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地球化学总结

合集下载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

水文地球化学基础知识要点1.水的起源:地球上的水主要来自于地球形成过程中的原始水以及后来的陨石和彗星碰撞。

水可以存在于固态、液态和气态,并在地球不同的储存库中循环。

2.水文循环: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球上不断循环的过程,包括蒸发、降水、融化、冷凝和蒸发等过程。

在循环过程中,水通过地表和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了气候和地质过程。

3.地球化学现象: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性质、分布和演化过程的学科。

地球化学现象包括水体中溶解的矿物元素、元素的转化和富集、岩石的风化和溶解等。

4.溶解质和溶液:在水中,溶解质是指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可以是离子、分子或大分子物质。

溶液是指溶解质完全溶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溶解质的溶解和溶液的浓度会受到温度、溶剂性质和溶质性质的影响。

5.pH和酸碱性:pH是衡量溶液酸碱性的指标,它表示溶液中氢离子的浓度。

pH值介于0到14之间,pH低于7表示酸性,pH值高于7表示碱性,pH等于7表示中性。

6.水体的化学组成:水体的化学组成受到地形、岩石成分、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

不同类型的水体中含有不同的溶解质和悬浮物,如河水中的溶解氧、湖水中的盐度和海洋中的盐度等。

7.水质污染:水质污染是指水体中出现的可疑、异常或有害物质的现象。

水质污染可以来自农业、工业、城市污水、生活废水等多种源头。

常见的污染物包括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等。

8.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水文地球化学模型是用来模拟和预测水体中的化学组成和变化的工具。

这些模型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理解水体中的物质转化过程,并评估环境变化对水体的影响。

9.水文地球化学的应用:水文地球化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环境监测、水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地质勘探等领域。

它们对于了解和保护地球的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至关重要。

总结起来,水文地球化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了水文过程和地球化学现象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研究水的起源、循环、质量变化以及与地球化学过程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地球上的水资源。

应用地球化学

应用地球化学

一、名词解释1、勘查地球化学在地质与地球化学的理论指导下,在各种介质(包括岩石、土壤、水、水系沉积物、生物、气体等)中系统地在不同比例尺与规模上采集地球化学样品,经测试分析和数据处理。

发现地球化学异常与其它地球化学标,据此作为找矿的线索和依据,进而寻找矿床,同时用以解决一些地质等其他问题。

2、分散流由矿(化)体、原生晕、次生晕破坏后,成矿(伴、共生)元素经迁移,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的异常(形成分散流的物质,不仅是如同次生晕那样可来自地表的矿体及原生晕,也可以是来自地下的盲矿体及原生晕:甚至还可来自次生晕,即次生晕内的物质组分,进一步迁移、分散,在水系沉积物中形成分散流3、原生晕同矿床或矿体的形成一样,是由于成矿元素及其半生元素迁移富集而形成的4、水系沉积物异常表生带内的矿体及原生地球化学异常,经表生氧化风化形成疏松物后,在地下水及地表水的冲刷与溶解下,使原来集中的元素沿水系发生分散,在水系沉积物的狭长地带内形成的异常5、同生碎屑异常岩石风化过程中与成土过程同时形成的二、填空题1、热液迁移、运动的动力学因素,主要是渗滤作用和扩散作用2、沉积岩可以分为碎屑岩、泥质岩和化学沉积岩三个类型3、岩浆矿床的原生晕主要是通过结晶分异和熔离作用形成水化学异常的形成主要是由作用。

4、电化学溶解中电极电位增加的顺序是,由于是硫化物矿床中普遍出现的矿物,其它元素的硫化物与它相接触,都会被“”掉形成金属元素的水化学异常.5、元素的迁移方式:(1)渗滤作用渗滤作用是热液在压力梯度的作用下,元素通过溶液沿岩石裂隙系统整体、自由流动而迁移的一种过程。

(2).扩散作用是指一个体系的不同部分内,如果某元素的浓度不同,则该元素的质点将自动从高浓度向低浓度处迁移,直到各处浓度相等为止。

(3)气象运移作用指元素以气体状态逸散到近矿围岩中的作用。

成晕元素沉淀机制有:过滤效应,热液与围岩的化学反应和成矿环境物理化学条件的改变。

6、地壳中元素的赋存形式:独立矿物、类质同象、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或称为超显微包裹体)、吸附、与有机质结合。

