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https://img.taocdn.com/s3/m/eaefec0a647d27284b73518d.png)
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笔记和心得体会以下是我学习新闻学的部分内容和体会:1、坚持“世界交往”的观念。
2、马克思说变动产生新闻,循环往复的事实是没有新闻价值的,只有变动的打破常规的事实才有新闻价值。
3、新闻有层次变化。
马克思提到新闻有旺季有淡季,但是当发生重大新闻事件时,一些很重要的但相对来说是次要的新闻甚至连版面都没有。
4、新闻时效性。
这一点不用多说。
5、新闻真实性。
这是一种追求,但是新闻完全真实是不可能做到的。
6、党报思想。
马恩关于马克思主义工人政党机关报的工作原则,其实就是两条。
第一条是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出版社都要遵循“党的精神”。
第二点是党的中央执行委员会“有责任监督党报的原则立场。
”党的精神主要指党代表大会通过的纲领章程决议。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党的领导机构和党报编辑部都会犯错误,因而都要遵循一个共同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党的精神。
7、列宁的党报党刊思想。
A、党的出版物的党性。
党性概念是列宁提出来的。
B、列宁的出版自由思想。
8、毛泽东和中国其他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新闻活动。
A、1948年4月8日,毛泽东将党报思想概括为以下的名言:“报纸的力量和作用,就在它能够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B、毛泽东论党报和党的宣传工作的党性。
毛泽东关于新闻工作的党性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要点:第一,总体的党的意识,努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第二,新闻和宣传工作要符合党的政策和策略。
c、党报的基本工作方法:典型报道。
D、报纸批评。
1950年中共中央关于在报刊上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是刘少奇修定的。
毛泽东1954年提出报纸批评的“开、好、管”方针。
现在转变为舆论监督。
E、“舆论一律”和“舆论不一律”。
1955年提出:“要想使‘舆论一律’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应该的。
”“我们的舆论,是一律,又是不一律。
在人民内部,允许先进的人们和落后的人们自由利用我们的报纸、刊物、讲坛等等去竞赛,以期由先进的人们以民主的和说服的方法去教育落后的人们,克服落后的思想和制度。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重点归纳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重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ea679f27f46527d3240ce0db.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重点归纳1.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的自由报刊,它们不围绕上流社会和个别人旋转,它们的对立面是反人民、反民族和反时代的非自由报刊。
2.人民报刊的主要内容:1)就内容说,人民报刊应着重报道本国的事件,把人民目光从国外引向国内,集中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成为人民思想和情感的表达者,把人民同国家和世界联系起来的纽带。
2)就性质说,人民报刊应当成为人民的喉舌,人民报刊具有人民性,这是人民报刊思想的灵魂。
3)就社会使命说,人民报刊一方面对统治者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方法加以不偏不倚的评价和批评,使治人者和治于人者平等地批评对方的原则和要求。
另一方面,人民报刊又是人民用来观察自己的一面精神上的镜子,是人民在自己面前公开忏悔。
(简言之,对当局者来说,人民报刊是孜孜不倦的揭露者;对人民来说,它又是人民自己的教科书。
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是报刊的使命。
)4)就报刊存在和发展的动力说,人民报刊通过对事实的真实报道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而正是人民的依赖,人民报刊才得以存在和发展。
5)从发行看,人民报刊以方便群众为宗旨。
6)从历史看,人民报刊具有自己产生和发展的独立个性即历史个性。
3.自由报刊:自由报刊的命题,是马克思于1942年3月26日至4月26日撰写的《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来的“他说自由报刊的本质是自由所具有的刚毅的、理性的、道德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自由报刊的观点是在反对书报检查制度、争取出版自由的长期斗争中形成的。
4.自由报刊的内容:1)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表现的产物,是有原则地、大无畏地以自由的人们的语言来说话,把希望和忧患之中从生活那里倾听来的东西,公开地报道出来,并对这些东西作出自己的判决,让国王能够听到人民真正呼声的报刊。
2)自由报刊不仅有自由报道的权利,而且还承担着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
3)自由报刊是自由与独立的报刊,同任何形式的(物质和精神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复习提纲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 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233c432647d27284b7351d1.png)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播学说第二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经典论著的目的一、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二、增强识别各种新闻思潮和理论是非的能力三、推进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传播学建设第三节学习方法一、研读论著,掌握精神实质二、实事求是评价借鉴,在分析比较中掌握三、理论联系实际描述性研究、先导性研究。
第二章创立背景条件早期空想主义——精神交往必要性法国空想主义——报刊活动、舆论宣传观点三大空想主义者——主张经验第一节形成时代背景一、经济政治社会封建经济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力勃兴,专制制度腐朽和资产阶级反抗活动加剧。
德国是当时社会主义运动中心。
二、文化背景家庭教育第二节理论承传——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的新闻传播观一、精神交往进行信息传播,加强国际交往必要性。
在人际关系中民主平等。
采取行之有效宣传策略。
二、法国空想主义者以理性学说论证平等和民主。
探索新闻传播原则。
使报刊成为无产阶级舆论工具。
三、三大空想主义者高度重视舆论作用。
强调报刊调节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
揭露资产阶级报刊和出版自由口号的虚伪。
第三节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哲学基础○分析基本方法从社会生活各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当做决定其余一切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基本社会结构框架)第一节从事物联系的普遍性考察人类社会交往必要性人类社会作为物质存在物,必须以空间上诸多个体共同活动和时间上诸多个体连续活动为条件。
人类个体精神交往很大程度上超越了直接的生产过程和经济利益关系,但不会脱离物质活动和经济利益。
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社会联系。
要为人实现自由精神交往提供保障。
强调思想自由对精神交往的意义。
第二节从存在决定意识规律认识新闻传播本质在社会实践中同外在的客观世界打交道,人脑和器官同客观世界发生联系才产生意识。
承认外部世界及其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
新闻传播活动是人有明确目的和动机的社会行为,是人认识外部世界和反映外部世界的意识活动。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七讲》读书笔记模板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七讲》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764430ac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11.png)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读书笔记 06 作者介绍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 义
