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公开课活页教案
《故乡》教案优秀7篇
《故乡》教案优秀7篇优秀教案的灵活性使得教师可以应对各种突发状况况,教案的科学设计能帮助教师合理安排课堂时间,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故乡》教案优秀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故乡》教案篇1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可爱,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3、拓展阅读,用学文中积累的语言练习说话。
教学重点:了解杨梅的形状、颜色、滋味惹人喜爱之处,体会作者热爱故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课件导入:(打出杨梅果的图片)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你知道杨梅生长在哪儿吗?师:这节课,就让我们随作家鲁彦一起,走入那如诗如画的江南,同他一起去品味他的故乡的杨梅。
二、轻声读全文。
课文围绕杨梅,写了哪些内容?板书:杨梅树、杨梅果(形、色、味)三、看课件(杨梅树)。
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春天的杨梅树吧(播放课件)。
投影片打出第二自然段。
学生齐读。
师:一片片狭长的叶子怎么会在雨雾中欢笑呢?(引导学生想像风吹叶动、雨落枝摇、嫩叶如洗的情境,体会枝叶舒服、高兴的心情。
)如果你是春雨中的杨梅树,请做一做舒展的动作,体会杨梅树的快乐。
指名感情朗读。
配乐背诵(或用给音乐片配音的方式试背。
)教师过渡:看书上插图,你观察到了什么?杨梅树枝叶茂盛,果实累累。
四、自学4-6自然段(杨梅果)。
默读、画批,说说你从哪儿体会出杨梅果惹人喜爱?读读这些句子。
自学后,小组交流。
五、全班学习交流。
1、形状: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时,教师加以引导点拨,如:一个浑身长满小刺的家伙怎么会可爱呢?(让学生抓住软软的、平平的、细腻而柔软来体会杨梅果形状的可爱。
)有了感受读一读。
补充原文节选再让学生读一读:只要等它渐渐长熟,它的刺也渐渐软了,平了。
那时放到嘴里,软滑之外还带着什么感觉呢?没有人能想得到,它还保存着它的特点,每一根刺平滑地在舌尖上触了过去,细腻柔软而且亲切这好比最甜蜜的吻,使人迷醉呵。
2、颜色: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时,教师插播课件,看一看杨梅颜色的变化。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分析鲁迅在文中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掌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阅读、讨论,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文学语言,进行创意写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对故乡的热爱与批判,理解作者的故土情怀。
(2)认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故乡》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分析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3)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
(2)如何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将文学作品中的元素运用到创意写作中。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实例,提高审美能力。
4. 实践法:进行创意写作,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四、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及相关注释。
2. 参考资料:鲁迅生平和创作背景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白板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 课堂讲解:分析课文内容,讲解鲁迅的讽刺手法和批判精神。
4. 分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展开讨论。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实例,分析作品的语言艺术。
6. 实践环节:让学生进行创意写作,尝试运用所学知识。
7. 总结评价: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点评,总结课堂教学。
8.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鲁迅其他描写故乡的作品,如《呐喊》、《彷徨》等,分析其对故乡的不同描绘手法和主题。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1《故乡》教案(人教版九年级必修教案设计)本次教案设计的内容是对于人教版九年级必修的一篇课文《故乡》的教学。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由鲁迅先生所著,描述了作者的故乡,通过文字展示了故乡的美好和可爱之处,同时也留下了许多思考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I. 教学内容1. 知识点:本次教学主要围绕以下几点:(1)理解课文的主题,分析文中的文学特色。
(2)理解课文所描述对象的形象特点与文中所描绘的精神特征。
(3)分析词句的修辞手法与语言特色。
(4)掌握课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2. 教学目标(1)理解《故乡》这篇散文的主题,阐述鲁迅的文学特色。
(2)了解鲁迅在文中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掌握相关的表达方法。
(3)能够分析,掌握课文所揭示的深层的思想及其反映的社会现象。
II. 教学过程1. 课前准备首先教师应当精读课文,并准备课堂所需的音视频资料及图片。
其次将设计好的教案打印出来,并准备好必要的教学用具。
2. 导入通过欣赏本节课的视频资料《故乡》,引导学生进入到课文的氛围中。
然后与学生分享一下个人故乡的经历和感受,进而激发学生对于家乡和家乡文化的情感认同。
3. 阅读理解(1)阅读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2)分析课文的字、词、句和语篇,分析文学特色。
(3)整理资料,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作品特色并制作展板。
4. 练习与讲解(1)请学生回顾自己故乡的情况,并写下或讲述故事,互相分享。
(2)请学生找出文中所描绘的形象人物,掌握其形象特点,了解相关表达方式。
(3)采用问题传递方式,问答有关课文的问题和有关鲁迅思想的问题。
(4)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讲解文中的重要性和深层次意义。
5. 自主探究请学生自行查阅与本文有关的批评之类的文献,进一步加深对于课文的理解和意义的掌握。
III. 教学效果经过本次教学,学生掌握了原著中的文学特色,并能够分析其中隐藏的社会问题与价值观念;同时还能够了解课文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并逐渐掌握相关表达方法。
初中课文《故乡》教案
初中课文《故乡》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抒发情感,培养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3)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课文《故乡》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学生对家乡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2. 学生对家乡情怀的培养。
