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合集下载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题总结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题总结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题总结1、化探:地球化学找矿法简称化探,是以地球化学和矿床学为理论基础,以地球化学分散晕(流)为主要研究对象,利用矿床在形成及以后的变化过程中,成矿元素或伴生元素所形成的各种地球化学分散晕进行找矿的方法。

2、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合性: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

3、Goldschmit 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亲石元素(即亲岩元素或亲氧元素) 、亲硫元素(即亲铜元素)、亲铁元素、亲气元素、亲生物元素4、地球化学异常:是相对于地球化学背景区而言的,是指与地球化学背景区相比有显著差异的元素含量富集区或贫化区5、地球化学指标:指一切能提供找矿信息或者其他地质信息的、能够直接或间接测量的地球化学变量。

6、地球化学场:如果把地球化学背景和发育在其中的地球化学异常当作一个整体看待,元素在该体系中的分布构成了地球化学场。

7、勘查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的实践应用,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科学。

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8、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9、次生环境(或表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也称克拉克值,是为了表彰在这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美国化学家克拉克而命名的。

11、浓度克拉克值(相对丰度):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的比值。

12、矿石浓集系数:矿石的平均品位与该元素地壳丰度之比。

13、最低浓集系数:矿床的最低可采品位与其地壳丰度之比。

14、表生地球化学环境的特点:是一个温度压力低,以含二氧化碳和多组分水为介质的物理化学综合环境。

15、地球化学景观:是指所有影响表生作用的外部元素的总和。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一1.背景区:地壳中有的地方受到了成矿作用的影响,而有的地方则没有。

化探中将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叫做背景区(或称正常区)。

2.地球化学背景:在背景区内各种天然物质中,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称为地球化学背景。

3.地球化学异常:在天然物质中某种地球化学指标与其地球化学背景比较,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称为地球化学异常。

4.地球化学异常的分类根据地球化学异常与背景的关系分为:正异常:异常数值高于背景上限。

负异常:异常数值低于背景下限。

根据异常规模的大小分为:地球化学省:范围可达几千到几万平方公里。

例如在赞比亚的铜省,铜异常面积约20720km2。

区域异常:从数平方公里到数百平方公里。

例如我国江西德兴铜矿田,铜异常面积为160km2,河南小秦岭地区金成矿区金异常面积为300km2。

局部异常:分布在矿体或矿床周围,从几平方米到几百平方米。

根据异常与矿的关系分为:矿异常:与矿体(矿床)或矿化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

它又分为: 矿体(矿床)异常:与矿体(矿床)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

矿化异常;与不具工业价值的矿化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

非矿异常:与矿体(矿床)、矿化无关的异常。

例如:由它自然作用如成岩作用火山作用等以及人为因素等引起的异常。

根据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及赋存的介质不同可分为:原生异常:在成岩或成矿作用中形成并赋存在基岩中的异常,统称原生异常。

其中:原生晕:在成矿作用中形成的,分布于矿体(或矿化)周围基岩中的异常称原生晕。

原生气晕:成矿作用中成晕物质以气态封闭在矿体(或矿化)周围基岩中现在仍以气体形式存在的异常则称为原生气晕。

次生异常:由已形成的岩石或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在表生带遭到破坏后,经过迁移,重新分配在各种介质中形成的异常,统称次生异常。

根据次生异常赋存的介质的不同又可分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凡由岩石或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破坏后形成的,赋存在土壤中的异常称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次生晕:土壤中由矿体(矿化)及其原生晕破坏后形成的异常又称次生晕。

地球化学总复习(复习要点加习题)

地球化学总复习(复习要点加习题)
1
地球化学总复习
1.温度的增加
2.压力的降低
3.体系由无水转变为含水条件
六、其它基本概念
胶体、地球化学障、造网元素、变网元素
第四章 放射性同位素地球化学
一、同位素的概念 原子核内质子数 Z 相同而中子数 N 不同的一类核素称为同位素。
二、同位素定年的基本原理
三、母体、子体的概念(銣-锶、钐-钕、铀-铅)
地球化学总复习
8.举例说明元素存在形式研究对环境、找矿或农业问题的意义。 对找矿:如在超基性岩中镍的含量一般较高,如果镍存在于硅酸盐中,其基本不能被利
用,但如果镍以硫化物形式存在,就有良好的利用价值了。 对农业:元素 赋存形式的研究,可了解土壤中有益元素是否能够为植物吸收,而有害
2.林伍德提出对戈氏法则(更适于非离子键化合物)对于二个价数和离子半径相似的阳 离子,具有较低电负性者将优先被结合,因为它们形成一种较强的离子键成分较多的化学键。 第三章 自然体系中元素的地球化学迁移 一、元素地球化学迁移的定义
当元素发生结合状态变化并伴随有元素的空间位移时,称元素发生了地球化学迁移。 二、元素地球化学迁移能力的影响因素
4 自结晶以来,每个样品都符合定年的基本条件—呈封闭体系。
五、同位素测年的计算
铷—锶衰变体系பைடு நூலகம்年方法
铀-铅衰变体系定年方法
钐-钕模式年龄的表达
第五章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一、基本概念
同位素效应、同位素分馏系数、δ值、同位素分馏值(包括它们之间的相关换算)
二、同位素地质温度计的原理及应用
三、大气降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特点
母体:放射性核素
子体:母体衰变的产物
四、銣-锶等时线定年需满足的条件
1 一套岩石系列的不同岩石,由于岩浆结晶分异作用造成不同岩石的 Rb/Sr 比值有差异。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题重点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题重点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题一、名词解释(20个)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应和社会效益的学科地球化学旋回:研究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岩浆作用一热液作用一风化作用和沉积作用一变质作用或深熔作用这一地质大旋回中的演化。