新时代
新闻
内涵
马克思义
精神 新闻
客体
主体
传播
新闻
问题
关系
原则
内涵
需要
事实
内容摘要
本书梳理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历史脉络,论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内涵,并系统地阐释 了其哲学基础与主要内容。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如何坚持马克思义新闻观的精神指引,推动构 建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目录分析
第一讲马克 思主义新闻 观的研究现 状和存在的
问题
第二讲什么 是马克思主 义新闻观
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历史进展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代表性著作和基本观点
第一节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第二节什么是资产阶级新闻观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与资产阶级新闻观的本质区别
读书笔记
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七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心得。
精彩摘录
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七讲》的读书笔记模板,可以替换为自己的精彩内容摘录。
作者介绍
这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七讲》的读书笔记模板,暂无该书作者的介绍。
谢谢观看
第三讲新闻实 1
质
第四讲新闻传 2
播主体
3 第五讲新闻传
播客体
4 第六讲新闻功
能
5 第七讲新闻责
任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梳理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26fa7df1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70.png)
马工程《新闻学概论》考研笔记梳理新闻学概论笔记梳理前言马工程版本的《新闻学概论》讲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这本书理解起来并不难,需要有一个系统的框架并且背熟大小标题。
这份笔记对于几乎所有可能考察到的知识点进行了梳理,你可以放心使用,但由于内容比较多,且话语十分政治化,背起来可能会稍显枯燥,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分清主次:1.厘清这本书最核心的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观点2.超级重点:四、五、六、七、八章;重点:一、二、三、十二章;次重点:九、十、十一章3.在学习过程中注重融会贯通,而非仅看某一种资料,或只听信某一位学长学姐的经验,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然后将精华补充到自己的知识框架里无论是看书还是看笔记,一定要带着逻辑思维去看,掌握上下文之间的联系,了解全章节乃至全书的架构。
笔记资料只是辅助工具,最终有多少收获,仍要看自身。
期待与你在武理相遇!目录马工程新闻学 (1)绪论 (1)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1)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三、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 (1)第一章新闻本源 (2)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 (2)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与事实的关系) (2)第三节新闻的定义 (2)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 (2)第二章新闻真实 (3)第一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为什么说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3) 第二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如何做到) (3)第三节新闻真实是媒体公信力的前提(为什么) (4)第三章新闻价值 (5)第一节新闻价值的内涵 (5)第二节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如何实现新闻价值) (6)第三节新闻价值取向 (6)第四章新闻事业 (8)第一节新闻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8)第二节新闻事业的性质和功能 (8)第三节中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任务 (9)第五章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和基本方针 (10)第一节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10)第二节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如何理解、如何做) (11)第三节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12)第四节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 (13)第六章新闻宣传 (14)第一节新闻宣传的内涵、特点及作用 (14)第二节我国新闻宣传的基本理念(简答) (16)第三节新闻宣传要善于谋求动机与效果的统一(新闻宣传怎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16)第四节对外新闻宣传(试述我国对外新闻宣传的基本任务和基本要求) (16)第七章新闻舆论导向 (18)第一节新闻舆论的内涵和特征 (18)第二节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如何做) (19)第三节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怎样提高舆论引导能力) (21)第八章新闻舆论监督 (23)第一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含义、功能和作用 (23)第二节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客体和任务 (24)第三节新闻舆论监督的原则与方法 (24)第四节新闻舆论监督的社会责任(开展新闻舆论监督要坚守怎么样的社会责任) (25)第九章新闻出版自由 (26)第一节新闻出版自由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 (26)第二节新闻出版自由的具体性和相对性(怎样理解) (27)第三节两种社会制度下的新闻出版自由 (27)第十章新闻法治 (28)第一节新闻法治的内涵 (28)第二节新闻传播活动主体的权利与义务(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8)第三节依法规范新闻传播行为 (29)第四节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法制建设 (30)第十一章新闻事业管理 (31)第一节新闻事业管理的内涵及意义 (31)第二节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32)第三节我国新闻事业管理的体制机制和管理特点(有哪些内容)(33)第十二章新闻队伍建设 (34)第一节加强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为什么,应当遵循什么原则)(34)第二节加强新闻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建设 (34)第三节加强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建设 (35)第四节加强新闻队伍的业务素质建设 (36)马工程新闻学绪论重点把握马新观的定义、中特理论主要内容、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学习方法。
新闻学概论 考试笔记(完整版,直接打印即可)
![新闻学概论 考试笔记(完整版,直接打印即可)](https://img.taocdn.com/s3/m/65ba29baf121dd36a32d82a1.png)
1. 政论家约翰。
