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合集下载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高中政治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4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人教版政治必修四教学设计第二单元第4课第1框世界的物质性
本章节教学设计围绕“世界的物质性”主题,紧密结合政治学科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的哲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哲学的基本概念、唯物辩证法等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哲学素养。但在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以下问题:对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入;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力有限;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受到现实社会中不良风气的影响,对物质性原理的认识存在偏差。
2.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涵盖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知识点。
3.教师批改练习,及时反馈,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确保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强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
5.阅读拓展:推荐阅读《唯物辩证法基础知识》相关章节,了解唯物辩证法在哲学发展中的地位时完成,确保作业质量。
2.作业提交后,教师将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3.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
4.家长参与作业旨在增进亲子关系,同时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掌握物质与精神、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等基本概念。
2.运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分析现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世界的物质性》教案11 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版本】“世界的物质性〞是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第一节的内容,本框题教材主要想让学生明白应当如何正确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明确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设计理念】本框题的教学设计力求表达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

1. 师生互为主客体,互为存在的条件。

使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指导者,学生成为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2. 课堂具有某某性、平等性、开放性、互动性。

3. 教学中提倡人文精神、创新精神、开拓精神。

4. 教师要用激情感染学生,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教材分析】1.知识结构分析:本框题内容从世界的物质性入手,说明世界的物质性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意识的物质性三个方面。

因此,本框题在学习物质含义的基础上,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以及人的意识的物质性。

从而得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对物质性。

2.知识发生发展过程分析,以学生已经具备的一定的历史知识,自然科学知识为基础,从具体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从已有的具体知识中得出较为抽象的哲学原理。

3.从知识学习的意义看,本框题是哲学知识重要的基础理论部分,对学生唯物主义和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重要价值。

4.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探究法、讨论法和重点知识教师精讲的方法完成教学任务。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调动已有知识,达到知识的迁移。

【学情分析】1.原有知识发展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历史和自然科学知识,如进化论、细胞学说和能量守恒定律,也对人体的大脑结构有了一定的认知,本框题的任务就是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到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原有知识结构分析:学生已有的知识是感性的、不系统的,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把相关知识理论化、系统化,并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其知识结构更加完整与严密。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高中政治 1.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高中政治 1.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王元芳教学目标:政治素养:识记物质的基本含义、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法治素养: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科学精神: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承认世界的物质性,反对神灵创世说公共参与:尊重自然,保护环境政治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学重难点: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教学重点:物质的概念,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问题探究法、教师讲解法【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第一单元我们刚学完这学概论,今天我们正式进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过程,谁来说一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知识框架?学生回答: ....古往今来,我们对宇宙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相信同学们也非常好奇,宇宙是什么?我们的世界究竟是从哪里来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进400公里的太空来遥望我们美丽的地球。

