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断

合集下载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疗常规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诊疗常规

周围血管疾病诊疗常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一、诊断1.临床表现起病急,疼痛剧烈,患肢广泛肿胀,皮肤张力高,皮肤潮红或青紫,可有水疱或血疱,动脉搏动弱或消失。

某些患者患肢皮肤苍白,股三角区压痛明显,浅静脉显露,腓肠肌压痛,Homans征阳性,严重者表现为股青肿。

2.辅助检查(1)化验检查血常规+血凝常规+D-二聚体。

严重者急查肾功、电解质、血糖、血气分析和血清酶学,心电图。

(2)多普勒彩超检查(3)如果考虑血栓已蔓延至下腔静脉,则需做全腹CT强化扫描,或加下腔静脉三维重建。

合并肺栓塞行CTPA和心脏彩超检查。

(4)下腔静脉滤器植入时行DSA。

二、治疗1. 一般处理绝对卧床(2~3周),抬高患肢,多饮水,吃易消化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患肢皮肤破损和水疱应保持干燥,避免感染。

患肢应避免热敷或热疗。

告知病人及家属,治疗期间下床活动或大便,可发生致命性肺栓塞。

2. 应用抗生素发热病人给予抗生素,以青霉素类为一线药物,体温降至正常后停药。

3. 循环驱动压力泵治疗4. 抗血小板治疗肠溶阿司匹林100~300mg qd,或西洛他唑100mg bid,氯吡格雷75mg qd。

5. 抗凝治疗肝素常规用量是1.6-2.4mg(200-300u)/Kg/d。

用法为入液静滴或用微量泵iv 维持24小时。

患肢消肿后可用低分子肝素一支ih q12h。

FIB高于正常者可用降纤药物。

上述治疗应维持10~14天。

期间应复查血凝常规两次以上,如APTT超过正常的3 倍,应立即停药。

准备出院的病人,如果年龄在60岁以下,没有高血压和出血性疾病,可应用华法林(Warfarin),用药期间必须检测血凝常规,调整PT比值或INR(国际标准化比率)维持在2~3之间。

一般来说,服药应至少维持半年以上,且回院或在当地医院复查凝血常规,至少每月1次。

主管医师向病人及其家属告知口服华法林的必要性和危险性,及PT监测和剂量调整,病人及其家属在病历上签字。

dvt诊断的金标准

dvt诊断的金标准

dvt诊断的金标准DVT(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的金标准是指一种可用来评估有关DVT的结果的标准,这种标准基于诊断影像(如超声和血栓血流图)。

由于DVT的症状有时很不明显或不容易发现,因此对于 D VT的金标准诊断很重要。

DVT的金标准检查是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血液检查和其他实验室检查和检查前病史等方法来诊断DVT,以确定DVT发生的可能。

其中,主要的金标准检查是血栓血流图(Duplex Scan)和超声波(Doppler Ultrasound)。

1.血栓血流图(Duplex Scan):通过放射性技术,用以检测血管内,或任何特定血管内是否有血栓。

它使用超声波,可将血管壁与血流的传播设备连接,以检测可能的血栓形成情况。

2.超声波(Doppler Ultrasound):这是检测血管的另一种金标准技术,它可以检测到血管周围的血流情况,识别可能的血栓发生情况,通过Duplex Scan和Doppler Ultrasound的联合检测,可减少误诊的可能,提高DVT的诊断准确度。

再加上检查血液样本中血小板活化指数(PAD)、静脉血流动力学检查和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来确认DVT的发病,可更好地评估结果,以提高DVT的有效诊断。

治疗DVT的金标准除了上述的诊断金标准,还包括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而采用的合适的治疗方案,以及选择到术后护理和治疗期间的必要措施来帮助患者恢复,保持血液流动状态和血栓形成情况。

例如,应用抗凝药物(如低分子肝素)以防止血栓形成,口服抗凝药(如普伐他汀)以减轻炎症反应,使用血栓解除药物(如利多卡因)来快速缓解症状,内窥镜技术以清除血栓,输液促进血流和加速排除血栓,以及脑肺动脉栓塞除血栓技术的应用等都可显示出正确的治疗步骤。

此外,用术前、术中和术后的实时监测来把握过程和结果,通过定期复查即可掌控其发病及疗效状况,从而有效Lower the risk of DVT recurrence。

