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化学总结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水的起源: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于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水以及后来的陨石和彗星碰撞。
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地球不同的储存库中循环。
2.水文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冷凝和蒸发等过程。
在循环过程中,水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气候和地质过程。
3.地球化学现象: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地球化学现象包括水体中溶解的矿物元素、元素的转化和富集、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等。
4.溶解质和溶液:在水中,溶解质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是离子、分子或大分子物质。
溶液是指溶解质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溶解质的溶解和溶液的浓度会受到温度、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的影响。
5.pH和酸碱性:pH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它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pH值介于0到14之间,pH低于7表示酸性,pH值高于7表示碱性,pH等于7表示中性。
6.水体的化学组成:水体的化学组成受到地形、岩石成分、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含有不同的溶解质和悬浮物,如河水中的溶解氧、湖水中的盐度和海洋中的盐度等。
7.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指水体中出现的可疑、异常或有害物质的现象。
水质污染可以来自农业、工业、城市污水、生活废水等多种源头。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
8.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是用来模拟和预测水体中的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工具。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水体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并评估环境变化对水体的影响。
9.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地质勘探等领域。
它们对于了解和保护地球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水文地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了水文过程和地球化学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水的起源、循环、质量变化以及与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上的水资源。
应用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1、勘查地球化学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各种介质(包括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气体等)中系统地在不同比例尺与规模上采集地球化学样品,经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
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与其它地球化学标,据此作为找矿的线索和依据,进而寻找矿床,同时用以解决一些地质等其他问题。
2、分散流由矿(化)体、原生晕、次生晕破坏后,成矿(伴、共生)元素经迁移,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异常(形成分散流的物质,不仅是如同次生晕那样可来自地表的矿体及原生晕,也可以是来自地下的盲矿体及原生晕:甚至还可来自次生晕,即次生晕内的物质组分,进一步迁移、分散,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分散流3、原生晕同矿床或矿体的形成一样,是由于成矿元素及其半生元素迁移富集而形成的4、水系沉积物异常表生带内的矿体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经表生氧化风化形成疏松物后,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冲刷与溶解下,使原来集中的元素沿水系发生分散,在水系沉积物的狭长地带内形成的异常5、同生碎屑异常岩石风化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同时形成的二、填空题1、热液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主要是渗滤作用和扩散作用2、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泥质岩和化学沉积岩三个类型3、岩浆矿床的原生晕主要是通过结晶分异和熔离作用形成水化学异常的形成主要是由作用。
4、电化学溶解中电极电位增加的顺序是,由于是硫化物矿床中普遍出现的矿物,其它元素的硫化物与它相接触,都会被“”掉形成金属元素的水化学异常.5、元素的迁移方式:(1)渗滤作用渗滤作用是热液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元素通过溶液沿岩石裂隙系统整体、自由流动而迁移的一种过程。
(2).扩散作用是指一个体系的不同部分内,如果某元素的浓度不同,则该元素的质点将自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迁移,直到各处浓度相等为止。
(3)气象运移作用指元素以气体状态逸散到近矿围岩中的作用。
成晕元素沉淀机制有:过滤效应,热液与围岩的化学反应和成矿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
6、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独立矿物、类质同象、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或称为超显微包裹体)、吸附、与有机质结合。
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
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
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③数据的统计分析;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
故称之为“微量元素”。
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
lppm=10-6=10-4%=0.0001%=1μg/g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
