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科学1.2《杠杆的科学》教案.docx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集体备课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周围的物体和现象有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他们对杠杆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的科学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

3.小组合作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实验器材、图片、实例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组杠杆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实例,如撬棍、剪刀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什么是杠杆吗?”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3— 5 种。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提出问题:孩子们,我们走在路上,如果碰到大石头(
300 千克)挡在路中央,你有什
么办法把它移开吗?
生:用起重机,
生:用棍子撬。
师出示棍子撬石头的活动图, 总结: 在一根棍子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 就可以用它撬
起重物了。人们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
多的钩码, 省力;两边钩码一样多就是不省力也不费力。 两边挂钩码的个数,挂的左右两端各选择一个挂点,分别挂上一定个数的砝码,最后达到杠
杆尺的平衡, 看哪一组最先完成 6 种平衡效果?实验数据及时记录到实验表格中后,
小组合
作整理你们的发现,看哪一组发现最多?
5. 实验中我们还要注意哪些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点、支点和阻力点。( 2)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 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 收集并整理数据, 分析认识杠杆省力、 费力和不省力也 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生:不一定,应该是离支点远一些才会省力。 例如我在和弟弟玩跷跷板时, 我如果坐的
离中心很近,而弟弟坐在另一端的最头上时,弟弟就能把我给翘起来。
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合理的推测。
师:是不是像我们说的这样呢?下面我们就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更好地进行研究。
2.认识杠杆尺
师:在每个小组的桌面上都有一个杠杆尺,请大家观察一下,同时思考以下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分析、整理数据,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教学难点: ( 1)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 2)能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 理,发现杠杆省力的原理。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按六人一组配备)。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如学生不能答出,教师可直接给出:其实被文具盒这个重物压住的位置也很重要,我们可以叫它阻力点)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围绕支点转动,静止时是平衡的,两边有小格距离相等)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阻力点)。