最后,指导患者正确遵循用药和体育锻炼指导,以正确进行健康生活,积极预防DVT复发,整体保护心脏血管健康,也是DVT治疗金标准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及指引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护理及指引
提供心理支持
向患者解释DVT的原因、治疗方法和预后,减轻其焦虑和恐惧。鼓 励患者表达情感,认真倾听并给予积极反馈。
情绪调节技巧
教授患者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帮助其缓解紧张情绪。同时, 鼓励患者参加感兴趣的活动,以转移注意力。
健康教育与知识普及
DVT知识讲解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DVT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治 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相关知识。
疼痛评估
定期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记录疼痛的部 位、性质、持续时间等信息。
药物镇痛
根据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如非甾体类 抗炎药等,以缓解疼痛。
心理护理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给予安慰和支持, 减轻焦虑和恐惧情绪。
功能锻炼与康复训练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在疼痛可忍受的 范围内进行早期活动,如 踝泵运动、股四头肌收缩 等,促进血液循环。
如Autar评分等,也可用于评估DVT 的风险。
Caprini评分
根据患者年龄、手术史、创伤史、恶 性肿瘤史等因素进行评分,用于预测 DVT的发生风险。
03
DVT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措施
休息与活动
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 患肢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 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
轻疼痛与肿胀。
07
总结与展望
研究成果回顾与总结
01
血栓形成机制的研究
通过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揭示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机制,包
括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02 03
护理措施的优化
针对不同病程和病情的患者,制定了个性化的护理措施,如早期活动、 穿弹力袜、使用抗凝药物等,有效降低了DVT的复发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的护理及指引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b超诊断标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病变,其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Doppler超声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

根据临床经验和研究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参考内容。

1. 临床症状和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常表现为下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温度升高等症状。

体检可以触及到下肢静脉硬而有压痛感、近股骨结节处或小腿后肌群触及不到浅静脉和静脉节段缺乏擦擦音等。

2. DVT Wells评分系统:Wells评分系统是一种临床上常用的预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评分系统,根据病史、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指标对患者进行评分。

该评分系统包括活动度、肿胀、疼痛、压痛、深静脉损伤病史、替代诊断等七个方面,每个方面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应的分值,总分≥2分则需进一步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3. 腓总神经测试:DVT常伴有腓总神经受损,腓总神经测试可以用于临床诊断。

该测试通过检查患者腓总神经的功能,包括足背伸肌力量(Dorsiflexion strength)和跖屈感觉(Sensation of Dorsiflexion)。

如果腓总神经受损,患者的腓总神经测试结果将异常。

4. 借助Doppler超声或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超声检查是诊断DVT的重要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的存在和位置。

超声检查分为两个阶段:血管显像和血管流量测定。

血管显像通过评估血管的壁厚度和血管内腔直径来确定DVT的存在。

血管流量测定则通过血流高度和速度来确定血栓的存在和程度。

5. 超声检查的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超声检查需要具备相关技术经验和专业知识。

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确保充足的通风,使患者保持适当的体位,超声探头的调整应能够得到清晰的图像,注意排除其他神经、淋巴结肿大等因素的影响,对异常结构进行分析,并记录超声图像和诊断结果。

总之,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症状和体征、Wells评分系统、腓总神经测试和超声检查等多个方面的参考内容。

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特点

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特点

简述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特点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简称DVT)是指在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的病症。

超声检查是一种常用的诊断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超声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栓可见:超声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深静脉内的血栓形成,血栓通常呈线状或管状,与周围血管腔形成对比。

2. 血流堵塞:血栓会堵塞深静脉的通路,导致血流受阻。

超声检查可以显示出深静脉的血流速度减慢或完全停止,这是DVT的一个特征。

3. 血栓回声:血栓在超声图像上通常呈低回声或等回声,与周围的血液或血管壁形成对比。

血栓的回声特点可以帮助医生区分其与其他结构的差异。

4. 压痛反应:在超声检查中,医生可能会对深静脉进行压迫,以观察是否存在压痛反应。

压痛反应是指当深静脉
受到压迫时,患者会感到疼痛或不适,这可能是DVT的一个指示。

5. 血栓延伸范围:超声检查可以确定血栓的延伸范围,包括血栓的长度、位置和影响的深静脉段。

这对于指导治疗和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非常重要。

超声检查在诊断DVT方面是一项重要的无创检查方法。

然而,对于某些特殊情况,如DVT的位置较深或血栓较小,超声检查的敏感性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因此,根据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和临床评估来进行综合判断。