lppb= 10-9=10-7%=0.0000001%=1ng/g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球化学概述一、地球化学的定义与范畴1. 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规律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其他物理、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范畴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循环-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分类- 生物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环境的化学演化-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球化学机制二、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 地幔:探讨地幔的化学结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
- 地核:分析地核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球化学性质。
- 地球表面流体:研究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和演化。
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丰度:研究元素在地壳、地幔、地核中的丰度分布。
- 元素的分布:分析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讨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和富集条件。
- 元素循环:研究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和循环速率。
3.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形成环境对岩石进行分类。
- 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的起源、演化、结晶过程和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点。
- 变质岩地球化学:探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和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地球化学- 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合。
-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探讨矿物的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和稳定性。
- 矿物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的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 矿物化学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5.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式。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应用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旋回:元素的演化是以元素的赋存介质的变迁实现的,地幔物质分异出来的岩浆及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岩浆上升,结晶形成岩浆岩,经构造运动隆升到地表或近地表,进入表生环境,遭风化,剥蚀搬运到湖海盆地沉积成岩,沉积岩经沉降或俯冲到地表深处,发生变质或部分重熔而形成新的岩浆,构成一个大的旋回。
不相容元素: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向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相容元素:指容易进入结晶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亲石大离子元素:不相容元素因其离子半径大,电荷高而不易进行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
K,W,LREE元素的亲和性:地球化学上把阳离子有选择地与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元素的亲和性(戈尔德施密特分类,根据元素的共生规律划分的):亲铁元素:集中于铁——溴核中的元素。
Au,Mo,Ni亲硫元素:与硫亲和力强易溶于硫化铁熔体中的元素。
Cu,Ag,Zn,Fe亲氧元素:易溶于硅酸盐熔体的元素。
Li,Na,K,Rb亲气元素:具有挥发性或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集中在气体中。
H,C,H,O亲生物元素:生物圈中富集于有机物中元素。
H,C,N,Cl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地球化学省: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内某些成分富集特征特别明显,该区不止是一两类岩石中该元素丰度特别高,该种元素的矿床成群出现历史演化中元素的矿产出现率较高的叫地球化学省,它的实质就是一种地球化学异常,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地球化学场:元素的时空分布,把地球化学指标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于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具体某一时刻定位于三度空间上的地球化学指标值。
地球化学环境: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得以保持平衡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综合。
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作用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次生环境:指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
地球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第1节基本概念1、地球化学体系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某个矿物包裹体,某矿物、某岩石可看作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某个地层、岩体、矿床、某个流域、某个城市也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从更大范围来讲,某一个区域、地壳、地球直至太阳系、整个宇宙都可看作为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分布(丰度)、分配问题,也就是地球化学体系中“量”的研究。
