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15.1 复习笔记一、学术背景1.家庭和教育背景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父母都是犹太人。
家中经济条件较好,过着中产阶级生活。
曼海姆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获得学位后,曼海姆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学习哲学和社会学。
2.学术生涯(1)20世纪初的匈牙利,剧烈动荡,各种思想观念和学术思潮此起彼伏。
曼海姆加入了“社会科学学会”,以实证原则和科学理性的倡导者自居,试图以此来反对保守的传统文化。
(2)1917年,曼海姆作了一次题为“灵魂与文化”的讲座,其中阐述了他在当时形势下抱有的学术倾向与政治倾向。
(3)l919年,受匈牙利社会主义革命失败的影响,曼海姆被迫离开布达佩斯前往德国。
(4)1925年,曼海姆被聘为海德堡大学讲师。
两年以后又被聘为法兰克福大学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教授。
曼海姆在法兰克福大学工作了6年,完成了《意识形态和乌托邦》的写作,关于知识社会学的大部分论著也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
(5)l933年,为了逃避纳粹政权的迫害,曼海姆逃离德国。
曼海姆应邀赴伦敦经济学院任教。
二战期间,曼海姆被聘为伦敦大学的教育社会学教授。
曼海姆的学术兴趣和学术观点发生了很大变化,致力于发展一种关于民主计划和社会重建的社会学。
3.主要著作《知识社会学论文集》、《社会学及社会心理学论文集》、《文化社会学论文集》、《保守主义》、《意识形态和乌托邦》、《重建时代的人与社会》、《我们时代的诊断》、《社会学和社会重建国际学术文库》等。
二、意识形态的本质与演化1.意识形态的概念(1)意识形态的定义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产生于政治冲突中的一种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想中受到利益的强烈限制,致使他们无法看到某些将会破坏他们统治的事实。
在‘意识形态’这个名词中包含了这种洞见,在某些情境中,一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自己又对他人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2)与马克思等人的比较曼海姆在贬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这同马克思本人没有太大不同,但同马克思的后继者却有很大不同。
浅谈科学知识社会学对曼海姆理论的继承的论文
浅谈科学知识社会学对曼海姆理论的继承的论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论文关键词:曼海姆;ssk;继承论文摘要: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对科学知识社会学(ssk)具有重大影响;科学知识社会学的一些重要观点都可以看到曼海姆理论的“影子”。
本文目的在于通过述评二者主要理论观点的相似性,探讨从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发展的某种历史继承性。
在某一社会中,当只存在单一的“整体性”的观念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意识不到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思考方法、观点乃至思想;更为根本的是,我们还意识不到在所有的层次上我们是按照既定的方式进行思考的。
“这个世界与人们所相信的东西之间有什么联系?妇巴里·巴恩斯在回顾关于知识的社会学研究中以这样的疑问句式来表达这一视角的重要性,并且指出,“而这个问题,至少从原理上讲,是一种较为成熟的关于知识的社会学理论所必须回答的问题。
”在这点上,曼海姆与后来的爱丁堡学派的是基本一致的,——知识社会学是“关于人们实际上是如何思考的问题。
这些研究的目的不是调查思维过程如何出现在各种教科书之中,而是调查它作为集体行动的一种工具,实际上是如何在公众生活和政治活动中发挥作用的。
”对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部分理论的解读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是对20世纪发生的人类思想的“困惑”的最直接的回应。
“知识社会学的基本研究任务是,确定在思想史上逐渐出现,并且处于不断变化过程之中的各种各样的观点。
”这其中包含了两层涵义:一、思维是集体的思维;二、知识是集体思维的结果。
“从意向角度来说,知识社会学的探讨并不是单一个体及其思维过程开始,之后便以直接运用哲学家的方式继续研究‘思想本身’所具有的种种抽象高度为目的。
[2]此时,曼海姆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一个信息,人类的思想困惑是由于判定人们原有的、并是从来没有意识到过的指导思想的各种思维方式相互冲突而暴露在人类的共同视野之下所产生的“恐慌”。
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配套题库-章节题库(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圣才出品】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名词解释《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答:《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是社会学家曼海姆的经典代表作,奠定了曼海姆在意识形态问题研究领域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该书中,他概括了一门能对社会生活做出新的和更深刻理解的新学科,即知识社会学,并系统地阐述了知识社会学关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新见解。
二、简答题1.怎样理解曼海姆关于意识形态本质的论述?答:曼海姆承认马克思把意识形态归结为一定阶级对社会存在的思想反映这个基本观点,他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产生于政治冲突中的一种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想中受到利益的强烈限制,致使他们无法看到某些将会破坏他们统治的事实。
在“意识形态”这个名词中包含了这种洞见,在某些情境中,一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自己又对他人掩盖了社会的真实状况。
(1)意识形态是一个评价性概念,特指那些同社会实际状况不一致的思想观点,是有偏见和局限性的意识形式。
(2)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的特征,这是因为:①意识形态就其本质而言是特定阶级思想意识的普遍化,这从根本上规定了它不可能不具有虚假性。
统治阶级或代表统治阶级的政党,为了达到对全社会的统治,总是把本阶级或本党派的特殊思想意识说成是普遍的,是超越条件限制的绝对性。
这是意识形态虚假性的根本要害。
②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可以从时间上来考察。
意识形态作为各种思想观念,不可能正好反映当下正在发生着的事物,或者滞后或者超前。
因此,一些意识形态落后于事物的实际发展便难以避免。
超前的意识形态称为乌托邦。
(3)虚假性的表现形式①不自觉的意识形态精神。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每个人头脑中都存在一些与现实不相符的思想观念,但是人们并未认识到这些观念已经脱离实际。
②已经意识到意识形态的不真实性,但迫于利益关系和社会角色等方面的限制,又不得不掩盖它的虚假,把假话当真话说。
③为实现某种特有的目的,故意编造谎言来欺骗人民群众。
2.如何理解曼海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评述?答:曼海姆对政治意识形态的评述:(1)政治意识形态的最基本问题从高度概括的层面看,曼海姆把政治意识形态蕴含的最基本问题看作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
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