播放视频《2021.12.9天宫第一课》视频。

合作探究一:1.世界是否是神创的?2.什么是物质?有哪些特征?3.客观存在和客观实在的区别?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1)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I I I客观性可知性唯一特性I I I划清了唯物与唯心划清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区别于根本属性(2)具体的物质和哲学上的物质的区别(3)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具体的物质和哲学上的物质的区别:具体的物质:暂时的、具体的哲学上的物质:抽象的、永恒的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的区别客观存在包含意识,包含客观实在过渡:关于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到底是什么?这一串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哲人上下探索,给出了不同的说法,接下来同学们看两组图片,思考一下,自然界究竟是神创的还是物质的世界?课件播放图片:合作探究二:1:你观看材料归纳这儿种起源说,并思考总结孰对孰非?2:随着人类实践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进步,神创论越来越显示其荒谬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教学设计
3.总结报告:每组选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学生进行评价,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设计以下练习:
1.选择题:设计一些关于物质概念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选择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简答题:让学生回答一些简答题,如“请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3.分析题:给出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学生,经过前一阶段的学习,他们对哲学基础知识已有一定了解,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在探讨世界的物质性方面,学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物质概念的理解较为抽象,难以将其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容易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难以做到客观、全面地看待问题。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我们身边的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物质在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表现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概念和作用。
2.实物展示: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物,如手机、书本、水杯等,让学生观察这些物品的共同特征,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3.设计一份关于“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的思维导图,要求涵盖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物质的表现形式,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4.围绕“如何运用唯物主义观点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主题,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一份小组讨论报告。报告应包括讨论过程、主要观点、结论等内容。
5.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说课稿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互评,让同学们相互指出对方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3.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给予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断提高。
(五)作业布置
3.课堂观察,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参与度。
反思和改进措施包括:
1.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优化课堂互动设计,增加学生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3.定期进行教学总结,不断反思和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包括:1.物质的概念与特性;2.世界物质性原理;3.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世界的本质,培养科学的世界观。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概念与特性,掌握世界物质性原理;2.能够运用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分析实际问题;3.了解哲学史上关于物质与意识关系的不同观点。
二、学情分析导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面向的高中学生,年龄大约在16-18岁,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精神。他们的认知水平已经能够理解抽象概念,具备一定的逻辑推理和分析能力。在学习兴趣方面,学生对哲学类课程兴趣盎然,尤其对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哲学问题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然而,学生的学习习惯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引导和督促。
课后作业布置如下: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短文,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深化对知识点的理解。
2.让学生收集生活中的案例,分析其中体现的物质与意识关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7.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它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如实地反映世界的状况。

唯物辩证法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指导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思想方法。

联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问题的根本方法。

唯物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勇于批判,不断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因此,本单元在全书中处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原理就是分清什么是唯物辩证法,什么是形而上学,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形成辩证的思想方法,树立创新意识。

【主要内容】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四课: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第十课“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第七课包括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两个框题。

第一框共设三个目题:第一目论证联系的普遍性,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第二目论证了联系的客观性,证明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第三目说明联系的多样性。

第二框共设两个目题:第一目强调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点,要求我们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

第二目强调要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

总之,通过本课的学习,就是要求同学们理解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把握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地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第八课包括以下两个框题: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框设有两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领域证明了发展的普遍性。

第二目结合实例说明了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2.1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社会发展的规律教案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板块组成。

前三单元重在讲述辩证唯物主义部分。

而本单元则转向历史唯物主义,主要追索社会生活的本质,探究社会历史的规律,寻觅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对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探索和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利用自然,而对自然的认识和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从这个意义上讲,本单元是整个教材的落脚点和归宿,起到概括和总结全书的作用。

【主要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设计为两课: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谛”;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

第十一课包括两个框题:社会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历史的主体。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分析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从而深入理解社会的物质性特征。

第二目分析了两大社会基本矛盾,通过这一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在社会历史领域彻底坚持了唯物主义。

第三目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这一总趋势是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中实现的。

第二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主要讲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材从社会财富的创造、社会变革的力量角度分析论证了该观点。

第二目是在前一目的基础上得出的方法论思想,要自觉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们透过现象认识本质,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归根到底就由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组成的。

明确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了解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实践中实现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推动社会前进。

第十二课主要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价值观具有哪些导向作用及如何实现人生价值,共分三框。

第一框共设两目:第一目“人的价值”,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首先,阐述了哲学意义上的价值;然后,引发出人的价值问题,重点讲了人的价值是什么;最后,概括了如何评价人的价值。

第二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首先阐释了什么是价值观,然后重点讲述了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的导向作用及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的导向作用。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高中政治】高中政治必修四教案:第四课 第一框 世界的物质性

巩固拓展》中的练习,根据时间进行提问和讲解对比答案、进行讨论第四层级课堂总结反思老师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师生共同完成P26《思维导图》,要求学生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反思完成并理解掌握《思维导图》,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课后进行反思PPT展示板书设计课后巩固布置学生完成《固学案》P13~14(必做1、3、4、7、9、10题,其余选做)主观题类型及其答题技巧1、体现类体现型的设问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从材料中概括出什么道理?”等。

