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知识归纳(2)全面版

中考语文复习:文言句式之倒装句、省略句、判断句知识归纳(2)全面版

4、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 汝之不惠甚矣! 你太不聪明了!
练一练
指出下列各句为何种倒装:
1. 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
2. 尝射于家圃
状语后置
3. 通计一舟,为பைடு நூலகம்五,
定语后置
4. 韩告急于齐
状语后置
5. 何以战
宾语前置 (介词的宾语前置)
翻译: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2. 子将安之? 3.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4. 开小门于大门之侧 5. 杀人以梃与刃
翻译: 1. 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 2. 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3.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4.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5.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中考语文文言文倒装句详解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幺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定语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文言文倒装句例子
1. 主谓倒装呀,“甚矣,汝之不惠”,这不就是把谓语“甚矣”放在主语“汝之不惠”的前面嘛,就好像本来应该说“你真不聪明啊”,结果说成了“真的太过分了,你不聪明”。

2. 宾语前置呢,“何陋之有”,这里把宾语“何陋”提到了动词“有”的前面,就好像说“有什么简陋的呀”,而不是正常的“有何陋”,多有意思呀!
3. 定语后置也有哦,“马之千里者”,把定语“千里”放到了中心语“马”的后面,这不就像在说“能跑千里的马”,而不是“千里的马”,是不是挺神奇的?
4. 介宾短语后置也常见呀,“于我如浮云”,正常该是“于我如浮云者”,就好像说“对我来说像浮云一样的东西”,倒置一下感觉还不一样了呢。

5. 还有状语后置啊,“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把“于蓝”这个状语放在了动词“取”的后面,多特别呀,就好像说“青是从蓝中取得的,而且比蓝还青”。

6. 再来一个状语后置,“具告以事”,把“以事”这个状语放到了“告”的后面,不就是在说“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他”,而不是“以事具告”嘛。

这些文言文倒装句真的是太奇妙了,能让句子的表达变得丰富多样起来呢!我的观点就是:文言文倒装句真是充满了魅力呀,让我们对古代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感受!。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句式

文言文阅读中倒装句式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

一、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

《张衡传》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主谓倒装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渺渺兮予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3、以"是之"为标志。

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如:"马之千里者。

"(《马说》)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中心词+数量词。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指句中的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通常为了强调或突出某个词语而颠倒原有语序。

根据倒装程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完全倒装谓语前置:主语+谓语+宾语例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

(《问说》)宾语前置:(宾语)+谓语+(主语)+名词性偏正结构例如: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定语后置:中心词+之+定语+者例如:村中少年好事者。

(《聊斋志异·促织》)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后置:动词+以+宾语例如:战于长勺。

(《左传·庄公十年》)2.局部倒装定语前置:形容词性词语+之+名词例如: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介词结构(介宾短语)前置:之+以+名词(短语)例如: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隆中对》)3.特殊倒装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例如: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宾语省略句: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状语后置:在介词结构作状语的句子中,介词结构放在句末,状语放在动词之前。

例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赤壁赋》)定语后置:在“之者”结构中,“之”起结构助词作用,没有实在意义,“者”起辅助性作用,放在被修饰词的后面,即定语后置。

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4.固定结构中的倒装现象在古汉语中,有些固定结构中的词序与现代汉语不同,如“是以”结构(因此)、“虽然”结构(虽然)、“即使”结构(即使)等。

例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唐雎不辱使命》)/ 即使一人誉之,一人毁之,然终于无誉无毁。

(《进学解》)这些倒装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已经逐渐消失,但在古汉语中却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现象。

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古文的意思和文意至关重要。

除了上述常见的倒装句式外,还有一些较为少见的倒装现象,如主谓之间有停顿的句子、省略句、判断句等,也需要适当了解。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1)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

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例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

例:何有于我哉?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

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

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

译为把骨头扔给它。

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述以文是以文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复之效后置。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文言文倒装句常见句式解析

倒装句现代汉语语序一般以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状语在前,动词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

如果这种顺序被颠倒,就成为“倒装句”。

文言文的语序倒装主要有四种:A主谓倒装。

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在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B宾语前置。

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候,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C定语后置。

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的后面。

D状语后置(介宾结构后置)A主谓倒装。

1、渺渺兮予怀。

—“渺渺”是主语“予怀”的前置谓语,译:我的心想得很远很远啊。

(《赤壁赋》)B宾语前置。

疑问句中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提前:1、何为其然也?—(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为什么箫声这么悲凉呢?(《赤壁赋》)2、而今安在哉?—(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现在在哪里呢?(《赤壁赋》)3、而又何羡乎?—(何羡是羡何的倒装)译:又羡慕什么呢?(《赤壁赋》)4、不然,籍何以至此。

