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的崇天哲学与谶纬

合集下载

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_1

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_1

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导读:本文汉代神权政治的重新确立——董仲舒与儒学的神化,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最后,董仲舒还提出了著名的“天谴”说。

他一方面宣扬“天子受命于天”,另一方面在坚持君主权威的前提下,强调君主应顺应天意,希望能对君主的权力有所制约,防止出现秦二世的暴政。

“天谴说”的目的,就是企图用“天”的神圣权威来制约君主的权力。

徐复观甚至认为:“近代对统治者权力的限制,求之于宪法;而董氏则只有求之于天,这是形成他的天的哲学的真实背景。

”④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祥”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孽”、“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惧”人事。

“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

”⑤所以董仲舒说:“天人之际,甚可畏也。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惊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

”⑥当然,“天”对帝王的“谴告”、“惊惧”也体现了上天对人君的仁爱之心。

董仲舒自己也在实际政治中对汉武帝提出过“谴告”——根据《汉书》记载:“仲舒治国,以《春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未尝不得所欲。

中废为中大夫。

先是辽东高庙、长陵高园殿灾,仲舒居家推说其意,草稿未上,主父偃候仲舒,私见,嫉之,窃其书而奏焉。

上召视诸儒,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书,以为大愚。

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

仲舒遂不敢复言灾异。

”⑦——只不过是在皇权的威慑下,他自己以后“不敢复言灾异”。

从这件事情也可以看出,尽管董仲舒一再强调“天子受命于天”,要“屈君而伸天”,实际上人间的真正统治者还是天子,上天只不过是用来迷惑人民的幌子而已。

天是虚构出来的,是地上的统治者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出来的一个影子,是地上的封建统治者的化身。

唯心主义哲学家——汉代思想大师董仲舒

唯心主义哲学家——汉代思想大师董仲舒

唯心主义哲学家——汉代思想大师董仲舒唯心主义哲学家——汉代思想大师董仲舒来源:百度时间:2010-01-08 11:24:00董仲舒,广川人。

今河北省景县有大董故庄,世传即仲舒故里。

生卒年不详。

根据《汉书·匈奴传》《赞》“仲舒亲见四世(即孝惠、文帝、景帝、武帝)之事” 一语推之,董仲舒当生于汉高祖末年或汉惠帝初年,即公元前2世纪初叶。

又根据董仲舒著书例用旧历,不及使用太初历,可见他在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改历前已作古人。

他历经四朝,享年达80岁以上。

董仲舒一生经历了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是西汉王朝的极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力空前强盛,人民安居乐业。

在思想文化方面,汉初社会也是宽舒自如的。

孝惠帝除“挟书之律”,置写书之官;武帝时又广开献书之路。

很多因秦始皇焚书坑儒而秘藏起来的儒家典籍,纷纷再现于人间;很多退避于草野的儒学之士,也渐渐走出了山林。

民安于太平,士乐于学业,于是讲学通经之士,再聚徒众,复兴儒业,儒学阵营,陡然大具。

经师们为了经世致用,取悦当道,解经说义,绘声绘色。

家有家风,师有师法,形形色色,粲然明备。

董仲舒,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安定,学术自由的背景下,走上事学之路的。

董仲舒的老家——广川,东南两面,邻近齐鲁,北靠燕代,西界三晋。

自古齐鲁多儒生,燕代出方士,三晋产法家,仲舒自幼便在多种文化熏陶中成长,与其方来形成多内涵的思想体系不无关系。

据《史记》记载,西汉初年,传习五经的硕儒共有八人:传《诗》,于鲁(今山东西部)有申培公,于齐(山东东部)为辕固生,于燕(今北京)则韩太傅(婴);传《书》,为济南伏生;传《礼》,则鲁之高堂生;传《易》,则淄川(在齐)田生;传《春秋》,于齐鲁有胡毋生,于赵(大河南北)则是董仲舒。

八位大师中,韩婴和董仲舒分别来自燕赵,其他六人,都出于齐鲁故国,是儒学化了的齐鲁文化的传人。

其实燕赵也是齐鲁的近邻,是西汉初儒家文化圈内的成员之一。

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为学异常勤奋,数十年如一日,《史》《汉》本传说他专心学业,“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后引本传,不复出注)!王充《论衡·儒增》亦载:“儒书言董仲舒读《春秋》,专精一思,志不在他,三年不窥园菜。

董仲舒

董仲舒

董仲舒一、生平与著作董仲舒(公元前176~前104),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人,中国汉代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政治家。

《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讲授《公羊春秋》。

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提出他的哲学体系的基本要点,并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所采纳。

其后,任江都易王刘非的国相10年;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的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

此后,居家著书,朝廷每有大议,“令使者及廷尉就其家而问之”,这说明董仲舒虽不在职但仍受汉武帝的尊重。

董仲舒著作很多,据《汉书·董仲舒传》称:“凡百二十三篇”,外加《春秋》的《玉杯》等数十篇十余万言。

现在尚存的有《春秋繁露》及严可均《全汉文》辑录的文章两卷。

《春秋繁露》是董仲舒主要的政治哲学著作。

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说《春秋》事得失,作《闻举》、《玉杯》、《蕃露》等数十篇。

