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
![大众传播学复习提纲-第九章](https://img.taocdn.com/s3/m/1e9fe6d8ad51f01dc281f1fe.png)
第九章受众第一节受众的形貌1、受众的含义:接受信息的人,既包括大众传播媒介的读者、听众、观众,也指人际传播的参与者。
2、受众的角色:①信息产品的消费者②传播符号的“译码者”③传播活动的参与者④传播效果的反馈者2、受众的特点:①从空间分布和存在的态势看:众多性、混杂性、分散性、隐匿性②从接受信息的内在机制看:自在性、自主性、自述性、归属性3、受众的类型:①积极选择者和随意旁观者②纯粹受众和介质受众⑴纯粹受众:终极受众,是指接收信息而不做“二传手”的人。
⑵介质受众:兼职受众、中介者,指介于传播者与纯粹受众之间的一些人。
③预期受众、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⑴预期受众:指传播者在想象中出现的或者在编码过程中预先假想的接受者或“收件人”。
⑵现实受众:指在现实状态下可以观其行、听其言、握其手并正在活动着的信息“成品”的人。
⑶潜在受众:隐形受众,指潜藏、内含在信息作品之中和传播过程之中,未能充分体现出来的、或者在适当时候有可能要“冒”出来接收该作品的群体。
④俯视型受众、仰视型受众与平视型受众⑴俯视型受众:在接受信息和对待职业传播者时,常以居高临下、高人一等的心理和面貌出现。
⑵仰视型受众:以一种尊敬、仰慕、狂热、遵从的心态对待传播者及其所传信息的人群。
⑶平视型受众: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人数最多的受众。
补充(课件):⑴根据对信息的关注程度和内容的范围,可以分为一般受众和专门受众。
⑵根据接触媒介方式的差异,分为读者、听众、观众,以及网络的浏览者。
4、受众的基本权利:选择权(基本权利)、知情权、表达权、反论权、监督权、隐私权第二节受众研究的理论1、个人差异论:该理论认为受众是有分别的,即根本不存在统一不变的大众传播的受众,不同的人,对信息有不同的选择和理解进而有不同的态度和行为。
2、社会类型/范畴论:(“个人差异论”的延续)该理论认为,受众是可以分类的,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由于受众在某些方面的相同或相近,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类型。
传播学教育教案(915)
![传播学教育教案(915)](https://img.taocdn.com/s3/m/f48009b1524de518964b7da8.png)
第九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这一章要重点掌握:集权主义媒介规范理论,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社会责任理论,民主参与理论一般来说第一节不做重点把握,把社会制度,传播制度大概把握一下就可以了。
控制研究:考察和分析各种制度因素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作用是传播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包括两个方面: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响;考察传媒机构的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的制约。
第一节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一定的社会制度对大众传播的控制,体现为一定形态的传播制度。
传播制度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和控制作用的部分。
它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媒介控制问题:(一)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媒介控制的主要方面):1、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
(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确立传播体制的前提)2、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
3、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4、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援助。
(优惠政策;信息高速公路)(二)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垄断资本控制传播事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1、以强大的资本为后盾成立超大型媒介联合企业,实行垄断。
2、通过控制的议会党团或院外活动集团对公营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干预。
3、通过提供广告或赞助来间接地控制和影响其他中小媒介的活动。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三)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1、个人的信息反馈。
来信、来电、来访,批评和建议。
最常见的受众监督方式。
2、结成受众团体,以群体运作方式对媒介活动施加影响。
3、诉诸于法律手段。
4、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公众利益”是制约传媒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则。
美国电信法中设有“公正原则”。
第二节关于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归纳了六种关于传播制度的“规范理论”:极权主义理论;自由主义理论;社会责任理论;苏联的共产主义媒介理论;民主参与的媒介理论;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理论。
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
![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https://img.taocdn.com/s3/m/ce2a980f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89.png)
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大众媒介的社会责任摘要摘要::在现代社会,大众媒体不仅以其特有的视角和特定的方式报道社会、解释社会、分析社会,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还以它独立的意志和价值标准影响社会、引导社会。
引导社会。
引导社会。
面对强大的媒体,面对强大的媒体,不仅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会和文化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工作、工作、外观和内心都将被重塑。
外观和内心都将被重塑。
因此媒体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因此媒体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应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
现本文将从传播学的角度就大众传播承担着的社会责任问题进行探讨。
进行探讨。
