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用药分析
拉米夫定对免疫受损HBsAg携带者HBV再激活预防和治疗
![拉米夫定对免疫受损HBsAg携带者HBV再激活预防和治疗](https://img.taocdn.com/s3/m/e39734d3524de518964b7d7b.png)
拉米夫定对免疫受损HBsAg携带者HBV再激活预防和治疗【摘要】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对免疫受损宿主HBV再激活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方法将HBsAg阳性免疫受损宿主分为两组:拉米夫定预防组和对照组;预防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化疗之前2~3周开始使用拉米夫定口服1次/d,进行预防性治疗,对照组在宿主出现HBV再激活表现时开始用相同剂量进行治疗,分别于拉米夫定治疗后或免疫抑制治疗开始后2周、4周、6周、12周、24周检测肝功、HBVM及HBV病毒定量。
结果拉米夫定预防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过程中或结束后,%出现HBV 再激活表现;对照组53%出现HBV再激活,拉米夫定治疗后%病毒转阴,肝功恢复正常,其中2例死于暴发性肝衰竭。
结论早期应用拉米夫定可有效预防及治疗免疫受损宿主HBV再激活。
【关键词】 HBV再激活拉米夫定 HBsAg携带者.【Abstract】 Objective To test the therapy and prevention effect of lamivudine on HBV reactivation in HBV carrier with immuno Randomly divided the patients into two group,one group had 20 patients and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2~3 weeks before cytotoxic therapy orimmuno-inhibitor control was not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until occurring HBV reaction during cytotoxic function level and serum HBV RNA level of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respectively at the end of 2w,4w,6w,12w and 24w after therapy with Lamivudine or beginning cytotoxic In lamivudine preventive therapy group,%(3/16)were protected from HBV reaction during cytotoxictherapy or immuno-inhibitor therapy,in control,53%occurred HBV reaction during or after cytotoxic therapy,patients with HBV reaction were treated with lamivudine and %appeared serum load decrease and liver function normal,only one patient died of liver Early usage of lamivudine could effectively protect HBV carriers againstchemotherapy-induced hepatic failure.【Key words】 HBV reaction lamivudine HBsAg carrier免疫受损宿主指患有免疫缺陷疾病或使用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药物的患者。
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乙肝再激活
![免疫抑制治疗引起的乙肝再激活](https://img.taocdn.com/s3/m/b46ff58a0c22590102029dbd.png)
• 低风险免疫抑制剂:指引起HBV再激活可能性在 1%以下的免疫抑制剂。
• 1、HBsAg(+)/抗HBc(+)或HBsAg(-)/抗HBc(+)患 者使用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 呤、甲氨蝶呤)
乙肝再激活的预防
• 高危:推荐高风险患者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来预防 HBV再激活,抗病毒治疗需至少维持至结束免疫抑 制剂治疗后6个月(对使用B淋巴细胞活性抑制剂 患者至少为12个月);
• 中危:建议对于中风险患者使用抗病毒预防治疗, 抗病毒治疗需至少维持至结束免疫抑制剂治疗后6 个月;
• 低危:不常规使用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 3、HBsAg(+)/抗HBc(+)或HBsAg(-)/抗HBc(+)患者使用酪氨酸激酶 抑制剂(如伊马替尼、尼罗替尼)
• 4、HBsAg(+)/抗HBc(+)患者使用≥4周的低剂量激素(泼尼松 <10mg/d或相当剂量激素)
• 5、HBsAg(-)/抗HBc(+)患者使用≥4周的中等剂量激素(泼尼松 10~20mg/d或相当剂量激素)、或高剂量激素(泼尼松>20mg/d或相 当剂量激素)
• 免疫抑制治疗引起HBVr可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免疫抑制阶段,因免疫抑制治疗引起 宿主免疫下调,引起HBV病毒复制增加,该阶段 可表现为: 1.HBsAg(+) 且HBV DNA(+)→HBV DNA↑; 2.HBsAg(+) 且HBV DNA(-) →HBV DNA(+); 3.HBsAg(-) 且anti-HBc(+) →HBsAg(+) 或HBV DNA(+)而HBsAg(-)。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后致HBV再激活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后致HBV再激活](https://img.taocdn.com/s3/m/a3b3ca5de518964bcf847c67.png)
另外,慢性HBV携带者多数处于免疫耐受期,缺乏疗效 肯定的治疗药物,故哲不主张治疗,可定期随访观察。若其
肝组织学检查显示Knodell HAI≥4或炎症活动度≥G2则需 行抗病毒治疗。无论慢性HBV携带者还是非活动性HB目^g
‘山东大学医学腕在读硕士研究生
126
万方数据
幽壅匡堑!塑!生笙!!鲞筮堑塑
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o
并且诱导平滑肌细胞摄亡,增加搪环中早期细胞的数量。
(收穑日期:200%06.12)
127
万方数据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接受免疫抑制剂后致HBV再激活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刘友德, 刘金霞, 王磊 济南市传染病医院,山东济南,250021 山东医药 SHANDONG MEDICAL JOURNAL 2007,47(26)
7
肝炎(中度)诊断明确。环孢素^可造成肝脏损害,但该患 者肝功特点(GGT正常)不支持药物性肝炎。该患者有血液
透析和输全血史,有感染HCV的可能。但抗HCV和HCV.
指标正常,HBsAg、抗HBe、抗HBc仍阳性。于2005年2月行
肾移植手术,术后恢复顺利,肾功能复常。术后常规服用抗 排异药骁悉、普乐可复(FK-506)和强的橙。2005年6月将 普乐可复换为环孢素A,并继续服用强的松、骁悉。术后多 次复查肝功能均正常。人院前15 d无明显诱因感觉乏力,1
地塞米松2.5 lag和庆大霉素2舶l,瞳孔后粘连者予复方托 品酰胺眼水活动瞳孔,角膜内皮水肿明显者予三联眼液 (50%葡萄糖+地塞米松+氯霉素眼液)滴跟。在此基础上。 观察组继续口服氟伐他汀钠1个月,剂量同前。术后1个月 观察两组血脂、视力变化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应用SPSSII.5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https://img.taocdn.com/s3/m/e3be2e9b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0.png)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第6页
对于中、高危患者, 须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并连续到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束后最少6个月(对使用B细胞活性抑制剂患者最少12个月), 低危患者不提议接收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第7页
抗病毒治疗时机
应尽早给予抗病毒治疗, 最少在开启治疗同时给予抗病毒治疗若已接收抗病毒治疗, 应继续抗病毒治疗。
预期抗病毒疗程>12个月
是
否
高效、低耐药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品
基线HBV-DNA<IU/ml
否
是
核苷酸类抗病毒药品
基线HBV-DNA》IU/ml
是
否
提议由肝病科医生决定停用抗病毒药时间
免疫治疗结束后继续抗病毒最少6-12个月
抗病毒治疗结束后监测最少12个月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第11页
总结
第13页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第5页
低风险免疫抑制剂:指导起HBV再激活可能性在1%以下免疫抑制剂。 1、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使用传统免疫抑制剂(如硫唑嘌呤、6-巯基嘌呤、甲氨蝶呤) 2、 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使用关节内糖皮质激素 3、 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口服任何剂量糖皮质激素时间≤1周 4. 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使用≥4周低剂量激素(泼尼松<10mg/d或相当剂量激素)
差
好
严密监测, 一旦HBV-DNA水平可测, 即马上给予抗病毒治疗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
第8页
风湿病免疫抑制剂治疗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观察
![风湿病免疫抑制剂治疗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cde21e0fde80d4d8d15a4fba.png)
【 Ab s t r a c t 】Ob j e c t i v e T o i n v e s t i g a t e t h e He p a t i t i s B V i r u s ( HB V)r e a c t i v a t i o n i n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m mu n 0 s u p p r e s s i v e
e d i n t o t h r e e g r o u p s :i n HB V a c t i v e g r o u p p a t i e n t s r e c e i v e d 1 0 0 mg o f l a mi v u d i n e o n c e d a i l y o n e we e k b e f o r e t h e y we r e t r e a t e d wi t h i mmu n o s u p p r e s s i v e; i n HBV i n a c t i v e g r o u p p a t i e n t s w e r e t r e a t e d wi t h i mmu n o s u p p r e s s i v e b u t wi t h o u t a n t i v i r a l d r u g a t ir f s t , t h e p a t i e n t s wh o s e HB V— DNA b e c o me p o s i t i v e d u r i n g t h e t r e a t me n t a b o v e wo u l d r e c e i v e d l O 0 mg o f l a mi v u d i n e o n c e d a i l y o n e we e k; i n a l wa y s e x p o s u r e g r o u p p a t i e n t s wo u l d r e c e i v e d l O O mg o f l a mi v u d i n e o n c e d a i l y o n e we e k, i f HBs Ag o r HB V— DNA b e c o me p o s i t i v e d u r i n g t h e t r e a t me n t .Re s u l t s I n HB V a c t i v e g r o u p HBV- DNA