《蕃露》是他讲《春秋》诸篇中的一篇。

“蕃”与“繁”古字相通。

《史记》说“蕃露”原是冠冕的一种装饰,缀玉而下垂。

贾公彦在《周礼·春官大司乐》中作疏说:“前汉董仲舒作《春秋繁露》。

繁:多;露:润。

为《春秋》作义,润益处多”,认为《春秋繁露》是对《春秋》大义的引申和发挥。

现存《春秋繁露》有82篇。

其版本有《永乐大典》所载《宋本》,明代兰雪堂活字本,清代卢文抱经堂校刊本。

注释本有清代凌曙的《春秋繁露注》和苏舆的《春秋繁露义证》等。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为骨架,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主要哲学思想董仲舒以《公羊春秋》为依据,将周代以来的宗教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吸收法家、道家、阴阳家思想,建立了一个新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对当时社会所提出的一系列哲学、政治、社会、历史问题,给予了较为系统的回答。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中国哲学史-董仲舒

(2)经今古文之争
今文经: 先秦儒家典籍到汉代原本已经多佚,只是在民间通过 师徒父子口授相传。西汉朝廷为了便于经书流传,下令搜 集流散民间、口头流传的儒家著作,用当时流行的文字隶 书记录整理,写为定本,这就是“今文经”。 今文经学的特点是通过训诂章句为手段,阐发说明孔 子的思想,继承和发扬儒家学说。今文经学以《春秋》为 孔子为万世立法的“元经”,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学”。 公羊学即为《春秋公羊传》里所阐发的微言大义,主要是 三科九旨,包括存三统、张三世、异外内、大一统、大居 正、大复仇、更化改制等。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2.天人感应 (1)天人类同(共鸣共振)
(2)人副天数(人之曾祖父)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人的道德品质,也是“天意”、“天志”的体现。 因为人和天具有相同的生理的和道德的本质,这就证明 了天与人是合一的,天与人可以交感。 四时――四肢,360日――360骨节,五行――五脏, 寒暑――喜怒,昼夜――视瞑。
一、天人感应
1.君权神授,天有意志 (1)天生万物,百神之大君。 (2)阴阳四时,天之意志
喜暖春,怒清秋,乐阳夏,哀阴东。
仁为阳,恶为阴。
德为阳(生),刑为阴(死)。
天地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 者,天之刑也,迹阴阳终岁之行,以观天之所 亲而任,成天之功,犹谓之空,空者之实也, 故清溧之于岁也,若酸咸之于味也,仅有而已 矣,圣人之治,亦从而然;天之少阴用于功, 太阴用于空,人之少阴用于严,而太阴用于丧, 丧亦空,空亦丧也。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成生, 以一时丧死,死之者,谓百物枯落也,丧之者, 谓阴气悲哀也。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 与人相副,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喜气也, 故生;秋,怒气也,故杀;夏,乐气也,故养; 冬,哀气也,故藏;四者,天人同有之,有其 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董仲舒介绍

董仲舒介绍

日志原文:/people/!bHkxOTE5QHNvaHUuY29t/143525738.html 我参与撰著的《中国地域文化通览·河北卷》秦汉时期。

写出了初稿。

关于秦汉时期河北的思想文化成就,董仲舒是一个经典。

贴上,供博友批判。

西汉时期,河北地区诞生了一批杰出的思想家,尤其是董仲舒,在《春秋》学说基础上成就的“天人合一、独尊儒术”的思想,不仅对西汉政治、文化产生了空前的影响,而且对后世封建社会影响深远。

3-3-1董仲舒画象董仲舒的思想体系董仲舒(约前198-前108),西汉广川(今河北省景县西南)人。

早年与公孙弘一同拜胡母生门下,攻读《公羊春秋》之学。

汉景帝时为博士,他深入研究西汉前期政治局势和社会,以儒学为基础,吸收阴阳、法家、道家、墨家等学派的思想,形成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哲学体系,集中国儒学之大成。

他利用与汉武帝对策,阐述大一统的思想,说服汉武帝采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方针,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

董仲舒一生著有《春秋繁露》、《董子文集》等著作。

《汉书·董仲舒传》说他的著作,“皆明经术之意,及上疏条教,凡百二十三篇。

而说《春秋》事得失,《闻举》、《玉杯》、《蕃露》、《清明》、《竹林》之属,复数十篇,十余万言,皆传于后世。

”他的思想是西汉时期河北人文思想的集中代表,也是中国封建儒学思想的集大成者。

董仲舒发展了《吕氏春秋·十二纪》的理论,把《公羊春秋》以及《尚书》、《洪范》之类学问,组合到他的思想体系中,成为促进儒学转折的新思想。

3-3-2位于河北枣强县的董仲舒石像大一统思想与天人合一理论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就是说,“大一统”是天地间普遍的法则,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董仲舒利用天人感应的理论,诠释“大一统”。

就是“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

君命顺,则民有顺命;君命逆,则民有逆命;故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儒家文化虽在约二千年前经董仲舒将之与谶纬迷信体系结合, 汉武帝

