憧憬与悲伤《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解释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解释及赏析《春江花月夜》解释及赏析《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作品,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春江花月夜》解释及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解释: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江边上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生一代代地天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程千帆在古代传说中,卞和泣玉和伯牙绝弦是非常激动人心的。
它们一方面证明了识真之不易,知音之难遇;而另一方面,则又表达了人类对真之被识,音之被知的渴望,以及其不被识不被知的痛苦的绝望。
当一位诗人将其心灵活动转化为语言,诉之于读者的时候,他是多么希望被人理解啊!但这种希望往往并不是都能够实现的,或至少不都是立刻就能够实现的。
有的人及其作品被淹没了,有的被忽视了,被遗忘了,而其中也有的是在长期被忽视之后,又被发现了,终于在读者不断深化的理解中,获得他和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和在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在文坛上作家的穷通及作品的显晦不能排斥偶然性因素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有的甚至具有决定性。
但在一般情况下,穷通显晦总是在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下发生的,因而是可根据这些条件加以解释的。
探索一下这种变化发展,对于文学史实丰富复杂面貌形成过程的认识,不无益处。
本文准备以一篇唐诗为例,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今天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唐诗名篇之一。
当代出版的选本很少有不选它的,而分析评介它的文章,也层见叠出。
但是回顾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
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
锤嵘《诗品》卷中评鲍照云:“磋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
”张若虚也正是这样一个人。
他的生平,后人所知无多。
①他的著作,似乎在唐代就不曾编集成书,②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见于《全唐诗》卷一百十七的两篇诗,一篇极出色的《春江花月夜》(它同时作为乐府被收入卷二十一的相和歌辞中)和另一篇极平常的《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既无专集,则《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总集、选本或杂记、小说才能流传下来。
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依其编选断限,只芮挺章《国秀集》有将其诗选入之可能,然而此集并无张作。
又今传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
据友人卞孝萱教授所考,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外,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③此十三种,宋时大抵还在,张诗或者即在其内,因此得以由唐保存到宋。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
《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春江花月夜》诗词赏析两则导语:《春江花月夜》诗篇意境空明,缠绵悱恻,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脍炙人口,乃千古绝唱,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春江花月夜》诗词的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了解此诗。
篇一:《春江花月夜》描写了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美,抒写了相思离别之情,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篇起笔便用景语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美妙图画,然后以江月为中心,用浓淡相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幅春江、花林、江月的画卷,诗人即景生情,从江月美景中托出客子离愁的情怀,融情于景。
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衬出离愁之苦,而离愁又将美景染上了感情色彩。
那徘徊在明月楼的月光,成了知人意、通人情的有情体。
那月夜扁舟中的游子,楼上镜台前的思妇,月光中飞去的鸿雁,江流里跃水的鱼龙,是景?是情?难以区分。
全诗成功地融情于景,摄情入诗,相偕相融,构成了完美的艺术境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
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
首尾遥相呼应。
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月”二字为中心。
“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
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
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开始四句暗示我们所吟咏的月夜位于长江下游,因为从诗中可以看出这里水面宽阔,春潮高涨,江海相连,更有那一轮明月伴随着海潮一同升起。
月渐升高,皎洁的清辉随春潮奔涌,光耀千万里。
