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喝茶》课件
看看那些喜欢茶的作家,你都认识哪些呢?
看看喜欢喝茶的作家,你都认识哪些呢?周作人:(1885年1月16日—1967年5月6日),原名周櫆寿,又名周奎绶,后改名周作人,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独应等,浙江绍兴人。
是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
茶之语: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断不可少。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男,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
因为老舍生于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龙须沟》。
茶之语:有一杯好茶,我便能万物静观皆自得。
烟酒虽然也是我的好友,但它们都是男性的粗莽、热烈,有思想,可也有火气。
未若茶之温柔、雅洁,轻轻的刺激,淡淡的相依,是女性的。
林语堂:(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福建龙溪(今漳州)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
茶之语:茶向来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茶除了渗入诗词之外,还与记、赋、散文、品文、小说等文体结合。
文人喜欢饮茶、咏茶和赞茶,大概与茶质对文思的催发分不开,文的轻灵、风趣,寓意深刻的特征与茶的清灵飘逸、丰富的内涵相契合,使文人在品饮之际,文思如泉涌,文学作品也因茶的渗透更显光彩。
一个人在这种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真能领略到茶的滋味。
因为茶须静品,而酒则须热闹。
周作人:喝茶
周作人:喝茶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观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Gissing)的、草堂随笔”(原名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神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东方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
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of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
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象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更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字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
喝茶——周作人-赏析
【作品原文】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
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
周作人的茶与人生——谈《喝茶》
·文艺之窗·238周作人的茶与人生——谈《喝茶》华南师范大学 张心宇【摘要】周作人以其平和冲淡、雅白共容的文笔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独放异彩。
他的散文带有深深的传统儒学印记,又兼容禅道以及日本含蓄内敛的文化思想。
文章题材多选自日常,但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充满审美趣味和哲理思考,真正做到将生活变成一种艺术。
本文就其散文《喝茶》深入分析周作人的散文艺术。
【关键词】周作人 茶 散文艺术周作人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其散文有着深深的传统印记,并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悠游闲适、平和冲淡的文风。
他喜欢将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哲理融入到小品散文创作中,使得其人生态度、审美观念与其小品散文表达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喝茶》创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发表于《语丝》第7期,后收人《雨天的书》。
这篇散文由徐志摩讲“吃茶”引发,谈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中国茶经,然后简括地解释了茶道的意思,谈品茶的茶境,茶食茶点,别具风味。
全文仅一千余字,却纵横古今中外,融通民俗色彩。
材料的众多,知识的丰富,描述的生动,使平面的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不断闪现,叫人目不暇接。
本文将以《喝茶》为基点,对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进行细致剖析。
生活化的艺术选材纵观周作人散文,我们发现其取材十分广泛:玩具、爆竹、谜语;爱情、友情;吃酒、喝茶、坐船、听雨等随手拈来即成文章。
不求标新立异,而在平凡中挖掘出深意,这正是周作人早期散文的取材特色。
在周作人笔下,普通的日常生活如喝茶、饮酒等,并不是可以随便忽略的事情。
它已经超越其本身从而具备了深刻的审美意义和哲理趣味。
他提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 微妙地美地生活”。
这种生活应该精炼、冲淡、闲适,并且充满趣味。
它无疑寄托了周作人对审美化生活的向往。
但是,他对这些平凡的材料,并不是完全不加选择,而是经过一番细致摘选,赋以新的含义,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喝茶》
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喝茶》梁实秋《雅舍谈吃》散文集:《喝茶》引导语:智者在氤氩的茶香中,拥有了诗一般的情怀,他们不仅是风雅的饮茶人,也是生活的感悟者。
梁实秋、鲁迅、杨绛和周作人都是近代著名的作家,他们都写了一篇《喝茶》为题的经典散文。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梁实秋先生的《雅舍谈吃》散文集中的《喝茶》原文,欢迎大家阅读了解。
我不善品茶,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