深静脉血栓诊断金标准

深静脉血栓诊断金标准

深静脉血栓诊断金标准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疾病,其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

因此,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备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将就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进行详细介绍,希望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临床症状包括肢体肿胀、疼痛、压痛和肢体发绀等,而体征包括肢体浅静脉扩张、肢体压痛和Homans征等。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D-二聚体、凝血功能和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

影像学检查则包括超声多普勒、CT血管造影和磁共振血管造影等。

其次,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应该是综合性的,不能仅仅依靠单一指标或检查。

临床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特别是对于高危人群,如长时间卧床、手术后、肿瘤患者和孕妇等,应该更加重视深静脉血栓的诊断。

此外,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还需要注意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诊断。

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往往与其他疾病相似,如浅静脉血栓、肌肉损伤和淋巴管炎等,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的鉴别诊断,以避免误诊和漏诊。

最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临床医生需要及时了解最新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提高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水平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是临床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的重要依据,需要综合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来进行判断。

同时,需要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并及时了解最新的诊断标准和方法。

希望本文能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提高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水平和准确性。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标准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Wells评分系统:Wells评分系统也适用于下肢DVT的初始评估。

该评分系统考虑了多个因素,包括症状(如肿胀、疼痛)、体征(如久坐/卧床、肢体肿胀、局部温度升高)、病史(如前一次DVT)、以及其他诱因(如手术、创伤)。

根据评分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需要进一步的诊断检查。

2. 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一种在血栓形成时释放的血浆蛋白。

如果怀疑有DVT,医生可能会进行D-二聚体测定。

然而,D-二聚体水平的升高不能单独用于确诊DVT,因为其他情况(如手术、感染)也可能导致D-二聚体水平升高。

3.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下肢DVT最常用的方法。

它可以用于直接观察深静脉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超声检查可通过压力法或彩色多普勒超声来进行,具体取决于医生的选择和患者的情况。

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显示血流的速度和方向,帮助判断是否存在血栓。

4. 静脉造影:静脉造影是一种少数情况下使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用于复杂或不确定的病例。

通过注射对比剂,并使用X射线或其他成像技术来观察血管系统,以便检测血栓的存在和位置。

综合使用以上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DVT需要由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检查结果综合评估。

如果怀疑自己有下肢DVT,应及时咨询医生进行评估和诊断。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如果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肺栓塞,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一、病因和危险因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通常较为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血流缓慢长时间的卧床、久坐(如长途旅行)、下肢制动等情况,会导致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从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2、血管内皮损伤手术、创伤、化学物质刺激等都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使内皮下的胶原暴露,激活凝血系统,促进血栓形成。

3、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怀孕、口服避孕药、遗传性凝血因子异常等,会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形成血栓。

常见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较大(大于 40 岁)、肥胖、吸烟、近期有大手术史(尤其是骨科、妇产科手术)、心力衰竭、既往有 DVT 或肺栓塞病史等。

二、症状和体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症状和体征因人而异,常见的表现有:1、下肢肿胀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是单侧下肢肿胀,从足部开始,逐渐向上蔓延。

肿胀的程度可能不同,严重时皮肤发亮,按压有凹陷。

2、疼痛患肢可能会出现疼痛,多为胀痛或钝痛,在活动时加重。

3、皮肤温度升高由于炎症反应,患肢的皮肤温度可能会比健侧高。

4、浅静脉扩张在血栓形成的部位,浅表静脉可能会扩张。

如果血栓脱落,随血流进入肺动脉,可能会引起肺栓塞,出现呼吸困难、胸痛、咯血等严重症状。

三、诊断方法1、临床评估医生会询问患者的症状、病史(如近期的手术、创伤、疾病等),并进行体格检查,观察下肢的肿胀、疼痛、皮肤温度等情况。

2、血液检查包括D二聚体检测。

D二聚体升高对诊断DVT 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在其他疾病(如炎症、肿瘤)时也可能升高。

3、超声检查这是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首选方法。

通过超声可以直接观察到静脉内是否有血栓形成,以及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概念: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

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下肢DVT分类: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高危因素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

