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阅读
2022年高考语文的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2022年高考语文的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773014f90f76c660371a8c.png)
2022年高考语文的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我很高兴发现一群和我一样喜欢自然的孩子,但聊着聊着就发现他们中有一半人最喜欢的是在自然里骑车。
有个男孩说:“我和爸爸在沙漠里骑车,基本上都不走大路。
我爸爸和越野车们赛车。
他说就算走大路去沙漠也很好玩,因为还是可以看到动物,而且和汽车比赛很有趣。
”还有个男孩说:“我们每年8月都去犹他州,我妈妈的朋友有3辆全地形车。
我们骑着好玩,但最主要是晚上看鹿啊臭鼬啊之类的动物。
你要是把鱼的内脏丢在外面,晚上出去就能看到5头黑熊。
太好玩了!”第三个男孩说:“我们每周末都去沙漠,他们那儿有比赛。
有个小山没人去,因为上面都是石头,所以我们把它改造了一下,上山后可以跳下去,我们在那儿看到蛇洞和蛇了。
热的时候我们就出去找蜥蜴。
”还有一个女孩天真地补充说:“我爸爸有辆四轮驱动的卡车,我们去沙漠,不去自然之类的地方。
”(摘编自理查德·洛夫著,郝冰等译《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材料二:【注】其他,指机构一类的特殊群体,如政府机构等。
自然教育,指以有吸引力的方式,让人们在自然中体验、学习关于自然的知识,建立与自然的联结,树立生态的世界观。
材料三:去爱非人类的生物,其实并不太困难,只要多了解它们就不难办到。
这种能力,甚至是这种倾向,可能都是人类的本能之一。
这种现象被称为“亲生命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特别关注生命以及类似的生命形式的倾向,有时甚至会想与它们进行情感交流。
人类能够很敏锐地分辨出生命与无生命。
我们认为其他生物是新奇、多样的。
未知的生物,不论生活在深海、原始林,还是遥远的深山中,都会令我们觉得兴奋。
其他星球上可能有生物的想法,也总是吸引着我们。
恐龙更是人们心目中生物多样性消失的象征。
在美国,参观动物园的人数要超过职业运动比赛的观众数。
而在华盛顿的国家动物园,最受欢迎的是昆虫馆,因为这儿展示的物种最新奇,样式也最多。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5)科普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练(15)科普文阅读(Word版,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de7aead102de2bd97058811.png)
科普文阅读一、(2017《考试说明》新题型)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开隧道的矿蜂——斑纹蜂[法]法布尔矿蜂是细长形的蜜蜂,腹部的底端有一条明显的沟,沟里藏着一根刺,遇到敌人来侵犯时,这根刺可以沿着沟来回地移动,以保护自己。
红色的斑纹蜂是矿蜂的一种,雌蜂的斑纹是很美丽夺目的,细长的腹部被黑色和褐色的条纹环绕着。
它的巢往往建在结实的泥土里面,因为那里没有崩塌的危险。
每到春天,它们就成群结队地来到一个地方安营扎寨。
每个蜂群数量不一,最大的差不多有上百只。
每只蜜蜂都有自己单独的一个巢。
这个巢除了它自己以外,谁也不可以进去。
如果有哪只不识趣的蜜蜂想闯进别人的巢里,那么主人就会毫不客气地给它一剑。
因此,大家都各自守着自己的家,谁也不冒犯谁,这个小小的社会充满了和谐的气氛。
一到四月,它们的工作就不知不觉地开始了。
唯一可以显而易见地证明它们在工作的,是那一堆堆新鲜的小土山。
至于那些劳动者,我们外人是很少有机会看到的。
它们通常是在坑的底下忙碌着,有时在这边,有时在那边。
我们在外面可以看到,那小土堆渐渐地有了动静,先是顶部开始动,接着有东西从顶上沿着斜坡滚下来,一个个劳动者捧着满怀的废物,把它们从土堆顶端的开口处抛到外面来,而它们自己却用不着出来。
五月到了,太阳和鲜花带来了欢乐。
四月的矿工们,这时已经演变成勤劳的采蜜者了。
我们常常看到它们满身披着黄色的尘土停在土堆上,而那些土堆现在已变得像一只倒扣着的碗了,那碗底上的洞就是它们的入口了。
它们的地下建筑离地面最近的部分是一根几乎垂直的轴,大约有一支铅笔那么粗,在地面下约有六寸到十二寸深,这个部分就算是走廊了。
在走廊的下面,就是一个小小的巢,大概有四分之三寸长,呈椭圆形。
小巢内部都修葺得很光滑,很精致。
可以看到一个个淡淡的六角形的印子,这就是它们做最后一次工程时留下的痕迹。
它们用什么工具来完成这么精细的工作呢?是它们的舌头。
我曾经试图往巢里面灌水,看看会有什么后果,可是水一点儿也流不到巢里去。
阅读科普文章的技巧与方法
![阅读科普文章的技巧与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7b3efc79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0a.png)
阅读科普文章的技巧与方法引言:科普文章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阅读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科普文章的专业性和复杂性,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困难。
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阅读科普文章的技巧与方法,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普知识。
一、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普文章阅读科普文章前,首先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文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感兴趣的主题,或者根据老师的指导选择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关的文章。
选择适合自己的科普文章可以提高阅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章内容。
二、了解文章结构在阅读科普文章之前,学生应该先了解文章的结构。
科普文章通常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等部分。
引言部分用于引起读者的兴趣,正文部分是文章的核心内容,结论部分是对文章内容的总结和归纳。
了解文章结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重点和逻辑关系,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三、提前预习和背景知识积累在阅读科普文章之前,学生可以进行提前预习和背景知识积累。
通过查阅相关的书籍、资料或者网络资源,了解与文章主题相关的基础知识和概念。