但是,数十年来,喝过不少茶,北平的双窨、天津的大叶、西湖的龙井、六安的瓜片、四川的沱茶、云南的普洱、洞庭湖的君山茶、武夷山的崖茶,甚至不登大雅之堂的茶叶梗与满天星随壶净的高末儿,都尝试过。
茶是我们中国人的饮料,口干解渴,惟茶是尚。
茶字,形近於荼,声近於槚,来源甚古,流传海外,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
人无贵贱,谁都有分,上焉者细啜名种,下焉者牛饮茶汤,甚至路边埂畔还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辄问讯“喝茶未?”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孩提时,屋里有一把大茶壶,坐在一个有棉衬垫的藤箱里,相当保温,要喝茶自己斟。
我们用的是绿豆碗,这种碗大号的是饭碗,小号的是茶碗,作绿豆色,粗糙耐用,当然和宋瓷不能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朴实厚重的风貌,现在这种碗早已绝迹,我很怀念。
这种碗打破了不值几文钱,脑勺子上也不至于挨巴掌。
银托白瓷小盖碗是祖父母专用的,我们看着并不羡慕。
看那小小的一盏,两口就喝光,泡两三回就得换茶叶,多麻烦。
如今盖碗很少见了,除非是到故宫博物院拜会蒋院长,他那大客厅里总是会端出盖碗茶敬客。
再不就是在电视剧中也常看见有盖碗茶,可是演员一手执盖一手执碗缩着脖子啜茶那副狼狈相,令人发噱,因为他不知道喝盖碗茶应该是怎样的喝法。
他平素自己喝茶大概一直是用玻璃杯、保温杯之类。
如今,我们此地见到的盖碗,多半是近年来本地制造的“万寿无疆”的那种样式,瓷厚了一些;日本制的盖碗,样式微有不同,总觉得有些怪怪的。
周作人《喝茶》
三、课文分析
1.本文创作背景
• 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 作者处于退潮后的失望、苦闷时期。 • 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到退守“自己的园地”, 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求安慰”。
三、课文分析
• 2.文章脉络
讲吃茶 茶道
•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 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 会永久。 • 喝清茶,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 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他拥有广博的学识是分不开的。他博览群书,是多种学 科的最早探路人,对民俗学、人类学、儿童文学、心理 学、女性学都有涉猎。
三、周作人的创作: • 五四阶段: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杂文讽喻现实,针砭时弊,充满战斗活力,体现了破旧立 新的时代精神。 创作散文、新诗 鼎盛时期,既有“金刚怒目”的杂文类,也有“悠然南山” 小品类 ,对新文学的白话散文建设具有开拓性的功劳 。 • 五四落潮后到27年: • 周作人处在封建传统的“叛徒”和隐逸世外的“隐士”的 摇摆和转变之中,艺术情趣也呈现出向恬淡转化的趋向。 • 风格平和冲淡,清隽幽雅。
•
• 周作人在理论上对文学有三点贡献是别人无法取代的。 • 一是他最早准确地意识到新文学的本质。那就是“人的 文学”,将新文学的“人性”与旧文学的“非人性”区 别开来。 • 二是他最自觉地意识到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他的 《美文》实际上表达了这个意思。因为大多数议论性的 文章并不属于文学,只有那种具有艺术性质的议论性文 章即美文才能算是文学,将文学与非文学作了区分。 • 三是他自觉地意识到文学的个体性质。 • 他在《个性的文学》指出了文学的个性特征,将千文一 面的文学和独一无二的文学作了区别。 • 三篇文章,层层递进,可以看出周作人对文学确有精密 周严的考虑,这在五四时代是罕见的。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由于散文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自由灵活、挥洒自如,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采并用,因而我们在散文里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听到喜怒哀乐的心声,还可领略思想哲理的火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供大家欣赏。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关于苦茶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帧祥罢了。
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作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骨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
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
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作苦丁茶。
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茶(Tocha),--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
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角刺茶,出徽州。
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
每斤银八钱。
”案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茶喝了可以节育的。
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又《茶经》有类似的话云:“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南越志》则云:“茗苦涩,亦谓之过罗。
”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卢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
从《喝茶》看周作人眼中的茶文化
喝茶作为品味生活、参透道理的一种方式,周作人很喜欢以此来打 发闲暇的时间,这是中国文人所倡导的一种主流文化形式,也是现代人 追求的一种理想生活方式。极具代表性的一个作品是《喝茶》,在品味生 活的同时,将对生活的思考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在书籍当中,这篇文章主 要讲述了中国吃茶、饮茶的文化,通过对茶文化的详细描写,讲述了一段
[7] 任迎春《. 茶经》中茶文化的英译策略研究[J].福建茶叶,2016(10): 353-354.