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教师用手在右边按下),这个点就是……(用力点)。

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1.2、杠杆科学》word教案

教科小学科学六上《1.2、杠杆科学》word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工具和机械2.杠杆的科学教科书说明:在三年级的的科学学习中,学生已经平等臂条件下的均衡有了初步认识,相信学生对杠杆类工具其实不太陌生 .别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有玩“跷跷板”的经验.因此,在本课研究杠杆原理及其应用时,学生会相比较较轻松.本课以学生熟习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并深入研究此中所包含的科学规律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教课目标:1.培育学生擅长对四周事物提出问题,并经过着手操作找寻凭据进行解说的科学研究能力;能设计控制变量的研究实验;会设计简单的实验记录表格,并运用它收集整理数据、解析和解读数据 .2.指引学生体验到科学研究要尊敬凭据,意识到合作交流的重要性;领会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是亲近联系的;培育乐于研究、勇敢想像的意识;知道科学研究可为进一步研究供给新经验、新现象、新方法、新技术;浸透科学与艺术相联合的思想.3.知道利用杠杆可以提升工作效率;认识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活动准备:1.简单机械盒、支架、杠杆尺、钩码盒、小木块、剪刀、镊子、煤夹子2.多媒体课件活动过程:一、发言导入新课师:出示课件——大人和儿童正在玩跷跷板同学们,看到这幅画面你有什么问题吗?生:为何儿童能跷起大人呢?师:同学们提得问题很棒,跷跷板就是我们今日要研究的——杠杆板书: 20、杠杆二、活动过程(一)初步认识杠杆师:出示课件——杠杆图师联合课件讲解:一根棍子,当如图那样用它撬重物时,它就是一个简单机械——杠杆 . (动画成效)杠杆上,使劲的点叫做力点;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支点;承受重物的点叫做要点 .练习:师指着杠杆三点,学生齐说.师:一起说:“杠杆上,这一点叫什么?”生(齐):力点生(齐):支点生(齐):要点师:当力点、要点能环绕支点转动时,就是一个杠杆.(二)初步研究杠杆师:同学们,想玩一玩杠杆吗?生(齐):想师表达:所需资料三样:钩码盒做重物、杠杆尺一个、小木块一个.要求:1.先用手直接提重物,感觉重物重量 ,用杠杆撬重物,感觉手使劲的大小 ,比较两力;2.支点地点可以改变;3.小组合作研究,看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组装、研究杠杆,师巡视指导 .学生报告发现 .师:你们是如何玩的?生组装杠杆师:请你指出杠杆的三点?生指着杠杆报告师;请你谈谈你们有什么发现?生边操作边报告:我们发现木块在这个地点时,手感觉轻;木块在这个地点时,手感觉重 .师指着杠杆:木块在这个地点时,说法不正确 .请看这段是要点到支点的距离,这段是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应当用支点到力点、要点的距离描述;手感觉轻、重,说法也不正确,应当是手使劲小、大 .师:手用的力小,比谁小?生:手用的力比重物重量小师:这说明使用杠杆有什么利处?生:可以省力请思虑手在什么状况下使劲小,在什么状况下使劲大?(三)进一步科学认识杠杆师:科学是讲究凭据的,我们做个模拟实验来研究杠杆.师演示讲解:所需仪器:底座、支架、杠杆尺、钩码师边说边组装注意事项: 1.杠杆尺有标志一端钩码做重物,一个钩码重=0.5 牛,另一端为力; 2.杠杆均衡了,说明使用杠杆可以撬起重物了; 3.支点不变,杠杆尺上力点、要点只好各有一个; 4.我们看课件要点到支点的距离用几个格表示,在第一个洞,距离是 1 个格,在第二个洞,距离是 2 个格; 5.请依据表格做好记录次数物体重量(有标志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要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实验要求:请研究杠杆,依据数据看有什么发现?学生分组研究,师巡视指导.学生分组交流谈论 .师:请解析比较数据,看有什么发现?师:谁来报告你们的数据和发现.生 1.我们的数据是:次数物体重量(有标志 )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要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一次 2 牛0.5 牛 4 1我们发现杠杆是省力的 .师指引:请看后边数据杠杆当如何时,省力?(师板书: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要点到支点的距离)生 1: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师板书:大于省力)师:说的很好,还有不一样的发现吗?生 2:我们的数据是:次数物体重量(有标志 )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要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二次0.5 牛 1 牛 1 2我们的发现是:杠杆是费力的.师提示:请说完好 .生 2: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师板书:小于费力)师:真棒!还有不一样的吗?生 3:我们的数据是:次数物体重量(有标志 ) 人的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要点到支点的距离几个格三次1牛1牛4 4. 我们的发现是: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师板书:等于不省力不费力)师:同学们真棒!关于杠杆的发现谁能完好的谈谈?生4: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省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费力;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使用杠杆不省力不费力 .师出示简图:同学们,经过研究我们知道了杠杆原理.(四)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师:杠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宽泛的 .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其实不都像一根棍,凡是有支点、力点、要点,工作时力点与要点环绕支点转动的装置,都是利用了杠杆的原理 .师:(出示剪刀——费力状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何?生:是费力杠杆,由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师:(出示剪刀——省力力状况)这是什么杠杆?为何?生:是省力杠杆,由于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要点到支点的距离.师:剪刀是较复杂的杠杆,还有不省力不费力的状况.师出示课件:介绍省力杠杆——钳子、起钉锤、起子、推车 . 师出示课件:介绍费力杠杆——镊子、人垂钓时、人体杠杆等师用镊子夹物:镊子的三点在哪里?它是什么杠杆?生:夹物的地方是要点,手的地方是力点,一个头的地方是支点,镊子是费力的杠杆. 师:很好!镊子和前面的杠杆不一样样,它的力点、要点在支点的同侧.师:人垂钓时,也是费力杠杆,请看图费力杠杆有什么利处?生:可以省距离 .师介绍人体杠杆 .师出示课件:天平是什么杠杆?使用它有什么利处?生:天平是不省力不费力的杠杆.使用天平方便称物体重量.师:杠杆的外形是可以变化的,有的力点、要点在支点的同侧,有的力点、要点在支点的双侧,请同学们课下连续认识杠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动脑筋:师:老师有个难题考考你们,看谁聪慧 .一个人用担子挑重物时,肩膀挑担子的哪个地点最轻松?生 1:挑中间地点 .师:若是一头重,一头轻呢?生 2:挑支点地点 .师:很好!你真棒!人只有挑支点地点时,担子是均衡的,人最轻松.拓展活动:阿基米德说:“给我一个适合的杠杆,我可以把地球撬起来.”。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设计《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课时,这部分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五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掌握杠杆的分类:一、二、三类杠杆,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材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科学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现象充满好奇。

但在科学知识方面,学生对杠杆的认识还很肤浅,对杠杆的五要素和分类还不够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和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杠杆的科学原理。