2、分布和丰度体系中元素的分布,一般认为是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即元素的“丰度”,体系中元素的相对含量是以元素的平均含量来表示的。
体系中元素的丰度值实际上只能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的分布,特别是在较大体系中决不是均一的。
3、分布与分配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总含量。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区段中的含量。
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把某岩石作为一个整体,元素在某组成矿物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岩石中分配的表现.4第2节元素在太阳系中的分布规律(一)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谱分析:对太阳和其它星体的辐射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这些资料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有些元素产生的波长小于2900Å,这部分谱线在通过地球化学大气圈时被吸收而观察不到;二是这些光谱产生于表面,它只能说明表面成分,如太阳光谱是太阳表面产生的,只能说明太阳气的组成。
2 、直接分析:如测定地壳岩石、各类陨石和月岩、火星的样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采集了月岩、月壤样品,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2004年美国的“勇敢者”、“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测定了火星岩石的成分。
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
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构造、演化及其与生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涉及到地球物质的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在地球科学中,地球化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地球环境问题以及探索地质资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元素是组成地球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们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
地球化学元素可分为7类,包括:1. 结构元素:构成地球物质的主体,包括氧、硅、铝、钙、钾、钠、镁等。
2. 生命元素:在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元素,包括碳、氧、氢、氮、磷、硫等。
3. 外源元素:由于地球物质的外来污染而进入地球大气圈和地表水的元素,包括铜、铅、锌、镉等。
4. 稀有元素:在地球物质中数量较少,但对人类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元素,包括铀、银、金、铂等。
5. 晶体元素:在矿物中起构成稳定晶体结构的作用,包括铝、硅、钾、钠、钙等。
6. 地壳亏损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很少,经常进入地球内部或者被深海沉积物吸附,包括锆、铪、钨、锂等。
7. 稳定代表元素:是代表不同物质来源的元素,包括铷、锶、氧等。
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指同一元素的不同质量数的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是质量不同。
同位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同位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历程,也可以为寻找矿产资源提供线索,同时还可以在环境研究中提供很多信息。
同位素地球化学有很多研究方向,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
其中最常用的应用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即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测定岩石和化石的年龄。
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中物质的迁移和循环,以及对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物质在各种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并通过不同的地球系统之间相互转移,形成一个复杂的物质循环过程。
地球化学知识点整理
地球化学绪论1、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包括部分天体)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的科学2、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填空】(1)质:地球系统中元素的组成(2)量:元素的共生组合和赋存形式(3)动:元素的迁移和循环(4)史:地球的历史和演化3、地球化学研究思路:【简答】在地质作用过程中,在宏观地质体变化和形成的同时,亦伴有大量肉眼难以辨别的化学组成变化的微观踪迹,它们包含着重要的定性和定量的地质作用信息,应用现代化学分析测试手段,剖析这些微观踪迹,从而揭示宏观地质作用的奥秘。
即“见微而知著”。
第一章地球和太阳系的化学组成第一节地球的结构和组成1、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界面名称:(1)地震波(P波和S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反映出地球内部物质的密度和弹性是不均一的。
这种不均一性在地球的一定深度表现为突变性质。
由此得出,地球内部具有壳层结构的概念,即认为地球由表及里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界面分别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
(2)上地壳和下地壳分界面为康拉德面。
上地壳又叫做硅铝层,下地壳又叫做硅镁层。
大陆地壳由上、下地壳,而大洋地壳只有下地壳。
【填空】2、固体地球各圈层的化学成分特点:(分布顺序)地壳:O、Si、Al、Fe、Ca地幔:O、Mg、Si、Fe、Ca地核:Fe-Ni地球:Fe、O、Mg、Si、Ni第二节元素和核素的地壳丰度1、基本概念:【名词解释】(1)地球化学体系:我们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有一定的空间,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时间的连续(2)丰度:研究体系中被研究元素的相对含量(3)克拉克值:地壳中元素的平均含量(4)质量克拉克值:以质量计算表示的克拉克值(5)原子克拉克值:以原子数之比表示的元素相对含量。
它是指某元素在某地质体全部元素的原子总数中所占原子个数的百分数。
(6)浓度克拉克值:某一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的比值2、克拉克值的变化规律:(1)递减:元素的克拉克值大体上随原子序数的增大而减小。