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应用地球化学课程总结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

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及方法(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

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③数据的统计分析;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

故称之为“微量元素”。

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

lppm=10-6=10-4%=0.0001%=1μg/g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

lppb= 10-9=10-7%=0.0000001%=1ng/g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

《地球化学》课程笔记第一章:地球化学概述一、地球化学的定义与范畴1. 定义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作用、化学演化规律以及这些过程与地球其他物理、生物过程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 范畴地球化学的研究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地球的物质组成和结构- 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迁移和循环- 岩石和矿物的形成、演化和分类- 生物与地球化学过程的相互作用- 地球表面环境的化学演化- 自然资源和能源的地球化学特征-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地球化学机制二、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1. 地球的物质组成- 地壳:研究地壳的化学成分、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及其变化规律。

- 地幔:探讨地幔的化学结构、岩石类型、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动力学过程。

- 地核:分析地核的物质组成、物理状态和地球化学性质。

- 地球表面流体:研究大气、水圈和生物圈的化学组成和演化。

2. 元素地球化学- 元素的丰度:研究元素在地壳、地幔、地核中的丰度分布。

- 元素的分布:分析元素在地球各圈层中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

- 元素的迁移与富集:探讨元素在地质过程中的迁移机制和富集条件。

- 元素循环:研究元素在地球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和循环速率。

3. 岩石地球化学- 岩石成因分类:根据岩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形成环境对岩石进行分类。

- 岩浆岩地球化学:研究岩浆的起源、演化、结晶过程和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 沉积岩地球化学:分析沉积物的来源、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的地球化学特点。

- 变质岩地球化学:探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石的化学变化和变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4. 矿物地球化学- 矿物的化学成分:研究矿物的化学组成、晶体结构和化学键合。

- 矿物的形成与变化:探讨矿物的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和稳定性。

- 矿物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分析矿物的物理性质与地球化学环境的关系。

- 矿物化学分类:根据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进行分类。

5. 生物地球化学-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元素在生物体内的循环过程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模式。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

《地球化学》章节笔记第一章:导论一、地球化学概述1. 地球化学的定义:地球化学是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地球及其组成部分的化学组成、化学性质、化学作用和化学演化规律的学科。

它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同时与物理学、生物学、大气科学等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2. 地球化学的研究对象:- 地球的固体部分,包括岩石、矿物、土壤等;- 地球的流体部分,包括大气、水体、地下水等;- 地球生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 地球内部,包括地壳、地幔、地核等。

3. 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容:- 地球物质的化学组成及其时空变化;- 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化学过程;- 元素的迁移、富集和分散规律;- 地球化学循环及其与生物圈的相互作用;- 地球化学在资源、环境、生态等领域的应用。

二、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与意义1. 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 野外调查与采样:包括地质填图、钻孔、槽探、岩心采样等;- 实验室分析:包括光学显微镜观察、X射线衍射、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原子吸收光谱(AAS)等;- 地球化学数据处理:包括统计学分析、多元回归、聚类分析等;- 地球化学模型:建立地球化学过程的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 同位素示踪:利用稳定同位素和放射性同位素研究地球化学过程。

2. 地球化学研究的意义:- 揭示地球的形成和演化历史;- 了解地球内部结构、成分和动力学过程;- 探索矿产资源的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评估和治理环境污染问题;- 理解地球生物圈的化学循环和生态平衡;- 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三、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与现状1. 地球化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阶段:19世纪初,地质学家开始关注矿物的化学组成;-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维克托·戈尔德施密特等科学家奠定了地球化学的基础;- 发展阶段:20世纪中叶,地球化学在理论、方法、应用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 现代阶段:20世纪末至今,地球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环境科学等学科交叉,形成新的研究领域。

应用地球化学

应用地球化学

地球化学旋回:元素的演化是以元素的赋存介质的变迁实现的,地幔物质分异出来的岩浆及地壳物质重熔形成的岩浆上升,结晶形成岩浆岩,经构造运动隆升到地表或近地表,进入表生环境,遭风化,剥蚀搬运到湖海盆地沉积成岩,沉积岩经沉降或俯冲到地表深处,发生变质或部分重熔而形成新的岩浆,构成一个大的旋回。