弥尔顿于1644年出版了小册子《论出版自由》,首次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关于新闻自由的口号和思想,其主要观点是“观点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
2. 1845年,德国学者普尔兹的《德国新闻事业史》出版,标志着新闻学开始超越单纯业务研究的微观视野,从历史发展的宏观角度揭示新闻活动的客观规律。
其意义在于从业务角度转向理论角度。
3. 到了20世纪20年代,系统化的新闻理论创立于世,标志着新闻学发展到了成熟阶段。
李普曼的《舆论学》第一次揭示了新闻现象的深层本质——舆论过程。
约斯特的《新闻学原理》第一次对新闻理论范畴体系做了较为完整深刻的表述。
4. 被称为创立传播学的“四大先驱”的是: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及他的“两级传播理论”,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及他的“五W模式”,心理学家卢因及他的“团体动力说”,社会心理学家霍夫兰及他提出的有关态度改变和劝服艺术的理论。
5. 中国新闻学走向成熟的三部代表性著作是:1918年,蔡元培决定在他任校长的北京大学开设新闻课程,同年10月14日成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次年4月20年,研究会创办了学术刊物《新闻周刊》,它标志中国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正式开始,新闻学作为一门专门学说在中国开始形成。
1919年徐宝璜的《新闻学》出版,这是我国第一部理论新闻学著作。
1923年邵飘萍的《实际应用新闻学》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业务新闻学著作。
1927年,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这是中国第一部历史新闻学著作。
至此,标志着中国新闻学达到了成熟程度。
6. 萌芽状态的新闻学,最初孕含在他的母体——政治学之中。
7. 新闻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人类社会的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
新闻传播现象就是新闻传播行为的存在形态,包括产品形态和产业形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闻和新闻带来。
新闻传播活动就是新闻传播行为的运行过程,包括新闻的采写编播过程,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受和反馈过程。
8. 新闻学研究的任务,用最简要的话来说,就是提示新闻现象的本质和新闻活动的规律。
马列新闻理论笔记
![马列新闻理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c03e214a216147917112841.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一、名词解释1、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观点与看法,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总结概括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关于新闻的属性、地位、作用、方针、原则和新闻传播规律的科学理论。
2、有机的报纸运动(P52陈)报纸报道新闻的真实性,表现为各位记者从不同的角度、依事件发生的顺序进行报道的总和,每篇报道可能会是片面的,甚至有差误,但是后面的报道会自然纠正前面的差误。
这就是马克思提出的“有机的报纸运动”,道出了报纸传播新闻的特点。
因此,在有机的报纸运动下,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4、一般的公正(P59陈)是报刊的一种形式上的总体姿态,就具体的报道而言,便是客观报道。
其特点是:陈述事实;若有倾向,流露隐蔽、自然;不造成直接对读者施加观点影响的印象。
恩格斯则进一步提出这种报道方式概括为“完全立足于事实,只引用事实和直接以事实为根据的判断,——由这样的判断进一步得出的结论本身仍然是明显的事实”。
5、新闻出版自由(p69陈)新闻出版自由是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民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和运用。
发表意见的自由是一切自由中最神圣的,因为它是一切的基础。
每个人都可以不受阻挠地和不经国家事先许可而发表自己的意见。
二、简答1、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明显思想特征(P15陈)①习惯于从全球角度,特别是当时欧洲工业发达地区已经达到的交往水平,衡量和估量所评价或论证的涉及新闻传播政策、传播内容和方式方面的问题。
由于超越了民族的或地方的狭隘性,因而评价具有历史的公正性,论证具有相当准确的宏观预见性。
②为实现传播政策方面的近期斗争目标,在理论论证和报刊工作实践中,始终表现出斗争的执著性和不畏暴力威胁的勇气。
他们的传播思想和新闻思想,带有执著的、一以贯之的特点。
③在“党”的信息传播方面,通过坚决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纯洁性来维护党的荣誉。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思想体系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13c4dbea6294dd88d0d26b1d.png)
第一部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闻传播思想1.新教伦理及其和马克思的传播观的关系。
新教伦理:新教教义所涵盖的基本的伦理观念:(1)因信称义。
(2)信徒人人皆可成为祭司(3)《圣经》具有最高权威。
关系:(1)马克思主持的《莱茵报》的编辑方针之一就是传播新教精神。
马克思深谙宗教传播的彼岸特征和传播心理,加上新教的天职意识和求读意识,直接影响了马克思的传播观。
(2)天职意识在马克思论述报刊和传播职责式的分析:对自由报刊的社会作用的分析;论述报刊首要职责的观点;马克思关于报刊内在规律的论述: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必须不从外部为它规定任何使命,必须承认它具有连物质也具有的那种通常为人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的内在规律,这些规律是它不应该而且也不可能任意摆脱的。
2.“交往”的概念在马恩思想体系中的解释。
(1)包含“交往”两词全部所指,可以指个体、团体间的物质、信息交流,也指社会、民族、国家之间的物质交往、精神传统。
(2)他们将物质交流、信息交流合二为一的考察,获得了相当宏观的交往和传播理念。
(3)交往关系和生产关系有部分重合,但不完全等同,交往关系的内涵更为广阔。
3. 马克思、恩格斯从事新闻工作的特征(1)他们服务的报刊绝大部分是在社会上公开出版的,即使是党的机关报;(2)更多为之撰稿的报刊不是党的报刊。
这涉及到如何筹得启动金和创办后如何维持经营;如何保障经营的消息来源和新闻时效;如何选择宣传内容和确定策略保障政治上的成功。
(3)通过政治上的成功而达到经营上的成功,是他们主张办党的报刊的基本思想。
4. 马克思、恩格斯人生与其新闻传播思想的关系。
他们同生于资本主义较为发展的地区,他们在论证问题的思想特征上总是以现代“世界”的概念为前提,并且“交往”的观念始终是他们唯物史观的游记组成部分,他们投身社会后,几乎一致从事新闻工作,他们服务的报刊绝大部分是社会上公开出版的,于是他们更多考虑到要如何面向大众。
5. 不同背景下报刊和“人民”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a1d8bb4c767f5acfa1c7cdd4.png)
前言第一节几个基本概念的辨析一、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学三、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1、马列主义本意是马克思和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三大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2、新闻学是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事业发生、发展和运行规律的理论描述。
新闻传播活动是新闻学最主要的学术渊源。
3、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内涵上,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观念与学说的理论体系,就马克思主义原理为指针,深刻地揭示新闻活动的根本规律,奠定了党和人民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原则和方针。
外延上,是指对马克思主义形成以来国际共产各党和主要领袖,关于新闻、宣传和理论实践以及经历思想。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它涉及诸如新闻本源,新闻本质及新闻传播规律等许多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