三. 教学目标1.知道杠杆的五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

2.能够区分一、二、三类杠杆。

3.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4.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五要素,杠杆的分类,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杠杆,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2.讲授法:讲解杠杆的五要素、分类和平衡条件。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实验结果,深化对杠杆的认识。

4.提问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剪刀、尺子、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用于实验和观察。

3.课件:制作课件,展示杠杆的五要素、分类和平衡条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简单的杠杆实例,如剪刀、尺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的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有什么特点?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杠杆的五要素: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和支点。

通过示例和动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这些概念。

【精选】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 杠杆的科学.docx

【精选】新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2  杠杆的科学.docx

《杠杆的科学》【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了“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用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1)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与杠杆的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机械现象有所了解。

但他们对杠杆的认识还比较肤浅,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自主探索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综合素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原理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2.直观教学:利用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杠杆的概念和原理。

3.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杠杆的平衡条件。

4.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图片、模型、视频等。

2.学具:杠杆模型、测量工具等。

3.教学资源:相关教学案例、论文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棍、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对这些杠杆有什么认识?杠杆是如何工作的?”呈现(10分钟)1.教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模型,向学生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操练(15分钟)1.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杠杆模型和测量工具。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杠杆的科学》教案

小学科学教育科学六年级上册工具和机械《杠杆的科学》教案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万源市官渡镇皮窝小学王邦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弄明白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费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体会到小组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实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方法:实验研究;小组讨论、交流为主的“参与式”教学法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等实验用品;人工压水图、跷跷板、羊角锤撬钉子图。

教学过程:一、简单操作导入生产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撬大石头的情况,请同学们用墨水瓶、橡皮擦、直尺试一试家长们是怎样撬石头的?为什么家长们会这样做呢?让我们来揭开它包含的科学道理。

二、探索新知认识杠杆:刚才我们做的撬起墨水瓶的直尺,在我们农村叫撬棒(撬棍),向撬棒这样的简单机械,我们把它叫做“杠杆”。

教师指出杠杆各部分的名称及定义。

榜书:支点、用力点、阻力点。

三、巩固新知我们遇到一些简单的机械,如何判断它是不是利用杠杆的原理呢?想想该用那些知识去判断呢?组内简单交流,教师请同学交流,教师总结说明。

四、应用所学出示人工压水图、跷跷板,思考:这是不是杠杆?是,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组内讨论。

小组代表在班内交流。

五、实际判断出示羊角锤撬钉子图、老虎钳、剪刀等幻灯片,请学生判断是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

六、实验研究所有的杠杆都省力吗?教师指导各组安装实验装置,叙述清楚实验要求。

让各小组做实验探索省力、不省力也不费力、费力的三种情况。

要求小组分工,记录好实验数据,把它填写到课本第6页的表格中。

七、数据统计对数据进行统计:省力情况有()种;不省力也不费力情况有()种;费力情况有()种。

八、对数据梳理分析,发现规律,总结规律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了什么?1、在什么情况下,杠杆省力?2、在什么情况下,杠杆费力?3、在什么情况下,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自己思考后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

教师巡视,对各组给予适当的点拨、指导。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全单元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单元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通过实验、探究、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具备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抽象的杠杆平衡条件理解起来较为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4.提高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认识杠杆,观察杠杆的平衡现象。

2.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实例法: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2.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记录表格等。

3.课件:相关动画、图片、实例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杠杆是什么吗?它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呈现相关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

接着,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力与力臂的乘积相等。

3.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利用杠杆模型、杠杆架、钩码等器材,进行杠杆的平衡实验。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3)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3)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杠杆的概念,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与杠杆的关系。

教材内容丰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并能够主动与他人交流探讨。

但是,对于杠杆的概念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杠杆的概念,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与杠杆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杠杆的概念,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理解力与杠杆的关系,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从而认识杠杆的概念。

2.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与杠杆的关系。

3.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观察、实验、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讲授法:教师对杠杆的相关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把尺子,用于观察和实验。

3.课件:相关杠杆的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它们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杠杆的科学。

2. 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杠杆的概念、分类和特点,让学生初步认识杠杆。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第一章:认识杠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基本特征。

2. 让学生掌握杠杆的分类和作用。

教学内容:1. 杠杆的定义:杠杆是一种硬棒,能够在力的作用下绕固定点转动。

2. 杠杆的分类:根据力与力臂的关系,杠杆分为一类杠杆、二类杠杆和三类杠杆。

3. 杠杆的作用:杠杆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大小,实现力的传递和转换。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钳子等。

