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配伍之秘
方剂配伍歌诀总结(精选3篇)
方剂配伍歌诀总结第1篇1、人参味甘,大补元气,止渴生津,调营养卫。
2、黄芪性温,收汗固表,托疮生肌,气虚莫少。
3、白术甘温,健脾强胃,止泻除湿,兼祛痰痞。
4、茯苓味淡,渗湿利窍,白化痰涎,赤通水道。
5、甘草甘温,调和诸药,炙则温中,生则泻火。
6、白芍酸寒,能收能补,泻痢腹痛,虚寒勿与。
7、赤芍酸寒,能泻能散,破血通经,产后勿犯。
8、生地微寒,能消湿热,骨蒸烦劳,兼消破血。
9、熟地微温,滋肾补血,益髓填精,乌须黑发。
10、麦门甘寒,解渴祛烦,补心清肺,虚热自安。
11、天门甘寒,肺痿肺痈,消痰止嗽,喘热有功。
12、黄连味苦,泻心除痞,清热明眸,厚肠止痢。
13、黄芩苦寒,枯泻肺火,子清大肠,湿热皆可。
14、黄柏苦寒,降火滋阴,骨蒸湿热,下血堪任。
15、栀子性寒,解郁除烦,吐衄胃热,火降小便。
16、连翘苦寒,能消痈毒,气聚血凝,湿热堪逐。
017、石膏大寒,滑能利窍,解渴除烦,湿热可疗。
18、贝母微寒,止嗽化痰,肺痈肺痿,开郁除烦。
19、大黄苦寒,实热积聚,祛痰润燥,疏通便秘。
20、柴胡味苦,能泻肝火,寒热往来,疟疾均可。
21、前胡微寒,宁嗽化痰,寒热头痛,痞闷能安。
22、升麻性寒,清胃解毒,升提下陷,牙痛可逐。
23、桔梗味苦,疗咽肿痛,载药上升,开胸利壅。
24、紫苏叶辛,风寒发表,梗下诸气,消除胀满。
25、麻黄味辛,解表出汗,身热头痛,风寒发散。
26、葛根味苦,祛风发散,温疟往来,止渴解酒。
27、薄荷味辛,最清头目,祛风化痰,骨蒸宜服。
28、防风甘温,能除头晕,骨节痹痛,诸风口噤。
29、荆芥味辛,能清头目,表汗祛风,治疮消淤。
30、细辛辛温,少阴头痛,利窍通关,风湿皆用。
31、羌活微温,祛风除湿,身痛头痛,疏筋活血。
32、独活甘苦,颈项难舒,两足湿痹,诸风能除。
33、知母味苦,热可能除,骨蒸有汗,痰嗽皆舒。
34、白芷辛温,阳明头痛,风热瘙痒,排脓通用。
35、藁本气温,除头巅顶,寒湿可去,风邪可屏。
36、香附味甘,快气开郁,止痛调经,更消宿食。
中医十大名经方详解
中医十大名方1、小青龙汤《伤寒论》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治: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
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
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方中麻黄发汗解表、宣肺行水为主药。
桂枝助麻黄解表,又能温化阳气,助麻黄行水为辅药。
芍药配桂枝以调和营卫。
干姜、细辛温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归于肺,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故水液能在体内正常运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温化痰,治已成之水饮;五味子敛肺止咳,并防肺气耗散太过之弊,以上均为佐药。
甘草调合诸药,以缓和麻、桂、姜辛温刚烈之性。
诸药合用,共凑解表涤痰、止咳平喘之功。
临床运用:1.本方为温化痰饮、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剂。
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润者,无论有无恶寒发热,有汗无汗均可加减运用。
如恶寒无汗者,重用麻黄;恶风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枣以调和营卫;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黄,加杏仁以加强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卧者,重用细辛、半夏、干姜以温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龙加石膏汤(《金匮要略》)。
用于本方证兼有热象者。
3.本方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均有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为治咳喘痰饮之要药。
若肺寒停饮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于干姜、细辛;若寒饮之咳肺虚者,则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2、小柴胡汤《伤寒论》组成:柴胡9克 黄芩9克 制半夏6克 炙甘草3克 生姜3片 大枣3枚 党参6克用法:水煎服。
功能: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
秘而不宣的经方临证要点随着中医临床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一些传统的秘方逐渐被揭示出来。
然而,尽管这些方剂已经被公开,但仍有一些妙处和临证应用的要点需要特别注意。
本文将针对几种常用的临证方剂,介绍其调配方法和临床应用要点。
一、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是一款经典的方剂,具有温通阳明、散寒除湿、舒筋活络等作用。
其组成为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采用煎煮法制成。
临床上主要应用于太阳、阳明、少阴等经脉病变,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胃炎、子宫炎等疾病。
临证应用要点: 1、调味使方,增强药效:桂枝加芍药汤是一种四物合方,为了增强其药效,常常需要添加薄荷、陈皮等调味品,以加强药物的渗透性和风味的鲜美。
2、根据临床病情适量调整用量:桂枝加芍药汤属于外感病邪所致的病症治疗,因此在用量上需要根据具体病情适当调整。
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可以增加桂枝的用量,以加强药效。
3、注意使用范围:桂枝加芍药汤适用于阳明、少阴经脉病变,因此不适合用于肾经病变、血瘀等病症的治疗。
二、大建中汤大建中汤是一种常用的解表祛风汤,用于治疗感冒、风寒感冒、流感等病症。
方中组成为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牡蛎、细辛等草药,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临证应用要点: 1、用药要趁早:大建中汤适用于感冒初期或发病前的症状,因此需要尽早使用。
在用药前应当首先进行准确的辨证,确诊患者的病情是否符合使用大建中汤的适宜范围。
2、注意饮食调理:大建中汤在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饮食调理,保持清淡易消化的饮食,避免寒热刺激过重,以便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
3、注意使用方法和剂量:大建中汤需要按照正确的方法和剂量使用,才能起到解表祛风的作用。