第二节一、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实践意义、目的方法●梁衡“一个好的记者,同时必然是一个政治家,一个文化人,新闻的两翼就是政治和文化,如果把新闻比做一个塔,政治和文化是一个顶,一个是底座。
”●如何避免新闻报道的低俗化,进而唱响主旋律,营造生动和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什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推进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和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建设1、实事求是的评价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新闻学研究成果,在实践中比较分析全面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2、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对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观点论争的考察分析,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二、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进程1、整个历史的体系要有立体的认识马克思1818-1883 恩格斯1820-1895 列宁1870-1924 毛泽东1893-19762、几个主要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发展●马克思时期主要是从历史和哲学层面,凸显国家共运史●列宁时期主要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如何建设其新闻管理体制和其政党新闻宣传与新闻媒体●邓小平时期开始形成现实的基本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轮廓第一讲《莱茵报》时期的新闻论著1、历史背景和个人背景2、关于自由报刊的论述●自由堕落和斗争的高涨●正论:论证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利中的作用●反论:马克思驳斥非自由,揭掉出版检查制度伪自由的外衣3、法律保障新闻自由,如同重力定律4、什么是马克思的自由报刊思想1)自由报刊是人类精神自由的产物2)承担对社会事件发表意见的义务3)与任何形式的书报检查制度不相容4)有舆论监督和社会批评的功能5)不能以挣钱为目的6)独立办报方针,报刊领导撰稿人7)绝对自由,文章不署名马克思: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主要新闻观点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运用理性武器,从笔调、倾向、功能和才能四个方面,批判新书报检查令的虚伪和反动。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笔记与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笔记与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a078c2d0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d1.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笔记与考试重点1. 引言新闻是我们获取社会信息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因此对于新闻的观察和理解成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我们提供了解读和理解新闻的重要视角和方法,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上进行深入的探讨,对于我们提高对新闻的辨识力和批判思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观点和实践等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并总结一些考试重点,以便读者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这一知识点。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结合新闻的特点和功能,对新闻工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进行研究的学科。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基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发展是永恒的运动和变化,事物的发展过程是辩证的、矛盾的。
而历史唯物主义强调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关系的变革。
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我们需要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待新闻消息和社会现象,深入分析其矛盾和发展变化的规律。
2.2 社会历史条件和新闻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强调新闻发展的历史条件和阶段性特征。
不同社会历史阶段的新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
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新闻发展的功能和角色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在理解新闻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到不同社会历史条件对新闻的影响,并加以分析和评价。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观点3.1 新闻的政治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是政治性的。
新闻的选题、报道和表达都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
新闻媒体在传播信息和反映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必然受到政治权力的制约和导向。
因此,我们在阅读新闻的时候,需要对新闻报道进行批判性思考,考察其中是否存在政治意图和隐喻。
3.2 新闻的社会属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是社会属性的产物。
新闻选题和报道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手段和载体,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第二版笔记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第二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77fd227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94.png)
新闻学概论马工程第二版笔记新闻学这门课,真的是一门既神秘又有趣的学问。
说实话,新闻学就像是那块拼图,每一块都能拼出不一样的图案。
你想啊,新闻就是信息的载体,传播的工具。
无论是社会热点、政治风波,还是生活琐事,新闻无处不在,简直就像空气一样,随时随地都在影响着我们。
新闻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什么硬新闻、软新闻、娱乐新闻、财经新闻,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叫“硬新闻”?难道是因为那些政治、经济的东西太扎人?而“软新闻”则像是棉花糖,甜得让人心醉。
再说说娱乐新闻,哎呀,那可是大家最爱看的东西,明星的八卦、时尚潮流,这些都是热门话题,让人忍不住想要追逐,简直就像追星一样,让人上瘾。
说到新闻的价值,真的是让人感慨万千。
新闻可以揭露真相,可以传递声音,尤其是对于弱势群体。
你想想,如果没有新闻,谁来关注那些被忽视的人呢?新闻就像是那把放大镜,把我们生活中的小事一一呈现,让我们看到生活的真谛。
它能让人们感同身受,能够激起共鸣,促使我们思考、行动。
再说说新闻的传播方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简直是让人目不暇接,微博、微信、抖音,真是让新闻的传播速度飞起来。
以前要等几天才能看到的消息,现在一条推文就能瞬间刷爆全网。
可这也带来了很多问题,假新闻、谣言四起,真真假假让人捉摸不定。
新闻的责任可真是不小,既要准确又要迅速,简直就是在刀尖上跳舞。
新闻工作者也是一群有意思的人。
想想他们每天忙碌的样子,背着相机、拿着麦克风,像是勇士一样在新闻的战场上冲锋。
他们可得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得能在喧嚣中捕捉到细微的变化,真是需要一身的本事。
他们就像现代的故事讲述者,把一个个看似平常的瞬间,化作动人的故事,传递给每一个人。