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形成4.1%。

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1.血流缓慢-----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或制动,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2.静脉壁的损伤(特别是内膜损伤)---- a化学性损伤:经静脉输注液体及药物b机械性损伤:手术创伤c感染性损伤3.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造成DVT。

临床表现a.Homan’s征b.患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白c.全身反应表现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测定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5.螺旋CT静脉造影治疗1.非手术疗法a. 静卧抬高患肢b. 溶栓治疗尿激酶和链激酶c. 抗凝治疗d.其它措施2.手术疗法血栓取除术预防DVT首先:评估内容①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血管病,其主要表现为下肢静脉中形成血栓,导致下肢深部肌肉及表浅静脉回流受阻,严重时会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皮肤变色及溃疡等症状,甚至引起肺栓塞或其他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生命质量和安全。

为了及时诊断和治疗DVT,减轻患者痛苦,并防止出现严重并发症,下面我们将介绍DVT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一、DVT的临床表现1.下肢疼痛:可呈剧烈持续性疼痛,膝关节以下多见。

2. 下肢肿胀:DVT的肿胀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轻度肿胀可能不太容易觉察,重度肿胀可致肢体肿胀、不能穿上鞋子或裤子,因床位受限而进一步加重。

3.皮温变化:患肢皮肤温度升高或出现潮红、发热现象。

4.表浅静脉曲张、水肿:DVT患者常出现静脉曲张、水肿,甚至皮下出血,并带有疼痛感。

5.下肢表面皮肤发红、变硬甚至有发紫的现象。

二、DVT的诊断1. 征象学诊断a)仰卧位下肢抬高30-45度,观察患肢静脉曲张、水肿和疼痛情况,若出现这些现象,应加强检查和确诊。

b)在双侧下肢深静脉压痛点比较应用时,若在一侧深静脉压痛点压痛比对侧复现且肿胀度较大,可能是DVT。

2. 影像学诊断a)超声检查:超声检查可以检测到下肢深静脉的血流情况,对于DVT的诊断十分精确。

b)CT或MRI检查:可以检测到血栓形成的位置、范围、数量等,同时可以检查是否存在肺栓塞等并发症。

三、DVT的治疗1.抗凝治疗a)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LMWH)是DVT引起的肺栓塞的标准治疗方法,通过抑制血栓的形成,避免血栓破裂并预防再次形成,可以避免患者出现肺栓塞等危险并发症。

b)华法林:若已经确诊DVT,接下来就需要进行华法林治疗。

日常口服剂量为5-10mg,分2-3次服用,治疗持续期要长达3-6个月至一年。

2.药物治疗a)根据患者情况,可使用镇痛剂、消炎药、肌肉松弛剂等治疗疼痛、炎症等症状。

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

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

深静脉血栓诊断的金标准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是一种常见的血栓性疾病,严重时可导致肺栓塞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准确快速地诊断DVT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首先,临床症状和体征是DVT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

患者常常出现下肢肿胀、疼痛、压痛、皮肤发红等症状,同时伴有下肢深静脉区域的压痛和肌力减退。

这些临床表现提示可能存在DVT,但并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其次,D-二聚体是一种血浆中的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其水平可在DVT发生时升高。

因此,D-二聚体检测成为DVT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

一般情况下,当D-二聚体水平超过正常范围时,应高度怀疑DVT的存在。

然而,D-二聚体检测并不具备特异性,可能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肿瘤、感染和外伤等。

超声多普勒检查是目前诊断DVT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也是最为可靠的金标准。

该检查可以直接观察到深静脉血管内是否存在血栓形成,并能够确定血栓的部位、长度和程度。

超声多普勒检查可以通过不同模式(如B超、彩色多普勒和血流图)来评估血栓的特征和形态。

此外,超声多普勒检查还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下肢肿胀和疼痛的原因,如肌肉损伤、浅静脉血栓等。

除了超声多普勒检查外,还可以进行其他辅助检查来进一步确诊DVT。

例如,放射性核素扫描(radionuclide scan)可以评估深静脉系统的通畅性和血流动力学状态。

该检查通过注射放射性核素追踪物质来观察血液在深静脉系统中的流动情况,从而判断是否存在血栓形成。

此外,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也可以用于诊断DVT。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的诊断金标准主要包括临床症状、体征、D-二聚体检测、超声多普勒检查以及其他辅助检查。