预习和背景知识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文章中的专业术语和概念,提高阅读效果。
四、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在阅读科普文章时,学生应该注意关键词和关键句。
关键词通常是文章中的重要概念和关键信息,通过标记和理解关键词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关键句则是文章中表达主要观点和论证的句子,学生可以通过找出关键句来把握文章的逻辑结构和论证思路。
五、运用阅读策略在阅读科普文章时,学生可以运用一些阅读策略来提高阅读效果。
比如,可以使用扫读和略读的方法来快速获取文章的大意和主题;可以使用标记和摘录的方法来记录关键信息和重要观点;可以使用推理和思考的方法来理解和分析文章中的问题和论证。
运用阅读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科普文章中的知识。
六、多角度思考和拓展在阅读科普文章后,学生可以进行多角度思考和拓展。
【科普文】现代文I篇:《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广州二模)
![【科普文】现代文I篇:《种子库:植物的“诺亚方舟”》阅读理解和答案解析(广州二模)](https://img.taocdn.com/s3/m/bf95de78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36.png)
(广东省广州市2023届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7分)植物为人类和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和住所,还能调节气候,给地球带来生机和活力。
但由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地球上的物种正在加速灭绝,植物也不例外。
据统计,从1753年至2018年,全球范围内已经有571种种子植物在野外灭绝。
一种植物的消失,对我们来说,并不仅仅是单一物种的消亡,也将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地球上的生物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一种植物的灭亡可能会导致几十种伴生物种的消失,植物的大量灭绝将会动摇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塔基。
在人类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由于遗传基础狭窄而引起的粮食安全事件。
拥有相同基因的植物,一旦遭受疾病侵袭,很容易“全军覆没”。
有专家认为,从野生植物的基因中或许能找到解决办法。
如籼稻是由野生稻驯化而来的,在漫长的驯化过程中,籼稻获得了人们所期望的性状,但也失去了部分野生稻特有的基因,其中包括抗病虫、抗逆、高蛋白含量等优良基因。
因此,对于育种专家而言,不适合食用的野生稻可以为改良栽培稻储备丰富的基因源,对解决粮食安全、维护人类生存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因此,为了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科学家想出了建造植物“诺亚方舟”的方法,将野生植物的种子提前保存起来,以备不时之需。
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努力建设自己的种子库。
而坐落于云南昆明的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重大科学工程、亚洲最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是指有活力、有生命力、可以传递给后代的遗传资源,如植物的种子。
种子大约出现在3.6亿年前,是陆地植物在与环境相互适应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出的高度复杂而精妙的结构,包含植物的全部遗传信息。
通常,成熟的种子会在适宜的条件下开始萌发。
但有时,种子也会因进入休眠状态而无法萌发。
造成种子休眠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种子自身的原因,如胚还需要继续发育或被种皮密封而未能获得足够的水分和空气;另一种则是外部原因,种子已充分成熟,只因环境不具备萌发所必须的条件而被迫处于暂时停顿状态。
一、科普阅读理解(含答案)
![一、科普阅读理解(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5cf805fc4ffe473368ab54.png)
蒸馏或贮存过程中有机物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香味物质。
白酒的度数是指酒中所含乙醇(酒精)的体积百分比。某白酒每 100 毫升中乙醇含量为 40 毫升,这种酒的度数就是 40°。液体体积是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我国规定在温度为 20℃ 时检测,也就是 20℃时,100mL 酒中含有乙醇的体积数(mL)为该酒的度数。
荔枝品质变化的指标(还原糖含量越高,品质越好),每隔七天进行一次水果品质检测,实
验结果见图 1。
表 1 实验条件
组号
储藏温度
湿度
备注
1
-1.2℃
87%
荔枝的品种、大小、成熟度、数
2
3℃
87%
量以及其他条件均相同且适宜
图 1 还原糖含量变化 氧气的浓度也影响着水果的保鲜。在储存水果时为了抑制呼吸作用,一般要降低氧气 的浓度,当二氧化碳释放量最小时,呼吸作用最弱,此时对应的氧气浓度适宜水果的储存。 如果降得太低,植物组织就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产物往往对细胞有一定的毒害作用, 影响蔬菜水果的保鲜。
粮食酿造的白酒中含有醛类物质,而由乙醇(或甲醇)勾兑的假酒不含醛类物质。因此,
可以通过对醛类物质的检测来鉴别真假白酒。
下面是真假白酒的对比实验。
在 3 支洁净试管中,先分别加入 5mL 真酒,再分别加入不同体积的质量分数为 40%的 NaOH 溶液,加热。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将真酒替换为假酒,重复上述实验。
-3-
值以后,去污力就不再随着洗衣粉质量的增加而增强,反而有减小的趋势。洗衣粉加过量, 不仅影响去污力,还会因溶液中碱性的增强而对衣物纤维有损伤。另外,大量洗衣粉附着在 衣服上,泡沫多,不易漂净,残留在衣物上的成分还会对皮肤造成伤害。
误区二:水温越高去污力越强 水温对洗衣粉的洗涤效果确实有影响,在温水中比冷水中好,温水可以使更多的洗衣粉 溶于水中,表面活性剂能发挥更大功效,从而达到洗涤去污的效果。但水温也不是越高越好, 温度太高,会破坏其中的一部分辅助清洁成分,反而影响去污效果。另外,高温还会使衣物 上的某些污物凝固于织物纤维之上,从而更难以洗净。经研究测定,洗衣粉清洗衣物时,水 温以 30℃至 60℃为宜。 在 1000g 清水中加入某品牌洗衣粉,其去污能力的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小学语文科普文章阅读指导