勘查地球化学考试专用知识点总结
勘查地球化学复习要点一、勘查化学原理1.各类岩浆岩中化学元素的丰度岩浆岩中元素丰度的变化规律具有重大的找矿意义,某种元素的内生矿床总与该元素丰度最高的岩浆岩有成因关系。
如Cr、Ni矿床产在超基性岩中,V、Ti 矿床与基性岩有关,U、Th矿床与花岗岩有关等。
喷出岩中微量元素的分异程度应当比侵入岩中低。
因此,酸性喷出岩与酸性侵入岩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亲基性岩元素含量较高而亲酸性岩元素含量较低。
对于超基性岩来说,情况正好相反。
某地质体的平均含量与克拉克值相比称为浓度克拉克值,所以,某元素浓度克拉克值>1,表示它相对富集或集中,<1则为亏损或分散。
超基性岩(SiO2 <45%)、基性岩(SiO2 45-53%)、中性岩(SiO2 53-66%)和酸性岩(SiO2 >66%)。
2.各岩类的标型元素组合为:超基性岩元素,典型代表是Cr、Ni、Co、Mg及Pt族。
基性岩元素,Cu、Fe、V、Ti、P、Mn、Ca、Sc、Sb等。
亲中性岩元素,Al、Ga、Zr、Sr等。
亲酸性岩元素,种类最多,以Li、Be、Ta、U、Th、K、Rb、Cs、F、B为代表。
碱性岩以富含Nb、Ta、Be及REE(稀土元素)为特征。
3.一般共生关系:K-RbCa-SrAl-GaZr-Hf Si-GeNb-Ta TR-Pt-Ru-Rh-Pd-Os-Ir4.残余原生矿物:大多数火成岩和变质岩的矿物都不稳定,在所有分解阶段都可呈风化残余产物的常见组分出现。
5.次生矿物原生硅酸盐矿物经过化学风化、生物风化后,形成一系列新生次生矿物。
这些次生矿物主要是粘土矿物类及铁、锰、铝的含水氧化物。
几乎所有的次生矿物的颗粒都极细小,一般都小于0.02㎜。
6.地球化学背景和异常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是指某一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周围无矿背景区的现象。
按异常成因来分类:a.原生异常:狭义的讲原生异常是内生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异常,广义的原生异常(原生晕)还包括有沉积岩中的地球化学异常,指的是赋存于周围岩石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应用地球化学
应用地球化学1.地球化学找矿的特点?地球化学找矿,简称化探,是以地球化学理论和原理为指导,通过系统测定各种天然物质中的地球化学性质,了解元素在其中的分散于富集,发现与矿化或矿床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然后通过研究这些丢化学异常,进而达到找矿目的的一种找矿方法。
2.地球化学背景在化探中将无矿地区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地区叫做背景区或正常区。
在背景区内天然物质中各种地球化学指标的数值叫做地球化学背景。
3.地球化学异常在研究区中,天然物质中的某些地球化学指标与其地球化学背景比较,有显著的差异的现象,称为地球化学异常。
4.地球化学异常分类:①根据异常的成因a.内生异常:内生条件下,如岩浆岩矿床周围b.内生异常:外生条件下,如风化矿床周围②根据异常所赋存的介质a.原生异常:赋存在岩石中的异常;b.次生异常:赋存在地表疏松覆盖物、水系沉积物、水、空气或生物中的异常。
根据赋存的介质不同:土壤地球化学异常:介质为土壤。
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水文地球化学异常:水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植物气体地球化学异常:土壤空气和大气③根据异常物质与介质生成先后a.同生异常:异常介质与赋存介质是同时生成的b.后生异常:异常物质晚于赋存介质④根据异常与矿的关系a.矿异常:与矿体、矿化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矿体异常:与矿体有关的各类地球化学异常矿化异常:与不具工业价值的矿化有关的地球化学异常b.非矿异常:由其他自然作用以及人为因素引起的异常⑤根据异常规模的大小a.地球化学省:几千—几万平方公里b.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几—几百平方公里c.局部地球化学异常:分布在矿体或矿床周围,几米—几百米d.点地球化学异常:零星异常点⑥其他a.表露异常b.埋藏异常c.正异常d.负异常e.真异常:常客观存在f.假异常5.分散晕与异常的异同①分散晕:指环绕矿体或异常源周围,赋存在天然物质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②原生分散异常:指环绕矿体或异常源周围,赋存在岩石中的地球化学异常。
地球化学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一章克拉克值:元素在地壳中的丰度,称为克拉克值。
元素在宇宙体或地球化学系统中的平均含量称之为丰度。
丰度通常用重量百分数(%),PPM(百万分之一)或g/t表示。
2 .富集矿物:指所研究元素在其中的含量大大超过它在岩石总体平均含量的那种矿物。
3. 载体矿物:指岩石中所研究元素的主要量分布于其中的那种矿物。
4. 浓集系数 =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克拉克值。
为某元素在矿床中可工业利用的最低品位与其克拉克值之比。
5.球粒陨石:是石陨石的一种。
(约占陨石的84%):含有球体,具有球粒构造,球粒一般为橄榄石和斜方辉石。
基质由镍铁、陨硫铁、斜长石、橄榄石、辉石组成。
划分为: E群——顽火辉石球粒陨石,比较稀少;O群——普通球粒陨石: H亚群—高铁群,橄榄石古铜辉石球粒损石;L亚群—低铁群,橄榄紫苏辉石球粒陨石; LL亚群—低铁低金属亚群;C群——碳质球粒陨石,含有碳的有机化合物和含水硅酸盐,如烷烃、芳烃、烯烃、氨基酸、卤化物、硫代化合物等。
为研究生命起源提供重要信息。
分Ⅰ型、Ⅱ型和Ⅲ型。
Ⅰ型其非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星云的非挥发性元素丰度。
6.浓度克拉克值=某元素在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克拉克值,反映地质体中某元素的浓集程度。
1.陨石在地化研究中的意义:(一)陨石的成分是研究和推测太阳系及地球系统元素成分的重要依据:(1)用来估计地球整体的平均化学成分。
1陨石类比法,即用各种陨石的平均成分或用球粒陨石成分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地球模型和陨石类比法来代表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其中地壳占质量的1%,地幔31.4%,地核67.6%,然后用球粒陨石的镍—铁相的平均成分加5.3%的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的硅酸盐相平均成分代表地壳和地幔的成分,用质量加权法计算地球的平均化学成分。
(2)I型碳质球粒陨石其挥发性组成代表了太阳系中非挥发性元素的化学成分。
(二)陨石的类型和成分是用来确定地球内部具层圈结构的重要依据:由于陨石可以分为三种不同的陨石—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因而科学家设想陨石是来自某种曾经分异成一个富含金属的核和一个硅酸盐外壳的行星体,这种行星经破裂后就成为各种陨石,其中铁陨石来自核部,石铁陨石来自金属核和硅酸盐幔的界面,而石陨石则来自富硅酸盐的幔区。
应用地球化学
1农业生态地球化学:以农业生态系统为对象,研究地球表层介质中化学元素及化合物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所产生的影响和最终效果。
2应用地球化学:运用地球化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时机问题的学科。
