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4.1 世界的物质性
4.1【教学设计】 《世界的物质性》 (人教)

《世界的物质性》
蚌埠二中 陈建
“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目的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知识与能力目标】
识记物质的定义,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综合运用探究法、情景分析法、讨论法和讲解法,在平等、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定地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鲜明地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教学重点】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的概念。
1、教师准备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②积累视频和图片:③设计学案
2、学生准备
①课前预习;②课前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派别的知识。
人教版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共23张PPT)

4、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共同性表现 ()
A、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相同
B、运动的规律相同
C
C、都有具有客观实在性
D、构成因素相同
5、我国南北朝时期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
C 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
用”。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存在即被感 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从哲学上看上 述两种观点( ) A、都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 B、都肯定了意识是世界的本质 C、前者肯定了世界的物质性,属于唯物主义; 后者认为世界是意识的,属于唯心主义 D、都肯定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客观的
A.否认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B.忽视了生产关系是一种客观的经济关系 C.看到了人能够利用和改造自然物 D.夸大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
2、人能够创造出自然界原来没有的
A 东西,这种创造活动的基础是( ) A、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 B、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C、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条件 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3、我国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 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机制,并不是由人随意
C 规定的,而是我国、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的统一
B、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
C、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是由社会生产力水 平决定的
D、生产关系是一种经济关系
一、物质的概念
不同于唯心主义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 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可知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 的唯一特性
物质与具体物质形态的关系
水果
抽象
具
体
物质 (抽象、共性、一般)
表
现
物质的具体形态 (具体、个性、个别)
二、自然界的物质性
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 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 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高中政治必修4》4.1世界的物质性

水果:是指多汁且有甜味的植物果实,是对 可以食用的植物果实和种子的统称。(共性)
抽 象 和 为什么只能说西瓜是水果,而不能说水果是西瓜? 概 况 出 水果≠具体的水果形态
西瓜、苹果和葡萄等是水果的具体形态。(个性)
(2)物质的含义
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体物质形态或原子(2)Βιβλιοθήκη 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构成基本要素
人口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 生产方式
生产力 构成 生产关系
社会的基本规律
是人类生活、 社会生存和发 展的自然基础 对人类社会的 发展起着影响 和制约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 发展的决定力量,生 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 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康德和拉普拉斯星云说
德国哲学家康德和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星云说是最 早的科学的天体演化学说。他们认为太阳系内一切天体都 有形成的历史﹐都是由同一个原始星云按照客观规律── 万有引力定律逐步演变而成的。
宇宙大爆炸理论
宇宙是由一个致密致热的奇点膨胀到现在的状态的。 大爆炸理论是宇宙物理学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根据大爆 炸理论,宇宙是在大约140亿年前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 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超英赶美--大跃进运动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超英赶美”与“跑步进入共产主 义”
随堂练习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物质概念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简答题:让学生回答一些简答题,如“请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题: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哲学基础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探讨世界的物质性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概念和作用。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手机、书本、水杯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3.设计一份关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物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围绕“如何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一份小组讨论报告。报告应包括讨论过程、主要观点、结论等内容。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的客观实在。据此回答1~2题。
D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
)
A、日月星晨
B、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C、学习计划
ADEFH D、生产力、生产关系
D.要把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同哲学的物质概念区别开来
3 . 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从一个侧面证明:脱
离生产力来讲生产关系,特别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状况
盲目地变革生产关系,追求所谓“先进生产关系”,只
能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因为
B
A.生产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B.生产关系只能由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来客观地决定
A.科学家能创造物质 B.科学家能创造自然物
D
C.自然物不再具有客观实在性
D.人们能改变自然物的具体形态
A
2 . 自然界的物质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人们 常见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现代物理学发展表明物质还 有第四态、第五态、第六态、第七态等。但不论哪一态, 物质都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实在。这说明
A.哲学上的物质包括七种形态 B.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C.要把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
4.1 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的概念
物质的客观性(与唯 心主义划清界限)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 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可知性(与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 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实在性,是划分物质和
意识的唯一标准
物质
具体的物质形态
区 1.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 1.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 名师公开课精品教学设计 Word版

【主题】《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框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开始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这节课我们首先来探讨一下世界本原问题,关于世界的来源,西方人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中国人认为是神灵创造了世间的一切,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如何认识的,我们本节课来共同探讨、学习。
板书: 世界的物质性学生聆听思考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环节一:阐释学习目标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大家请看学案知识目标学案上给出四个:◇准确把握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概念◇区分马哲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理解自然界、人类社会的客观物质性◇理解并学会运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其中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并学会运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本课的难点是:区分马哲的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
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的物质观,反对上帝或神灵创世说。
如果有一天有人告诉你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你得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哲理来反驳他的观点。
学生在老师引导下再读学案上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提高效率,增强课堂实效性。
环节二:学生展示探究,教师引导讲解通过上节课的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根据课前各小组长交叉检查学案完成情况反馈,以及教师上节课深入小组讨论参与大家讨论发现,学案中4和6两个问题以及达标检测完成的较好,答案基本形成一致。
根据上节自主课分配的小组展示任务(多媒体出示展示任务和次序),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展示探究,没有分配到展示任务的小组负责补充、质疑、概括总结。
下面给大家两分钟时间规范一下各小组展示的答案,咱们就剩余四个问题重点进行课堂上的展示探究。
好,各小组都规范了各自答案,首先请第1组展示第一个问题:举例说明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1组发言人举例说明)问:其他同学还有没有补充?----引导学生力求从地理学、生物学、生活实例多角度得出:神创论、上帝创世说都是虚无缥学生展示:第1组举例说明第一个问题;第3组同学展示第二个问题;第5组同学展示第三个问题;第7组同学展示第5个问题;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营造民主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的高效课堂。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同学们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五)作业布置
3.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课堂互动设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1.物质的概念与特性;2.世界物质性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的本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概念与特性,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2.能够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实际问题;3.了解哲学史上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哲学类课程兴趣盎然,尤其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物质与意识关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政治 必修4 生活与哲学 4-1 世界的物质性(共28张PPT)