关于中国茶文化、日本茶道以及英国下午茶的历史,关于中国的茶经、茶 点等方面也做了简短的介绍,利用有限的文字对丰富的茶文化知识进行 概括,展现了作者关于茶的思考与感悟。
作者将自己的思想记录在字里行间,利用文章讲述在喝茶过程中品 尝到的茶的香与味。喝茶并非为了解渴,也不是为了填饱肚子,因此,喝 茶就具有一种艺术风格,参悟人生哲学道理的同时,领略茶文化中所体 现的如是风雅的哲学思想。原文中曾记录了关于三五个好友共同饮茶时 的场景,使用精致的陶瓷茶具,在纸窗之下品一杯绿茶,畅谈人生,聊生 活所想,看人间百态。周作人言茶更希望追求平和而宁静的心境,在安静 的环境中,更容易体会来自生活的不易以及关于禅茶的一丝精神境界, 让心灵找到归属感,体会生活的乐趣与安详。
学术 专业 人文 茶趣
从 《喝茶》 看周作人眼中的茶文化
张明杨
(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 646000)
摘 要:周作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其拥有无数优秀的作品,其中《喝茶》极具代表性,中国人从古至今都喜欢喝茶,这已经 成为了中国人的传统,茶也成为了中国的国饮,在《喝茶》中,周作人先生对茶文化展开了深入描写,透视着中国人的情感内涵与审 美意象。本文将对《喝茶》中的茶文化进行具体分析。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良好 的人际关系,从而,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首先茶文化对人际交往 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包括在情感方面、判断方面、情商方面都有其应有 的价值。针对情感方面,需要用茶文化来分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进而对 其喜好进行判断,其次是,判断方面,人对一件事物具有好与坏的评判, 利用茶文化的教育指导思想可以正确地判断一件事物的善与恶,从而让 人们有更加乐观的生活信心和状态,来对一件事物的价值作出评估,进 而展现这件事物的真正生活意义。利用茶文化对人的生活情感,以及事 物进行好与坏、褒与贬的评价,从而展现茶文化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能 力。译者在进行茶经翻译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其是一部中国茶文化历史 典籍,要以不断宣扬茶文化历史为基础,通过对茶做出正确评价和看法, 进而了解到作者在书写茶经译文时所要展现的真正意义,茶文化具有一 定的教育含义,因此,译者需要时刻关注作者的态度,从其作者想要表达 的出发点出发,进而,让中国茶文化能够被更多人所认同,茶文化在进行 翻译过程中,需要保证引用一些带有一定感情色彩的名词、动词、形容词 和副词,进而让其展现形式更符合人们的阅读需求和使用需要。
喝茶
淡泊宁静意味隽永----周作人《喝茶》赏析喝茶,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干脆把中国文化笼而统之喻为“茶文化”.茶,清香中伴着苦涩,这只不过是茶之“固有之味”.但对于味觉与心境迥异的品尝者,“茶感”却会截然不同.周作人对喝茶有他自己独到的领悟.“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旧梦.”透过这些淡泊的文字,仿佛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画:瓦屋纸窗,旧的辰光,氤氲之汽,亦有杯盏相触的声息,悬而未绝的言语.现代人可能无法享受这种"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的清空了.“五四”以后的周作人一方面作为“语丝”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写了大量着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散文,继续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反对甲寅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与封建隐逸思想有了发展,进而提倡“以表现个人情思为主”的文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虽然仍有“对于现状的不平”,但更对人民革命斗争满怀忧惧,思想逐渐远离时代的主流,公开鼓吹闭门读书,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在理论上也倒退到根本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彻底革命性质,把它看作是明末公安派文学运动的再现,同时提倡闲适小品,把文学作为“供雅人”“摩挲”、“抚慰和麻痹”的“小摆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虽经各界人士的多次劝说敦促,周作人仍留在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北平,不久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督督办、东亚文化协会会长、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伪职.