3. 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树立。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故乡》的相关资料。
2. 教学多媒体设备。
3. 学生分组合作所需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乡》。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氛围。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学生勾画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做好笔记。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探讨,分享心得体会。
4. 课堂讲解(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5. 情感体验(1)学生分享自己对家乡的情感体验,谈谈对家乡的认识。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家乡发展,培养学生的家乡情怀。
6. 课堂小结7. 作业布置(1)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内容。
8. 教学反思教师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找出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教师推荐其他描写家乡的文学作品,如《草原》、《小桥流水》等,让学生进行对比阅读,分析不同作者对家乡的描绘手法和情感表达。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middot;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middot;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middot;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教学要求1middot;明确教学重点2middot;抓住小说中闰土、杨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个“变”字,从中联系人物所处的典型环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惨命运的社会根源。
3middot;做好预习教学重点1middot;小说采用对比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middot;鲁迅先生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决心变革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难点1middot;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衰败和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社会原因。
2middot;本文结尾的议论:希望是本无所谓有……也便成了路。
应该怎样理解它的深刻含义与作用?(分析:这句充满哲理的名言告诉我们:只有希望而不去实践,等于没有希望。
作者以路作比,形象地说明,只要大家一起去斗争、实践,就能创造出一条美好的生活道路。
这种富有哲理的议论,使小说的主题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增加了作品的亮色,起了鼓舞人们创造新生活的勇气与信心的作用。
)教具准备少年闰土画像课时安排1、2课时: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分组讨论预习题。
3、4课时:精读课文,全班讨论,理解文章主体思想。
预习作业1middot;这篇小说写了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谁是衬托人物?谁是线索人物?2middot;小说的要素是: 、、。
3middot;故事情节分为、、、。
4middot;《故乡》选自《》,作者,写于,在这前十年,中国爆发了革命。
5middot;小说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线索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将材料串联组织起来的某个事物,它可以是某个人物、事件、实物……,小说就是围绕线索来选取和组织材料的。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乡》这篇作品的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分析《故乡》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故乡》的背景介绍–作者介绍:鲁迅,现代文学大师。
–作品背景:描写了鲁迅自幼生长的故乡之痛与思考。
2.《故乡》的情感与思想分析–情感体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思想内涵:反映了人与社会的矛盾,以及对封建礼教的批判。
3.文学鉴赏与写作训练–阅读分析《故乡》中的典型段落,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分组讨论并撰写对《故乡》的个人感受和评论。
三、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准备教材:课本、鲁迅相关的文献资料等。
–准备学生分组讨论和撰写评论的活动安排。
2.导入与引导–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回忆。
–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定义是什么?故乡对于个人的意义是什么?3.知识讲解–介绍《故乡》的背景与作者鲁迅的重要作品。
–分析《故乡》中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
4.阅读与分析–选取《故乡》中的典型段落,鼓励学生朗读并理解其中的意义。
–分组讨论,梳理故乡的形象描写、情感表达和思想内涵。
5.写作训练–根据分组讨论的结果,组织学生撰写对《故乡》的个人感受和评论。
–老师提供写作指导和批改意见,帮助学生提升写作能力。
6.总结与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交流。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评估1.参与度评估:评价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阅读理解评估:评价学生对于《故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3.写作评估:评价学生对于《故乡》的个人感受和评论的表达能力。
五、教学拓展1.深入学习鲁迅的其他作品,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拓宽学生的文学知识面。
2.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写作比赛或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六、课后作业1.撰写一篇关于自己的故乡的文章,要求结合《故乡》的情感表达和人物形象的描写。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案目的本教案旨在通过分析鲁迅的《故乡》,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和社会意义,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鉴赏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鲁迅生平及作品简介1.2.2 《故乡》情节梳理1.2.3 人物分析1.2.4 主题探讨1.2.5 写作技巧分析第二章:教学准备2.1 教材准备准备《故乡》原文文本,及相关评论、研究文章。
2.2 器材准备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播放鲁迅生平介绍视频,引导学生了解鲁迅及其作品。