在煎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温度、用量、时间等因素,保证药物的提取质量。
在用药过程中,也需要根据病情严重程度适当调整用量。
三、清热解毒汤清热解毒汤是一种通用解毒汤,用于治疗痈疽、热淋、疟疾、痢疾等病症。
方剂组成为黄连、黄芩、黄柏、芒硝、甘草,采用水煎煮法制成。
实脾散组方配伍探幽和药理验证
提要t03z;064实脾散为一首名方、效方,最早见于《济生方》,由附子、干姜、茯苓、白术、厚朴等十味药组成,功能温阳健脾、行气利水,可治疗脾肾阳虚,水气内停而致的水肿证。
学生对本方的源流发展、配伍特点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本方组方配伍全面,重视温阳健脾利水行气之法;又使用了现代医学研究手段,从药理学角度进行了实脾散及其拆方对肾病性水肿作用的实验研究。
结果,实脾散原方利水消肿、增加血浆中白蛋白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能力为最佳,进而佐证了实脾散选药组方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为临床运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主提词:实脾散配伍特点。
源流追溯。
实验研究Su硒ect:TheStudyofShiPiPowder’sFormulatingAndComposingAndExperimentProvablenessSpeciality:TheStudyofPrincipleofFormulatingaPrescriptionAndCompatibleRulesStudent:HuMingHuiTutor:JiangJingXianAbstractShiPiPowderisaclassicalandancientandefficientprescription.ItwasfirstpresentedinJiShengFang,formedbyCommonmonkshoodroot,Commongingerdriedrhizome,Indiabread,largeheadatractylodesrhizomeetetenkindsherb.ItearlwarnlyangandinvigoratetheSpleen,promotetheciteulationofqiandpromotediuresis.Iccantreatedemacausedbythesyndromeofthedeficiency《theyangofboththeSpleenandKidney.Wenladeadepthresearchonitsorigin.ProgressandcompatiblespeeiMity.Andthinkitiscomprehensiveineompation.Itvaluesthemethodofwarm.ingyangandpromotingthecirculationofqiandpromotingdiuresis;Besi-diers,Wedependedonthemordemmedicalmethods。
倪海厦老师的259个经典配方
47克五味⼦ 47克⽵叶 16克旋覆花 16克⼤枣 12枚代赭⽯ 16克处⽅⼆:(出⾃《伤寒杂病论》--乌梅丸⽅) 乌梅 300 个黄连 250克蜀椒63克黄柏94克细⾟94克当归63克桂枝 156克炮附⼦94克⼲姜94克⼈参94克注解:将以上药到药房加⼯成 6克药丸,每⽇三次,⼀⽇⼀丸。
21、治疗风寒引起的感冒的⾷疗粥⽅成⼈: 葱⽩⼀段糯⽶ 50克注:将葱⽩切成⼩段,待⽶煮熟后放⼊,熬⾄⾹稠即可。
⼩⼉: 葱⽩⼀段糯⽶ 30-50克⽶醋 10毫升注:将葱⽩切成⼩段,待⽶煮熟后放⼊,熬⾄⾹稠倒⼊⽶醋,搅拌均匀即可。
22、治疗⽼年痴呆症的基础⽅(出⾃《伤寒杂病论》--⿇黄附⼦细⾟汤) ⿇黄 31克炮附⼦ 62克细⾟ 31克23、治疗⽼年性腹泻的⾷疗粥⽅⼭药 100克糯⽶ 100克24、促进乳汁分泌的民间验⽅丝⽠ 300克鲤鱼 500克25、治疗习惯性失眠的经验⽅(出⾃《伤寒杂病论》--半夏泻⼼汤) 半夏 125克⽢草 47克⼤枣 12枚26、孕产妇保健处⽅出⾃《伤寒杂病论》--桂枝汤+当归散+⽩术散+当归⽣姜⽺⾁汤孕期 1 到 2个⽉: 桂枝 10克炙⽢草 10克⽩芍 10克⽣姜 4⽚⼤枣 12枚黄芩47克⼈参 47克⼲姜47克黄连16克孕期 2 到 6 个⽉: 当归 250克黄芩 250克芍药 250克川芎 250克⽩术 125克注:以上诸味药研磨成粉,⼀⽇四次,每次⼀汤勺。
孕期 6 个⽉到产前:⽩术 100克川芎 100克蜀椒 100克牡蛎100克注:以上诸味药研磨成粉,⼀⽇四次,每次⼀汤勺。
哺乳期: 当归 15克⽣姜 4⽚⽺⾁ 500克27、治疗⼩⼉流⿐涕且咳嗽(出⾃《伤寒杂病论》- 发热且⾆苔发黄者:⼤青龙汤) ⿇黄 10克桂枝 15克杏仁 10克⽣姜 2⽚⽯膏 20克⼤枣 10枚炙⽢草 10克注:⽯膏⽤棉布包好,和其他药⼀起煮。
28、治疗脱发的经验⽅(出⾃《圣济总录》之茯苓饮) ⽩茯苓 30克当归 30克芍药 30克炙⽢草 30克桂枝 30克29、治疗早上吃的东西下午⼜吐出来或吃完就吐(出⾃《伤寒杂病论》--⼤黄⽢草汤) ⼤黄 20克⽢草 10克30、治疗三叉神经痛(民间验⽅) 以钝物刺激天突⽳辅以浓盐⽔催吐,每⽇⼀次,不出三⽇即可痊愈。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
中医不传之秘!处方中的比例和用量如何控制比例:组方中药量大小的变化可改变其功效,这是人所共知的,因此临证遣药组方时对药量应严格要求,不得违其规律而施。
常见的规律归纳如下:—1—药量大者为君,把持主体功效在一首方剂中药物用量大者为君早有古训,君药是针对主要病因及主症而设,突出其药量以确保主治方向。
如麻黄汤中麻桂药量之比为3:2,是保证峻汗的最佳比例,不可轻易变动。
麻杏石甘汤中石八麻四,越婢汤中石八麻六,都有深奥含义。
同为温法,方中君药不同,则功效有异。
温散之剂重在散,如四逆汤中用附子量大为君,借干姜之辛热,有回阳破阴救逆之效,故有“附子无姜不热”之说;吴茱萸汤主厥阴寒邪逆上,吴茱萸暖肝胃,逐寒降逆,借生姜温降之助,而收散寒平逆之功;真武汤主寒水逆上,重用附子散寒温阳以制水为君。
而温补之剂重在补,如理中汤主中焦虚寒,寒因虚而生,故以人参补气健脾为君,干姜散寒扶阳为臣,共成温补中阳之效。
温散法、温补法中使用温热药量有别,君臣地位各异,不得混淆。
—2—用药剂量大小,依据理法制定药量大者为君是以药性、功能、针对的病因而言,属于正治法则。
但有时方中药量大者是因医理或治法的需要而设。
如当归补血汤主血亏气弱、血虚发热之证,方中黄芪与当归的药量比例为5:1,重用黄芪为君,虽名为当归补血汤,实际借助黄芪补气培元达到生血的目的。
气血源于水谷,药力只能提高人体化水谷、生气血的能力,因而增强饮食的营养则是必备的条件,否则生血无望,此符合“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的道理。
又如肾气丸重用地黄先滋精血,少佐桂附而从“少火生气”之理,因而产生“阴中求阳”的配伍规律。
亦有因于医理的需求,药量大者并非为君药。
如炙甘草汤中生地黄一斤,虽为君药甘草药量的四倍,但仅是臣辅之用,是根据心之生理特点而定,在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得到广泛的证实。
再如导赤散主心火上炎,清火导赤不用苦寒泻热,而重用生地黄壮水制火为君,亦属因心之生理、病理而制定。