日本投降后,以叛国罪于1945年12月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写作有关鲁迅的回忆资料外,主要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学”之嫌,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风格的《碰伤》、《卖汽水的人》、《乌篷船》、《谈酒》、《吃茶》等名篇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20年代在周作人影响下,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以“冲淡”、“清涩”为主要特色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很有权威的流派”.30、40年代,随着思想的演变,周作人的散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闲适和性灵,沉湎于“草木虫鱼”,结果只能如他自己早就说过的那样:“只见苍蝇,不见宇宙”(《知堂文集·苍蝇》)了.不但取材越来越远离时代,风格也“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在读者中的影响日趋缩小.“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是周作人的名句,恐怕也是他的人生境界.但随着日军的炮火,他的这个理想彻底地破灭了,他大概没有想到,要维持这个生活的境界,日后竟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如果说鲁迅写杂文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作为其胞弟的周作人写散文却似名士清谈,飘逸洒脱.读周作人的散文,不觉得拘谨,不感到板滞,如听见多识广的老朋友极有兴致的闲淡,娓娓道来,流转百出,虽不含妙理却意味深长,纵有感情波澜亦平和冲淡.这种风格在《吃茶》中可见一斑.喝茶者本身多为闲适之人,而谈喝茶者,其身其心当闲之又闲了.因而不必匆匆忙忙,也不必工笔精雕;不必透彻犀利,也不必激情奔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聊到哪里算哪里.似乎不经意为文.写下《吃茶》的题目,一下子想起徐志摩先生曾说过这个话题,且说得很好,不过推想徐先生讲的是日本的"茶道",而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很平常的喝茶罢了",因而不必担心重复旧题.我有讲下去的必要.谈喝茶,得先说茶叶.葛辛对红茶推崇备至,我以为还是绿茶正宗.我之所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具,同二、三人共饮,可抵10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修个人的胜业.喝茶之道,茶食以"轻淡"为好.吃瓜子不很相宜.至于"满汉饽饽"、那更"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羊羹"、形色优雅、味道朴素、"很合于茶食的资格"、江南的"干丝"颇与茶相宜,三脚桥的"茶干"也很地道.看完周作人关于喝茶的"闲谈",掩卷思忖,不知不觉中似乎悟到某种志趣,某种情怀.茶要喝"绿茶",茶具需"素雅",茶水用"清泉",茶食也以"轻淡"为宜,喝茶并不为"止渴",更不为"果腹",而在"鉴赏其色与香"与"自然之妙味"、"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趣呢?淡泊宁静、闲适自然,一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的飘逸与超脱.然而,周作人毕竟是20世纪的"名士",他不可能完全如陶渊明一般超脱于"尘世"之外.中国茶馆"近来太是洋场化",他不免惋惜;乡村间虽保存一点"古风",却只有"喝茶之意",未得"喝茶之道",他不免遗憾;提起茶食,又禁不住几次三番引起对故土旧事的怀想.江南茶馆的"干丝",三脚楼的"茶干",都是多么"相宜"的茶食啊!即便那不当茶食的"油炸豆腐干",小贩们挑担设炉镬,沿街叫买,其词其声还历历在耳:辣酱辣,麻油炸,红油搽,辣酱溻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这叫卖声多么亲切.能唤起多少美好的回忆!再说"豆腐这种极佳妙的食品",在我们中国"可以有种种变化","而在西洋却不被人领解,正如茶一般",一种对民族饮食文化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而中国人用茶泡饭,并不为寻清淡而甘香之风味,为的是"穷困"或"节省",至此,周作人似乎找到了民族茶文化失落的根源--穷困!为此,他不由得慨叹.意在抒写志趣和情怀,周作人却不急不徐,不愠不火,处处以淡化处之,将作品的思想内核蕴蓄于平淡、闲适的叙写之中,"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的、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以一种宁静质朴的美感,这也正是周作人散文特色之所在.。
语文课件《喝茶》
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烟。
孩提时……盖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黯然、伤感 怀念、思乡
有友来自徽州,同学清华……
辛酸
父执有名贵者……
温馨
抗战前造访知堂老人……屡侍先君……怀亲念情、、忧友伤情 初来台湾……
旅居青岛……
感时伤怀 忧伤无奈
茶文化 “喝 和 品”的区别
一口一口地轻尝,是为品;大口大口地就 是喝。《红楼梦》里,妙玉的经典语录是 “一杯为品,二杯解渴,三杯饮驴饮骡”。 喝茶多是为了解渴,品茶是为细味茶韵茶香; 喝咖啡是为了提神,品咖啡是沉淀心情;喝 酒是享受酒后的兴奋,品酒是细味难得糊涂 的智慧。前者是生存的基本,后者是生活的 情趣。
③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
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 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 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 “茶食”。
(周作人《喝茶》) ④茶叶倒不拘,碧螺春最好,次者天池龙井,别的也可以,要紧的是
读书如品茶,我们刚才只是把课文”喝” 了一遍,现在请大家仔细品品.