指示元素:天然物质中能够提供找矿线索和成因指示的化学元素变异系数:反映数据的均匀性程度表生环境:是一个在太阳能和重力能的驱使下,以内生过程提供的岩石、矿石为物质原料,固相、液相、气相共同存在,物理、化学、生物作用综合进行的多组分的巨大动力学体系。

内生环境:地球化学背景:在无矿地区未受矿化影响的地区内天然物质中的元素含量同生异常:异常物质和所依附的介质为同时形成的异常原生晕:局部的岩石地球化学异常称为原生晕次生晕:在表生作用下,由于矿床或其原生晕的表生破坏,元素的迁移在矿体及其原生晕的附近疏松覆盖物中形成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地段线金属量:根据一条测线来股算矿化强度的参数,它是异常范围里个采集样点元素的剩余含量与该点所控制的距离乘积之和。

Mc=XA X[Cx-Co] ; △ X—测线上点距;Co—背景值;Cx —异常范围里元素含量地壳元素丰度: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值浓度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之比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中形成,赋存于基岩的地球化学异常铁冒:含铁硫化物,氧化物风化后形成的铁的含水氧化物土状或结核物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对河流沟谷中的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找矿远景区和成矿有利地段水系沉积物异常:在水系沉积物的狭长地带内形成的异常油气化探:利地球化学的方法,通过研究油气在形成,运移,集中,分散及破坏过程中天然介质中留下的痕迹来寻找油气藏的找探矿方法农业生态地球化学: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地球表层介质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对作物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和最终效果地球化学省: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相容元素: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在土壤剖面中A 层是淀积层C层是母质层异常的分带性包括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两方面二、填空题(35个)1. 应用地球化学解决地球表层系统物质与人类生存关系。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绪论:1. 地球化学: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统(含部分宇宙)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 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①元素(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②元素的共生组合和存在形式③研究元素的迁移④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⑤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3. 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见微而知著"。

通过观察原子、研究元素(同位素),以求认识地球和地质作用地球化学现象。

4. 简述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A. 野外工作方法:①宏观地质调研②运用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③在地质地球化学观察的基础上,根据目标任务采集各种地球化学样品B.室内研究方法:④量的测定,应用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含量值⑤质的研究,也就是元素结合形态和赋存状态的研究⑥动的研究,地球化学作用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和计算。

包括测定和计算两大类。

⑦模拟地球化学过程,进行模拟实验。

⑧测试数据的多元统计处理和计算。

第一章:基本概念1. 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时间连续,具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T、P 等)2. 丰度:一般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

3. 分布:元素的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的总的含量特征。

4. 分配: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各个区段中的含量。

5. 研究元素丰度的意义:①元素丰度是每一个地球化学体系的基本数据以在同一体系中或不同体系中用元素的含量值来进行比较,通过纵向(时间)、横向(空间)上的比较,了解元素基本特征和动态情况,从而建立起元素集中、分散、迁移等系列的地球化学概念。

是研究地球、研究矿产的重要手段之一。

②研究元素丰度是研究地球化学基础理论问题的重要素材之一。

宇宙天体是怎样起源的?地球又是如何形成的?地壳中主要元素为什么与地幔中的主要元素不一样?生命是怎么产生和演化的?这些研究都离不开地球化学体系中元素丰度分布特征和分布规律。

地球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地球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第1节基本概念1、地球化学体系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某个矿物包裹体,某矿物、某岩石可看作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某个地层、岩体、矿床、某个流域、某个城市也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从更大范围来讲,某一个区域、地壳、地球直至太阳系、整个宇宙都可看作为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分布(丰度)、分配问题,也就是地球化学体系中“量”的研究。

2、分布和丰度体系中元素的分布,一般认为是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即元素的“丰度”,体系中元素的相对含量是以元素的平均含量来表示的。

体系中元素的丰度值实际上只能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的分布,特别是在较大体系中决不是均一的。

3、分布与分配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总含量。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区段中的含量。

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把某岩石作为一个整体,元素在某组成矿物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岩石中分配的表现.4第2节元素在太阳系中的分布规律(一)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谱分析:对太阳和其它星体的辐射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这些资料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有些元素产生的波长小于2900Å,这部分谱线在通过地球化学大气圈时被吸收而观察不到;二是这些光谱产生于表面,它只能说明表面成分,如太阳光谱是太阳表面产生的,只能说明太阳气的组成。