又如痛泻要方主肝乘脾之痛泻,因属脾虚肝实,故方中重用白术,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上工治未病的法则。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
中华古代中医九大名方组成解析按国家现行法规,中医组方一般按照和、温、通、补四原则,进行相应的君、臣、佐、使配伍。
所谓“和”,即是用调和的办法祛除病邪。
《黄帝内经》云:“气血失和,百病乃变化而生”。
气血和,则身强体壮,气血失和,则体弱多病。
所谓“温”,就是通过温中、祛寒、回阳、固本等治疗脏腑经络寒邪之病。
所谓“通”,就是通过消坚散结、通气健络的方法通全身经脉、祛病强身。
所谓“补”,是指通过滋养、补益人体脏腑虚弱、气血阴阳的办法,达到人体整体功能增强、祛除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药两千多年的积淀中,形成了传统九大名方:八珍汤、生脉散、四物汤、大秦艽汤、当归补血汤、六味地黄丸、四君子汤、八仙长寿丸、玉屏风散,此九方是古代名方之集大成者。
1、六味地黄汤以熟地、泽泻、山药、丹皮、茯苓、山茱萸等组方。
本方补中有泻,而以补阴为主。
用熟地黄滋阴,益精髓而生血;山茱萸温补肝肾、收涩精气;山药健脾兼调理肾虚、遗尿,是本方三补。
丹皮凉血清热而泻肝肾之火;泽泻、茯苓利水渗湿,是本方三泻。
肾主臧精,又主利水,故以三补以填其精,茯苓、泽泻以利其水;阴虚则火旺,故用丹皮以泻火。
三补补其正,三泻泻其邪,凡肾阴不足之症均可应用。
衍生成药: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胶囊2、当归补血汤源出《内外伤辨惑论》,组方为黄芪、当归。
本方证为劳倦内伤,血虚气弱,阳气浮越所致。
血虚气弱,阴不维阳,故肌热面赤、烦渴引饮,此种烦渴,常时烦时止,渴喜热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是血虚气弱,阳气浮越之象,是血虚发热的辨证关键。
治宜补气生血,使气旺血生,虚热自止。
方中重用黄芪,其用量五倍于当归,其义有二:本方证为阴血亏虚,以致阳气欲浮越散亡,此时,恐一时滋阴补血固里不及,阳气外亡,故重用黄芪补气而专固肌表。
即“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之理,此其一;有形之血生于无形之气,故用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化源,使气旺血生,此其二。
配以少量当归养血和营,则浮阳秘敛,阳生阴长,气旺血生,而虚热自退。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
经方合方运用经验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精深的理论体系。
其中,经方和合方是中药学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而合方则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经方和合方的运用,是中医药治疗的核心和精华,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一、经方运用经验经方是中医药学的基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方是指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配伍原则、用药方法、治疗效果等都经过了实践的检验,具有较为稳定的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
经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健脾益气汤健脾益气汤是中医药学中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气虚体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
该方剂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组成,具有补气健脾、益胃消食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健脾益气汤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乏力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2、桂枝汤桂枝汤是中医药学中的另一种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寒症和阳虚体弱的症状。
该方剂由桂枝、大枣、生姜、甘草组成,具有温阳发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在临床应用中,桂枝汤常用于治疗寒症、发热、头痛、恶寒等症状,并且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二、合方运用经验合方是在经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诊断结果和临床经验,进行个性化调配的中药方剂。
合方的运用经验是中医药学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1、治疗肺癌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治疗方法多样,中医药治疗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肺癌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例如,可以选用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中药方剂,如杏仁、桔梗、蒲公英等,配以适量的蜂蜜或白糖,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2、治疗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具有独特的优势。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合方的运用经验十分重要。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
什么是经方?经方的特点及体会展开全文导读:经方,为张仲景方剂之代名词。
经方之名,虽出自汉代班固《汉书·艺文志》,但作为张仲景方剂之专有名词,则起于宋代,这可能与第一位注解、研究《伤寒论》的成无己有关。
而宋代由陈师文等编辑成册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则是时方之代表作。
自此才有了“经方”与“时方”两大壁垒。
所以说,在宋代以后,“经方”这个名称就成为张仲景方剂的专有名词了。
经方具有精简不杂、立意明确、配伍恰当、疗效突出、易于使用、惠济于民等特点,被奉为方剂之鼻祖。
本讲内容,主要叙述经方之特点与应用思路,并对最常用的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真武汤的方义与应用方法,展开叙述。
