回导航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热点材料]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一是老龄人口爆发式增长。预计2025年突破3 亿,秒针每跳动3下就新增1位老人。二是空巢、高龄老人增多。空巢老人已超1 亿,80岁以上老人2400万,尤以农村老人问题突出。三是老人健康状况堪忧。 70%以上老人患有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老人近4000万,老年痴呆患者约900万。 四是人口结构失衡,老龄化与少子化交织。我国总和生育率约1.5,低于中等和 思 高收入国家,养老问题已成为众多“四二一”家庭的隐忧。五是应对不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真理与谬误的关系:
A、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和谬误不容混 淆。(方法论: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B、真理与谬误相伴而行,超出历史条件、不切实际 运用于另一条件,就成为谬误。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 错误是难免的。(方法论:要不怕犯错误,要正确对 待错误。 )
A、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是对物质的能动 的反映)。 B、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 的反作用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决定方法论。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个世界观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的 方法论是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它是对物质的能动 的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回答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第四课和第五课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部分。 因为这两课阐述的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另一方面,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B.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 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不可知论: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回答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 (回答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三)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1、认识具有反复性 2、认识具有无限性 3、认识具有上升性:认识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 或者螺旋式的上升。 4、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要求与时俱 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 检验和发展真理。
方法论
在
真理的定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指导
真理是 客观的 基本属性是客观性
追求真理、坚持真理。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实
真理和谬误不容混淆
践
中 真理是 有条件的 追 具体的 具体的
求 有条件的 真理与谬误
和
相伴而行
方法论 指导
发
方法论
1、要随着历史条件的 变化而丰富、发展、完 善真理,反对把适用于 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 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 件中2、要不怕犯错误, 正确对待错误。
一、真理的含义 真理的最基本属性
二、真理的客观性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 真理和谬误不容混淆 真理只有一个 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二)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1、 真理都是有条件的(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的适用条件和范围。 2、真理都是具体的(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 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含义 要求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实践的基本含义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的特点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 生产实践(改造自然) 基本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如革命和改革
等)
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 和认 识的 辩证 关系 原理 及方 法论
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知识小结
山西省霍州市煤电第一中学 郭丽琴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包括两个方面: A.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 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 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意识决定物质)
展 追求真 反复性
指导 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真 理是一 无限性 理 个过程 上升性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 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方法论 立足
识的基础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
(原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认识对实 践具有反 作用
(原理)
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 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 作用;
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的 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方法 论
重视科学理论
的指导作用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世界的本质 方法论
是物质。物
一切从实际出
质决定意识
发,实事求是
意识对物质具有 能动作用。意识 是对物质的能动 的反映,意识对 方法论 物质具有能动的 反作用 正确的意 识促进事物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 事物发展。
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力量, 发挥人的主观能 动性。自觉地树 立正确的思想意 识,克服错误的 思想意识。
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符合当地(地点的变化)的实际; 历史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符合当时(时间的变化)的实际。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给我们的方法论:
1、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完善真理, 反对把适用于一定条件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 另一条件中 2、要不怕犯错误,要正确对待错误。
真理的具体性条件性原理给我们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