2 、直接分析:如测定地壳岩石、各类陨石和月岩、火星的样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采集了月岩、月壤样品,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2004年美国的“勇敢者”、“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测定了火星岩石的成分。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讲解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讲解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绪论1.地球化学:地球化学研究地壳(尽可能整个地球)中的化学成分和化学元素及其同位素在地壳中的分布、分配、共生组合、集中分散及迁移循徊规律、运动形式和全部运动历史的科学。

2.研究对象:地球(、、、、、、)太阳系3.研究内容:①元素的分布、分配②元素集中、分散、共生组合、迁移规律核心:元素的化学作用和变化。

4.学科特点(1)对象:地球、地壳等及地质作用用地球化学方法研究以认识自然作用。

(2)以化学等为基础,着重于化学作用。

矿物岩石学:由结构构造了解成因构造地质学:由物理运动了解过程古生物学:由形态获得信息(3)理论性与应用性理论性:从化学角度查明过程、原因应用性:生态环境及治理、农业。

矿产资源勘探、开发5.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I.野外工作方法(1).现场宏观观察:①地质现象的时空结构②查明区内各种地质体的岩石-矿物组成及相关作用关系③由此提供有关地球化学作用的空间展布、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2)地球化学取样:①代表性②系统性(空间、时间、成因)③统计性..室内研究方法(1)精确灵敏的测试方法(2)研究元素的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3)作用过程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ƒo2、、、)(4)自然作用的时间参数(5)实验室模拟自然过程(6)多元统计计算和建立数学模型6.地球化学的发展趋势经验性→理论化定性→定量单学科研究→多学科结合研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使其参与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元素的丰度1.太阳系元素组成的研究方法直接采样分析(地壳岩石、陨石等)光谱分析(太阳)由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成分的对应关系推算(行星)利用飞行器观察、直接测定或取样分析测定气体星云或星际间物质分析研究宇宙射线2.陨石:落到地球上的行星物体碎块,即从行星际空间穿越大气层到达地表的星体残骸3. 陨石的分类4.陨石的化学成分(1)铁陨石:主要由金属(98%)和少量其它矿物如磷铁镍古矿[()3P]、陨硫铁()、镍碳铁矿(3C)和石墨等组成。

地球化学复习提纲

地球化学复习提纲

绪论1。

简要说明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问题;2)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合和元素的赋存形式;3)地球系统各类自然过程中元素的行为(地球的化学作用)、迁移规律和机理;4)地球的化学演化,即地球历史中元素及同位素的演化历史.2。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自然过程在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也留下了微观踪迹,其中包括了许多地球化学信息;2)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和存在状态是环境和体系介质条件的函数;3)地球化学问题必须至于地球或其其子系统中进行分析,以系统的组成和状态来约束作用的特征和元素的行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反序法和类比法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1.简述太阳系元素丰度的基本特征。

1)随元素原子序数增大,元素丰度呈指数下降;原子序数〉45的元素,元素丰度变化明显;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元素丰度大于相邻的奇数元素;3)元素氢和氦有极高的元素丰度;4)锂、铍、硼元素丰度严重偏低;5)氧和铁元素丰度显著偏高。

2。

简介地壳元素丰度特征。

1)地壳元素丰度差异大:丰度值最大的元素(O)是最小元素(Rn)的1017倍;丰度值最大的三种元素之和达82。

58%;丰度值最大的九种元素之和达98.13%;2)地壳元素丰度的分布规律与太阳系基本相同。

3。

地壳元素丰度特征与太阳系、地球对比说明什么问题?1)元素丰度对元素原子序数作图,可看出地壳元素丰度的分布规律与太阳系的基本相同,说明其形成具有同一性;2)地壳元素丰度值最大的10个元素与太阳系、地球的相比,其组成及排列顺序有差别。

地壳元素分布规律与太阳系存在差异是由于在地球形成的过程中轻元素的挥发产生;而与地球元素分布规律相比存在差异,则为地球演化过程中元素的重新分配造成,具体表现为较轻易熔的碱金属铝硅酸盐在地球表层富集,而较重的难熔镁、铁硅酸盐和金属铁则向深部集中。

4.克拉克值?浓度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值(克拉克值)有何研究意义?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元素在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其克拉克值之比,反映元素在地质体中的浓集程度;1)为研究地球的形成、化学分异及地球、地壳元素的成因等重大问题提供信息;2)确定了地壳体系的总特征;3)元素克拉克值可作为衡量元素相对富集或贫化的标尺;4)据元素克拉克值可获得地壳中不同元素平均含量间的比值,提供重要的地球化学信息.第二章元素结合规律与赋存形式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着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要点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要点

绪论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1)元素及同位素在地球及各子系统中的组成2)元素的共生组合及赋存形式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研究元素(同位素)的行为5)元素的地球化学演化。

简述地球化学学科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研究思路:见微而知著,即通过观察原子之微,以求认识地球和地质过程之著。

研究方法:一)野外阶段: 1)宏观地质调研。

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2)运用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3)采集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样品二)室内阶段:1)“量”的研究,应用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分配量。