3农业地球化学调查:值通过地质,农业,水文等专家的采样,分析和数据处理,取得土壤中化学元素和化合物的地球化学资料以此服务于农业,环境和资源调查评价的综合研究工作。
4生物地球化学测量:是系统的测定生物体内元素的含量及生态特征,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进而找寻矿床。
5地球化学标准样:标准参考物质是国家标准局活高级实验研究机构联合研制发行的,化学组成经过多家研究机构实验室,多种方法,多次精密测定,化学组成均匀,稳定的一组样品。
6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7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8地方性疾病:具有一定的发病区域环境的疾病,它是一种影响范围大,潜伏周期长,并具突发性流行,不一根治的疾病9精密度:相同样品在相同条件下,一种分析方法多次测定所得结果的符合程度10相容元素: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中迅速降低的元素11线金属量:指沿一定的取样线,晕中各样品的异常含量部分与格样品所代表的线段长乘积之和12面金属量:指一定剖面上,晕中元素的异常含量部分与成晕面积的乘积13浓度系数:是某元素在矿体中的含量(通常以最低可采平均品位做标准)与其地壳丰度的比值14浓度分带:指同一组分的含量自矿化中心或异常中心向外有规律变化的现象15前缘晕(前缘异常):指原生晕中,沿着含矿溶液运动方向上,位于矿体前方的异常地段16协同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化学元素共存时所产生的一种附加增强作用(或效应)17系统误差:是有规律因素造成的误差,包括正向和负向的偏离18矿床分散流:通常理解为由于矿体及原生和次生晕的表生破坏,在矿床附近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成矿有关元素含量增高的地带19气体测量:系统测量天然物质中的气体的化学成分,以发现与矿化有关的气体地球化学异常进而找寻矿床,以及解决其他地址问题20丰度:反之元素在宇宙体中的平均含量21 1ppm=1*10-4%=10-6=百分之一=1ug/g22 1ppb=10-4%=10-9=0.0000001%=1ng/g23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24据异常的规模可分为地球化学省,区域地球化学异常和局部地球化学异常25产于残坡积层中的次生晕为残留晕,产生于运积层中的次生晕为上置晕26化探的试验工作可分为方法试验,技术试验和专题试验三种27异常的分带性包括浓度分带和组分分带两方面28在土壤剖面中A层是腐殖层,B层是淀积层C层是母质层29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勘探中背景值的确定十分重要。
应用地球化学复习重点
1,应用地球化学: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的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2,不相容元素: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3,相容元素:相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中迅速降低的元素4,亲和性:地球化学上把阳离子有选择的与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称为元素的亲和性。
5,戈尔德斯密特分类:亲铁元素(Au,Ge Sn C P Fe Cr等)亲硫元素(Cu Ag Zn Hg)亲氧(Li Na K Rb Cs等)亲气(H C N O I等)亲生物(H C N O P S d)6,正常分布:是某一空间中多数位置上元素含量所具有的相对波动不大的特征。
7,异常分布: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明显不同于周围无矿背景区的现象,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简言之,由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
8背景值:背景区n件样品的平均值。
9,地球化学省:地壳中金属矿产分布是不均匀的,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某些成分富集特别明显,该区域不止是一两类岩石中该元素丰度特别高,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种元素的矿床常成群出现而且在历史演化中,该元素的矿产出现率也特别高,通常将地壳的这一区段称为地球化学省。
10,地球化学指标:是指一切能够提供找矿信息或其他地址信息的能够直接或间接测量的地球化学变量。
11,我们把地球化学指标i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与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
12变化系数是相对于一个单位均值的百分变化率,它反映了这组数据的均匀性程度。
13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知道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总和。
14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的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5克拉克值: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克拉克值。
16浓度克拉克值:化学元素在某一局部地段或某一地质体中的平均含量与地壳丰度之比叫做相对丰度,也叫浓度克拉克值。
应用地球化学
1、烃源岩的常规评价烃源岩的常规评价(定性)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有机质丰度;(2)有机质类型;(3)有机质的成熟度。
有机质丰度:是指单位质量岩石中有机质的数量,在其他条件相近的前提下,岩石中的有机质含量越高,其生态能力越高。
有机质丰度的指标有:(1) 总有机碳(TOC,%)(2)氯仿沥青“A”(%)(3)总烃(HC,10-6)(4)生烃势(S1+S2)有机质类型:不同来源、组成的有机质成烃的潜力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必须对有机质的类型进行评价。
有机质类型的鉴别方法:(1)依据有机质的来源(2)依据干酪根的显微组分组成(3)依据干酪根的元素组成(4)依据岩石的Rock-Eval热解特征(5)依据红外光谱(官能团)特征(6)依据干酪根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7)依据干酪根的热失重量(8)数值化的干酪根类型指数KTI(9)依据可溶沥青的特①氯仿沥青“A”的族组成及正构烷烃组成②“A”及原油的碳同位素③单体烃同位素组成(10)依据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质有机质成熟度:评价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主要有,镜质体反射率Ro(%),孢粉颜色指数(SCI),最高热解峰温(Tmax,℃),H/C原子比,孢子体显微荧光Q,孢粉(干酪根)颜色,生物标志物等。
2、碳同位素的应用1.油源对比(依据同位素的继承性和油气在形成与演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布及变化规律),原油的碳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其生油母质的类型和与形成环境。
相比之下,油气在演化及运移等过程中的碳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
干酪根≥沥青质≥非烃≥芳烃≥饱和烃。