3.2 文本阅读学生自读《故乡》,教师辅导生字词,解释难点。
3.3 情节梳理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故乡》的情节,分析故事的发展。
3.4 人物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主要人物,分析人物性格特点,探讨人物在文中的作用。
第四章:主题探讨4.1 教师引导学生从情节、人物等方面探讨《故乡》的主题。
4.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
4.3 教师总结,对各组的观点进行点评。
第五章:写作技巧分析5.1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故乡》的写作技巧,如象征、讽刺等。
5.2 学生举例分析,分享自己的发现。
5.3 教师总结,对学生的分析进行点评。
第六章:教学延伸活动6.1 观看《故乡》改编的电影或戏剧,对比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差异。
6.2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故事中的场景,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6.3 开展写作活动,让学生尝试以《故乡》为主题,进行创作。
第七章:作业布置7.3 收集有关鲁迅的生平事迹和作品的资料,进行整理,准备进行课堂分享。
第八章:教学反思8.1 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记录教学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
8.2 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对教学方法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
8.3 总结本次教学的经验教训,为下一次教学做好准备。
第九章:教学评价9.1 学生自评: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9.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
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全文5篇]第一篇:初中语文《故乡》公开课教案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一、教材说明、分析:1、教材的内容、地位和作用:本篇课文为初中语文第五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本节课的讲授内容是第二课时的内容,着重讲授“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
该篇作为鲁迅的短篇小说名篇,具备了写作赋形思维训练中“起、承、转、合”的写作思路,作为短篇小说的典范之作,该课书首先要求学生进一步掌握小说的相关知识及对小说的简单鉴赏分析,学会并力求掌握从人物分析推知小说主题的鉴赏原则,再通过后面几课的学习,构建小说鉴赏的基本框架,具备小说鉴赏的基本能力,为以后学习、鉴赏,乃至创作小说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该篇小说中多次用到“重复”和“对比”的手法,熟练掌握这两种手法对于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势必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教学内容、地位和作用可作以下图示:2、教学目的:知识目标: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明确作者是如何运用“重复”、“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和展现主题的能力目标:掌握从细节、动作、语言、外貌、心理等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文章主题的鉴赏方法。
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
“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作中的运用。
二、教法说明:在这节课中我将努力为学生展示较为详细的“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模拟片段操作、改进几个步骤来掌握这两种手法的运用。
第一课时简单回忆作者,重点完成课文内容分析和人物分析;第二课时简单回忆第一课时所讲要点,重点完成写法分析和写作片段训练。
在教学步骤中坚持以学生实际能力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思维操作为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灵感诱发法、直观教学法和操作训练法,并注重教师示范。
三、学法说明:学生在学习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之前,必须认真预习课文,并十分熟悉课文内容,在学习过程中注意仔细观察,积极思考,注意吸收、借鉴、模写和自评。
初三语文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公开课)
《故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了解小说的写作背景,理清小说的叙事线索,把握小说情节。
2.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3.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重点难点】重点:分析神态、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手法,理解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
难点:领会作者改造旧生活、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时间】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血肉、精魂。
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
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北上。
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
二.作者简介:1. 鲁迅(1881-1936),本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年5月开始用“鲁迅”笔名创作,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36年病逝于上海。
《呐喊》是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
成集于1923年,集里收有《孔乙己》《狂人日记》《药》《故乡》《阿Q 正传》等著名小说。
这部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呐喊》写于五四高潮时期,着重揭露宗法社会的残酷统治,及其在精神上毒害人民的罪恶,对农民的革命力量则在怀疑中进行坚毅的探索,它的战斗声像号角一样震醒了封建“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期思想革命的进行。
鲁迅小说的深刻性正是从农民角度来提出反封建的要求,以革命民主主义观点来观察和解剖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21年1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
《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把握文章的叙述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教师讲授和小组合作,学生可较为熟练地进行人物性格特征的分析。
难点:结合创作时代背景,学生可深刻体会作者对封建制度的决绝的摒弃态度。
【教学方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请学生说说学过的鲁迅的小说中,不变的元素是什么。