二、知识社会学 定义:研究思想的社会条件或存在 条件的理论及方法。 中心思想:社会环境决定论。即思 想或知识终究是由思想家所处的各 种社会环境、社会状况决定的。
研究方法:“归属法” 第一步:要确定一些思想类型; 第二步:要把所分析的具体思想归到所属 的思想类型中; 第三步:把思想类型归到所属的社会历史 条件特别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
第五讲 曼海姆与知识社会学
一、生平与著作
二十世纪最具影响的 社会理论家之一; 知识社会学创始者; 犹太学者。
1893——1947
主要著作
学术特点: 生活流动性大,漂泊不定; 转益多师; 前后两种不同的研究风格; 知识分子的典范。
主要贡献:
创立了知识社会学,被誉为知识社 会学的真正缔造者。
三、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 1、他认为,知识社会学是从意识形态理 论发展而来,但二者有区别:意识形态 理论的任务是揭露各种利益群体的论断 的虚假性,这些论断是发生在心理层面 上的有意或无意的欺骗和伪装;而知识 社会学却不关心这些论断的真假,转而 探讨这些论断背后的社会原因,它从社 会学层面探讨这些论断的思想方式、以 及这些思想方式的社会来源。
五、社会重建理论 (一)人类社会的危机 (二)自由社会制度的崩溃 (三)文化危机 强调社会计划:试图通过建构与推行社会计 划,改变被法西斯主义搅得十分混乱的社会 局面,以拯救人类。 目标:推进社会的民主重建。 希望:知识分子、重建人们的价值观念、领 导人的选举。
2、意识形态的本质特点——虚假 性(无论内容上还是时间上) 3、虚假性意识形态的几种类型 4、狭义意识形态与广义意识形态
5、政治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 (1)类型 官僚保守主义、历史保守主义、自由——民 主主义、法西斯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 (2)知识分子问题 概念:既是一个超越特定阶层局限、又是来 自于各种阶级、与各种阶级存在千丝万缕内 在联系的社会阶层,具有超越意识形态的品 质与能力。 特点: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第十五章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理论中,19世纪和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家大部分以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为研究的主要内容。
曼海姆的学术活动开展于20世纪上半叶,他的目光已开始从社会行动和社会结构问题移向了知识和意识形态问题,建立了知识社会学和意识形态理论。
第一节学术背景一、家庭曼海姆(Karl Manaheim,1893——1947)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1947年1月9日,曼海姆在英国逝世,享年54岁。
父母都是犹太人。
家中经济条件较好,过着中产阶级生活。
二、学校曼海姆在布达佩斯一所人文预科学校毕业后,进入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并以关于认识结构问题的毕业论文获得了学位。
不久,曼海姆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学习哲学和社会学。
三、学术1913年返回布达佩斯,开始了学术生涯。
曼海姆也参加了一个比较著名的团体——“社会科学学会”。
社会科学学会不仅经常开展讲座和讨论等学术活动,还翻译了斯宾塞等社会学家的著作,并创办了《二十世纪》这一学术刊物。
学会深受孔德和斯宾塞的社会学理论的影响,呼吁实证精神,倡导科学原则。
曼海姆是社会科学学会中的“伽里略小组”的成员之一,他在小组中以实证原则和科学理性的倡导者自居,试图以此来反对保守的传统文化。
曼海姆社会学理论中含有的实证主义因素与这个时期的活动有关。
当时在布达佩斯还有更为激进的、政治色彩更浓的团体——以卢卡奇为中心的小组。
1915年,卢卡奇从德国返回匈牙利,当时他在美学和哲学领域里已经有许多著述,对学术界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卢卡奇在布达佩斯定期举行学书讨论会,很快吸引了一批青年知识分子。
曼海姆经常出现在卢卡奇主持的学术讨论会上,卢卡奇的历史主义、辩证理性观点、批判理性原则,对曼海姆产生了很大影响,1917年,曼海姆作了一次题为“灵魂与文化”的讲座,其中阐述了他在当时形势下抱有的学术倾向与政治倾向。
他认为,欧洲文化已经开始从实证主义的保守氛围中挣脱出来,辨证的、批判的哲学唯心主义精神将重现光辉,应当像克尔凯郭尔(1813—1855)等人本主义者那样,反对科学理性的压制,关怀人生、寻求人性的解放。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
反身性与“曼海姆悖论”:兼论相对主义社会学的可能性展开全文作者:肖瑛来源:《社会学研究》2004年第3期卡尔·曼海姆,德国社会学家。
1893年生于布达佩斯。
他影响了二十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领域,也是经典社会学和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代表人物。
本文作者肖瑛,史学学士,哲学硕士,2004年7月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获法学博士学位;2008年受聘为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
“反身性”的基本含义是“自我指涉”(self-reference),从哲学发生的角度看,这种“自我指涉”又表现为自我反驳(self-refutation)即悖论(paradox),自我反思(self-reflection)即理性的张扬,以及诠释学循环(hermeneutic circle),即在人的各种活动中不同主体、对象之间的相互诠释和建构。
反身性的这三个面相之间具有相互反动的性质:悖论与自我反思对立;诠释学循环一方面使诠释成为可能(方法论诠释学),另一方面却消解了启蒙理性所建构的主客对立的二元论(哲学诠释学),因此也与自我反思对立;反过来,自我反思作为一种理性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是以克服悖论和诠释学循环为目的的。
这样,在反身性的多元内涵之间就构成一对紧张关系:反思与自反。
在人类理性活动中,这种紧张关系始终贯穿其中,不仅形塑了“思辨的张力”,也铸就了行动的困境。
在社会学中,近年来随着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兴起,“反身性”开始结束其潜伏状态而出现在学术前台,成为SSK学者自我维护、自我发展甚至相互攻讦的重要武器。
但是,SSK的相对主义性质及其所面临的“自反”之痛,并不始自它本身,而可以追溯到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
揭示曼海姆社会学思想中“反思与自反”之间的张力关系,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了解SSK的困境和进一步探讨曼海姆所期待的新社会学认识论的可能性。
一、曼海姆与“曼海姆悖论”从发生学角度看,欧洲的知识社会学有两大基本传统:一种是以涂尔干为代表的法国实证主义传统,一种是以曼海姆为领袖的德国历史主义传统。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浅析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论文摘要]通过分析卡尔·曼海姆关于知识社会学的思想理论及众多有关其理论的评析、争论,阐述他对知识社会学的不朽贡献及其对当代社会仍然不能忽视的深刻影响。
[论文关键词]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一、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理论的特点及贡献在匈牙利出生的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史上是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他不仅对西方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起到了奠基作用,而且对20世纪以后的西方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着名社会学家科瑟在《社会学思想名家》一书中指出:“虽然卡尔·曼海姆充满活力的大脑使他在社会学许多领域内都有所建树,但现在人们一般认为,曼海姆有关知识社会学的论述是他全部着作中最有价值和最不朽的部分。