元素量的研究是地球化学的基础和起点,为此,对分析方法的研究的要求:首先是准确;其次是高灵敏度;第三是快速、成本低2)“质”的研究,即元素的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鉴定和研究3)地球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和计算4)归纳、讨论:针对目标和任务进行归纳、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讨论。

第一章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PPM(百万分之一)或g/t表示。

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富集矿物2. 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 =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

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

(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

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

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LL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

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要点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要点

第一章1.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PPM(百万分之一)或g/t表示。

2.富集矿物: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

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

(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

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

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 LL 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

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

分Ⅰ型、Ⅱ型和Ⅲ型。

Ⅰ型其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星云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

1.陨石在地化研究中的意义:(一)陨石的成分是研究和推测太阳系及地球系统元素成分的重要依据:(1)用来估计地球整体的平均化学成分。

○1陨石类比法,即用各种陨石的平均成分或用球粒陨石成分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地壳占质量的1%,地幔31.4%,地核67.6%,然后用球粒陨石的镍—铁相的平均成分加5.3%的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的硅酸盐相平均成分代表地壳和地幔的成分,用质量加权法计算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I型碳质球粒陨石其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化学成分。

(二)陨石的类型和成分是用来确定地球内部具层圈结构的重要依据:由于陨石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陨石—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因而科学家设想陨石是来自某种曾经分异成一个富含金属的核和一个硅酸盐外壳的行星体,这种行星经破裂后就成为各种陨石,其中铁陨石来自核部,石铁陨石来自金属核和硅酸盐幔的界面,而石陨石则来自富硅酸盐的幔区。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地球化学期末考试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20分):1、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p56):解: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征,称为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

2、戈尔德施密特元素地球化学分类:(p83)解:①亲石元素:与氧亲和力强,易溶于硅酸盐熔体,主要集中在岩石圈。

②亲铜元素:与硫的亲和力强,易熔于硫化铁熔体,主要集中在硫化物-氧化物过度圈。

③亲铁元素:易熔于铁,主要集中在铁-镍核。

④亲气元素:具有挥发性或倾向形成易挥发的化合物,主要集中在大气圈。

⑤亲生物元素:主要集中在生物圈。

3、相律(戈尔德施密特相律) (p145)解:相律是反映体系内自由度与组分数和相数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

戈尔德施密特相律:F ≥2,Φ≤ K,F是自由度,F是自由度,Φ是独立组分数。

4、微量元素(p182)解:通常将自然体系中含量低于0.1%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以低浓度(活度)为主要特征(相对含量单位常为10-6和10-9);它们往往不能形成自己的独立矿物,而被容纳在由其他组分所形成的矿物固溶体、熔体或流体相中。

5、镧系收缩(p192)解:REE的配位数和离子半径之间存在相关性,即离子半径愈大,它们占据配位数愈大的位置,反之亦然。

REE的原子容积显示出逐渐和稳定地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减小的趋势。

这种原子容积的减小在化学上称之为“镧系收缩”。

二、简答题(28分)1、什么是元素克拉克值?(4分)试从找矿和地质环境对人类健康影响两个方面讨论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6分)。

解:化学元素在一定自然体系(通常为地壳)中的相对平均含量就是元素克拉克值,又称元素丰度。

元素克拉克值的地球化学意义:①元素克拉克值可用于判断元素在地壳中富集成矿的能力。

元素在矿床中的最低可采品位与克拉克值的比值,称为其浓集系数。

浓集系数低的较容易富集成矿(但也不是绝对的,有的元素集中能力强)。

②现代人体的化学成分是人类长期在自然环境中吸收交换元素并不断进化遗传、变异的结果。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部分)

地球化学复习重点(部分)

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子系统(含部分宇宙体)的化学组成、化学机制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2.地球化学研究的基本问题:(1)地球系统中元素及同位素的组成问题(2)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问题(3)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地球的历史与演化。

第一章:1.陨石的分类:陨石主要是由镍-铁合金、结晶硅酸盐或两者的混合物所组成按成份分为三类:(1)铁陨石:主要由金属Ni-Fe(98%)和少量其它矿物如磷铁镍古矿[(Fe,Ni,Co)3P]、陨硫铁(troilite)(FeS)、镍碳铁矿(Fe3C)和石墨(graphite)等组成。