关键词:大众传播;社会责任;传播学关键词:大众传播;社会责任;传播学一、传播者一、传播者大众传播者拥有传播的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相伴而生。
他们所从事的活大众传播者拥有传播的权利,也有应尽的义务,权利和义务相伴而生。
他们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活动和职业活动,动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活动和职业活动,因而,因而,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们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相应的社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责任。
传播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指导人们在信息选择中避免失误。
这就表明传播为人们的行为选择提供了必要的信息,指导人们在信息选择中避免失误。
这就表明信息传播者与受众在传播效果的追求上是一致的,受众对传播者是信赖的,而这正是传播者所要承担的主体责任。
大众传播者是一种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活动,如果他违犯了信息真实性的原则,违犯了向公众提供他们所需要信息的任务,从而造成人们在行为选择中的各种重大失误,重大失误,自然应当承担责任,自然应当承担责任,自然应当承担责任,包括道义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
包括道义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
包括道义上的责任和法律上的责任。
大众传播者无论对于信大众传播者无论对于信息的选择,息的选择,还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方式,还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方式,还是向受众提供信息的方式,都具有相当的自由权和主动权,都具有相当的自由权和主动权,都具有相当的自由权和主动权,这就决定了他们必这就决定了他们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会控制-657
![社会学概论--第九讲社会控制-657](https://img.taocdn.com/s3/m/d33adb520242a8956bece4c6.png)
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 社会成 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 与制约。
舆论主要有两种形成机制: 一是由社会公 众自发形成, 这种自发形成的舆论是社会 成员的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 体现为社会 系统的自在控制
二是由社会组织体系有意识、有目的地通过大 众传媒广为宣传而形成, 这种自觉形成的舆论是 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的自觉把握和导向,体现 为社会系统的自为控制。与社会自在控制相比, 自为控制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有明确的主体、客 体和明确的目的, 体现了社会成员对社会运行主 动权的把握
▪ 2.心理学解释
弗洛伊德(S.Frud)为代 表:本能理论
认为侵犯是人的本能行为, 是与生俱来的。发生侵 犯行为的动因来自人的 内部。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挫折 是侵犯的诱因,在它的 作用下,人很可能以侵 犯行为缓解挫折感
3.社会学解释
(1)差异交往理论 该理论的基本假设是:所有的人都要经历一个 社会化的过程,他们学到了什么取决于他们在社 会化过程中同什么人交往 . 与越轨人员交往密切会 促使越轨行为发生。
1.生物学解释 龙勃罗梭认为越轨是 由于遗传而得来的生 物学上的变态的结果。
1、犯罪者通过许多体格和心 理的异常现象区别于非犯罪 人。 2、犯罪人是人的变种,一种 人类学类型,一种退化现象。 3、犯罪人是一种返祖现象, 是蜕变到低级的原始人类型。 4、犯罪行为有遗传性,它从 C.龙勃罗梭(C.Lombroso) 犯罪天赋中产生。
法律的局限性:
法律作为社会控制手段过程中也有其无能为力的 地方,有的领域和场所是不适宜用法律的方式调 整和规范的。
有些在道德上重要但又不能在法律上予以执行的 义务很难加以把握;
法律对侵犯了重大利益但又微妙模糊的行为方 式往往是无能为力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_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5c3c852e0912a2161479296c.png)
大众传媒与社会控制———论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章 辉 美 内容提要 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社会控制的工具和手段,大众传媒主要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建立和巩固信仰、社会暗示及教育实现其社会控制功能;大众传媒既有社会控制的正功能,也有负功能。
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将对社会控制产生消极的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对社会政策的过度干预会削弱正式控制力量、舆论导向的不确定性影响控制效果、不合理的社会暗示容易误导社会成员、公众对大众传媒的过度依赖影响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
认识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正视大众传媒的负功能对社会控制的消极影响,有助于更好地实现社会控制,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大众传媒 社会控制 功能 作用机制一、大众传媒的社会控制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随着信息网络和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大众传媒正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基于大众传媒影响力的日益扩大,有学者将大众传媒权力称为与传统的立法、行政、司法权并立的“第四种权力”,而大众传媒机构则被称为“政府的第四部门”。
相对于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和军权等有形的、刚性的权力而言,大众传媒权力是一种无形的权力,也是一种柔性的权力,它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推动着人类教育的发展,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于潜移默化中达到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有效控制,从而成为现代社会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大众传媒通过舆论导向与舆论监督实现社会控制所谓舆论,是指多数人对社会生活中有争议的事件发表的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