![小学语文科普文章阅读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d0159c43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12.png)
(小学语文科普文章阅读指导)一、引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科普文章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材料,它不仅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本文将介绍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科普文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素养。
二、阅读前的准备工作1.了解科普文章的特点科普文章通常具有知识性、科学性、通俗性的特点。
知识性是指文章介绍的是科学知识;科学性是指文章用科学的方法进行阐述;通俗性是指文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科学知识。
因此,在阅读前,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些特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
2.准备相关资料为了更好地理解科普文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相关的资料,如图片、实物、视频等。
这些资料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提高阅读兴趣。
三、阅读过程中的指导1.引导思考在阅读科普文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并尝试解答。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关注重点科普文章通常会介绍某一科学现象或科学原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重点,以便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多种方式阅读为了提高阅读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阅读,如朗读、默读、小组讨论等。
这些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阅读效果。
四、阅读后的反思与拓展1.反思阅读过程在阅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阅读过程,找出不足之处,以便更好地提高阅读能力。
同时,教师也要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以便互相学习。
2.拓展阅读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科学素养,教师可以推荐一些相关的科普文章或书籍,让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
五、注意事项1.关注个体差异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差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指导,以便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培养科学精神在阅读科普文章时,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让他们认识到科学是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需要持之以恒地努力。
同时,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关注科学对社会和人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171badcb6f1aff00bed51e1c.png)
典型考题详解6(科普文章阅读)生命的微尘①腊尽春回,百花盛开。
植物开花的本意,是为了繁衍后代。
当你摘下一朵美丽的鲜花时,你是否注意到同时散落一些淡黄色的粉末? 这就是,种子植物的雄性繁殖器官——花粉。
花粉是极微小的生命体,需用显微镜放大几百倍甚至数千倍才能弄清它们的面目。
最大的也不过200多微米(大约是一粒芝麻的五分之一),最小的只有几微米,所以,人们都称它为“生命的微尘”。
②植物花粉的数量,通常都是很多的,有的多得惊人;一株玉米的花粉,竞达5000万粒;松树的一个花序,就有花粉16万粒;一朵苹果花有5. 7万粒,一朵芍药花多达365万拉。
有趣的是,松柏类植物的花粉还背着气囊,能随风升至2000米以上的高空和飘移到1000多公里以外去远游。
因此,每当松树盛花之际,经风一卷,花粉便飞舞在松涛林空,宛如淡黄色的“轻雾”;若遇春雨,便降金色的“花粉雨”,构成春天一奇观,增添了无限春意。
③花粉虽小,但其形态结构复杂,每一种植物的花粉,都有它自已独有的形态结构,通过鉴定,可推知其原植物。
如小麦的花粉像个皮球,松树的花粉像个元宝。
有的像鸡蛋,有的像哑铃,有的呈三角形,有的像个精致的花瓶,有的外表平滑,有的具有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有的鲜黄,有的青、绿,有灰色的,也有暗棕色和暗红色的……④花粉富含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和酶类等,可做高级营养品或用于提取雄么素,还可以酿酒和食用。
花粉与人类的健康有密切的关系。
有的花粉可供药用,例如马尾松的花粉,中医称为松花粉,有润肺、益气,止血之效;香蒲的花粉称蒲黄,有消炎利尿之功。
但是,也有对人体有害的花粉,这是需要注意的,例如,有些花粉如洋紫荆、细叶紫荆的花粉,含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有抗原性),飘浮在空气中,有过敏性体质的人(哮喘病患者),一旦吸入了这种花粉,则产生过敏反应,轻者像感冒,重者气喘不止,称为枯草热或花粉病。
还有少数植物,如断肠草、闹羊花、藜芦、乌头等的花粉,含有有毒的生物碱及其他成分,被人误食可引起中毒;混有这些植物花粉的蜂蜜,吃后也会中毒。
高考语文专题(19)科普文章阅读及答案
![高考语文专题(19)科普文章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219f4d1910ef12d2af9e7ce.png)
专题十九科普文章阅读[学法——理清顺序,品味语言]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科普文章近乎以前提到的科技说明文,指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包括物理学、化学、植物学、矿物学、生理学和数学等以及它们大大小小、远远近近的分支。
近几十年来,众多的边缘学科的形成,更使这一领域日新月异,令人目不暇接。