(2)石陨石:主要由硅酸盐矿物silicate minerals组成。

根据它是否含有细小而大致相近的球状硅酸盐结构而进一步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

球粒主要是橄榄石和辉石,有时为玻璃;无球粒陨石缺乏球粒结构,成分上与前者也有差异。

(3)石-铁陨石:由数量大体相等的Ni-Fe 和硅酸盐(主要是橄榄石,偶尔辉石)组成。

2.地壳、地球和太阳系元素丰度组成特征及其差异的原因:太阳系:H>He>O>C>Ne>N>Fe>Si>Mg>S;特征规律:1.原子序数较低的范围内,元素的丰度随原子序数增大而呈指数递减,而在原子序数较大的范围内(Z>45)个元素丰度值很接近;2.原子序数为偶数的元素其丰度大大高于相邻原子序数为奇数的元素;3.H 和He的丰度最高的两种元素;4.与He向邻近的Li和Be、B具有很低的丰度,属于强亏损的元素;5.在元素丰度曲线上O和Fe呈明显的峰,它们是过剩元素;6.质量数为4的倍数的核素和同位素具有较高丰度;地球:Fe>O>Mg>Si>Ni>S>Ca>Al>Co>Na;特征:1.地球物质的90%由Fe、O、Si和Mg四纵元素组成;2.含量大于1%的元素有Ni、Ca、Al、和S;3.Na、K、Cr、Co、P、Mn和Ti的含量均在0.01%-1%扥范围;地壳:O>Si>Al>Fe>Ca>Na>K>Mg>Ti>H ;特征:①与地球和太阳系相比,最丰富的十种元素是O-Si-Al-Fe-Ca-Na-K-Mg-Ti-H;②不均匀性:前13种元素占地壳总重的99.7%;其余只占0.3%。

(完整word版)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完整word版)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地球化学-重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地球化学-重点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绪论1地球化学学科特点:1.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物质系统是地球、地壳、地幔及地质作用体系, 因此它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

2.地球化学着重研究地球系统中的化学运动3.地球化学以化学类科学理论为基础(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热力学等);4.综合性边缘科学,与其它学科相互渗透,已形成三十个分支学科。

5.理论与应用并重:在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污染与治理、地方病防治、农牧业生产等需要应用地球化学知识;6 . 地球化学是年青学科,发展迅速。

3地球化学的研究思路:那就是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形成宏观地质体的同时,还形成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及同位素成分的组合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只要应用现代分析测试手段观察这些微观踪迹以及宏观的地球化学现象,便可深入地揭示地质作用的奥秘。

概括一句话那就是见微而知著(即通过观察原子之微,以求认识地球和地质作用之著)5地球化学研究方法及其的特点研究方法:一)野外阶段:1)宏观地质调研。

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2)运用地球化学思维观察认识地质现象;3)采集各种类型的地球化学样品。

二)室内阶段:1)“量”的研究,应用精密灵敏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取得元素在各种地质体中的分配量。

元素量的研究是地球化学的基础和起点,为此,对分析方法的研究的要求:首先是准确;其次是高灵敏度;第三是快速、成本低;2)“质”的研究,即元素的结合形式和赋存状态的鉴定和研究;3)地球化学作用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测定和计算;4)归纳、讨论:针对目标和任务进行归纳、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讨论。

特点第一个特点:由于地球化学是隶属于地球科学的,为此,首先要遵循地质学的思维方法和工作途径。

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手实际资料来自对自然地质现象的详细观察和研♠在地学的时空结构中整理和综合资料;♠确信事实规律的统计性特征;♠反序追踪历史;♠结论的推断性和多解性,以及认识的反复深化。

(完整版)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完整版)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球类陨石:主要由基质、球粒、金属和一些特殊矿物集合体等组成.碳质球类陨石是球粒陨石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分子,并且主要由含水硅酸盐组成。

CI型陨石为什么能够作为太阳系元素丰度标准?I型碳质球类陨石中难挥发元素的丰度与太阳一致,且未经受热变质作用影响、形成于远离太阳的较低温区域,是最原始的太阳星云凝聚物资。

因而,它能保持着太阳星云中非挥发元素的初始丰度.第二章复习题1、元素的地球化学亲和性元素地球化学亲和性:主要指阳离子在自然体系中趋向同某种阴离子化合的倾向。

又可指在自然体系中元素形成阳离子的能力和所显示出的有选择地与某种阴离子结合的特性。

2、戈尔德斯密特的元素地球化学分类1)、亲石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电子(S2P6)惰性气体型的稳定结构,与氧容易成键,主要集中于硅酸盐相。

2)、亲铜元素:离子的最外层电子层具有18铜型结构(s2p6d10)在自然界中容易与硫形成化合物,这些元素在分配时,主要分配在硫化物相中。

3)、亲铁元素:离子最外层电子层具有8—18过渡型结构,这种元素同氧、硫的化合能力较差,倾向于形成自然元素,因此,这类元素倾向分配在金属相中4)、亲气元素:原子最外层具有8个电子,原子半径大,具有挥发性或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主要分布在大气圈中。

5)、亲生物元素:这类元素主要富集在生物圈中。

3、类质同像的概念类质同像概念:某种物质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结晶时,晶体中的部分构造位置被介质中的其他质点(原子、离子、络离子或分子)所占据而只引起晶格常数的微小改变,晶格构造类型、化学键类型、离子正负电荷的平衡保持不变或相近,这种现象称类质同像. 5、影响元素类质同像的物理化学条件1)、组份浓度—-—“补偿类质同像”一种熔体或溶液中如果缺乏某种组份,当从中晶出包含此种组份的矿物时,熔体或溶液中性质与之相似的其他元素就可以类质同像代换的方式加以补充.2)氧化还原电位.7、电负性;1衡量中性原子得失电子的难以程度2电负性(X)=I(电力能)+E(电子亲和能)3同一周期元素由左到右X值增大,酸碱度与之一致4金属与非金属分界线是元素酸碱性分界线5提供自然反应系中的酸碱度的标准6反映原子的电子层结构特征7决定元素在结合规律中的亲和性与酸碱性8、研究元素类质同像的地球化学意义1)、确定了元素的共生组合。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资料

