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简答题大全

合集下载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发现,把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变革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主体的主观选择结合起来了,从而把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理论基石上,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2.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哲学上关于世界处于什么状态问题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观点。

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相互联系、运动不息、变化发展的,属于辩证法;坚持用孤立、静止的观点看世界,即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隔绝、静止不动、没有发展的,属于形而上学。

3.哲学基本问题和内容基本内容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一性的问题及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根据前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后者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4.对“抓住重点”就是一点论,“二者兼顾”就是均衡论的理解抓住重点是指在考察复杂事物的过程中,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但同时承认非重点的存在,并非一点论。

二者兼顾是指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是有重点的兼顾,并非均衡论。

5.矛盾动力原理及其意义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马克思 简答题

马克思 简答题
5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
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第三,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 第四,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
122)简述真理的价值? 第一,真理是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第二,真理具有在认识的功能 第三,真理具有教育和奖励的功能。
为什么说生产方式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
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政治等社会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164)为什么说我国的改格式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答:是由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
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
135)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思的关系? 第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第二,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第三,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
13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一,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
(4) 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答(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

马克思理论(简答题)

马克思理论(简答题)

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客观条件:工业革命的深入推动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导致其内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客观条件。

(2)阶级基础: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总之,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孕育了马克思主义,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也开辟了新时代。

2、为什么说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它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决定的;其次,它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

3、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体现时代性,即站在时代前列,立足新的实践,体现时代特点。

(2)把握规律性,即深化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3)富于创造性,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各方面的创新。

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1)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了人类的全部优秀文化遗产,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2)作为科学世界观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它产生的历史条件已经具备,并沿着概括科学发展新成果的途径建立起来的,因而它是以可靠的科学知识和历史材料为依据的,是对世界本来面貌的全面而深刻地反映。

(3)它坚持以实践为基础,紧密结合实际,不断研究和解决随着时代的前进和实践的发展所提出的新情况、新问题,因而它也就能够成为永葆青春活力的科学真理。

5、试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与全国各族人员的共同理想的关系。

(论述)(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

只有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之后,才有可能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是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

我们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决不能忘记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否则,共同理想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集合

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殖的?答:(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

(3)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

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经济危机的根本特点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当这个矛盾打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

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

3、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

答:(1)在资本主义农业发展的较早时期,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因而投入同量资本在农业中可推动更多的活劳动,假定剩余价值率相同,则农业部门比工业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更多,从而使农产品的价值高于其他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就形成绝对地租。

所以,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

(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四、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四、简答题绪论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什么?4,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5,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渊源是什么?6.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体系?7.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8.怎么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9.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10.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什么?11.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什么?12.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3.大学生应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4.大学生如何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心主义的两种形态是什么,各自有什么特点?3.对于“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哪两种观点?4.怎样理解意识的起源和本质?5.怎样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6.怎样理解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7.什么是时间和空间?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8.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与相对性?9.怎样理解时间和空间的有限性和无限性?10.关于物质定义,恩格斯、列宁有哪些经典论述?11.实践具有哪些特征?12.实践的基本形式是哪些?13.为什么说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14.实践内在地包含哪三种关系?15.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三大规律以及主要范畴是什么?16.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及联系的客观性原理?17.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普遍性原理?18.唯物辩证法关于联系的多样性包括哪些内容?19.怎样理解事物相互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关系?发展的实质是什么?20.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1.怎样理解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的思想?22.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3.什么是矛盾?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24.怎样理解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25.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26.怎样理解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27.怎样理解矛盾问题的精髓?28.什么是质、量、度?29.什么是质变与量变?怎样理解质变与量变的辩证关系?30.什么是肯定与否定?31.怎样理解辩证的否定观?32.怎样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33.什么是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怎样理解二者的关系?34.怎样理解原因与结果及其关系?35.怎样理解必然性和偶然性及其关系?36.怎样理解可能性与现实性及其关系?37.怎样理解本质与现象及其关系?38.怎样理解形式与内容及其关系?39,辩证思维方法主要有哪些?怎样理解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思维方法的关系?40,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及其关系?41.怎样理解分析与综合及其关系?42. 怎样理解抽象与具体及其关系?43. 怎样理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44.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45.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46.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47.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48.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49.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50.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属性及其相互关系。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简答题1、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他们的基本形态。

答:(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

(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3)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2、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答:(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与经验而获得的,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联系。

3、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

答:(1)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2)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的指导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的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

(3)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

例如。

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制度建立起来以后,就广泛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装人们的头脑。

4、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答:(1)计算一定时期(一般以年为单位)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计算处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

(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额除以预付资本额,既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整理

第一章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经典论述中,即“物质是标志着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利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要)联系实际思考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不同的矛盾、同一矛盾的不同阶段、每一个矛盾都有其独有的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一种辩证的关系:矛盾的特殊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区别的,有着各自的内容,但它们又是相互联结的,任何现实的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有机统一而且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区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答: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