这里明为写景,其实是寓情于景的。
因为潮水涨落有定时,所以在中国传统古典诗歌中海潮往往与信誓相连。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作者:张晓晶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04期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张若虚描绘了春、江、花、月、夜五种良辰美景,尽情赞美了大自然的奇丽景色,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本文主要从音韵美、自然美、哲理美、意境美四个方面赏析《春江花月夜》。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哲理美;意境美;自然美;音韵美作者简介:张晓晶,女,生于1967年12月,吉林建筑工程学院文法学院,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4-0-01《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生只流传两首诗的张若虚,因此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称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虽然用的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但张若虚脱出窠臼,突破了乐府旧题只写春情闺怨的局限,将人世间春、江、花、月、夜五种最美好的景物集中融合到一起,再现了江南春夜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音韵美张若虚生活在大唐盛世,是一个健康、繁荣、向上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人们蓬勃、浪漫的性格,作为才子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的体制上表现出自由创新的特色。
全诗三十六句,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可以看成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各章节采用了逐章转韵法,每章节换韵,共换了九次。
先是平声庚韵起首,依次是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平声开韵、平声文韵、平声麻韵、仄声遇韵。
整首诗平仄交错、高低相间,达到了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的效果,形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如诗中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江潭落月复西斜,回旋运用平声韵,抒发了男女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达到了气韵悠长的效果。
同时全诗句子采用民歌风调,加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春江花月夜》理解性默写 (教师版)
《春江花月夜》理解性默写
1、《春江花月夜》中,“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句是通过比喻和侧面烘托表现月光洁白明亮。
2、《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句子写出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
3、《春江花月夜》中,“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句子是“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写出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忧愁。
4、在《春江花月夜》中,“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句是诗人张若虚想到游子们有家难归的现实,不由感叹。
5、《春江花月夜》中,“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两句表现游子归途艰难和遥远。
6、《春江花月夜》中,“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两句,描写思妇面对天上的明月所产生的内心的愿望,表现对丈夫的依恋之情。
7、《春江花月夜》中,“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两句,表面描写春天将尽、江月欲落的景象,实则表现游子在外漂泊时间之久,思归之切。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
《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春江花月夜朝代:唐代作者:张若虚原文: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象丝丝入扣,和谐地构建诗歌的意境美。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其实就是一首回环往复的《爱情小夜曲》。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这美丽的画卷一打开: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意象阔朗明丽、清新出尘、神秘朦胧、气势宏伟。
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不禁让人遐想联翩,一个“生”字赋予明月与潮水生命的活力。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诗人的丹青妙手轻轻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巧妙地接引出“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月光精致地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巧妙地创造了一个神话般幽美恬静境界。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清明的宇宙,人生的哲理。
即:永恒--短暂,时空无限,生命有限,诗人的心灵与自然有了一种神性的交流。