文末还记述有夹议夹叙的医案,均为我临证之实录,以供同道参考。
怎样应用经方,这是个旧题新作。
所谓“旧日题”,就是对经方的研究已有千余年了;所谓“新作”,就是对个人来说,还要从头做起。
我个人比较喜欢经方,特别是到了老年,更感到经方的生命活力,只有把经方学好、用好,才能真正掌握方证学的真谛,由此来诊治疾病,就会做到心中有数,驾轻就熟;传承后人,可使年轻人免走更多的弯路。
下面就学习和运用《伤寒论》中的经方(也会涉及《金匮要略》),谈谈自己的体会。
经方的特点1.组方简捷,立意明确经方的结构非常简捷,它的组成少则一味(如甘草汤),多则十几味。
在《伤寒杂病论》中,1味药的有15方,2味药的有40方,3味药的有45方,4味药的有30方,5味药的有28方,共计158方,约占全方(281首)的半数以上。
例如六经的代表方剂,太阳病的桂枝汤仅有5味,麻黄汤仅有4味。
阳明病的白虎汤仅有4味,承气汤也不超过4味。
少阳病的小柴胡汤仅有7味。
太阴病的理中汤仅有4味。
少阴病的四逆汤仅有3味,炙甘草汤也只有9味。
而厥阴病的乌梅丸算是比较多的,也只有10味。
其他如大柴胡汤、小建中汤、五苓散、四逆汤、吴茱萸汤、真武汤、茵陈蒿汤等著名经方,都不超过7味。
可见仲景方药之精纯。
谈经方的用量与配伍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非经方不属大家,非经方不治大病。
小柴胡汤演义
•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太 在六经转变中,病变由太阳、阳明、少阳、 太阳 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 的发展演变, 阴、少阴、厥阴的发展演变,反映了邪气由表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 入里,由阳入阴的过程。少阳居于阳明与太阴 之间, 之间,少阳往太阴或阳明传变取决于脾胃功能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 ,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邪欲往太阴则寒,欲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治疗少阳病应 往阳明则热,故出现寒热往来。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 用和法,一方面要清阳明、少阳之热,故用柴 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 胡、黄芩。另一方面要固护太阴防传三阴,故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 用人参、炙甘草、大枣、半夏。由此可见小柴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胡汤之和,是少阳病的清阳明与护太阴之和。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三)对仲景方剂药物用量的认识与理解
2.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从药物组成理解仲景药物用量;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仲景方剂组方严谨,一般用的药味不多,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 如太阳病代表方桂枝汤用药5味、麻黄汤用药 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 4味;阳明病代表方白虎汤、大承气汤用药均 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 为4味;少阳病代表方小柴胡汤用药7味;三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 其它变证、 阴病代表方四逆汤用药3味.其它变证、兼证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10味药以下 或疑似证的方剂也大多在10味药以下。
一
经方药物用量问题
(二)仲景方剂药物用量古今拆算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东汉时期度量衡与当今度量衡拆算如下: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 厚朴1 以博棋子大计算:大黄2克,厚朴1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 100克 以鸡子大计算:石膏约10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 20克 以个数计算:附子中等每枚约20克,杏 70个约22克 大枣12枚约30 个约22 12枚约30克 仁70个约22克,大枣12枚约3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 40克 以升计算:半夏半升约40克,五味子半 升约37 37克 吴茱萸一升约70 70克 升约37克,吴茱萸一升约7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 20克 以长度计算:厚朴一尺重约20克。
经方配伍与临床(柴胡、葛根)
• 《伤寒九十论·证十四》载许叔微以本方治身热、目疼、鼻 干不眠、大便不通、尺寸俱大,已数日,两服而愈。另载治
蒋某,其初心烦喜呕,往来寒热。医初以小柴胡汤不效,诊
之脉洪大而实,认为热结在里,与大柴胡汤,二服而病除。 • 王淑华治何某,男,32岁。持续性低热4月余,屡服解热抗 炎之中西药均未效。确诊为功能性低热。证见形瘦神疲,少 气懒言,心烦喜呕,四肢不温,溺赤便秘,自汗时作,舌微 红,脉沉迟。检查:体温37.9℃,其他常规检查及胸透均无 异常。诊为“内伤发热”,拟东垣甘温除热之法予治,3剂, 药后诸证有增无减,体温波动在37.9~38.1℃之间。
白腻者。
大柴胡汤
1.太阳病,经过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
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
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2.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
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
胸汤主之。(136) 3.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 汤主之。(165) 4.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金匮 要略·服满寒疝宿食病·第12条》)。
• 有统计本方验案23例,其中发热15例,有胸胁苦满或脘腹疼
痛及病症与肝经循行部位有关者17例。两者共有的9例,可见 上述二证的出现对辨别本方证有重要的意义。使用本方要注 重体质辨证,通常是桂枝体质伴有胸胁苦满等柴胡证,或柴 胡体质伴有恶风自汗、关节痛等桂枝证,或柴胡汤证与桂枝
