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物质生产民俗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诺族物质生产民俗研究
摘要:基诺族世代居住的基诺山区,地处北亚热带高原季风区,气候温和,夏热多雨,无明显的四季之分。

与北亚热带山地林业生态系统相适应,基诺族创造了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计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地农业文化体系。

随之产生的物质生产民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生动反映。

关键词:基诺族;物质生产;民俗
钟敬文指出:“物质生产是人类生存文化的主体。

人类依赖物质生产得以生存,物质生产依靠人类的劳动得以实现。

物质生产民俗是一个国家、民族的特定地区、社会群体中的大众在一定生态环境中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物质文化事项。

物质生产民俗主要反应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1]众所周知,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是基于他们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知与调适而创造出来的。

基诺族长期生存于山地密林中,他们所创造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以及丰富的物质生产习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生动反映。

一、刀耕火种的生产民俗
与北亚热带山地林业生态系统相适应,基诺族创造了以刀耕火种为主,采集、狩猎为辅的生计方式,在基诺族刀耕火种的全过程中对于自然神的崇拜,始终贯穿于整个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由此就产生了一系列的农耕仪式。

1、特懋克与备耕仪式
特懋克是基诺族在春耕之前的一次全寨性的祭祀活动,以前没有具体
的日期,日期的确定由村里算日子的人在二月初到二月中旬来测算挑选。

后来,为了便于各寨之间的互访和活动,从1987年开始,将特懋克的日子固定在了每年的二月六日,节期为三天。

特懋克是基诺语,意为“打铁节”,这是一个尊重手工业匠人的劳动节日,且与祈祷农业丰收有关。

作为新年备耕砍树仪式的礼物和对铁匠的感谢。

特懋克是基诺族宗教节庆的肇端也是生产过程的开始。

2、号地(也称看地)仪式
号地是基诺族农耕生产的第一个环节,他们想要获取土地,就通过采取号地的方式。

通过号地仪式,即可表示以后可以获得这块土地的使用权。

在砍地前,地主人先经过头人的同意,自己悄悄去(不告诉其他任何人)寻找一块心仪的地。

找到心仪的地之后,地主人要从家里带着一块磨刀石,和自己的舅舅、小舅舅去看地,他们一同要唱着歌去,歌词的内容大概是“以后我来砍这块地,祈求山神、地神、土司头人要给我个好收成,砍地时不要伤害其他东西”。

到了选好的地后,地主人选择一颗大树底下放好自己从家里面带来的磨刀石,这里就作为搭盖窝棚的地点,基诺族人十分重视窝棚的选址,一般窝棚会选择在地中心一块平坦的位置。

3、砍地(也称闩地)仪式
砍地仪式在基诺族过年后十三天举行,清晨作罢到寨子附近的林地中象征性砍树,此为砍地仪式,它是全寨砍地的序曲,只有经过“桌巴”的砍地仪式以后,村民才开始进行刀耕。