风湿病患者发生传统免疫抑制剂相关乙肝病毒再激活的认识
![风湿病患者发生传统免疫抑制剂相关乙肝病毒再激活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e12e9cabf78a6529657d5373.png)
Journal of China-Jap a n Friendship Hospital ,2019 Oct ,Vol.33 ,No.5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2019 年第 33 卷第 5 期303风湿病患者发生传统免疫抑制剂相关乙肝病毒再激活的认识何林蓉,葛勇鹏,李嗣钊,王国春,卢昕**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何林蓉(1988-),女,住院医师,医学博士。
收稿日期:2019-03-18修回日期:2019-07-03(中E)友好医院风湿免疫科,北京 100029)中图分类号R512.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025(2019)05-0303-03doi : 10.3969/j.issn. 1001-0025.2019.05.012我国是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髙流行区,一般人群乙肝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 ,HBsAg)携带率为7.18%1'1,风湿病患者中有相当一部分同 时合并慢性HBV 感染,一项研究显示门诊类风湿关节炎患者HBsAg 携带率高达11.2%叫目前没有完全清除HBV 的方法,慢性HBV 感染者及既往暴露者在接受免疫抑制 治疗后均有乙肝病毒再激活(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HBR ) 的风险。
根据2015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HBR 被定义为HBV DNA 升高MZIogmIU/ml ,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由阴性转为阳性且M100IU/ml,缺乏基线HBVDNA 者HBV DNAM20000IU/ml 。
慢性HBV 感染者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肿瘤化疗的过程中HBR 发生率高达20%~50%'» ,HBR 可发生在治疗的不同时段,短则2周内,长则可到停药后1年,轻者无症状,重者出现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叫风湿病患者多需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HBR是风湿科医生需要关注的问题。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PPT课件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防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71812c1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b.png)
06
总结与展望
当前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缺乏长期临床数据
目前关于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研究主要基于短期观察, 缺乏长期随访数据来评估其长期影响。
治疗方案标准化不足
目前对于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治疗方案尚未标准化, 不同的医疗机构可能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影响治疗效果的评估。
预防措施不够完善
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 再激活的防治
• 引言 • 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机制 • 乙肝病毒再激活的预防 • 乙肝病毒再激活的治疗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乙肝病毒再激活是指在免疫抑制 治疗过程中,乙肝病毒被重新激 活并导致病情恶化或复发。
02
随着免疫抑制治疗在临床上的广 泛应用,乙肝病毒再激活已成为 一个重要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 防治措施。
现有的预防措施主要集中在治疗过程中的监测和管理,对于如何有效 预防乙肝病毒再激活尚未形成共识。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加强长期临床研究
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未来需要开展更多长期临床研究,以更全 面地了解免疫抑制治疗中乙肝病毒再激活 的长期影响。
针对现有的治疗局限,未来需要探索更有 效的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的 生存率。
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采用肝移植 手术,恢复肝脏功能。
05
病例分享与讨论
典型病例介绍
患者情况
患者是一位中年男性,因患有恶 性肿瘤接受了免疫抑制治疗。在 接受治疗前,他曾感染过乙肝病 毒,但肝功能正常且未进行抗病
毒治疗。
治疗方案
患者接受了化疗和免疫抑制药物 治疗,期间未进行有效的乙肝病
毒抑制和免疫调节。
04
免疫抑制人群的HBVHCV再激活
![免疫抑制人群的HBVHCV再激活](https://img.taocdn.com/s3/m/b1831c18c281e53a5802ffdd.png)
免疫抑制人群的HBV/HCV再激活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感染病专科医院王小红一、免疫抑制人群的HBV再激活HBV再激活是HBV感染个体进行肿瘤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时发生的公认的并发症,以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增高为指征。
据报道HBV再激活在进行免疫抑制或肿瘤化疗患者中发生率为20-50%。
淋巴瘤患者慢性HBV感染发生率为26%,在化疗期间,其中47%发生HBV再激活。
一项研究中,发现78/626(12%)肿瘤患者HBsAg阳性,化疗过程中,44%发生ALT水平升高,其中44%归因于为HBV再激活。
使用含糖皮质激素或利妥昔单抗的化疗方案时HBV再激活较常见,此外,在HBsAg阳性患者,肝癌动脉内化疗栓塞、类风湿关节炎或炎症性小肠炎的英夫利昔单抗和抗TNF治疗后均见有HBV再激活的报道。
在一项涉及138例伴HBV携带并行化疗的肿瘤患者研究中,多变量分析揭示化疗前HBVDNA水平可测、类固醇使用、淋巴瘤和乳腺癌是HBV再激活的重要预测因素。
此外,男性、较年轻者及HBeAg阳性也易发生HBV再激活。
某些情况下,肝炎突发是无症状的,但也观察到黄疸突发、肝失代偿及死亡。
HBV感染流行率高的区域,化疗广泛应用的区域,化疗中HBV再激活及严重肝病可能成为严重且常见的问题。
因此,及时识别和治疗HBV再激活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HBV感染高危人群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启动前,应进行HBV筛查,包括HBV标志物及HBV DNA。
高危人群包括高流行区出生患者、同性恋男性、现症静脉吸毒者、血透患者、HIV感染者、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员及性接触者。
两项临床对照研究显示LAM预防性治疗可降低HBV再激活发生率、相关肝炎突发的严重性及死亡率。
现已明确通过抗病毒治疗可预防HBV再激活。
指南均推荐乙肝携带者(无论基线HBV DNA水平如何)在肿瘤化疗或有限疗程的免疫抑制治疗时应予以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之后维持6个月。
有报道化疗前高HBV DNA 水平的患者在LAM撤退后病毒复发,因此,HBsAg阳性患者伴血清HBV DNA >2000 IU/mL,在细胞毒性化疗前应持续抗病毒治疗直至达到慢乙肝的治疗终点。
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再激活与预防
![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再激活与预防](https://img.taocdn.com/s3/m/1605a41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d9.png)
肝脏2021年9月第26卷第9期·综 述·免疫抑制治疗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再激活与预防贲屹然 陈国林 作者单位:150001 黑龙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通信作者:陈国林,Email:guolinchen@126.com 【摘要】 随着越来越多免疫抑制剂和细胞毒性化学疗法的临床应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再激活已成为一个严峻问题。
HBV再激活可导致患者相关的免疫抑制治疗延迟,造成不良的后果。
许多证据表明,如果对患者进行筛查以确定他们的HBV活化风险并在开始免疫抑制治疗之前进行预防性治疗,则可以管理和预防HBV再激活。
在本文中,我们讨论了影响HBV激活的风险因素,并概述了预防HBV激活的策略,希望日后给予患者更合理的建议。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免疫抑制;预防 据WTO估计,世界上约有20亿人接触过HBV,感染HBV的人数为2.57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5%[1]。
我国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普通人群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为7.18%[2]。
HBV再激活是已治愈或慢性HBV感染患者血清中HBVDNA的再出现或升高,通常发生在免疫抑制状态或免疫抑制疗法背景下的多种临床环境中。
当没有进行适当地筛查、诊断和管理,失去针对HBV的免疫控制后,HBV会出现再次激活,引起急性肝炎,甚至发展成肝衰竭或者死亡。
一、HBV感染HBV感染有多种临床表现形式,主要取决于HBV复制与机体免疫控制之间的平衡。
表现为急性过程时,通常代表患者免疫功能良好。
从急性乙型肝炎中康复的患者变为HBsAg阴性,甚至有些还会出现乙肝表面抗体(抗 HBs)阳性,使得机体受到保护,以防HBV再感染。
而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则通常表现为慢性过程。
cccDNA在肝细胞内的持续存在导致HBV感染慢性化,也是慢性乙型肝炎(CHB)停药后容易复发的主要原因[3],当由于任何原因导致免疫抑制时,免疫介导下对HBV复制的控制就会消失,并可能导致HBV的再激活。
免疫抑制剂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分析
![免疫抑制剂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029d516fad6195f312ba6ef.png)
用抗病毒药物 , 抗病毒药物 的使用可 以降低病毒再激活 的风 险。 [ 关键词 ] 免疫抑 制 ; 乙型肝炎病毒 : 再激 活
Cl ia n lsso p t i iu HBV)r a t ai nc u e i c la ay i fHe ai sB vr s( n t e ci t a sdbyi v o mmu o u p esv h r p n s p rsiet ea y
患者的临床资料 , 并分 析其免疫抑制 剂类 型、 肝脏损害程度及抗病毒治疗情况 。结 果
激活 1 (7 O ) 发 生重 症肝 炎 6例 (3 O ) 7例 3 .% , 1. % 。接 受 拉米 夫定 预 防性 抗病 毒 治疗 的 患者 有
8 % HB N 0 V D A下 降 , 乙肝再激活后再行抗病毒治疗 的 7例 患者 中, 2例死 于肝衰竭 。未 作抗病 毒
l床 内科杂志 2 1 缶 00年 8 月第 2 7卷第 8 期
JCi It nMe u ut 0 ' O l n r dA gs 2 1 V l , o8 n e N .