作为蕴藏在人们思想深处的共同心理倾向,舆论通过带有价值判断的社会评价,如对某种具体的价值观或行为方式的褒扬与赞赏或批判与谴责,造成一种社会氛围,从而对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一个人关于他自己和他的行为的看法,极大地受着公众意向的影响”,①也就是说,在舆论所形成的社会氛围的影响下,社会成员通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服从舆论的导向与制约。
社会大众传播-第九章 从功能到传播效果3.25V2
![社会大众传播-第九章 从功能到传播效果3.25V2](https://img.taocdn.com/s3/m/745b51f72cc58bd63186bd60.png)
宣传技巧的用途:
用于政治宣传和战争宣传; 用于广告和公共关系; 对广大社会公众来说,了解宣传技巧可以做一个清醒的信息 接收者。
枪弹论的缺陷:
1、没有实证研究的支持; 2、忽略接收者的个人差异,一个大众传播的内容不可能对 所有人都产生同样的效果。
①有限效果论认为传播效果主要体现在态度的转变上,而不是 态度的加强。 ②有限效果论只考虑传播效果对态度的影响,未考虑对其他方 面的影响。 ③有限效果论只考虑对个人的传播效果,未考虑对社会和群体 的传播效果。 ④有限效果论只考虑短期的效果,未考虑长期效果。 ⑤有限效果论只从传播者立场上来考虑传播效果,没有从受众 的角度考虑。
劝服效果理论
①一面说与两面说 1945年,改变“速胜论”态度的实验 两个组: A组收听一面说的材料;B组收听两面说的材料 (1)原来态度的不同 (2)教育程度的不同
劝服效果理论 ②防疫论 1953年,“苏联能否大量制造原子弹”反宣传实验 两个组: A组接受一面说材料,然后接受反宣传; B组接受两面说材料,然后接受反宣传。 防疫论: 两面说材料有助于受众增强对于反宣传的抵抗力。美 国学者威廉· 麦圭尔(William Mcguire)等人通过大量实验证明, 一个受传者面对的说服性信息(病毒)越强,对他构成的危害越 大;受传者的防御(免疫)能力越强,抵制说服性信息(病毒)的能 力也就越强。
• 地位授予功能、强制执行社会规范、麻醉 的负功能(假事件、媒体审判、网络追杀 )
• 4、霍顿提出大众媒体(电视)具有准社会 关系和准社会互动的功能。
(二)修正的功能研究:知识沟假说 功能主义视角下,知识沟假说的提出 《芝麻街》1960
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
![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https://img.taocdn.com/s3/m/c2b6d1a8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f.png)
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大众传播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具有多重功能和影响力,不仅塑造了个体和社会的认知、行为和价值观,还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效果。
本文将简述大众传播的功能与效果,重点关注信息传递、社会控制、文化传播、社会变革等方面。
首先,大众传播是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
它以极快的速度将信息传播给广大受众,确保了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通过大众传播,人们能够了解国内外时事、掌握市场动态、获取科技进展等重要信息。
此外,大众传播还承担着预警和科普的作用,及时向公众传递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威胁的信息,提高社会的应急能力和公众的防范意识。
其次,大众传播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
它通过传递社会规范、道德伦理等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的行为和态度。
大众传播通过表扬和批评、正面和负面报道等方式,塑造社会舆论和价值取向,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同时,它也监督着政府和企业,促进公共事务的透明度和责任担当。
再者,大众传播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重要渠道。
它通过电影、电视、音乐、书籍等媒介将各种文化元素传递给受众,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大众传播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推动了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大众传播在社会变革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它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历史上,许多关键的社会变革都是由大众传播所推动的。
例如,媒体报道揭露了社会不公和腐败现象,激发了公众的抗议和反抗;媒体的宣传和动员,推动了环保运动和公益事业的兴起。
第一部分:大众传播的功能1. 信息传递和沟通大众传播是一种有效的信息传递工具,它将新闻、事件、观点等信息传递给大众。
这有助于人们了解世界,参与社会和政治生活,并做出知情决策。
2. 社会控制大众传播可以传播社会规范和价值观,有助于社会控制。
它通过媒体的内容和呈现方式塑造了道德标准和社会行为规范。
3. 文化传播大众传播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我们的社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传播的社会控制方式
![传播的社会控制方式](https://img.taocdn.com/s3/m/b2fcf4daaa00b52acfc7ca54.png)
下 面 我 们 具 体 讨 论 社 会控 制信 息 传 播 的 各方面 。 政治 的控制 政 治控 制集 中地体 现在 权 力组 织 ( 诸如 政府、 议会、 法 院、 执 政 党和 其他 拥有社会权 力的组织 ) 对各种传播 方式、 路径 的行政或党务管 理上。管理 的手段种类繁 多, 诸如给予 倾 向权力组织的传播者提供 内幕新 闻的优惠或特权 , 反 之则 作 出种 种 限 制 和 处 罚 ; 直 接 或 变 相 地 资助 某 一 传 播 机 构 , 在 传播渠道 和信息 源方面给予方便, 反 之则堵塞信息渠道 ; 征 收高额 保证金和 知识税 ( 这种 方式主要发生在 1 9世 纪 ) 。 最 严厉的政治控制是宣布 中止 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 出版 自由权 利, 军 事 政 变 当局 通 常 采 用 这 种 专 制 的控 制 手 段 , 并 以 暴 力
传 播 的社会 控 制 方式
陈力丹
( 中国人 民 大 学新 闻 与社 会 发 展研 究 中心 北 京 1 0 0 8 7 2)
摘 要: 本 文讨 论 各 种从 外 部 对 传播 的控 制 , 即 社会 的控 制。 从 人 与社 会 的 双 向运 动过 程 看, 可 以 通过 社 会 控制 使 社 会 不偏 离行为秩序 化, 保证社会整 合的正常运转。 而社会控制的 重要 手段便 是 对传播 的控制。 传播 的社会控 制主要表 现在政 治控制和 经济控制两方面, 还有比较软性 的文化控制、 信息接 受者的控制和传播技术的控制。 控制会产生效果 , 但 即使 最严 格的政治控制 , 也是有限的, 因为任何外部控制只能提倡或阻 止 制止 某 方 面 的 内容 , 但 无 法阻 止 内在 思 想 的发 生 和发 展 。 关键 词 : 传播 的社会控制 政治的控 制 经济的控 制 文化 的控 制 信 息 接 受 者 的 控 制 传 播 技 术 的 控
第九章社会控制
![第九章社会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bab531449b6648d7c1c74680.png)
思考题
社会控制的功能与方式? 我国当前社会的越轨行为与控制?