互动两轮,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答案:鲁镇。
二、通读全文,整体感知1.教师提问,学生独立思考,回顾:结合所学小说谈谈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的意义。
(明确: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同时为人物活动和故事情节进展提供了空间。
)2.同桌讨论,本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叙事的?(明确:插叙。
有关于主要人物的主次事件,在叙述主要事件中穿插次要事件。
)三、细读课文,深入研读1.独立思考,回顾人物形象的分析方法。
(明确:与人物相关事件——从每一件事中提取人物的性格特征——整合)2.教师示范以此思路分析少年闰土的形象。
3.同桌合作,分析中年闰土的人物形象。
(明确:生活贫苦、内心麻木,坚守封建礼教,没有主动改变自身状态的中年底层农民。
)4.小组合作:为什么闰土会从一个天真聪明机智果敢的少年变成一个麻木落魄的中年人?(明确:外部原因-动荡的时局,统治阶级的压迫;内部原因-闰土自己的性格使然;闰土自身性格的形成深受封建制度浸染以及所处的社会时代的影响。
)四、小组讨论,拓展延伸小组讨论,如何理解“我知道我在走我的路”?鲁镇在这篇文章中又有怎样的意义?(明确:这句话采用了双关的修辞。
一方面“路”指的是作者一家离开的水路,另一方面指的是作者正在走的思想的路,即摒弃旧社会旧制度的民主科学的路,鲁镇在鲁迅的小说中一直是深受封建思想影响的地区,在本文中,鲁镇就是封建思想及制度的象征,作者离开鲁镇再不回来,代表着与封建思想及制度的决裂。
《故乡》教案设计
《故乡》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并感悟课文《故乡》的主题思想。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分析、概括的能力。
4.增强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感悟作者情感。
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
3.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
2.深入挖掘课文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聊一聊:同学们,你们的家乡在哪里?你对家乡有什么样的印象?2.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课文,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边读边标注出生词、难句,并尝试理解。
(三)课堂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主题,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2.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产生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四)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段,如“母亲”、“麦田”、“小河”等。
2.教师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麦田”象征家乡的富饶,“小河”象征家乡的变迁。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课堂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如“我冒了雪,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这句话的含义。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如“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要回到那里去”这句话的情感。
(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让学生回顾课文主题和重点词语、句段。
2.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课文中的深层含义。
(二)课堂讨论1.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我”为什么会对故乡产生思念之情?2.学生分组讨论,汇报讨论成果。
(三)写作训练1.教师出示写作题目:以“我的故乡”为题,写一篇作文。
《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
一、教案基本信息《故乡》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资料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故乡》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手法及其作用。
3. 领悟小说所表达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4.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小说情节的把握。
2. 象征手法的分析。
3. 情感的领悟。
教学难点:1. 象征手法的理解与应用。
2. 小说深层情感的把握。
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小说情节,分析人物形象,解析象征手法。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 朗读法:指导学生朗读,培养语感,体会情感。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情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材:《故乡》文本。
2. 课件:包含小说情节、人物关系、象征手法的图片和图表。
3. 视频:与小说相关的影视片段(可选)。
4. 黑板、粉笔。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兴趣:提问学生对故乡的记忆,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故乡故事。
2. 导入小说:《故乡》是一篇描写故乡和人情的优秀作品,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的世界,感受其中的情感。
环节二:小说情节梳理(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2. 讲解小说情节,提炼主要事件。
3. 分析人物形象,关注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环节三:象征手法分析(15分钟)1. 介绍象征手法的概念。
2. 分析小说中的象征元素,如“月亮”、“河流”等。
3. 引导学生理解象征手法在表达主题和情感方面的作用。
环节四:讨论与分享(10分钟)1. 分成小组,让学生讨论自己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
2. 每组选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3. 教师点评并总结。
第二课时环节五:深入分析与探讨(20分钟)1. 针对小说中的象征手法,进行深入分析。
2. 探讨小说所表达的对故乡和亲人的怀念之情。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乡的感情。
环节六:情感领悟与表达(15分钟)1. 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作品中的情感。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