作者还品出……
人生的哲理 ——但论品味,不问价钱 一种文化的享受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如
时事平安、社会和谐 茶文化里还蕴含着经商之道
……
读了本文,你对茶,对 中国茶文一定有了 新的认识,请你写几 句话.
茶是……
茶具
传统工夫茶的茶具器皿有:茶壶、茶杯、 茶洗、茶盘、茶垫、红泥火炉、锡罐、 茶担等18种。
(选自周作人《煎茶》)
名 人 与 茶
毛 泽 东 与 茶
银茶具。1969年6月,巴基斯 坦航空公司总经理沙·乌·杜拉尼访 华时赠毛泽东
《茶馆》(节选)ppt课件
析
7 一个消逝了的山村/冯至
*秦腔/贾平凹
8 茶馆(节选)/老舍 单元研习任务
学习任务群10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 Z
教
本任务群研习中国现当代代表性作家作品,包括反映改革开放以
材
来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旨在大体了解现当代作家作品概貌,
分
培养阅读现当代文学作品的兴趣,以正确的价值观鉴赏文学作品,进
任
地痞流氓特务打手横行霸道
社会形势动荡不安
务
秦庞交锋,庞太监娶老婆
封建势力顽固守旧,荒淫腐朽
三
刘麻子满身洋货,马五爷倚仗洋人势力施威 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
常四爷被抓
正直爱国者惨遭镇压
解析人物体所为,认识社会面貌
教
那时候的政治黑暗,国弱民贫,洋人的势力越来越大,弄得农村破
学
过
产,卖儿卖女。有些知识分子见此情形,就想变法、改良,劝皇帝维新。
茶客甲乙丙丁
■ 冷漠麻木 得,不管怎么说,我的铁杆庄稼又保住了!姓谭的,那个康有 为,不是说叫旗兵不关钱粮,去自谋生路吗?心眼多毒!
■ 善于应酬: (对唐铁嘴)算了吧,我送给你一碗茶喝,你 就甭卖那套生意口啦!
(对二德子)哥们儿,都是街面上的朋友,有 话好说。德爷,您后边坐。
■ 精明圆滑: “我知道您多么照应我,心疼我,决不会叫我 挑着大茶壶,到街上买热茶去!”
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学习要求 1.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 得新的体验和发现。借助工具书、图书馆和网络查找有关资料,加 深对作品的理解。选择性必修阶段各类文本的阅读总量不低于150万 字。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 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 积累,汲取思想、情感和艺术的营养,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丰 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喝茶》
茶艺与茶道
•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 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是饮茶活动 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 具体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 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与茶道
•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 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 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 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 “心”的最高享受。
•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 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
•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 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 茶艺重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 • 茶道重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品味人生、 参悟大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为最高境界。
陶瓷茶具
• 青花瓷
• 毛泽东用瓷
• 中国红瓷
《雨天的书· 自序一》
• 今年冬天特别的多雨。因为是冬天了,究竟不 好意思倾盆的下,只是蜘蛛丝似的一缕缕的洒 下来。雨虽然细得望去都看不见,天色却非常 阴沉,使人十分气闷。在这样的时候,常引起 一种空想,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 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 颇愉快的事。