充分体现了中国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别开生面的翻陈出新,轻巧的把诗歌的基调定在“哀而不伤”的境界。
宇宙永恒,江月常在,人代代相传。
自然地由景到人,蕴含深意。
又巧引出下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之情。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春江花月夜》解析
名垂后世。
春江花月夜
这一旧题,到了张若虚手里,突发异彩, 获得了不朽的艺术生命。时至今日,人们甚 至不再去考虑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 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 归之于张若虚了。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 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 家”。
第二章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
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 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 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 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赏析 诗人用其生花妙笔,继续渲染春江月夜的神往之 处: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 的幽处。接着,诗题中的“花”终于亮相了:但见月华洒 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然后,诗人将镜头推向空 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 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赏析 第三章前两句依然在写景,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 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 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 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 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 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 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
春 江 花 月 夜
张 若 虚
【作者介绍】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后期著名诗
人,扬州人,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
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
江花月夜》两首。
《春江花月夜》原为乐府旧题,相传由陈后主创
制,属宫体诗。张若虚却完全突破了宫体诗的藩篱,
对《春江花月夜》的“孤篇压全唐”的评价是否过誉
对《春江花月夜》的“孤篇压全唐”的评价是否过誉?“孤篇盖全唐”是古人对《春江花月夜》的评价,清末学者王闿运评价其“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近代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也推崇有加,在《宫体诗的自赎》一文中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他对这首诗的推崇主要在于诗中“敻绝的宇宙意识”。
原文如下:“我认为用得着一点诠明的倒是下面这几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敻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永恒前面,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从前卢照邻指点出“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时,或另一个初唐诗人——寒山子更尖酸地吟着“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时,那都是站在本体旁边凌视现实。
那态度我以为太冷酷,太傲慢,或者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带点狐假虎威的神气。
在相反的方向,刘希夷又一味凝视着“以有涯随无涯”的徒劳,而徒劳地为它哀毁着,那又未免太萎靡,太怯懦了。
只张若虚这态度不亢不卑,冲融和易才是最纯正的,“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于是他又把自己的秘密倾吐给那缄默的对方: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因为他想到她了,那“妆镜台”边的“离人”。
他分明听见她的叹喟: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他说自己很懊悔,这飘荡的生涯究竟到几时为止!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他在怅惘中,忽然记起飘荡的许不只他一人,对此清景,大概旁人,也只得徒唤奈何罢?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这里一番神秘而又亲切的,如梦境的晤谈,有的是强烈的宇宙意识,被宇宙意识升华过的纯洁的爱情,又由爱情辐射出来的同情心,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引导语: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这部经典之作的?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孤篇盖全唐」的美誉1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王闿运之后也有很多人对这个诗评价是如何如何“第一”,这个是可以理解的。