鲁迅《故乡》优秀教案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一」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情感态度目标了解旧中国的苦难,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重点分析、评价人物,探讨人物与主题难点学会分析人物形象教学过程一、导入简介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回顾、复习了解巩固文体知识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1.简介“小说”2.简介背景听介绍了解背景及文常二、整体感知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阅读、讨论交流理清课文脉络结构3.“我”失望痛苦地离开故乡,寄希望于未来三、熟读课文四、作业抄写生字词鲁迅《故乡》优秀教案「篇二」一、教学目的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4、体会作者在小说末尾寄予的深沉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人与人之间隔膜的根源。
四、课时一课时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鲁迅,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故乡》这篇小说自发表以来,一直被选进各种各样的语文课本里,成为语文课里的一篇重要的文章。
从小学生到中学生,到大学生,从中国到外国,人们都把它当成一部经典来阅读。
尤其是日本,对这篇小说的更是十分重视。
原因是什么,是它深刻的思想和和高超的写作手法。
这些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此文。
二、简介小说创作背景说说作者及《故乡》创作情况。
鲁迅1898年第一次离开老家绍兴,1919年12月又最后一次回故乡,接母亲来北京居住。
《故乡》便是根据这一段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
小说中写的人和事是有事实依据的,但又经过了艺术加工,有虚构的成分。
《故乡》公开课教案
《故乡》公开课教案14故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研究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师: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XXX的这篇文章,XXX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XXX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2、生了解研究目标二、整体感知(一)检测预(二)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理想,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凄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三)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请速读课文(读过的也可以跳读课文),用本人话叙说基本情节(或印象深刻的情节)2.请思考: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找出相关的词句)?以什么为线索?请根据这个线索梳理本文的主要故事情节。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根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田园——在田园——离田园”三个部分。
二、阐发人物形象,感受“悲哀”之源师:如果用一个字来表达故乡留给“我”的印象,你会想到哪个字?――――变在田园,“我”见到了许多人,个中哪两个是重点描画的人物形象?明确:XXX和XXX。
九年级语文上册部编版《故乡》教案(公开课定稿)
故乡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描写方法及作用。
3.把握小说主题,了解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文中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出示目标1.激趣导入。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关于故乡的话题,历代文人骚客唱出了许多凄婉的心声。
鲁迅先生在《故乡》中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
……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
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2.出示目标。
二、预习交流,学生主讲1.学生介绍作者。
2.展示积累的词语。
3. 链接小说有关知识。
三、自主学习,整体感知通读全文,分析本文的行文线索,梳理本文情节结构。
四、合作学习,分析人物(一)分析闰土。
1.少年好友闰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二)分析杨二嫂。
1.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她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问题?(三)探究共同原因。
问题:二人发生变化的共同原因是什么?五、质疑解惑,总结归纳1.塑造闰土和杨二嫂形象有何作用?2.总结归纳: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
六、当堂训练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环境描写,感受写作特色。
2.体会作者情感,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过程:一、复习回顾,再现形象除了闰土和杨二嫂发生了变化,文中还写到了哪些变化?二、自主学习,分析环境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1.第2段描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2.此外文中还有哪些环境描写?分别有什么样的作用?三、合作学习,把握主题分析课文第77~88节,理解作者的情感,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故乡》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
《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共3篇《故乡》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1故乡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主题。
本文将针对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这篇课文进行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2.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掌握故事的重点和细节,能够理解、分析、并运用文中相关词语和句型。
3. 培养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使他们能够对所读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批判和创新。
二、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环节1.先让学生阅读故乡的标题,猜想文章的主题。
2.问学生故乡在你们的心目中是什么?你们眼中的故乡是什么样子的?这个故乡对你们有什么意义?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并与同桌进行交流。
第二节:阅读环节1.让学生自主阅读故乡,并结合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回答下面的问题:(1)如何理解作者对故乡的依恋和思念?(2)故乡的哪些方面使作者难以忘怀?(3)作者提到的碗筷和夜里的呼吸是什么意思?有何象征意义?(4)故乡给作者带来了哪些价值和意义?2.让学生将答案分享给同桌,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进行讨论。