三.越轨行为及其控制
(一)越轨行为及其类型 1.越轨行为的含义: 个人或群体违反其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 2.越轨行为的类型: (1)不同程度的越轨行为:不从俗行为、不道 德行为、违纪行为、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 (2)个人越轨和群体越轨。 (3)正向越轨(过)和负向越轨(不及)。
二、 社会控制的方式
(一)习俗、道德和宗教 1.习俗——风俗和习惯 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有优劣之分。 良风美俗和陈规陋习。好的习俗维系关系, 形成和谐进取的氛围,是积极控制。陈规 陋习维护旧秩序,控制是消极的。
二、 社会控制的方式
2. 道德——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 的总和 靠人们的信仰、社会舆论促使人们自觉遵 守社会的行为规范。统治阶级都十分重视 道德的控制作用。如中国。但道德作用有 限,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的控制 (1)正式控制:利用比较成型,正规的规 范来约束人的控制方式。文字表达,正式 发布,如法律、条例,规章。 (2)非正式控制:使用不那么成型的规范 约束人的控制方式。不成文、非系统化的。 道德、信任、群体压力等。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3.外在控制和内在控制 (1)外在控制:感觉外在社会环境对其的 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 会规范。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如法律制裁、 纪律约束、舆论压力。 (2)内在控制:接受和内化社会或群体的 价值规范,自觉实践角色规范。自我控制, 自觉,慎独,克己。
(二)政治、法律和纪律 1.政权的社会控制作用 强有力。惩罚、威慑或暴力外,还应用教 育方式,灌输价值观念,提倡行为方式, 教化国民,使其自觉按规则行事。“王霸 并用”,“德法合一”。 法律的控制作用最权威、严厉、有效、普 遍。
社会学第九章 社会问题
![社会学第九章 社会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4f123d0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0f31651.png)
(1)受关注的时间长度不同。 (2)性质不同。 (3)表现形式不同。 (4)涉及范围不同。
(5)推动的媒介不同。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
一、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范的角度
1. 社会病态论 2.社会解组论
3.价值冲突论 4.行为偏差论
5.标签论
二、其他角度
一、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范的角度
3.价值冲突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利益不 同,人们对同一问题会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评判标 准和不同的立场、态度等等,因而在采取某种措 施改变某一社会现象时,常常会引起群体间无休 止的冲突。
一、社会越轨和社会失范的角度
4.行为偏差论 代表人物罗伯特·墨顿 该理论认为,社会问题违反规范期望,其行为
第三节 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二、社会热点与社会问题的区别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1. 利益受损集团的强烈不满和呼吁。
2. 社会敏感集团及社会上某些有识之士的呼 唤。
3.社会舆论集团及大众传播媒介的宣扬和推动。
一、社会问题的界定过程
4.公众普遍的认识和接受。
5.社会权力集团的认可与支持。
第二节 社会问题的特征
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
二、社会问题的特殊性特征
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
(1)绝对性
任何社会都有社会问题;
不同社会有相同的社会问题。
(2)客观性
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对社会问题认识有一个过程。
一、社会问题的普遍性特征
(3)复杂性
起因多样;
相互关联;
相互转化;
解决问题的复杂性;
不同社会集团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同。
论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受众的关系
![论大众传播与社会控制、受众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b56b5015b7360b4c2e3f64ac.png)
增 的效 果 。 由于 具 有 以上 几 种 功 能 ,大 众 传 媒 正 如 加 拿 大传 播 学 麦 克 鲁 汉 所 说 ,真 正 成 为 “ 体 的 延伸 ” 它使 受 众 看 到 、 到 人 。 听 自 己难 以 直接 看 到 、 到 的 事 , 到 自己 听 想
增 值 力— — 即信 息 一 经 传 播 后 其 影
响得 到 扩 展 . 际 传 播 、 人 团体 传 播 是 线 状 和 扇 状 传 播 . 传 对 象 是 个人 或少 数 人 , 受 而 大 众 传 播不 同 , 辐 射 状 的 , 传 对 象 是 受
人数众多 . 因而 一 经 大众 传播 , 往 会 产 往 生 广 泛 的 社会 影 响 。一 个 农 民的 致 富 经 验 .如 果 仅仅 是 依 靠 人 际 传 播 和 团 地 传 播 , 影 响 所 及 很 可 能仅 是 一 个 村 、 个 其 一 乡 或 一个 县 。 如果 经 全 国性 的 大 众传 媒 报 道 . 就 可 能 影 响全 国 , 为 广 大农 民 它 成 的 共 同财 富。 是 量 的增 值 。 众 传播 的 这 大 增 值力 还 表 现 为 质 的 增 值 。 大众 传 播 媒
体 往往 具 有 权 威 性 ,特 别 是权 威 部 门 主 办 、历 史 悠 久 、享 有 声 誉 的媒 体 更 是 如 此 . 此 . 们 往 往 有 一 种 感 觉 , 上 报 因 人 凡
