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有关公共政策的各种理论
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
![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bfc5363afad6195f312ba65c.png)
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篇一:公共政策学读书笔记】第一节公共政策的定义一、政策概念的演绎:从词源学上来分析,中国古代并无“政策”这一固定的社会科学范畴,只有“政”与“策”两个分开的词。
“正”的含义是“规范”、“控制”。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政者,正也”。
术也”。
若将两词合起来则为“规范的计谋”。
中国现在使用的“政策”一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从日本传来的。
汉唐以后中国许多汉字传入日本。
日本文字中出现“政”与“策”。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又受西方文化影响,出现西方文字。
日本人在接触到英文“policy”以后,就翻译为“政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对外开放,该词在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明治维新期间又传回中国。
另一说是由西方在中国的人士翻译出来的。
据载,英国传教土李提摩太,他曾在1895年上书清朝廷一份《新政策》,其内容是要求清政府设置新政部,聘请英美等国人士来主管新政。
其后,梁启超在1899年所写的《戊戌政变记》中开始使用“政策”一词,他认为:中国之大患在于教育不兴,人才不足,皇上政策首注重于学校教育之中可谓得其本矣。
后来,孙中山也在文章中使用“政策”这一概念。
此后,政策一词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在中国古代,虽然没有现成的“政策”概念,但是,与“政策”具有相同意义的语词却早已存在。
人们早已在“政策”的系列上使用其他丰富多样的概念,如“路线”、“战略”、“方针”、“策略”、“计划”、“措施”等。
可以将“路线”、战略”看作是“总政策”;将“政策”、“方针”看作是“基本政策”;将“策略”、“计划”、“措施”看作是“具体政策”。
在当代汉语中,人们在使用“政策”一词时,在多数情况下也是将“政策”与“公共政策”通用,讲“政策”时多指“公共政策”。
如《辞海》中,“政策”被解释为“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
因此,中国的公共政策研究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将中国历史上大量的有关上“规范的计谋”的知识、理论与方法同现代的公共政策结合起来。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重点解析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重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7814597941ea76e58fa04e2.png)
《公共政策学--政策分析的理论、方法和技术》陈振明公共政策学:一个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方法来研究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探求公共政策的实质、原因和结果的学科,其目的是提供政策相关知识,改善公共决策系统,提高公共政策质量。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公共政策、政策系统和政策过程1、公共政策★★★公共政策:国家(政府)、执政党及其他政治团体在特定时期为实现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目标所采取的政治行动或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它是一系列谋略、法令、措施、办法、方法、条例等的总称。
2、政策系统★★★★(1)政策系统: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政策环境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
①政策主体:指直接或间接参与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一般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
②政策客体:指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政策所处理的社会问题(事)和政策所发生作用的社会成员(人)。
③政策环境:指影响政策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涵盖了社会经济状况、体制或制度条件、政治文化和国际环境。
(2)政策系统的划分:①信息子系统:由掌握信息技术的专门人才所组成,从事信息的收集、整理、储存和传递等活动,为公共决策提供信息资料。
②咨询子系统:由思想库以及各种专家、学者所组成,为公共决策提供方案或其他咨询服务。
③决断子系统:由拥有决策权力的高层领导者所组成,领导公共决策活动的全过程。
④执行子系统:由政策执行组织及其人员特别是政府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构成,将政策方案转换成政策效果。
⑤监控子系统: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有关部门、单位和个人所组成的一个子系统,相对独立于其他子系统之外。
(3)我国公共政策系统运行的优化①公共决策的科学化:决策科学化是现代公共决策的主导,指决策者及其参与者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及方法,特别是公共决策的理论和方法来进行决策,并采用科学合理的基础程序进行决策。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讲义: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讲解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讲义:第二章 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8fc643c5a58da0116d17490c.png)
西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讲义: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第二章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一、公共管理的管理学思想渊源二、公共管理的经济学思想渊源三、公共管理学的两个发展阶段四、各国的新公共管理实践五、对新公共管理的评析公共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除了时代条件和学科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外,还有着深刻的理论思想渊源,而各国公共管理的实践,更使公共管理学展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本章将以探究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为开端,继而分析公共管理的学科发展历程、新公共管理思潮及其在各国的实践。