汤证互见者。特别是对一些慢性疾病,体质辨证十分重要。
• 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
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 柴胡桂枝汤加片姜黄:柴胡16g、黄芩10g、半夏 10g、生姜10g、党参8g、炙甘草8g、桂枝12g、 白芍12g、大枣12g、片姜黄12g。服3剂,背痛大
简谈小柴胡汤衍化方的配伍规律
7 配伍安神药
具有和解安神 之功
俗伤 寒论》【 胡 白虎汤 中用石 膏、知母 ;若手少 阳三 6 ] 柴 焦火毒 亢盛 ,则加清三焦火药物 ,如 《 外科枢要 》[ 柴 胡清肝散中用 山栀 、连翘 。
少 阳病若邪热入里 ,可致热扰 心神 ,此 时需加入 安 神定志药 ,以求标本兼顾 ,达和解安神之功 。如 《 伤寒 论》_ 胡加龙牡汤 中用龙骨、牡蛎 、铅丹 ,《 1 J 柴 圣济总录
文 章编 号 :17 -79 (0 1 1-0 1 2 6 22 7 2 1)-407 - 0
小柴 胡汤作 为最 经典 的经 方之一 ,临床运 用极 为
广 泛 ,历 代 医 家 为 适 应 病 情 需 要 ,对 其 不 断 加 减 衍 化 ,
伤寒 论》[柴芩双解汤用葛 根 、 羌活 、防风 以宣散表邪 ,
・
8 同时配伍 补阴药
卷 三 》 【引 《 济 方 》柴 胡 汤 用 升 麻 、 葱 白 、 香 豉 以 j J 广
热 养 阴 药 , 以求 清 透 虚 热 。如 《 济 总 录 》 [] 胡 鳖 甲 圣 1柴 1
宣散表邪 ,石 膏、麦 冬、淡竹 叶内清 阳明 ;《 重订通俗
汤中用鳖 甲、 母、 知 地骨皮 , 医心方 ・ 《 卷十 四》[】 《 1引 古 2
J 《 引 延年秘录 》柴胡汤 中用栀子、茵陈、龙胆草 ,《 太 平圣惠方 ・ 卷十七》_ 4 】 柴胡汤 中用龙胆 草、栀子仁 ;少阳 之邪传经入里 ,可见 阳明热证 ,此 时加清泻 阳明药物 ,
如 《 岳Leabharlann 全 书 》【柴 胡 白虎 煎 中 用石 膏 、竹 叶 ,《 订通 景 5 J 重
・
3 同时配伍解表 药 清热药
李保柱:经方配伍之秘
李保柱:经方配伍之秘李保柱:经方配伍之秘余之治医,有个习惯,就是每天晨起后,读几条伤寒论条文,已坚持几十年矣。
今晨按惯例,随便翻开书就看到伤寒论少阴病篇一则条文“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对于此条,时方和经方对白通汤的配伍原则认识截然不同。
白通汤是由葱白干姜和附子三味药组成,经方大家胡希恕老先生以时方理论解释此方,认为葱白和干姜组合以发汗解表,附子温肾阳,而实际上,胡老的解释与仲景之意格格不入。
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必须首先要知道少阴病的实质和六病的传变顺序,也就是医理,并且还得识经方药性,才能做出合理解释,才能明白仲景用方之意。
在真本伤寒论中,少阴病是六病的最后阶段,它的去路是太阳。
少阴肾经其数1/6,除肾外还包含大肠,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这则条文,是针对少阴肾和大肠都虚寒而形成的下利。
以经方配伍原则,用一味葱白引入肺经,一味干姜既能温肺,又能温大肠,因肺与大肠本是表里关系,干姜还可温脾胃,土能生金也,用附子直入肾经,温补肾阳,三味约相互配合,既能温脾胃,又能温肺大肠和肾,土生金而金生水,一派辛热之药,此虚寒下利自止。
这就是白通汤治此下利的道理。
所以,以时方理论来解释经方的配伍,是目前中医界的通病,这一现象由来已久,伤寒论诸多疑难未能尽释,导致伤寒论不明于世也久矣。
知真方可识假,这才是真正的伤寒论条文,大学主讲的宋本伤寒论是大小字不分,也就是张仲景的原文和王叔和的批注,夹杂在一起,混搅一锅粥,所以,有时候,有书还不如无书,王叔和一句话,就能误导后人一千八百年,至今人们还不醒悟,岂不惜哉!就是这句王叔和的夹注批语,误导后世一千八百年,遂使伤寒论真面目,不明于世也久矣!西方科技的无限发展,终将毁灭人类,天道不可违。
是唐代留传到日本的康平本伤寒论,但还不是真本伤寒论,真本伤寒论是长沙古庙拆出的15轴卷子钞本,才是“张仲景方”15卷真本。
公众号:伤寒大数,想要学习伤寒大数的朋友可以关注。
中医考点方剂学常考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
中医考点方剂学常考方剂特殊配伍及药物用量比导语方剂学的考点,比较零碎,历年来,考研学子都是在背诵方歌,但是仅仅是背完方歌还是不够的,接下来小编就为你们总结一下方剂学中方剂中的常考的药物用量比和特殊的配伍特点。
1.桂枝汤:重点掌握其特殊的配伍意义,方中桂枝与芍药用量相等(比例为1:1),寓意有三:一为针对卫强营弱之病机,体现营卫同治,祛邪扶正,邪正兼顾之意;二为相辅相成,桂枝得芍药相助则汗出有源,芍药得桂枝相助则滋而能化;三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补。
2.九味羌活汤:此方的配伍意义中提到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方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善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阁,组成了“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
3.银翘散:《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平剂”。
4.大承气汤:方中的药物配伍体现了“通因通用”、“寒因寒用”之法。
5.左金丸:方中黄连与吴茱萸用量比例为6:1。
6.芍药汤:方中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7.六一散:方中滑石与甘草的用药比例为6:1。
8.参苓白术散:此方中桔梗宣利肺气,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与诸补脾药合用,有“培土生金”之意。
9.补中益气汤:《脾胃论》云:“惟当以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
”即因烦劳则虚而生热,采用甘温之品以补元气,而虚热自退,为“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为“甘温除热”法的代表方剂。
10.麦门冬汤:方中粳米、大枣益脾胃,化生阴津,助人参益气生津,体现了“培土生金”之意。
11.一贯煎:方中重用生地黄滋阴养血,补益肝肾为君,因肝藏血,肾藏精,乙癸同源,精血互生,体现了“滋水涵木”之意。
12.凉开三宝:温病“三宝”(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13.桂枝茯苓丸:本方治漏下之症,采用行血之法,也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13.枳实导滞丸:方中的药物配伍也体现了“通因通用”之法。
倪海厦常用经方-259个对症
倪海厦常用经方-259个对症清除风、寒、湿、痰,痛风症是风寒湿引起的。
其邪入皮、肉、血脉、关节、手足各有不同的对应治疗方法。