儒家文化虽在约二千年前经董仲舒将之与谶纬迷信体系结合, 汉武帝

裘錦秋中學(葵涌)一九九五至九六年度中七級中國語文及文化卷二日期: 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時間: 9:30 - 11:00一. 細閱下列文字, 然後解答所附各項問題:(1) 據上文, 戴耀廷認為中國文化對推動人權教育是最大的阻力, 請指出他的理由。

(12分)(2) 金耀基《中國的傳統社會》一文, 有甚麼觀點足以證明戴氏所言有理呢?(28分)(3) 你認為在校內有甚麼好方法推行人權教育呢?(8分) 你認同戴氏所言嗎?(2分)頁一二. 細閱下文, 並回答所附問題:同學們正在熱烈討論有關投票選舉立法局議員的問題, 對於該投誰人一票, 出現以下不同意見:甲方同學認為目前香港是民建黨和民智黨的天下。

其中民建黨主張以謙卑忍讓的態度與中國溝通, 彼此建立良好關係, 對民主自由以溫和手段去求取, 而不作激烈的抗爭。

這種處事態度, 正體現了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 值得支持。

乙方同學認為民智黨甘冒中國之大不韙, 為港人積極爭取民主自由, 這種為正義奮鬥、不畏強權的表現, 才是中國文化精神所在, 故此應投他們一票。

我跟他們的看法完全不同, 我是甚麼黨也不支持。

因為我討厭政黨政治, 討厭黨爭。

試看在立法局會議中, 不同政黨的議員只知互相攻訐, 以打倒對方為主要任務。

總之「敵人贊成的, 我便反對; 敵人反對的, 我便贊成」。

這種容不下別人絲毫意見, 唯我獨尊的態度, 完全違反了中國傳統的友道精神, 我才不會投他們一票!(1) 甲、乙兩方同學對兩黨的表現是否能體現中國文化精神, 各有不同的看法。

試分別闡明他們的觀點。

(10分)(2) 作者站在甚麼角度去評價各政黨的表現?(5分)他認為各政黨「違反了中國傳統的友道精神」, 理據何在?(5分)(3) 本文作者的觀點, 與唐君毅《與青年談中國文化》之觀點有否相同?(20分)(4) 就你的觀感與體會, 評論上文作者之觀點。

(10分)頁二三. 細閱下文, 並回答所附問題:中國文化因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儒家崩潰而呈現精神大紊亂, 這是「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後的宏觀文化狀況。

中国哲学(董仲舒)

中国哲学(董仲舒)

董仲舒的神学哲学思想•“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宇宙观•1、“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的宇宙生成论。