科普文章的阅读成为高考中现代文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本专题从把握科普文章的定义与文体特点入手,让考生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并运用基本的阅读方法掌握科普文章的内容概要。
一、科普文章的内涵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
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
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章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二、科普文章的类别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试卷中的选文大多采用科学小品,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这里主要介绍科学小品的相关知识:1.科学小品的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2.科学小品的主要特点(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科普文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科普文是普及科学知识的文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683d0c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c2.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情感腹语”:为什么自己杯里的咖啡更香浓?①为什么人们会对与自己相关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反应呢?也许,这与“自我优先效应”有关。
牛津大学的心理学家最近发现,不具有实质含义的任意视觉符号刺激(如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一旦与我们自身联系在一起,就会具有特殊的意义。
②在一项典型研究中,研究人员设置了两个任意刺激,一个与自我有关,而另一个则与朋友或其他人有关。
研究人员要求坐在实验室里的参与者在看到与自己有关的刺激时尽快按下一个按钮(可能是蓝色三角形),在看到与别人相关的刺激时(可能是黄色正方形或红色圆形),就按下另一个按钮。
许多此类研究的结果表明,与自我相关的对象会很快被优先化:即比起那些与他人相关的刺激,你会更早看到它们并更快做出反应。
换句话说,它们变得更加突出,因为它们与你相关,或者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你。
③我怀疑,当消费者看到写有他们名字的一次性咖啡杯或可乐瓶时,类似的现象也很有可能发生。
出于同样的原因,寿星大概也会觉得端上桌的生日蛋糕味道更好。
④你会特别钟爱哪个杯子吗?我最喜欢的是一只一侧画着卡通猪、一侧画着小鸡的橙色杯子,每天早上我都会用它来给自己做一杯卡布奇诺。
如果我发现它还躺在洗碗机里,就会很生气。
当然,无论用什么杯子喝咖啡,咖啡都是一样的。
但不知何故,用我最钟爱的杯子喝咖啡的体验让我感觉不一样,连带着这杯咖啡的味道都不同了。
⑤在某种程度上,“自我优先效应”也许有助于解释为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杯子喝饮料时味道总是更好。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一种“感觉移情”,有时也被称为“情感腹语”,这一概念是半个多世纪前由北美传奇商人路易斯·切斯金首次提出的。
⑥就是说我们把对自己杯子的感觉(所有这些温暖和熟悉的感觉),转移到我们对内含物的感知上了。
这种想象可能还与“禀赋效应”有关。
行为经济学家们常用这一术语来描述这样一个事实:我们赋予某些事物更多价值,仅仅因为我们拥有它。
这种现象也被称为现状偏见。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4b87219910ef12d2bf9e724.png)
高考语文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专项练习附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笙的前身是“和”。
“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就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就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地籁”“人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间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但不僵硬,可以委婉但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孤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
高考复习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人教课标版
![高考复习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人教课标版](https://img.taocdn.com/s3/m/5526edb9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7f.png)
专题科普文章阅读(教学案)课标全国卷未考过科普类文章。
近年来只有广东高考、福建高考以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北京高考以客观题的形式考查。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题将更注重综合性,要求考生经过分析概括后得出答案。
.探究题将一步受到青睐,探究题的点和面将进一步拓宽,要求评价贴近文本。
一、关于科普文科普文章是介绍、普及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体。
科普文章以知识喻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科普文章采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说明。
说明的顺序一般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可以综合运用。
说明的方法常见的有八种:举例子、打比方、做比较、下定义、分类别、列数字、画图表、引资料。
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而简明。
科普文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科学说明文,一种是科学小品。
高考大多选用科学小品。