利用单体烃同位素技术,进行油源对比。
2.利用有机质中碳同位素组成特征进行地层学研究3.天然气同位素可以判断天然气的成熟度,和天然气的成因类型的判识。
3、轻烃的应用轻烃一般是指沸点小于200度的烃类化合物,包括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目前运用于油气勘探的主要是C1-C7化合物。
可用于研究天然气、轻质油、凝析油。
地球化学总结
地球化学总结地壳与地幔地球化学地球的元素丰度的估算方法:1 陨石类比法,该估算方法是建立在以下假设基础之上的:1)陨石是太阳系内的产物2)陨石与小行星带物质成分相同3)陨石是星体的碎片4)陨石母体的内部结构和成分与地球相似2 地球模型法和陨石类比法在地球模型的基础上求出各圈层的质量和比值,利用陨石类型或陨石相的成分计算各圈层的元素丰度,最后用质量加权平均法求出全球的元素的丰度。
例如:华盛顿球粒陨硫铁可以代表地核的成分;球粒陨石中硅酸盐的平均成分代表地幔和地壳的成分可以按比例各取一定质量的陨石,然后分别计算出各元素的全球丰度克拉克值: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重量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的重量平均含量原子克拉克值:指地壳中元素的原子平均含量地壳的平均化学成分的确定方法:1)岩石平均化学组成法克拉克将岩石圈的全部岩石分为两类:火成岩,质量占95%,水成岩占5%。
然后取样按质量加权平均值法计算地壳的成分2)细粒碎屑岩法戈尔德施密特认为,细碎屑岩是沉积物源区出露岩石经过剥蚀,搬运,并均匀混合的产物,其成分可以代表物源区地壳的平均化学组成Taylor和McLennan 则用细粒碎屑沉积岩,特别是泥质岩作为上地壳的混合样品进行了研究。
3)地壳模型法Taylor和McLennan提出,现今大陆壳质量的75%在太古宙时期形成的,25%是在后太古宙时期形成的。
后太古宙的大陆壳生长主要发生在岛弧地区,代表性物质是岛弧安山岩,由此他们计算出了现代大陆壳的元素丰度地壳元素丰度特征:1)地壳中各种元素的丰度是极不均匀的,其中,前三种元素O,Si,Al就占了82%,前8种元素占了98%2)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其丰度趋于降低,但Li,Be,B的丰度仍表现为亏损3)除了惰性气体和少数元素外,质量数为偶数的元素丰度大于奇数4)元素的丰度仍表现为质量数位4的倍数占主导地位5)相对地球整体,地壳最亏损亲铁元素,次亏损亲铜元素和少量亲氧相容元素;富集亲氧不相容元素地壳中某些元素丰度的偶数原则被破坏的原因:1)惰性气体元素丰度异常低的原因:不易参于其他元素相结合,在漫长的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它们易于从固体地球内部不断地通过排气作用进入大气圈,在通过脱离地球的引力作用而释放到宇宙中2)在地壳与地幔分异的过程中,部分相容元素停留在地幔中元素克拉克值在研究地球化学中的意义1)元素的克拉克值决定了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克拉克值高的元素可以形成独立矿物,而克拉克值低的元素只能以类质同像的形式存在于主要矿物的晶格中2)作为元素集中分散的标尺浓度克拉克值=观测值/克拉克值>1表明富集<1表明贫化3)标志地壳中元素的富集和成矿的能力浓集系数=矿石的边界品位/克拉克值浓集系数越大越不容易成矿主要类型岩石中元素的丰度特征1)超基性岩富集亲铁元素和亲氧中的相容元素2)基性岩富集亲铜元素和分配系数接近于1的亲氧元素3)酸性岩富集不相容的亲氧元素和挥发元素载体矿物:岩石中某元素主要赋存的矿物富集矿物:某元素的含量远远高于岩石平均含量的矿物地幔地球化学地幔成分的研究方法:1)上地幔成分的确定:幔源的玄武岩及其所携带的地幔岩包体,或通过构造推覆上来的地幔岩块2)下地幔成分的确定:一是根据实测的地球内部地震波速资料和高温高压下矿物的或岩石的原位声速测量资料进行综合研究获得,二是根据宇宙化学资料研究获得地幔不均一性的研究方法:1)地幔化学研究不均一性的样品地幔橄榄玄武岩玄武岩类岩石方法:元素比值和同位素比值,同位素和强的不相容元素之间的比值可以代表地幔源区岩石的比值元素丰度模式法:一种图解法,类似于用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模式图地幔不均一性的原因:1)在地球形成的行星吸积过程中就存在组成的化学不均一性。
化学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
化学地理选修四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化学地理知识点总结化学地理是研究地球、地球化学状态、环境地质学和地球资源科学的一门综合学科。
“化学地理选修四”主要就地球、大气、水和生物等地球科学中化学地理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研究。
接下来,我将从地球化学状态、环境地质学和地球资源科学三个方面对这些知识进行总结。
一、地球化学状态1. 地球成分结构地球成分结构研究了地球的化学成分、物理状态及物理性质。
地球大部分是由铁、氧、硅、铝、镁、钙、钠、钾构成。
在地幔中占绝对优势的是镁、铁和硅。
而在地壳中的岩石通常是含氧的硅酸盐类和氧化物类形式,如石英、长石、云母,氧化铁等。
而下地幔中的岩石主要是硅酸盐岩与无机盐类。
此外,地壳中的铝、铁等金属元素也尤为重要。
2. 地球物质再循环地球物质再循环是指地球各物质在地表层大气、大洋和陆地之间循环运动的过程。
其中,地壳运动是地球物质再循环的核心。
地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
岩浆活动包括火山活动和岩浆侵入。
构造活动包括断裂活动和地震。
3. 地球的演化和几何环境地质学地球演化又称地球历史演化,它是一个自然界巨大而又终其变化不居的系统工程,是地质作用和地球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结果。
而几何环境地质学,它是土地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是一门研究土地的地质特征,以及与地质现象的关系相结合的科学。
其中,地质热力学作为重要的学科,主要研究地球热、地热对地质环境的影响,以及地球热特点在地质构造和地里周期性运动中的作用。
二、环境地质学1. 地质环境界定和评价地质环境界定和评价主要涉及地震、泥石流、地质构造、土地沉降和地下水等地质问题。
而地质灾害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也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
因此,地质环境从地质灾害的角度来说,主要包括地震和泥石流两方面。
地震是一种地质灾害,它不仅会引起人和物的损失,还会造成环境破坏。
而泥石流在破坏力方面,也属于极强压破破坏类型。
2. 地球环境地质和地球资源环境的互相构成关系地球资源的类型种类以及资源的获取、储存方法,都非常有赖于我们认真了解和认真研究地球环境地质学,以便更好地了解资源在地球内部分布的大致情况。
高一地理化学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化学知识点总结地理化学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涉及了地球上的各种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变化规律。
在高一学年,学生们学习了许多关于地理化学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一地理化学知识做一个总结,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回顾和掌握这些知识。
一、地球的成分和结构地球的成分主要包括地核、地幔和地壳。
地核是地球的内部部分,分为外核和内核;地幔是地核和地壳之间的部分;地壳是地球表面最薄的部分,分为岩石地壳和洋壳。
地球的结构主要有内部结构、大地构造和地壳运动等几个方面。
内部结构主要指地核、地幔和地壳的组成;大地构造主要指板块构造、地震带和火山分布等;地壳运动主要包括地壳变动和地壳演化等。