自觉能动性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

尊重事物发展的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必须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坚持实践的基本途径,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其具体的内容是什么?有何意义?答:(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也就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理论 (简答题)

马克思理论 (简答题)

1、简述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条件。

2、简述意识的本质。

3、简述意识的能动性。

4、简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5、为什么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6、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7、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如何?8、简述辩证的否定观。

9、如何理解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10、简述认识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11、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1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4、怎样理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15、怎样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16、如何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7、如何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哲学原理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何重大指导意义。

18、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9、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20、既然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还要提高劳动生产率?21、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有哪些职能?2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23、资本的本质是什么?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何在?24、垄断是怎样产生的?25、为什么说垄断价格的出现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26、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27、在垄断资本主义统治的一定时期和条件下为什么会使经济出现迅速发展的趋势?28、如何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统治对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29、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在经济、政治方面的统治?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和作用是什么?31、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内容是什么?32、当代资本主义出现了哪些新变化?如何理解这些新变化?33、如何理解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34、如何评价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贡献及其局限性?35、列宁时期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情况及其启示。

36、如何认识当今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社会主义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探索?37、科学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与空想社会主义的批判性之区别何在?38、列宁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对社会主义本质有怎样的再认识?39、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理论形成和时代发展中经历了哪些重大历程?4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有何重大意义?41、如何认识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42、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科学性和理想性?4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基本特征和弊病是什么?44、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神圣化及其后果是什么?45、空想社会主义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它们的异同之点何在?46、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

马克思简答题整理版

马克思简答题整理版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概念: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分离的属性和趋势2相互联系: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两者关系:⑴两者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⑵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⑶无条件的绝对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矛盾运动推动事物。

3 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⑴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

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

⑵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

⑶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⑴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⑵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二、如何理解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答:1、科学技术特别是科学技术革命是“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

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

2、首先,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其一,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劳动力构成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

其二,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

其三,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长夜结构发生变革。

其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

最后,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引起思维变化的最切近的基础是实践。

科技革命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环境来促使思维方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

总之,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其表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

1、资本原始积累的途径P141答:一是用暴力手段剥削农民的土地,二是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P143答: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P144 145答: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是实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实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

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实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4、劳动力成为商品应该具备的两个条件P153答:第一,劳动者是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做自己的商品来支配;第二,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自由的一无所有,没有任何实现自己劳动力所需要的物质条件。

5、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两个特点P157答:其一,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隶属于资本家;其二,劳动的成果或者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6、在价值增殖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可分为哪两部分P157答:一部分是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的价值;另一部分是剩余劳动,用于无偿地位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7、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P159答: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8、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P159答: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它表明,剩余价值既不是由全部资本创造的,也不是由不变资本创造的,而是由可变资本创造的。

雇佣劳动者的剩余价值是唯一源泉。

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9、产业资本的运动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前提条件P165答: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

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

马克思简答题汇总1.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第一,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3.第二,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4.第三,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5.2.简答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

P132简答答:(1)马克思主义政党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

(4分)(2)中共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去。

(4分)3.简答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P31简答答: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根据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包括哪些方面?P229-230简答答: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和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到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即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第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简答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意义以及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条件。

P69-70 简答答案要点: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其意义是:第一,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完整版)思主义不是僵化的、死板的理论,而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理论,需要不断地适应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

9、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答:(1)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

(2)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工人阶级的斗争实践。

(3)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基础是不断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是不断适应时代变化和人民需要的过程。

10、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答:(1)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2)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武器,是人民群众争取自由、平等、民主和幸福的强大力量。

(3)马克思主义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人类社会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矛盾观点和单一观点的对立;第三,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对立。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强调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而形而上学则强调事物的单一性和静止性。

3)在研究、工作和生活中。

我们要坚持唯物辩证法,注重事物的内部矛盾和发展。

避免孤立观点和单一观点的误区,同时也要克服形而上学的影响,不断深化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现出更加高级的形态。

掌握这一规律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着重要意义。

例如,在经济建设中,我们需要对旧有经济模式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新经济模式中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文化建设中,我们需要对传统文化进行否定,但同时也需要在吸收外国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从而推动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掌握辩证的否定观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中的例子来说明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

例如,一个人对于同一个物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感受,这是因为他们的主观意识不同。

但是,这个物品本身的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客观的,不会因为个人意识的不同而改变。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简答题大全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三.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四.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的含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

两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马克思简答题

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答:从狭义上说,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从广义上理解,即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者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3.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 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答: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思维);唯心主义:意识决定物质(思维决定存在)。

2. 规律的本质: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3. 意识的本质及其能动作用的表现 本质: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使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意识的能动性及其表现:意识能动性是指人的意识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的作用。

4.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能动性规律性的关系 规律与人的能动性: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和内在根据是事物的必然联系,是事物的稳定联系;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在发挥是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

在发挥主观能动性时还应注意:1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2实践是发挥人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3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5. 什么是物质? 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019年马克思简答题