新闻学也有它的挑战,信息过载、受众疲劳,大家的注意力被分散得厉害。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新闻,五花八门的标题、信息轰炸,反而让人觉得无从选择,眼花缭乱。
于是,我们常常需要学会如何筛选、判断,才能找到对我们真正重要的东西。
在这纷繁复杂的新闻世界中,作为普通人,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生活的记者。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4526b7cb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31.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复习笔记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相关内容第四章一、《莱茵报》时期——民主报刊思想(自由报刊思想和人民报刊思想)P701、《莱茵报》时期的新闻思想从实质上看仍属于民主主义新闻思想即民主报刊思想。
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一系列论述民主报刊的著述分析,他们当时是从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两个议题入手研究民主报刊思想的。
2、马克思对心法令的揭露和批判,集中体现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从笔调、倾向、功能、才能四个方面揭露新法令的虚伪和反动,进而对普鲁士的整个书报检查制度进行了无情的剖析和鞭挞。
具体:①马克思指出,新法令用所谓的“严肃和谦逊”的笔调来限制出版自由。
②马克思指出,新法令强调“倾向”是实行书报检查的“主要标准”,而恰恰是追求倾向的法律取消了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这种法律不是团结的法律,而是破坏团结的法律,这种法律是真正的特权,是一个党派用来对付另一个党派的法律。
③马克思指出,新法令在禁止发表“使用侮辱个别人的词句和进行毁灭其名誉的判断的作品”的口实下,剥夺了报刊批评与监督的权利。
④马克思还指出,新法令强调必须由“完美无缺的人”即在“学术才能、地位于品性”各方面为官方认可的人担任编辑,这一规定带有很大的欺骗性。
P723、马克思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了自由报刊的命题,强调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利中的地位于作用,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法律自由和人民自由的概念。
4、人民报刊思想,主要体现在马克思撰写的《摩泽尔记者的辩护》、恩格斯撰写的《普鲁士出版法批判》等文章中。
P81二、《新莱茵报》时期——工人报刊思想P881、马恩关于工人报刊的思想,是在指导工人报刊的实践中形成的。
P892、《新莱茵报》时期新闻思想的评价p1053、工人报刊思想的形成,不仅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确立,而且工人报刊思想还是这一新闻学形成初期的主体。
P1064、马恩把报刊当作在治人者与治于人者之间进行批评的纯理性的仲裁人,这种认识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形成后发生了根本改变。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69d70044e518964bcf847c3b.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经典教程1、一定的经济和政治条件对马克思主义新闻形成发展的意义?答:1、从经济上看,当时德国传统的手工业、商业、工业和农业极端凋敝。
农民、手工业者和企业主陷于重重苦难:王公贵族的盘剥,政府的搜刮,商业的不景气。
2、德国的政治十分腐败落后。
3、19实世纪三四十年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通过对行会制度和封建束缚的克服,借助关税同盟和近代科学技术的双翼,缓慢发展起来。
资产阶级同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与冲突日益尖锐。
4、一批文学青年结成青年黑格尔派,以文学为武器,鼓吹民主和自由。
5、马恩积极的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政治运动。
在多年的丰富的社会实践中,他们渐次深化地提出并最终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
这一新学说随着斗争的深入,世界观的转变而不断发展。
《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形成,而第一国际的成立,又标志着他们的新闻思想由民主报刊思想、工人报刊思想而进入无产阶级党报思想新阶段。
2、早期社会空想社会主义涉及到精神交往与新闻传播的三大内容。
答:第一、指出进行信息传播、加强国际交往的必要性。
第二、主张在人际关系中实行民主和平等的制度。
第三、提倡采取行之有效的宣传策略。
3、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新闻传播观点答:第一、以“理性”学说论证平等和民主。
他们认为,在未来的理想社会里,人人享有充分的自由和民主,可以对社会的领导人实行包括舆论批评在内的社会监督,鼓励和保护人民坚持自己的信仰。
第二、探索新闻传播的原则。
在被誉为空想社会主义“法制蓝本”的《自然法典》中,摩莱里倡导以法治国,主张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这一规定,可视作社会主义学说中最早运用法律武器保障真实报道的尝试。
第三、是报刊成为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巴贝夫等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还直接创办报刊,使报刊第一次成为革命无产阶级的舆论工具,开创了新闻传播史的新纪元。
4、就毛泽东新闻思想发展的历史分期而言,根据他从事和领导新闻工作的实践,可大致分为那两个阶段。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完整版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2b727a0d6c85ec3a87c2c541.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第一章绪论 (2)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2)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3)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二、人类交往论 (3)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4)一、《莱茵报》时期 (4)二、《新莱茵报》时期 (5)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6)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7)一、建党时期 (7)二、夺权时期 (8)三、建设时期 (8)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10)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0)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0)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0)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1)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11)六、论著选讲 (11)第六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2)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12)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2)第七章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12)第一章绪论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石刻象形文字→小规模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1、口头传播的时代: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
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
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
2、书籍印刷的时代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18世纪末期才开始的。