3. 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转动原理。

作业设计:1. 请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并描述其作用。

2. 绘制一幅杠杆的示意图,标注出力、力臂和阻力。

第二章:杠杆的平衡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如何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教学内容:1. 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2. 判断杠杆平衡的方法:观察杠杆两端的力与力臂的乘积是否相等。

教学活动: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杠杆在力的作用下是否平衡。

3. 学生演示如何利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验证杠杆平衡的条件。

2. 根据给定的力臂和力,判断杠杆是否平衡,并说明理由。

第三章:杠杆的力臂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力臂的概念和作用。

2. 让学生掌握如何测量力臂的长度。

教学内容:1. 力臂的定义:力臂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转轴之间的垂直距离。

2. 力臂的作用:力臂的长度影响杠杆的平衡状态。

3. 测量力臂的方法:使用尺子或直尺测量力臂的长度。

教学活动:2. 教师演示如何测量力臂的长度。

3. 学生进行实验,测量不同杠杆的力臂长度,并分析力臂对杠杆平衡的影响。

作业设计:1. 请学生设计一个实验,测量生活中常见杠杆的力臂长度。

2. 根据给定的力臂和力,计算杠杆的平衡状态,并说明理由。

第四章:杠杆的应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帮大家整理的《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杠杆的科学》小学科学教案1一、教学目标:1、明确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杠杆省力;反之杠杆费力。

如果两个距离相等,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2、在杠杆尺的探究活动中,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3、激发对生活中杠杆应用现象的探究兴趣。

二、教学重点:通过对杠杆尺的探究,发展记录、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深刻理解省力和费力杠杆的科学原理,知道其在生活中的合理应用。

四、材料准备:教师:演示PPT、小杆秤、杠杆尺、钩码等。

学生:杠杆尺、钩码、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新课,初步认识杠杆1、教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投影出示要求:请利用你们位置上的橡皮、塑料尺将文具盒撬起来,想一想:在这个活动中,有哪几个点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

2、学生游戏3、你能说说3个重要位置分别是哪里吗?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阻力点、支点、用力点生1:手指用力的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师:是的,这个点非常关键,我们可以叫它用力点生2:这块橡皮也很重要,师:橡皮起了什么作用?引出支点概念。

师:还有哪个位置很重要呢?课件展示3个点的位置4、其实,刚才我们组装的工具,在科学上有个名称叫做杠杆,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杠杆的科学》5、你觉得刚才我们组装的杠杆有什么作用?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能省力呢?怎么样的杠杆才能省力呢?我们可以借助杠杆尺进行研究。

二、研究杠杆的秘密1、出示杠杆尺,说说它有什么特点。

2、现在老师在杠杆尺左边挂上重物,这个位置就是……。

如果要使杠杆尺平衡,我们要在哪边用力?,这个点就是……。

但是我用了多少力呢?看不出来,同样我们也可以用钩码来表示,猜一猜我要在右边挂几个钩码,杠杆尺才平衡。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2、杠杆的科学》word教案(2)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1.2、杠杆的科学》word教案(2)

杠杆的科学【教学目标】科学概念:认识理解杠杆有3个点:用力点、支点、阻力点。

有的杠杆能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有的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过程与方法:用杠杆尺做实验、收集并整理数据,分析认识杠杆省力、费力和不省力不费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意识到互相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对杠杆尺进行研究【教学难点】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教学准备】杠杆尺、钩码、记录纸(学生);杠杆类和非杠杆类工具3~5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活动:请问我们班有没有“大力士”,谁能帮我把讲台抬起来,我的一枝笔掉到桌子地下去了。

(请同学们推荐“大力士”上来抬讲台)哎,讲台实在太重了,搬不动,能不能利用工具来帮助我们做这件事?用吊机吊、把桌子撬翻、用滑轮吊……(请学生出谋划策)二、认识杠杆1、今天,老师介绍给大家一种非常简单的却能很轻松地完成工作的工具——杠杆。

什么是杠杆?——在一根棍子的下面放一个支撑的物体,就可以用它撬起重物,人们常把这样的棍子叫撬棍。

而今天我们科学地把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称为“杠杆”。

2、示范用杠杆撬讲台。

3、板书分析杠杆的各个部分名称和定义。

阻力点用力点支点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4、出示P4的两张图片:压水井、跷跷板。