不相容元素: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向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相容元素:指容易进入结晶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亲石大离子元素:不相容元素因其离子半径大,电荷高而不易进行类质同象置换的元素。

K,W,LREE元素的亲和性:地球化学上把阳离子有选择地与阴离子结合的倾向性元素的亲和性(戈尔德施密特分类,根据元素的共生规律划分的):亲铁元素:集中于铁——溴核中的元素。

Au,Mo,Ni亲硫元素:与硫亲和力强易溶于硫化铁熔体中的元素。

Cu,Ag,Zn,Fe亲氧元素:易溶于硅酸盐熔体的元素。

Li,Na,K,Rb亲气元素:具有挥发性或易形成挥发性化合物,主要集中在气体中。

H,C,H,O亲生物元素:生物圈中富集于有机物中元素。

H,C,N,Cl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地球化学省:在地壳的某一大范围内某些成分富集特征特别明显,该区不止是一两类岩石中该元素丰度特别高,该种元素的矿床成群出现历史演化中元素的矿产出现率较高的叫地球化学省,它的实质就是一种地球化学异常,是以全球地壳为背景的规模巨大的一级地球化学异常。

地球化学场:元素的时空分布,把地球化学指标在三度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于演化称为地球化学场,具体某一时刻定位于三度空间上的地球化学指标值。

地球化学环境:元素在地球化学系统得以保持平衡的各种物理化学条件的综合。

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作用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次生环境:指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克拉克值:又称地壳元素丰度,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

地球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地球化学重点知识总结

第一章太阳系和地球系统的元素丰度第1节基本概念1、地球化学体系按照地球化学的观点,把所要研究的对象看作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每个地球化学体系都有一定的空间,都处于特定的物理化学状态,并且有一定的时间连续。

这个体系可大可小。

某个矿物包裹体,某矿物、某岩石可看作一个地球化学体系,某个地层、岩体、矿床、某个流域、某个城市也是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从更大范围来讲,某一个区域、地壳、地球直至太阳系、整个宇宙都可看作为一个地球化学体系。

地球化学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研究元素在地球化学体系中的分布(丰度)、分配问题,也就是地球化学体系中“量”的研究。

2、分布和丰度体系中元素的分布,一般认为是指的是元素在这个体系中的相对含量(平均含量),即元素的“丰度”,体系中元素的相对含量是以元素的平均含量来表示的。

体系中元素的丰度值实际上只能对这个体系里元素真实含量的一种估计;元素在一个体系中的分布,特别是在较大体系中决不是均一的。

3、分布与分配分布指的是元素在一个地球化学体系中(太阳、陨石、地球、地壳某地区)整体总含量。

元素的分配指的是元素在各地球化学体系内各个区域、区段中的含量。

分布是整体,分配是局部,两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把某岩石作为一个整体,元素在某组成矿物中的分布,也就是元素在岩石中分配的表现.4第2节元素在太阳系中的分布规律(一)获得太阳系丰度资料的主要途径。

主要有以下几种:1、光谱分析:对太阳和其它星体的辐射光谱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但这些资料有两个局限性:一是有些元素产生的波长小于2900Å,这部分谱线在通过地球化学大气圈时被吸收而观察不到;二是这些光谱产生于表面,它只能说明表面成分,如太阳光谱是太阳表面产生的,只能说明太阳气的组成。

2 、直接分析:如测定地壳岩石、各类陨石和月岩、火星的样品.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美国“阿波罗”飞船登月,采集了月岩、月壤样品,1997年美国“探路者”号,2004年美国的“勇敢者”、“机遇”号火星探测器测定了火星岩石的成分。

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

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

地球化学的基本知识地球化学是研究地球物质成分、构造、演化及其与生命和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它涉及到地球物质的地球化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地球化学循环和地球化学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在地球科学中,地球化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对于我们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演化过程、地球环境问题以及探索地质资源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元素是组成地球物质的最基本成分,它们是地球化学研究的重点。

地球化学元素可分为7类,包括:1. 结构元素:构成地球物质的主体,包括氧、硅、铝、钙、钾、钠、镁等。

2. 生命元素:在生命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元素,包括碳、氧、氢、氮、磷、硫等。