1.地球化学背景区: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

2.地球化学背景值:未受成矿作用影响的地区的元素含量值。

可分为,全球背景、地球化学省背景、区域背景、局域背景。

3.地球化学异常:天然物质中,某种地化指标与其地化背景比较,出现显著差异的现象称为地球化学异常。

通常,人们把x+2σ称为异常。

4.地球化学异常的分类:○1.根据异常值相对于背景值的高低分为:正异常,负异常。

○2.根据异常规模大小分为:a.地球化学省,范围几千~几万k㎡,b.区域异常,从数k㎡到几百k㎡,c.局部异常,分布在矿体或矿床周围,几米到几百米。

○3.根据异常与矿的关系分为:a.矿异常,细分为矿体(矿床)异常,矿化异常b.非矿异常,就是与矿体或矿化无关的异常,如成岩作用或人为活动引起的异常。

○4.根据异常成因和赋存介质分为:a.原生异常,包括:原生晕,原生气晕b.次生异常,包括: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后生气体地球化学异常5.指示元素:天然物质中能够作为找矿线索,对解决某些地质问题具有指示作用的化学元素,称为指示元素。

6.指示元素的分类按对矿床所起的指示作用分为:通用指示元素,即能够指示多种矿床的元素,如Hg;直接指示元素,即直接指示某种矿床存在的元素;如Cu、Pb、Zn;间接指示元素,即间接指示某种矿床存在的元素,如找金时的As、Sb。

按照指示元素在矿体周围迁移远近可分为:远程指示元素、中程指示元素、近程指示元素。

7.成矿元素在岩浆岩中的富集倾向在各类岩浆岩中,各类元素的分散富集趋势是不同的其中:(1)在超基性岩中富集的元素有:Cr、Ni、Co、Pt族元素。

(2)在基性岩中富集的元素有:Cu、Mn、V、Ti、Sc等。

(3)在酸性岩中富集的元素有:Li、Be、Rb、Cs、Tl、Sr、Ba、Y、TR、U、Th、Ta、W、Sn、Pb。

(4)富集倾向不明的元素有:Au、As、Ge、Sb。

显然,寻找与岩浆岩有关的矿产时,需要考虑上述成矿专属性。

地球化学复习要点及答案

地球化学复习要点及答案

绪论1.地球化学定义、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的基本任务√定义:韦尔纳茨基(苏)于1922年提出:地球化学科学地研究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即地壳的原子,在可能的范围内也研究整个地球的原子。

地球化学研究原子的历史、它们在空间上和时间上的分配和运动,以及它们在地球上的成因关系。

费尔斯曼(苏)在同年也提出了定义:地球化学科学地研究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原子的历史及其在自然界各种不同的热力学与物理化学条件下的行为。

德国著名的地球化学家戈尔德施密特于1933年认为:地球化学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定量地确定地球及其各部分的成分,另一方面要发现控制各种元素分配的规律。

美国地球化学委员会于1973年对地球化学的定义为:地球化学是关于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成分及化学演化的一门科学,它包括了与它有关的一切科学的化学方面。

1985年涂光炽提出的地球化学定义为: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

研究对象:地球化学以地球及其子系统为直接研究对象。

性质:地球系统和太阳系的物质运动可以表现为力学的、物理学的、化学的和生物学的运动形式,而且各种运动形式相互作用,构成综合、复杂的高级运动。

对地球及各子系统中各类基础运动形式的综合研究,是地球科学的目标和任务。

地球物质的各种运动形式可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和互相转化。

寓于地球物质运动中的不同运动形式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地球化学同地球物理学和地质学同为地球科学支持学科,他们均应考虑多种形式运动的因素,从而需要寓于地球系统物质运动中的某种形式基础运动的学科作为支撑。

地球化学实质是研究地球物质化学运动的学科,他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应地球科学为了实现自身的现代化,精确而重视吸收现代自然基础学科成果的表现之一。

基本任务:地球化学的基本任务为研究地球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及化学演化。

2.地球化学体系3.地球化学与其他地质类学科的联系与区别地球化学的实质是研究地球物质化学运动的学科,是以地球物质运动和地质运动中客观存在的化学运动形式为依据,将地学需要与化学结合的边缘学科,并不断吸收现代自然基础科学,使之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和精确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2,不相容元素: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3,相容元素:相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中迅速降低的元素4,亲和性:地球化学上把阳离子有选择的与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称为元素的亲和性。

5,戈尔德斯密特分类:亲铁元素(Au,Ge Sn C P Fe Cr等)亲硫元素(Cu Ag Zn Hg)亲氧(Li Na K Rb Cs等)亲气(H C N O I等)亲生物(H C N O P S d)6,正常分布:是某一空间中多数位置上元素含量所具有的相对波动不大的特征。