科学小品是带有文学色彩的科技说明文;形式简短,内容通俗,语言既准确简明又形象生动,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
二、科学小品的特征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
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其特点如下:.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
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
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
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生动性需要: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内容的通俗性科学小品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
高考语文科普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
![高考语文科普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de3a42580216fc700afddd.png)
高考语文科普说明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及答案解题方法一、科普文章的含义科普文章是一种以科学技术知识为题材,用文艺性笔调写成的文章。
它兼有说明文和散文两种文体类型的特征和性质。
它方便、灵活、适应面广,可在各学科之间纵横驰骋,甚至将自然科学、现实生活、社会科学合为一体,融说理、抒情于一体,兼有杂文的犀利、论文的深刻、散文的情致、随笔的轻松甚至诗的清醇。
二、科普文章的文体特点1、短小性。
它篇幅小,然而就其知识容量、主题意义、现实作用又可以很大。
它旁征博引,尺幅千里,能及时反映科学上新的事物、思想、方法和动态。
2、知识性。
它普及科学知识,把科学的最新信息常州给读者。
它常常把握住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事物或现象,用正确的理论,去进行科学的解释,纠正常识错误,从而使读者了解世界万物变化、运动的规律。
3、文学性。
它要以优美文字、形象手法,来表达科学内容。
它常采用比喻、拟人等文学手法和故事、对话、散文等形式及通俗、形象、幽默等语言,生动活泼、情趣盎然地介绍科学知识。
4、思想性。
它往往以具体细小的事物,阐发一点耐人寻味的哲学道理,给人起启示,发人深省。
三、阅读科普文章,要注意把握好两个层面的目标和要求:一是科学与人文的层面。
也可以说是科学的人文性。
从科学中吸取智慧与力量,体会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另一个是知识和能力的层面。
要根据科学小品这一体裁的特点,学会筛选并整合文中有用信息,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重点研习将抽象内容说明得具体生动的技巧。
四、科普文章阅读的基本要求①首先把它作为科技说明文来看待1、理清说明顺序。
了解并记住说明文常使用的说明顺序。
主要有空间、时间、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又包含从原因到结果、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概括到具体、从总说到分说、从现象到本质、从特点到用途等。
在段落中尽量找到表示说明顺序的显著的语言标志。
2、掌握结构特点。
说明文的总体结构通常分为三部分,即引出说明对象、详细解说对象(主体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小学语文科普文阅读精选:《北极风光》(含答案)
![小学语文科普文阅读精选:《北极风光》(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09a497e87101f69e3195d9.png)
小学语文科普文阅读精选《北极风光》地球上的北极,过去一向被人认为是一个shén mì()的地区,现在它的真面目已渐渐地给探险家揭开了。
原来北极也是一个很美丽可爱的地方,近年来,还有许多人到那儿游历呢。
北极气候之所以特别寒冷,这是由于地轴倾斜,使那儿永远受不到正射的缘故,而且由于同一原因,北极只有夏冬两季。
在冬季的半年里,天气很冷,气温在冰点以下。
这时候(偶然可能突然)也会出现微弱的阳光,可是一阵子就过去了,所以北极的冬季是一片昏黑的,而到了夏季又刚好相反了。
整季里斜射的阳光总是zhào yào()着,平均气温在华氏36度之间。
这时,成千上万的海鸥都飞来了,它们在海岸的岩壁上作巢,许多海欧、雁儿、鸠鸟、北极熊等,也都在海边捕吃鱼类。
北极虽然寒冷,但是也有fán huā sì jǐn()的时候。
每年夏季,草原上处处绿草如茵,百花竞放,他们大多色泽鲜明,惹人喜爱。
光是有花的植物,就有几百种。
(可怜可惜可叹)这种现象,每年只有在六月至八月,我们才可以欣赏到。
北极的动物不只是种类多,而且数量惊人。
陆栖的动物很多,最普通的是北极牛、驯鹿、狼、狐、兔等;海栖的动物很多,有北极熊、海豹、鲸鱼、海象等——它们都是爱斯基摩人的主要粮食。
北极的天空还有一种(奇异奇特奇怪)罕有的现象,那就是北极光了。
这种北极光,色彩缤纷,灿烂夺目,它的形状动荡不安,有时像一条银光的带子,横跨天空;有时像帘幕或挂屏;有时又shǎn shuò()着,像流星般(掠过划过飞过)。
这种千变万化的奇丽动人的景色,只有在北极的晚上,才可以欣赏到。
1.按文中的拼音写出词语,填在文中的括号内。
2.把文中括号里不恰当的词语用“\”划去。
3.北极为什么只有冬夏两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是从哪几方面介绍北极风光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除此文章介绍的,你还了解北极哪些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神秘照耀繁花似锦闪烁2.可能突然可怜可叹奇特奇怪掠过飞过3.由于地轴倾斜,使北极永远受不到太阳直射的缘故。
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
![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bd2bb206137ee06eef918c6.png)
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练习题附解析一、科普文章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因为宇宙辽阔无垠,所以那些我们所熟悉的适用于地球的量度单位——米、英里等等已经没有意义。
我们用光速来量度距离。
一束光每秒钟传播18.6万英里,约30万公里,也就是7倍于地球的周长。
一束光从太阳传播到地球用8分钟的时间,因此我们可以说,太阳离我们8光分。
一束光在一年之内约穿过10万亿公里的空间,这个单位称为1光年。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个地方,但决不是唯一的地方,也不是一个典型的地方。