”当代美国着名知识社会学权威彼得·伯格认为,只是从曼海姆以后,知识社会学才成为一种可用于研究人类思想所有方面的实证方法。
“知识社会学”一词源于德文,为哲学及社会学大师舍勒首创。
然而,“知识社会学”的先驱首先应该追溯的是马克思。
着名社会学家默顿曾评价说:马克思是知识社会学的风暴中心。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意识的存在方式,以及对意识来说某个东西的存在方式,这就是知识。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行动。
……知识是意识的唯一的、对象性的关系。
”显然,马克思的这一表述是“知识社会决定论”的由来。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可以说亦源于马克思的“社会决定论”。
(尽管影响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思想源泉有很多方面,除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以及舍勒,还有格式塔心理学和新艺术史、新康德主义和现象学、生物学派等)。
曼海姆以他的两部奠基性着作《认识论的结构分析》和《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创建了知识社会学。
他强调知识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试图用因果链将知识与外部世界联系起来,认为知识就其社会学意义而言,不仅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地位、身份及阶级利益,而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类型之中。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 “美国芝加哥学派”因语言和地理上的障碍而循着自身的路径发展,
该学派在遵循实证主义原则的同时,注重考察社会心理对知识形成 的重大影响,故被称为“社会心理学学派”。
•
30年代后期知识社会学又分化为若干分支。
• 一是集中探讨日常知识的社会根源,它导源于现象学传统;
• 二是考察知识与外部社会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它沿袭解释学研究传
曼海姆及其知识社会学
小组成员:胡胜寒 罗丽 吴缐 刘力铭
壹
曼海姆及其与知识社会学的关系 知识社会学
目 錄
贰 叁 肆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马克思与曼海姆在知识社会学上的比较
1
曼海姆及其与知识社会学的关系
了解曼海姆
德国社会学家,1893年3月27日生于布
达佩斯,先后就读于柏林大学、巴黎大学 和海德堡大学,1918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26年任海德堡大学编外讲师。1930年任 法兰克福大学社会学教授。1933年因受纳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4.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点:
d.把意识形态划分为特殊的和整体的:按“特殊论”的意识形态 观,一个群体持有的信念中,有一些是属于意识形态的,按照 “整体论的”意识形态观,所有集体持有的信念都属于意识形态。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4.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主要论点:
主义”阵地,前者强调个人因素和历史方法论,后者强调社会
因素和环境制约作用。
3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1.知识领域: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中 的知识只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不 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认为自然科学知 识是不受社会性因素制约的。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具体理论 2.中心思想:社会境况决定论。在 曼海姆看来,思想或知识表面是从思 想家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而实际上, 它们终究是由思想家所处的各种社会 环境、社会状况决定的。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
第八讲知识社会学的先驱-曼海姆曼海姆生平简介卡尔·曼海姆1893年出生在匈牙利布达佩斯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是匈牙利犹太人,母亲是德国犹太人。
曼海姆中学毕业后先在布达佩斯大学攻读哲学,不久赴德国柏林大学师从齐美尔等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曼海姆返回自己的祖国匈牙利。
1919年7月匈牙利共产党政权倒台后曼海姆流亡德国。
在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接受了新康德主义者李凯尔特、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以及黑格尔和马克思等人的影响。
1922年完成博士论文《对认识论的结构分析》。
1925年被海德堡大学聘为无薪讲师,两年后前往法兰克福大学担任经济学和社会学教授。
1927年,发表教授资格论文《保守主义思潮》,1929年出版《意识形态与乌托邦》。
1933年因躲避纳粹德国到伦敦大学任教。
1947年在英国去世。
第一节《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曼海姆的社会学思想涉及两个相互关联的内容:他的代表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及由这本著作建构起来的知识社会学。
“意识形态”与“乌托邦”既是曼海姆代表作的书名,也是其知识社会学的两个核心概念。
曼海姆认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在思维中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不再能看清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削弱它们的支配感。
在“意识形态”一词中内含着一种洞悉,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其本身,也对其他方面遮掩了真实的社会状况,从而使集体无意识得到稳定。
而“乌托邦”这一概念反映了政治斗争中相反的发现,即某些受压迫的群体在理智上如此强烈地对摧毁和改变特定的社会条件感兴趣,以至于他们自觉地在局势中仅仅看到那些倾向于否定它的因素。
他们的思维没有能力正确地判断现存的社会条件。
在乌托邦的思想中,被怀着愿望的想象和行动的意愿所引导的集体无意识,掩盖了现实的某些方面。
很显然,在这里,曼海姆不仅区分了意识形态,而且还区分了两种集体无意识:一种是受到利益与形势相联所引导的集体无意识,它与意识形态相联;一种是由被怀着愿望的想象和行动的意愿所引导的集体无意识,它与乌托邦相联。
作为存在论的意识形态概念——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哲学解读
当法国启蒙运动哲学家特拉西最初创造“意识形态”或观念学(ideology)这个概念时,他的目的 是要创造一门用理性来探究观念之起源与形成的科学,以此来摆脱传统由宗教意识与形而上学所产 生的种种错误观念,并将知识的最终基础与来源严格地奠定于人对外部世界的感觉经验的基础之 上。对于特拉西而言,任何一门学科知识(如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和教育学等)如果不能被还原为 人的直接感觉,那么,它就是站不住脚的。②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在特拉西那里从某种意义上说就等 同于哲学认识论本身,因为它主要探究的是知识的绝对有效性与合法性的基础问题。但如果意识形 态仅具有哲学认识论方面的单一含义,它也许在后来就不会成为一个意义如此复杂多样和对现代思 想领域影响如此巨大的概念。在特拉西那里,意识形态并非只是一个纯粹的哲学术语,而是也有其 现实的诉求和目标,因为它也是“建立正义和幸福社会的基础”③,这表明特拉西与同时代的启蒙思 想家一样,“相信人类可以应用科学来改良社会和政治环境”④。这大概也是为什么意识形态概念在 后来的发展中往往具有“鼓动性”意味的原因,毋宁说它是现代政治领袖用来动员民众为实现国家的 社会、政治与经济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主要手段之一。⑤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自它诞生之初 便兼具理论基础与实践诉求两方面的涵义:首先,它起源于近代西方思想家对人类知识之有效性与 合法性基础的寻求;其次,它也以社会与政治改良的实践目标为旨归。