一般来说,它的设问是上述材料体现了所学政治学科的知识点。

应把教材中所有与材料相关的知识点一一罗列,然后将这些知识点与材料中的关键语句加以比较,符合的就是答案的一个要点。

答题时,可先把材料中的关键句组合摘抄(有分有合),后说明它符合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

或者先指出教材中的什么原理、观点或知识点,然后列出材料的相应措施或做法。

2、依据类依据型问题的问法一般是让你说出“做这样一件事的依据是什么?”答案基本上是课本上的基本观点、原理。

答依据题不要答重要性或意义。

3、为什么类为什么型的设问有“为什么说?为什么要?”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必要性)、意义(重要性),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

(四)意义类此类简答题是针对某一“做法”或“事件”的意义来设问的,一般用“积极影响”、“经济、政治意义”、“意义”作引导词。

答题时一般采用“才能…;才能…”或者“有利于…;有利于…”这样的排比句。

4、怎么办类“怎么办型”一般以“如何”或“怎样”等字眼来设问。

“怎么办型”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定了主体是谁应该怎么办,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认真审查给定的材料,找出材料中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寻找措施。

5、启示类启示型的设问有“给我们什么启示”,它包括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启示等等。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  教案 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
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思考后畅所欲言。
增强学生责任感、使命感,提高应对开放性试题的能力。
第四环节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同学们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客观的眼光看问题。
与老师共同进行课堂小结。
总结提升
知识整合
第五环节
【达标检测】
见课件
思考作答
聆听教师点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及方法论。
教学难点: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的关系;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教学流程设计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展示目标→情境分析→情境回归→课堂小结、达标检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第一环节
【情景导入】
关于宇宙的产生,中外有各种认识:中国古代有盘古开天地说,而西方有上帝创世说。从科学的角度说一说,宇宙是怎么产生的?是人们猜想产生的,还是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2.1世界的物质性。
认真思考问题。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第二环节
【情景分析】
议学活动1:传说——嫦娥奔月。
1.展示议学材料:传说——嫦娥奔月,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2.展示议学问题:月球上有没有嫦娥?世界上有没有神仙?世界是神或者上帝创造的吗?请观看视频结合预习知识解析这一观点。归纳自然界物质性的哲学原理及其方法论要求。
3.展示议学提示:
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及其方法论
教师点拨哲学物质概念;引导学生区分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物质和物质的具体形态的关系。
议学活动2Leabharlann 图说——嫦娥工程。1.展示议学材料:图说——嫦娥工程,创设议学情境,为下一步探究做好准备。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教案

第二框题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二、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一)、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课堂探究:想一想。

技术创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什么关系?◇探究提示: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

科学技术的每一进步都是通过创新实现的。

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人类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创新更新了人们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开辟出更广阔的劳动对象,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科技创新,就是要使科学技术成为我国跨世纪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2)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发展起着第一位变革的作用。

江泽民对邓小平的“第一生产力论”进一步展开·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我们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都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我们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注意加速科技进步,加强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技术创新,江泽民强调要选择那些对科技进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密切相关的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重大技术项目进行自主攻关创新,形成自己的知识技术产权;要在高起点引进基础上消化、吸收的同时,不断提高自主研制、开发和创新能力。

知识创新又是技术创新的基础。

为此,国家要在不断完善和推进“技术创新工程”的同时,制定和实施“知识创新工程”。

总之,以科技创新为龙头将成为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机车。

◇课堂练习:被誉为“当代毕舁”的我国著名计算机应用专家王选,从1975年起主持我国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研究开发。

他立志要超过日本流行的第二代照排系统和美国流行的第三代照排系统,研究出第1代激光照排系统。

他埋头苦干,终于攻克这一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印刷的崭新时代,引发了我国报业和印刷出版业“告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