其中,超声多普勒检查是最为可靠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到血栓形成,并确定其位置和程度。

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标准

下肢深静脉血栓分级标准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分级标准有助于指导治疗决策和评估预后。

分级系统最常用的 DVT 分级系统由 Wiedemann 和 Albrecht 在 1995 年提出,并由 Venous Forum 于 2012 年修订。

该系统根据以下因素对 DVT 进行分级:血栓位置血栓范围静脉瓣膜功能血栓位置近端 DVT:发生在大隐静脉(IVC)、髂总静脉、髂股静脉或股静脉。

远端 DVT:发生在膝盖以下的小腿深静脉,如腓肠肌静脉或胫骨后静脉。

血栓范围完全闭塞:血栓完全阻塞静脉腔。

部分闭塞:血栓部分阻塞静脉腔,允许一些血液流动。

非闭塞性:血栓不阻塞静脉腔,但可能会导致静脉瓣膜功能障碍。

静脉瓣膜功能完全通畅:静脉瓣膜正常工作,防止血液回流。

部分通畅: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导致血液回流。

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静脉瓣膜无法防止血液回流。

分级标准根据以上因素,DVT 分为以下等级: 1 级远端 DVT部分或非闭塞性静脉瓣膜功能完全通畅2 级远端 DVT部分或非闭塞性静脉瓣膜功能部分通畅3 级远端 DVT完全闭塞静脉瓣膜功能不全4a 级近端 DVT部分或非闭塞性静脉瓣膜功能完全通畅 4b 级近端 DVT部分或非闭塞性静脉瓣膜功能部分通畅 4c 级近端 DVT完全闭塞静脉瓣膜功能不全5 级IVC 受累任何闭塞程度或瓣膜功能临床意义DVT 分级对于指导治疗决策和预后评估至关重要:1 级和2 级 DVT 通常不需要抗凝治疗。

3 级和 4a 级 DVT 通常需要抗凝治疗。

4b 级和 4c 级 DVT 往往需要更积极的治疗,包括滤器植入或手术。

5 级 DVT 预后最差,死亡率最高。

结论下肢 DVT 分级标准是评估血栓严重程度和指导治疗决策的重要工具。

通过确定血栓位置、范围和静脉瓣膜功能,医生可以为每位患者制定合适的治疗计划。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静脉内不正常凝结引起的病症,多发生于下肢,血栓脱落可引起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合称为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mbolism,VTE)。

DVT是常见的一种病症,后果主要是肺栓塞和DVT后综合征,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和显著影响生活质量。

国内临床对于DVT的诊断和治疗缺乏统一认识,疗效差异较大。

为提高我国对DVT的诊治和预防水平,我们制订了DVT诊治指南。

一、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目前国内还缺乏关于DVT发病率的准确统计资料。

DVT的主要原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血液高凝状态。

其危险因素包括原发性因素(表1)和继发性因素(表2)。

DVT多见于大手术或创伤后、长期卧床、肢体制动、晚期肿瘤患者或有明显家族史者。

表1 DVT的原发危险因素表2 DVT的继发危险因素二、DWIF的临床表现1.症状: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肢可好转。

偶有发热、心率加快。

2.体征:血栓远端肢体或全肢体肿胀是主要特点,皮肤多正常或轻度淤血,重症可呈青紫色,皮温降低。

如影响动脉,可出现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可出现血栓部位压痛(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Homans征:患肢伸直,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牵拉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Neuhofs征(即腓肠肌压迫试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