28
值。但在笔者看来,曼海姆思想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仍有待进一步考察与澄清。比如我们是否可以将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解为意识形态的一种终结?他的相关主义(relationism)是一种相对主义或者 说是曼海姆式的“不可克服”的反身性悖论吗?“虚假意识”在意识形态的语境中必然是贬义的吗? 以及曼海姆对特定与总体(particular/total)、特殊与一般(special/general)、①非评价性与评价性(non -evaluative/evaluative)等意识形态内涵的区分与阐述如何清晰地把握?我们认为从存在论的视角 上重新考察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将能够为我们重新看待和回答这些问题提供崭新的视角,并为我 们反思当今的现实思想境况提供新的启示。
认识的深入:从知识学、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一)
认识的深入:从知识学、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一)摘要]从知识学、知识社会学到科学知识社会学,人类对于知识本身的反思与解读,以社会学角度审视知识以及知识体系,对于我们认清知识的本质,更好地运用知识造福人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知识学;知识社会学;SSK知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其古老,在于人们对知识的探索和研究与人类文明的开始同步进行着;说其年轻,在于人们对知识的系统考察和哲学探讨是最近几十年的事。
特别是以知识概念为研究对象的知识学,到目前为止还未形成较完善的理论框架和基本内容。
一、对于知识的定义知识,不论是作为日常语言词汇,还是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概念,可能是当今人们最容易接触到的。
知识究竟是什么?究竟什么是知识?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尽管人们已达成一些共识,但讨论仍在继续。
我国出版的辞典中对知识的定义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
从本质上说,知识属于认知的范畴。
社会实践是在有知识的条件下进行的,是知识所产生的活动,没有知识作前提,谈不上社会实践。
因此,这一定义从逻辑上首先就站不住脚。
其次经验又是什么,是个人的、群体的、人类的,还是感官的、心智的,都没有界定,人之所以称之为人,就在于人有社会实践的能力,因为社会实践从广义上也就是指人的一切活动、一切现象。
因此,这一定义等于说知识就是经验,经验就是知识,概言之,也就是没有说清楚知识到底是什么。
美国社会学家丹尼尔·贝尔对知识的定义是:对事实和思想的一套系统的阐述所提出的合理性判断或经验的结果。
而马克卢普(FritzMachlup)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认为:知识就是根据已认识的事物所作的客观解释。
二、研究知识与社会关系的知识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是对知识进行社会学考察的一门学科,它研究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主要是研究社会对知识的影响和作用。
1.知识社会学的创始人卡尔·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哲学家舍勒提出的,但只有在德国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卡尔·曼海姆(1893—1947)那里,知识社会学才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理论逻辑|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理论逻辑|卡尔·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一、什么是知识社会学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开宗明义的写道:“知识社会学作为一种理论,它致力于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一种历史学——社会学研究,它试图在人类思想发展过程中追溯这种关系所具有的表现形式。
”(541)知识社会学,“一方面,它致力于揭示确定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此问题自始至终进行彻底的、毫无偏见的思索,希望发现一种适合于当代情况的理论,这种理论将论及知识的非理论性的制约因素的意义。
”(541)而做这些的目的,就在于克服当时流行的相对主义形式。
二、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把揭露人类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政党)的差不多有意识的欺骗和伪装作为自己的任务。
”而知识社会学则更加关注“客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何种不同方式向主体表现。
”因此,“思想结构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背景中必然具有不同的形式。
”意识形态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是揭露某个阶级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动机,“受利益支配”被看作是唯一一种社会影响观念的形式。
曼海姆认为,如果把这种利益范畴提升为绝对原理,那么社会学的作用就被简化为重建经济人的假设,这就使得社会学既失去了它的整体视角,同时也把社会学自身置于相对主义循环之中。
知识社会学所要做的是把利益动机范畴放在只有利益起作用的地方,而不是把它视为一般性的社会准则。
这样,知识社会学就把意识形态研究看作是自身研究的一部分,从而将其纳入到自己的理论体系之中。
“知识社会学并不在论断本身的层面上批评思想,而是在结构学或认识论的层面上考察它们;它认为在结构学或认识论层面上不一定所有的人认识都相同,认为同样的客体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会具有不同的形式和方面。
”(545)就此而言,曼海姆实际上是将历史主义引入到意识形态研究中,历史主义的体系前提就是知识社会学的出发点,从而实现了由意识形态研究向知识社会学的转变。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境况决定论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社会境况决定论作者:金德万社会境况决定论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思想。
在曼海姆看来,思想或知识表面上是从思想家个人头脑中产生的,而实际上,思想或知识终究决定于思想家所处的各种社会环境、社会状况。
因而知识社会学必须致力于探讨“思想的社会决定”或“知识的社会决定”。
曼海姆把这叫做“社会境况决定论”。
不少西方学者将这一观点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相提并论,并称此为“马克思─曼海姆观点”。
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的应用有三步:一是要确定一些思想类型,二是要把所分析的具体思想归到所属的思想类型中,三是把思想类型归到所属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特定的社会群体中。