请大家在上面画一画,他们的三个点分别在什么位置?5、在展台底下进行反馈交流。

6、分辨杠杆观察P4 P5的这些工具,说说哪些是杠杆,哪些不是杠杆?并说明理由(找一找三点)学生自己体验杠杆尺的组成及变化。

三、研究杠杆的秘密1、刚才我们用杠杆轻松地撬起了讲台,那是不是所有的杠杆都是省力的呢?(学生一般认为都是省力的,教师在课堂上举例费力的事件)让我们用杠杆尺这个工具,来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研究。

2、对杠杆尺的构造进行介绍和使用方法3、教师问题的提出:如果我在杠杆尺的左边第四格挂上一个钩码,要使杠杆尺保持平衡,我应该在杠杆尺的右边什么位置挂上几个钩码?(请同学上台来试一试,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4、还有其他方法吗?5、老师刚才是在左边第四格挂了一个钩码,还可以怎么挂?那么右边又应该在什么位置挂几个钩码才能使杠杆尺平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合作开展实验,并且把数据记录在P6上的表格内。

教科版科学六上1.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1.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1.2《杠杆的科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五年级已经学习了简单机械,对机械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实际操作和运用方面还需加强。

此外,学生对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性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分类和特点。

2.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杠杆的奥秘。

2.运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原理。

3.采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杠杆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杠杆模型、实验器材。

2.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撬棒、剪刀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还见过哪些杠杆?”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体验。

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呈现杠杆的模型,讲解杠杆的五大要素: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并通过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原理。

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实验结束后,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讨论杠杆的平衡条件。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杠杆是否平衡?”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同时,让学生举例说明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巩固对杠杆的理解。

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省力杠杆?”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设计方案。

教师挑选几个方案进行演示,评价其优缺点。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应用。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8)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8)

六年级上册科学说课稿《1.2 杠杆的科学》教科版 (8)一. 教材分析《1.2 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位于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的第一章第二节。

本节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杠杆及其分类,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体验杠杆的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内容安排由浅入深,从生活实例引入杠杆的概念,再逐步引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杠杆的原理。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观察能力,对于日常生活中的杠杆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于杠杆的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可能还没有清晰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认识和学习杠杆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让学生加深对杠杆原理的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杠杆及其分类,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能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杠杆及其分类,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2.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在实际问题中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现象,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杠杆的作用和特点。

2.新课导入:介绍杠杆的定义和分类,让学生了解杠杆的基本知识。

3.知识讲解: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杠杆原理。

4.实验探究: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亲身感受杠杆的原理,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上《杠杆的科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杠杆的定义和分类,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以及力臂的概念。

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示意图等知识。

但杠杆的概念和原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验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杠杆的定义和分类,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能够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的原理和特点。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滑轮等。

2.教学课件:PPT、动画等。

3.练习题:相关巩固和拓展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定义和特点。

提问:你们见过哪些杠杆?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动画,呈现杠杆的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讲解并演示杠杆的平衡条件,让学生初步理解力臂的概念。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杠杆原理来判断杠杆是否平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巩固(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

例如:一根杠杆长度为2米,一端挂一个10N的钩码,另一端挂一个20N的钩码,求杠杆是否平衡?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个省力杠杆?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设计方案。

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杠杆的定义、分类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2《杠杆的科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的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杠杆的概念,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力的概念和平衡的条件,对于实验操作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但是,对于杠杆的原理和应用可能还有一定的陌生,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杠杆的定义和原理。

2.掌握杠杆的平衡条件。

3.能够运用杠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杠杆的原理和应用。

2.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亲身感受杠杆的原理和应用,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决,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杠杆、钩码、平衡尺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杠杆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杠杆的原理。

教师提问:“你们观察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杠杆的原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杠杆的定义和原理,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同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杠杆的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运用杠杆的原理来解决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杠杆原理来解决。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杠杆在生活中的应用,如剪刀、钳子等工具。

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复述杠杆的定义、原理和应用。

7.家庭作业(5分钟)教师布置一道有关杠杆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 》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1-2《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杠杆的科学》这一课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的第一单元第二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以及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见过一些杠杆,但可能没有系统地了解过杠杆的原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实例和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杠杆的特点,引导他们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2)能够运用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特点;(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杠杆的定义、分类、特点和杠杆的平衡条件。

2.难点: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实验法:观察和分析杠杆的平衡条件。

3.小组讨论法:探讨杠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杠杆模型、剪刀、钳子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杠杆模型。

3.课件:PPT或者教学视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杠杆现象,如剪刀、钳子等,引导学生关注杠杆。

