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物质民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质生产民俗

一、学习要求

本章研究各国各地区大众民俗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物质生产民俗,重点阐述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与特征,以及其分支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其学习的基本要求为:

了解:我国汉族、主要少数民族以及世界各主要国家的物质生产民俗。

理解: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自然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工匠民俗、商业与交通民俗的特点与表现。

三、学习目标

(一)物质生产民俗概论

识记:物质生产民俗定义。

领会: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农业生产民俗的产生。

基本要求:

能够准确表述物质生产民俗概念,完整简述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

(二)自然生态民俗和农业生产民俗

识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类型。

熟悉:中外农业生产民俗。

领会: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具体要求:

1、能够准确表述生态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含义。

2、能够完整简述农业生产民俗的六个特征,简述影响农业民俗的因素。

3、能了解并判断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三)狩猎、牧业和渔业、工匠民俗

熟悉: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

领会: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工匠民俗的特点;工匠的行业民俗。

具体要求:

1、能完整简述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的特点;简述工匠民俗的特点。

2、能掌握并判断中外狩猎、牧业和渔业民俗表现。

(四)商业与交通民俗

识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市、商民俗标志的表现。

具体要求:

1、能完整简述集市交易活动的四种民俗形态。

2、能知晓商店招幌的不同类型。

物质生产民俗概论

1、物质生产民俗的定义。

2、物质生产民俗的特征:地域性、季节性、功能性、科学性。(教材第60——61页)

第一节农业生产民俗

1、农业生产民俗(农业生产民俗的特征、类型;影响农业生产民俗的因素;中外农业生产民俗的表现。)

农业民俗是伴随着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生活而产生的文化现象。它具有农业生产的季节和周期性特点,是农民在长期观察和生产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文化产物,既是生产经验的总结,又是指导生产的手段,具有明显的传承性。因此这类民俗涵盖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具体包括七个方面:一是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二是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三是卜农事丰歉、祗福、禳灾的习俗;四是农业禁忌、祭祀的习俗;五是祭田神、先农和社神的习俗;六是农业生产过程习俗;七是农业娱乐习俗

一、农业耕作的时序、节令习俗。这部分习俗主要以农谚的形式存活在当今生活中,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和训诫的作用。

虽然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各有差异,但它整个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与自然时序、节令是相适应的。也就是不违农时,因地制宜。

传统的二十四节气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意义。人们通过节候、气象、雨雪、地温、湿度,各种生态、物象的变化,来掌握农时,进行耕、播、种、耘、管、收、藏、售、加工等活动。通过流传于江南一带的二十四节气歌谣我们看看当地农事耕作活动的生动情景:

立春阳气转,雨水落无断;惊蛰雷打声,春分雨水干;

清明吐麦穗,谷雨浸种忙;立夏鹅毛住,小满打麦子;

芒种万物播,夏至做黄梅;小暑耘收忙,大暑是伏天;

立秋收早秋,处暑雨似金;白露白茫茫,秋分秋秀齐;

寒露育青秋,霜降一齐倒;立冬下麦子,小雪农家闲;

大雪罱河泥,冬至河封严;大寒办年货,小寒过大年。

在我国历史上,有岁时记、风土记、农家月令等古籍记载了农民在一年内约定俗成的耕作习俗。从备耕、播种、防灾、田间管理到植树造林、收获、储藏,都有季节和周期规律可循。“庄稼不等人”“季节不饶人”的说法。农事一定要不违农时,否则就会遭到失败。

时令与收获:

江南:雨水甘蔗节节长,春分橄榄两头黄,谷雨青梅口中香,小满枇杷已发黄,夏至杨梅红似火,大暑莲蓬水中扬,处暑石榴正开口,秋分菱角舞刀枪,霜降上山采黄柿,小雪圆眼荔枝配成双。