包括我们每个人也可以选择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
不过换一个角度说,既然这么说,这首诗肯定是不错的,但是既然问题是这么问,肯定不是讨论好不好,而是是不是第一。
其实说不同的诗体之间就没有比较的价值,举个例子拿春江花月夜和老杜的随便一首律诗放在一起说谁好谁不好,八成都是逗。
甚至说你拿不同诗人的诗歌作比较可能都没有比较的价值,比如许丁卯不如韩香奁清丽芊绵,韩香奁不如许丁卯圆熟沉稳云云。
所以说如此来看孤篇压全唐的比较在于何处?和谁比盖了全唐,比那些诗好在何处,我估计王闿运自己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那有些人可能问答主,你觉得这首诗如何?这首诗还是很好的,放在那个时代有这样一篇作品是不容易的。
个人不觉得能盖全唐,但是起码可以盖初唐同类的诗体。
这是一首乐府歌行,初唐的七言歌行其实并不是十分的多,比较著名的无非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和郭震的《古剑篇》。
而这首诗在这几首的比较中还是应该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但是也未必真的高于这几篇,比如《长安古意》胡应麟有“七言长体,极于此矣”的美誉,这个不也是类似于孤篇压全唐的七古的意思么。
)。
胡应麟的《诗薮》里面有这样的评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而世代不可考。
出刘希夷白头翁之上,已经是很高的肯定了,因为我们也都知道白头翁诗可以说是当时最优秀的七言古诗之一(“大为时人所称。
”《大唐新语》)。
但是只能说是这首诗本身还算不错,也没有任何孤篇横绝的征兆。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春江花月夜》1、作者简介张若虚,(约660—720),江苏扬州人。
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词俊秀,名扬京都。
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为“吴中四学士”。
其存诗仅《春江花月夜》及《代答闺梦还》二首。
《春江花月夜》这首堪称千古绝唱的名篇,使他在诗坛上享有极高的地位与声誉。
闻一多先生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孤篇压全唐。
”2、课文赏析这首七言古诗,以春江月夜为背景,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的美丽景色。
面对着迷人的月夜景色,诗人进而发出了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深沉思索及游子思妇在明月今宵天各一方的相思之情。
诗作无论在艺术构思、意境创造、景物描写以及情感的抒发上,都表现出与众不同的面貌。
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尤以月为中心,春、江、花、夜均通过月光展示出来。
诗情通过明月初生、高悬、西斜、坠落的全过程而展开。
在月光下,江流、芳甸、花林、飞霜、沙汀、青枫、扁舟、高楼、玉户、闲潭、落花、江树以及漂泊天涯的游子与长夜不眠的思妇等,交织成一幅充满淡淡忧伤情绪的诗意盎然的春江月夜图。
全诗营造了迷离优美的艺术氛围,诗人将对大自然美好景物的赞美、对人生、宇宙哲理的探索以及对人世间纯真爱情的歌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从而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震撼力。
全诗笔调优美婉曲,风格典丽清新,声韵和谐流畅。
四句一换韵,共九韵。
《春江花月夜》的多重艺术结构:(1)、抒情写意的情节结构:按照月出、月升、月斜、月落的过程而展开,四个部分是一个互为条件和互为依存的关系,并由此而构成一个艺术整体。
诗人要写春天的长江、月夜、花树与花林,要写宇宙永恒而人生苦短的哲理,要表达自身生命观、宇宙观、人生观与哲学观,要表达天高地远的联想与想象,这些美好而深刻的主题,没有一个层次与秩序,是很难将其毕现的。
而从月升到月落的过程,是与诗人的情绪、诗歌的色调同体、同构的,这就决定了诗歌色调与格调的丰富多彩和变化多端。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超出了单纯写景的局限,赋予传统题材以新意,融诗、情、哲于一体。
全诗描绘春、江、花、月、夜的美景,在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美景时,引发对天际与自然、江月与人生、永恒与短暂的哲学思考。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春江花月夜》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一生只流传两首诗的张若虚,因此诗奠定了他在唐诗史上的大家地位,被誉为“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称此诗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春江花月夜》虽然用的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的旧题,但张若虚脱出窠臼,突破了乐府旧题只写春情闺怨的局限,将人世间春、江、花、月、夜五种最美好的景物集中融合到一起,再现了江南春夜动人的美景,构成了奇妙的艺术境界,千百年来令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产生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音韵美张若虚生活在大唐盛世,是一个健康、繁荣、向上的时代,时代赋予了人们蓬勃、浪漫的性格,作为才子的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的体制上表现出自由创新的特色。
全诗三十六句,分为九个章节,每个章节都可以看成一首七言绝句。
诗中各章节采用了逐章转韵法,每章节换韵,共换了九次。
先是平声庚韵起首,依次是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平声开韵、平声文韵、平声麻韵、仄声遇韵。
整首诗平仄交错、高低相间,达到了回环往复又层出不穷的效果,形成节奏鲜明的音乐美。
如诗中从白云一片去悠悠到江潭落月复西斜,回旋运用平声韵,抒发了男女间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达到了气韵悠长的效果。
同时全诗句子采用民歌风调,加强了句子的节奏感与音乐美。