提问:“你们见过这样的物体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杠杆的科学。

2.呈现(10分钟)讲解杠杆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通过PPT或者教学视频,展示各种杠杆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杠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提供一个杠杆模型,进行实验。

让学生观察和记录杠杆在不同力的作用下,两边物体的运动情况。

引导学生发现杠杆的平衡条件。

4.巩固(5分钟)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杠杆的科学》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中的第二课时。

本课专门引导学生认识杠杆,是认识杠杆、轮轴、滑轮及斜面等几类简单机械中的一部分。

它分为两部分:1、认识杠杆;2、研究杠杆的秘密。

其中第二个活动是重点,活动选择了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经历运用杠杆尺开展实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实验、记录,以及对实验数据的分析来认识杠杆省力与不省力的规律,并在探究中认识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性,发展学生利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能力。

本课教材的安排正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教育理念,教科书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杠杆的工作规律,而是要求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分析等,这就为学生的合作探究活动提供了开放的探究空间,有利于学生自由地、创造性地展开活动,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素养得以提高。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在生活中,学生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也是很多的,这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

在学习本课前,通过前一节课《使用工具》的学习,学生在使用工具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已经初步认识了什么是简单机械,但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

本课教材利用杠杆类工具在生活中运用最广泛、最直观的撬棍撬木箱的情景引入本节课的研究,学生有类似的生活经历,利于学生观察并引发思考。

书中示意图对杠杆的用力点、支点、阻力点很较直观,很清晰。

两个活动安排有梯度。

一是认识杠杆,先由撬棍引入杠杆的概念,然后分析杠杆的三个重要位置,接着引导学生分析了压水井的压杆、跷跷板工作时发挥作用的位置,并标出它们作为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而后利用书中的图,对于身边的常用工具进行观察、分析,使学生对杠杆类工具有初步的认识能力。

二是研究杠杆的秘密,在有了以上的基础后,利用杠杆尺研究杠杆工作的原理就十分容易了。

学生通过实验,对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杠杆工作的规律也就水到渠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1. 2《杠杆的科学》教学设计
4、辨别杠杆类工具
许多常用的工具在工作时具有杠杆的特征, 都可以看作是杠杆类工具。

下面的工具是不是杠 杆呢?说说我们的理由。

(展示图片)
明确:
只有锥子和擀面棍不是杠杆工具,其他4个均
是杠杆类工具。

因为杠杆必须有三点。

二、研究杠杠的秘密
1、观察下面两幅图的支点位置,说说哪个能省 力?哪个不能省力?
2、我们可以用杠杆尺来研究来揭开杠杆的秘密。

仔细观察杠杆尺,它有什么特点?
明确:
① 杠杆尺上有支点
② 左右两边都有到支点距离的标记
可以把左边挂上的钩码当作被撬动的重物,把 右边挂上的钩码当作撬动时我们用的力。

3、 先在杠杆尺左右两端相同的位置各挂一个钩码操作,观察 试试,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问题?
明确:
杠杆尺左右重量相等,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4、 讨论
讨论,说出自
支点
I 用力点]I 用力点I 度闻I 阻力点I
掌握判断杠杆的 方法
观察交流
讨论交流
观察回答
用杠杆尺做实 验、收集并整理 数据,分析认识 杠杆省力、费力 和不省力也不费 力的规律。

什么样的情况能说明用杠杆做事情能省力,什 么样的情况不能省力?
明确:
在杠杆尺平衡状态下: ① 右边重量大于左边,费力 ② 右边重量小于左边,省力 5、 实验要求
① 自主决定两端挂钩码的位置和数量 ② 只在左右各选一个位置挂钩码
③ 杠杆尺静止不动时,要把杠杆尺挂钩码的位 置和数量记录在书上或活动手册上
④ 小组合作,多实验几次
6、 参照记录表进行实验,并搜集相关数据
________ 研充杠杆尺的记录表
我们是按照怎样的方法搜集数据的?哪种方 法更合理? 三、课堂练习
1、 下列物体利用杠杆原理的是()
A 、镰刀
B 、茶杯
C 、锥子
2、 杠杆是否省力与(
)有关。

A 、 用力点和阻力点分别到支点距离的大小
B 、 秩码多少
C 、 杠杆摆放位置
3、 仔细观察下面几种杠杆类工具、机械,尝试分 辨出它们的动力点、阻力点和支点的位置。

8、讨论 分析数据,
到规律
讨论
己的猜想 实验操作, 集数据
独立完成
课堂知识检测
7、分析数据,我们会有怎样的发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