1:麻黄加术汤(湿入皮肤)2:麻杏薏甘汤(湿入肌肉)3:防己黄芪汤(湿入血脉边)4:桂枝芍药知母汤(湿入血管-血管大-静脉瘤或静脉曲张)5:甘草附子汤(湿入关节)乌头桂枝汤(湿入关节、变形)•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而紧。
现用于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某些皮肤疾患等具有上述症状者。
麻黄汤主之•1:麻黄汤:麻黄3两(去节),桂枝2两(去皮),炙甘草1两,杏仁70个(去皮尖)(石膏去热)。
2:麻杏薏甘汤:麻黄半两、杏仁十个,去皮尖、意苡半两、甘草一两,炙。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匕,匕者茶匙也,四钱匕者四茶匙也。
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3:防己黄芪汤:防己15克、黄芪50克、炙甘草40克、白术40克、生姜1片、红枣5枚。
4: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25克、白芍20克、甘草15、麻黄15克、生姜3片、白术25克、知母25克、防风25克、炮附子15克、牡蛎50克、补骨脂50克。
5:甘草附子汤:桂枝15克、炙甘草10克、炮附子25克、白术15克。
甘草附子汤(痛风、严重红肿):桂枝4两、炙甘草2两、炮附子两枚、白术2两。
6:乌头桂枝汤: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红枣12枚、乌头50克。
注:乌头用2碗水煮成1碗(将药渣丢掉),放入一碗蜂蜜,继续熬成一碗,一日两次,一次一调羹。
配合前五味药煮成的汤剂一起服用。
切记,乌头毒性较大,不可多用。
7:桂枝附子汤:风湿关节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30克、生姜45克、红枣(切开)12枚、炮附子25克。
桂枝龙骨牡蛎汤:倪海厦:桂枝汤加龙骨牡蛎汤,晚上惊悸、盗汗、遗尿。
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症、儿童多动症、慢性宫颈炎、消化不良、多汗症、遗尿、遗精、夜惊、奔豚、脂溢性脱发、膀胱过度活动症、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2片、红枣12枚、龙骨25克、牡蛎25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
倪海厦经方经验总结大全100方(下)201、治疗脑膜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瓜蒌桂枝汤和葛根汤) 病人有汗时: 瓜蒌根 15克桂枝 15克白芍 15克甘草 15克生姜15克大枣 15枚病人无汗时: 葛根20克麻黄10克桂枝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15克白芍15克大枣15枚202、防止蚊虫叮咬的方法取肉桂50克艾草50克,煮水,涂抹在皮肤表面即可。
煮一次,可以用较长时间。
203、治疗肌纤维疼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桂枝汤) 桂枝30克白芍15克生姜15克炙甘草 15克大枣15枚玉竹30克204、治疗胰脏癌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干姜 15克黄芩 15克黄连 15克人参 15克注:病人如果出现呕酸现象,再加入代赭石 20克旋覆花 20克吴茱萸 20克205、治疗疝气和脱肛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 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升麻 15克206、治疗冻疮和坏疽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当归四逆汤)当归15克桂枝15克芍药15克细辛15克木通10克大枣8枚炙甘草15克。
没有便秘的患者,可将木通去掉。
207、治疗胆囊炎和胆结石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四逆散) 柴胡10克枳实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 10克滑石 10克五倍子 10克海金砂 10克208、治疗失声和咽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半夏散) 生半夏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10克汤药煮好后,用生淀粉放入汤中,待完全吸收后,阴干,制成粉剂,温水送服。
209、治疗腰被闪到的方法取童子尿一杯服下,20 分钟后即可见效。
210、治疗大肠炎的处方(出自《伤寒论》--桃花汤) 赤石脂25克干姜15克粳米10克赤石脂一半生用,一半和其他两味药一起用。
待汤药煮好后,将准备生用的赤石脂研磨成粉放入汤中,服下即可。
211、治疗严重惊吓和顽固性失眠的处方(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 黄连 20克黄芩10克白芍10克阿胶15克鸡子黄 2枚先煮前三味药,煮好后趁热放入阿胶,取生鸡蛋2 个,去壳和蛋清留蛋黄,待汤药稍温,放入蛋黄后立即服用。
仲景方术李保柱17
仲景方术李保柱17张仲景为什么要给疑似除中的病人“食以黍饼”。
2011-03-31 10:29·方术自古就有门派之分,以医经家之理论,强解经方家之著作,这一错误做法,一直影响和困扰着后学达千年之久。
导致伤寒学术研究始终未能走出重重迷雾笼罩的阴影。
人们误读了古中医伤寒论,却还说它详于治寒而略于治温,更有甚者,曾放言“古方不可治今病”。
其实伤寒论不传之秘,是有别于内经的三阳三阴理论体系和六病传变顺序以及方药的配伍法则和剂量,而最核心的机密则是对疾病的独特诊断——太一九宫斗历占病法。
如果没有师承相授,就很难搞清其中的奥妙之处,徒读条文而获益甚浅,也就只能按条索骥,对号入座的去辨证论治了。
永远只能停留在经验医学层次,做个治已病的中工而永远也不会达到,能够治未病的上工水平。
在《伤寒论》厥阴病篇有一则条文“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利者,当不能食,今反能食者,恐为除中,食以黍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
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
后三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
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
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解读《伤寒论》的关键是要知晓三阳三阴的实质和六病的传变顺序,而反观历代注释之著都不尽人意,阅后使人啼笑皆非,更有甚者,《伤寒论》多种残卷传抄本将原文的“食以黍饼”错传抄成“食以索饼”和“食以素饼”,注释者又不详加考证,照猫画虎,随文敷衍而强释之,这一草率做法有违医圣本意,必须加以纠正,以维护仲景学说的严肃性,还《伤寒论》的本来面目。