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
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笔记与考试重点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笔记与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8d1752bc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6225e61.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笔记与考试重点
1.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新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是反映社会现实和发生变化的信息的一种形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认为,新闻是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产物,是阶级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
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根本任务:揭示事物的本质、发挥批判精神、为阶级斗争服务、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利益、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3.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主要特点:新闻是客观真实的反映,新闻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新闻是服务人民群众的。
4.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方法:批判性思维方法,即要对新闻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其内在的矛盾和问题,揭示其本质;批判辩证法方法,即在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要运用辩证思考的方法,把新闻事实与其背后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找出问题的实质所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即要站在历史和现实的发展进程中去看待新闻事件,把握其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逻辑,从发展的全局和趋势上进行分析。
5. 考试重点:讲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内涵、根本任务、主
要特点和方法;分析新闻事件时应该遵循的方法和思维方式;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当前的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和评价。
马克思主义重点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重点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285a8d01eb91a37f0115c86.png)
闻中所表现的一种特性。
新闻为何会有倾向性?2、新闻事业一一为统治阶级服务第三节新闻真实是新闻媒体公信力的前提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一一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信息交往的二、新闻真实是评价新闻媒体公信力的首要标准公信力:指新闻媒体通过提供以新闻报道为主的信息产品(包括广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1. 事实的特点:事实是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2. 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分为两类: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事; 纯粹的自然现象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告)能够获得受众信赖的能力和程度。
三、反对虚假新闻,提高媒体的公信力1. 产生虚假新闻的原因:既有新闻媒体自身职业道德、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的问题, 也有深刻的思想根源和社会根源。
2. 虚假新闻的危害:极大损害了新闻媒体的公信力;破坏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使之失去了人民群众的信任;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威信,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损失。
2. 从整体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5.趣味性:新闻事件新奇、反常、巧合、感染性、有趣、怡情等性质。
――新鲜性必备,其他要素可多可少。
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新闻价值的客观性首先,新闻事实及价值要素是客观的;其次,社会与受众的新闻需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1. 全面: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把握事实,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准确描述事实,不孤立、静止、片面看待事实。
2. 客观:对事实呈客观描述,如实呈现事实原貌,用事实说话;事实原委及根据,应有据可查;消息来源真实可靠。
要具有客观性;再次,社会与公众对新闻价值的检验是客观的。
第二节新闻价值实现的过程一、新闻价值的发现(取决于客观存在的事实)把事实放在社会与公众需要的坐标上衡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文献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读书笔记模板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文献研究(新闻传播学文库)》读书笔记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6694111f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2.png)
目录分析
01
写在前面
02
第一部分马 克思和恩格 斯的传播思 想
03
第二部分马 克思和恩格 斯的新闻职 业意识与经 营理念
04
第三部分马 克思和恩格 斯的报刊职 能意识
06
第五部分马 克思的交往 政策理念
05
第四部分马 克思的人民 报刊思想
第七部分马克思、 恩格斯、列宁党报
思想的形成
第六部分马克思和 恩格斯论报刊与政
按语
马克思论报纸利益与政治——对马克思《伦敦<泰晤士报>和帕麦斯顿勋爵》 一文的考证
马克思论报刊的意见与党派及人民的关系——马克思《报刊的意见和人民的意 见》一文考证
报刊怎样从事政治和从事什么样的政治——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的政治行动》 考证研究
按语 倍倍尔论党内思想交流与新闻传播的原则——《关于德国社会民主工党党纲和 组织章程的报告》的考证研究 党报编辑部如何捍卫党的原则——恩格斯致奥古斯特·倍倍尔(1873年6月20 日)考证研究 党报要做贯彻党的纲领和策略的典范——对《马克思和<新莱茵报>》一文的 考证 马克思主义新闻政策与党内意见交流的重要文献——恩格斯《给<社会民主党 人报>读者的告别信》考证研究 列宁论证出版物党性的经典论著——《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考证研究
按语 新发表的马克思《莱茵报》活动历史文件考证研究——《科隆市民关于继续出 版<莱茵报>的请愿书》 报刊的价值:不能让揭露“失去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新莱茵报>审判 案》一文的原著考证研究 维护不同意见自由斗争的权利——关于恩格斯《关于招贴法的辩论》的考证 无产阶级办报刊的使命——《<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评析
马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精彩摘录
目录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重点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
![(完整word版)马克思主义重点工程《新闻学概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ec8000297f1922791788e889.png)