二、占天象、测农事的习俗。

我国自古以农业立国,人们十分重视自然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因为,天气的好坏直接影响农事的收成,关系国计民生。全国普遍流行在除夕或大年初一清晨看天气、风云占卜一年的旱涝、晴雨习俗。尤其是我国北方,属于麦黍农耕文化区,在广阔的平原和高原地带,对雨水的需求和渴盼成为文化的重要内容;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成为农耕民俗乞求的终极目标。北方农民往往难有人定胜天的志气,只有靠天吃饭的经验。河南农谚“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陕西有“元旦,宜晴不宜阴,是日宜雪,必兆旱”。

江南地区,还有结合阴晴占验讲季节农事、种植、收获等的歌谣,从中也可透发出一些农事耕作活动的习俗。江苏有岁朝看风云,以卜农事的习俗,他们说“岁朝东北风,五禾大熟。岁朝西北风,大水害农功。”

明人杨慎在《升庵外集》一书中,对南方一带地区的农事耕作与节气习俗作了记录与总结,指出:若霜降前一日见霜,则知清明前一日霜止;霜降后一日见霜,则知清明后一日霜止。五日十日而往,前后同占,欲出殃苗,必待霜止,每岁推验,若合符节。

满族填仓节正月二十五验月份:因地区不同,做法也不同,有用豆面蒸灯方法,用手将豆面捏成面灯样,灯碗边掐一个牙代表是一个月份,放锅里蒸熟后,看哪个灯碗里有水,那代表哪个月有雨水。以确定在新的一年里种什么农作物能丰收,如四五月天旱,则种谷子,若预示是“涝”,则种豆子,故有农谚“旱谷涝豆”。

这些习俗不一定绝对正确,但其中确实包含一定的科学因素。它是农民多年经验的汇集,是智慧和心血的结晶。在我国传统社会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这些预测习俗一直对农业生产起着指导作用。

三、卜农事丰歉、祈福、禳灾的习俗。

历代统治者和农民在年关转换时刻,都有一系列占卜农事丰欠,祈求免除灾害、避祸得福的习俗。人们还对臆想中的自然力怀着敬畏的感情;常常认为农业的丰歉与否与超自然力相关,所以那时候的人们除了努力耕作之外,更注重观察他们想象中的超自然神灵。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大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相传北方曾连续大旱三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帝不顾人民死活,照样强征皇粮,以致连年饥荒,饿殍遍野,尤其在年关,穷人走投无路。这样,给皇帝看粮的仓官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并在正月二十五这天放火烧仓自焚。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

民间有许多饮食习惯皆与填仓活动紧密相连。特别是山西,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全省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

人们希望通过这类习俗,借助超自然神灵的庇护,获得幸福;或对危害人类的自然灾害的恶神,予以禳除。

四、农业禁忌、祭祀习俗。

原因:一方面是农业不能充分认识自然界规律的反映。我国是农业大国,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人口一直占绝对优势。农业生产,在科学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主要是“靠天吃饭”,将收获的希望寄托于神灵的护佑和恩赐,因此要定期祭祀,不得稍有怠慢。因而形成了许多禁忌习俗。俗以为种子在地里并不是因为其适应了农时而自然发芽生长起来的,而是因为人们对神明祭祀的虔诚,感动了上苍,才使得谷物萌芽、生长、成熟的。因此农业生产劳动中有许多定期和不定期的祭祀活动是必须严格遵从的。在祭祀的时间里往往要停止一切生产活动,全力以赴,确保祭祀的顺利进行。后来,有些定期的祭祀活动虽然不存在了,但仍留下了这一天或这几天禁忌生产的习俗。

过年是祭祀活动最集中最频繁的时期,因而过年期间大都有禁忌生产劳动的习俗规约。据说此间耕作会冲犯神灵,主一年百事不顺;或遭遇天灾、虫害、荒年。许多民族中还有农时节令、节日时期禁忌生产的习俗。例如畲族、白族等在春分、清明、大暑、小暑、立秋等时日下田耕作。据说是恐挖着地脉龙神,庄稼长不好。傣族冬至日忌劳动,否则,以为牛马会死掉。

农业中除了以避忌生产的方式防止灾祸发生以外,在生产活动中,也还有许多须要避忌的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