伤寒六病的传变呈有序性和动态性,其传变顺序是永恒固定不变的,按日计传,日传一“经”,但此“经”不是单纯的经络之经,而是六病的经纬之“经”,河洛八卦气数之经,所以称“经”者,特指其位置是永恒不变的,比如织布时的经线是固定不变的,变者乃纬线也,六病在人身诸部是固定不变的,世人不识六病实质,又不晓传变顺序,只能糊里糊涂的阅读条文,阅后也始终不明究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方配伍之秘第一章《五脏用药法》解秘在今本《伤寒杂病论》中,仲景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其用药心法悉遵古经方之制,而对于制方之法则,则自唐宋以来已失传千年有余,幸有敦煌遗传之《辅心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可窥经方配伍之秘,所以,破译该书的容就可通晓失传古经方《汤液经法》的奥妙。
自神农尝草以来,传至商朝历时已数千载,此时,商初宰相伊从厨艺中悟出五味调和之事,率先发明了汤液入煎治病法,指出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的原则,用药之五味入五脏,以达补虚泻实之效,但是这一经方中药配伍法则在当时只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秘而不传,所以,即使是医圣仲景在撰著《伤寒杂病论》时,也是只言方治而不谈药性,导致后之学者从此不明经方配伍之法。
《伤寒论》是依据《汤液经法》而撰成,《汤夜经法》其书在南北朝时期尚存在人间,到了唐宋时就已失传,唐思邈在著《千金方》时一字也没有提到《汤液经》,但确在《千金方》中保留了许多古代的经方,只是不晓经方配伍法则而已,在东晋延之的《小品方》中也保留了许多古经方,从中可窥见经方的原始面貌。
比如,在《伤寒论》中有奔豚汤,但是对其论述很不详细,恐怕是历代传抄遗漏丢失的结果,而在《小品方》中对此病论述颇详。
《伤寒论》言及奔豚病的条文只有三条:一是“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此条文是指的太阳病发汗不得法而造成的误治,即误用汗法则伤肾,伤肾必发奔豚病,何以知之,肾有实则小便不利,是由于误汗大伤津液之故,实则泻其子,肾水之子是肝木,(实则泻之)故在治疗时用茯苓灸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桂枝之辛以补肝虚,“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故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配伍组合图示1:二是“奔豚病,从少腹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者,皆从惊恐得之。
”因为恐则伤肾,惊则伤肝,治奔豚病要从肝肾论治。
三是“奔豚病,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
”肝虚则惊,肾虚则恐,肝虚在治肝的同时兼治肾,肾水能生肝木故也。
也就是虚则补其母,肝之母是肾水,药用川芎、当归、半夏、生和桂枝之辛入肝以补肝虚,用白芍之酸入肝以泻肝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和根之甘共同组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配伍图示2:明白了《五脏用药法》中的经方配伍之秘,就可以把经方拆开,每一方不是治虚就是治实,但虚实治法不同,其遵循的原则是“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用图表示之3:肝虚则惊,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惊胆战如人将捕之,坐卧不安,此时宜用辛温的桂枝干等品以补肝虚,同时用苦甘入肾的药以治肾水而生木,更严重的话再用酸咸的药入肺以达金生水而水生木之效,五味共同配伍以补肝虚,同理,肝有实则易发火,生怒气,两胁痛引少腹,此时宜用酸味的枳实、白芍等品以泻肝实,同时再用咸苦之药入心治心,更需要用甘辛之药入脾治脾,因为子能令母实故也。
《伤寒论》中的大小柴胡汤就是这类泻肝的方剂。
《五脏用药法》中的大小泻肝汤也是这类方剂。
小泻肝汤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用枳实、芍药之酸与生之辛配合,辛酸入肝故也。
只所以再加上清浆水入煎,是因为辛酸入肝化甘之故,清浆水味甘之品入肝以缓肝急。
而大泻肝汤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用黄芩大黄苦咸之品入心,用炙甘草生甘辛之药入脾,共同组合以达泻肝之效,图如下4:小补肝汤治疗肝虚而致的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头汗出,头目眩晕,药用桂枝干之辛与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化甘,再用大枣之甘以缓肝急,四味药共达补肝虚之效。
大补肝汤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药用桂心干之辛入肝以补虚,用竹叶之苦与山药之甘相合,苦甘入肾以生木,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与酸味的五味子相合,酸咸入肺以生水,七味药共同组合以达金生水、水生木之效,配伍图如下5:大补肝汤治癫怪病极效,其配方是:桂枝、干各45克,竹叶山药各30克,五味子45克,旋覆花30克,代赭石30克。
一次煎成,分日三夜一服。
《金匮》妇人病篇立有治“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不可下也,宜枳实芍药散和之”的枳实芍药散实际上就是在小泻肝汤的基础上加减变化而来,改汤为散罢了,由此可知,此种产后腹痛是由于肝实之故,药用枳实芍药之酸以泻肝实。
心虚则悲,实则笑不休,治心之法,以咸补之,以苦泻之,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药用龙胆草加栀子之苦与戎盐之咸相合,苦咸入心化酸,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
故入煎剂时再加入醋之酸物以收之。
配伍图示6:戎盐+ 龙胆草(咸)栀子(苦)咸苦入心化酸,以醋收之。
大泻心汤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腹中迫急不可奈者方。
用龙胆草栀子之苦以泻心实,用升麻之甘与通草之辛相合,甘辛入脾化苦,用豆豉之酸与戎盐之咸相合,酸咸入肺化辛,火生土而土生金,此乃经方实则泻其子之妙法也。
配伍图示7:心有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心中痛,善悲,时眩仆。
小补心汤治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此胸痹是因为心虚之故。
《金匮》立有十二方治胸痹,其组方结构完全与经方配伍法则相同。
心虚有寒可致心血受阻,现代所谓的冠心痛和心血管病都可用此法治之。
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半夏之辛与咸味的药相合,共达辛咸除滞之效。