1892年,11岁的鲁迅就读于 家乡绍兴的寿镜吾开设的私塾三 味书屋。鲁迅进三味书屋三年后 ,二弟也来就学。1893年(光绪 十九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因 为科举舞弊案而被革职下狱。绍 兴周氏家族迅速衰落。 三兄弟都喜欢带图画的书。 然而在书屋里,老师将看图画书 视为不务正业,一经发现,厉声 呵斥,没收图书,甚至还要打手 心。
茶中有真意——周作人、鲁迅同题散文《喝茶》赏析
养 生 之道等 , 最 终通过 翻译 的方 式 , 更 好地 将 中国茶文 化传 播 到世 界 各地 , 扩大 中 国茶 的影 响 范 围。
是 赏鉴 茶 的色与 香与 味 。而 后 由 自己的喝 茶观谈 到 各国 的茶道 及 茶
囊 交 内的历史 , 材料 众 多、 知识 丰 富 , 令人 目不 暇接 。 为了达 到喝 清茶 的 目的 , 他 也订 下 了严格 的“ 茶规” : 环 境 要于 瓦 屋纸 窗之 下 , 茶 具要 用陶 瓷茶 具 , 要 与茶 友共饮 。 “ 喝茶 当于 瓦屋纸 窗 之下 , 清泉 绿 茶 , 用素雅 的陶 瓷茶 具 , 同 二三 人 共饮 , 得 半 日之 闲 , 可 抵十 年 的尘梦 。 ’ 他 喝 的 已经 不是 茶 , 他 喝 的是意 境 , 是 情趣 , 是享 受 ,
直译 : I t s w a t e r , w 油 t h e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i r v e r s , t h e i r v e r , u n d e r t h e
we l l 。
了茶文化 的生态 理论之 中 ,推动 了 中国茶文 化 向着一 个更 好 的方 向 转型, 所以, 在 其翻 译 中 需要 了解 它 的背 景 、 文化 涵 盖面 以及 所讲 的
一
1 周作 人 、鲁迅 喝茶 文 本 赏析
周作 人 的 《 喝茶》 创作 于 1 9 2 4年 , 后 收入 《 雨 天的书》 。 周作 人 的 《 喝茶》 以徐志摩 讲“ 吃茶 ” 起笔 , 先论 及 日本 的“ 茶道” : “ 茶 道 的意 思 , 用 平凡 的话来 说 , 可 以称 作 ‘ 忙 里偷 闲 , 苦 中作 乐 ’ , 在 不完 全 的现世 享乐 一 点美与 和谐 , 在刹 那 间体会 永久 ” 。“ 忙 里偷 闲, 的雅 称) 的记 录 : “ 啜茗看 书 ” 、 “ 烹茗 ,读 史记 ” 、 “ 煮茗 自啜 ,忆怀 远 苦 中作 乐 ” 正是 周作 人 生 活艺 术 的精髓 。然后 迅 速切 入“ 喝茶” 的 主 人” 。 他 还将 其书 斋命 名“ 苦 茶庵 ” 。 茶也 多次 出现于 他 的作 品之 中, 除 题 : “ 我的所 谓 喝茶 , 却 是在 喝 清茶 , 在 赏 鉴其 色 与香 与 味 , 意未 必 在 了《 喝 茶》 外, 还有 《 再论 吃 茶》 、 《 关 于苦 茶》 等。 止渴, 自然更 不在 果腹 了 。” 喝茶 的 目的不在 于止 渴 , 也不在 果 腹 , 而 鲁迅 也 是非 常喜 欢喝 茶的 ,喝茶 是他 生活 与工作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上世 纪二 十年代 , 鲁迅 在 北京 生活 的时候 , 是茶 楼 啜茗 的常客 , 这
《喝茶》教案
喝茶一、教学要求1.要求掌握这篇文章的大意。
2.体会周作人所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
3.掌握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二、学习要点1.掌握《喝茶》这篇散文的基本写作思路。
2.体会周作人散文中“闲话”的情趣和耐人寻味的“涩味”。
3.领悟《喝茶》这篇散文在思想内容、体式和审美追求方面的特点。
三、作者生平周作人(1885—1967),原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
鲁迅之二弟。
中国现代散文家、学者。
1901年周作人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学建筑,后来走上文学翻译、文学创作的道路。
1911年回国,曾任浙江省教育司视学,浙江第五中学教员。
1917年到北京,先后任北京大学国史编纂处编纂员、文科教授,兼任燕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
1920年底参与筹组文学研究会,倡导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文学。
1921年后写了许多针砭时弊、批判封建文化的散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以后,任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新中国诞生后,家居从事翻译与写作。
周作人的早期散文有《苦茶随笔》、《苦竹杂记》和《风雨谈》等专集。
自选的文集有《知堂文集》。
在人生派散文中, 周作人、俞平伯、钟敬文、废名他们是“言志派”的代表。
这一派的散文求取“闲适”的雅趣, 领军人物是周作人,他说“作文极慕平淡自然的景地”。