・
5 3l・
・
论著 ・
免疫 抑 制 剂 致 乙肝病 毒 再 激 活 的临床 分 析
谭竞 魏锦 邹兴 立
治疗 的患者 中有 1 (7 6 ) 0例 4 .% 乙肝病毒再激 活。结论
所有需 要使用免疫 抑制剂 的患者在用 药
前需要进行常规的 HB V筛查 , 对存 在 H V感染 的患者需要考虑到 H V再激活 。使用 强烈 的免疫 B B 抑制剂 、 糖皮质激素 以及低龄 、 男性患者容易发生 乙肝再激活 。对具有高危 因素 的患者需要及 时使
id Reut 1 3 . % ) p t ns d v lp d HB e ciain A n h m。 e. sl s 7( 7 0 ai t e eo e V rat t . mo g te 6(1 . % )h d sv r e v o 30 a e ee
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
![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https://img.taocdn.com/s3/m/99bc4894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3.png)
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随着糖皮质激素应用越来越广泛,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已经成为治疗过程中需要不断面临的问题。
应重视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危险因素:HBV DNA复制、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和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根据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掌握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危险分层,并及时采取治疗措施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可以最大程度避免糖皮质激素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导致的肝功能损伤。
病例介绍患者年龄:56岁患者性别:女乏力、纳差、尿黄1个月,巩膜黄染5天来诊。
患者HBsAg阳性史40余年,无乙肝家族史,无饮酒史,每年单位体检肝功能正常,HBsAg、 HBeAB、 HBcAB阳性,HBV-DNA阴性。
3个月前出现鼻、牙龈出血,双上肢皮肤瘀斑。
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血小板12×10*9/L,血红蛋白、红细胞正常;PAIg、PAC3阳性。
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予血小板、丙种球蛋白输注及泼尼松60mg/d口服,3周后鼻、牙龈出血及皮肤瘀斑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一直服用泼尼松10mg/d口服维持。
近1个月来患者无明显诱因下出现乏力、纳差、尿黄,未进行治疗。
近5天尿色明显发黄,巩膜出现黄染,本院门诊肝功能:丙氨酸转氨酶825.23 U/L,天冬氨酸转氨酶753.47U/L,谷氨酰转肽酶82.65 U/L,总胆红素62.32 mmol/L,白蛋白32.63/L。
HBsAg、HBeAB、HBcAB阳性,HBV-DNA 7.56×10*7 拷贝/mL。
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标记物阴性。
电解质肾功能、血氨正常,免疫球蛋白正常自身抗体阴性。
临床诊断: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相关知识点【1】HBV再激活慢性HBV感染者或乙型肝炎康复者HBV DNA较基线升高≥100倍,或基线HBV 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
【2】HBV再激活的病毒血清学危险因素与HBV再激活相关的病毒血清学风险因素为HBV DNA、HBsAg 和乙肝核心抗体(HBcAb)。
生物制剂治疗所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
![生物制剂治疗所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887f70c0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be.png)
作者单位:550001贵阳市贵州医科大学(李杨洲);附属医院感染病科(陆爽)第一作者:李杨洲,女,27岁,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肝纤维化的防治研究㊂E-mail:869735077@通讯作者:陆爽,E-mail:Lushuang73@ ㊃综述㊃生物制剂治疗所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李杨洲综述,陆爽审校㊀㊀ʌ摘要ɔ㊀目的㊀随着生物制剂在临床逐步广泛的应用,由此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越来越受关注㊂HBV再激活的患者可发生肝衰竭,甚至导致死亡㊂对有HBV再激活发生风险的人群进行筛查㊁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和监测,已经成为各大指南的共识㊂本文就在应用生物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发生风险分层㊁发生机制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药物应用等作一综述㊂㊀㊀ʌ关键词ɔ㊀乙型肝炎病毒;生物制剂;再激活㊀㊀DOI:10.3969/j.issn.1672-5069.2023.02.037㊀㊀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during biologics therapy㊀Li Yangzhou,Lu Shuang.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Affiliated Hospital,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iyang550001,Guizhou Province,China㊀㊀ʌAbstractɔ㊀Objective㊀With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biologics,the hepatitis B virus(HBV)reactivation have been increasingly become a problem.The patients with HBV reactivation may suffer from liver failure,which might lead to death.The screening,prophylactic antiviral therapy and surveillance for the patients at a risk of HBV reactivation have become the consensus of major related guidelines.In this article,we reviewed the population risk stratification,mechanism by which the HBV reactivated, and the prophylactic antiviral agents.㊀㊀ʌKey wordsɔ㊀Hepatitis B virus;Biologics;Reactivation㊀㊀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个全球公共卫生问题㊂有超过20亿人感染过HBV,而慢性感染者超过2.92亿人[1]㊂根据现有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即使长期抗病毒治疗仍无法有效彻底清除HBV[2]㊂研究表明[3],由于HBV 共价闭合环状DNA(covalently closed circular DNA,cccDNA)在受感染的肝细胞核中持续存在,即使急性或慢性感染患者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停用抗HBV药物后病毒仍有再激活的风险㊂即使急性或慢性感染患者经治疗后完全康复,停用抗HBV药物后病毒仍有再激活的风险㊂近年来发现,HBV携带者和HBV既往感染者,当使用皮质类固醇㊁免疫抑制剂或抗肿瘤化疗等免疫抑制治疗时可引起HBV再激活㊂随着生物制剂领域的创新和快速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许多肿瘤和非肿瘤疾病的治疗方案㊂因此,通过免疫抑制引起HBV再激活不仅仅与肿瘤疾病相关,更需要关注风湿性疾病㊁血液疾病㊁皮肤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4]㊂而与传统的细胞毒性化疗药物相比,抗CD20单克隆抗体这类清除B淋巴细胞能力强的生物制剂诱导HBV再激活的风险更高㊂因此,筛查需要使用生物制剂的患者的HBV感染的证据是非常重要的㊂本文就可能引起HBV再激活的生物制剂进行风险水平分层㊁阐述其发生机制,以及如何使用预防性抗病毒药物㊁治疗的疗程进行综述㊂1㊀HBV再激活的概念2018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5]和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6]均提出HBV再激活定义为:HBsAg 阳性/抗-HBc阳性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 HBV DNA较基线升高ȡ2lgIU/mL;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化疗或免疫抑制治疗后HBsAg转为阳性㊂而AASLD 更为详细的提出HBsAg阳性/抗-HBc阳性的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学治疗时,基线未检测到血清HBV DNA的情况下出现HBV DNA>3lgIU/mL;无基线数据情况下检测到HBV DNA>4lgIU/mL;HBsAg阴性㊁HBV DNA低于检测基线水平者中再次检测到HBV DNA,同时排除其他感染,如巨细胞病毒㊁EB病毒或其他嗜肝病毒等㊂国内外学者认为,大多数的HBV再激活是在免疫抑制的情况下诱发的[7,8]㊂在免疫抑制治疗后,HBV复制可能突然增加,尽管在这个阶段临床仍无症状㊂HBV再激活的时间取决于宿主状态㊁疾病进展和免疫抑制治疗的类型㊂HBV再激活可能发生在药物开始使用2周内或停药后一年内,甚至是更长的时间㊂大部分患者在进行抗HBV治疗或停止免疫抑制治疗后,许多患者仅出现短暂的血清HBV DNA升高,伴或不伴ALT升高,而有些患者可能出现肝炎,甚至出现肝衰竭或死亡[9]㊂炎症细胞因子(TNF-α㊁IL-1㊁IL-6㊁IL-17㊁IL-12㊁IL-23等)㊁细胞表面分子(CD20㊁CD80/86等)及其介导的信号通路(MAPKs㊁PI3K㊁NF-κB㊁JAK/STAT等)参与免疫细胞功能紊乱和自身免疫疾病的病理进程㊂以细胞因子㊁受体和信号分子为治疗靶点的靶向生物制剂,近年来获得较快的发展㊂一般情况下,有10%或更高风险发生HBV再激活的患者被认为是高风险,1%至10%为中风险,低于1%为低风险[10]㊂而HBV基线状态和使用的生物制剂类型都决定了HBV再激活的风险㊂对于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HBV再激活的风险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中到高的,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HBsAg阳性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时应考虑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㊂2㊀接受生物制剂治疗者的HBV再激活生物制剂通过阻断关键炎症细胞因子或细胞表面分子而发挥治疗作用,如靶向IL-1㊁IL-6和TNF-α抑制剂,抗CD20单克隆抗体㊁BAFF抑制剂㊁T细胞活化抑制剂等㊂2.1HBsAg阳性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后HBV再激活㊀TNF -α是宿主防御多种细胞内病原体的促炎因子,通过刺激HBV特异性细胞毒CD8+T细胞反应,抑制HBV复制,并且可激活肝细胞内HBV