新闻学概论期末总结重点
![新闻学概论期末总结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3a986a5f79563c1ec5da717c.png)
新闻学概论期末总结重点2、报纸、广播、电视的定义。
一、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二、广播电台: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三、电视:以无线电波(或导线)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媒体。
3、中国官方第一家广播电台:1923年初,美国记者奥斯汀利用华商资本在上海外滩开设”中国无线电公司”,呼号为ECO,一月24日正式播音,播送音乐和新闻,被认为是中国第一家广播电台。
4、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家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延安的新华广播电台呼号XNCR。
发射功率300瓦。
5、世界上流行的三种彩色电视制式:美国、加拿大、日本、台湾、菲律宾、韩国、NTSC。
德国、中国、澳大利亚、英国、丹麦西班牙、巴西PAL。
法国、匈牙利、保加利亚、捷克。
伊朗、伊拉克SECAM。
第六章新闻事业的发展及其基本规律1、新闻媒介的所有制的基本类型,并能够判断不同新闻媒体的性质。
1、私营媒介。
一、董事会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媒介的财政预决算,任命媒介的负责人,确定媒介的基本方针。
二、依托财团。
三、以营利为目的。
四、广告是主要收入来源。
五、迎合受众。
六、监督政府有一定的力度。
2、公营媒介。
一、相对独立的管理机构。
二、半官方机构。
三、以视听费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
四、强调对公众负责。
五、不播广告。
3、国营媒介。
一、完全依赖政府。
二。
政府的宣传机构。
三、节目严肃但呆板。
2、报纸、广播、电视的特点。
报纸的特点。
一、记录性好,便于读者反复阅读,深入研究,并可作为长期的资料保存。
二、选择性强,便于读者自由安排时间、自由挑选内容来读。
三、材料运用自如,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纵横数万里,上下数千年,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的描绘到本质的揭示,从人的外表到人的内心活动,都可以跃然纸上。
广播的特点:一、传播迅速,时效性强。
二、渗透性好。
三、对象广泛,群众性强。
电视的特点:一、强烈的现场感。
传播学概论8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传播学概论8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9c1ec33a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35.png)
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法制和行政管理:包 括对传媒的创办进行审批、登记,分配传播 资源
限制或禁止某些信息内容的传播
① 与国家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关的内容 ② 国家安全及国防机密 ③ 名誉侵权和隐私侵权 ④ 淫秽和非法出版物 ⑤ 对公众利益和社会文明风气有害的其他内容
对传播事业的发展制定总体规划或实行国家 援助
① 美国《1996年电信法》,提出“信息高速 公路”计划
② 我国在每个五年计划中大力发展媒介和文化 产业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大众传播的控制研究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控制研究 控制研究的三项内容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利益群体和经济势力的控制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指社会上的各种因素和 力量对大众传播实施的控制。
控制研究:在传播学中,“控制”这一术语可 以细分出两层意思。一层是指传播者对信息流 通所进行的干预和影响,左右和操纵;另一层 意思指传播者受其时代与社会的制约,不得不 屈从于外界施加在自己身上的诸多政治的、经 济的、法律的、文化的压力,从而成为某种意 志的代言人。
市民》 诉诸法律手段 通过影响媒介的销售市场来制约媒介活动。
具体来说,控制研究包括三项内容:一是分析 传播者的施控行为,如把关研究及理论(即把 关与施控);二是分析传播者的现实受控情况, 如传播制度的几种规范理论;三是从理论上概 括各种不同的控制形态,如政治控制、经济控 制、受众控制、自我控制等(即受控的理论分 析)。
传播制度体现的是社会制度或制度性因素在 各个方面对传播媒介活动的制约与影响。它 体现了全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
第九章大众传媒与社会
![第九章大众传媒与社会](https://img.taocdn.com/s3/m/803d042f763231126fdb111f.png)
三、当代中国传媒新的生态环境
• 1、全球化时代
紐時:摩通曾秘密僱用溫家寶女兒 11月14日 22時23分
2、高风险社会
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 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 社会发展阶段,在这样的社会里,各种全球性 风险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威胁。 • 食品卫生与环境保护议题。 •
2、实现社会系统总目标
• 媒介系统作为社会子系统,必须为社会 总目标服务:媒介系统是现存社会制度的 一部分,它是维护既有社会秩序的。
3、实现个人的社会化
• • • • 媒介在个人社会化的作用表现在: 理解。理解自我;理解社会。 导向。行动导向;相互导向。 娱乐。单独娱乐;社交娱乐。
4、促进社会整合