二、矿物和岩石矿物是地球上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天然物质,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
常见的矿物有石英、长石、方解石等。
矿物的分类主要有硅酸盐矿物、氧化物矿物、硫化物矿物等。
岩石是由一个或多个矿物组成的固体物质,是地壳的主要组成部分。
常见的岩石有火山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岩石的分类主要有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等。
三、地球的水资源地球的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之一。
地球上的水资源主要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主要指河流、湖泊、江海等水体;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地下水层中,是供给人类生活和生产的重要水源。
地球水循环是指地球上水分在地球的不同部分之间循环运动的过程。
地球水循环包括蒸发、降水、渗漏、蓄水等多个环节。
地球水循环对维持地球的水平衡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气的组成和结构大气是地球上的气体包围层,由多种气体组成,其中氮气、氧气和水蒸气含量最大。
大气主要由对流层、平流层、跃层和电离层组成。
对流层是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中发生天气现象的地方。
大气污染是由人类活动排放的有害气体和颗粒物质导致空气质量下降的现象。
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应该加强环保意识,减少大气污染的排放。
五、化学反应和化学能化学反应是指物质之间发生的物质转化的过程,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
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应容及方法(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
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③数据的统计分析;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
故称之为“微量元素”。
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
lppm=10-6=10-4%=0.0001%=1μg/g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
lppb= 10-9=10-7%=0.0000001%=1ng/g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1e elments)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相容元素(compatib1e elements)则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
6、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最早使用于勘查地球化学中,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如某些元素含量的高低,元素含量分布的均匀性,元素赋存形式的差异)明显不同于周围元矿背景区的现象。
地球化学异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
即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了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概念。
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产物(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
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7、地球化学省:由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原始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大范围地球化学异常。
如果将元素的全球地壳丰度值作背景,则地球化学省是最大的一级异常。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根据异常物质与赋存它的介质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分为:•(1)同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物质与赋存介质同时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2)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的球化学异常。
根据异常形成作用的不同分为:•(1)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即属于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有关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和矿体同时形成。
•(2)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在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作用下,有关元素迁移而形成的异常。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都属于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体有关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是由于矿体的表生破坏所形成。
8、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形式主要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9、天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①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②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宇宙体中的平均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1、化学提取法•(1)偏提取法。
也称浸取法或者部分提取技术。
它是通过选择某种合适的提取剂,只溶解某一种结合形式部分,对其他结合形式不溶解从而使所研究的那种结合形式部分被提取出来。
偏提取法一般用于结合不够牢固的那种赋存形式。
例如,应用蒸馏水可以提取固态体系中的离子吸附态形式,用稀盐酸可提取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用抗坏血酸加双氧水可以溶解硫化物而不破坏硅酸盐矿物结构,只提取矿化作用带入部分,达到强化异常指导找矿的目的。
•(2)顺序提取法。
它是根据不同试剂提取结合牢固程度不同的部分,从结合最弱的活动态离子-有机络合物-超显微结构混入物-硫化物到结合最牢固的硅酸盐,试验研究某些试剂进行依次提取。