cccDNA降解相关的内源性抗病毒途径,促进HBV根除[11]㊂而TNF-α抑制剂广泛应用于风湿性疾病和皮肤病的治疗,如类风湿性关节炎㊁强直性脊柱炎㊁银屑病等㊂HBV再激活可能是由于TNF-α的直接缺乏导致的,或间接通过T细胞活化的减少而发生的,目前确切的机制仍不清楚[12]㊂TNF-α抑制剂包括英夫利昔单抗㊁阿达木单抗和依那西普等,在HBsAg阳性患者中导致HBV再激活的风险很高(15.4%)[13]㊂利妥昔单抗(rituximab)㊁奥法妥木单抗(ofatumumab)㊁奥瑞珠单抗(ocrelizumab)是一种靶向B细胞的人鼠嵌合型抗CD20单克隆抗体,通过补体依赖性细胞毒性和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诱导B细胞凋亡㊂利妥昔单抗诱导HBV再激活的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清楚,在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HBsAg阳性患者中,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后HBV再激活率高达28.5%[14]㊂此外,据报道[15],由于免疫恢复延迟,在最后一次使用利妥昔单抗后的12个月出现了HBV再激活的病例㊂因此,在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治疗结束后,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应至少持续12个月[5]㊂贝拉西普(belatacept)和阿巴西普(abatacept)结构上只有2个氨基酸不同,它们通过与抗原呈递细胞上的CD80/CD86结合来阻断共刺激信号,从而抑制T细胞活化[16,17]㊂在一个回顾性病例分析中[18],4例HBsAg阳性患者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后仍保持临床稳定,而另外4例未接受预防治疗的患者出现了HBV再激活㊂考虑到它们的作用机制,这些生物制剂可能具有中等到高的HBV再激活率㊂乌司奴单抗(ustekinumab)是一种IgG1单克隆抗体,靶向作用于IL-12/IL-23的p40亚基,抑制IL-12/IL-23与T细胞㊁NK 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表面受体结合㊂苏金单抗(secukinumab)是抗IL-17A受体单克隆抗体,可阻断多种免疫细胞(包括T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的IL-17途径[19]㊂IL-17与肝脏疾病㊁肝功能损伤㊁肝纤维化等关系密切,IL-17的表达与肝损伤的严重程度和炎症的进展呈正相关㊂在一项关于抗-HBs阳性患者未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条件下接受生物制剂治疗的报告中,7例接受乌司奴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2例(28.6%)出现HBV再激活[20],而25例接受苏金单抗治疗的患者中有6例(24.0%)出现HBV再激活[21]㊂总的来说,抗IL-23/IL-17药物是引起HBV再激活的高风险药物㊂阿那白滞素(anakinra)㊁卡那单抗(canakinumab)和Rilonacept是重组IL-1受体拮抗剂㊂IL-1在多种组织和器官中均有表达,是由炎症刺激引起的,并介导炎症和免疫反应[22]㊂托珠单抗(tocilizumab)是IL-6受体抑制剂㊂IL-6是一种多效性促炎细胞因子,被称为B细胞刺激因子-2,它在B细胞最终分化为免疫球蛋白分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参与了多种生理过程[23]㊂关于用白细胞介素抑制剂治疗的患者HBV再激活的资料很少,但是基于目前的临床研究[24],白细胞介素抑制剂引起HBV再激活的风险可能为中等㊂免疫检查点(immune checkpoint)抑制剂在恢复恶性肿瘤患者的T细胞功能方面有明显的有效性㊂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1,PD-1)/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和细胞毒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 lymphocyte-associated antigen-4,CTLA-4)抑制剂抑制免疫应答并恢复受抑制的效应T细胞[25],这种机制有可能增加肝脏内特异性抗HBV活性㊂Gane和他的团队[26]发表了一项初步研究提供了关于Nivolumab(一种PD-1/PD-L1抑制剂)治疗后HBV DNA下降的数据,Nivolumab可能促进HBV 特异性免疫应答的恢复㊂因此,这类药物促进HBV再激活的风险是未知的,但被认为可能是低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对慢性HBV感染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㊂常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按其作用靶点的不同分为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ruton tyrosine kinase,BTK)抑制剂㊁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抑制剂㊁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㊀receptor,VEGFR)抑制剂㊁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抑制剂以及BCR/ABL激酶抑制剂㊂迄今为止很少有文献报道说明这类药物导致的HBV再激活风险,但考虑到它们的作用机制,在获得进一步数据之前,仍然认为这些药物是具有中等风险的[27,28]㊂Janus相关激酶(JAK)靶向小分子抑制剂问题:许多促炎症细胞因子信号通过不同途径,激活JAK/STAT信号通路,进一步介导下游信号,与自身免疫疾病细胞增殖㊁活化㊁抗体和细胞因子产生等病理过程㊂特异性抑制JAK/STAT信号通路,阻断细胞因子的级联放大作用,从而改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理和临床表现㊂JAK抑制剂(tofacitinib㊁baricitinib㊁ruxolitinib)通过抑制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的信号转导,进而抑制免疫细胞功能,包括T细胞㊁B细胞㊁巨噬细胞㊁树突细胞等㊂有文献报道,Ruxolitinib能抑制JAK1和JAK2,用于治疗骨髓纤维化,在治疗抗-HBs阳性患者时可能导致HBV再激活[29]㊂2.2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生物制剂治疗后的HBV再激活㊀尽管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的HBV再激活风险低于HBsAg阳性患者,但某些类别的生物制剂的风险仍然相当大,也有相关的引起HBV再激活后导致死亡的病例报道[30]如利妥昔单抗,被认为有高风险的HBV再激活率,建议HBV感染的患者开始使用抗CD20药物时应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㊂HBV再激活低风险的患者应每1~3个月进行一次监测,对于中等风险的患者,应根据个体化开始监测或开始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平衡治疗风险和再激活风险㊂TNF-α抑制剂:根据对病例报告的系统回顾和分析,在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的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中HBV再激活率是低的,约有5%(9/168)的患者出现了HBV再激活[31]㊂而美国的一项队列研究[32](5178例)中,在没有接受预防性抗HBV治疗的同时,接受TNF-α抑制剂治疗没有一例患者出现HBV再激活㊂B细胞耗竭剂: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抗CD20药物治疗后HBV再激活是高风险的,应预防性抗病毒治疗㊂一项前瞻性研究显示[15],在63例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中,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但未预防性抗HBV治疗,HBV再激活率为41.5%㊂值得关注的是,HBV再激活发生在利妥昔单抗治疗开始后的中位数23周,在HBsAg阴性和抗-HBc阳性的患者中,基线检测不到的抗-HBs是HBV再激活的重要危险因素㊂因此,在抗-CD20治疗结束后,预防性抗病毒治疗也应至少持续12个月㊂其他生物制剂:目前,在HBsAg阴性/抗-HBc 阳性的人群中使用生物制剂后HBV再激活的风险是不确定的,因为除了TNF-α抑制剂和B细胞靶向的药物外,关于用生物制剂治疗的患者中HBV再激活的报道很少,HBV再激活的风险有待进一步研究㊂3㊀HBV再激活的筛查㊁管理和预防所有接受化疗的患者在开始使用生物制剂前都应进行HBsAg㊁抗HBc和HBV DNA的筛查㊂尽管目前还没有基于抗-HBs滴度的分层管理的建议,但是检测抗-HBs的滴度也是有益的,因为低滴度的抗-HBs也有很高的HBV再激活的风险,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强烈建议抗-HBs阴性患者接种乙肝疫苗,以确保获得抗-HBs应答[5]㊂如前所述,HBV再激活的管理和预防因病毒学特征和所用的生物制剂而异㊂所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HBsAg阳性的高/中度风险患者应在生物治疗前开始抗HBV治疗㊂对于HBsAg阴性/抗-HBc阳性的患者,预防性抗HBV治疗对于高风险患者是必要的,对于低风险患者和大多数中度风险患者,建议每1至3个月监测一次HBsAg㊁HBV DNA和ALT水平,如果出现HBV再激活征象时按需进行治疗㊂核苷(酸)类似物(nucleos(t)ide analogues,NAs)拉米夫定最初用于治疗HBsAg阳性的癌症患者的HBV再激活,然而,由于它的效力较低,病毒耐药率较高,HBV再激活导致病毒学突破和治疗中断的病例已有报道[33]㊂因此,具有更高的耐药基因遗传屏障,强效的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entecavir, ETV)㊁富马酸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和富马酸丙酚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 tablets,TAF),被推荐为预防HBV再激活的首选NAs㊂而TAF具有更高的血浆稳定性,以及具有骨髓和肾脏安全性,被考虑长期应用[34]㊂预防性抗HBV治疗应在生物制剂治疗前开始,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持续,并在停止治疗后至少持续6个月㊂但是,在停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后,治疗至少需要持续12个月㊂4㊀总结在开始使用生物制剂前都应进行HBsAg㊁抗-HBc和HBV DNA检测㊂所有HBsAg阳性患者如果开始生物治制剂治疗,除了那些诱导HBV再激活非常低风险的药物,其他的都应预防性使用NAs如:ETV,TDF或TAF㊂如果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开始使用抗CD20单克隆抗体等诱导HBV再激活的高危风险的生物制剂,则应服用NAs㊂对于中等风险的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需要个体化评估生物制剂的使用时间及服用NAs的风险性,而低风险患者可以定期监测㊂预防性抗HBV治疗的持续时间是从生物制剂开始到停药后至少6个月(抗CD20单克隆抗体类药物至少12个月)㊂对于多种生物制剂,尤其是较新的或较少使用的药物,则需更谨慎地评估HBV再激活的风险㊂由于以免疫疗法为主的生物制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由此带来的医疗问题也越来越多㊂需要临床医生甄别利害,合理选择治疗方案,以减少病毒激活引起的新的问题㊂ʌ参考文献ɔ[1]Revill PA,Chisari FV,Block JM,et al.A global scientific strat-egy to cure hepatitis 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9,4(7): 545-558.[2]Lok AS,Zoulim F,Dusheiko G,et al.Hepatitis B cure:From dis-covery to regulatory approval.Hepatology,2017,66(4): 1296-1313.