当然在此方中也可用苦杏仁来代替半夏,因为苦咸入心故也。
其只所以加入白酨浆,是因为心恶缓,急食酸以收之,汉代时的白酨浆就是现代的酸味饮料,但还不是真正的醋,用白酒也可以。
《金匮》治胸痹就有栝蒌薤白半夏汤和栝蒌薤白白酒汤,其组方原理是相同的。
配伍图示8:但此方中必须有白酒或醋则疗效才佳。
大补心汤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
药用瓜蒌实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桂枝之辛与枳实之酸相合,辛酸入肝以生心火补心虚,用厚朴之咸来入心加强栝蒌和薤白的作用,用半夏之辛助桂枝之力。
配伍图示9:入煎剂时以白酨浆之酸入肝既可助枳实又可缓心以收之。
《金匮》治胸痹十二方中,都是针对心有虚而设的方,因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阳微”是指心血虚,“阴弦”是指的肾。
“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寸脉沉迟,关上小紧数者,栝蒌薤白白酒汤主之”。
药用瓜蒌薤白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白酒之辛以入肝温通血脉。
配伍图示10:“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药用栝蒌薤白之咸补心虚,用半夏之辛入肝补虚化痰浊,用白酒入肝血温通血脉。
配伍图示11:“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者,枳实薤白桂枝厚朴栝蒌汤主之。
桂枝人参汤亦主之。
”配伍图示12:此二方可以合一方来治胸痹,则疗效更佳。
“胸痹,胸中气塞或短气者,此胸中有水气也,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
橘皮枳实生汤亦主之。
”配伍图示13:此二方可以分治,也可以合方治。
是虚则补其母之妙法。
“胸痹,时缓时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此方以大附子之辛以补肝虚,用苡仁之甘以缓肝急而除湿,不治心而治肝之妙法。
配伍图示14:肝恶急,急食甘以缓之。
苡仁纯甘之品以制附子的毒性。
“胸痹,心中悬痛者,桂枝生枳实汤主之。
”用桂枝生之辛入肝温通血脉,用枳实之酸入肝以泻实,配伍图示15:“胸痹,胸痛彻背,背痛彻胸者,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用乌头川椒附子干等一派味辛之药与赤石脂味酸之品相合,入肝温通血脉以治胸痹,是治疗冠心病的首选方,临证时可做成丸药缓缓而治之。
配伍图示16:“胸痹,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者,旋覆花汤主之。
”用旋覆花之咸入心以补心虚,用葱之辛和新绛(今人以茜草代之)之酸入肝以生心火,配伍图示17:“胸痹,心下悸者,责其有痰也,半夏麻黄丸主之。
”半夏麻黄俱可入肝以补血虚兼除痰。
配伍图示18:“胸痹,心下痛,或有恶血积冷者,九痛丸主之。
”此方用五味大辛之药入肝以温通血脉,用人参之甘以缓和药性,保肝护肝。
配伍图示19:从以上治胸痹十二方可知,心血虚寒时,可导致冠心病的发生,故在治疗时要用温通的办法。
傅青主在治疗真心痛时(即心肌梗死)主用人参和附子大剂煎服,此方意与九痛丸相同,俱是经方“虚则补其母”之妙法也。
心有实则以苦泻之。
小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与大黄之咸相合,苦咸入心以泻心气之实。
配伍图示20:此方与《金匮》泻心汤主治药味均相同。
大泻心汤用黄连黄芩之苦以泻心实,用炙甘草之甘与干之辛,甘辛入脾,用芍药之酸与大黄之咸,酸咸相合入肺。
配伍图示21:小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竹叶之苦以泻心实,用豆豉或山萸肉之酸以收之。
配伍图示22:大补心汤用旋覆花代赭石之咸以补心虚,用干之辛与豆豉或山萸肉之酸相合入肝,用竹叶之苦与人参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
配伍图示23:脾有实则腹满泄利,而泻脾要用辛味之药。
小泻脾汤治脾气有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肢冷,脉微。
用附子干之辛与炙甘草相合,甘辛入脾以治脾实。
配伍图示24:此方与《伤寒论》四逆汤的主治药味均相同,由此可知《伤寒论》中的方都是博采于《汤液经法》中,只是仲景为避道家之嫌,改变了部分方名,这是有其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根源的。
大泻脾汤治疗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得,或下利不止。
用附子干之辛以泻脾实,用枳实之酸与大黄之咸相合,酸咸入肺,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泻脾必须兼治肺金和肾水,因为肺肾是脾之子故也。
配伍图示25:脾有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身重,苦饥,肉痛,足痿不收。
药用甘味以补之。
小补脾汤治疗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
药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与干之辛相合入脾化苦,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故用白术之苦以燥脾湿。
配伍图示26:此方与《伤寒论》的理中汤药味主治均相同。
大补脾汤治饮食不消,时自吐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结者。
用人参炙甘草之甘以补脾虚,用旋覆花之咸与白术之苦相合,咸苦入心,用干之辛与麦冬五味子之酸相合,辛酸入肝,补脾必须兼治心火和肝木。
配伍图示27:肺有实则喘咳,凭胸仰息,泻肺要用咸味之药。
小泻肺汤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
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与芍药之酸相合,酸咸入肺故也。
配伍图示28:《伤寒论》有葶苈大枣泻肺汤,其组方结构与此完全相同。
大泻肺汤治胸中有痰,喘不得卧,大小便闭,身面肿。
用葶苈子大黄之咸以泻肺实,用黄芩之苦与炙甘草之甘相合,苦甘入肾,用干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
配伍图示29:肾有实则腹满,面色黑,小便不利。
而泻肾之药非甘淡之药莫属。
小泻肾汤治小便赤少,少腹满,足胫肿。
药用茯苓甘草之甘与黄芩之苦相合,苦甘入肾化咸以生津液故也。
配伍图示30:大泻肾汤治小便赤少,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
用茯苓甘草之甘以泻肾实,用干之辛与芍药之酸相合,辛酸入肝,用大黄之咸与黄芩之苦相合,咸苦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