如诗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民歌中常用的问答体手法。
《春江花月夜》采用平仄交错韵法,读起来优美动听。
这种艺术构思使得全诗弥漫着音乐情味:节奏鲜明、旋律悠扬、音韵回转,体现出抑扬顿挫的音韵美。
并且章节间的韵律变化,使春、江、花、月、夜五种事物交错变换,表现出诗人思绪万千又不断变化的心境。
《春江花月夜》唐诗全文欣赏
《春江花月夜》唐诗全文欣赏导语: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春江花月夜》全文欣赏,欢迎大家阅读!《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或“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解读】: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
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
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7篇)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7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精选7篇)《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接下来由小编给您带来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赏析篇1第一层:诗人望着一江春水向东流。
月亮从宽阔的江面上升起,映着滟滟的江波,展现一片明澈。
诗一出手就渲染出一片浩阔,朦胧又透明的夜景,似真似幻,使人面对着无限的时空,仿佛突然进入一种失重状态,进入一种寻求顿悟的深沉。
由随波一泻千里的月色,诗人又想到江流长在,月光长在,而人生却是那么短暂,于是继续感慨。
(1)“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以江月起笔,可谓“横绝”。
江连海,海生月,月照春江,这样一幅连环的美景呈现于千万里的阔大时空,极见诗人胸襟之大,眼界之广,有一种仰视宇宙的气魄。
(2)“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之绕,花之林,汀之沙,用来衬托月之光。
其美似霰,似霜,微妙的心灵体验让人在静谧和清丽中获得瞬间的生命享受。
(3)“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皎月当空,江天无尘,一色净美。
这美出自诗人的内心,又以何人何年来叩问:有限的个体生命能够超越时间的规定而获得永恒无限的价值吗?作者的笔触,先由江潮写到海中明月,既而由远景拉到近处的江流花甸,随后将镜头推向整个天空,最后定格于高悬的孤月,描绘出春江月夜气象恢弘,又静谧优美,如梦似幻的动人意境。
第二层:天上水上,浩白无尘,只有这一轮孤月,在无穷的宇宙中,永无终止的漂泊。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命却一代传一代,没有穷尽,如同江月永恒于宇宙天地。
莫非江月也属情种,它在等待自己的情人吗?如果江月有情的话,那么人就应该更有情;但是有情的个体生命有限,看看长江流水的永恒,那后浪推前浪不正像人类的代代相传吗?诗人似乎从宇宙天地顿悟到有限与无限的平衡。
《春江花月夜》中的空阔之境、相思之情与哲理之思
《春江花月夜》中的空阔之境、相思之情与哲理之思作为一首“孤篇横绝全唐”的“诗中的诗”,《春江花月夜》将海阔天空的空旷之境与离情别绪交融在一起,形成情景交融的绝妙意境。
然而中间突然插入的似乎突兀的三对过渡诗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使人在顿悟中深思这种别情背后的深层哲理之思。
附原文及注释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1,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2。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3。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4。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5,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6。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7。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8?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9。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10。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11。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12。
昨夜闲潭梦落花13,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14。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15。
不知乘月几人归24,落月摇情满江树16。
1.滟滟(yàn):月光随波荡漾的样子。
2.芳甸(diàn):花草丛生,散发着芬芳的原野。
霰(xiàn):冰粒,形容月光映照下洁白的花朵。
3.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
这里比喻月光皎洁如霜,在空中流荡。
汀(tīng):水边平地,小洲。
4.纤尘:微细的灰尘。
皎:洁白,明亮。
月轮:指月亮。
5.穷已:穷尽。
6.但见:只见、仅见。
7.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又名双枫浦,在今湖南省浏阳境内,这里泛指水边送别之地。
浦上:水边。
8.扁舟(piānzhōu)子:飘荡江湖的游子。
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
这里指闺中思妇。
9.月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
离人:此处指思妇。
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解读