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生产力 生产方式 生产关系 劳动者 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要素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 产品分配关系
从其构成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人
类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三个基本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 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个要素。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4-1 世界的物质性
自学目标
1、物质的定义。 2、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上帝创世说
《圣经》上说,上帝是造物主.上帝
第一天造出了白天和黑夜,第二天造
出了空气和水,第三天造出了各种各
样植物,第四天造出了日月星辰,第
世界又多一个洲。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徐水人民公社颂》,轰动了中国,震 惊了世界!
文章说“茂盛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亩产达120万斤,一棵硕
大无比的白菜重达500斤。” 有人编了句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 只好倒到河里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大西洋,世界 又多了一个洲。” 看了以上的材料,你有何想法? 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人们既不能随心所欲地选择某种生产力,也不能随心所欲 地选择某种生产关系。
世界本原
唯物主义
是物质的
基 本 派 别
对立
对立
唯心主义
是意识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在自然观上它明确指出:自然界是客观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物质≠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
用物质代替物质的具体形态 看不到世界的多样性
用物质的具体形态代替物质 看不到世界的统一性
从人们改造自然物来看, 讨论: 自然物人工化的基础和前 人能有意识地 提,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物 制造自然界原 及其属性与规律,也就是 来没有的东西, 这是否意味着 说人必须服从自然规律, 自然界以人的 遵循物质的自身属性。这 意识为转移? 正好说明物质决定意识。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 一. 世界的物质性
上帝创世说
盘古开天
讨论:上帝创造的世界么?那它能否创造一块他 也推不动的巨石呢?
不能创造
能创造, 但推不动
上帝不是万能的
上帝不是万能的
可见,上帝创世说是错误的。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课堂探究: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 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 背离客观实际的。 天体、生命、人类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唯物论认为 对 立
唯心论认为
世 是界 什的 么本 质
是物质的
是意识的, 或者是由 神仙上帝 决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和科学材 料为基础,科学回答了世界的本质 是物质的,在自然观上它明确指出: 自然界是客观的。
让我们看看周围的世界: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 千的山川湖海,也的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 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 等;在人类社会中,有战争、有和平,有生产、有 消费,有阶级、有政党,有国家、有国际组织等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上述事物有什么共性呢? 自然界:山川、河流、 树木、原子、磁场、 光…… 共性: 客观实在性 人类社会:战争、和 平、生产、消费、阶 级、国家、政党…… (物质性)
克隆已灭绝的塔斯玛尼亚虎
基 因 鱼 克 隆 羊
物质的概念: (1)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2)可知性
(3)是一切物质形态、物质现象共同的本质
二、人类社会是不是也是客观的呢?
原始社 会人类 生活情 景图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 展的产物; 2、从存在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 的物质体系;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 作用。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劳 动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 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24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劳动者
生产力
生 产 方 式
看了以上的材料,你有何想法?
古语说:上下四方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地球的年龄 人们可观测到最远的天体距地球360亿光年, 约 46 亿岁 太阳约在50亿年前形成
可观测到的星系约10亿个。
请总结: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 哪些哲学结论呢?
一、自然界的物质性
1.宇宙间不存在诸神创造世界的活动. 2.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 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 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 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客观实在性
物质的可知性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 与不可知 物质的唯一特性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 论划清了 (物质和意识的 它都是客观实在的, 界限 唯一区别) 不以人意志为转移。
物质
? =
具体物质形态
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 关系,但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区别:物质概念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具 体的物质形态除了具有哲学上物质共性(客观实 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
联系:物质概念是从具体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 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只能存在于具体 的物质形态中,并通过具体的物质形态表现出来。
动
物
抽象
物质
具
体
表
现
物质的具体形式
从哲学看,下列观点是否正确?
1、物质就是桌椅、苹果、阳光‥‥‥ 2、有形的实体就是物质。 3、物质是基本粒子。 4、物质就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存在的万事 万物的总和。
①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②世界统一于物质 ③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④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小结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 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二:世界是物质的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真正统一性 在于它的物质性
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 的要素,这些要素的客 人口因素 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 生产方式 社会的物质性。 地理环境
3、从发展看,人类社会有其客观的规律。
三、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从古猿到人的进化中脑量的变化: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 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 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
劳动资料
劳动对象
客观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地位和关系
产品分配方式
客 观 的
1958年9月1日《人民日报》上发表的《徐水人 民公社颂》,轰动了整个中国,文章竟宣称“茂盛 无比”的小麦亩产12万斤,“花团锦簇”的山药亩 产达120万斤,一棵硕大无比的白菜重达500斤,棉 花的产量也“如卫星般地震动湖海山川”。当时的 报纸上还说,农村的墙壁上到处贴满了宣传画:玉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客观的,人 米长到月亮上,惊扰了寂寞的嫦娥小姐;水稻亩产 万斤的卫星腾空而起,连太阳也黯然失色;棉花堆 们既不能随意选择生产力,也不能 成的高山耸入云端,山顶的娃娃笑哈哈地遥指珠穆 随意选择生产关系。 朗玛峰。有人还编了顺口溜:“一颗芝麻光溜溜, 榨成香油发了愁,全国人民吃不完,只好倒到河里 头。一只南瓜如地球,结在五岳山上头,把它放到 大西洋,世界又多了一个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