2019年马克思简答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并为后继者所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

2.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第一,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第三,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有哪些?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

4.简述哲学及其基本问题及其内容。

①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定义及其现代意义。

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现代意义;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6.简述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7.简述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行和飞跃性的统一。

8.简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应用。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

1、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含义?答: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含义是:任何真理中都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社会实践。

30.简述真理和真理的相对性的含义。

答;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扩展。

43.简述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类似的正确反映,认识有待深化。

2、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答: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的同步性;社会意识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社会意识对社会具有反作用。

10.33.简述意识的本质?答;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它具有复杂而精微的结构,由诸多因素和层次构成。

从反映社会存在的程度和特点来看,社会意识包括社会心理和思想体系;各种思想体系由于对经济基础的关系不同和反映社会存在的方式不同,可以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两类;从社会意识主体的范围来看,可以分为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

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24.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1、主体和客体之间是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关系。

2、主体和客体之间是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马克思主义期末考试简答题大全
1. 什么是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指唯物主义关于历史的观点,强调物质条件是决定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3. 什么是阶级斗争?
阶级斗争是指在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发生的相互斗争的现象。

4. 什么是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是指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剥削工人所得到的价值。

5.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什么?
资本主义最终走向的趋势是垮台,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6. 什么是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生产资料公有制、按劳分配的社会制度。

7. 什么是共产主义?
共产主义是达到了最高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一种无阶级社会、按需分配的社会制度。

8.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是无产阶级专政、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革命实践相结合。

9. 什么是无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是指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无产阶级通过国家机器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的状态。

10. 什么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指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的有机统一和继承发展。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终极版

马克思主义简答题绪论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承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2.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首先,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2)其次,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的需求。

(3)现实的实践发展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需要以现实实践作为客观基础。

马克思主义正是适应了时代和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无产阶级的科学理论。

3.简述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

(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为它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的认识世界不带任何偏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与它的深刻性,对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浅尝辄止。

(4)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属4.简述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与时俱进,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2.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2)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活动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1) 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 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 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 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 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 一脉相承 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 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 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 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人生观 价值观(2) 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 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三.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 反映。

”(或“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四.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运动的含义: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相割裂,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

相对静止的含义: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 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相对静止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1。

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

2.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即事物质的相对稳定。

两者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

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社会生产 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活的本质1. 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生产的决定性环节2. 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生存的基础。

3. 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六.为什么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是一帆风顺,必然经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因为新事物的成长壮大需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 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曲折发展过程;旧事物在一定时期内还有相当大的力量,总是对新事物加以压制和扼杀;社会历史领域内的新事物,被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理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也需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历史过程。

但是,不管经历怎样的艰难和曲折,新事物必然会战胜并取代旧事物。

七.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

对立: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矛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八.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因为: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它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4.承认不承认对立统一规律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

九.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1.度的含义: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或范围 幅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把握度的意义:掌握事物的度对于认识和实践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

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

”十.简述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质变是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十一 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1.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 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3. 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十二 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规律的特点:1.客观性。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是运动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2.普遍性。

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 特殊的事物和现象里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

十三 简述意识的本质1.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十四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1.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2.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十五 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对立是指二者各有自己的特点和特殊的规定性,彼此是相互区别的。

二者的同一关系即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 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

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

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为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事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活动才能获得成功。

十六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2.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 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十七 简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认识在实践中产生,先是感性认识,然后上升为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 再由认识到实践的完整的认识过程。

一个正确的认识常常不是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一次反复就能完成的,而是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十八 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 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 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十九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表现1.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社会意识往往落后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能预见社会发展的趋势,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

2. 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低,与此相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某些社会意识形式的发展水平可能较高。

3. 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任何时代的社会意识都和以前时代的社会意识有联系,它的产生和发展要以前人所积累的思想材料为前提,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

4. 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

5.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

二十 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 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利用自然 改造自然 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2. 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要素。

包括劳动者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 经济管理 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只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二十一 简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1.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表现在两个方面:(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

(2)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2.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为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当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先进的经济基础的时候,这一社会的上层建筑就帮助它确立 巩固和发展,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当这一社会的经济基础变为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的时候,它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二十二 简述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 不矛盾的1.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2. 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值对应的线性因果,即单义决定,而是多值的 或然的 非线性的因果联系,即或然决定。

3. 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二十三 简述社会形态发展多样性的表现1. 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具有各自的特点2. 各个国家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所具有的典型意义不同3. 人类社会在由较低的社会形态向较高的社会形态转变时,不同国家和民族采取的过渡形式各有特点。

4. 有些国家和民族由于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在社会形态.转变过程中,可能超越某一个或某几个社会形态。

二十四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1.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4点)(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4)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2. 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二十五 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 一般地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 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

2. 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 路线 政策和战略 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 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

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

3. 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

4. 杰出的科学家 思想家 理论家 教育家 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