下列表述与上述材料相吻合的选项是()A.江泽民:知识和技术创新是人类社会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世界的物质性【教学内容】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

【教学目标】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物质的含义,能运用所学知识说明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论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教学重点】物质的含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难点】证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前面我们从一般层面上学习了哲学的相关知识,特别是哲学的概念、哲学的基本问题以及哲学的基本阵营,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发展的关系。

今天,我们就开始系统地学习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首先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世界的本质。

在上节课我们就讲过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在第二课中我们学习了哲学的两大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还记得它们的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什么吗?主要是看他们认为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在唯物主义看来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也就是说世界具有物质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世界的物质性。

那到底什么是物质呢?世界的物质性讲授新课:(一)、物质(含义、特征)同学们在29页上找到物质的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同学们把它划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学好这一课的基础,如果基础没有打牢的话,后面要理解就很困难了,所以同学们要重视它。

这里讲到"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

它是指物质不会因为人的意识产生而产生,比如老师现在需要写字,因此需要粉笔,但是手上有粉笔吗?没有,但是老师因为需要粉笔写字在头脑中就会产生这个需要的意识,但是粉笔会不会因为我有这个意识就自动的出现在我的手里呢?不会,可见物质是不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的,如果物质会因为我们的意识产生而产生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老师肯定不愿意在这儿上课,同学们也不愿意在下面听课,这么热的天,肯定会选择一个凉快的地方待着,想自己想要的。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高二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高二政治新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教案:2.1哲学的基本问题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4.1世界是物质的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4.1世界是物质的教学设计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3.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题目:
1.名词解释:物质、客观实在性、多样性。
2.选择题:考查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观点的理解。
3.议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分析一个社会现象,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4.小组讨论题:针对某一热点问题,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进行分析。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教学导入中,我将采用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1.以生活中的实例导入:提出问题,如“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五彩斑斓的世界?”、“手机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从而引出物质的概念。
2.借助多媒体手段:展示宇宙、地球、生物等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物质世界的多样性,激发他们对世界本质的探究欲望。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
1.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强调物质观点在世界观和方法论中的重要性。
2.回答学生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消除疑惑,巩固所学。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学习心得,分享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
4.对本节课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和思考。
3.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Hale Waihona Puke 1.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认识到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精神。
2.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使学生明白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物质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配套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高中政治最新教材必修四配套教案

《世界的物质性》教案教材分析《世界的物质性》是《生活与哲学》第四课的第一框题,共分为两目。

第一目讲述自然界的物质性和物质的概念;第二目讲述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其逻辑顺序是: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人类社会在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

本框题重点是让学生理解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学情分析通过对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哲学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如物质与事物的区别、客观存在与客观实在的区别)理解起来仍比较困难。

所以,学生要认真学习本课内容,加强对本课知识的理解。

这是因为,它将直接影响到我们掌握其他哲学知识的情况。

教学方法: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采用创设情境、设置问题等形式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学习方法:通过由具体事物到抽象概念的思维训练,掌握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识记物质的含义、劳动的作用、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2、过程与方法运用基本知识分析现实问题,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并坚定坚持唯物主义的信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把握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树立唯物主义观点,摒弃神创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世界的物质性。