7,异常分布: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周围无矿背景区的现象,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简言之,由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

8背景值:背景区n件样品的平均值。

9,地球化学省:地壳中金属矿产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某些成分富集特别明显,该区域不止是一两类岩石中该元素丰度特别高,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元素的矿产出现率也特别高,通常将地壳的这一区段称为地球化学省。

10,地球化学指标:是指一切能够提供找矿信息或其他地址信息的能够直接或间接测量的地球化学变量。

11,我们把地球化学指标i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与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

12变化系数是相对于一个单位均值的百分变化率,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均匀性程度。

13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知道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总和。

14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的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5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克拉克值。

16浓度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之比叫做相对丰度,也叫浓度克拉克值。

17最低浓度系数:矿石的平均品位因不同矿床而异,进而采用最低可采集品位与其地壳丰度之比,称为最低浓度系数18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19采样单元:元素在地球化学场的分布是不均匀的,研究区按一定面积分割成若干足够小的单元时,可以近似把这一单元内元素看作是均匀分布的,这个最小单元,叫做采样单元。

20化学分析:是一种经典的传统分析方法。

由于化学反应通常是在溶液体系中进行的,因此这种分析方法被称为湿法分析,常用到的有容量法,比色分析法,和重量法。

21样品分析方法分为两大类: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

22确定背景值与异常界限的方法可归为图解法(剖面图解法,直方图揭发,概率格纸图解法多重母体分解法)和计算法两类。

23、分配系数:元素在矿物晶体中浓度分数与在熔体相中的浓度分数之比,常用它来定量刻划微迹元素在两相中的分配特征。

22、指示元素:就是天然物质中能够提供找矿线索和成因指示的化学元素。

23、描述地球化学异常的参数:异常峰值—异常中的量高含量值;平均异常强度—异常范围里元素含量的平均值;异常衬度—异常清晰度的度量,也叫异常清晰度;异常连续性,异常的均匀性,异常渐变性。

线金属量—根据一条测线来估算矿化强度的参数,它是异常范围里,各采样点元素的剩余含量与该点所控制的距离乘积之和;面金属量—根据一个异常面积来估算矿化程度的新参数,它是异常范围里,各采样点元素的剩余含量与该点所控制的面积乘积之和。

24、热液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主要是渗滤作用和扩散作用。

25、原生晕形态术语:前缘晕、后尾晕、上盘晕、下盘晕、侧晕。

前缘晕:是矿液在离开主要沉积成矿地点后,残余矿液继续沿通道系统前进时形成的异常。

后尾晕:是矿液在尚未达到沉积成矿地点之前,在通道中及其附近形成的异常。

26、多建造晕:是由成分和形成条件不用的两个以上成矿建造,在空间上同时并存而形成的结构非常复杂的地球化学异常。

27、形成分散流的动力当然主要是水的机械冲刷搬运力和化学溶解力。

28、根据分散流中异常物质搬运的方式,可以分成碎屑分散流和化学分散流。

29、元素含量分布型式:(1)单一地球化学作用所形成的单一地质体,化学元素含量服从正态分布。

(2)由两个以上地球化学作用叠加形成的复合地质体中,化学元素含量偏离正态分布,但两个u值相差不大的正态母体的叠加,元素含量分布仍服从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

(3)一般情况下,常量元素服从正态分布,微量元素服从对数正态分布。

(4)结合在多种矿物中的元素服从正态分布,如基本造岩元素和亲石分散元素,而结合在一两种矿物中的元素呈对数正态分布,如成矿元素以硫化物形式存在。

(5)通过扩散作用形成的元素含量呈对数正态分布,而通过对流混匀作用形成的元素含量服从正态分布。

30、各岩类的标型元素组合:(1)超基性岩元素(Cr Ni Co Mg及Pt族)(2)基性岩元素(Cu Fe V Ti P等)(3)亲中性岩元素(Al Ga Zr Sr)(4)亲酸性岩元素(Li Be Ta U F B)(5)碱性岩以富含Nb Ta Be及稀土元素为特征。

31、元素存在形式:(1)参与原生矿物及其中的混入物(2)次生矿物及其中的混入物(3)呈有机分子状态(4)被吸附的离子分子(5)自由离子、分子状态。

32、元素的赋存形式:原生环境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可以按形成矿物的观点分位矿物形式的非矿物形式。

矿物形式:独立矿物、副矿物、主矿物中的有机包裹体、固溶体分解物、液相包裹体中的子矿物。

非矿物形式:类质同象混入物,元素呈离子、分子、胶体被矿物表面吸附,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有机结合物。

33、热液矿床原生晕的形成:当外界条件在短距离内发生比较剧烈的变化,或者说含矿热液在遇到各种地球化学障的情况下,迁移的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各元素便在一定的空间部位沉淀、析出,由沉淀中心向外,依次形成矿床、蚀变带和范围更为宽广的原生晕,热液带来的成矿物质,只有一部分聚积为矿体,大部分则分散在围岩中形成原生晕。