后期血栓机化,常遗留静脉功能不全,出现浅静脉曲张、色素沉着、溃疡、肿胀等,称为DVT后综合征(postthrombosissyndrome,PTS)。

血栓脱落可引起肺动脉栓塞的表现。

三、DVT的诊断(一)DVT的辅助检查1.阻抗体积描记测定:对有症状的近端DVT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操作简单,费用较低。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住院患者VTE发病率极高
VTE发病率(%)
40 34.9%
35
30 25 20 15 10 5 0
VTE
VTE=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 PE =肺动脉栓塞
26.1%
PE
9.4%
致死性PE
沉 寂 的 『 杀 手 』
静脉血栓栓塞:DVT和PE之间联系紧密
深静脉血栓形成与肺栓 塞是一个疾病的两个不 同阶段。
● 中央型髂-股静脉血栓形成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原发性和继发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鉴别
起病方式 症状期和病期 * 早期症状 肿胀 浅静脉扩张或曲张
原发性
急骤 大致相同 起于大腿
整肢 耻骨上或腹股沟部
继发性
隐匿 症状期比病期短
起于小腿 起于小腿后累及整肢
小腿
髂股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还应注意腔外因素(如血管损伤、 肿瘤压迫、解剖异常等)。
n 含雌激素的口服避孕药,或激素替
代治疗
Hirsh J, et al. Chest 2008; 133: 381S-453S
下肢静脉的解剖
➢ 深静脉: 位于下肢中央, 靠近下肢骨胳,为肌肉所 包绕,能使大约85%的 血液返回心脏; 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 胫静脉为腿部深静脉;
➢ 浅静脉: 靠近皮肤表面, 稍有肌肉支持,大约能促 进15%的血液返回心脏。
VTE=DVT+PE 人类健康严重的威胁
● VTE是继缺血性心脏病和卒中之后位列第3 的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 是超过10%住院患者的直接死亡原因!占全部疾病死因中的第三位。 ● 国外文献报道肺栓塞占尸检的6%~64%不等。 ● VTE: 通常不被警觉;绝大多数可无临床表现。
VTE:静脉血栓栓塞症 Giuntini C,Di Ricco G,Marini C etal.Pulmonary embolism.epidemiology.Chest 1995;107:3S-9S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Your company slogan
临床分期
急性期:发病后14天以内 亚急性期:发病15-30天 慢性期:发病>30天 本指南所提及早期:包括急性期和亚急性期
Your company slogan
诊断
D2聚体 多普勒超声:首选 静脉造影:准确性高 螺旋CT静脉成像 MRI静脉成像
Your company slogan
诊断
DVT诊断的临床特征评分表
评 1 1 1 1 1 1 1 1 1 -2 分
病 肿 瘫痪 近期 沿深 全 与健
史 瘤 或近 卧床 静脉 下 侧相

期下 >3 走行 肢 比,

肢石 d或 的局 水 小腿

膏固 近4 部压 肿 周径

定 周内 痛
增大

大手
>3c

m
D凹 V陷 T性 病水 史肿
浅 与下 静肢 脉 DV 侧 T相 枝 近或 循 类似 环 的诊
年、出血风险较小的前提下,首选导管接触性溶栓。如不具备导管溶栓 条件,可行系统溶栓
溶栓治疗方法: 导管接触性溶栓:将溶栓导管置入静脉血栓内,溶栓药物直接作用
于血栓;能提高血栓的溶解率,降低静脉血栓后遗症(PTS)的发生率, 治疗时间短,并发症少。
系统溶栓:经外周静脉全身应用溶栓药物;血栓溶解率较导管接触 性溶栓低,但对早期DVT有一定效果,部分患者能保留深静脉瓣膜功能, 减少PTS发生。
Your company slogan
病因和危险因素
主要原因: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原发性因素、继发性因素
Your company slogan
临床表现
患肢突然肿胀、疼痛、软组织张力增高,活动后加重,抬高患者可减 轻,静脉血栓部位常有压痛 发病1-2周后,患肢可出现浅静脉显露或扩张 血栓位于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s征和Neuhof征阳性 严重者可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 :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 痛,皮肤苍白,伴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 :是下肢DVT最严重的情况,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枝全部被 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导致下肢动脉痉挛, 肢体缺血;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泡,足背动 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可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肺栓塞临床表现 DVT慢性期可发生血栓后综合征:下肢肿胀疼痛、色素沉着、湿疹、 静脉曲张、脂性硬皮病、溃疡等。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DVT

下肢深静脉血栓概念:所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英文名为DVT(deep venous thrombosis),是指静脉管腔内由于各种原因形成血凝块。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往往是单侧下肢(左下肢多见)出现肿胀、疼痛。

但是血栓形成早期可以没有明显症状,这是静脉血栓容易被忽略的原因之一。

下肢DVT分类:A中央型:血栓局限于髂股静脉,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和局部沿静脉行程的压痛,可有静脉曲张。