难点:物质的含义。

教学过程“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作为哲学史上最璀璨的哲学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如何回答这一系列的问题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世界的物质性》,探讨哲学上“物质”的概念,以及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它的物质性。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4.1世界的物质性优秀教学案例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如“世界是什么?世界为什么是物质的?”等。
2.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如“物质与运动有哪些联系和区别?”等。
3.通过问题引发学生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思考,如“世界上的事物为什么既多样又统一?”等。
4.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进行分析和解决。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体会进行反思,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不足。
2.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变化。
3.学生互评,鼓励他们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4.定期进行课堂反馈,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热爱真理、追求科学的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培养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敢于质疑权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物质性,树立唯物主义思想,抵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侵蚀。
4.培养学生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人性化的语言,耐心引导,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取得全面发展,为他们的未来人生奠定坚实基础。
2.运用比较、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3.采用小组讨论、课堂交流等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在探讨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与统一性过程中,提高沟通协作能力。
4.结合时事政治,让学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分析现实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江苏省如皋市薛窑中学人教版政治必修四生活与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教案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及其表现形式(3)唯心主义及其表现形式◇理解:(1)解释哲学的基本问题(2)正确认识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3)区分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分析:(1)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2)从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著作、论断来分析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3)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来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2、能力目标:(1)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2)比较、分析的能力(3)抽象思维能力3、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课学习,了解哲学发展的历史,明确哲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生活、学习中自觉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二、【重点、难点】:1、哲学的基本问题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分歧三、【整体感知】:同学们学习本课,将通过认识哲学的基本问题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一直贯穿着哲学发展的历史。

通过对古今中外著名哲学家的言论中,感受哲学思辨的独特魅力,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四、【方法点津】:(1)列举古代思想家的著名言论,进行分析、判断。

(2)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具体做法来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结合事例说明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正确性。

(4)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举措分析是否坚持了唯物主义。

(5)分析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言行并结合本课知识进行归类、总结。

五、【课文导语】:在人类追索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

它们在相互辩难中发展,在湍急的思想河流中曲折前行。

我们怎样才能认识各种哲学派别的本质?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一框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一、哲学的基本问题(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第六课时)◇课堂探究:哲学研究的问题有许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探究提示: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如宇宙、人生、思维等,但是贯穿于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和追求真理一、综合解说【地位作用】本单元开始真正涉及哲学基本问题,它对学好以下几个单元起了基础性作用。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人的意识有能动作用。

它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人们在实践中认识和把握世界的过程,也就是追求真理的过程,这对于我们正确理解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与时俱进地追求真理,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四课分为两个框题: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由“上帝创世说”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论证得出自然界的物质性;第二目从人的起源开始探究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二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易传》里的一段话引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第二目通过元素的发现经历探究事物的运动是有规律的,我们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通过本课的学习,有助于同学们了解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应按客观规律办事。

第五课分为两个框题: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

第一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方面论证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第二目从意识的生理基础讲述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第三目是从意识反映的对象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从人与动物的比较,重点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第二目通过“面对石头与电脑”的问题探究,讲述了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第三目实际上是讲了方法论的运用,即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第六课分为两个框题: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一框分为两个目题:第一目从实践含义入手,引出实践的三大特征;第二目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四个方面讲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二框分为三个目题:第一目重点讲了真理是客观的;第二目是讲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第三目从认识的反复性、无限性上认识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

二、知识结构: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探索世界的本质把握思维的奥妙世界的物质性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有规律的意识的本质意识的作用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三、单元导语“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女歧无合,夫焉取九子?”屈原的《天问》已经成为千古绝唱。

世界从哪里来?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能不能认识世界?人在世界中处于什么位置?人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还是可以做世界的主人?这一连串的问题,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上下求索。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科学地揭示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科学地揭示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我们应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 :(1)自然界的物质性(2)物质的含义 求索真理的历程 一切从实际出发 事实求实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 实践及其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真理是客观的 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3)人类社会的物质性(4)运动的含义(5)静止的含义(6)规律的含义(7)运动是有规律的(8)规律是客观的◇理解(1)世界的物质性(2)自然界是物质的,不是上帝和神创造的(3)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区别和联系(4)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5)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6)物质和运动的关系(7)运动和静止的关系(8)规律的客观性◇分析(1)联系当前自然界中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说明自然界的物质性(2)联系我国当前的社会改革以及社会发展的状况,说明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用课本知识分析,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4)结合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2、能力目标(1)通过学习,体会如何去理解一个哲学观点,如何以基本事实为基础进行哲学抽象,初步了解学习哲学的基本方法(2)通过学习、体会、分析与综合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3)通过收集和分析材料,培养收集材料和整理材料的能力(4)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能从世界本质问题上指出有神论的荒谬性,从根本上消除有神论的影响,初步树立唯物主义的自然界、世界观(2)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二、【重点、难点】: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证明2、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三、【整体感知】:通过本课的学习,将有助于我们全面理解,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在本上都是物质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物质又运动的,物质的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规律又是客观的。