3. 外源元素:由于地球物质的外来污染而进入地球大气圈和地表水的元素,包括铜、铅、锌、镉等。

4. 稀有元素:在地球物质中数量较少,但对人类发展有重要作用的元素,包括铀、银、金、铂等。

5. 晶体元素:在矿物中起构成稳定晶体结构的作用,包括铝、硅、钾、钠、钙等。

6. 地壳亏损元素:在地壳中含量很少,经常进入地球内部或者被深海沉积物吸附,包括锆、铪、钨、锂等。

7. 稳定代表元素:是代表不同物质来源的元素,包括铷、锶、氧等。

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指同一元素的不同质量数的原子,它们具有相同的原子序数但是质量不同。

同位素地球化学主要研究同位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在地球环境中的物质循环。

同位素的研究可以揭示地球的起源和演化历程,也可以为寻找矿产资源提供线索,同时还可以在环境研究中提供很多信息。

同位素地球化学有很多研究方向,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各个层面。

其中最常用的应用是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即利用某些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规律测定岩石和化石的年龄。

同位素地球化学还可以研究地球历史和地质过程中物质的迁移和循环,以及对生态和环境方面的影响。

地球化学循环地球化学循环是指地球物质在各种环境作用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并通过不同的地球系统之间相互转移,形成一个复杂的物质循环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应用地球化学的概念:它是一门运用地球化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解决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和环境质量等实际问题的学科。

简而言之,是研究地球表层系统物质组成与人类生存关系,并能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学科。

2.用地球化学的研究内应容及方法(1)矿产勘查地球化学方面,研究成矿元素及其伴生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与矿产的联系。

研究元素在集中分散过程中与矿体周围各类介质中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与矿床的联系,异常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发现异常和解释评价异常的方法技术。

(2)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人类生存与发展、对人类健康有影响的化学元素的分布分配及其存在形态。

(3)农业土壤地球化学方面,研究对作物生长有益或必需元素在土壤中的丰缺程度以及有毒、有害元素在土壤中的富集程度。

(4)研究一切化学元素及其化合物在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分布分配、活动演化可能给人类生存带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例如地震、地热、环境改造与治理,利用地球化学作用于土壤改良、土壤施肥等等。

应用地球化学的研究方法基本可分为两方面,其一是现场采样调查评价研究,其二是实验研究。

①地质观察与样品采集;②样品加工及分析测试;③数据的统计分析;④地球化学指标及异常研究;⑤地球化学图表的编制;⑥异常评价及验证、探矿工程布置;资料研究,指导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地方病发病机理研究及环境问题研究等。

3、第四套应用地球化学方法命名系统:地球化学岩石测量、地球化学土壤测量、水系沉积物测量、水化学测量、地球化学气体测量和地球化学生物测量。

4、丰度值一般均在10-2%以上元素称之为“常量元素”。

丰度均在10-2%以下。

故称之为“微量元素”。

常用重量百万分率(10-4%)表示,书写用ppm(part per million)代表。

lppm=10-6=10-4%=0.0001%=1μg/g超微量元素由于丰度极低,通常以十亿分率(10-7%)表示,用ppb(part per billion)代表。

lppb= 10-9=10-7%=0.0000001%=1ng/g5、岩浆结晶过程中,某些元素并不进入造岩矿物晶格,它们倾向于在富含水的流体相中富集,地球化学家用元素相容性来描述在结晶相或流体相富集的特征。

不相容元素(incompatib1e elments)是指那些在结晶分异过程中倾向于残余流体相中聚集的元素。

相容元素(compatib1e elements)则是指容易进入结晶相而在残余流体相中迅速降低的元素。

6、地球化学中的异常,最早使用于勘查地球化学中,是指矿化区段的地球化学特征(如某些元素含量的高低,元素含量分布的均匀性,元素赋存形式的差异)明显不同于周围元矿背景区的现象。

地球化学异常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地球化学特征不同,具有一定的空间范围,元素含量或地球化学指标值偏离背景值。

即异常现象、异常范围、异常值三层含义构成了完整的地球化学异常概念。

在化探中将无矿或未受矿化影响的天然产物(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生物等)中某一特征元素的正常含量(一般含量)称为背景。