B周围型:血栓局限于小腿深静脉丛,表现为小腿肿胀疼痛和压痛,Homans征(+),即将足背屈使腓肠肌紧张时,可激发疼痛。

C混合型:血栓弥漫于整条患肢深静脉系统,表现为患肢明显肿胀、疼痛和压痛,沿股静脉行程可扪及条索状肿块,病人行走较困难。

高危因素本病在年龄和性别上无特异性。

手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61.2%,下腔静脉血栓形成14.3%,两者共占75.5%;上腔静脉血栓形成20.4%,上肢静脉血栓形成4.1%。

其中并发肺栓塞2%。

静脉血栓形成原因:1.血流缓慢-----手术中脊髓麻醉或全身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静脉流速减慢;手术中由于麻醉作用致使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了收缩功能,术后又因切口疼痛和其他原因如患者长期卧床休息或制动,下肢肌肉处于松弛状态,致使血流滞缓,而其可能是DVT的首要因素2.静脉壁的损伤(特别是内膜损伤)---- a化学性损伤:经静脉输注液体及药物b机械性损伤:手术创伤c感染性损伤3.血液凝固性增高----是引起静脉血栓的基本因素之一,各种大型手术可引起高凝状和血小板黏聚能力增强;术后,血清前纤维蛋白溶酶活化剂和纤维蛋白溶酶二者的抑制剂水平均升高,从而使纤维蛋白溶解减少。

而开放性创伤患者大剂量应用止血药物止血,也可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静脉血流滞缓和血液高凝状态是两个主要原因。