“平淡自然”的散文,也就会给读者“闲适”的感觉。
周作人《喝茶》等作品成为“闲适”散文的代表作。
四、作家作品1.作品概述周作人是现代散文大家,他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并提倡抒发个人情性的“言志”小品文,周作人小品的艺术特质多为闲谈体,借鉴明人小品和外国随笔的笔调,形成自然隽永、冲淡平和的风格,或者可用“闲适”二字来概括。
其《喝茶》、《乌篷船》、《故乡的野菜》中的“涩味”和“简单味”,尤为明显。
他著有散文集《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知堂回想录》等。
其中《雨天的书》中的文章粗略分为四类:一,悼亡怀人,如《唁辞》《若子的死》《怀旧》等。
第五讲周作人的散文
预习思考题
• 阅读周作人的散文《故乡的野菜》 《谈酒》等,总结周作人的美文 创作在选材、视角、语言、风格 等方面有哪一些特点。
• 五四时期及20年代是周作人散文创作的鼎 盛期。他的散文理论及创作实践使他成为 “五四”时期最重要的散文家。 • 1921年6月在《美文》中提出“美文”概念, 倡导“记叙的”“艺术性的”叙事抒情散 文,给新文学开辟出一块新的土地。 • “美文”即散文小品。特点是“真实简 明”,又幽默、雍容、漂亮、缜密。
• 郭沫若张扬自我,凝炼含蓄。
新月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散文
•
徐志摩富于想象,语言华丽。 陈西滢行文流畅 ,学养丰厚。
•
生平与创作P86
• 新文学运动的发 起者、倡导者与 建设者,“美文” 理论的倡导者, 卓有成效的散文 家。 • 是现代文学史上 毁誉交加的一个 著名作家。
• 1885-1967,浙江绍兴读书。 • 1901-1905,江南水师学堂学习。
平和冲淡的散文——“美文”的特 点
• 周作人的小品文题材广泛、体无定式、 任性抒写、随性而谈,广证博引、平 和冲淡。 • 1、选材平凡琐碎,别有 情趣。如《喝茶》《谈酒》 《金鱼》《苦雨》《乌篷 船》《故乡的野菜》等。
• 2、引据中外古今,知识性强。如 《水里的东西》 《苍蝇》 • 3、行文舒徐自如,耐人寻味。如 《北京的茶食》 • 4、风格平和冲淡,自然隽永。如 《初恋》 • 5、体式不拘一格,
• 五四前后及20年代谈时事的战 斗的杂文属于浮躁凌厉:关注 现实,反抗黑暗,思想意义和 社会作用更为积极;大胆直言, 锋芒凌厉。战斗性强。 • 《前面遇马队记》《碰伤》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思想革命》《祖先崇拜》等。
平和冲淡的 散文P23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作者及其作品
二、作者及其作品
• 周作人的书房,原名苦雨斋,后改为苦茶庵。 • 写过与茶有关的文章有《喝茶》、《再论吃茶》、
《北京的茶食》、《茶汤》、《关于苦茶》、《茶 话小引》、《苦茶随笔》小引等。
三、课文分析
1.本文创作背景
• 写于“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 • 作者处于退潮后的失望、苦闷时期。 • 从大时代的“十字街头”到退守“自己的园地”,
茶道的精神核心 ——“和”
茶的种类
• 绿茶
• 红茶
• 白茶 黑 茶
• 乌龙茶
• 黄茶
再加工茶:药茶、花茶
中国十大名茶
• 1.西湖龙井 • 2.洞庭碧螺春 • 3.君山银针 • 4.庐山云雾 • 5.祁红 • 6.黄山毛峰 • 7.安溪铁观音 • 8.云南普洱茶 • 9.冻顶乌龙 • 10.苏州茉莉花茶
饮茶乐趣种种
• 黄油面包
• 茶与吐司
• 抹茶
• 红茶
• 芝麻吐司
• 抹茶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
• “至于我自己还只觉得茶好,而且茶也以绿的为限, 红茶以至香片嫌其近于咖啡,这也别无多大道理, 单因为从小在家里吃惯本山茶叶耳。” (《关于苦 茶》)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
• “岂酾茶致敬,以叶茶为太 清淡,改用果饵,茶终非吃 不可,抑或留恋于古昔之膏 香盐味,故仍于其中杂投华 实,尝取浓厚的味道乎?” (《再论吃茶》)
一、中国茶文化
•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一、中国茶文化
陆羽著《茶经》图
元 赵孟頫《斗茶图》
一、中国茶文化
明 文征明《品茶图》
清 任熊《煮茗图》
二、作者及其作品
• 周作人(1885—1967),原 名周櫆寿,后改名槐树, 字启明,起孟,号知堂。 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散 文家、学者。
• 1901年——南京江南水师 学堂学习。
二、填空题
周作人原名 周櫆寿
,浙江绍兴
人,中国现代 散文 家。 《喝茶》一文
选自他的文集《 雨天的书
》。
三、简析题
1.说说周作人散文的艺术特点。
2.品味作家追求的情趣和字里行间隐含的“涩味”。
茶艺与茶道
• 茶艺: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以及品茗 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是饮茶活动 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 1906年赴日本留学,开始 学建筑,后来走上文学翻 译、文学创作道路,1911 年回国。