第一节公共管理学的理论渊源兼收并蓄、积极从其他学科吸收理论思想养分,是公共管理学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
行政学、政治学对公共管理学的传统影响自不待言,社会学、心理学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但最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学和经济学的理论思想影响。
可以说,正是企业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嵌入”,才使公共管理学有可能从公共行政学中脱颖而出。
因此,本节重点分析管理学和当代经济学理论对公共管理学的影响。
一、管理理论1.古典学派理论2.行为学派理论3.决策学派理论4.系统学派理论5.新管理主义理论第一,企业再造理论第二,虚拟企业第三,学习型组织二、当代经济学理论1.公共选择理论2.政府失败论第一,公共决策失效。
第二,政府工作机构的低效率。
3.代理理论和交易费用理论(1)代理理论(2)交易费用理论第二节公共管理学科的发展历程公共管理的有关实践和具体研究都有很长的历史。
但是,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它的历史并不长。
1887年以前,公共管理仅处于前学科时期,公共管理特别是行政学长期附属在政治学之中,并没有独立出来。
以1887年伍德罗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一文的发表为标志,公共管理研究进入学科前期——行政学阶段。
从那时候算起,公共管理学至今也只有100多年的历史。
对于这段历史,有关学者从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划分和描述。
一部分学者从理论视角人手对公共管理学作了划分。
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
![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ec738cf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1.png)
公共政策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却又常常被忽视的存在,对社会的运行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改革到医疗保障,从环境保护到经济调控,公共政策的影响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那么,究竟什么是公共政策?它又有着怎样的理论基础和实施方法呢?公共政策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而制定的行动方案和准则。
它是政府管理社会的重要手段,通过对资源的分配和社会行为的规范,来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公共政策的理论领域,存在着多种不同的观点和流派。
其中,理性决策理论认为,政策制定者在决策过程中应当遵循理性的原则,全面收集信息,对各种可能的方案进行评估和比较,选择最优的方案。
这种理论强调了决策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但在现实中,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人的认知有限以及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完全的理性决策往往难以实现。
渐进决策理论则认为,政策制定通常是在过去政策的基础上进行逐步的调整和改进。
这种理论更符合现实中政策制定的实际情况,因为政策的变革往往是渐进的,需要考虑到社会的接受程度和政策的连续性。
此外,还有团体决策理论,它强调各种利益团体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作用。
利益团体通过游说、施压等方式,影响政策的走向,以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是一个复杂而又系统的过程。
首先,需要进行问题的界定。
明确存在的问题是什么,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如何,这是制定有效政策的前提。
然后,要进行目标的设定,确定政策希望达到的效果和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求、政府的能力以及各种约束条件。
接下来是方案的设计和选择。
政策制定者需要集思广益,设计出多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并通过评估和比较,选择最可行的方案。
这其中,需要运用各种分析方法和技术,如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等。
政策的执行是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在执行过程中,需要建立有效的执行机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同时要加强对执行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的落实。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课件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4724eb4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14.png)
4 外部环境
社会、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会影响政策执行 的结果。
5 监督机制
有效的监督机制可以确保政策执行的公正性 和效果。
公共政策执行的评估和改进
政策执行的评估方法
绩效评估、成本收益分析和社会影响评估等方法可 用于评估政策执行效果。
政策执行的改进途径
调整政策设计、完善制度环境、提高实施者素质以 及建立有效监督机制,可以改进政策执行。
结语
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与未来
我们将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 来的发展方向。
政策执行者的职责与使命
作为政策执行者,我们应该承担起责任,为社会发 展做出贡献。
公共政策执行定义
公共政策执行是将制定的政 策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公共政策执行的主体
政府、市场和社会组织在公 共政策执行中扮演着重要角 色。
公共政策执行的环节
实施者、监管者和受托者共 同构成了公共政策执行的环 节。
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模型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铁三角”模型
政府、利益团体和行业代表之间的相互制约和合作。
《公共政策执行理论》 PPT课件
在这个《公共政策执行理论》的PPT课件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公共政策执行 的重要性、挑战以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理论模型、影响因素、评估和改进方 法。
引言
公共政策执行对社会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在这一部分,我们将介绍其重要性以及面临的挑 战。
公共政策执行的基本概念
2
利益博弈模型
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博弈。