开始刀耕后,号好地的主人首先和请去帮工的人一起先到放磨刀石的那颗树下,把包放下。

由主
人先观察土地确定地脚和地头。

确定好以后,主人先砍二、三颗树,从地脚开始砍,然后请来的帮工再开始砍,砍地先砍草、小树,最后修大树枝干。

在砍的过程中任何人的砍刀都不可以放倒,还有大青树是绝对不能砍的(基诺族人信奉大青树,如果砍掉了大青树就会给主人带来灾难)。

4、烧地仪式
烧山前要举行烧地仪式,时间是农历二月底三月初,仪式与砍地仪式相同,区别就在于祭词有所不同。

祭祀的对象主要是山神、树神、风神、箐神等。

烧地那天主人家要把寨主、布拉泼、莫呸请去看看,请他们在地里念念经,念经的主要内容大概是祈求火路不要烧过,庄稼有好的收成。

烧地的时候,要先烧出个火路,然后再沿着火路从下往上烧,同时要编几个希笿(也叫神通),插在火路上面,以免走火。

希笿要从火路开始插,中间插一张,最后又插一张。

火路由主人或者亲戚帮工来帮忙守。

5、交地仪式
在没有盖窝棚之前,主人要从家里面带一只鸡到去地里面杀,念经,这个仪式叫“交织”,也称“交地”。

交地只有主人及本家人去,可以带上自己的小孩、侄儿,但是女性是绝对不能参加的。

交地时在准备盖窝铺的地方插上四棵或者六棵树桩,表示窝铺的支架和窝铺要盖在此处,然后在树桩的底下斜斜的插上三张希笿和五颗酸楂树,底下铺上芭蕉叶,芭蕉叶上面装上草烟、茶叶、米、辣子、盐巴,杀鸡,将鸡的鸡冠和舌尖掐下来放在芭蕉叶上,将鸡血擦在希笿和酸楂树上,
然后主人唱到:“今天我来这里盖窝铺了,准备交这块地了,现在算是已经交定了”。

“从此以后请让我的庄稼不要有病虫害,要有好的收成,让我的家庭顺顺利利”。

交定以后,主人家在地里吃一顿饭,交地仪式就算结束。

窝铺火炉的选择也有一定的讲究,不能够乱烧,一般左门进去的话就选在右手边,右门进去的话就选在左手边。

6、捡地下种仪式
播种有下种仪式,时间一般是在三月底、四月初。

基诺语叫“乔生洛”。

交完地后,还要把那些没有烧完的树枝和杂草捡来烧干净。

捡完后即可以下种了。

下种时由男人点,女人撒种。

点种时用的工具是用竹子做成的夺铲,夺铲在点钟时会发出咚咚的共鸣声。

点种时,窝铺底下有一个宽一排,长二排的地要空下来不能点种。

要从那个地方点由户主自己开始引导点播,帮工就跟着户主在后面即可,户主在点的时候要边点边念经求福,“我来点播种子,希望苗圃茁壮成长,种子又大好收成,我来种这块地,希望天神、地神、寨主款待我。

”女人则在旁边下种,背着带有种子的包,男人点一个坑,女人就往坑里撒一个种。

点种休息时,大家点种用的竹竿是不可以放倒的(竹竿放倒的话,意味着这块地不顺,主人家不顺,所以一定不能在未完成点种前把竹竿放倒),放在树干上靠着。

户主点完休息以后,其他人就开始点。

其他地方点完以后,最后窝铺底下宽一排,长两排的地主人又来自己点,这个叫“完毕”(这块地点播完毕),也叫“窝”,主人点完那块地以后就可以收工了,点播用的夺铲也可以放倒了。

7、收成“叫谷魂”及“新米节”
秋收的时候,(大概是十月、十一月)主人要推算日子。

将下种、砍地、捡地、杀鸡、杀狗的日子进行推算,哪个日子合符于收成,就以那个日子来进行收割。

先把谷子割了一小点以后,急急忙忙带回来用舂囤来舂,准备过新米节。

收成时要一路念着“来咯,我的地神,我的谷子庄稼神,回家咯,归仓咯”,主人在回家之前一定要烧一堆稻草才可以回来,回家的时候还要再抱一捆稻草回来。

收割时要举行隆重的叫谷魂仪式,基诺语称为“国老库”。

过去基诺人认为谷是有谷魂的,如果粮食歉收是因为谷魂被吓跑了,或者是得罪了谷魂。

因此就要举行感谢“谷魂”及“祖先魂”的仪式。

新米节,基诺语称为“合希”,意为迎接新一年的谷米成熟。

新米节时主人到地里找一点谷穗、香瓜、黄瓜。

将谷穗插在家里一进门的头顶上,有几道门就插几道门。

把香瓜和黄瓜划成一瓣一瓣的,分别摆放在进门的路两旁。

以前楼房,一般有十二个楼梯,每个楼梯的两旁一定要摆放上香瓜和黄瓜,卧室进门的角落也是一定要摆。

主人从地里拿来葵花、香瓜、黄瓜、南瓜、冬瓜、小米穗、高粱穗摆,把这些东西摆好以后,杀三只鸡,这三只鸡是献给家主一只,桌巴一只,祖先一只。

有些人家杀得更多,像布拉泼和莫呸杀七只,桌巴杀九只。

户主杀了这三只鸡,煮熟以后,把鸡冠掐下来一点放在饭碗里,夹上一点蔬菜和肉,到上酒请已经去世的祖先来吃,家里面如果有人生病了的话,就由生病的人来拿鸡头带红线,如果主人还没有念好经,任何人都不可以动筷子吃饭。