• 1、塑造国家形象 • 国家形象:其他国家或个人,组织,和政府对该 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 • 国家的媒体形象:媒体报道和媒体言论所塑造的 国家形象,是国际舆论对该国的总体评价。 •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最大无形资产。国家 形象的作用: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融资能力、吸引 外资、吸引旅游的能力、拓展外贸的能力、不同国籍 间的人际交往。
现代经济对于大众传媒的决定性 影响主要体现在:
• • • • 1、经济体制制约着大众传媒功能的发挥; 2、经济体制决定着大众传媒的运作方式; 3、经济发展推动了大众传媒快速扩张; 4、经济发展为大众传媒的发展提供了雄厚 的物质力量。
二、大众传媒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 收集、发战”、“输出革命” • “经济大国”、“改革开放” • “中国威胁论”
当代中国媒体形象的特点
• 1、本国媒体形象和外国媒体形象的不一致性 • 2、真实国家形象与媒体形象的不一致性 • 3、期望国家形象与实际国家形象的不一致性 • 中国应有的国际形象:真实,客观,不必 强求完全的正面形象
9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9章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71c0265561252d381eb6e01.png)
一、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制 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威权主义理论属于一种绝对控制的传 播体制和观念。威权主义媒介规范理 论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 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
• 威权主义(authoritarianism),由authority( 权力,权威)一词而来。
–1910年12月,资政院把原有的《大清报律》修订为 《钦定报律》,由皇帝颁布实行。
• 极权主义Totalitarianism与大众传播
• 形成于20世纪初叶垄断资本的统治确立、工人 革命运动高涨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流行于 德国。 • 法西斯主义是极权主义传播制度中的重要实践 和表现,其宣传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方针是至高 无上的领袖与国家意志。它通过积极的强制改 造使传播媒介成为国家和战争的宣传机器。
–“我们永远不能确信我们力图窒闭的意 见是一个谬误,即使我们确信,要窒闭 它也是一个罪恶。” –“凡是压毁人的个性的都是专制,不论 管它叫什么名字,也不论它自称是执行 上帝的意志或者自称是执行人们的命令 。”
–“国家机器的作用越强大,人们的自由 就越难保证。”
• 最早的两个宪法性文件是1789年的法国《人权 宣言》和1791年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
第九章 传播制度与媒介规范理论
• 对传播制度的研究(控制研究)包括两个方面:
–1、考察外部制度对传媒机构及其活动的控制和影 响。(外因) –2、考察内部制度对信息的生产、加工和传播活动 的制约。(内因)
本章主要涉及第一个方面
第一节 传播制度与媒介控制
传播制度: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大众传播活动直 接或间接地起着制约控制的部分。 传播制度是 社会制度的反映。 所有社会制度都要对它们的媒介进行控制, 这种控制体现在国家和政府的控制、利益集团 和经济势力的控制、广大受众的社会舆论控制。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
![第九章 大众传播的社会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288de304a6c30c2259019e90.png)
传播制度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规范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规范
•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 国际传播学界关于“控制分析”的学习,最有影响的就是
• 1、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
• 2、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 • 3、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
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
• •
• • •
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以盈利为目的
的一种传播体制。
特点:
在所有制形式上,媒介为私人所有。 经济上独立,可以代表公众监督和批评政府。 注重市场,关注受众需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 信息产品,以商业利润为目的。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
• 国家发展优先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 中提出。
方针:媒介的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一致; 内容:优先宏扬本国文化和民族语言; 国际合作: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 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与自由的关系:应当既是自由的,又是负责的; 与国家的关系: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权力可介入加以检 查、干预、乃至直接管制。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与大规模、单向、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双向、平等参与 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规范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政党领导下,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 持一致,将方针政策,及时准确的贯穿到报道和言论等业务中;