—(何以是以何的倒装)译:不如此,我怎么会这样?(《鸿门宴》)5、今日之事何如?—(何如是如何的倒装)译:今天的事情怎么样?(《鸿门宴》)6、客何为者?—(何为是为何的倒装)译:客人是干什么的?(《鸿门宴》)7、大王来何操?—(何操是操何的倒装)译: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鸿门宴》)8、沛公安在?—(安在是在安的倒装)译:沛公在哪里?(《鸿门宴》)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1、及时相遣归。

—(相遣归是遣归相的倒装)译:趁早送我回娘家。

(《孔雀东南飞》2、嬉戏莫相忘。

—(相忘是忘相的倒装)译:游戏时不要忘了我。

《孔雀东南飞》3、誓天不相负。

—(相负是负相的倒装)译:我指天发誓,绝不会辜负你。

《孔雀东南飞》4、好自相扶将。

—(相扶将是扶将相的倒装)译:好好侍奉婆婆。

《孔雀东南飞》5、还必相迎取。

—(相迎取是迎取相的倒装)译:那时一定去接你。

《孔雀东南飞》6、久久莫相忘!—(相忘是忘我的倒装)译:永远不要忘记我啊!《孔雀东南飞》7、君既若见录。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倒装句类型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包括以下几种:
1.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例如在《愚公移山》中的“甚矣,汝之不惠”。

2. 宾语前置:在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例如在《陋室铭》中的“何陋之有”。

3. 定语后置: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4. 状语后置或者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处在动词谓语之后。

此外,还有谓语和宾语同时前置的倒装句式,例如在《陋室铭》中的“吾谁与归”。

除了上述几种倒装句式外,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其他的倒装句式,如语气词前置的倒装句式等。

这些倒装句式丰富了文言文的表达方式,让文言文更具有韵律感和节奏感。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掌握这些倒装句式对于理解文章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至关重要。

此外,还有被动句式。

在文言文中,被动句式通常通过使用“被”、“为所”等词语来表达。

例如在《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另外,文言文中还存在一些特殊的句式,如省略句、连动句、兼语句等。

这些句式的理解和分析需要借助上下文和语境,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作者的意图同样至关重要。

总之,掌握文言文中的各种倒装句式和特殊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含义和深层意思,更好地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式请牢记以下汉语句子结构图: (定)主+(状)谓+(定)宾 (补)这是讲述一切语法知识的根本!一、定语后置我们知道,定语(形容词或形容词性短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

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

但在古汉语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形式变为:主(定)+谓+宾或者:主+谓+宾(定)定语后置一般有标志性的词语。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把它归结为四种常见的形式:1.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分析: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2.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例如:③(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马说》)(今)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④(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孟子'梁惠王下》)(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⑤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分析:③④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⑥(古)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促织》)(今)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分析:⑥句中的中心词是“少年”,后置定语是“好事”,“者”是标志性词语。

4.中心词+数量词加载中...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加载全文:例如:⑧(古)尝贻余核舟一。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

中考文言文倒装句大总结中考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介宾结构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

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一、主谓倒装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有如下几种情况:1.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介词的宾语也是前置的。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 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相信自己。

3. 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专题复习

感谢观看
过关斩将
4.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__________ ) 句意: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
过关斩将
5,下列各项中,不是倒装句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何陋之有。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过关斩将
【解答】本题考查句式辨别。 A.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 B.正常语序:有何陋;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正常语序:剑,敌一人,不足学,学敌万人。 故选:C。
定语后置 就是把定语放到宾语的后面。
通常以“之···者···”为标志
现代汉语:孩子们+演唱+(欢快的)歌曲
定语后置:孩子们+演唱+歌曲(欢快的)
定语后置
例1:马之千里者。(《马说》) 现代汉语:“千里之马者” 翻译:千里的马
例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现代汉语: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翻译: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状语后置
例2:具告以事。(“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移到具告 的前面) 现代汉语:以事具告 翻译:把事情全都告诉他,(把项羽要来打刘邦的事情全都告诉了 张良)
第四小节




过关斩将
1.告之于帝。(倒装句,状语“______”后置) 句意:告诉了天帝这件事。(倒装句,状语“于帝”后置)
过关斩将
文言文-倒装句
目 录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四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中常见的四种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状语倒装、宾语倒装和动补倒装。

以下是每种倒装句式及例句:
1. 主谓倒装:
a. 谓语提前,主语后置。

b. 例句:飞花逐水容易别,落絮无情不觉春。

2. 状语倒装:
a. 状语或状语从句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3. 宾语倒装:
a. 宾语位于句首,谓语紧随其后。

b. 例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4. 动补倒装:
a. 动词+补语的结构中,补语位于句首,动词紧随其后。

b. 例句:不见此花人自寻,只闻寒雁叫西风。

这些例句中展示了不同的倒装句式,在文言文中常用于修辞或突出特定的表达方式。

请注意,这里的例句仅供参考,实际应用时可能根据语境和内容的需要进行变化。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常见且频繁,它是指将句子的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后的句式结构。