.对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解读[论文下载]这首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以,尽管悲伤,仍然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永恒的江山,无限的风月给这些诗人们的,是一种少年式的人生哲理和夹着悲伤、怅惘的激励和欢愉。
闻一多形容为‘神秘'、‘迷惘'、‘宇宙意识'等等,其实就是这种审美心理和意识意境。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设计说明《春江花月夜》概述《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旧题,张若虚以不同凡响的艺术构思,开拓出新的意境,表现了新的情趣,使这首诗成为千古绝唱。
该诗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指导思想和主要特点诗无达诂,更何况这是一首奇美绝伦的乐章,所以教学设计突出以下几点:尊重诗歌的特点,遵循认知规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追求课堂效果的自然、灵动,发挥诗歌的审美育人功能。
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教学目标,并各有侧重地有机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
进行多面性的陶冶式赏读教学,突出诗歌体验性、开放性、建构性阅读的品质与特征。
多诵读、多美读、多涵泳、多品味。
在贯穿课堂始终的回环上升式赏读中,加之必要的指导,诱发学生不断生成、不断创造、不断建构的多元化解读。
立足文本,合理拓展。
与单元教学相结合,渗透单元语文活动;与诗歌理论相联系,融入必要的科学而简明的鉴赏方法指导,但不做空洞的术语讲解。
重视感性认识对理性及拓展升华的基础性作用,避免脱离文本和学生经验、违背认知规律、漫无边际的生拉硬扯。
教师语言设计力求浅显易懂、信息丰富、句式灵活、富有感染力,教学步骤追求层次清晰,衔接自然。
唐诗《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解读
唐诗《春江花月夜》原文及赏析解读春江花月夜全诗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赏析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
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以月为主体,以江为场景,描绘了一幅幽美邈远、惝恍迷离的春江月夜图,抒写了游子思妇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现了一种迥绝的宇宙意识,创造了一个深沉、寥廓、宁静的境界。
全诗共三十六句,每四句一换韵,通篇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意境空明,想象奇特,语言自然隽永,韵律宛转悠扬,洗净了六朝宫体的浓脂腻粉,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素有“孤篇盖全唐”之誉。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
这里的“海”是虚指。
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
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
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
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
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
《春江花月夜》的意象1[1]
《春江花月夜》的意象当我第一次看到《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时,眼前忽然一亮,诗篇题目真有意思,由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构成,读着读着,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映入眼帘,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
读着读着,我深深地被它的魅力所吸引,自己也融入了那奇妙的艺术境界。
在诗里,春、江、花、月、夜、人这几个密切与主题相关的特定意象,错落层叠,交替出现,构成了令人目迷五色的奇幻形象。
春——诗之妙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是一年四季的开始,给人许多遐想,也给人带来许多希望。
而作者选择春天这个季节来写,可见用心所在。
“春江潮水连海平”春天的江面,有时波浪起伏,水势浩荡;有时大雾迷蒙,江天一色。
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置身欲这种情境之中,怎能不思念家中的亲人、远方的游子呢?怎能不感慨人生短暂,人类长存呢?花——诗之美古人用“花”象征美好,“花”如同春天。
花开是愉悦之美,展现人生绚丽多彩;花落是忧伤之美,抒发着人生的离别相思之愁。
《春》诗中“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诗人把一朵奇异的花展现在我们眼前,花儿这么美丽,人生这么美好。
而“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落花是花儿凋谢,象征人生的凄凉短暂。
诗中前后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人生如同花儿一样,有起有落。
而〈〈春〉〉正是有这朵奇异的花,而显得美丽绝伦。
江月——诗之灵魂诗人紧紧扣住“江”和“月”作为诗中的主体,以充分的渲染。
我惊讶地看到: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月、江水、江潭、江树这些纷繁的意象,把春江不断烘染,不断挪展;而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月照这些不同光色,不同形状、不同内容、不同感情的月、通过反复的交错的和春的结合,和江的结合,和花的结合,和人的结合,和夜的结合,奇妙地构成了一幅色调优美、情感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月夜春江的图画。
《春江花月夜》中的“空间化”抒情
《春江花月夜》中的“空间化”抒情摘要:《春江花月夜》被后人誉为“孤篇盖全唐”。
诗中春、江、花、月、夜组成一个“空间化”的意境,呈现出寥廓、空寂的宇宙世界,具有“诗画交融”的审美韵味,是中国古典诗歌“空间化”抒情的典范。