3
实施网络模型
各个部门、社会组织和企业之间的复杂网络关系。
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因素
1 制度环境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各章重点问题部分
![电大《公共政策概论》期末复习各章重点问题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1a586de0f8c75fbfc77db257.png)
各章重点问题提示第一章导论一、中外学者对公共政策的界定1、伍德罗·威尔逊认为,公共政策是由政治家,即具有立法权者制定的,由行政人员执行的法律和法规。
2、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3、拉斯韦尔与卡普兰认为,公共政策是一种具有目标、价值与策略的大型计划。
4、托马斯·戴伊认为,凡是政府决定做的或者不做的事情就是公共政策。
5、国内学者张金马认为,公共政策是政党和政府用以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准则或指南。
其表现形式有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政府首脑的书面或口头声明和指示、行动计划与策略等。
二、对全社会的利益作权威性分配1、对戴维·伊斯顿定义的分析美国学者戴维·伊斯顿认为,公共政策是对全社会的价值作有权威的分配。
这一界定突出了三个思想,即:制定公共政策是为了价值分配;分配的范围是全社会;分配的影响力是权威性的。
我们认为,为免于对“价值”一词有宽泛的基本掌握,同时又能突出公共政策的本质,不如把“价值”改为“利益”。
公共政策的本质是社会利益的集中反映。
政策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各种利益群体把自己的利益要求输入到政策制定系统中,由政策主体依据自身利益的需求,对复杂的利益关系进行调整的过程。
具体地说,政府利用公共政策,去保护、满足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同时抑制、削弱甚至打击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需求。
通过政策作用去调整利益关系,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形成新的利益结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公共政策的本质应该是政府对社会实行权威性的利益分配。
这也是我们前面主张的,可以在戴维·伊斯顿对公共政策的定义中,把“价值分配”改为“利益分配”的理由。
2、利益分配的动态性与戴维·伊斯顿的定义不同的另一点是,我们认为公共政策的功能绝不仅限于分配上。
政府分配利益是一个动态过程,分配的基础是政府选择利益和综合利益;分配的关键是落实利益。
从社会公共利益中,由利益选择到利益综合,由利益分配到利益落实,这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
![公共政策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5864921f227916888486d7c1.png)
一、名解:第一章:1、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第二章:1、公共政策主体是指参与、影响公共政策全过程,对公共政策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决定作用的组织或个人。
因为公共管理的目标是有效地维护与增进并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所以,公共政策主体应该包括政府主体、准公共政策主体和社会公众。
2、准公共政策主体:政府主体以外的公共政策主体统称为准公共政策主体,即“社会中那些为追求公共利益与服务的非政府公共组织”,也可称之为第三部门,如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等社会组织和社会主体。
准政策主体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仅处于从属性和辅助性的地位。
3、公众参与与公共政策:公众(公民或选民)是公共政策主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没有明确的组织,力量也比较分散,但却是一种最广泛的非官方政策主体。
公众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影响或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4、政策主体能力的含义与内容:政策主体能力是各政策主体的能力与整个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整合能力的综合体。
从整体上来说,公共政策主体的能力主要包括:(一)规制社会成员行为的能力;(二)引导公众观念,行为的能力;(三)调控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四)公平分配社会资源的能力;(五)公共政策体系内部的互动及综合能力。
在整个公共政策体系中,各子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互动及综合能力也是公共政策主体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1、决策权力:可以定义为一种法律权力,它或者是在一系列可能行动中做出选择的权力,或者是影响政策主体、推动他去选择自己所偏好的某一行动的权力。
在组织中,决策权力的基础主要是正式的职权和非正式权力或二者的结合。
2、公共决策体制,是指担负着公共决策任务的机构和人员所组成的组织体系以及制定政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
第四章:1、决策方案的评估就是对已经设计出并且被列为选择对象的决策方案的可行性和利弊得失,进行深人的讨论研究和分析,给予系统的、科学的评估,为选择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
![公共政策概论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911a1ae608a1284ac85043ea.png)
理论与政策的关系
完美的理论,一旦落实在政策上就有可怕的后果,是否“理论就不完美?” 不完美得理论一旦落实在政策上就会导致适当的结果,是否“理论就是完美的”? 完美的理论、可怕的政策 阶级分析理论非常完美 ——运用这种理论制定的政策却非常可怕:把所有的人都分成不同的阶级,并对其进 行区别对待。 人性恶的理论,也似乎非常完美 ——运用这种理论制定的政策也非常可怕:把人看成是恶的,人越恶,越有利于历史 发展
2004年3月21日,长春市宣布:对进该城市的农民 工子女,由各城区教育行政部门本着就地就近原则, 负责安置入学,所交费用与城市居民子女相同。同 时,市政府废止原“对农民工子女收取非本学区学 生学费”的规定。 长春市副市长崔杰:农民工在所在城市纳税,有权 享受国民待遇。在农民工所缴纳税款中,已包含教 育行政事业性收费,因此不应让农民工再额外承担 不合理的教育支出。
不完美的理论、适当的政策
男女平等理论、男女不平等理论:完美吗? 男女在生理、能力、习惯、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也有很多类似的地 方 有些公共政策需要男女有别:征兵,即使需要女兵,也很难完全实现男女完全一 样 绝大多数公共政策不能以男女有别为基础,否则对女性的歧视将越来越制度化。
人=吃饭+睡觉+上班+玩 猪=吃饭+睡觉 代入:人=猪+上班+玩 即:人-玩=猪+上班 结论:不懂玩的人=会上班的猪
你是否同意开征房产税? 她(他)为什么不再爱我了? 地板黄色好还是褐色好看? 是否应该严格限制第二套房的贷款比例?