《新闻学概论》第一章新闻本源第一节新闻起源于人类的信息需求唯心主义的新闻起源观——人类自身本能的需要唯物主义的新闻起源观——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中信息交往的需要第二节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一、新闻内容以事实为依据1。
事实的特点:事实是客观的、可认知的、可反映的。
2.作为新闻本源的事实可分为两类: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发生的事;纯粹的自然现象二、新闻事实是经过选择的事实是否承认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是区分唯物论新闻本源观和唯心论新闻本源观的分水岭。
第三节新闻的定义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第四节新闻的基本特征一、真实准确二、内容新鲜三、报道及时四、传播公开第二章新闻真实第一节真实是新闻的生命1.真实是新闻存在的根本条件2.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第二节在新闻工作中坚持真实性原则一、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准确无误1.构成新闻要素的“5W”要准确无误;2.事实的细节描述要有根有据,符合实际;3。
新闻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实可靠;4.新闻中所概括的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
二、从整体上、本质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1。
从总体上反映事实:新闻所反映的局部情况是真实的,而且它们的总和所反映的整体情况也是真实的;2。
从整体上和发展趋势上反映事实:在真实、准确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透过事实以及事实与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准确把握其发展趋势,使整个新闻报道与事实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趋势相符合,与社会生活的本质相符合。
三、对事实的报道必须全面、客观、公正1.全面:从事实的全部总和中去把握事实,从事实的相互联系中准确描述事实,不孤立、静止、片面看待事实.2。
客观:对事实呈客观描述,如实呈现事实原貌,用事实说话;事实原委及根据,应有据可查;消息来源真实可靠。
3.公正:尊重民众知情权,不以主观意愿为先导,平衡反映多方意见,从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审慎审视大局.四、坚持新闻报道客观性和倾向性的统一——关键在于尊重事实。
客观性:事实的客观性、新闻实践的客观性、新闻报道的客观报道形式。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学习知识点汇总.docx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学习知识点汇总.docx](https://img.taocdn.com/s3/m/d322990d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57.png)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程学习知识点汇总.docx第一章概论传播活动的演进是叠加关系,而非取代关系★口头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电子传播--印刷传播---------------手写传播----------------------------口头传播------------------------------------------报纸的雏形★★1官.方公报统治阶级内部用以传递信息的工具。
古罗马时代的《每日纪闻》。
公元前59年,恺撒当选为执政官后,下令每日公布元老院工作。
使用涂有石膏的木板,记录议事情况、法庭审判、税收数据。
屋大维继任后还由书记员抄写多份,颁发给各地要人和军政长官。
2邸.报在中国,自唐代起,一种通称为“邸报” 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并不断发展。
这一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直至清末民初才退出历史舞台。
唐代中央政府颁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是最早出现的古代报纸形式。
封建官报,朝政简报,每天公开发布,内容为宫廷新闻。
3新.闻信传递、交流信息的公私信件。
公元前47年,恺撒向罗马告捷:“我到,我见,我胜。
”影响新闻传播活动发展的多种因素★社会交往的需要媒介技术的发展传播制度的平衡商业利益的驱动1专业主义的完善第二章创立的背景和条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新闻观★★★高度重视舆论的作用“在任何国家,都有一种力量高于政府,这就是舆论的力量。
”——圣西门强调报刊调节社会关系和影响社会生活的作用“任何力量都抗拒不了舆论,社会的安宁现在之所以还没有完全得到保证 ,就是因为舆论还没有形成。
”——圣西门批评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诚实地表达一切思想感情和决定一切行动方向的自由,是每个人不可缺少的权利,除非本人同意,没有任何理由加以限制。
”——欧文19世纪40年代初,伊加利亚共产主义者在法国有近50万人。
★第三章哲学基础六度空间&小世界★★★六度空间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第一章绪论 (2)一、文化传播的轨迹 (2)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 (2)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 (3)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二、人类交往论 (3)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 (4)一、《莱茵报》时期 (4)二、《新莱茵报》时期 (5)三、《社会民主党人报》时期 (6)第四章列宁的新闻论著 (7)一、建党时期 (7)二、夺权时期 (8)三、建设时期 (8)第五章毛泽东的新闻论著 (10)一、毛泽东新闻思想产生的历史条件 (10)二、毛泽东早期的报刊实践 (10)三、毛泽东早期新闻思想 (10)四、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发展(从建党到建国) (11)五、对列宁办报原则的继承与改造 (11)六、论著选讲 (11)第六章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12)一、报纸是党和群众联系的主要桥梁 (12)二、做好记者工作的条件 (12)第七章媒介文化:从法兰克福到伯明翰 (12)第一章绪论哈罗德·伊尼斯(Harold Innis):石刻象形文字→小规模马歇尔·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传媒就是信息”。
一、文化传播的轨迹1、口头传播的时代:以口耳相传方式传播的知识通常是民谣、谚语、民间故事、当地传闻与掌故,农耕社会的某些技艺和地方性知识。
除了少数宗教的和技能的秘传知识之外,这些口耳相传的知识多数属于集体经验、集体智慧和集体记忆,公共技艺。
传播这些知识的语言形式也是一种集体话语或大众话语。
2、书籍印刷的时代大众阅读社会的形成,在世界范围内应该是非常晚近的事情,按照瓦特的研究,较有规模的文学阅读社会的出现是从18世纪末期才开始的。
以现代报纸、杂志、流通图书馆的出现、以及城市中产阶级和“小说的兴起”为标记。
按照麦克卢汉界说,广泛地社会阅读是从谷腾堡印刷机的发明之后,谷腾堡印刷机启动了资本主义的近代进程,把少数人的特权变成了大众的技能,把神圣语言变成了日常交流的语言。
3、电子图像的时代现代大众传媒正在趋向于通过图象进行传播,人们通过图象与声音而不是阅读文字的形式来获得需要的知识与经验。
赫伊津哈在《中世纪的衰落》中说,“衰败的中世纪心性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视觉感受的突出,这一突出与思想的萎缩密切相关,思想带上了视觉图象的形式,真正赋予思想一个概念就要首先有一个可见的形状。
”二、马克思主义与新闻传播马克思:“哲学家们只是以各种方式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
德里克·詹姆逊:“政治视角是一切阅读和一切解释的绝对出发点”。
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创办、领导和参与的报刊有10多家,列宁有20多家;他们为之撰稿的报刊,均在百家以上。
马克思以《莱茵报》编辑的身份登上社会舞台。
恩格斯早在1839年他只有19岁就写了《乌培河谷来信》一文,反映社会敏感问题,发表在当时有广泛的影响的《德意志电讯》上。
列宁以创办《火星报》开始他的革命政治生涯。
毛泽东青年时代,在湖南长沙创办“湘江评论”,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军阀的恶行,宣传民主思想,是人所共知的。