关键词:月夜空间化抒情闻一多先生对《春江花月夜》赞不绝口,“更夐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在神奇的宇宙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1]“其实,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
”[2] 笔者认为,这种憧憬和悲伤隐秘在“空间化”的抒情之中。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水和潮水连成一片,平静却压抑,这时伴着起起落落的潮水,一轮明月划过平静的海面缓缓升起,俨然一幅月夜江潮图。
在这里“江”“潮”“海”“月”四种意象“形成了一种并存共发的空间张力,一如绘画中所见”[3]。
“滟滟”是月光平铺潮水所呈现出来的光彩,正是这种光彩使江和月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呈现出了引人入胜的空间效果。
“何处春江无月明”是含有肯定意义的反问,这一问使春天的“海”“江”“月”撑起的无限寥廓的宇宙空间顿生一种淡淡的悲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流”绕“芳甸”表现的是比较壮阔的视觉画面;“月照花林”呈现了月洒大地时的瞬间写真;“滟滟随波”是横向的视觉扫描;“江流”绕“芳甸”和“月照花林”是垂直方向的视觉投射;纵横之间构成一个充满诗意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月光似流霜般洒满人间,让人间的一切尽染上了它的颜色。
“一色”就是月色,正是这种月色让春江和夜空凝聚成一个巨大的透明晶体,在这个晶体中唯一能看到的是孤月,霎时间月不冷人人自冷。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面对春江,仰观月夜,诗人叩问苍茫的大地,你在“待何人”,那个人是我吗?在无人回应的时候,欲要怆然泣下,但见无尽的江水滚滚而来,诗人似乎明白了一个人的一生很短,但代代人生却很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冠之以“以孤篇压倒全唐”的美誉,闻一多先生也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在《宫体诗的自赎》中他还写道,“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但是,在这首诗中,却是有憧憬和忧伤的;浅浅的忧伤,关于月亮、关于等待的忧伤;无限的憧憬,关于宇宙、关于未来的憧憬。
关键词:春江花月夜,忧伤,憧憬,月亮,唐诗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花林似霰,白沙不见。
一曲《春江花月夜》唱响了中国在历史长河中最夐绝的青春之歌,唱出了我们在如水月夜下最美丽的忧伤与憧憬,唱得人们心旌摇曳,千年不绝。
在这曲美丽的青春之歌里,明代文论家唐汝询读出了“望月思家”的“家园意识”,现代学者闻一多读出了“更夐绝的宇宙意识”,当代美学家李泽厚读出了“走向成熟期的青少年时代对人生、宇宙的初醒觉的…自我意识‟”……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中还写道,“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
”上个世纪8O年代初,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里对闻一多先生的这个观点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这诗是有憧憬和悲伤的。
但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一种…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憧憬和悲伤。
所以,尽管悲伤,仍感轻快,虽然叹息,总是轻盈。
”对此,李泽厚先生这样解释:“它上与魏晋时代人命如草的沉重叹息,下与杜甫式的饱经苦难的现实悲痛,都决然不同。
它显示的是,少年时代在初次人生展望中所感到的那种轻烟般的莫名惆怅和哀愁。
……人在十六七或十七八岁,在似成熟而未成熟,将跨进独立的生活程途的时刻,不也常常经历过这种对宇宙无垠、人生有限的觉醒式的淡淡哀伤么?它实际并没有真正沉重的现实内容,它的美学风格和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尽管口说感伤却…少年不识愁滋味‟。
依然是一语百媚,轻快甜蜜的。
”[1]这样的评价是十分中肯的。
但与李泽厚先生的表达略有不同,我认为在这首诗里,诗人向世人呈现出的是“忧伤”而非“悲伤”。
原因有二:首先,“忧伤”是没有痛感的,清清浅浅,萦绕心头;而“悲伤”是有痛感的,内心纠缠,欲罢不能。
其次,李泽厚先生自己也说,“它是一种少年时代的憧憬和悲伤”,所谓“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少年时代”的惆怅,是一种夹杂着一抹喜悦、一丝向往的“忧伤”,这与竭斯底里、刻骨铭心的“悲伤”决然不同。
那么,…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忧伤和憧憬,到底是怎样的忧伤和憧憬呢?下面,我们将浅析诗人在月夜下浅浅的忧伤和无限的憧憬。
一、忧伤浅浅断人肠(一)伤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亮从海平面上升起,从水边望去,好像从浪潮中涌出。
初生的明月,总能牵动人最幽深的情思,诗人就这样在曲子伊始,奏响了主旋律“海上明月”。
顿时,海水与明月相映生辉。
傍晚刚刚涨过潮,潮水的激情似乎还未褪去,月光的轻抚让潮水看起来更加潋滟而妩媚。
是啊,春江怎么能够没有明月的陪伴?“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水绕着遍生花草的原野流转,月光下的花草也被月光镀上了清冷之色,远远看去就像披着一层小冰粒;流霜不流,却是心在流动,心动自然“不觉”冷,月光与水光相应,花光也隐现其间,汀上的白沙似有若无、看不见了。
人类社会千年的沧海桑田,让我们已然无法完完全全地还原那个动人月夜,亦无法完完全全地还原那份浅浅忧伤;但是,千年前的那个月,还是那个月,还会出现在千年后的夜。
踏着千年如一的月光,轻拂历史的层层尘埃,让张若虚带我们回到千年前的那个月夜。
静静聆听千年前的那个月夜,像受了自然震撼的心灵高歌,又像遂了心底情愿的低吟浅唱,张若虚在四句一转韵之间,滕然荡漾起一抹浅浅的忧伤,没有似悲伤那样逆流成河,有的却是如丝如缕的欣然、惊喜。
何处无月明,何处没有宁静的月夜;恐怕也只有在这样宁静的月夜下才能沉淀了自己的心,享受这份宁静吧。
流霜不觉飞,春夜里流霜的寒气也冷却不了诗人这颗沉淀了的心,在这样一颗心里,江流、芳甸、花林、汀上白沙,一切都成了通透空灵的景象,让人唯有欣喜、唯有喟叹。