Thanks!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要授课内容:
• 第一节
• 第二节 • 第三节
大众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
大众传播制度研究 大众传播信息法律规范
第一节 大众传播社会控制的类型
• 1.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
• 2.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 • 3.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4.媒介组织的内部控制
第二节 大众传播制度研究
• 1、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
• 2、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 • 3、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
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
• •• • •来自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以盈利为目的
的一种传播体制。
特点:
在所有制形式上,媒介为私人所有。 经济上独立,可以代表公众监督和批评政府。 注重市场,关注受众需要和兴趣,有针对性地提供 信息产品,以商业利润为目的。
• 一、传播制度的媒介规范理论
• 二、大众传播体制的三种基本类型
第三节 大众传播信息法律规范
• 一、新闻出版法律
• 二、广播电影电视传播法 • 三、大众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
国家和政府的政治控制(最主要)
• 控制目的:保障媒介为国家制度、意识形态以及
各种国家目标的实现
• 控制性质:直接控制(主要方面,而非唯一)
• ⑵通过其控制的议会党政团体对公营媒介活动进行干预。
• ⑶通过赞助、广告来间接的控制中小媒体。
广大受众的社会监督控制
• 控制目的:行使受众的正当社会监督权利,保证传播活动
的真实、健康、使受众的利益不受到伤害。 • 控制手段主要有: • ⑴个人反馈。就是通过信件、电话或者访问等个人生活中 常用的通讯方式直接向媒体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是最简单、 最常见的一种手段。 • ⑵组成或加入针对受众的社会组织。依靠群体的力量对媒 介施加影响,这种手段较为有效,但个人的意见可能要屈
3.民主参与理论:
• 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巴隆提出的媒介接近权概念。 向民众开放,允许个人和群体的自主参与。美国和德国等 规定商业电视必须开设“开放频道”,允许参与。 • 主要观点:
任何民众个人和弱小社会群体都拥有知晓权、传播权、对媒介的 接近和使用权、接受媒介服务的权利;
媒介应主要为受众而存在,而不应主要为媒介组织、职业宣传家 或广告赞助商而存在;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
• 国家发展优先理论:英国学者麦奎尔在《大众传播理论》 中提出。
方针:媒介的方针应与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一致; 内容:优先宏扬本国文化和民族语言; 国际合作:应优先发展与地理、政治和文化比较接近的其他发展 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与自由的关系:应当既是自由的,又是负责的; 与国家的关系: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国家权力可介入加以检 查、干预、乃至直接管制。
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
• 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以宣传政府和政 党观点、立场、方针、政策为主要目的一 种大众传播体制。 • 特点: • 归国家或政党所有。 • 主要目的和基本任务是宣传、鼓动,为政 治服务,为政党的目标服务。 • 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国家拨款,不以盈利为 目的。
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
• 是建立在社会公共利益和目标基础上的非 商业传播制度。 • 特点: • 是社会所有的独立的公共传播机构。 • 具有相对独立性,为政府或财团左右。 • 经费来源于广播电视的收听收视费,社会 各界的赞助,政府少量的拨款,小部分广 告收入。
Thanks!
报刊必须对当权者负责,维护国王和专制国家的利益; 必须绝对服从于权力或权威,不得批判占统治地位的道德和政治 价值;
政府有权对出版物进行事先检查;
对当权者或当局制度的批判属于犯罪行为,给予严厉的法律制裁。
1.自由主义媒介规范理论:
• 主张实行自律的“观点的自由市场”和“意见公开的自由
竞争”,是17、18世纪对集权主义斗争中形成,1644年 英国密尔顿的《论出版自由》,名言“真理只有在自由而
二、广播电影电视传播法
• 主要法规是2002年2月1日实施的《电影管 理条例》和1997年9月1日实施的《广播电 视管理条例》。 • 见书P268-273
三、大众传播者的权利与义务
• (一)大众传播主体的权利 • 主体主要包括信息的创作人、编辑出版人、发行人及受众 等。 • 1、编辑权 • 2、采访权 • 3、著作权 • 4、取材秘密权或“消息来源保密权” • 5、安全保护权 • (二)大众传播主体的义务 • 1、维护国家安全和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 • 2、尊重公民隐私权的义务 • 3、尊重公民名誉权的义务
传播制度理论:《报刊的四种理论》
•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自由主义媒介规范 社会责任理论 民主参与理论