马克思《青年选择职业的考虑》“我们并不总是能够选择我们自认为适合的职业;我们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能够对它们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之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被规定了。
”“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
“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
”博士论文(1839-1841)《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之后的希腊哲学情况同黑格尔之后的德国哲学极其相似。
希腊哲学当时发生的情况是趋向实际,它从思辨的形而上学转向伦理学,黑格尔原则上完成了思辨哲学体系,但是黑格尔哲学依然停留在思辨和理念的领域内。
而应该做的是在世界上实现这种理想,不光是停留在思想上不动,而要体现在物质现实上面。
黑格尔的理论必须转变为马克思的实践。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思想基础一、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助学科来研究。
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编辑,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
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当时的莱茵省总督冯·沙培尔先生就摩塞尔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官方论战,最后,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总结1、新闻是上层建筑之一,它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
2、新闻事业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而变化。
二、人类交往论2009年02月18日新浪网转载《新京报》题为《全总:严防敌对势力对农民工群体渗透破坏》新闻稿。
指出针对目前总数已经高达两千万的返乡农民工,全国总工会昨日启动“千万农民工援助行动”,这一行动将对1000万名农民工实施以就业援助为重点的综合援助措施。
其中还强调农民工大量失业可能对社会造成的不稳定已引发了高层的高度重视,公安部之前就已派出多个督导小组奔赴各地,以了解关于当地社会稳定的情况。
总工会负责人表示,当前要严密防范“境内外敌对势力利用一些企业遇到的困难对农民工队伍进行渗透和破坏”。
1、以经济为中心的人类交往马克思说:“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
马克思和恩格斯:“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
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财产。
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文学”。
这里提到的“文学”概念,含义广泛,既指一般的文学作品,也包括各种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意志意识形态》:“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
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
2、人类交往的三种形态最基本的交往形式:两性交往、物质交往、精神交往。
精神交往的媒介是语言,“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既为别人存在并不仅仅因此也为我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
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
马克思对三种交往观的批判:一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纯粹精神的交往观。
二是针对费尔巴哈纯粹自然的交往观。
三是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抽象的交往观。
三种形态:交往的人的依赖形态——人们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人们的活动受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的限制物质生产活动是他们主要的生产活动在氏族公社这种原始共同体中,人们的活动具有自然强迫性的特点,他们所做的一切都只是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人与人之间只有性关系交往、血缘关系交往、偶尔发生的不同共同体之间的产品交换。
交往的物的依赖形态——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的开辟,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交通的极其便利,打破了血缘关系和地域关系对人的束缚,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普遍的社会物质交往、全面的关系、各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个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独立地、自由地进行交往。
同时个人却又落人了对物的依赖关系,即对金钱关系和商品关系的依赖,成为物的关系包围中“独立的个人”,成为异化的个人,成为更加不自由的个人。
交往的人的全面发展的形态——共产主义社会中,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成员都既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又是生产劳动的承担者;既是生产资料的主人,又是生产劳动过程的主人;既是劳动者,又轮流参加管理。
劳动者掌握了丰富的科学知识,使用高度智能化的工具从事生产,从直接生产过程中解放出来,劳动时间大大缩短,闲暇时间大大增加,人们有充足的时间从事自己所喜欢的活动。
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差别已经消失,全体社会成员在劳动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是真正平等的,或者说生产关系中的人已经是真正平等的、获得了自由的人。
第三章马克思恩格斯的新闻论著一、《莱茵报》时期《莱茵报》,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1842年1月1日至1843年3月31日在莱茵省科隆市出版。
马克思指出:“问题不在于应该不应该一般地谈论国家,而在于应该怎样谈论——善意地还是恶意地、哲学地还是非哲学地、有成见地还是无成见的……”。
(一)新闻思想1、出版自由《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842年1月)《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第一篇论文)(1842年4月)2、人民报刊1842年4月至1843年3月,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的文章中,曾提出并论述过“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思想。
前者是在《第六届莱茵省议会辩论》(第一篇论文)中提出的。
后者在《〈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一文中,作了比较集中的论述。
人民报刊是“治人者与治于人者都需要有的第三个因素”。
3、报刊的内在规律《〈莱比锡总汇报〉的查封》:“要使报刊完成自己的使命,首先不应该从外部施加任何压力,必须承认它具有连植物也具有的那种为我们所承认的东西,即承认它具有自己的内在规律”。
“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
(二)论著选讲《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1、写作背景普鲁士民主改革:出版自由实行代议制马克思:“没有出版自由,其他一切自由都是泡影”。
2、书报检查马克思:“占有他人的意志是统治的前提”。
①书报检查是一种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为衡量标准的法律和制度。
马克思:“对检查令来说,倾向才是它的主要标准,而且是它的基本思想”。
关于“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问题。
书报检查性质的结论:“凡是不以行为本身而以当事人的思想方式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公开认可”。
②书报检查是一种愚民政策,严重阻碍了社会、民族和个人的精神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