•“天、地、阴阳、木、火、土、金、水、九,与人而十者,天之数毕也。

”(《春秋繁露.天地阴阳》)•“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

”(《效祭》)“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

”(《顺命》)•2、天有意志,“天”安排好了天地的秩序,“天道”与人事相互影响。

•“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常渐鱼。

所以异于水者,可见与不不可见耳,其澹澹也。

⋯⋯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之气,与之流通相淆也。

”(《天地阴阳》)•“天有五行,一曰木,二曰火,三曰土,四曰金,五曰水。

木,五行之始也。

水,五行之终也。

土,五行之中也。

此其天次之序也。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此其父子也。

⋯⋯五行之随,各如其序;五行之官,各致其能。

是故木居东方而主春气;火居南方而主夏气;金居西方而主秋气;水居北方而主冬气。

是故木主生而金主杀;火主暑而水主寒。

⋯⋯土居中央,谓之天润。

土者,天地之股肱也。

”(《五行之义》)•“天地之气,合而为一;分为阴阳;判为四时;列为五行。

行者,行也。

其行不同,故谓之五行。

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间相胜也。

”(《五行相生》)五行相生,体现天之恩德;五行相胜、相克,体现天之刑罚。

•“天道之常,一阴一阳,阳者天之德也,阴者天之刑也。

……是故天之道,以三时(春、夏、秋)成生,以一时(冬)丧死。

”(《阴阳义》)由此可见,“天之任阳不任阴,好德不好刑。

”•“天地人,万物之本也。

天生之地养分之,人成之。

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

”(《立元神》)•3、“人副天数”(“天”是人的正本,人是“天”的副本:人无论在肉体还是精神上,均与天相应)。

•“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

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

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

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

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

第2章 两汉经学

第2章 两汉经学

仲舒对曰: 陛下发德音,下明诏,求天命与情性,皆非愚臣之所能及也。臣谨案《春秋》之中 ,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 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 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事在强 勉而已矣。强勉学习,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 使还至而有效者也。《诗》曰“夙夜匪解”,《书》云“茂哉茂哉!”皆强勉之谓 也。 董仲舒的对策说: 陛下发出有德的声音和英明的韶书,寻求天命和情性的解答,这两个问题都不是愚 臣所能答覆的。我谨慎地按照《春秋》中的记载,考察前代已经做过的事情,来研 究天和人相互作用的关系,情况是很可怕的呀!国家将要发生违背道德的败坏事情 ,那么天就降下灾害来谴责和提醒它;如果不知道醒悟,天又生出一些怪异的事来 警告和恐吓它;还不知道悔改,那么伤害和败亡就会降临。由此可以看出,天对人 君是仁爱的,希望帮助人君消弥祸乱。如果不是非常无道的世代,天总是都想扶持 和保全他,事情在于君主发奋努力罢了。发奋努力钻研学问,就会见闻广博使才智 更加聪明;奋发努力行道,德行就会曰见崇高,而且越发成功,这些都是可以很快 得到,并且是可以很快就有成效的。《诗经》上说:“从早到晚,不敢懈怠。”《 尚书》中说:“努力呀!努力呀!”都是奋勉努力的意思。
三.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是通过其崇天宗教哲学来支持的。 在董仲舒的“公羊学”里,“天”成为一个最高的概念: 1.“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春秋繁露· 郊 义》)
制曰:“朕获承至尊休德,传之亡穷,而施之罔极,任大而守 重,是以夙夜不皇康宁,永惟万事之统,犹惧有阙。故广延四 方之豪俊,郡国诸侯公选贤良修洁博习之士,欲闻大道之要, 至论之极。今子大夫褎(you4)然为举首,朕甚嘉之。子大夫其 精心致思,朕垂听而问焉。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02/2008:51董仲舒是汉朝最有才华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著有《春秋繁露》及《董子文集》。

他的哲学主张和政治主张,在中华民族的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复兴了传统的儒家文化,融会贯通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并把它们整合为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

董仲舒认为“大一统”是“天地之常经”,天意是要大一统的。

他还提出“三纲五常”,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这是董仲舒的道德伦理哲学。

它的政治思想亦逐渐成为汉朝统治者以及历代封建皇朝巩固中央集权、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它的政治思想是建立在他的哲学观基础之上的。

董仲舒的基本哲学观是“天人感应”、“天人合一”。

他认为天是至高无上的、有意志的,天生万物是有目的的,人与天是相合的。

他还认为“道”源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即使说“三纲五常”、“大一统”等维护统治秩序的“道”是永远不变的。

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命于天,包括认识活动;人认识的目的就是了解天意,人通过内省可以判断是非,达到“知天”的目的,通过对阴阳五行的观察,能了解天意、天道。

他还认为人与神相沟通是通过祭祀来达到的,这一活动使人能知道天命鬼神,看到日常见不到的东西。

对于皇位的更换和改朝换代等政治现象,他也做了详细的解释,提出了“遣告”与“改制”之说,谴责、警告统治者:如果为政有过失,天就出现灾害;如果不知悔改,就出现怪异和惊骇;若是还不知畏惧,大祸就会临头,历史是按照必然的顺序循环不已的。

此外,董仲舒还提出了“性三品”说,性是由天决定的,天生质朴,但是却要“带外教然后能善”,即人性善是教育的结果,君王对人民的教化也要顺乎天意。

董仲舒将儒家文化发扬到了极致,这样有利思想一统以及国家的统一。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 董仲舒的主张

董仲舒的主张:董仲舒的主要思想及其影响董仲舒的主张本文话题:董仲舒的主张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科学知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董仲舒思想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曾出现了许多耀眼的思想家,他们适应时代的需要,提出了许多具有开创性或者具有预见性的主张,而这些主张对当时和以后的中国历史进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董仲舒主要活动于汉景帝和汉武帝时期,他是汉初杰出的大儒,他治学严谨,学识丰富,为适应汉初政治上加强封建大一统和发展封建经济的需要,他提出了许多对当时的政治经济以及思想上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主张,而且其中一些思想主张对中国后来的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的社会形势董仲舒生活在西汉前中期,战国后期以风靡之势统一中国的秦王朝经过二世而亡,西汉在农民浪潮以后得以建立,汉代建立以后农民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作为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汉代封建剥削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发展。

汉代的封建剥削主要有:其一是领户制即所谓的封建领主制;其二是豪强地主实行的租佃制。

汉承秦制,继续实行奖励军功的食邑制度,这一方面是刘邦为自己夺取天下招揽人才,另一方面是解放奴隶,实行封建制,更好的适应历史的发展要求。

此外汉初尤其注重对暴秦短命而亡的总结,对农民起义尤为重视,因此汉初轻徭薄赋,于民生产。

除了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外,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也存在着尖锐的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封建富商和封建政府之间的矛盾,豪强宗族地主和封建官僚地主之间的矛盾,而这三个矛盾整体上还是中央集权政府一方与富商、宗族地主以及地方割据势力一方的矛盾。

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汉初社会中超过了封建统治阶级和农民阶级这两个敌对阶级的矛盾,成为了汉初的主要矛盾。

汉初时,由于刚刚结束秦末战争,汉初几位统治者都实行休养生息,轻租薄赋的政策,人民生活得以安定,然而到汉武帝使土地兼并迅速膨胀,对封建政权和封建经济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同时关系国家生活的盐铁,铸钱很多都未集中在中央,商业经济发展严重影响了封建中央政权的根基。

历史趣闻谶纬是什么?什么是谶纬之学?