曼海姆称这一方法为“归属法”。
前两步与艺术史的研究方法相类似,后一步则是他的知识社会学所特有。
知识社会学与意识形态理论知识社会学乃从意识形态理论发展而来,曼海姆认为二者仍有区别:意识形态理论的任务是揭露各种利益群体的论断之虚假性,这些论断是发生在心理层面上的有意或无意的欺骗和伪装;而知识社会学并不关心这些论断是真的还是假的,转而着重探讨这些论断背后的社会原因,从社会学层面探讨产生这些论断的思想方式,及这些思想方式的社会来源。
那么,就意识形态理论而言,意识形态这一概念意味着虚假意识,乃是带有贬义的;而就知识社会学而言,“意识形态”则是中性的概念。
曼海姆提出,由于“‘意识形态’这一术语含有道德遣责的内涵,因此在知识社会学领域,我们将尽可能地避免使用这一术语,而代之以思想家的‘观点’。
我们用这一术语表示由历史和社会境况决定的主体看待事物的整个方式。
”他还说:“‘观点’在这里表示一个人看待对象的方式,表示一个人从对象中觉察到了什么,以及他如何在他的思想中解释这个对象。
”因此,“观点”在曼海姆那里就是指由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境况造成的思想家看问题的思想方式或认识方式。
在曼海姆看来,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深刻思想包含着知识社会学的萌芽,但最终却没能发展成知识社会学,这是因为马克思仅仅把对手的思想当作意识形态,没有把自己的思想也当作意识形态。
“保守主义”的知识社会学概念解析——读卡尔·曼海姆《保守主义:知识社会学论稿》
保守主义起源于西方“启蒙运动”时期,它的出现是相对于自由主义而言的“保守的自由主义”。
当今,“保守主义”这一词语的泛化已经越来越引起诸多误解,人们常常把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混为一谈,因此我们有必要对保守主义的概念和涵义加以界定。
“保守主义”一词多用于政治学、历史学以及哲学方面的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探究保守主义的学者和著作还较少。
在我国,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学界多会去研究自由主义等学说,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环境,很少有人去关注保守主义者的思想。
我国学者对于作为当代世界三大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的保守主义的研究几乎是寥寥无几,其著作也是一片空白。
保守主义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误解与歧视。
不过近20年来,有迹象表明,国际学术界对于保守主义展现出了较为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柏克等人的保守主义思想,从而为当今社会的发展寻求理论支持。
由于与国外发达的保守主义思潮相比,我国对于保守主义的研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加快我国对于保守主义的学术探究势在必行。
只有保守主义有了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我们才能克服国人对于保守主义根深蒂固的偏见,更好地为我国社会的发展汲取经验与启示。
1 保守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了解保守主义,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两个重要概念的区别,即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之间的区别。
卡尔·曼海姆认为,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人们往往会把传统主义与保守主义混淆理解与误用,前者是一种心理特征,而后者却是一种思想体系。
传统主义表示的是某种普遍的人类特性,而保守主义则表示的是某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现代现象。
曼海姆指出:“我们顽固地坚持各种旧的方式,因而对各种创新的接受是很不情愿的。
有人也曾经把这种特性叫做‘自然保守主义’。
同时,在曼海姆看来,保守主义与传统主义的区别不仅仅只是在思想层次和心理层次的区别,“还应当把超时间性与客观性清晰地区别开来”,换句话说保守主义与传统主义在时间性上也存在差别,传统主义是一种永恒的社会心理状况,而保守主义则是一种“特定的”、“一段时间”下特定历史情境下的产物。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批判传统
浅析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批判传统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不仅是一种社会哲学,而且包含了丰富的知识社会学思想。
法兰克福学派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的批判,扩大了社会批判的范围,其并不区分科学,日常生活和其他意识形式的批判,使知识社会学与现实的关系更加密切,突出了知识社会学的反思现实和自我反思功能。
标签:知识社会学;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正如知识社会学的代表人物曼海姆所说:“知识社会学一方面,它致力于提示确定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切实可行的标准;另一方面,它通过对此问题自始至终进行彻底的。
毫无偏见的思索,希望发现一种不同于当代情况的理论,这种理论将论及知识的非理性的制约因素的意义。
”[1]知识社会学诞生的思想背景是二十世纪初的西方变革时期,战争、经济危机、集权主义的兴起等给欧洲社会带来严重影响的同时,也催生了思想领域对人类理性的社会学批判,知识社会学不仅从诞生之初还是后继的发展都具有批判的特质。
一、知识社会学的批判理论思想来源知识社会学的重要思想来源正是马克思的批判理论。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写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结构树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2]知识社会学承接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理论,并成为其最基本假定和最广泛共识。
与此同时,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对知识社会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他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基础之上,不仅是马克思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且直接促进了知识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
曼海姆以及以社会批判理论著称的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如霍克海默、阿多诺、哈贝马斯等都关注卢卡奇式的马克思思想的解读,把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作为重要理论焦点。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的第五部分中,提出了其知识社会学思想。
在这部分中,它主要讨论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知识社会学的性质和范围(一)知识社会学的定义和分类他开宗明义地说:“知识社会学是社会学最年轻的一个分支;作为一种理论,它试图分析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作为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它试图追溯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表现形式。
”(第269页)在这里,他给知识社会学作了一个定义,即知识社会学是研究知识与存在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人类思想发展中所具有的表现形式的一门社会学学科。