[3]B Werle-Lapostolle,Bowden S,Locarnini S,et al.Persistence ofcccDNA during the 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and decline during adefovir dipivoxil therapy.Gastroenterology,2004,126(7): 1750-1758.[4]Hwang JP,Lok AS.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hepatitis B whorequire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4,11(4):209-219.[5]Terrault NA,Lok ASF,McMahon BJ,et al.Update on prevention,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AASLD2018hepa-titis B guidance.Hepatology,2018,67(4):1560-1599. [6]王贵强,段钟平,王福生,等.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年版).实用肝脏病杂志,2020,22(1):9-32.[7]Pauly MP,Tucker LY,Szpakowski JL,et al.Incidence ofhepatitisB virus reactivation and hepatotoxicity in patients receiving long-term treatment with tumor necrosis factor antagonists.Clin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8,16(12):1964-1973.[8]MM Mücke,Backus L I,VT Mücke,et al.Hepatitis B virus reacti-vation during direct-acting antiviral therapy for hepatitis C: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cet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3(3):172-180.[9]Yu S,Jianqin H,Wei W,et al.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nucleos(t)ide analogues in the treatment of HBV-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 meta-analysis.Ann Hepatol,2013,12(3): 364-372.[10]Garg H,Sarin SK,Kumar M,et al.Tenofovir improves the outcomein patients with spontaneous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 presenting as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epatology,2011,53(3):774 -780.[11]Lucifora J,Xia Y,Reisinger F,et al.Specific and nonhepatotoxicdegradation of nuclear hepatitis B virus cccDNA.Science,2014, 343(6176):1221-1228.[12]Guidotti LG,Ishikawa T,Hobbs MV,et al.Intracellularinactivation of the hepatitis B virus by cytotoxic T lym-phocytes.Immunity,1996,4(1):25-36.[13]Cantini F,Boccia S,Goletti D,et al.HBVreactivation in patientstreated with 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agents for rheumatic and dermatologic donditions: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Int J Rheumatol,2014,2014:926836. [14]Evens AM,Jovanovic BD,Su YC,et al.Rituximab-associatedhepatitis B virus(HBV)reactivation in lymphoproliferative diseases:meta-analysis and examination of FDA safety reports.Ann Oncol,2011,22(5):1170-1180.[15]Seto WK,Chan T,Hwang YY,et al.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patients with previous hepatitis B virus exposure undergoing rituximab-containing chemotherapy for lymphoma:a prospective study.J Clin Oncol,2014,32(33):3736-3743. [16]Vincenti F,Rostaing L,Grinyo J,et al.Belatacept andlong-termoutcomes in kidney transplantation REPLY.N Engl J Med,2016, 374:333-343.[17]Blair HA,Deeks ED.Abatacept:A review in rheumatoid arthritis.Drugs,2017,77(11):1221-1233.[18]Kim PS,Ho GY,Prete PE,et al.Safety and efficacy of abataceptin eight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patitis B.Ar-thritis Care Res(Hoboken),2012,64(8):1265-1268. [19]Puig L.Paradoxical reactions:anti-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a-gents,ustekinumab,secukinumab,ixekizumab,and others.Curr Probl Dermatol,2018,53:49-63.[20]Chiu HY,Chen CH,Wu MS,et al.The safety profile of usteki-numab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nd concurrent hep-atitis B or C.Br J Dermatol,2013,169(6):1295-1303. [21]Chiu HY,Hui CY,Huang YH,et al.Safetyprofile of secukinumabin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soriasis and concurrent hepatitis B or C:A multicentric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Acta Derm Venereol, 2018,98(9):829-834.[22]Palomo J,Dietrich D,Martin P,et al.The interleukin(IL)-1cy-tokine family-Balance between agonists and antagonists in inflam-matory diseases.Cytokine,2015,76(1):25-37. [23]Hunter CA,Jones SA.IL-6as a keystone cytokine in health anddisease.Nat Immunol,2015,16(5):448-457.[24]Nakamura J,Nagashima T,Nagatani K,et al.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rheumatoid arthritis patients treated with biological 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Int J Rheum Dis,2016,19(5):470-475.[25]Fisicaro P,Valdatta C,Massari M,et binedblockade ofprogrammed death-1and activation of CD137increase responses of human liver T cells against HBV,But Not HCV.Gastroenterology, 2012,143(6):1576-1585.[26]Gane E,Verdon DJ,Brooks AE,et al.Anti-PD-1blockade withnivolumab with and without therapeutic vaccination for virally sup-pressed chronic hepatitis B:A pilot study.J Hepatol,2019,71(5):900-907.[27]Yao ZH,Liao WY,Ho CC,et al.Incidence of 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during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reatment in 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patients.Eur J Cancer, 2019,117:107-115.[28]Ferrari SM,Bocci G,Di Desidero T,et al.Lenvatinib exhibits an-tineoplastic activity in anaplastic thyroid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Oncol Rep,2018,39(5):2225-2234.[29]Waldmann TA,Chen J.Disorders of the JAK/STATpathway in Tcell lymphoma pathogenesis:Implications for immunotherapy.Annu Rev Immunol,2017,35(1):533-550.[30]Janssen,Harry,Agarwal,et al.EASL2017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J Hepatol,2017, 67(2):370-398.[31]Pérez-Alvarez R,Díaz-Lagares C,García-Hernández F,et al.Hepatitis Bvirus(HBV)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tumor nec-rosis factor(TNF)-targeted therapy:Analysis of257cases.Medi-cine(Baltimore),2011,90(6):359-371.[32]Cainelli F,Longhi MS,Concia E,et al.Failure of lamivudine ther-apy for chemotherapy-induced reactivation ofhepatitis B.Am J Gas-troenterol,2001,96(5):1651-1652.[33]Hsu YC,Wei MT,Nguyen MH.Tenofovir alafenamide as comparedto tenofovir disoproxil fumarate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hepatitis B with recent trends in patient demographics.Exper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2017,11(11):999-1008. [34]Chang CS,Tsai CY,Yan SL,et al.Hepatitis B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targeted therapies.Hematology,2017,22(10): 592-598.(收稿:2021-09-27)(本文编辑:李磊)。