任何行星、恒星或星系都不可能是典型的,因为宇宙中的大部分是空的。
唯一典型的地方在广袤、寒冷的宇宙真空之中,在星际空间永恒的黑夜里。
相比之下,行星,恒星和星系就显得特别稀罕而珍贵。
假如我们被随意搁置在宇宙之中,我们附着或旁落在一个行星上的机会只有1/l033。
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样的机会是“令人羡慕的”。
可见天体是多么宝贵。
(摘编自卡尔·萨根《宇宙的边疆》)材料二:现代大爆炸理论目前是解释宇宙起源的主流理论,它预测我们身处的这个宇宙来自于暴胀,即在宇宙大爆炸发生后的极短时间内,宇宙以指数形式膨胀。
宇宙学家普遍认为,一旦开始,在宇宙中的某些区域内,它就永远不会停止。
在这些区域内,量子效应会使暴胀永远进行下去。
所以从整个宇宙来看,暴胀的过程是没有终点的。
在这个被称作“永恒暴胀”的理论中,我们的可观测宇宙只是一个宜居的“口袋宇宙”,是一个暴胀已经停止而恒星和星系得以形成、生命得以出现的局部区域而已。
2017年接受采访时,霍金表示:“永恒暴胀理论通常预测我们的宇宙像是一个无限的分形,其中布满被暴胀海洋分隔开的不同的口袋宇宙。
一个口袋宇宙中的物理和化学定律可能和另一个口袋宇宙中的定律完全不同,这样就共同组成了一个多重宇宙。
”在采访中,霍金表示他不是多重宇宙理论的支持者,“因为如果多重宇宙中不同的宇宙太大甚至是无限大的话,这个理论不可能被检验。
语文高考专题强化训练44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
![语文高考专题强化训练44科普文章阅读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2de4b66fad6195f312ba6a7.png)
专题强化训练(四十四)科普文章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的眼睛——无与伦比的精密相机当神创论者挑战进化论时,人眼的进化是他们常常瞄准的好靶子,这个足以令高端相机望尘莫及的人体构造,精密得令进化论鼻祖达尔文“直打冷战”。
它拥有可自动调节光圈(瞳孔)和自动对焦系统(晶状体),内面(脉络膜)能最大程度地避免光线四处散射,不仅如此,它的底片(视网膜)灵敏度超高,不论在白天和夜晚都能捕捉影像,无需临时更改感光度,也不用外加滤镜;它还自带Photoshop功能(神经网络),成像之后迅速增强图像反差、调整颜色……奇特的是,不论视网膜还是角膜,单独看来都没有任何作用,达尔文理论中那碰运气似的突变和自然选择是如何将这些七零八碎的部件同时拼凑在一起的?今天的这套人眼精密仪器同万年前相比又做了哪些微调呢?地球上生命痕迹刚出现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过着不见天光的日子。
后来单个感光细胞在生物体表面出现了,于是世界变明亮了。
有的科学家说,这件事大约发生在5亿4千万年前的寒武纪。
在进化路上,生物相当随遇而安,不需最好,只要够用。
这种知足的性格使得眼睛若干中间产物得以作为不同生物的终点保留下来。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将各种生物的眼睛从简单到复杂排成一列,便大致推测出眼睛进化的历程。
例如,某些单细胞生物只有一些可以感受光的蛋白,它们见到光就心满意足;有的生物只有一洼小小的眼窝,然而你已经能从这个简单的聚光工具看出高级眼睛的端倪,这些生物只要不撞上前进路上的障碍物就能高兴地活着;高等生物的生存却容不得它们将猎物与敌手看混,于是各自进化出一系列结构,来将世界看清楚,鹦鹉螺和人眼便呈现了两种不同的策略。
前者将眼睛的开口缩小,使它变成一架“针孔照相机”,从而让光准确到达感光细胞,眼前的物体就能边界清晰,在它们这个群体内,估计该是“眼小为美”;但是人类并不甘心采取这种舍弃光强获取清晰度的措施,而另走了一条迂回之道,我们这一进化分支的祖先在眼窝前塞进一个透镜——晶状体,它同样能把光线汇聚到视网膜,却赋予了我们一个比鹦鹉螺明亮许多的世界。
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463a0c58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28.png)
科普类文章的阅读技巧
1.熟悉作者背景:在阅读科普文章之前,了解作者的专业背景和资格是很重要的。
通常,作者的学术背景能够帮助我们确定文章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理解标题和摘要:仔细阅读文章的标题和摘要,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文章的主题和重点内容。
这样可以事先明确自己的阅读目标,并在阅读过程中更加专注和有针对性。
3.确认文章结构:读文章之前,可以花几分钟浏览文章的结构,例如标题、副标题和段落标志词。
这有助于提前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章内容。
8.记笔记和复习: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做一些笔记,记录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阅读完成后,可以复习这些笔记,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9.及时应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最终目的是应用所学知识。
及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可以帮助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说明科普类10篇阅读(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
![五年级下册语文试题 - 说明科普类10篇阅读(带答案) 人教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ba404f702768e9950e73828.png)
2020年3月15日小学语文作业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阅读汉字——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最古老而最具有生命力的文字,中国仰韶文化时期就有了图形文字,到殷商时代转化成甲骨文,以后一直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发展,强有力地推动着文明的进程。
汉字对于继承中华文化,维护国家统一以及引进外来文明,促进国际交流都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汉字在世界文字丛林中独树一帜,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越性:它是最节省的词构文字。
汉字像魔块,有神奇般的组词能力,往往一个字能构建出许多个意义单位(词)。
如一个“白”字就组成了“白天”、“白痴”、“白兰地”、“白木耳”、“白马过隙”、“白璧无瑕”共100多个词条。
这样,汉语常用的四万个词汇只需要三千个汉字构建即可,就能拼写出绚丽多姿,气象万千,海洋般深邃,天宇般广阔的文章来,而人们识字的任务却很有限。