你为什么爱我? 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需要理由吗? 不需要吗? …… 崩溃中~~
非官方参与者
公共政策文档
![公共政策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3ce6d8e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1e.png)
公共政策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解决公共问题而采取的行动方案和决策。
在现代社会,政府在面对各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时,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来引导和管理社会发展。
公共政策的目标旨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众利益,提高社会福祉。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包含以下几个阶段:1.议题确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确定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或公共利益。
这些议题可以是经济发展、教育、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
政府可能通过调研、咨询专家和利益相关者来确定议题。
2.政策制定:在这个阶段,政府会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确定的议题。
政策制定可能涉及多个部门和利益相关者的合作。
政府会考虑各种因素,如预算限制、法律法规、道德和伦理等方面的考虑。
3.政策实施:在政策制定完成后,政府需要对政策进行实施。
这包括资源分配、监督和评估等方面的工作。
政府可能需要与各方合作,如企业、非政府组织和公众等,来实施政策并达到预期的效果。
4.政策评估:政策的评估是一个重要的环节,用于评估政策的效果和成效。
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政策的影响,包括定量和定性的方式。
评估结果可以帮助政府调整政策,提高政策的效率和效果。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在现代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以下是公共政策的几个重要方面:1.社会公正:公共政策可以促进社会公正,解决社会不平等、贫困和歧视等问题。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来提供公共服务、改善教育、医疗保健和社会福利等方面,以提高社会公正。
2.经济稳定:公共政策对于维护经济稳定和发展也非常重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管理经济,调整收入分配和促进经济增长。
3.环境保护:公共政策对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来保护自然资源,减少污染和废弃物的排放。
公共政策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面临着各种挑战,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挑战和应对策略:1.利益冲突:公共政策涉及多方利益,不同利益相关者可能持有不同的观点和目标。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关系分析
![第二章 政府、市场与公共政策关系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3dd7aa1f5335a8103d220bc.png)
(2)与政府途径相比,第三部门所提供的志愿性 服务在分布上可能具有不平衡性。
(3)第三部门中的志愿组织很可能会受到其捐助 者过多的影响,从而将违背民主的家长制作风代 入其服务过程中。
(4)第三部门可能会由于不能吸引到优秀的专业 人才而制约其服务能力。
一方面,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正式部门 不断地取代非正式部门
另一方面,在全球范围内,政府越来越强 调社区的重要性
中国的贫富差距有多大?
衡量一个国家的收入差距,国际上通用的指标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最大为“1”,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 均;最小等于“0”,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但 这两种情况都仅仅只会出现在理论上。因此,基尼系数的 实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基尼系数越小收入分配越平 均,越大表示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二、第三部门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第三部门的优势
(1)与社区相比,第三部门具有相对较大 的活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具有较小的垄 断性和相对较大的竞争性。
(3)与政府相比,第三部门对个性化需求 具有较好的回应性。
(4)其他方面的优势(社会价值的增进)
2.第三部门的缺陷:志愿失灵理论
三、市场途径的优势和缺陷
1.市场的优势 (1)通过分工和专业化生产促进投入产出
效率
(2)通过为个体提供充分的激励来提高投 入产出效率
(3)市场通过对社会成员的需求进行评估 来保证资源配置效率的实现
2.市场的缺陷:市场失灵理论
(1)垄断与效率损失
垄断是指市场的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机制发挥 作用的力量,主要指市场参与者具有了影响市场 价格的力量。
公共政策导论-制度理论
![公共政策导论-制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85fbcb68af1ffc4ffe47acc2.png)
2、政府制度是个人和团体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 行为的结构性模式,这些行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 为模式具有持久性特征,对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公共政策内容的影响表现: (1) 有利于某些政策的形 成与实施, 成与实施,不利于另一些政 策的形成与实施。 策的形成与实施。 (2) 对社会上的某些利 益需求提供便利,对另一些 益需求提供便利,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利益需求起抑制作用。 (3) 为某些个人和团体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提供接近政府权力的便利, 为另一些个人和团体设置障 碍。
• 制度理论认为,公共政策与政府制度之间 是非常紧密的,政府制度是公共政策的母 体,它在公共政策的整个生命周期都发生 着决定性的影响,也就是说,不同的政府 制度会导致不同的政策输出,公共政策是 政府制度的产物。
1、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起源:制度理论起源于传统的政治学。 2、含义:制度理论是指对各种制度的 含义: 科学实践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系统化的理 论模型。 论模型。 3、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主要研究范围:涵括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有关制度与机制建设的系统 的理论。 的理论。
四、有关制度创新
1、制度创新的核心及内涵
制度创新的核心内容是社会政治、经济和管 理等制度的革新,是支配人们行为和相互关系的 规则的变更,是组织与其外部环境相互关系的变 更,其直接结果是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促使不断创造新的知识和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及 社会财富源源不断的涌现,最终推动社会的进步。
制度理论
一、制度的含义
