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针吃药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少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朋友长期服药,除药物副作用损害人体器官外,还使治疗效果大打折扣。专家认为,长期服药不仅使人体产生抗药性,还会破坏人体自愈能力,造成药效下降。
人如滥用药物反而会破坏人体自愈力,对身体造成更大的破坏。如发烧,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吃退烧药,其实发烧是人体的免疫细胞抵抗病菌的正常反应,从抑制病菌在体内繁殖角度来说是有益的。只要不超过39度,未必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多可通过休息、饮水等措施缓解,不一定使用退烧药。
许多慢性疾病治疗效果不好,其重要原因就是只考虑用药物消灭病菌,控制症状,而忽视了人体的自愈能力。中老年朋友平时可采用一些有效方法,激发人体自愈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和养生的效果。
输液打吊瓶,因其见效快、疗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现在,很多人无论什么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纷纷要求输液。特别是换季之时,感冒发烧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而实际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发烧,其实根本用不着输液,吃些药,多休息休息就会好。输液本是为了治病,但是不根据病情就频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对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对身体造成更多损害。与口服药物相比,输液的过敏反应几率更高,更易产生耐药性。无论小感冒还是其他什么病,人们总以为输液打吊瓶最保险又省事,但却有可能成为一种“输液病”。据北大第一医院血液内科的许医生介绍,“输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时,喜欢采用输液的方式治疗,导致以后再得同样的病如果不输液就不太容易治愈。因为输液的相对药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经过胃肠道吸收直接进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显。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医院输液,一天一般只输一次,这样就会造成本来应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输入的药量一次性输入了体内,输完后血药浓度要达到一个高峰,但过一段时间浓度就会降低,这样就造成血药浓度不稳定,以后就可能诱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还有就是过敏反应。相对而言,口服药要经过肠道吸收,将身体不需要的或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过滤掉,之后才进入肝脏代谢,经过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就会降低血药浓度,进而降低过敏反应发生的几率。而输液时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发生过敏反应的几率相对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过敏反应是致命的。输液药品微粒过大,长期积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响肺脏功能。相对于口服药而言,频繁地输液可能还会对身体的一些器官造成影响。任何液体药品在生产过程中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国家在这方面也有相应的标准。
药品进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静脉血都要回流到一个屏障器官,即肺脏,它能起到过滤器的作用,所以只要是直径大于毛细血管最窄处的颗粒都会被肺过滤出来,只能停留在肺里。这些颗粒无法通过代谢排出体外,这样就会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来都是通畅的,这些颗粒积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气交换不够,人体呼吸困难。颗粒堵在血管里无法被清除出去,这时身体自动地采取第二个处理办法,就是将这些颗粒包起来,形成一个更大的团块。输液时如果经常输不合格的药品,肺里就会积聚很多这样的团块。丁辉认为,
我们平时输的液体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计算的话,只要我们所输的药品达到80瓶,就会在我们的体内留下5000多个那样的团块,致使肺形成纤维
化,呼吸能力就会下降,同时可能影响全身的氧的供应。定期输液预防心脑血管病效果值得怀疑现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医院输点活血化淤、扩张血管的药物,以预防血栓、冠
心病或栓塞发生。但是这样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1.静脉注射静脉注射分静脉推注和静脉滴注,前者用量小,一般5~50ml,后者用量大,多至数千毫升。静脉注射药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
静脉滴注,俗称的“打点滴”,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甚至可以说滥用的一种治疗手段。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经验,感冒发烧到医院看病,医生通常都给开点滴,当有人问能不能不打点滴的时候,医生往往出言“恐吓”,说不打点滴如何难保证治疗的质量云云。大堆的医疗名词丢在患者面前,加上患者内心希望尽快治好病,医生的话是专业等等的心理,被医生这么一说,患者也只好唯唯诺诺,按医生的意愿办事了。但事实究竟是不是这样呢?
请大家回顾下本文第一段用红色标注出来的文字:药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从这短短的10几个字,我们可以分解出来2层意思,第一:药效最快;第二: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营养之用。药效最快,这是从药物起效的时间来说的,“迅速”是这种给药途径的特点。而第二层意思又分了两种情况: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营养。急救简单的说就是危急的情况所采取的救护措施。补充体液和供营养,则是身体在短时间内失去大量体液(失血、剧烈呕吐、腹泻等)采取的迅速补充人体体液容量或当病人身体虚弱,不能通过食物吸收身体所需适量营养物质采取的措施。
一个人的一生,有几个从来没有发过烧?没有发生过呕吐和腹泻的?估计在这个地球上,屈指可数。但是不是一但发烧呕吐就必须“打点滴”呢?这又涉及到另外的一些医学常识了。人体是一个进化得比较成熟的生物体,对外来的一些不利于个体的侵入会产生自然的排斥效应。而这些入侵者往往就是导致发热、腹泻的病菌。当人体受到病菌大举入侵时,身体的免疫机制就会调动起来,而从开始抵抗到完胜侵略者需要一个过程,也就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好比是一个国家受到另一个国家的侵入,从边防军发现敌纵,到报告军区首长,再组织军队使用适当的策略抵抗,在最后打退敌人的入侵,并不是眨眼之间就能完成,并且所用的方法也很有讲究。
简单的打个比方:我们现在处于平原地区,视线非常的良好,我们可以采用空中打击和地面拦截的方式打退敌人。用空中打击无疑是最快的,几十架轰炸机轰隆隆的飞出去,一顿狂轰滥炸,可能不到一个小时就把敌人消灭了。但如果采取地面拦截,则要派出陆军部队,步枪、机关枪的,也要杀个3、5个小时才能把敌人赶出去。可是出动战机轰炸的成本跟陆军的成本相比较,空军的花销就要比陆军大了。(当然,我这里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实际的军事行动必定比这个复杂得多)一架飞机的制造成本过亿,每次使用的飞行成本也比陆军要高,飞机要用航空用油,价格也非普通汽油可比。这还仅仅是金钱上的,飞机万一失事,驾驶员的死亡率也比一般的地面工具要高,这意味着要冒更高的风险。
相似的道理,“打点滴”在医药中的应用类似于空军。使用者既需要付出更多的药物成本,也需要冒更大的风险。到这里,也许有朋友会问了,打点滴有什么风险呢?会要命吗?
答案是“比其它途径用药,更容易要命”。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