风湿病免疫抑制剂治疗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观察
![风湿病免疫抑制剂治疗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0cf41e3733d4b14e84246867.png)
风湿病免疫抑制剂治疗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观察目的探讨风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
方法26例风湿病患者被分为三组,HBV复制组(HBsAg 阳性+HBV-DNA阳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前1周加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100 mg/d;HBV无复制组(HBsAg阳性+HBV-DNA阴性):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先不加抗病毒药物,随访中如出现HBV-DNA转阳则加用抗病毒药拉米夫定100 mg/d治疗,既往暴露组(HBsAg阴性+抗HBc阳性):随访中出现HBsAg或HBV-DNA转阳加用抗病毒治疗。
结果HBV复制组11/13出现HBV-DNA转阴;HBV无复制组4/11出现HBV-DNA转阳;既往暴露组1/2出现HBV-DNA转阳,这5例发生再激活的患者予拉米夫定治疗后HBV-DNA均转阴。
结论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的风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会导致HBV再激活,一旦出现再激活则需及时采取抗病毒治疗。
对于HBsAg阳性同时HBV-DNA阴性的风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可能需要进行预防性抗病毒治疗。
不能忽视既往暴露的患者,需密切监测乙肝两对半及HBV-DNA的变化。
标签:风湿病;免疫抑制;乙肝病毒;再激活风湿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系统性疾病,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药物治疗,会导致全身多脏器的损害,严重者危及生命。
目前主要的治疗药物为免疫抑制剂,且其中的糖皮质激素是治疗的基础药物。
研究已证明免疫抑制剂会改变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可能会使处于静止状态或低水平复制状态的病毒重新活跃复制,即再激活。
我国是一个乙型病毒性肝炎高发区,总人口中70%~90%曾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1],一些存在慢性HBV感染或既往暴露于HBV的风湿病患者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是必须面对的现实,治疗上往往很矛盾,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本文旨在探讨风湿病患者使用免疫抑制剂过程中乙肝病毒再激活的发生情况及抗病毒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免疫抑制剂或肝细胞毒性药物致乙肝病毒再活动16例临床观察
![免疫抑制剂或肝细胞毒性药物致乙肝病毒再活动16例临床观察](https://img.taocdn.com/s3/m/8adf0fcbba1aa8114431d9d7.png)
免疫抑制剂或肝细胞毒性药物致乙肝病毒再活动16例临床观察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及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众多,可因不同原发疾病而就诊于血液、风湿、肾脏、肿瘤、器官移植等不同科室。
因此,应用化疗药物或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发生乙肝再活动的危险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应用免疫制剂或化疗药物致乙肝再活动病例报告如下:1 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6月至2012年6月间应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的病人中,携带乙肝病毒的病人58人,慢性乙型肝炎4例。
其中特发血小板减少病人2例,应用糖皮质激素进行治疗。
其它病人是喉癌、肝癌、肺癌、胃癌化疗的病人。
4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中,1例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3例服用阿德福韦酯抗病毒治疗,这4例病人未发生乙肝再活动。
携带乙肝病毒的58个病人中,有16例出现乙肝再活动。
其中7人应用拉米夫定或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其余病人给予保肝降酶治疗病情即好转。
诊断标准:符合中华医学会肝病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于2010年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定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
2 结果出现乙肝再活动16人中,其中急性重症肝炎死亡1例,重度肝炎并发自发性腹膜炎死亡1例,肝肾综合佂死亡1例,其它为无明显症状的肝炎病人。
乙肝再活动发生率为:27.58﹪,死亡率为:18.75﹪。
HBsAg阳性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期间或之后,可致乙肝再活动。
3 讨论有文献报道,携带乙肝病毒的病人,接受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可有20﹪~50﹪病人可发生不同程度的HBV再活动,大多数为无症状性肝炎,但也可发生黄疸型肝炎,病死率为5﹪~40﹪。
乙肝再活动后的患者即使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后病死率仍高达20﹪,推测是由于未能在大量肝细胞坏死及严重肝损伤前及时给予抗病毒治疗[1]。
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致乙肝再活动一般分两个阶段,首先是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治疗期间,病毒复制明显增加,HBV DNA水平较基线值升高>10倍或绝对值>1×109copies/ml,导致大量肝细胞感染;第二阶段是停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后,患者免疫功能恢复,免疫介导使被HBV感染的肝细胞受到破坏,临床上表现为肝炎、肝衰竭甚至死亡。
血液病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
![血液病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86787a17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2d.png)
血液病患者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周莉;朱薇波【摘要】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经过化疗及免疫抑制治疗后,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情况及拉米夫定对其治疗作用.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携带HBV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62例,统计HBV再激活以及再激活后肝炎发生情况,并根据拉米夫定使用情况将其分为未预防组(n=50)和拉米夫定预防组(n=12),检测两组化疗前后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丙氨酸转氨酶(ALT)、总胆红素、白蛋白(ALB),HBV DNA水平.结果 62例患者中,治疗后HBV激活并发肝损害的有21例(33.9%).治疗前两组的AST、ALT、总胆红素、AL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HBV DNA水平未预防组显著低于拉米夫定预防组;治疗后拉米夫定预防组的患者8.3%出现肝功能异常,而未预防组为40.0%(P<0.01),同时未预防组的AST、ALT和HBV DNA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总胆红素和ALB无明显变化.结论化疗和免疫抑制治疗可使HBV再激活,拉米夫定可预防和治疗HBV感染的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病毒的重新激活,且不良反应较小.%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study on reactivation of hepatitis B virus(HBV) in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ease which were subjected to chemotherapy or immune suppressive therapy. And to evaluate the use of lamivudine as prophylaxis for HBV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hemotherapy o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Methods 62 HBV type hepatitis patients with hematologic disease in the hospital were subjected to chemotherapy o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rom Jan,2003 to Jan, 2008. Of 62 cases, 50 patients received chemotherapy o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alone (group A), the other12 patients received chemotherapy o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plus lamivudine as preservation (group B). The liver function indexes including aspartate aminotransterase ( AST), alanine aminotransterase ( ALT), total bilirubin, albumins (ALB), HBV DNA level were checked before and after chemotherapy or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treatment. Results Before treatmen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as observed in the liver function indexes(AST, ALT, total bilirubin, ALB) between two groups. The HBV DNA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group A. After treatment,8.3% patients in group A and 40. 0% patients in group B had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indexes ( P <0. 