倒装句常被用来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强调语气或达到修辞效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倒装句结构:
1. 主谓倒装:在文言文中常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里的“何以解忧”中的“何”是疑问代词,“唯有杜康”中的“唯有”则是强调语气。

2. 以句首或句尾倒装:常见于表示时间、地点或条件的副词,比如“时至今日”、“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3. 将修饰词或状语倒置:例如,“人心惟危,道心惟微”,这里的“人心惟危”中,“惟危”是定语,倒装句体现了对“人心”的强调。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常用于提高语言的华丽度和表达的修辞效果。

这种句式结构不仅具有语法上的特点,还能突出句子的重点内容,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

初中古文中的倒装句初中文言文的倒装句主要有四种:一、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主谓倒装也叫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

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甚矣,汝之不惠。

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

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二、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放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一般有如下几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①介宾倒装例: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是“以何”的倒装,可译为“为什么”。

例:微斯人,吾谁与归?“吾谁与归”是“吾与谁归”的倒装,可译为“我和谁同道呢?”。

②谓宾倒装例:何有于我哉?“何有”是“有何”的倒装。

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做宾语时,一般放在谓语的前面。

可译为“有哪一样”。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2、文言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

例:僵卧孤村不自哀。

“不自哀”是“不哀自”的倒装,可译为“不为自己感到悲哀”。

“自”,代词,在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要前置。

另如“忌不自信”,“自信”即“信自”,意思就是相信自己。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于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莲之爱”即“爱莲”的倒装,可译为“喜爱莲花”。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孔子云:“何陋之有?”“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

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

“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

初中文言文知识点:文言文句式之倒装句在初中文言文的学习中,句式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其中倒装句更是常常让同学们感到困惑。

掌握倒装句,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至关重要。

一、什么是倒装句倒装句是指句子中某些成分的顺序与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不同。

通过改变句子成分的顺序,来强调或突出某些内容,或者是为了满足韵律、节奏等方面的需要。

二、倒装句的类型1、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比如:“微斯人,吾谁与归?”正常语序应为“微斯人,吾与谁归?”,这里的“谁”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如:“忌不自信。

”正常语序是“忌不信自”,“自”是代词,作宾语,前置了。

(3)用“之”“是”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像“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在这里起到了宾语前置的作用。

2、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会后置。

比如:“战于长勺。

”正常语序应该是“于长勺战”,“于长勺”是表示地点的状语,后置了。

3、定语后置(1)“中心词+后置定语+者”的形式。

例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正常语序是“求可使报秦者人”,“可使报秦者”是后置定语。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的形式。

像“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正常语序应为“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利”和“强”分别是修饰“爪牙”和“筋骨”的定语,后置了。

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相对较少见。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甚矣”,将其前置,造成了主谓倒装。

三、倒装句的作用1、强调突出通过改变语序,将需要强调的内容放在更显眼的位置,让读者或听者能够更加关注。

2、符合韵律在一些诗词歌赋中,为了满足韵律和节奏的要求,会采用倒装句。

3、丰富表达使文言文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增加了语言的魅力。

四、如何识别倒装句1、积累常见的倒装句式通过学习和积累,熟悉各种类型的倒装句,形成语感。

2、结合上下文根据句子所处的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判断语序是否合理。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倒装句是一种常见的语法结构,它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倒装句可以通过改变主语和谓语的位置来达到强调、修辞或者节奏感的效果。

下面以几个例子来说明文言文倒装句的用法。

例句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个例句中,“留取丹心照汗青”是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原本的语序应为“留丹心照汗青”,但为了增加句子的效果和强调,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二: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这个例句中,“气蒸云梦泽”和“波撼岳阳城”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云梦泽蒸气”和“岳阳城波撼”,但为了表达出气势磅礴和场景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三:天上白玉京,十二楼五楼台。

这个例句中,“天上白玉京”和“十二楼五楼台”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白玉京在天上”和“五楼台在十二楼”,但为了表达出景色壮美和韵律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例句四: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这个例句中,“独立寒秋”和“湘江北去,橘子洲头”都是倒装句。

原本的语序应为“寒秋独立”和“湘江北去,到了橘子洲头”,但为了表达出孤独和动态感,将谓语部分提前,形成了倒装结构。

通过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运用广泛,能够增加句子的效果和修辞,使句子更具表达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不仅可以用于描述景物、表达感情,还可以用于叙述历史、强调观点等方面,给读者带来不同的体验。

总结起来,文言文倒装句是一种独特的语法结构,有着丰富的用法和表达方式。

通过倒装句的运用,可以使文言文更具表现力和韵律感。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的灵活运用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增加文学魅力的重要手段之一。