历史趣闻谶纬是什么?什么是谶纬之学?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生活常识分享谶纬是什么?什么是谶纬之学?导语: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谶纬,是中国古代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附会儒家经义衍生出来的一类书,被汉光武帝刘秀之后的人称为“内学”,而原本的经典反被称为“外学”。

谶纬之学也就是对未来的一种政治预言。

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主要以古代河图、洛书的神话、阴阳五行学说及西汉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为理论依据,将自然界的偶然现象神秘化,并视为社会安定的决定因素。

它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所谓的“谶纬”,其实是“谶”与“纬”的合称。

“谶”是秦汉间的巫师、方士编造的预言吉凶的隐语、预言作为上天的启示,向人们昭示未来的吉凶祸福、治乱兴衰。

谶有谶言、图谶等形式,如“亡秦者胡也”即为秦代的一句谶言。

“纬”即纬书,是汉代儒生假托古代圣人制造的依附于“经”的各种著作。

东汉时流传的“七纬”有《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孝经纬》和《春秋纬》,皆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大概起源于先秦时期,《左传》中就有一些谶语的记载。

纬则较为晚出,通常认为出现在西汉。

后来谶、纬逐渐合流。

发展东汉初年谶纬大盛。

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以符瑞图谶起兵,即位后崇。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

浅析董仲舒“天人感应”哲学思想摘要:“天”是中国古典哲学最重要的范畴之一。

董仲舒继承了先秦哲学重视“天”的传统,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天人感应”的神学主义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的理论体系,它的基本内涵包括十端说、人副天数说、祥瑞灾异说和受命改制说,其精神实质是“言天道而归于人道”,即通过祥瑞灾异说来表达自己的政治观和历史观。

这一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大一统”政治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依据,在中国传统天人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天人感应人副天数谴告一“天人感应”的理论基础(一)天为大神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的出发点是论证“天”为至上神,为万物之始。

首先,董仲舒将“天”与宇宙万物建立起血缘伦理关系,把“天”看成是宇宙万物的母体和缔造者。

董仲舒认为:“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即万事万物皆由“天”所生,没有例外。

那么,作为万物之杰的“人”自然也是“天”的子民,董仲舒说:“为人者天也。

人之(为)人本于天,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这样,“天”与人的关系就被等同于父与子的关系,从而在伦理上获得了至上权力的合理依据。

其次,董仲舒巧妙地借助阴阳五行学说将”天”进一步神化,“天之道,出阳为暖以生之,出阴为清以成之”,使得“天”与阴阳建立了必然的联系。

因此,“天”自然就成为“王者之所最尊”,“百神之大君也”。

这样一来,“天”理所当然地取得了统摄自然与社会的无上权威。

(二)人副天数董仲舒认为,天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相互感应,首先就在于“天人同类”。

“人生于天,而取化于天”,即人本身是“天”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出来的,称之为“人副天数”。

首先,人的形体结构就是“天”之模式的副本。

“人之身,首窾而员(圆),象天容也;发,象星辰也;耳目戾戾,象日月也;鼻口呼吸,象风气也;胸中达知,象神明也;腹胞实虚,象百物也”,认为人的身体结构与“天”有着相同的模式;“身犹天也,数与之相参,故命与之相连也。

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指出人体四肢关节、五脏六腑皆与“天数”相合,因此天人本为同类。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和王充的思想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一、生平与政治哲学思想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年)。

广川(在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是汉代最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称为“汉代孔子”。

他对《公羊春秋》与《易经》有特别的研究,学识渊博。

汉景帝时,被选任为博士,但因景帝崇尚黄老之术,故其主要活动是收徒讲学.“下帷讲诵”。

武帝时命各地推荐贤良方正之L以备咨询.连对三策,内容是关于天人关系的.故称《天人三策》(或称《举贤良对策》)。

汉武帝对他的建议十分赞许。

对策后.先后担任汀都易王刘非、胶西王刘端的国相,晚年致仕在家,专心从事写作与讲学。

但朝廷有大事,仍常派人向他请教。

死后葬于京师长安西郊。

有一次武帝经过他的墓地,特下马致意,所以他的墓地又名为“下马陵”。

他的著作流传至今的只有《春秋繁露》一书以及《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天人三策》。

董仲舒用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来改造先秦儒学,并容纳刑名法术、道、墨、阴阳家思想,以天人关系问题为中心,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学。

其要点如下。

(一)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董仲舒所要做的就是为当时政治、社会新秩序提供理论的根据。

照他的说法,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所以人的行为的根据,一定要在天的行为中寻找。

他采用了阴阳家的思想,认为天与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从这个前提出发,他把主要来源于阴阳家的形上学的根据与主要是儒家的政治、社会哲学结合起来。

董仲舒认为人类社会组织是天安排的,无论在肉体或精神方面,人都是天的副本。

他说天根据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类,人的形体以及精神上的各种表征,完全跟天相同,以此为依据,他提出了“天人感应”论,即天人之间相互感应。

他宣称“天”是有人格、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能创造和安排万物和人类,并进行严格的赏罚。

皇帝是神的首脑的显现,是天的儿子,是天派下来统治万民、“替天行道”的,是唯一合法执行“天意”的人,其他三公、九卿、元士是神的耳目口鼻手足各部分的体现,是派来协助皇帝的,要服从“天意”,就要服从皇帝。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