01) Group A had lower level of AST,ALT and HBV DNA than group B ( P <0.01). The total bilirubin and albumin level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groups. No significant poisonous effect and side-effect occurred in group B. Conclusion HBV reactivation can be induced by chemotherapy and immunosuppressive therapy. Lamivudine may obviate and improve HBV reactivation with less poisonous effect and side effect.【期刊名称】《临床荟萃》【年(卷),期】2011(026)003【总页数】5页(P215-219)【关键词】血液病;肝炎病毒,乙型;拉米夫定【作者】周莉;朱薇波【作者单位】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立医院,血液科,安徽合肥2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59随着血液系统疾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携带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液系统疾病患者数量也呈上升趋势。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11例分析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11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d54922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41.png)
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11例分析
谢能文;何金秋
【期刊名称】《实用临床医学》
【年(卷),期】2013(014)006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抑制剂导致乙型肝炎病毒(HBV)再激活所致肝功能损害的严重性及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慢性HBV感染在使用免疫抑制剂导致HBV 再激活并肝功能损害加重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HBV再激活后均出现不同程度肝功能异常,其中4例症状相对较轻、无并发症的患者1个月内出院,2例重型肝炎患者分别治疗43.52 d出院,5例患者病情发展迅速,进展至肝衰竭,经积极治疗后死亡,病死率达45.46% (5/11).结论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前患者应筛查HBsAg和抗-HBc,预防性使用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以明显降低HBV再激活相关发病率和病死率,在免疫抑制剂治疗前和治疗中都应使HBV降至尽可能低的水平.【总页数】4页(P35-37,44)
【作者】谢能文;何金秋
【作者单位】南昌市第九医院重症肝病科,南昌330002;南昌市第九医院重症肝病科,南昌33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12.6+2
【相关文献】
1.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 [J], 王蜀强;江南
2.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预后因素分析及研究进展 [J], 范文瀚;尤本明;李成忠
3.糖皮质激素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体会附3例分析 [J], 江守伟;周仲松;程君;徐楠;孙秋林
4.免疫抑制剂致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病历报告及文献复习 [J], 薛昀
5.核苷类似物防治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分析[J], 马玉兰; 许红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诱导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
![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诱导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48c3661c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65.png)
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诱导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研究王道理;王春青【期刊名称】《中国现代药物应用》【年(卷),期】2011(005)007【摘要】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接受免疫抑制剂时使用拉米夫定防治HBV再激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方法选择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需进行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治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HB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组内所有患者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之前未接受核苷类似物预防性抗病毒治疗.预防组: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或细胞毒性药物化学治疗前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观察HBV再激活的情况和临床表现.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的再激活率.结果两组病例在随访期间再激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41,P<0.001).结论 HBV感染者使用免疫抑制剂时,会诱发HBV感染再激活,肝炎活动甚至肝功能失代偿.使用拉米夫定能有效预防免疫抑制剂诱导的HBV感染再激活和肝脏炎症再活动,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总页数】2页(P85-86)【作者】王道理;王春青【作者单位】47300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473000,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拉米夫定预防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分析 [J], 任慧琼;闻炳基;王月兰;徐赛芳;张化好2.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治疗引起HBV再激活的疗效及其耐药性分析 [J], 叶小丹;朱肖鸿3.拉米夫定联合恩替卡韦预防治疗免疫抑制剂致乙肝病毒再激活的临床效果 [J], 罗方4.拉米夫定与恩替卡韦预防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化疗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疗效对比及乙型肝炎再发危险因素分析 [J], 陈伊明;钱申贤;谢亚萍;杨帆5.核苷类似物防治接受化疗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儿童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临床分析[J], 马玉兰; 许红梅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治疗引起HBV再激活的疗效及其耐药性分析
![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治疗引起HBV再激活的疗效及其耐药性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19f7bbb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433645d.png)
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治疗引起HBV再激活的疗效及其耐药性分析叶小丹;朱肖鸿【期刊名称】《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年(卷),期】2012(22)5【摘要】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prevention effect of lamivudine on HBV reactivation in patients after receiving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and analyse its drug resistance, for this particular HBV activation providing the prevention basis. Methods: Sixty and fiv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blood diseases, kidney diseases respectively, due to HBV infection need of receiving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HBV infection therapy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 Which were divided into HBeAg positive group ( n = 40) and HBeAg negative group ( n = 25 ) , the biochemical response, virological response and serological response, and drug resistance were observed and analysed. 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of 12 weeks, 24 weeks, 48 weeks, 65 patients underwent total biochemical response rates were 64. 29% , 85. 71% , 75. 00% , the total HBV DNA seroconversion rates were 65. 12% , 74. 42% , 65. 12% , HBeAg positive group the negative rates of HBeAg were 4. 65% , 9. 30% , 18. 60% ; In the treatment of 48 weeks, HBeAg seroconversion rate was 13. 95% ; In 12 weeks between HBeAg negative group and HBeAg positive group the biochemical response rat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 05 ) , theremaining time ( 24 weeks, 48 weeks) between two group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 P < 0. 