因此,在学习和写作文言文时,我们要注重倒装句的运用,努力掌握其规律和技巧。

这样一来,在写作时,我们就能够更灵活地运用倒装句,使文章更加出彩。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种形式: (⼀)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 (⼆)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有何陋)——《陋室铭》 问⼥何所思,问⼥何所忆。

(所思何)——《⽊兰诗》 何苦(何)⽽不平——《愚公移⼭》 会宾客⼤宴(⼤宴宾客)——《⼝技》 菊之爱(菊),陶后鲜有⼈——《爱莲说》 莲之爱(莲),同与者何⼈——《爱莲说》 牡丹之爱(牡丹),宜乎众矣——《爱莲说》 ⼿指不可屈伸,弗之怠(之)——《送东阳马⽣序》 微斯⼈,吾谁与(谁)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之外未始⽆春,⽽城居者未之知(之)也——《满井游记》 时⼈莫之许(之)——《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何罪)——《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何)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何)战——《曹刿论战》 忌不⾃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三)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例: 投以⾻(以⾻投)——《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祭)——《陈涉世家》 徐喷以烟(以烟徐喷)——《童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藏)——《⼤道之⾏也》 相与步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于⽔⾯者——《观潮》 不戚戚于贫贱(戚戚)——《五柳先⽣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假借)——《送东阳马⽣序》 受地于先王(受地)——《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击)——《唐雎不辱使命》 信义著于四海(著)——《隆中对》 躬耕于南阳(耕)——《出师表》 故临崩寄⾂以⼤事(寄⾂)——《出师表》 ⼦墨⼦闻之,起于鲁(起)——《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者(甚)——《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有求)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四)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后置于动词后。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倒装句是一个重要且常见的语法现象。

它与现代汉语的正常语序有所不同,理解和掌握倒装句对于准确理解文言文的含义至关重要。

倒装句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宾语前置句是较为常见的一种。

在现代汉语中,宾语通常放在动词后面,但在文言文中,宾语有时会前置到动词或介词前面。

比如“何陋之有”,正常语序应该是“有何陋”,“之”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将宾语“何陋”提前了。

再如“吾谁与归”,正常语序是“吾与谁归”,这里把宾语“谁”前置了。

还有定语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定语一般放在中心词前面,但在文言文中,定语有时会放在中心词后面。

像“马之千里者”,正常语序应该是“千里之马”,“千里”这个定语后置了,用来强调马的能力。

“求人可使报秦者”,正常语序为“求可使报秦之人”,“可使报秦者”这个定语后置,突出了“人”的特定属性。

状语后置句也不少见。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放在谓语前面,但文言文中会后置。

比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是状语,分别表示“取”和“青”的处所和比较对象,正常语序应该是“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具告以事”,正常语序是“以事具告”,“以事”这个状语后置了。

主谓倒装句相对较少,但也有其特殊的表达效果。

比如“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是“汝之不惠甚矣”,为了强调“不惠”的程度,把谓语“甚矣”前置了。

那么,为什么文言文中会出现倒装句这种语法现象呢?一方面,这是为了强调某些成分。

通过改变语序,将想要突出的内容放在更显眼的位置,从而引起读者的注意。

比如宾语前置,能够让宾语所表达的内容更加突出,增强表达的力度。

另一方面,这也是语言表达习惯和韵律的需要。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为了使语句更加优美、和谐,符合特定的韵律和节奏,会采用倒装的方式。

如何准确判断和理解文言文中的倒装句呢?首先,要熟悉常见的倒装句式结构和标志词。

比如宾语前置句中的“之”“是”等标志词,定语后置句中的“者”等标志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中考语文文言文句式:倒装句
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

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宾语前置
例:
何陋之有——《陋室铭》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木兰诗》
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
会宾客大宴——《口技》
菊之爱,陶后鲜有人——《爱莲说》
莲之爱,同与者何人——《爱莲说》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送东阳马生序》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时人莫之许——《隆中对》
宋何罪之有——《公输》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何以战——《曹刿论战》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
介词结构后置
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例:
投以骨——《狼》
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徐喷以烟——《童趣》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大道之行也》相与步于中庭——《记承天寺夜游》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观潮》
不戚戚于贫贱——《五柳先生传》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受地于先王——《唐雎不辱使命》
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
信义著于四海——《隆中对》
躬耕于南阳——《出师表》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出师表》
子墨子闻之,起于鲁——《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公输》
所欲有甚于生者——《鱼我所欲也》
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状语后置
介词短语作状语,为强调该状语而后置于动词后。

例:
又七年,还自扬州——《伤仲永》
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醉翁亭记》
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醉翁亭记》冷光之乍出于匣也——《满井游记》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定语后置
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例: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与朱元思书》
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陈涉世家》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