《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中国哲学史》学习辅导与习题集篇一: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史习题集中国哲学课程习题集导论部分1.如何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特点?你觉得怎样概括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才比较客观?2.你是怎样认识学习中国哲学史的意义的?3.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可以使用哪些新的方法?第一编第一章1.如何看待原始宗教与神话的关系?2.从神话中可以看出早期中国先民的什么思维特点?3.如何认识殷周宗教变革在中国哲学史中的意义?4.把宗教看作是毒害人们灵魂的意识形态,你认为有道理吗?第二章1.你对八卦的形成问题有什么新的解释?2.“《周易》是一部占卜之书,因此其中所说的都是迷信。

”你觉得这种说法正确吗?3.古代神话思维与易学有关系吗?如果有关系,这是一种什么关系?具体表现何在?4.试探《周易》基本原理对于现实社会管理与生活的意义。

5.你学习了《周易》之后,感触最深的是什么?第三章1.如何看待道家学派的思想渊源?2.《道德经》辩证法思想有哪些主要内容?3.《道德经》养生与治国是否具有一致性?如果有一致性,其表现何在?4.从老子《道德经》的言辞可以发现他的什么思维特点?5.试说明庄子是怎样继承老子的道论及其修养方法的。

6.稷下黄老学派的思想与老庄学派思想之异同。

7.有人说道家是没落奴隶主阶级思想的反映,其特点是消极避世。

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第四章1.有人说“儒家是一种宗教”。

你的看法如何?2.如何认识先秦儒家“仁”的精神?3.为什么同是儒家学派,孟子主张”性善”而荀子则主张“人性恶”呢?4.孔子“仁道”观与“德政”思想及其相互关系。

5.荀子“天人关系”说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1.墨子的兼爱与儒家的仁爱有什么区别?2.墨家为什么崇尚大禹?从墨家对大禹的赞赏言论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什么精神?3.墨子所谓的“三表”指的是什么?4.墨子是如何讲“天志”的?5.公孙龙是如何证明白马非马、离坚白的?第六章1.《管子》在天人关系上的观点是什么?2.《管子》是如何证明“水是万物之本原”的?3.《管子》的阴阳五行说结构是怎样的?4.《管子》的精气说包括那些内容?第七章1.法家与道家学派有何关系?2.从法家先驱人物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法家什么思想特点?3.有一种观点认为,“法家”都是改革派,因此是进步的?你认为这是正确的吗?4.如何评价法家在历史上的作用?5.为什么早期法家侧重谈论变法,而韩非子却大谈黄老之学“深根固柢”之说?6.如何评价韩非子“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第八章1.兵家与道家两者之关系如何?为什么?2.有人将孙子兵法应用于企业管理,你在阅览了有关文献之后有何感想?3.试阐述孙武与孙膑军事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谶纬学说——精选推荐

谶纬学说——精选推荐

谶纬之学1概述编辑本段流行于中国两汉时期的一种学说。

“谶”,即一种神秘的预言假托神仙圣人预决吉凶,又分为符谶、图谶等;“纬”是相对于“经”而言的,以迷信方术、预言附会儒家经典。

谶纬之学以阴阳五行学说和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为依据,适应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需要,故流行一时,在东汉被称为内学,尊为秘经。

魏晋后日渐衰落,刘宋后谶纬之书亦受到历朝查禁,所存仅少量残篇,有明《古微书》、清《七纬》等辑本存世。

谶纬之书除其中包含的迷信成分外,还含有某些古代自然科学知识。

2简介编辑本段西汉末年,随社会矛盾的加剧,谶纬之说开始广泛流行。

谶纬是一种庸俗经学和神学的混合物。

谶是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的图书符箓。

这类宣扬迷信的作品,往往有图有文,所以也叫图书或图谶;为了显示它的神秘性,又往往作一些特殊的装饰(如王莽的《金匮书》和刘秀的《赤伏符》)或染成一种特殊的颜色(如《河图》、《洛书》被染成绿色),所以又称符命或符箓。

纬是用宗教迷信的观点对儒家经典所作的解释。

因为经文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为了把儒学神学化,纬书就假托神意来解释经典,把它们说成是神的启示。

谶纬说中虽然也包括一些天文、历法和地理知识,但大部分充满着神学迷信的内容。

这时今文经学同谶纬之说结合起来,更成为十分荒谬、烦琐、庸俗的混合物,成了统治阶级的思想武器,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严重障碍。

东汉统治者一开始就利用谶纬之说,并力图把它合法化。

光武帝于中元元年(公元56年)宣布图谶于天下(《后汉书·光武帝纪》),把图谶国教化。

汉章帝更于建初四年(公元79年)召集白虎观会议,这次会议的讨论记录,后来由班固整理成书,名为《白虎通德论》,或简称为《白虎通》、《白虎通义》,成了谶纬国教化的法典,使今文学说完成了宗教化和神学化。

3事例编辑本段3.1公孙病已当立西汉孝昭帝元风三年正月,汉王朝发生了两灵异事件:一、“泰山有大石自起立。

”泰山是古代中国的天子偿进行封禅的之地,对于当时地汉王朝许多人来说,泰山既神秘、又神圣。

谶纬神学批判及其现代意义

谶纬神学批判及其现代意义

全文约1800字谶纬神学及其批判王武内容提要:谶纬神学是历史的产物,其产生有其特定的背景,本文旨在批判谶纬神学的神学迷信特征,阐述只有以唯物主义武装自己,自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与封建迷信及伪科学作坚决的斗争,并最终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何为“谶”和“纬”呢?所谓“谶”就是一种用隐秘的预言来“预决吉凶”的预言性的宗教迷信。