1、狭义的制度:指一个系统或单位 狭义的制度: 制定的要求下属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 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 。 2、广义的制度:指在一定条件下形 广义的制度: 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体 系就是制度,如政治制度、经济制 度、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等 等。
公共政策整理资料
![公共政策整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d379148b307e87101f69626.png)
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学科要素(加粗的为重点)1.试述政策研究、政策分析和公共政策学这三个概念的联系与区别?2.什么是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次级概念和边际概念?答:公共政策学的核心概念就是反映这一过程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概念集,如:政策系统、政策环境、公共问题等。
次级概念指的是核心概念的子概念或从属性概念,如:政策类型的子概念(外交、国防、经济政策等)。
边际概念指的是从其他学科引进或移植过来的概念,如:系统分析、系统仿真决策等。
3.哪些类型的决策者的决策行为是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公共政策学从哪些方面去研究公共决策行为?(参考P6)答:就行为取向而言,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公共权力组织的决策行为,兼及一部分非政府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强的决策行为。
研究方面:公共政策、政策系统、政策过程。
4.古代中国政策研究为什么发达?(参考P24)答:究其原因:史官制度、策士制度、谏议制度和科举制度起了很大作用。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研究视角与路径1.如何理解公共政策研究的多学科性?答:公共政策研究的一大特征就是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集中表现在三个层面:第一,认识论基础的多样性;第二,学科视角和分析路径上的多样性;第三,在操作层面或者说工具性方法的多样性。
2.简述公共政策研究中系统分析的内容与作用。
答:内容:从系统分析的内容来看,对公共政策系统的分析通常包括政策系统的环境分析、政策系统的目标分析和政策系统的结构分析三个方面。
作用:(1)帮助政策分析人员从整体性的角度理解政策系统,并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政策系统加以较;(2)鼓励政策分析人员同时对政策系统的各子系统进行研究,促使政策分析人员注意系统内部的结构和层次特点;(3)系统分析强调并突出对未知事物和状态的探索,使人们能够在过去和现在的基础上预测未来,不断开拓新的领域;(4)系统分析引导政策分析人员在政策分析过程中善于转换视角,从不同的角度或侧面看待政策分析中的问题;(5)系统分析促使政策分析人员在考虑政策目标和解决问题所需的要求和条件时,也同时注意考虑协调、控制和贯彻执行等问题,并注意进行从目的到手段的全面调查。
公共政策学
![公共政策学](https://img.taocdn.com/s3/m/7f9d291716fc700abb68fcb8.png)
《公共政策学》知识点整理第一章绪论1.公共政策:即解决社会公共问题的政策。
政策被定义为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
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国家领导人口头或书面指示、政府大型规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2.公共物品:是指那些能够被所有人得到的物品或服务;私人物品:是指那些通过市场选择而被个人消费的物品,而且只有那些为之付费的人才有权利对其进行支配。
3.公共利益:一般认为,公共利益是指一定范围内不特定多数人的共同利益。
它包括国家利益、阶级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在内的公共物质利益和精神需要。
界定公共利益应遵循四项基本标准:公共性;合理性;正当性;公平性。
4.公共权力:一般指由立法、行政、执法、司法等国家和社会的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它在保证社会稳定、维护良性互动和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任何非公共的私人权利都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5.公共秩序:也称“社会秩序”,是指为了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运行而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由法律、行政法规,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规章制度等共同确定。
【划分公共秩序与私人权力可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正当性,二是必要性,三是合法性,四是合理性。
】6.公共政策的政治解释:首先,政策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单一的或孤立的事件;其次,政策产生于两种需要的其中一种,或者是协调冲突性要求,或者是为集体活动建立激励机制,这类集体活动的参与者往往具有一致的目标,但总会在活动中发现与他人的合作不怎么合算(后者有时要求解决“搭便车”问题)。
7.政治的三个层面及其与公共政策的关系:A 微观政治是指个人、公司和社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其政策诉求,努力寻求政府采取有利于他们的行动;B 中观政治是指在某一特定的政策领域内,一些与此相关的立法机构、行政机构和利益群体所形成的互动模式;C 宏观政治是指某些政策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形成了广泛的政策争论。
《公共政策学》小班教学第1-3章
![《公共政策学》小班教学第1-3章](https://img.taocdn.com/s3/m/54a3d85f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ab.png)
04
推行职业教育和培训政策,加 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
05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扩大
教育资源供给,满足不同层次
的教育需求。
06
05
公共政策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公共政策发展的国际视野
全球化背景下的公共政策合作
01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在公共政策领域展开广泛合作,
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国际公共政策网络的形成
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
面对全球环境问题,公共政策需要更加注重可持 续发展,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
公共政策的民主化与科学化
加强公众参与和科学决策,提高公共政策的民主 化和科学化水平,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THANKS
公共政策的特点
公共政策具有合法性、权威性、 稳定性、系统性、动态性等特点 。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体系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公共政策学的研究对象是公共政策, 包括政策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等 过程。
公共政策学的学科体系
公共政策学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的 学科体系,涉及政治学、经济学、社 会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文化政策
总结词
文化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样性和发展文化产业。
详细描述