34、元素的赋存形式(论述)原生环境中元素的赋存形式可以分为矿物形式和非矿物形式。

矿物形式:(1)形成独立矿物:指形成能够用肉眼或仪器进行矿物学研究的颗粒(粒径一般大于0.001毫米)。

元素形成独立矿物的能力与其丰度有关,元素形成矿物的数目(N)与其原子克拉克值(K)呈正相关关系。

非矿物形式:(1)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元素呈极细小颗粒(粒径小于0.001毫米)的独立化合物或其原子和分子存在。

主要特征是不进入主要矿物晶格,但又不形成可以进行研究的颗粒的化合物,具有独立的化学性质。

(2)类质同象结构混入物:由于元素与矿物中主要元素地球化学性质相近,加入矿物晶格。

质同象是矿物结晶时,其晶体结构中一种位置被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元素(或基团)占据而形成混晶的现象。

(3)胶体或离子吸附状态:元素以离子或离子团被胶体颗粒表面吸附,为一种非独立化合物形式。

元素以离子态或单独分子存在,又不参加寄主矿物的晶格构造,因此是一种结合力较弱的、易于交换和分离的赋存状态,亦称活性状态。

(4)与有机质结合的形式,形成金属有机化合物,络合物货哦整合物以及有机胶体吸附态离子等。

生物和各种有机质除集中了亲生物元素,还吸收大量金属和非金属元素,构成其次要的或微量的元素组分。

这些元素在有机质体系中的存在,无论对有机质的性质和它们的生物功能,以及对元素本身的迁移活动和富集分散都有极重要的影响。

35,土壤地球化学找矿:勘察地球化学中土壤是指地球表层的一切疏松颗粒覆盖物,包括了残坡积物,冰积物,湖积物,风积物,洪积物以及邮寄覆盖物。

土壤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对土壤进行系统采样测定,研究元素含量的分布及变化规律。

发现土壤中的地球化学异常,研究异常与矿的关系进行找矿。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是原生矿体及其原生晕在表层风化过程中,经过各种地球化学作用在土壤中形成异常,土壤中的异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岩矿石风化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同时形成的称为同生碎屑异常;另一类则是土壤形成后,元素经活动迁移带入土壤形成的异常,称为土壤后生异常。

36,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找矿是通过对河流沟谷中的沉积物的系统采样分析,研究元素在水系沉积物中的分布,发现地球化学异常,圈定找矿远景区和成矿有利地段,为进一步详细地球化学勘察和地址测量提供依据,沟谷水系中的沉积物主要是地表水冲刷作用将地面斜坡上的疏松物带入沟谷,并沿沟谷继续搬运迁移,其中形成异常的物质沿着搬运方向呈拉长形式分布。

37,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1)元素含量从上至下变化在分析误差范围之内,这是在干旱寒冷地区的山坡上,因生物及化学风化极弱,坡积物不断被剥蚀作用所更新,物理风化占绝对优势,成图作用处于原始阶段的特殊情况。

(2)由地表往下,元素含量越来越高,这代表强烈淋滤和淋失的情况在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条件下Gu Zn Mo U Ni等元素在非碳酸盐母岩上具有这种分布。

(3)地表发生了残余富集是偶生物积聚成盐渍化作用造成。

(4)高含量出现在某一层位上,某些金属元素往往富集在相应的层位中,也可能由于Eh,pH的变化造成这种富集层位。

(5)复杂的情况,成因单一多个成土过程共同作用而成38,土壤剖面层:从上到下一般可划分为ABCD4层,A层:淋溶层主要因雨水向下渗透而造或物质淋溶成机械移出,是原始物质遭到部分损失。

A层又称垫积层,主要为植物残体为分解或部分分解物。

A1层腐殖层深色层位,富含有机物,有砂粉砂粘土组成又称暗色层。

A2层,淋溶层,由于大量可溶性碱或碱土金属和其他微量元素铁锰铝氧化物及有机物被淋溶一走,主要由砂组成,喊少量粘土,粘性差,松散,色浅,又称浅色层,本层厚度一般不大,土壤成熟度不高时,确实A2层。

B层:本层复函粘土,复函fe Mn Al的氧化物及倍半氧化物,粘性强。

岩土结构明显。

C层:母质层,含有机物最少,所含粘土也少,母岩的参与结构构造有一定保存D层:未风化基岩。

39,土壤中微量元素分布(1)元素含量从上至下变化在分析误差范围之内,在干旱寒冷地区的山坡上,因生物及化学风化极弱,残坡积物不断被剥蚀作用所更新,物理风化占绝对优势,成土作用处于原始阶段的特殊情况。

40,地球化学样品分析常用术语。

检出限:某一分析方法或分析仪器能可靠地检测出样品中某一元素的最小质量分析灵敏度:某一分析方法在一定条件下能够可靠地检测出的相对最低含量,或叫检出下限。

精确度:指样品分析含量值与样品的真是含量值接近的成都。

地球化学标准样:标准参考物质是国家标准局或实验研究机构联合研制发行的,化学组成经过多家研究机构实验室,多种方法多次精密测定,化学组成均匀,稳定的一组样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