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发展历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院发展历程

历史背景:

书院,这个名称始见于唐代,唐代中叶以后至五代期间,可以说是书院的开创期,在作为官方藏书、私人读书治学之外,民间聚徒办学的新型书院也已经逐步创立萌芽,虽然数量稀少,规模不一,且没有定制,但是作为书院建设的雏形,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书院这种聚众讲学的场所,从此作为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形式延续千余年,其最大的特色是它由民间学者承办,没有政府的资助和参与。

北宋是书院的发展期,奠定了书院讲学、藏书、供祀的基本规制及建筑规模,同时也奠定了书院作为理学(宋代新儒学)发展基地的重要地位,这对于后世书院的兴盛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这要得益于北宋初年官学未兴,官府没有充足的力量来兴办学校,因此私人创办的书院收到朝廷的重视和鼓励,从而得以迅速发展,著名的四大书院便是在这里时期创建。

南宋偏安南方,官学衰落,科举腐败,书院因之发展兴盛。书院的兴盛与理学的发展成熟是分不开的,理学吸收佛、道思想理论和教育经验复兴儒学,选择以书院作为阵地,培育人才、发展学术、建立基地、开创学派。如南宋四大书院:白鹿洞、象山、丽泽、岳麓,就是当时传播理学的大本营。南宋理学书院不以追求功名利禄为目标,重视道德修养,门户开放,不收地域、门第、年龄等限制;提倡不同学派的交流争辩,举行会讲,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采取自学为主,启发式教学,师生关系融洽,有着独特的学风。南宋书院随着学派的

发展,学术交流的活跃,教学容的充实,规制设施的完善,而兴盛繁荣。书院除满足其讲学、藏书的发展要求,还创造了生活、游息的优美环境;并且,十分注重学派宗师和地方乡贤的祭祀纪念,突出其学统源流,树立典,成为其重要的教育容,形成地方文化中心和传统学风,产生深刻的历史影响。学规的制定,学田的设置,学舍的建设完善,都标志着南宋书院制度的完备。

元朝采取尊儒的文教政策,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对书院采取保护、鼓励政策,发展书院教育。书院在官府的提倡和支持下,有了较大的发展,南学北渐,不但江南普遍创建或复兴了书院,北方也相继设立了许多书院。元代继承了宋代书院的基本规制和制度,但是也有了新的变化。书院自身发展的同时,官府也加强了控制,极力促使书院走向官学化。对于书院不仅规定了官方教科书,以作为科举衡文的标准,还委派山长主持讲学。同时拨给学田,但仍由官府控制,以加强经济控制。书院便渐渐失去自由讲学之风,追求科举,几乎同官学一样。元时供祀帝君,以祈求功名;书院的选址也不限于山林胜地,也有设于城,便于官府的控制管理。

到了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明初官府重点是办官学,提倡科举,不重视书院,书院沉寂百年之久,直到成化以后才逐渐复兴,至嘉靖年间达到鼎盛。明代书院由衰到兴,王守仁、湛若水等理学大师起了重要作用。为宣扬自己的理学,他们所到之处便创建书院,大开讲会,并形成一定的讲会制度,使书院活动深入社会。明代末年影响最大的是东林书院,师生除教学活动外,还积极参与当

时的政治活动,收到当时统治者的迫害。天启五年(1625),忠贤下令拆毁天下书院,首从东林,东林学人被杀害,学院片瓦不存,不少书院因此遭受严重打击,但并未禁绝,崇祯皇帝即位后,大部分书院又恢复活动。明代虽有官府的抑制或迫害,书院曾一度沉寂,但并未因此而没落,相反更加发展普及,数量远超前代,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社会基础。尤其是讲会式书院的发展,更加开放灵活,扩大了社会联系和影响。此外,还出现了个别专业性书院,如习武书院,标志着书院教育的新拓展;一些书院开始编撰院志,重视史料的收集整理,形成可贵传统。

清代书院进一步普及和发展,同时书院也处于演变乃至消亡的过程。一方面,由于官府的严格控制,官学化日益加深,以致几同官学,并取代了官学的作用;另一方面,在学者的努力下,继承发展书院讲学和研究传统,或引进西方新学,力图有所改革发展。1901年光绪帝下诏,改书院为学堂,实行西化教育。至此,书院被近代官办学堂所取代,结束了它千年的历程。

民国以来,西方学堂强势袭来,五四运动后,书院完全被抛弃,但是重视、提倡书院的声音并未消失:

胡适在19世纪20年代就写文章,对抛弃书院精神表示惋惜,强调书院的独立,可以自由议政,号召研究书院。

更看重的则是书院的课程简单,师生关系融洽。他认为西化教育课程繁琐,师生关系冷漠,学生出钱,学校教给知识,最后拿文凭,变成一种买卖关系。1921年,创办的自修大学,成立宣言中明确说

明要取书院之长,去学堂之短。

钱穆于19世界50年代在创办新亚书院,他想以宋朝的书院来体现,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和使命感。到70年代,终因学历问题,新亚书院和其他两个书院合并成中文大学。钱穆坚持保留固有的传统,书院作为独立的教学单位,主管教学和招生,未得港方政府认可,后来被迫辞职。现在的新亚书院基本上不参与教学,主导教学功能已经失去,书院的机构还在,还有董事会,主要做一些不进入学分的课程,课外辅导,关注学生心灵成长。他们也感觉到很无力,但还是在坚持。

季羡林在岳麓书院主编的《书院辞典》序言中说:中国教育以前是官学和书院两条腿走路,现在只剩下一条腿了。

书院发展现状

在经历近一百年的沉寂后,现在,书院这种古老的教育形态在中国上兴起。现代兴起的书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学者或社会团体创办的书院、大学书院制教育、以商业为目的的书院。

第一类如中华文化书院、万松浦书院、白鹿书院等;第二类书院如岳麓书院。第三类书院较多,或如十一中枣林村书院,是以培养专业人才的订单式书院,学生不以国高考为目标,明确就业方向,通过订单式课程和多元化教学方式,实现专业人才的培养;或如明伦书院,面向成人的国学培训学院,定期请有关专家来授课。课程大多为时下热门课程,但坚持走纯粹学术路线,不依傍任何大学,独立性是其特色;或如北辰学堂,以面向幼儿的高端国学培训机构;或如淑女学堂,

以面向现代女子的淑女学堂,以传播经典,教授琴棋书画为主,收女弟子众多,闻名遐迩,影响远大。

现从中选取五个较为有名、值得借鉴的书院,重点说明:南怀瑾的“太湖大学堂”、作家炜创办的“万松浦书院”、的岳麓书院、作家忠实的“白鹿书院”、的中华文化书院等。

1、太湖大学堂——高端精致的商业模式

位置:省市吴江区七都镇庙港(太湖旁的一个小镇)

宗旨: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扬和研究

核心人物:南怀瑾

经营模式:以大师级人物(南怀瑾)为核心的授课培训,高端精致的商业模式。

国际实验学校:大学堂是由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创办,为实践南怀瑾的私塾教育实验,贵族学校、薇阁小学董事长传洪,引进私立小学教学模式,于大学堂附近设立吴江太湖国际实验学校,与只重升学考试的教学体制对抗,另辟培养人才的蹊径。

主要成就:以培训的形式经营书院,走商业模式的路线

面临困难:书院商业化会招致批评,与传统书院文化精神相异。

2、万松浦书院——现代教育体制外的探索者

位置:半岛龙口市万亩松林

宗旨:以书院来弥补现代大学批量化生产的缺憾,

定位:一个文化研究教育机构(炜)

核心人物:作家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