他有两种,一种是作为理论的知识社会学,一种是作为方法的知识社会学。
(二)知识社会学的出发点默顿认为,曼海姆是从意识形态概念的分析中得到知识社会学的基本框架的,这是对的。
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曼海姆在论述了知识社会学的定义和分类后就谈到了意识形态理论与知识社会学之间的关系。
在曼海姆看来,意识形态概念有特殊和总体之分。
“意识形态的研究已经把揭露人类利益集团(尤其是那些政党)的多少有意识的欺骗和伪装作为己任。
知识社会学并不怎么关心由于有意欺骗所造成的歪曲,而是关心客体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以何种不同方式把自己呈现给主体。
”(第270页)这说明,意识形态理论关注的是揭露不同利益集团具体论断的虚假性和欺骗性,这里的意识形态概念就是一种特殊的概念;知识社会学并不在具体论断的层次上批评思想,它关注的是具体论断产生的原因——论断主体的思维结构,这就是总体的意识形态概念。
但是曼海姆不准备使用意识形态概念,而代之以“观点”,这一术语表明:主体构想事物的整个模式受到其历史和社会环境的制约。
二、知识社会学的类型曼海姆认为,知识社会学既是一种理论,也是一种研究方法。
作为一种理论,它有两个分支:一是社会关系对思想产生影响的方式的描述与结构性分析方面的经验研究;二是结构与思想的相互关系对有效性问题产生影响的方法论研究。
他说:“知识社会学一方面是一种理论,另一方面又是一种历史——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1929年,曼海姆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一时名声大振,他的名字自此就同知识社会学紧紧连在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又称思想社会学,这里的思想是指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
人类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这是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许多人认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思想家个人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曼海姆则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了。
在曼海姆看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
曼海姆说,因为思想家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在创立思想理论时,其所在群体、社会地位、民族传统、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这些社会性因素都要影响和制约他的思想活动和思想成果。
曼海姆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叫“社会境况决定论”,按照这一观点,思想家社会境况不同,创立的理论也不相同。
曼海姆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人的观点是如何随着他的社会境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曼海姆提出:思想不但带有社会环境的特征,而且历史因素有力地影响着思想的变化。
例如世代更替就是导致人们思想变叱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海姆认为,思想家观点上的差异有多种表现。
由此可见,知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一种思想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要弄清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何在,通过这种分析,受海姆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个观点是:非理性因素在思想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曼海姆提出第二个重要观点是:在看待社会问题时,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观察都带有角度和偏见,而这一角度和偏见又是由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同样,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t上,这种社会位置也决定了他们看间题的社会角度和社会偏见。
因此曼海姆告诫人们不要把偏见同错误划等号。
实际上,人有民族偏见、时代偏见、阶级偏见、年龄偏见、性别偏见、家庭偏见、职业偏见等等。
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削弱它们的支配感。
作为存在论的意识形态概念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哲学解读
作为存在论的意识形态概念——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哲学解读I. 引言A. 研究背景和意义B. 研究目的和方法II.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A. 曼海姆的思想背景和传承B.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C.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论III. 作为存在论的意识形态概念A. 存在论的概念和特征B. 意识形态的概念和演变C. 作为存在论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和特点IV.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哲学解读A. 曼海姆的人文主义哲学基础B. 曼海姆的实践哲学思想C.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哲学解读与价值追求V. 结论与展望A. 研究成果和贡献B. 研究不足和展望VI. 参考文献第一章:引言1.1 研究背景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知识成为了一种全新的力量,具备了重要的意义。
尤其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不仅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社会最具竞争力的资源。
但是,如何理解和把握知识的本质特征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曼海姆知识社会学这一知识理论体系的分析和解读,深入探讨作为存在论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及其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
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来了解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和方法论。
其次,采用逻辑分析法,对作为存在论的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和特点进行深入探讨。
最后,将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概念和意识形态的概念进行对比和联系,分析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哲学解读,探究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意义。
第二章: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理论框架2.1 曼海姆的思想背景和传承曼海姆是德国最重要的社会学家之一,其思想背景和兴趣十分广泛,深受人文主义和实践哲学思想的影响。