•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规范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规范
• 发展中国家的传播制度和媒介规范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 国际传播学界关于“控制分析”的学习,最有影响的就是
报道以正面宣传为主,将大众吸引到党中央周围,激励他们的积 极性,对消极和落后想象的批评不能占主要位臵,注意分寸,增 强人们对前途的信心;
发挥媒介的独特舆论监督作用,媒介自身也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 党性原则:思想上保持一致,政治上宣传方针政策,组织上接受 党的领导。 目前改革的目标是强化经济功能,自身也向经营方向发展。
总结:
• “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脱离社会现实
去奢求什么理想的传播体制,只能从社会
现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出发,去探
索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传播
体制,不断地建设、发展和完善各种社会
条件下各具特色的传播体制,使大众传播
更好地为人类社会服务。
一、新闻出版法律
• 1、调整新闻出版活动与社会公众利益之间的法律 关系。 • 保障公民的新闻出版活动的自由权利。 • 保障新闻出版活动与受众之间的法律关系。 • 2、确立行政管理部门和新闻出版单位之间的管理 与被管理的关系。 • 批准登记制是我国新闻业管理的基本制度之一。 • 新闻行政管理机关对新闻机构和新闻活动中的违 法违规行为依法行使行政处罚权。
公开的斗争中才能战胜谬误。” 1859年米尔的《论自
由》。美国的宪法第一修正案。主要内容:
任何人都拥有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 除人身攻击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它是合法的; 新闻出版不应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出版内容不受强制; 真理和“谬误”的传播必须同样得到保证。
2.社会责任理论:
媒介组织内部控制
•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 一是指传播媒介通过组织制度、报道方针等对 新闻或信息的收集、选择、加工和报道过程的 控制;
– 二是指传播媒介通过制定职业纪律或道德准则
来规范传播活动和传播工作者的职业行为。
大众传播制度
• 是指由国家通过法律确定的大众传播媒介 组织的总体结构以及国家对大众传播活动 进行协调和管理的制度体系;换言之,也 就是大众传播事业机构设臵、管理制度和 经营方式的总称。 • 具体内容包括: • 1、国家或政党与大众传播事业的关系; • 2、传播媒介的所有者怎样对传播事业进行 控制。
施拉姆、赛伯特和彼德森三人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 一书。该书阐述了四种大众传播制度理论,包括: • ⑴极权主义传播理论; • ⑵自由主义传播理论; • ⑶社会责任传播理论; • ⑷苏维埃共产主义传播理论;
极权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
• 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阶级
服务,始于15世纪的欧洲封建专制社会。内容:
服于群体中的多数意见。
• ⑶采取法律手段。当受众受到假新闻或假广告的欺骗,甚
至是受众的隐私或人格受到媒介侵害时,他们可以诉诸法 律,要求对传媒的制裁。 • ⑷拒绝媒介产品。对于品味低下、品质粗糙的媒介产品, 受众可以不去接触,以使该产品的市场萎缩,以此来表达
自己的不满。
• ⑸形成社会舆论。公众在各自所处的交往网络中对媒体内 容予以评价,可能会形成舆论并对媒体产生压力。
• ⑶对某些传播内容实行强力限制或禁止。 • ⑷对大众传播事业从总体上进行规划,或以国家援助的形 式给与扶持。
经济势力和利益群体的控制
• 控制目的:通过媒介维护自身的利益,传播自己
的主张,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生活。
• 控制手段(资本主义社会):
• ⑴以强大资本后盾成立超大型传媒企业,实行垄断。
• 对自由主义的修正,美国报刊自由委员会,1947年《自
由与负责的报刊》。 • 内容原则:
无绝对自由传媒机构必须对公众和社会承担责任和义务; 新闻报道和信息传播符合真实、正确、客观、公正。把握事件的 真实意义; 在法律和制度范围内的自我约束,不煽动犯罪,宗教或种族歧视; 政府必要时应该干预新闻传播活动; 受众有权要求媒介从事高品位的传播活动。
社会各群体、组织、社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媒介; 与大规模、单向、垄断的大媒介相比,小规模、双向、平等参与 性的媒介更合乎社会理想。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媒介规范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传播制度及其规范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政党领导下,在政治上必须和党中央保 持一致,将方针政策,及时准确的贯穿到报道和言论等业务中;
• 控制手段:法律、法规、政策
控制范围主要包括:
• ⑴规定传媒组织的所有制形式,这是政治控制的主要内容 和主要手段。
公营机构:BBC,NHK,VOA。通过立法,非盈利。
私营机构:ABC,CBS,NBC,FOX,必须转播公营电视台的节 目。
• ⑵采用法制和行政手段对传播媒介的活动进行管理。
创办的审批、登记;分配传播资源;监督管理
三种体制各有利弊:
• 商业经济型传播体制不受政府干涉,能充分发展 舆论监督作用,有利于民主政治的运行,但容易 走向低俗化、媚俗化;经营权向少数特权阶层集 中,容易成为维护大垄断资本家利益的工具。 • 政治宣传型传播体制不以追求商业利润为目的, 传播内容比较严肃、健康、高雅,但极少考虑消 费需求,易脱离受众;有利于统一国家意志,但 不利于民主化进程。 • 公共传播型传播体制能够避免经济势力和政治势 力对传播活动的操控与控制,能更好地为社会服 务,为公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