谁说汤汤潮水一定让人惆怅,谁说滟滟水波一定让人忧伤?谁说霰一定让人冷,谁说霜一定让人寒?伤月夜,并非真的忧伤,而是在宁静中“伤”叹出了一个有心如诗人的人才能体悟到的欣然和惊喜——这是生于忧伤而成于忧伤的欣喜——没有这月夜下的浅浅忧伤,就没有这忧伤孕育出的欣然和惊喜。
(二)伤宇宙“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水和夜空一如看不见的汀上白沙通透空灵,不染尘埃;这样干净的夜空中只有一轮明月孤独而深沉地悬挂着,守望着无处不月明的春江潮水。
原本是“人自人,月自月,初无交涉”,却“因月之有照,人之有见,遂弄出无限风光,无限烦恼来”[2]。
终究不知是谁第一次邂逅了寂寞守望的明月,也不知是什么时候寂寞守望的明月邂逅了那个谁。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人类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江月从一而终、亘古永恒;世世代代的人都面对这同一轮明月,她是在等待那一个谁罢?她的等待千年未止,恰似那一江滚滚东逝的流水,千年不悔。
流水相拥而去,留下孤独的月。
孤独的明月,孤独地挂在夜空;孤独的诗人与孤独的明月遥遥相望。
这时候,诗人忽然想,我一定不是第一个江边望月之人,那是谁第一个发现了这美丽的江边孤月呢?这江边孤月又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耀望它的人?此时诗人的思想已经像脱了缰的天马,在星空中任意驰骋。
而他在天马行空中臆想出的这两个问题,却如同一度掩埋在云朵里的爆竹,在这个时刻——夜空寂静至极的时刻——一旦被发现,就开出了最绚烂夺目的烟花,闪耀着哲理光辉的烟花。
烟花瞬间就消失在夜空中,但是诗人的思绪却一发不可收:那第一个江边望月的人早已不知去向,也许灰飞烟灭了罢;而这轮孤独的明月依然守望在江边,一如当初。
人变月未变,令人想起“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样的句子,物是人非总能牵动起人的无限伤感。
在最初承载了欣喜的伤感之后,这一份伤宇宙的伤感,倒是多了几许惆怅。
诗人大概是承受不了这几许惆怅,竟将月亮也拿来幽了一默:也许江月所倾诉的,是一个关于等待的故事,等待戈多到来、等待彼岸花花叶相逢、等待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谁知道呢!看逝者如斯,那长江流水滚滚东逝、奔腾不息;它,却还在等……“宇”乃时间,“宙”为空间。
伤“宇宙”,便是伤时空。
历史长河浩浩汤汤奔腾而去,世间或沧海桑田,或海枯石烂;人在其间,不过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
人类的渺小和宇宙的宏大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就像长江水注定要滚滚东逝、而月亮注定要在夜空守望。
诗人在这样一个春江花月夜里,顿悟出这个真理,的确令人有些伤感、甚至沮丧。
人的生命这么有限,人的力量这样渺小,那人类于这永恒的宇宙,又有什么意义呢?谁想到这里,都顿生惆怅,张若虚也不例外。
诗行至此,诗人的忧伤已经达到了一种高度。
为宇宙而忧伤——镶嵌着哲理性的思考,使诗人的忧伤得到了升华。
而这种被哲理升华过的忧伤,也并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稍先于张若虚的刘希夷,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多年以来,很多人认为张诗的“人生代代无穷已”几句的灵感也是来源于刘诗,甚至常将刘诗与其并论比较:刘希夷和张若虚的出现,“表明唐诗意境的创造已进入炉火纯青的阶段,为盛唐诗的到来做了艺术上的充分准备”[3]。
在其后,宋代苏轼也对这种忧伤有所了悟,在他的《亲赤壁赋》中,客曰:“(曹孟德)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东坡劝导他,“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苏轼所表现出的还有一种看破红尘的达观和气度,表达出了张若虚想要表达却没有表达的东西。
然而他们骨子里的却是一致的——都是对宇宙的思考,和被哲理思考升华过的忧伤。
在近一点的还有雷锋,“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比苏轼更加豁达,他为这种哲理思考和忧伤赋予了更现实、更实质的意义。
可见“伤宇宙”似乎是一种传统了,自古到今人们都在对这个问题上下求索。
然而能将这种忧伤如此唯美地表现出来的,大概只有张若虚,只有他的《春江花月夜》罢。
(三)伤离别“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云儿随风悠悠飘去,青枫浦上弥漫着绵延不绝的哀愁。
这哀愁哪里来?是荡漾在江面上的小船带来的,船上是背井离乡的游子,那夜夜盼望他归来的思妇又在哪里?没人知晓,只有那雾一般的忧愁弥漫在江面,久久不散。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遥想那思妇辗转难眠,一定在镜前独自惆怅,这清冷的月光也一定照向了她的梳妆台罢。
孤独的月亮让孤独的人更觉孤独。
索性去洗衣服吧,忘了这多情的月光。
谁料月光缠绵,又落在了捣衣砧上。
真是愁煞人哉。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这样撩人的月夜,游子思妇只能对月相望,却无法听到对方的声音、无法触到对方的轮廓。
思妇怕是嫉妒这月光了吧,倘若能随月光一起,与月光一样照耀夫君,那该是多么美好的事啊。
没奈何,连鸿雁那样擅于飞行都无法带走这里的一丝月光,连大鱼那样擅于潜水也只能让江水荡起几圈涟漪,人,又能如何呢?在这里,诗人笔锋一转,化成了一个彻底的旁观者。
他看见了江面上荡漾的一叶小舟,由此想到了舟里可能载着一个满腹惆怅的游子,在他背井离乡的地方可能有一个情深意重的思妇在等他归去,他和远方的思妇可能还有一个凄美动人的离别故事……诗人甚至“看到”了远方思妇那忧伤的眼神,“看到”了深夜无法入眠的思妇的一举一动。
而这一切,很可能与诗人自己的境遇多有相似。
在他眼中,“皎皎空中孤月轮”,月亮在夜空中是孤寂的;而他在江边望月,也是孤寂的。
所以,江上扁舟,也是孤寂的了。
恰逢月光普照,让人凭空生出许多思念,于是又有了这游子思妇的离别忧伤。
然而这离别忧伤并不显得突兀。
望月怀远似乎是我们的另一大传统。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从古诗十九首,到唐诗,再到宋词,处处有月亮,处处不忘思乡怀远。
甚至诗风以刚健著称的开元贤相张九龄,也有一首《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以月怀远,以月伤别,可谓丝丝入扣,再自然不过了。
张若虚面对如此迷人的月,也必然逃不掉不由自主地——伤离别。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