而将那些具有正常含量的地区称为背景区或正常区。

7、地球化学省:由化学元素在地壳中原始分布不均匀性造成的大范围地球化学异常。

如果将元素的全球地壳丰度值作背景,则地球化学省是最大的一级异常。

8、地球化学异常分类:根据异常物质与赋存它的介质之间的相对时间关系,分为:•(1)同生地球化学异常——异常物质与赋存介质同时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

•(2)后生地球化学异常——介质形成后,异常物质进入而形成的的球化学异常。

根据异常形成作用的不同分为:•(1)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在成岩成矿作用下形成的异常。

岩石地球化学异常即属于原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有关的原生地球化学异常,是成矿作用的产物,和矿体同时形成。

•(2)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在岩石、矿石的表生破坏作用下,有关元素迁移而形成的异常。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异常、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生物地球化学异常、气体地球化学异常都属于次生地球化学异常,其中与矿体有关的次生地球化学异常,是由于矿体的表生破坏所形成。

8、研究地质体中元素含量的概率分布形式主要呈正态分布或对数正态分布。

9、天然环境可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

①原生环境,指天然降水循环面以下直到岩浆分异和变质作用发生的深部空间的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②次生环境,是地表天然水、大气影响所及的空间所具有物理化学条件的总和。

10、丰度(Abundance):泛指元素在宇宙体中的平均含量。

地壳元素丰度是指地壳中化学元素的平均含量,又称为克拉克值。

11、化学提取法•(1)偏提取法。

也称浸取法或者部分提取技术。

它是通过选择某种合适的提取剂,只溶解某一种结合形式部分,对其他结合形式不溶解从而使所研究的那种结合形式部分被提取出来。

偏提取法一般用于结合不够牢固的那种赋存形式。

例如,应用蒸馏水可以提取固态体系中的离子吸附态形式,用稀盐酸可提取超显微非结构混入物,用抗坏血酸加双氧水可以溶解硫化物而不破坏硅酸盐矿物结构,只提取矿化作用带入部分,达到强化异常指导找矿的目的。

•(2)顺序提取法。

它是根据不同试剂提取结合牢固程度不同的部分,从结合最弱的活动态离子-有机络合物-超显微结构混入物-硫化物到结合最牢固的硅酸盐,试验研究某些试剂进行依次提取。

12、地球化学景观:所有影响表生作用的外部因素的总和。

景观地球化学:研究化学元素在各种景观条件下迁移沉淀的规律。

13、风化一、物理风化•物理风化是风化作用的初级阶段。

物理风化的营力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有气温、重力、冰冻与溶解、盐类结晶和植物生长等。

二、化学风化• 1.水解水合作用• 2.氧化还原作用• 3.碳酸化作用三、生物风化•生物风化是指由于生物作用而引起的物理和化学风化。

它在地表的作用,比以往人们认识要广泛得多。

•生物风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①植物根系沿岩石的裂隙、节理生长产生的动力,使暴露在地表(或一定深度)的岩石崩裂破碎;•②植物根系和植物残体产生的有机酸参加了矿物表面的氧化作用,对岩石矿物产生腐蚀作用。