第三节:语言运用环节1.学生分组模仿故乡中出现的词组和句子,进行造句和表演。
(1)如日中天(2)落花流水(3)晶莹剔透(4)别具一格(5)亲情深厚(6)意气风发(7)喜闻乐见(8)细嚼慢咽(9)开怀大笑2.让学生将自己造句的成果朗读给全班,分享并鼓励彼此。
第四节:拓展阅读环节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情况,自主阅读与故乡相关的文章或书籍,可以自己选择内容。
2.让学生进行阅读体验交流,并提出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第五节:综合评价1.让学生针对本堂课进行自评和互评。
自评:你对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感悟?互评:你认为你的同桌在这个主题和这个教学环节表现如何?给出合理意见和建议。
2.让学生通过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提高自己的认知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小结通过本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故乡对人的意义和作用,并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故乡公开课教案
故乡公开课教案故乡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故乡的概念,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和归属感。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他们对故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描述自己的故乡。
教学重点:1. 学习和理解故乡的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高对故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口头和书面表达,描述自己的故乡。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故乡的定义、故乡的特点和故乡的重要性。
2. 图片和视频素材,展示不同地方的故乡特点。
3. 学生练习册和纸张,用于学生的书面表达。
教学过程:引入:1. 使用图片和视频素材,引起学生对故乡的兴趣。
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并提出他们对故乡的定义和特点的想法。
2. 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主体:1. 教师通过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故乡的定义和特点。
解释故乡对人们情感和归属感的重要性,并举例说明。
2. 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对故乡的理解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故乡的不同方面,如自然环境、人文景观、习俗传统等,并帮助学生扩展他们的思维和观察能力。
3. 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观察自己的故乡,并记录下他们观察到的特点和感受。
学生可以拍照或绘画来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
展示:1. 学生展示他们的观察结果,并用口头或书面形式描述自己的故乡。
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反馈。
2.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评价和指导,帮助他们改进表达能力和扩展词汇。
总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故乡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鼓励学生思考如何保护和传承故乡的文化和传统。
拓展活动:1. 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采访家人或长辈,了解更多关于故乡的故事和传统。
2. 学生可以组织一个小型展览,展示他们对故乡的观察和描述。
评估方式:1.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分享表现。
2. 学生的观察记录和书面表达。
《故乡》教案(13篇)
《故乡》教案(13篇)《故乡》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3﹑了解故乡杨梅的可爱﹐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是怎样把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等特点具体写出来的。
教学难点了解杨梅樹的可爱﹐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预习要求﹕1﹑借助字典﹐认识本课的10个生字﹐弄清“贪婪”﹑“吮吸”﹑“伸展”﹑“甘露”﹑“细腻”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通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中的思考。
练习2。
4﹑了解自己家乡的特产都有哪些。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情引趣﹕我们每位同学都有自己的家乡﹐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那么的值得我们怀念﹐特别是家乡的特产。
我们的家乡有什么特产﹖二﹑检查预习﹕通过演示文稿出示的生字及本课词语检查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听﹐看生字的读音是否准确。
字词交流﹐理解词义。
同桌互读课文﹐要求﹕字音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你在预习的时候﹐觉得这篇课文的哪句话或哪个自然段最难读﹐你能给大家读读吗﹖三﹑感知全文﹐了解内容﹕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想想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故乡的杨梅的﹖你还知道有关杨梅的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有关杨梅的那些知识﹖学生出示查找的有关杨梅的信息。
第二课时教学要求﹕1﹑知识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了解杨梅树和杨梅果的特点。
2﹑训练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和写作方法﹔练习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课文。
3﹑教育点﹕体会作者喜爱杨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4﹑创造点﹕合理板书﹔具体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重点﹕深入了解杨梅树的样子和杨梅果的形状﹑颜色﹑味道的特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1﹑教具﹕文字投影﹑杨梅图。
2﹑学具﹕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水果。
教学过程﹕一﹑激情引趣﹐导入谈话。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乡的杨梅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让我们观看一段录像﹐到杨梅的故乡看一看。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第15课《故乡》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故乡》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小说的主要内容,把握小说的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3. 品味小说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