12、地球化学景观:所有影响表生作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化学元素在各种景观条件下迁移沉淀的规律。
13、风化一、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的初级阶段。
物理风化的营力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气温、重力、冰冻与溶解、盐类结晶和植物生长等。
二、化学风化• 1.水解水合作用• 2.氧化还原作用• 3.碳酸化作用三、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和化学风化。
它在地表的作用,比以往人们认识要广泛得多。
•生物风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植物根系沿岩石的裂隙、节理生长产生的动力,使暴露在地表(或一定深度)的岩石崩裂破碎;•②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产生的有机酸参加了矿物表面的氧化作用,对岩石矿物产生腐蚀作用。
•③植物呼吸O2和CO2,而O2和CO2是化学风化的重要反应剂。
•④细菌和霉菌在氧化带中参与有机氧化反应有重要意义。
1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性因素与局部性因素两大类。
•区域性因素有地形、气候、植被和大地构造单元;•局部性因素有岩性、微地形、小构造等。
15、风化与剥蚀的平衡•风化作用使地表松散层变厚,结果使风化速度变慢以至中止。
但另一方面,厚层松散物的表层极易被外力带走,使其厚度变小。
当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时,地表不可能形成发育完好的覆盖层,甚至基岩直接出露。
反之,当风化速度大于剥蚀速度时,就能使松散层厚度加大,它的表层就有可能逐渐熟化而发展成为土壤。
当两种速度相等时,整个松散层的厚度与结构保持不变,而绝对标高以一定的速度下降,这种速度在山区为每年1~10mm。
16、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A层、B层、C层),其中有的还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层。
•A层又称淋溶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和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17、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一、残余原生矿物•二、次生矿物1.粘土矿物2.铁锰氧化物•三、有机物•四、可溶解物•特殊风化物——铁帽18、主要类型岩石的风化特点•沉积岩中碎屑岩风化时(砂岩、页岩),化学溶解十分微弱。
因为组成碎屑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是上一个风化旋回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已经过水的浸洗,所剩下的是稳定的石英,少量钾长石及各类粘土矿物。
•超基性岩风化时,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在表生环境中最不稳定,所有原生矿物几乎完全消失。
大量Ca、Mg及部分SiO2被溶解带走。
当地形平坦时,在一定深度上以菱镁矿、方解石、蛋白石形式出现,形成所谓碳酸盐风化壳。
•中酸性岩的风化,可以其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类的风化为代表,高岭石,保留原地;可溶性盐类;无定形硅酸,最后形成次生石英。
19、土壤中的元素分布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为:•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如Si33%,Hg0.01ppm;•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研究元素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方向的含量变化规律,目的是为在找矿中选择合适的采样层位和深度。
20、一项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工作设计、取样、样品加工、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异常踏勘与评价、初步报告编写、结果验证直到提交最终报告。
化探工作按其所获资料的原始性,只有两大阶段,即第一性资料的获得阶段与随后的对原始资料进行人脑或电脑的加工得出第二性资料的阶段(室内整理、异常解释评价)。
21、各阶段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1.区域化探•面积为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工作属于区域化探。
一般成果比例尺为1:50万、1:20万(现改为1:25万)。
这阶段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2.普查化探•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
其目的是发现新的矿化现象和确定其分布规律。
面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比例尺1:5万、1:2.5万、1:1万。
当比例尺较小、地形切割强烈、水系发育区,仍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坦地区,只能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详查化探(矿区化探)•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
比例尺1:10000、1:5000、1:2000。
工作面积较小。
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22、指示元素的选择•除1:20(25)万区域化探扫面由国家规定必须测定39个元素和多目标地球化学扫面的52种外,一般工作中的指示元素的选择都由送样人员提出。
一般遵循如下的选择原则•①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床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②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区分出矿异常和非矿异常;•③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④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⑤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3、样品加工•加工的目的:去掉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样品加工时应防止污染,应做到:• 1.矿样和化探样分开加工;• 2.每加工完一个样品要进行清洁工作;• 3.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
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在自然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异常);• 4.不能随便更动加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