•③植物呼吸O2和CO2,而O2和CO2是化学风化的重要反应剂。

•④细菌和霉菌在氧化带中参与有机氧化反应有重要意义。

14、影响风化作用的因素可以分为区域性因素与局部性因素两大类。

•区域性因素有地形、气候、植被和大地构造单元;•局部性因素有岩性、微地形、小构造等。

15、风化与剥蚀的平衡•风化作用使地表松散层变厚,结果使风化速度变慢以至中止。

但另一方面,厚层松散物的表层极易被外力带走,使其厚度变小。

当剥蚀速度大于风化速度时,地表不可能形成发育完好的覆盖层,甚至基岩直接出露。

反之,当风化速度大于剥蚀速度时,就能使松散层厚度加大,它的表层就有可能逐渐熟化而发展成为土壤。

当两种速度相等时,整个松散层的厚度与结构保持不变,而绝对标高以一定的速度下降,这种速度在山区为每年1~10mm。

16、发育良好的理想土壤剖面可以划分出三个主要层次(A层、B层、C层),其中有的还可再分为若干个亚层。

•A层又称淋溶层,位于土壤剖面的最上部。

•B层也称淀积层,位于A层之下。

•C层又称母质层,位于土壤剖面的下部。

•D层,C层之下的基岩。

•土壤的形成顺序:首先形成C层和A层,然后逐渐演化出B层。

17、岩石及矿石风化后,主要呈三种形式存在:残余的原生矿物、在表生环境中稳定存在的次生矿物以及被循环水带走的可溶性物质。

•一、残余原生矿物•二、次生矿物1.粘土矿物2.铁锰氧化物•三、有机物•四、可溶解物•特殊风化物——铁帽18、主要类型岩石的风化特点•沉积岩中碎屑岩风化时(砂岩、页岩),化学溶解十分微弱。

因为组成碎屑沉积岩的主要矿物是上一个风化旋回中形成的次生矿物,已经过水的浸洗,所剩下的是稳定的石英,少量钾长石及各类粘土矿物。

•超基性岩风化时,主要造岩矿物橄榄石、辉石在表生环境中最不稳定,所有原生矿物几乎完全消失。

大量Ca、Mg及部分SiO2被溶解带走。

当地形平坦时,在一定深度上以菱镁矿、方解石、蛋白石形式出现,形成所谓碳酸盐风化壳。

•中酸性岩的风化,可以其主要造岩矿物长石类的风化为代表,高岭石,保留原地;可溶性盐类;无定形硅酸,最后形成次生石英。

19、土壤中的元素分布成壤以后,元素在土壤中的正常分布的总规律为:•①元素在土壤中的平均含量是不均匀的,如Si33%,Hg0.01ppm;•②不同元素风化的土壤中常量元素差异不大,但微量元素的富集特点明显不同;•③土壤中元素在不同土壤层中的分布是不同的。

•研究元素在不同土壤剖面中的垂直方向的含量变化规律,目的是为在找矿中选择合适的采样层位和深度。

20、一项完整的化探工作,包括工作设计、取样、样品加工、分析测试、资料整理、异常踏勘与评价、初步报告编写、结果验证直到提交最终报告。

化探工作按其所获资料的原始性,只有两大阶段,即第一性资料的获得阶段与随后的对原始资料进行人脑或电脑的加工得出第二性资料的阶段(室内整理、异常解释评价)。

21、各阶段方法选择及工作比例尺1.区域化探•面积为几百到几千平方公里或更大的工作属于区域化探。

一般成果比例尺为1:50万、1:20万(现改为1:25万)。

这阶段主要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缓、水系不发育时才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

2.普查化探•一般是在成矿特点基本查明的地区或已知矿区外围进行。

其目的是发现新的矿化现象和确定其分布规律。

面积几十到几百平方公里,比例尺1:5万、1:2.5万、1:1万。

当比例尺较小、地形切割强烈、水系发育区,仍采用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在地形平坦地区,只能采用土壤地球化学测量,3.详查化探(矿区化探)•其目的是确切圈定矿体的位置,初步评价矿体规模,预测深部矿化趋势。

比例尺1:10000、1:5000、1:2000。

工作面积较小。

视条件使用土壤、岩石、气体地球化学测量,还可辅以水文地球化学或生物地球化学测量。

22、指示元素的选择•除1:20(25)万区域化探扫面由国家规定必须测定39个元素和多目标地球化学扫面的52种外,一般工作中的指示元素的选择都由送样人员提出。

一般遵循如下的选择原则•①所选元素能够指示矿床存在的大致空间位置,或能指示找矿方向;•②所选指示元素及其组合特点能够区分出矿异常和非矿异常;•③形成的地球化学异常要清晰,并且具有一定的规模,能在普查勘探中容易被发现;•④选用的指示元素最好能用快速,灵敏、简便、经济的分析方法加以测定;•⑤选择的数目在达到找矿目的的前提下尽可能少。

23、样品加工•加工的目的:去掉水分、杂质,选取所需粒度,使样品均匀化。

•样品加工时应防止污染,应做到:• 1.矿样和化探样分开加工;• 2.每加工完一个样品要进行清洁工作;• 3.加工样品最好按测线上测点的顺序进行。

即使相邻样品有污染也不致造成假异常(在自然界实际上并不存在的异常);• 4.不能随便更动加工方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