他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荷尔德林、黑格尔、海德格尔、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思想启发,在社会学领域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和理论。
2.2 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起源和发展作为曼海姆的主要思想分支之一,曼海姆知识社会学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研究知识和文化的理论体系。
试论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一)
试论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一)论文关键词:知识社会学社会境况决定论唯物史观论文摘要:本文考察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即受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并在此基拙上探讨了受海姆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区别。
“社会境况决定论”是曼海姆知识社会学的中心思想,它探讨“知识的存在决定”或“思想的社会决定”。
曼海姆认为,思想家总是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状况中,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状况造成了思想家看问题的社会角度,思想家从自己的社会角度出发形成思想理论,就难免使自己的思想理论带有自己的社会偏见,成为一种意识形态。
因此,思想终究是由社会境况决定的,曼海姆把这叫做“境况决定论”或“社会境况决定论”。
不少西方学者将这一观点同马克思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相提并论,并称为“马克思一曼海姆观点”。
让我们对曼海姆的这一观点作一考察,并澄清这一观点同马克思的观点的区别。
1社会境况决定论的表现曼海姆的“社会境况决定论”认为,思想、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由思想理论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思想理论之外的社会境况即社会环境、社会状况决定的,曼海姆把这些决定思想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因素也叫作“存在因素”或“超理论因素”。
具体地说,曼海姆说的“存在因素”或“超理论因素”是指客观存在的生活经验、群体利益、社会地位、社会过程以及其他社会环境因素。
在他看来,这些社会性因素制约着人的认识方式,使不同的社会环境的人产生不同的思想,因此,思想理论必定同这些社会性因素有关。
例如,竞争就是重要的社会存在因素或超理论因素。
“竞争不仅通过市场机制控制着经济活动,不仅控制着政治和社会事件的过程,而且也提供对世界的不同解释的动力。
当这些不同解释的社会背景被揭示出来时,人们会发现它们只不过是争夺权力冲突群体的观念的表现。
曼海姆认为,理论上的分歧往往可以归因于世界观上的差异,而这种世界观上的差异又是由不同群体的竞争和对抗无形中引导着的。
因此,要真正理解一种理论或一种思想,就不能根据它所解释的对象,因为不同解释者对同一对象可以有不同解释,而应当具体地分析解释主体,看他属于哪一个社会集团,贯彻什么样的集团目的和期望,只有这样才能弄清一种理论的真实意图,才能真正理解这种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29年,曼海姆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知识社会学导论》,一时名声大振,他的名字自此就同知识社会学紧紧连在了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又称思想社会学,这里的思想是指各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论,不包括自然科学知识。
人类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这是知识社会学探讨的主要问题。
许多人认为思想的产生和发展都是由思想家个人的聪明才智决定的,曼海姆则认为这种观点大错特错了。
在曼海姆看来,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不是由个人决定的,而是由社会决定的。
曼海姆说,因为思想家个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他在创立思想理论时,其所在群体、社会地位、民族传统、时代背景、生活经历这些社会性因素都要影响和制约他的思想活动和思想成果。
曼海姆由此提出了一个重要观点叫“社会境况决定论”,按照这一观点,思想家社会境况不同,创立的理论也不相同。
曼海姆举了一个例子,说明人的观点是如何随着他的社会境况的变化而变化的。
曼海姆提出:思想不但带有社会环境的特征,而且历史因素有力地影响着思想的变化。
例如世代更替就是导致人们思想变叱的一个重要因素。
受海姆认为,思想家观点上的差异有多种表现。
由此可见,知识社会学关注的焦点并不在于一种思想是对的还是错的,而是要弄清这种思想产生的社会根源何在,通过这种分析,受海姆提出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个观点是:非理性因素在思想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曼海姆提出第二个重要观点是:在看待社会问题时,偏见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观察都带有角度和偏见,而这一角度和偏见又是由观察者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同样,人们生活在社会中,总是处于一定的社会位t上,这种社会位置也决定了他们看间题的社会角度和社会偏见。
因此曼海姆告诫人们不要把偏见同错误划等号。
实际上,人有民族偏见、时代偏见、阶级偏见、年龄偏见、性别偏见、家庭偏见、职业偏见等等。
曼海姆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中变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削弱它们的支配感。
在‘意识形态’一词中内含着一种洞悉,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其本身,也对其他方面遮掩了真实的社会状况,从而使集体无意识得到稳定要开展知识社会学研究,仅仅认识到思想与存在的关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进一步认识到个人思想与群体思想的关系问题在曼海姆看来,尽管思想可能是个人提出的,但个人思想是不可能脱离群体思想的,群体思想是个体思想依存的基础。
为,一方面,任何个人都必须在现存的环境中运用群体的语言和已形成的思想模式思维和行动,另一方面,个人总是存在于各种有组织的群体中,任何个人都不可能作为孤立的生物而存在。
三、评论客观地讲,曼海姆的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这种意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他客观地分析了知识与存在的关系,清楚提出存在决定知识的思想。
这一思想当然是深受马克思的影响。
其次,他看到了个人知识与群体知识、心理经验认识与观念认识之间的关系。
不错,正像他所说的,一种新知识的提出与传播往往是通过个人来实现的,但个人知识离不开群体知识,个人知识若离开群体知识便难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理论形态。
因为,个人总是生活在群体之中他只能用群体创造的语言,依据群体存在的社会环境来思考群体共同面对的问题。
从这一点来看,个人知识思考的问题与其说是客观世界,不如说是他所处的群体的行为困境。
另外,心理经验认识(即曼海姆所谓的特殊意识形态)的确不同于系统观念认识(即曼海所谓的总体意识形态),前者往往带有明显的个人认识痕迹,是流变的,属于社会心理范畴,而后者则是属于群体的深层次理论体系,是相对稳定的,属于社会意识形式。
尽管心理经验认识是系统观念认识的来源与基础,但系统观念认识一旦形成以后便会制约着心理经验认识的进一步发展。
再次,他正确揭示主体对意识形态的影响。
意识形态跟科学理论有所不同,尽管它们都是对客观世界系统的反映,尽管这种反映都会程度不同地受到主体的影响,但后者却不像前者那样要系统地反映主体的状况特别是主体的需要,形成系统的主体意识。