如果对这一迷信作历史的考察的话,就会发现它早已存在。

秦始皇在位时方士卢生入海求仙带了一本《录图书》回来,书中有“亡秦者胡也”的预言,当时引起秦始皇大举北伐匈奴,而秦最终亡于二世胡亥之手。

大泽乡起义时藏于鱼腹中的丹书“陈胜王”也是一种谶语。

所谓“纬”是对应于“经”而言的,是由儒生们根据统治阶级的意志,用天人感应、阴阳灾异的学说对儒家经典进行穿凿、附会、演绎而成的神秘说教。

西汉儒家代表人物董仲舒为了给封建大一统的社会制度提供理论依据,给天涂上了一层神秘主义的色彩。

他把天说成人类乃至万物的祖先,认为天既支配着人类的物质生活,也支配着人类的精神生活。

在他看来天与人类有相同的结构,例如,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阴阳,人有哀乐;天有12个月,人有12块骨头;天有365日,人有365块小骨头等等。

总之,他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发现的共振、共鸣、感应等现象,概括出天与人是“同类”的。

既然天与人同类,故而可以相互感应:人事的善恶可以感动上天,天以祥瑞奖励善,以灾异来谴告恶,君主若不按天意办事,也会遭到上天的惩罚。

他按照封建皇帝的形象塑造了天的形象,建立了一个合政治、伦理、哲学、神学为一体的经学体系。

他以感性的方式论证天人合一,表现出明显的神学唯心主义倾向。

到西汉末期,随着社会阶级矛盾的激化,统治者愈来愈乞救于神灵。

大约在汉哀帝和汉平帝的时候,以“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为基础的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演变为谶纬神学迷信,这种迷信由于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支持,因而成为两汉封建神学的一种新形式。

两汉之际,王莽和刘秀为达到其政治目的,也正是利用谶言中所谓天意或神意,为他们制造舆论和根据的。

类比、还原与谶纬之《诗》学——纬书的情性《诗》学观谫论

类比、还原与谶纬之《诗》学——纬书的情性《诗》学观谫论

第37卷第4期2017年7月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Vol.37 No. 4 Jul. 2017类比、还原与谶纬之《诗》学—纬书的情性《诗》学观谫论曹建国(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董仲舒综合儒家和阴阳家的学说,以宇宙与社会相比附,将人与社会伦常都看作阴阳五行的推衍,从而 将天人感应学说进一步理论化、精细化。

董仲舒的学说中经翼奉,影响了谶纬诗学。

谶纬诗学接受了翼奉的观念, 以情性说《诗》。

而其所谓性即五行,情即六情,以历律为本。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三期、四始、五际、六情、十二律等观念,以此来定位诗。

如此,诗就成了阴阳五行的消长变化的产物。

在具体的诗说中,《诗纬》也采用了类比与还原的方式,在《诗》与天地阴阳之间建立一种匹配关系。

《诗纬》诗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中国传统诗学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

关键词:董仲舒阴阳情性观;又代情性学说;谶讳学说;以情性说《诗》《诗纬》类比;还原;《诗》天地阴阳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433X(2017)04-0146-10情性是中国哲学史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并由 此迁延辐射至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