05 ) . At 48 weres, there were 6 cases with positive HBV DNA complex and ALT rebound. There were 5 cases among the 6 cases again seroconversion affer addition of adefovir dipivoxil. There were 3 patients at 48 weeks HBeAg seroconversion In 12 weeks, 24 weeks without drug resistance. The resistant rate was 9.23% at 48 weeks. Conclusion; When the patients with fundament diseases and HBV infection need of receiving immunosuppressive and an-ti-HBV infection therapy, lamivudine can b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HBV reactivation, but shouldtake note of its drug resistance.%目的:观察拉米夫定预防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引起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的临床疗效,为此类特殊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人群预防HBV激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患有血液病、肾病等基础疾病需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同时伴有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65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HBeAg阳性组(n=40)和HBeAg阴性组(n=25),评价患者的生化学应答、病毒学应答及血清学应答,分析其耐药性.结果:在治疗12周、24周、48周时,65例患者总生化学应答率分别为64.29%、85.71%、75.00%,总HBV DNA阴转率分别为65.12%、74.42%、65.12%,HBeAg阳性组患者的HBeAg阴转率为4.65%、9.30%、18.60%;48周时,HBeAg血清转换率为13.95%;在12周时HBeAg阴性组与HBeAg阳性组生化学应答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两个时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8周时有6例出现HBV DNA复阳伴ALT升高,有5例加用阿德福韦酯后再次阴转,有3例患者在48周时出现HBsAg阴转;12周、24周时无耐药出现,48周时耐药率为9.23%.结论: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基础病的HBV感染者服用拉米夫定可以有效预防HBV再激活,但需注意其耐药性.【总页数】3页(P273-275)【作者】叶小丹;朱肖鸿【作者单位】浙江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浙江省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治疗非何杰金淋巴瘤相关性HBV再激活的疗效对比研究[J], 黄晶;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2.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HBV再激活的疗效对比[J], 倪传斌;龙波3.拉米夫定及恩替卡韦预防和治疗非霍奇金淋巴瘤相关性HBV再激活的疗效对比[J], 黄晶;陈小苹;陈学福;陈文莉4.拉米夫定预防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化学治疗后HBV感染再激活失败5例分析[J], 魏丽;董敏;林曲;李星;温景芸;马小琨;陈展洪;阮丹云;吴祥元5.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人群危险因素分析 [J], 范文瀚;梁雪松;陈怡;廖威;李成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高发区,2006年全国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1~59岁一般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约9300万人)。
[1]其中,部分患者因合并其他疾病而需运用免疫抑制剂或化疗药物,基于其免疫状态的改变,最终诱发HBV再激活。
临床药师参与1例HBV再激活患者的诊疗过程,并通过文献回顾性学习,对抗病毒药物的选择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
1.1主诉及现病史
患者男,41岁,因“发现HBsAg阳性10年,蛋白尿1年余,转氨酶升高6天”为主诉入院。
患者在10年前体检时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之后多次复查HBV-DNA、肝功能均正常,考虑“HBV携带者”,未治疗。
1年余前患者出现蛋白尿,不伴血尿,入院查尿蛋白定量1.67,2.68/24h;肾穿刺提示为IgA肾病,局灶阶段性肾小球硬化;HBV DNA小于10^2copy/ml,肝功能正常;给予甲泼尼龙片(美卓乐)40mg qd po,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赛可平)0.5g bid po治疗,未抗病毒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定期复查,尿常规提示白蛋白+~++,定量在2g/24g左右,红细胞阴性;肝功能提示ALT、AST逐渐升高(具体数值不详),胆红素及白蛋白正常;4个月前患者曾测HBV DNA超过10^4copy/ml,服用拉米夫定2周后因HBV-DNA转阴自行停药。
3个月前患者因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停用赛可平,美卓乐减量至16mg qd po维持治疗。
6天前患者自觉乏力、纳差、右协不适,查肝功能ALT/AST 239/162U/L,HBV DNA 3.47*10^4拷贝/ml。
1.2入院后诊治经过
入院后查尿常规蛋白++,乙肝标志物HBsAg、抗-HBe、抗-HBc阳性,HBV DNA 7*10^5拷贝/ml,肝功能示ALT/AST 233/193U/L,ALP/γ-GT 102/195U/L。
综合临床表现及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肝炎,乙型,慢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CKD1期)”。
给予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美能)、多烯磷脂酰胆碱注射液(易善复)保肝治疗,恩替卡韦片(博路定)抗病毒治疗,继续服用美卓乐16mg qd po维持治疗。
治疗8天后复查ALT/AST 142/64U/L后出院。
嘱患者出院后按时按量服药,2周复查HBV-DNA,肝功能,尿常规等。
2 分析
2.1 HBV再激活的定义及诊断
HBV再激活是指慢性HBV感染患者合并肿瘤或其他疾病时,因接受细胞毒性或免疫抑制剂治疗期间出现的HBV大量复制,反跳增殖,肝细胞感染,停药后局部免疫恢复,导致肝细胞连续性坏死及肝功能进行性下降,最终产生程度不一的损害,轻者表现为肝炎症状,重者出现暴发性肝衰竭死亡。
[2]因此,HBV 再激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非常重要。
免疫抑制剂应用期间或之后出现HBV-DNA浓度上升为使用前的10倍以上,或HBV-DNA由使用前的阴性转变
为阳性,或HBV-DNA≥10^9拷贝/ml均可诊断为HBV再激活。
[3]以HBV-DNA 定量为监测指标可更早、更准确的监测到HBV活化。
2.2 HBV再激活的发生机制
有研究认为,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可增加肝炎病毒的复制,HBV基因组中存在糖皮质激素反应元件,可与激素受体结合,增强HBV基因的转录水平,以致病毒复制增强,导致肝功能异常,HbeAg转阳,HBV DNA滴度增加,这些异常在糖皮质激素治疗早期即可发生。
[4]期使用中-大剂量(>7.5mg/d)类固醇被认为是HBV再激活的高危因素。
[3]
2.3 HBV再激活的预防及治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指出,对于因其他疾病而接受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即使HBV DNA阴性和ALT水平正常,也应在治疗前1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化疗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停止后应根据病人病情决定抗病毒药物的用时间。
3 病历讨论
3.1 病例特点
患者为中年男性,10年前发现乙型肝炎病毒提示“小三阳”,查HBV-DNA、肝功能均正常,未治疗。
1年前患者明确诊断为IgA肾病后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未予抗病毒治疗。
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乏力、腹胀、纳差等症状,复查肝功能异常,HBV-DNA转阳,期间服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2周后自行停药,之后肝功能异常进行性加重。
入院予以抗病毒、保肝治疗后病情好转。
因此,考虑该患者此次肝功能异常原因为:①患者既往乙型肝炎病史10年,免疫抑制剂治疗前未经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诱发HBV再激活,损伤肝细胞;②患者免疫抑制剂减量后,机体免疫力逐渐恢复,T淋巴细胞攻击被HBV感染的肝细胞,造成肝细胞炎症、坏死;③患者激素治疗过程中曾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周,DNA即转为阴性,后自行停用,诱发加重肝损伤。
3.2 治疗药物的选择
针对该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病毒药物:①患者因IgA肾病需长期服用激素治疗(≥12个月),拉米夫定在服用半年后易发生病毒变异而发生耐药,且该患者曾服用拉米夫定治疗2周,自行停药。
为避免治疗中出现耐药,诱发加重肝功能损伤,暂不考虑应用拉米夫定治疗。
②阿德福韦酯治疗效果较温和,起效较慢,且在大剂量用药时肾毒性明显,考虑该患者有肾脏基础疾病,故不考虑应用本品治疗。
③恩替卡韦首次治疗第1年内耐药发生率为0,治疗效果优于拉米夫定,对于YMDD变异者将剂量提高至每日1mg能有效抑制HBV DNA复制,且起效迅速,但本品价格较高。
与患者沟通后选择恩替卡韦治疗,同时嘱咐患者不可自行停药,待激素停用后,评价患者情况后,再决定停止抗病毒治疗的时间。
4 结论
肾炎合并慢性乙肝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风险大,因此建议:①无论治疗前HBV DNA是否复制表达,都应邀请专科医师进行会诊,评估患者情况,选择合适药物,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建议提前1周开始抗病毒治疗);
②免疫抑制剂联合抗病毒治疗过程中,严密监测肝肾功能和HBV DNA,提早发现HBV再激活,减少肝脏损伤;③停用免疫抑制剂后,仍应持续抗病毒治疗至少6个月以上,再根据患者情况考虑停药。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联合制订.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版).临床肝胆病杂志,2011,27(1):1-16.
[2] 范玲燕,周智.免疫抑制状态乙型肝炎病毒的再激活及预防[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9,29(1):83-85.
[3]王蜀强,江南.免疫抑制剂致乙肝肝炎病毒再激活研究进展[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3):106-108.
[4]胡俊华,王朝晖,沈平雁等.肾炎患者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中乙肝病毒感染的处理[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8,9(11):984-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