文化政策包括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文化交流政策等,旨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促进文化多 样性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文化政策,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文 化繁荣和社会发展。
政策问题的确认与界定
通过收集信息、分析形势和问题识别, 明确政策问题的性质、范围和影响。
政策目标的确定
根据政策问题的性质和影响,确定相 应的政策目标,确保目标的合理性和 可实现性。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2c5d8d7219e8b8f67d1cb971.png)
A政策主体1.1官方决策者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其主要职责当然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政治任务。
立法机关在一些发达国家,法院闯入了许多社会和政治活动领域,它们不仅参与了政策的制定,而且在其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法院但随着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行政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行政国家”已成为一个司空见惯的行政决提法。
策机关行政执行机关政策制定与政策执行相互缠绕、不可分割。
行政执行部门不仅能够参与一些法律法规和方向性政策的制定,而且能够使其他机构所制定的法律或政策徒有虚壳。
1.2非官方参与者利益集团利益集团是由具有相同价值需求和利益倾向的个人所组成的团体或团体间的联盟。
政党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集团的特定需求转变为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
公民个人公民参与政策过程的途径:直接行使个人的权力;通过代议形式;使用威胁手段;通过参加政治党派和利益集团;通过制造社会舆论等手段;以个人的知识活动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证依据。
大众传媒现代大众传媒主要是指广播、电视、报刊、书籍、电子信息网等人们借以表达思想和意愿、传播各种信息的舆论工具。
思想库思想库是由专业人员组成的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政策研究组织,它的出现对改善政策系统和环境、促进决策质量的提高有着积极的影响。
B政策客体2.1社会问题与政策问题社会问题的特征1.社会问题是一种客观条件2.社会问题是一种主观定义3.社会问题受价值判断的影响4.社会问题是一个关系到大多数人的问题5.社会问题的形成往往具有一一个发展过程6.社会问题往往是系统性的问题一部分社会问题得到政府重视,进入政府议程,这部分社会问题由此转化为政策问题2.2目标群体目标群体对政策的态度:政策认同:政治社会化;传统制约;对公平过程的看法;成本收益的权衡;大局或整体的考虑;避免受到惩罚;环境变化。
公共政策理论
![公共政策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be69e3a302020740be1e9beb.png)
公共政策理论公共政策学是一个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领域,人们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必然会在有关公共政策的理论上形成不同的观点和学派。
在西方公共政策科学的发展中,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社会科学的框架中加以研究,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学科研究路径,即政治学路径、经济学路径、管理学路径等。
从不同的研究路径出发,导致对公共政策的性质、原因和结果以及公共决策系统及其运行作出不同的描述和解释,从而形成不同的公共政策学研究理论,这些理论主要包括功能过程理论、政治制度理论、政治系统理论、公共选择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管理主义理论等。
1,功能过程理论(Functional Course Theory)。
是由公共政策科学的创始人拉斯韦尔(sswell)提出来的。
这种理论的要点是将公共政策看作一种政治行为或政治行动,通过政治与政策的关系对公共政策的政治行为进行阶段性或程序化的研究。
拉斯韦尔认为,在整个公共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完成七项重要环节或功能:(1)情报。
它包括与政策有关的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者注意的?决策者是怎样收集和处理该方面的信息的?(2)建议。
处理某一特定的政策问题的建议或那些解决政策问题的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是怎样形成和提出的?(3)规定。
是谁制订和颁布了那些对社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则?他们是怎样制定和颁布这些规则的?(4)援引。
谁拥有合法的权威,可以决定特定的行为是否违法,并要求人们遵守这些规则和法则?(5)实施。
规则和法则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是怎样运用和实施的?(6)评估。
怎样去评估政策的实施情况?怎样去评估政策的成功与失败?(7)终止。
最初的规则和法则是怎样被终止的?或者这些规则和法则是怎样从被改变了的形式继续存在的?[1]功能过程理论按照公共政策的动态过程,确定了公共政策的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基本功能,概括了公共政策过程的基本问题。
尽管一项实际的公共政策过程并非一定要把每一个环节或每一种功能包含无遗,但这一理论对公共政策过程中各种行为的把握,有利于对公共政策进行动态分析和研究实际的公共政策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概念框架。
公共政策概论 (2)
![公共政策概论 (2)](https://img.taocdn.com/s3/m/bb4435e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50.png)
公共政策概论什么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指政府为了解决社会问题或促进社会发展而制定的各项措施和决策。
它涉及到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通常包括问题的识别、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等环节。
公共政策的重要性公共政策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政府可以解决社会矛盾,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社会进步。
公共政策可以引导经济发展,改善社会福利,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同时,公共政策也能够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的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公共政策的特点公共政策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公共性:公共政策是为了整个社会的利益而制定的,而不是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
公共政策应当符合公众的意愿和期望,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公众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应该是政府的单方面决策,而是需要广泛的公众参与和意见征求。
公众的参与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提高政策的质量。
3.复杂性:公共政策通常涉及到多个领域和多个利益相关方,因此具有很高的复杂性。
政策制定者需要考虑到各种因素和冲突,做出权衡和平衡。
4.动态性:社会变革和问题的出现会促使公共政策的调整和改变。
公共政策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保持与时俱进。
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问题的识别:政府需要识别出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从社会实际出发确定政策制定的方向和目标。