二、作者及其作品
• “五四”时期任新潮社主任 编辑,参加《新青年》的编 辑工作,发表了《人的文学 》、《平民文学》等重要理 论文章,成为新文化运动的 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 1920年底参与发起成立文学 研究会。
• “士大夫摆架子不 肯去,则在家泡茶 而吃之,虽独乐之 趣有殊,而非以疗 渴,又与外国人蔗 糖牛乳如吃点心然 者异,殆亦意在赏 其苦甘味外之味欤 。红茶加糖,可谓 俗已。” (《茶 之书》序)
• 中国人未尝不这样吃……少有故意往 清茶淡饭中寻其固有之味者,此所以 为可惜也。
三、课文分析
• 3.艺术特色
(1)行文洒脱,从容舒徐,体现出“闲适”的情 趣。
(2)周作人融西方随笔的谈话风格、中国散文的 抒情韵味以及日本俳句笔墨情趣Leabharlann 一体,独具特 色。思考与练习
一、 选择题
下面不属于“言志派”的作家是(D ) A.周作人 B.俞平伯 C.废名 D.郁达夫
喝茶读书,“在文学上寻求安慰”。
三、课文分析
• 2.文章脉络
讲吃茶 茶道
喝绿茶 茶趣
说茶食 茶境
茶俗 茶味 (涩)
• 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 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 会永久。
• 喝清茶,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 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 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 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 秦汉时期:西汉·王褒《僮约》: “烹荼尽具”,“武阳买荼”。经 考证“荼”即今“茶”。
神农氏像
一、中国茶文化
• 2.茶字拆解
• “茶”可从象形解。
• “茶”字象征长寿。
• “茶”蕴涵着人与自 然的和谐。
一、中国茶文化
• 3.茶文学
• 茶文化:以茶为载体来传播各种文化,是茶与文 化的有机融合。
• 茶文学:通过诗词歌赋、散文、小说等形式来表 现茶文化的文学形式。
一、中国茶文化
• 元稹《一字至七字诗·茶》
茶 香叶 嫩芽
慕诗客 爱僧家
碾雕白玉 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 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 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 将至醉后岂堪夸
• 1.从茶的本性说到人们对茶的喜爱; • 2.从茶的煎煮说到人们的饮茶习俗; • 3.就茶的功用说到茶能提神醒酒。 • ——全诗构思巧妙,叙述自成逻辑,是茶诗中的精品。
• 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 心,是茶文化的灵魂。
茶艺与茶道的区别与联系
• 茶艺是茶道的基础,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艺可以独立 于茶道而存在。茶道以茶艺为载体,依存于茶艺。
• 茶艺重在“艺”,重在习茶艺术,以获得审美享受; • 茶道重在“道”,旨在通过茶艺修心养性、品味人生、
参悟大道,达到精神上的享受,为最高境界。
• 具体包括:选茗、择水、烹茶技术、茶具艺术、环境的选 择创造等一系列内容。
茶艺与茶道
• 茶道:通过品茶活动来表现一定的礼节、人品、意境、美 学观点和精神思想的一种饮茶艺术。它是茶艺与精神的结 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
• 中国茶道的主要内容讲究“五境”之美,即茶叶、茶水、 火候、茶具、环境,同时配以情绪等条件,以求“味”和 “心”的最高享受。
喝
周作人
一、中国茶文化
• 1.茶的起源
• 神农时期: • 唐·陆羽《茶
经》: “茶之 为饮,发乎神 农氏。”
• 陆羽像
《茶经》首页
一、中国茶文化
• 1.茶的起源
•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 荼而解之。”
• 西周时期:晋·常璩《华阳国志·巴 志》:“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 之师,茶蜜皆纳贡之。”
• 1939年出任伪北大图书馆馆 长、伪北大文学院院长。 1941年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 会委员、常委兼教育总署督 办。
二、作者及其作品
•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 文”概念,提倡抒发个人情 性的“言志”小品文。
• 其散文可以“闲适”概括, 风格自然隽永、冲淡平和, 为“言志派”散文代表作家 。
• 这派作家还包括俞平伯、钟 敬文、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