它是最富有联想的智慧文字。
汉字表义能力特别强,它像一幅图画,(象形文字,形意文字,意音文字,和大量的偏旁表义),看惯了这些字,目击的瞬间就能萌发联想,甚至产生情感,使人的认识迅速发生变化。
例如看“风”、“疯”、“峰”、“丰”、“封”等字,一看就能理解其意义并产生想象它所表现的情境,而拼音文字的“fenɡ”,目击它时人毫无感觉,只有读了前后文以后才懂得它的意义,思维就慢了一拍。
它是世上独有的双脑文字。
人们都知道语言逻辑思维开发左脑,而形象情感生活开发右脑功能,汉字组成的视觉语言,具备了双重功能,既促进概念逻辑思维的发展,而文字图形又促进右脑的想象和情绪活动。
所以因左脑外伤得了“失语症”的病人,不能听和说,却仍能看懂汉字写成的文章,可见汉字对左右脑的开发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
汉字是最优秀的艺术文字。
因为汉字是一幅幅的图画,当然书写时容易美化,所以世界上的文字唯有汉字的书写能发展为一门“书法艺术”。
小学语文科普文阅读精选两篇(含答案)
![小学语文科普文阅读精选两篇(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d110d50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21.png)
小学语文科普文阅读精选两篇(含答案)常常低于零下40度,但是在夏季,北极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
在北极,你可以看到美丽的极光,这是一种极其壮观的现象,许多人特地前往北极,只为了一睹这美丽的景象。
此外,北极还有许多珍稀动物,比如北极熊、北极狐、北极兔等等,这些动物都是适应极寒环境而生存下来的,它们的毛皮非常厚实,可以御寒保暖。
虽然北极的气候寒冷,但是它的风光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如果你有机会去北极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去探索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改写:北极一直以来被人们认为是一个神秘的地方,然而现在探险家们已经揭开了它的真面目。
原来北极也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地方,吸引了许多人前去游览。
北极的气候非常寒冷,这是因为地轴倾斜的缘故,使得北极永远不会受到正射。
因此,北极只有夏季和冬季两个季节。
在冬季,气温常常低于零下40度,非常寒冷,但是在夏季,北极则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
北极有着美丽的极光,这是一种壮观的现象,吸引了许多人前往北极观赏。
此外,北极还有许多珍稀动物,比如北极熊、北极狐、北极兔等等,这些动物都是适应极寒环境而生存下来的,它们的毛皮非常厚实,可以御寒保暖。
尽管北极的气候非常寒冷,但是它的风光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
如果你有机会去北极旅游,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去探索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地方。
在北极,冬季是一片昏黑的,夏季则相反。
斜射的阳光总是短暂的,平均气温在华氏36度之间。
夏季时,成千上万的海鸥飞来,在海岸岩壁上筑巢,许多动物在海边捕食鱼类。
北极也有繁华四季。
每年夏季,草原上处处绿草如茵,百花竞放,色彩鲜明。
有几百种有花的植物。
这种现象只在六月至八月出现。
北极的动物种类丰富,数量惊人。
陆栖动物有北极牛、驯鹿、狼、狐、兔等;海栖动物有北极熊、海豹、鲸鱼、海象等,它们都是爱斯基摩人的主要粮食。
XXX是北极天空的奇异现象之一。
北极只有冬夏两季,是因为其地理位置接近地轴,导致极地气候极端寒冷。
文章从北极的气候、植被、动物和XXX四个方面介绍了北极风光。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
![高考语文实用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https://img.taocdn.com/s3/m/1e8e500e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89.png)
实用类文本阅读科普文章:社会科学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心,对更好生活的渴望,使人们希望活得尽可能地长——从古代的炼丹,寻求“长生不老药”,到近代各种“抗衰老秘方”,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
但是“长生不老”只是一个无法实现的梦。
我们的祖先早就明白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的无情现实。
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一丝希望,早在几十年前,科学家就可以把细胞冷冻在零下196℃的液态氢中长期保存,需要时再使它们“化冻”,重新生长繁殖。
真正给人类带来“长生不老”希望的,是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的克隆技术。
从动物身上取下一个细胞,把细胞核植入去掉细胞核的卵细胞中,就可以形成像受精卵那样的细胞,并且发育成活体动物。
英国的克隆羊“多利”就是这样诞生的。
由于克隆出来的动物和被克隆的动物具有完全相同的遗传物质,前者可以看成是后者的严格的“复制品”。
羊是哺乳动物,在生理结构和功能上和人非常相似。
既然它能够被成功克隆,那理论上人也可以被克隆。
这看上去才是人类实现“长生不老”梦的真正希望。
这个个体老了,取下一些细胞,又可以造出一个“自己”。
通过这个方法,人就可以复制连续不断的相同的个体,一直生存下去。
不过这样一来,问题就出来了。
克隆的“我”比自己的儿子甚至孙子还小,那他们应该叫“我”什么?被克隆的“我”是我的儿子(女儿),还是我的“延后的同卵双胞胎”?数个“我”同时存在,彼此如何区分?身份证怎么发?如果每个人都用这个办法“长生不老”,还要不要后代?如果还要后代,地球上能不能容纳这么多人?目前,动物克隆技术还很不完善。
克隆“多利”羊的细胞核转移法成功率极低,277次试验下来,只有“多利”存活下来,且寿命(6岁)只有正常羊(12岁)的一半。
不仅如此,克隆形成的胚胎,绝大多数不能正常发育,流产和畸形胎是常事。
这对动物关系还不大,对人可不得了,试想我们该如何对待这种先天畸形的克隆人?就算所有问题都能解决,那克隆的“我”是不是真的另一个“我”呢?以现在人类的知识水平来看,答案是否定的。
科普文章阅读ppt课件精选全文
![科普文章阅读ppt课件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ab6d993b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26.png)
探答题究要文诀本:中结的合疑文点本探和究难(点“,结提合全出文自分己析”的)见解
答题思路:
“绝妙的错误” 1、 “绝妙的错误”指的是…… 2、为什么是“错误”? 3、为什么是“绝妙”的?