这个念经的过程叫做“舍扣批”。

另外庄稼要年年丰收,一年更比一年高的话,尖盖一定要铲倒,因为尖盖开
花结果是一层一层的,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庄稼要一年收成比一年好,像尖盖一样节节高升”。

这一仪式完毕之后,全家聚在一起品尝新嫩的谷穗和酒肉菜肴,预祝五谷丰收。

二、采集狩猎的民俗
基诺族有许多有关狩猎的习俗。

所谓狩猎习俗,即是狩猎民族代代沿袭传承下来的一整套针对动物生态资源进行摄取和利用的知识与经验。

[2]这些习俗都表明他们与自然界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狩猎下弯弓、剑窝、地弩等时,首先要先在家算好日子,算好日子以后才能请上几个人一起去下,一般都在“牟柯、牟莫、牟普勒”日进行,表示对山神、箐神的尊敬。

狩猎之前,通常还会有一些仪式,常见的仪式是在狩猎工具上涂上鸡血、沾上鸡毛,并削一把竹篾的两端任意打结成环。

如果这个环相联,则预示着猎人的狩猎会获得成功。

等到猎人下了剑箭等捕猎工具以后,任何人都不能从剑窝、枪等捕猎工具上跨过,尤其是女人,如果这样做了会打不到猎物,还意味着女人的子宫会脱落。

猎人回来以后不能喝酒,夫妻不能同床,拿去用的刀子要放到箩筐里面藏在隐蔽的地方,不能拿出来用,如果谁破坏了这些规矩以后就意味着你下不到猎物。

按传统习俗,猎手们获取猎物,抬猎物回寨的时候要敲竹筒而归。

猎物分大动物和小动物两种,大动物有野猪、马鹿、野牛等,小动物有豹子、野狗、麂子等。

发现捕获了大动物人们要敲“布辜”(竹筒做的一种类似乐器的东西),而捕获小动物的话就敲“齐珂”。

野牛是基
诺族传统中最为尊重的野兽,表示山神给予了特别的关照,打得一头野牛可以惊动整个寨子,因此捕获野牛布辜和齐珂要同时敲。

村民们听到了布辜和齐珂的声音,就会寻声而去,谁最先跑到,为了奖励他的勤快,可以分到猎物的左后腿和胳膊的一小截,而第二个人可以分到右前腿,第三个人则会分到左前腿。

人们下到猎物以后要先在一个特定的地方,基诺语叫做“沙折腰”,用小锅先煮一部分猎物来慰劳大家,然后才迎进村子。

到了寨子边上,由桌巴负责迎接,桌巴念经“现在获得小的,下次获得大的……那里下的,那里山的山神,那个河沟的河神会更大”,为了表示对兽神的恩赐表示感谢,桌巴还会对神兽祈祷,唱道:“今天把你打死,这是神灵的意愿,神旨是不可违抗的,你死后的灵魂就安心地到兽神那里去吧……你的灵魂不要到处乱跑,更不要加害于我们,你安心地去吧,到神兽那里去吧”。

分猎物的时候,每个人要带一根竹棍,猎人分肉的就按照竹棍的数量来分,按户头每家分一点。

为了鼓励参加狩猎的女人,参加狩猎的女人在分猎物的时候可以多分到一点肉。

吃完兽肉以后,桌巴要用兽头骨占卜,看以后打猎的运气如何,看完卦,猎手一家要将兽头供放到兽台上,并同时供祭一只小鸡,意为送给兽神的礼物。

三、结语
生产、生活方式以及相应民俗文化事象就是文化的具体表现,而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以及相应民俗事项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人们对于生存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认识基础上,借助于已有的知识,人们逐渐形成适应该地区生态环境状况的生存方式,也就是文化。

包括基诺族在内
的生活在世界各地的各个少数民族,其传统文化是适应历史上其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适应特有的环境的结果。

由此形成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与周围的大自然相互适应。

总之,通过对基诺族生态文化的调查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的认识和结论:环境、文化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彼此之间紧密相连且不可分离。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40.
[2]江帆.生态民俗学[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6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