对于汉代谶纬 《诗》学来说,情性是最为核心的关键词之一。

对 《诗纬》产生重要影响的《齐诗》学者翼奉就有“《诗》之为学,情性而已”之说[1310,而《诗纬》对于 “何谓诗”的讨论也印证了这一点。

并且在具体的《诗》学阐释实践中,《诗纬》采用了类比与还原的方 式,在《诗》与天地阴阳之间建立一种匹配关系,以此构建新型的诗歌阐释模式,并对后代《诗》学与诗 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那么《诗纬》乃至整个谶纬学说的情性观如何?它又是如何借助这种情性学说 在《诗》与天地之间建立起匹配关系的?《诗纬》情 性观及其《诗》学阐释对后世经学以及文学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学术界对此尚有争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括为:
• “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
天下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 讨大夫,以大大王事而已矣。”
6/21/2020 3:09 AM
17
•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 经,古今之通宜也。今师异道, 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 是以上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 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 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 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 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之所 从矣。
阐释之。
6/21/2020 3:09 AM
15
• 解读《春秋》最富盛名 的是《左
传》、《谷梁传》、《公羊传》 “三传” 。分别为左丘明、谷梁 赤、公羊高所作。
• 董仲舒专治《公羊传》,以《春
秋繁露》发“大一统”、“张三 世”、“更化”、“改制”之大 义。
6/21/2020 3:09 AM
16
• 董仲舒把《公羊春秋》的精神概
6/21/2020 3:09 AM
8
• 贾谊还阐述了人主行仁义的重要性。他说:
• “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
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势 已定,权已足矣,乃以仁义恩厚 而泽之,故德布而天下有慕志。” (《制不定》)
6/21/2020 3:09 AM
9
• 贾谊这套理论在客观上为后
来董仲舒推行神学化的儒家 思想奠定了基础。
• 但是,贾谊却更多地对礼制问题
进行了阐述。认为“礼”是促使 人心觉悟的教化手段,通过礼仪 教化,社会可以培养人们遵守伦 理秩序的习惯。
6/21/2020 3:09 AM
7
• 《新书·俗激》:
• “移风易俗,使天下移心而
问道。”
• “令主主臣臣,上下有差,
父子六亲各得其宜,奸人无
所冀幸,群众信上而不疑 惑。”
提出,主张以仁德代替严刑,
对于当时的社会治理而言有 一定的积极意义。
6/21/2020 3:09 AM
21
三、董仲舒的崇天神学思想
6/21/2020 3:09 AM
22
• 董仲舒的大一统理念是通过其崇天
宗教哲学来支持的。
• 在董仲舒的“公羊学”里,“天”
成为一个最高的概念:
• “天者,百神之大君也,王者之
6/21/2020 3:09 AM
5
• 贾谊从道家最终走向儒家 • 贾谊(前200-前168年)稍晚于陆贾。 • 《鹏鸟赋》:
• “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
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 气转续兮,化变而嬗。”
6/21/2020 3:09 AM
6
• 《新书》十卷相当部分内容阐述
黄老之学思想,尤其是《道德 说》、《道术》、《六术》三篇。
6/21/2020 3:09 AM
10
二、董仲舒与《春秋》公羊学
6/21/2020 3:09 AM
11
• 董仲舒 (前179- 前104年), 广川(河
北枣前县
广川镇) 人。
6/21/2020 3:09 AM
12
• 《史记·儒林传》谓:
• (董仲舒)以治《春秋》,孝景时为 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 或莫见其面。盖三年董仲舒不观于舍园, 其精如此。进退容止,非礼不行,学士 皆师尊之。今上即位,为江都相。以春 秋灾异之变推阴阳所以错行。故求雨闭 诸阳,纵诸阴;其止雨反是行之。一国 未尝不得所欲,中废为中大夫。居舍著 灾异之记。是时,辽东高庙灾,主父偃 疾之取其书奏之天子。天子召诸生示其 书有刺讥,董仲舒弟子吕步舒不知其师 书,以为下愚,于是下董仲舒,吏当死。
6/21/2020 3:09 AM
18
• 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建议:
• 臣谨按,《春秋》之文,求王
道之端,得之以“正”。“正” 次“王”,“王”次“春”。春 者,天之所为也。正者,王之所 为也。其意曰:上承天之所为, 而下以正其所为,正王道之端云 尔。然则王者欲有所为,求宜其 端于天。
• 对“春王正月”四字的解释,包含
著书为事。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间,
唯董仲舒名,为明于《春秋》,
其传公羊氏也。
6/21/2020 3:09 AM
14
• 《春秋》乃是鲁国之史书。
现存《春秋》记鲁隐公元年
至鲁哀公十四年历十二君二 百四十二年之事。
• 相传,孔夫子因感世衰道微,
故作《春秋》,书成而乱臣
贼子惧。史称《春秋》含
“微言大义”,故后人稽考
所最尊也。”(《春秋繁露·郊 义》)
6/21/2020 3:09 AM
23
(一)天之情感与意志属性
• 天是万物本原,而且有意志、有
人格:
• “春,爱志也;夏,乐志也;
秋,严志也;冬,哀志也。 故爱而有严,乐而有哀,四 时之则也。”
6/21/2020 3:09 AM
24
• 他认为天的根本属性是
“德”,而德的根本观念是 仁:
6/21/2020 3:09 AM
19
着深刻道理。
• 董仲舒还主张“更化”:
• 腐朽之木不可雕也,粪土 之墙不可圬也。今汉继秦之 后,如朽木粪墙矣。……窃 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 而更张之,乃可鼓也;为政 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 乃可理也。
6/21/2020 3:09 AM
Hale Waihona Puke 20• 更化建议从秦汉交替的角度
6/21/诏2020 赦3:09 A之M 。于是,董仲舒竟不敢复言灾异。13
• 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
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
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
卿。董仲舒以弘为从谀,弘疾之,
乃言上曰:独董仲舒可使相胶西
王,胶西王素闻董仲舒有行,亦
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
居家至卒,终不置产业,以修学
董仲舒的崇天 哲学与谶纬
6/21/2020 3:09 AM
1
• 【学习目的】 了解汉初以后
思想主流转轨的过程;认识
董仲舒学习经历与他在《春
秋》学方面的造诣,掌握董
仲舒将儒家思想神学化的基
本特点以及崇天道德论的主
要内容,了解谶纬神学流行
的背景以及《白虎通》的宗
教神学思想。
6/21/2020 3:09 AM
• “仁之美者在天。天,仁
也。”
6/21/2020 3:09 AM
25
(二)天之主宰(刑德)功能
• 天是至高无上的神:自然界日月
2
一、思想主流由“道”而“儒” 的转轨
6/21/2020 3:09 AM
3
• 董仲舒以儒为宗的崇天哲学
是社会意识形态转轨的产物。
• 秦以法家为本,汉初黄老之
学的勃兴可以说就是一次成 功的意识形态转轨。
6/21/2020 3:09 AM
4
• 陆贾的《新语》以道家精
神来统摄儒家的仁义礼仪。
在黄老之学的主流话语里 融进了儒家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