常常是2个或3个因素的综合作用而造成DVT。

临床表现a.Homan’s征b.患肢疼痛、肿胀、皮肤发白c.全身反应表现辅助检查1.血浆D二聚体测定2.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查(可作为ICU患者DVT的常规检查方法)3.静脉造影:是DVT诊断的“金标准”4.放射性核素血管扫描检查5.螺旋CT静脉造影治疗1.非手术疗法a. 静卧抬高患肢b. 溶栓治疗尿激酶和链激酶c. 抗凝治疗d.其它措施2.手术疗法血栓取除术预防DVT首先:评估内容①询问患者的健康史,既往有无疾病、手术等诱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iagnosis of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of the Lower Extremityfrom the ACCP / Chest Guidelines, 9th Ed.The ACCP recommendations for diagnosis of DVT of the leg are based on these principles of safety:* Reducing overall false-negatives to 2% or less (as defined by symptomatic DVT or PE within 3-6 months after a negative test);* Reducing the risk of fatal PE after testing to <0.1% (1 in 1,000);* Reducing the risk of fatal hemorrhage due to anticoagulation to <0.1% (1 in 1,000).The ACCP recommendations are in essence the "outputs" of the authors' own Bayesian risk model, into which they plugged in assumptions for true DVT prevalence, bleeding risk, risk for death from recurrent PE, etc., all obtained (wherever possible) from the rates of these events observed in previous clinical trials. Authors could not always assure themselves of meeting the above safety / surety standards, in which case they downgraded the recommendations' strength. These ACCP recommendations are for nonpregnant patients with a suspected first DVT of the lower extremity; the Chest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of a first leg DVT in pregnant women and the diagnosis of recurrent DVT will be reviewed soon.ACCP Recommendation: Risk-Stratify Patients for Likelihood of DVTRather than pursuing a standard approach for all patients with suspected DVT, risk-stratify patients as low, intermediate, or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authors advise (Grade 2B, suggestion based on moderate-strength evidence). While acknowledging its limitations, they cautiously endorse using the Wells score for this, which provides risk assessment as follows: Wells ScoreProb. of DVTLow5%Moderate17%High53%Testing For Patients with a LOW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figure)ACCP recommendations for testing of patients with a low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a first DVT of the leg advise checking either:* Moderately sensitive D-dimer (whole-blood or "latex semi-quantitative," sensitivity ~85%);* Highly sensitive D-dimer (ELISA-based or "quantitative latex or immunoturbidimetric," sensitivity ~95%);*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rather than whole-leg ultrasound).They suggest using D-dimer preferentially over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veins as the initial test (Grade 2B/2C).If D-dimer is negative in a patient with a low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no further testing is recommended (Grade 1B, strong recommendation based on moderate strength evidence).If D-dimer is positive in a patient with low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ACCP's recommendations are to check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rather than whole-leg ultrasound(Grade 2C) or venography (Grade 1B).If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is positive for DVT, treat for DVT without further testing (Grade 2C).Why the ACCP recommendation for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rather than whole-leg ultrasound for patients with low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Whole-leg ultrasound is more likely to identify an isolated calf-vein DVT, which in these patients has a low chance of propagating proximally and becoming a dangerous clot. Identifying and treating likely-harmless calf vein DVTs in these patients carries an excess risk of serious bleeding from anticoagulation, authors say.Testing For Patients with a MODERATE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figure)ACCP recommendations for testing of patients with a moderate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a first DVT of the leg advise checking either:* Highly sensitive D-dimer,*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or* Whole-leg ultrasound.ACCP suggests using highly-sensitive D-dimer over ultrasound as the initial test (Grade 2C), unless the patient has a comorbid condition that would likely elevate the D-dimer level (cancer,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older age, infection, pregnancy, recent trauma or surgery, inflammatory process, atrial fibrillation, and/or stroke), in which case ultrasound would be better as the first test.If a highly sensitive D-dimer is NEGATIVE in a patient with moderate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a first DVT of the leg, the ACCP recommendation is that no further testing be pursued (Grade 1B).If a highly sensitive D-dimer is POSITIVE in a patient with moderate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a first DVT of the leg, perform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or the whole-leg. (Grade 1B).If a first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is NEGATIVE, ACCP recommends one can either:* Repeat the compression ultrasound in one week. If it's negative, no further testing is needed. * Check a moderate/high sensitivity D-dimer. If the D-dimer is negative, no further testing is recommended. If the D-dimer is positive, recheck compression ultrasound in one week as above. If whole-leg ultrasound is chosen and is NEGATIVE, no further testing is recommended (no repeat ultrasound, D-dimer, or venography are advised, all Grade 1B).If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r whole-leg is POSITIVE for proximal DVT at any point, ACCP recommends treating for DVT without further testing.If whole-leg ultrasound is only positive for isolated distal (calf vein) DVT, ACCP suggests serial ultrasounds to ensure the DVT does not propagate proximally, rather than treating with anticoagulation (Grade 2C). This decision must be individualized: patients with significant symptoms, or who are averse to the hassle and anxiety of repeated ultrasound testing, may prefer anticoagulation over serial ultrasounds.Testing For Patients with a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figure)ACCP recommendations for testing of patients with a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a first DVT of the leg advise checking either:*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or* Whole-leg ultrasound.If any ultrasound test is positive at any point, ACCP guidelines advise to treat for DVT without further testing.For those with a negative whole-leg ultrasound for DVT, no further testing is suggested (Grade 2B).For those with a negative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one can either:* Repeat ultrasound in one week (either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or whole-leg ultrasound). If it is negative for DVT, no further testing is recommended.* Check a high-sensitivity D-dimer. If it is negative, no further testing is recommended. If the D-dimer is positive, repeat compression ultrasound in one week is recommended; if it is negative, no further testing is recommended.* Perform venography - which is no longer available at most centers. There is an insufficient body of evidence to conclude whether CT venography (which is widely available) is an adequate substitute for invasive venography.In patients with a 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 don't use D-dimer (even a high-sensitivity assay) as a stand-alone test to rule out DVT (Grade 1B).Testing For DVT When Risk-Stratification Isn't Done (figure)If risk stratification is not done, the ACCP recommendation is to check compression ultrasound of the proximal leg veins or whole-leg ultrasound, rather than D-dimer, as the initial test (Grade 2B). ACCP's recommended additional testing steps for patients not risk-stratified follow the pattern described in the figure, corresponding generally to the decision-making for patients at moderate-to-high pretest probability for DVT.Whenever ultrasound is impractical or the test result cannot be trusted (e.g., obesity or leg casting limit visualization), CT ven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 venography or direct thrombus imaging) should be considered.Bates SM et al. Diagnosis of DVT.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 9th ed: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Chest 2012;141:e351S-e418S.Related posts:* Initial Treatment of Acute 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 of the Leg (ACCP/Chest Guidelines) *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VT/PE in Pregnant Women (ACCP/Chest Guidelines)* 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s for acute PE and DVT (ACCP Guidelines)* Thrombolytics for acute pulmonary embolism (ACCP Guidelines)* ACCP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DVT/PE/VTE, 9th edition (Review)。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