2.政策的制定:政策制定者需要通过研究、分析和征求意见等方式,制定出具体的政策方案和措施。
3.政策的实施:政策的实施需要考虑到资源的配置、机构的安排、法律的规定等方面的因素。
政府需要明确责任和权限,并对政策的执行进行监督和评估。
4.政策的评估:政策的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的检查和反馈。
政府需要对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了解政策的成效和问题,并根据评估结果进行调整和改进。
公共政策与社会发展公共政策对社会发展具有直接和重要的影响。
通过合理的公共政策,政府可以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改善社会福利。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
![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23版)](https://img.taocdn.com/s3/m/1c360488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76.png)
2024年4月《00318公共政策》考前资料第一章公共政策学的产生和发展考点1 公共政策的含义(选择题、简答题)★★公共政策是政府或其他公共组织出于公共利益,为实现公共目标所做出的一种选择行为,其表现形式是规范、引导有关机构、团体和个人行动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
考点2 古代中国的政策研究(选择题)★史官制度、谏议制度、策士制度、科举制度考点3 现代政策科学产生的标志(选择题)★拉斯韦尔《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近发展》考点4 中国公共政策学科的发展特点(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政策实践相结合(2)学科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3)学科发展与中国的政策实践相结合考点5 马克思主义与公共政策学中国化(论述题)★★★(1)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方法论指导。
①实事求是的方法。
为了在政策实践中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②矛盾分析的方法。
政策实践中,要注重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还要注重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2)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公共政策学科的价值引领。
公平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基本保证。
除了作为社会良性运行的基本条件之外,公平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最高目标。
考点6 公共政策的功能(选择题)★管制功能、引导功能、调控功能、分配功能考点7 公共政策的本质(简答题、论述题)★★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就是为了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价值的分配。
(1)公共政策的目标。
从整体上看,公共政策目标是三类目标的集合体,即公共利益目标、阶级目标和政府自利性目标。
(2)社会资源配置。
所谓社会资源的配置,指的是政策主体为实现政策目标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的配置。
(3)社会价值分配。
政策收益在不同的利益群体间的分配行为称为社会价值的分配。
第二章公共政策的基本概念和要素考点8 公共政策学分析的完全理性模型(分析题)完全理性模型是由经济理论中的“经济人”假设衍生出来的。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2——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2——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83bcb73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2f.png)
公共政策概论形考2——运用公共政策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知识-结合实际撰写一份调查报告或工作报告本次实旨在将《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政策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进一步了解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的发展问题,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通过了解农村现状,与农民和基层干部交流以及填写“农村公共事业与公共政策”问卷调查,综合以上信息,对现在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有了基本的了解。
本次实分为两部分,分别对农民和农权益进行了问卷调查。
经过调查总结,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失地农民的产生与现状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的土地被征用。
根据XXX的统计,1987年至2000年,全国非农建设占用耕地226.44万公顷(3395万亩),其中通过行政手段征地160万公顷(2400万亩)。
这些仅是依法审批的征用数,尚未计算违法侵占、突破指标和乡村私下卖地等情况。
据统计,违法占地占合法征地的比例一般为20%至30%,有些地方甚至高达80%。
这意味着1987年至2000年实际征占耕地数为4000万亩以上,按人均占有耕地0.8亩计算,导致失地农民高达5000万人。
根据目前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每年需征用农民土地280万至300万亩,若按照城效农民人均占耕地0.8亩计算,每年新增失地农民420万人,十年后失地农民总数将达到1亿人。
因此,失地农民的权益保障至关重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对征地程序的监督,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确保补偿和安置政策的公正执行。
同时,应该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培训和职业技能提升,帮助他们重新安置和就业。
此外,应该加强对农村公共事业和公共政策的投入和建设,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社会保障水平。
社会保障体制的不完善和机制的不健全,导致失地农民失去了基本的“国民”待遇。
为了体现政府的效率和公平,需要采取措施来保障失地农民的权益。
首先,应该明确土地是农民神圣不可侵犯的财产,强化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和处置权。
《公共政策的动态理论》读后感
![《公共政策的动态理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79a9349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43a564e.png)
《公共政策的动态理论》读后感
我今天读了一本书,名字好长,叫《公共政策的动态理论》。
哎呀,听起来好难啊!不过我仔细看了看,觉得这本书也不是那么难懂哦。
里面讲了好多有趣的事情,比如说,政府做决定的时候,不能只是想一次就完了,还得看情况不断变化,做出调整。
就像玩游戏一样,碰到不同的关卡,要根据情况变化,调整策略,才会赢。
书里有个例子,我觉得特别有意思。
它说,有时候,政府就像妈妈一样,照顾大家。
但是妈妈照顾我们,不是每次都一样的。
有时候我们生病了,妈妈就要换药;有时候我们不开心,妈妈就会换方式来哄我们。
这个和公共政策好像哦,政府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调整政策,才能帮助更多的人。
看完书,我觉得原来政策也是会变的,不是死板的。
而且,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进去,提出建议,帮助政府做得更好。
嘿嘿,听起来好像挺厉害的呢!