4. 培养学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分析闰土、杨二嫂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的主题。
学习小说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体会其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对故乡的复杂情感,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实与个人命运的关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故乡是我们心灵的港湾,它承载着我们的回忆和情感。
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故乡》,去感受他笔下的故乡的变迁和人物的命运。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 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包括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
2. 背景介绍《故乡》选自《呐喊》,写于1921 年。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军阀混战,民不聊生。
鲁迅看到故乡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深感痛心,于是以小说的形式表达了对现实的批判和对未来的希望。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字词。
阴晦(huì) 苍黄刺猹(chá) 五行(xíng) 竹匾(biǎn) 胯(kuà) 下髀(bì) 骨愕( è) 然嗤(chī) 笑廿(niàn) 年心绪(xù) 谋(móu) 食瓦楞(léng) 寓(yù) 所缚(fù) 住鹑(bó) 鸪(gū) 伶(líng) 俐(lì) 瑟(sè) 索秕(bǐ) 谷隔膜(mó) 深黛(dài) 獾(huān) 猪鄙(bǐ) 夷(yí) 大抵(dǐ)2. 思考:课文的线索是什么明确:“我"回故乡的活动和感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人物的社会意义能初步总结,提升一定的思维能力。
抛出问题,把握主题:作者塑造闰土,杨二嫂的目的是什么?“我”在课文中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学生讨论,发言交流,相互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归纳。
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引导学生归纳本课中涉及的写作方面的特色。
二、诊测:什么是小说?主要要素?故事的叙述线索?故事情节的展开思路。
作者以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思路展开,那么,故乡留给我的印象用一个词来形容,哪一个更确切呢?(变)的确,故乡的变化太大了,不仅故乡的景致变了,而且更让我感到悲哀的是故乡的人的变化,作者是如何体现人物的变化,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又有何用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完成的任务。
(3)第一人称给人的真实感。
五.拓展延伸:谈感悟。
小结:鲁迅的文章可怕吗?套用文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一句话。用鲁迅的实践精神激励我们前进吧。
六.形成性测试:梯度训练,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布置预习:小说的三要素,我们分析了两个,还有一个是环境,请同学们回去之后,找出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分辨一下,你所找的是社会环境描写还是自然环境描写,有怎样的作用?
三:明确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标:
有人总结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大家怕不怕?怕不怕我们要通过行动来证明。
四、达标新课:
1.整体感知人物形象。
.通过朗读课文,你对文中的人物有怎样的印象呢?将你的感受以人物小传的形式写出来,跟同学们交流,看谁理解的全面,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总结人物的塑造方法。.同学们之所以能把人物理解得这么深入,除了你们的理解感悟能力强之外,那就是作者的写作功底深厚,作者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将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呢?结合你导读单中的表格分析一下。
活页教案
课题
故乡
教者
李继会
重点
揣摩描写生动的人物形象,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体会其作用。
难点
理解对比,议论在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关键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写作背景及小说的相关常识。
教法
问题引领法点拨引导以写促读
学法
自主、合作、交流
教具
教
学
目
标
1.揣摩人物形象,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2.理解对比,议论在突出主题方面的作用。
提问学生本篇文章的体裁,并说出其定义。为下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拉开序幕。
设置悬念,引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师将目标提前写在黑板上,然后适当的时候口述,强调。
鼓舞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写促读。锻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学生交流自己对人物的认识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评价。
畅所欲言谈感悟,同时进行德育渗透。
梯度练习。自主完成,全班交流,反馈纠正。
可见,要想让人物鲜明生动,就应该运用多种描写方法,体现其个性化。
‘我”在课文中有怎样的作用呢?
用一两句生动的话评价一下其中的一个人物吧。
3.把握课文的主题。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是什么呢?结合背景体会一下。
揭示了怎样的社会和个人生活?
4.总结本课的学习收获(写作特色)。
(1)对比手法突出主题;
(2)个性化的描写塑造人物;
3.体会作者多旧社会的憎恶情感以及对新生活的向往之情,引导学生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板
书
设
计
故乡
达
标
过
程
程序与内容
方法与措施
时间
一、导课:有一个人以笔代戈,战斗一生,其精神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就是----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他写的小说《故乡》。
根据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细致了解勾画,请同学们以:“我感受最深的是--------这句话,这句话通过-----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物形象概括)------(人名)的句式”说话。对人物形象有更细致认识的同时,总结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生发言的同时,老师酌情板书,体现重点。同时,总结写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