①“绝妙的错误”指的是DNA的演变过程,在“不断的错误”中由单细胞生物逐渐形成 不同的生物。②之所以称为“错误”是指演变过程中“每一个突变都是某种随机的全然 自发的意外”,比如“在进化路上的某处,核苷酸旁移,让进了新成员;也可能还有病 毒迁移进来,随身带来一些小小的异己的基因组;还有来自太阳或外层空间的辐射在分 子中引起了小小的裂缝,于是就孕育出人类 ”这些错误。③说错误是“绝妙”的,主 要是说这一个个的意外错误,才成就了今天的生物。所以标题取名“绝妙的错误”。
第二句撇开生物进化方式来评价人类的进步,说明
人类在诸多科学领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对生物的
进化也非常了解。
步骤二
10
步骤三、规范表述
答案示例: 请打分
在本质意义上,我们不能声称自己取得了 什么进步;但在某一些方面,我们却取得 了进步。言外之意则为我们所取得的进步 只是一小步,不是本质的进步。其他方面 的进步是指人类发现了DNA分子,本质上 的进步是指生长和繁衍的技术还没有成功
今天贯穿地球上所有细胞的DNA,只不过是那第一个DNA扩 展和惨淡经营的结果。因为生长和繁衍的技术基本没有变。
步骤一
惨淡经营:形容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
第一句针对生物进化方式而言,说明人 类还没有能力改变生物因自身DDNNAA的错误
而生生长长和和繁繁衍衍的进化方式。
步骤二
9
可是,我们在其他方面却取得了进步。尽管今天再来谈
标注关键语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
(2) 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3)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绍性说明文
介绍性说明文是根据某种特定的需要,介绍某种事物或说明某种事物特点的一种说明文体。它主要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向别人介绍清楚事物“是怎么样”的,对被介绍对象起解释、阐述的作用。
在传统高考中,纯科技类说明文,如《颅脑与肠脑》;社会科学类说明文,如《铜奔马》;自然科学类说明文,如《沙尘暴》,这些都属于介绍文。传统高考中一般把它们放在第一卷,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侧重考查学生对概念、语句、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以推断的形式考查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在新高考把它放在第二卷实用阅读部分,以主观题形式呈现。
(2)递进式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主体部分详写说明对象,结尾部分总结说明对象。
3.说明顺序
(1)空间顺序
按照事物在空间位置关系依次说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诸如园林、建筑物、工艺品等,多用这种顺序。
(2)时间顺序
按事物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写,事物的发展变化常用这种顺序。
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1) 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2.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二)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2011高考语文专题:科普文章阅读
一、科普文的含义
科普就是科学技术普及的简称。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普文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于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如:《昆虫记》。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3) 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3.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为了节约时间,可以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
二、科普文的类别
(一)科学小品
1、概念:科学小品是一种以科学为题材的小品文。它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1.介绍性说明文的特点
(1)知识性
介绍性说明文以知识的传导作为文章写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读者认识介绍对象是它的责任和义务,这样,知识性便成了介绍文的内涵。介绍文的知识性内涵,建立在写作态度的“客观”“如实”之上。作为文章,介绍文不可能没有见解,不可能不包含着作者的倾向。不过,这种“倾向”是历史的、客观的定论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不能带有作者的偏见。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3)逻辑顺序
按事物的内部联系来解说。具体表现在: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等。
4.说明方法
(1)下定义
用简洁、准确、周密的语言揭示出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本质属性。
(2) 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不仅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7)设图表
用图画、表格对被说明事物作较直观明晰的说明。
三、科普文阅读要求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一)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3. 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2)分类别
把被说明事物按一定标准分成若干类进行说明。
(3)列数字,
援引有关数据以解说一定事物性状。
(4)举例子
列举事实材料来说明事物。,
(5)作比较
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异类事物作比较,通过同点和异点的分析,达到说明事物本质的目的。
(6)作比喻
运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既然是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