以后我也要多多了解这些东西,长大了可以当一个聪明的政策专家,嗯!
—— 1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新制度主义 Neo-Institutionalism
Definition of institution —— Robert Keohane Persistent and connected sets of rules (formal or informal) that prescribe behavioral roles , constrain activity , and shape expectations
•
市场与官僚科层制
市 场:信息与服务成本的外部化——费用分摊 官僚制:信息与服务成本的内部化——无偿提供
3.3 制度的自主性
制度一旦成型,即高于个人,独立于个 人,影响个人 政治制度与社会、历史环境相互独立 过去影响未来:历史积淀而成的制度框 架与规范制约未来的选择(路径依赖) “非正式”维度的影响:符号、象征、 含义、惯例、仪式、文化等等制约个人 的行为选择
2.1 公共选择理论 Public Choice
Chief Assumption—
•
•
Political actors , like economic ones , act rationally to maximize the utility (satisfaction) Only political actor that counts is the individual .
1. 帕累托最优在公共领域中的不可能性 It is impossible to apply in the public policy arena because all government actions make some better off at the expense of others. 2. 卡尔多标准( Kaldor criterion ) A policy can be chosen even if some lose as long as the total gains are higher than the sum of loses.
3.2 制度的存在理由 与好的制度
交易成本 transaction cost institutions of various kinds are significant to the extent that they increase or lower the costs of transaction
2.3 公共选择的主要领地
Domain of Public Choice
选举行为 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个人决策行为与集合决策行为的特性 政府的结构与制度 (官僚机构、立法机 构、政党、宪政)
2.4 典型的公共选择分析
Typical logic of public choice
2.6 公共选择理论的优点 Advantages
理论简洁
逻辑精美
数学运用
2.7 公共选择理论的缺陷 Disadvantages
Over-simplification Poor predictive capacity Limitation to two-party system Disregard of non-democratic system Underestimation of institution Explicitly normative
Once it is agree that a problem requires state intervention the key public policy question for welfare economists is to find the most efficient way of doing so. 2. 帕累托最优 ( Pareto Optimality ) The criterion of Pareto Optimality requires that an action be undertaken only if it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making at least one person better off without worsening the situation of any other person.
4.2 市场失败的主要类型 (The core type of market failures)
1. Natural Monopoly 2. Imperfect Information 3. Externalities 4.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5. Destructive Competition
3.6 新制度主义的缺点 Main problems
对于制度的起源无法提出合理而严谨的 解释,只能求助于功能主义 无法说明制度会推动决策者和政策朝哪 个方向发展
4.1 福利经济学 (Welfare Economics)
1.
Basic notion: Individuals, through market mechanisms, should be relied upon to make most social decisions. 2. Basic observation Market cannot always distribute resources efficiently or cannot aggregate individual utilitymaximizing behavior so as to optimize overall social welfare.
三种行为者:选民、政客、官僚 行为者的功利最大化模式 选民投票支持最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政党和政客 政客和政党以最吸引选民的政策承诺换取选票和权 力 官僚争取本部门的预算最大化,以及个人的薪酬、 地位、权力、形象、声望 合成的后果 国家对经济与社会的干预持续扩大 政府规模的扩张
2.5 政策涵义
4.10 市场失败的重新概念化
(Re-conceptualization of Market Failures)
穷尽性 排 他 性
高 低
收费物品
公共物品
高
低
私人物品
公共池塘物品
4.11 福利经济学的政策涵义
私人物品领域 政府不应干预 公共物品领域 政府应有作为 收费物品领域 政府保证使用者付费 公共池塘物品领域 政府建立产权规则
4.9 政府失败 Government Failures
1. Organization displacement 2. Rising costs 3. Derived externalities Conclusion: Not only must government examine market failures, they must also evaluate their own capacity to correct the failures before attempting to do so.
4.12 主要问题 Main Problem
政策的技术制定与政治制定
The theorists almost never make their policies in the essentially technical manner assumed by the theory. It‟s neglect of political variables has led it‟s critics to describe it as „a myth, a theoretical illusion‟ which promotes a „ false and naïve view of the policy process‟.
3.4 制度的作用与功能 ——对于政策分析的涵义
制度可以约束、影响、塑造:
• • • • •
问题的解释 可能的方案 方案的选择 执行的力度和方式 个人、集团、阶级及至国家的期望和期望的实 现
3.5 新制度主义的优点 Main attraction
Neo-Institutionalism directs attention to a range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factors that may be relevant to explaining policies without presuming in advance that any one set of factors is more important , leaving that to be revealed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 Here lies the theory‟s main attraction .
Policy Implication of public choice
公共领域中的集合选择陷入“囚犯困境” 只在最低限度承认政府干预 (P.21) 理论与实践的挑战:政治秩序 political order
The challenge to us is one of constructing , or reconstructing , a political order that will channel the self-serving behavior of participants towards the common good in a manner that comes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described for us by Adams Smith with respect to the economic order —— James Buchan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