从某种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在处理客体世界与主体世界关系问题上更多会把重心放在后者身上,甚至为了解决主体所面对的困境,它往往以牺牲客体或歪曲客体的方式来保证主体某种需要以及它自身理论上的完整性和统一性。
为此,马克思指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
”○16正是因为意识形态存在着以牺牲客体客观性的方式去满足主体需要的特点,所以众多理论家往往以“虚假意识”指称它。
在此,曼海姆不仅指出了意识形态与主体需要、主体行为的关系,还提出了具体揭示它们关系的方法和路径。
他说:“知识社会学把认识活动同它在其存在的及富有含义的性质中所渴求的模式联系起来看待,不把它看作对…永恒‟真理的洞见(它产生于对纯理论的、冥想的迫切要求),或者看作对这些真理的某种参与(如舍勒仍然认为的那样),而是看作一种论述在某种生活条件下由某些有生命的生物支配生活环境的工具。
所有以下三个因素:对生活环境进行论述的过程的性质和结构,主体本身的组成(在它的生物学以及历史-社会方面的),以及生活状况的独特性,尤其是思维者的地位和观点,所有这一切都影响思想的结果,但它们也制约着真理的理想,后者是这种有生命的生物能够从思维结果创立的。
”○17第四,他深化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曼海姆继承了马克思、恩格斯有关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阶级利益关系的思想,并进一步分析了意识形态与政党、阶级等方面的关系。
除了说明主体的生存状况与社会存在、意识形态的关系外,曼海姆还进一步从思维方式等方面说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
他对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等思潮通过以独特视角对社会问题的切入以及他们对社会存在状况有选择的反映、在思维中对它们重新组合并以此来达成巩固或改变现实的政治目的的分析,是有启迪意义的。
这些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深化和细化。
客观地说,马克思、恩格斯只是对以往意识形态一些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它们的唯心主义哲学实质与阶级实质,而未能更深入地从社会学角度细致分析意识形态与政党、阶级、社会存在的关系,而这正是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的魅力之所在。
但曼海姆意识形态理论也并非完美无缺,它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究竟应该如何理解知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有没有可能建构超越一切阶级和党派的意识形态?的确如曼海姆所言,客观世界是不断变化的,人们很难得到对整个世界全面正确反映的客观知识,任何知识都有时代局限性并打上特定主体的烙印,随着主体视野的扩大与新经验的产生,人的认识也会不断改变内容与形式。
正如恩格斯所言:“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
”○18但问题的关键是:客观世界的发展是不是否定了知识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人们对知识客观性与科学性的争议是不是仅仅因为世界发展而导致的?如果说第一个问题涉及的是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关系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涉及的则是真理的理论基础与阶级性问题。
就第一个问题而言,我们认为任何真理都不可能穷尽一切,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但相对真理却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
如果说这个问题还显得相对简单的话,那么,第二个问题就显得复杂得多。
因为,它至少涉及两个问题:其一,并非所有的理论家都能像曼海姆认为的那样能认识到知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最终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真理观,其二,即使理论家能有这种看法,但其社会地位决定其很难公开主张或宣扬唯物主义真理观。
事实上,真理问题并不单纯是一个知识论问题,它更关系到各种权力斗争关系。
虽然真理没有阶级性,但真理观的宣扬与真理的应用却有着明显的阶级性。
历史上许多阶级正是利用他们所谓的真理观来为其权力和阶级利益辩护的。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认为,意识形态实际上就是“真理”的阶级阐释和阶级利用。
正如前文所说,意识形态为了达到某个阶级的某种目的,它往往不惜以牺牲对自然和社会正确反映的客观真理为代价,并最终把自身标榜为“真理”。
在目前阶级冲突与阶级斗争还存在的情况下,曼海姆试图建立超阶级的知识理论显然是不可能的。
这一思想明显受到马克斯·韦伯“价值中立论”思想的影响。
不可否认,随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与发展,特别是它对以往意识形态唯心主义实质的批判和揭露,当前以十分露骨唯心主义形式表现出的意识形态逐步减少,但这一状况并不能否定唯心主义意识形态依然存在这一事实,更不能否定它们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马克思意识形态比曼海姆意识形态的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揭示了以往意识形态的心主义基础和阶级实质,还进一步说明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中存在的必要性和作用。
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不同阶级之间的共识性真理会有所增多,但这种共识性真理的增加并不能改变阶级社会不同阶级因根本利益冲突而带来的意识形态分歧,要想使阶级社会中的阶级放弃代表其根本利益的意识形态而共同尊重共识性真理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奢望。
因为,要一个阶级放弃特殊立场和特殊观点的意识形态,就等于要这一个阶级放弃其特殊利益与特殊权力。
因此,这种奢望也只是反映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一些自由知识分子的某种愿望。
此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也正像曼海姆所说,并不代表所有阶级的利益,它只是代表一个特殊阶级———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但这一性质是否像他所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只是特殊意识形态,而没有达到一般意识形态层面呢?对此,我们认为曼海姆这一对概念的区分本身就在着逻辑问题。
若果真像他一般意识形态所强调的所有意识形态都是谬误意识的话,那么,这种理论本身就包含着一个悖论既然所有意识形态都是谬误意识,那么,就意味着不存在客观真理,而在没有客观真理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又是凭什么断定所有意识形态都是谬误意识呢?这一理论主张要么会导致相对主义,要么就会导致真理虚无主义。
当然,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内部也不是不存在特殊与一般的矛盾问题,但这种矛盾的解决并不是建立在把一般简单地看成是由各种特殊甚至对立特殊共性总和之上,而是通过对一个人数众多的特殊阶级———无产阶级利益的解决渐渐推广到对全人类利益的解决。
马克思认为:“劳动阶级解放的条件就是要消灭一切阶级。
”○19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在观念上难以根本调和,但它与其他阶级却还是有着根本的一致性(当然无产阶级与小资产阶级等之间也会存在着利益上的冲突与观念上的矛盾,不过,这些矛盾最终是可以合理解决的),无产阶级只有站在一切被压迫阶级的角度上推翻一切阶级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私有制,才能实现自身和人类的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