四、【方法点津】:(1)运用比较分析法,理解物质与物质的具体形态、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律与现象的区别与联系。

(2)通过社会调查,了解目前我国经济建设过程中,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在哪些违背客观规律的现象。

五、【课文导语】: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对人与世界的关系的思考和回答,是人们在实践和认识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是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出发点。

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懂得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明确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

第一框题世界的物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第十七课时)(一)、自然界的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

◇课堂探究: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关地球起源的知识,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实际的。

◇探究提示:太阳系是在约50亿年前由气体尘云形成的。

地球在约47亿年前生,它是由原始的太阳星云分馏、坍缩、凝聚而形成的。

地球的起源及演变过程表明,宗教的“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不仅是地球,宇宙间各个天体的形成与发展都是客观的。

2.什么是物质。

教材先列举了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看法,引导我们探究物质的科学含义。

◇课堂探究:(1)哲学家所说的作为世界本原的“水”“火”“原子”等,同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说的具体事物是什么关系?(2)在自然界中,既有姿态万千的山川湖海,也有许多看不见、摸不着却又真实地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如磁场、超声波、紫外线等。

从哲学的角度看,这些事物有什么共性呢?◇探究提示:(1)它们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2)这些事物虽看不见、摸不着,但却真实地存在着,从哲学上说,那就是它们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

根据以上探究,我们体会到哲学上所讲的物质不同于我们所看到的高山、河流、森林、原野等具体事物,要从哲学上揭示世界的本质,我们就必须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撇开千差万别的事物各自生动的具体特性,把握它们共同的属性和本质特性。

教材引用恩格斯名言揭示出哲学上的物质,是万事万物共同特性的高度抽象和概括,它与具体事物之间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那么,什么是哲学上讲的物质呢?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所谓“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就是说,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劭或是否承认它的存在,它都客观地存在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所谓“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就是说物质具有可知性,能被人们所反映、所认识。

教材引用列宁名言高度概括了哲学上所讲的物质的本质含义:第一,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第二,物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第三,物质具有可知性。

综上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只有牢牢掌握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进一步领悟:无论是天地自然,还是从大自然中孕育而来的人类社会,它们在本质上都是物质的。

◇思维拓展: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联系:第一,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概括抽象出来的,是万事万物的本质属性,如果离开万事万物,即离开具体的物质形态,就没有了物质。

可见,物质只存在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中,而万事万物即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第二,二者又是有区别的。

物质所概括和抽象的仅仅是具体物质形态的共同特性,而具体的物质形态除了这一共同的唯一特性即客观实在性以外,还有其自身的个别属性,正因为如此,我们就绝不能用物质代替具体的物质形态,否则就看不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同样,也不能用具体的物质形态代替物质,否则又会抹杀世界的物质性。

物质是不生不灭、永恒存在的,而具体的物质形态则有生有灭。

第三,物质和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而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课堂练习: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据此回答1~2题。

1.这里的“客观实在”是()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C.所有有形的物体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2.下列选项属于物质范畴的是()1人脑2基本路线3生产关系4思想观念5国家⑥辩证唯物主义A.135R24⑥C.35⑥D.235答案:1.D 2.A 解析:第1题,客观实在是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故选D;第2题,24⑥都是主观的,135符合题意。

(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课堂探究:(1)人类社会的形成需要哪些物质条件?(2)是什么原因促成了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探究提示:(1)人类社会形成所需要的物质条件包括必要的生存空间即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在由古猿的生存环境到人类的社会环境、由古猿的群体结构到人类的社会结构的转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人类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古猿发展而来的一个特殊的生物种群。

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劳动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劳动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因此,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