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物质生活民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参考书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2、陶立璠《民俗学》,学苑出版社2003年。
3、叶涛《民俗学导论》,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 4、苑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教程》,光明日报出版 社2003年。
人类跨入文明时代之后,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观
念的变化。
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社会观念,大致有
以下几个方面:
(1)崇宗敬祖,强调礼仪伦常
(2)求吉心理
(3)表现民族的自我意识
(4)成为某种政治观念的载体
我国古代丧服分为五等:
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


3、服饰变化的特殊轨迹
副食主要是蔬菜、肉类、奶类和饮料等,
其制作方法也因地而异。
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食物的加工制作方面 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各地都有自己的特产。
做各种菜肴时,十分考究,并且根据不同地
区的特点,形成不同的菜系,如京菜、川菜、粤
菜、鲁菜、苏菜、湘菜等。
日常食俗除了食物和制作方式之外,还包括 食用方式。在用餐时间和次数方面,我国大部地
区是早、午、晚三餐制,当然也有根据季节、劳
作而变化的两餐制、多餐制。
2、节日食俗
在我国汉族地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要数春 节,春节期间的饮食也最为丰盛。 春节过后不久,即是元宵节,此时要吃汤圆。 接下来是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冬至馄饨 夏至面”,等等。这些节日食俗,历史悠久。
一年中除了按时序计算的共同节日之外,
(4)民房低于官府。
(5)中国哲学思想和神秘文化在居住建筑民俗
中随处可见。
古代建筑一般都是背阴向阳,即坐北朝南,这
除了便于充分利用阳光之外,与阴阳学说有直接关
系。按中国传统习俗,居中面阳(南)为尊,面东
西者次之,面北者最低。在住宅中,尊为是长辈,
住正房或上房,两侧为晚辈子媳所在。
古代人们在建筑房屋时,还十分注意所谓阴阳适
构建在木柱之上,楼下关牲畜,楼上住人。
2、我国人文精神与居住建筑的关系
有学者说,建筑是“客体化的人生”、“空 间化的社会生活”,“建筑就是凝固为物体的人 生。人生在客观事物中体现得最全面、最完整、
最生动具体的,莫过于建筑”(郑光直《负正
论——建筑本质新析》)。中国的传统观念,在 中国的居住建筑民俗中展示得很充分。
具体到一家一户来说,每逢婚娶、建房、寿诞
等吉庆日子,也像节日一般热闹,其饮食习俗
也十分丰富多彩。
3、祭祀食俗
节日食俗中包含一部分祭祀内容。 例如,春节源于远古时代的“腊祭”,人们以 丰盛食品祭祀众神,感谢它们一年来给予人类的各 种恩赐,并祈求新的一年吉祥安康,人畜兴旺。 在一部分汉族地区,清明节扫墓时,要准备丰 盛酒席到坟前祭奠。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有些地 区也要以各种菜肴食品祭祀祖先。其它如端午吃粽 子,中秋吃月饼,也含有一定祭祀内容。
最初是为生存的需要,但是后来,受“天人感应”、
“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人们把天体运行、宅地 方位与人事相对应,认为地理环境、山川形势与人 的吉凶祸福乃至子孙的命运前程有关,使风水理论 带上了很强的神秘色彩。故无论是建生宅,还是选
墓地,都要请地理先生看风水。
思考题
1、试述服饰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试述我国各民族服饰所体现的主要社会观念。 3、分析四合院建筑所体现的中国传统人文观念。 4、简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所共有的民俗特点。
每个民族的服饰,都随着历史发展和文化变 迁而不断产生变化。但服饰的变化与其它物质文 化和精神文化不一样,它有发展演化的独特轨迹, 即当各民族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日趋丰富复杂的
时候,服饰的演变却走着相反的道路,愈来愈变
得简便、大方。
三、居住建筑民俗
1、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
原始初民的居住方式,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利用天然空间,第二阶段是人造居 住空间。
中,以利于延年益寿。
《吕氏春秋·重己》:“室大则多阴,台高则多 阳,多阴则蹶,多阳则痿,此阴阳不适之患也。是故 先王不为大室,不为高台。”
秦汉以后,流行于先秦的高台之风迅速衰落,与
这种讲求阴阳适中的思想有直接联。
中国建筑民俗讲究风水。“风水”又称“堪
舆”,是相地、相墓之术。人类对居住环境的选择,
主人常以能挽留住客人,得到客人的喜欢为光荣。
二、服饰民俗
民间服饰主要包括四类: 第一类是衣着 第二类是各种附加的装饰物 第三类是对人体自身的装饰 第四类是具有装饰作用的生产工具、护身武器 和日常用品
1、服饰的产生和发展
服饰由最初遮身蔽体之物发展到今天,经历 了巨大的变化,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 最初阶段,以遮身蔽体,防寒御暑为主要目的。
原始民居的第二阶段是人造住房。
中国古代的居民住房,主要有五种风格各异
的类型:半穴居、井干式、石室、干栏式和竹木
结构的草屋。
半 地 穴 式 房 屋 遗 址
井干式民居
居住方式的选择,与自然条件有直接关系。
北方气候干燥寒冷,故多建造土木结构或木石结
构的房子,居住空间主要在地面。南方气候炎热
潮湿,故南方民族多采用干栏式建筑,房屋悬空
四合院是中国最典型的民居建筑,它比较充分
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
第二个特点是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
严格的规定。
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
第四个特点是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
干栏式住房是另一种广泛流行的民居建筑, 南方亚热带地区的民族多采用这种建筑形式。干
利用天然空间阶段主要是巢居、穴居。
《庄子· 盗跖》:“古者禽兽多而人少,于是民 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故命之‘有 巢氏’之民。”
《韩非子· 五蠹》:“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
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够木为巢,以
辟风雨。”
关于原始穴居,古文献也有很多记载:
《易· 系辞》载:“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 易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 晋张华《博物志》:“南越巢居,北朔穴居, 避寒暑也。”
祭祀食俗来源于人们的灵魂不灭观念。 祭祀食俗中还有一层意义,即人们把祭品当做神 人相通的中介,认为食用祭品就可以得到神灵祖先 的福佑。
4、待客食俗
我国自古以来就被誉为“礼仪之邦”,招待 客人热情礼貌,这是我国人民的传统美德。每当 客人来访,即使经济不太宽裕的人家,也要竭尽 全力给客人吃好。特别是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
念变化的关系
服饰有五个方面的构成要素:质、形、色、
饰、画。质是服装原料的性质;形是服装的样式; 色是服装的色彩;饰是佩戴的饰物;画是服饰的 花纹图案,包括人体自身上的图画,即文面文身。
服饰承载观念的变化与构成要素的变化,相 互作用,互为因果。基本趋向是:在人类社会早 期,服饰的变化主要来自构成要素的变化。而在
在日常食俗中,也往往带有祭祀色彩。如鄂伦
春族在饮酒和吃饭前,必须做一个让山神和火神尝
享的动作;裕固族清晨饮茶前,要先将净水或刚开
锅的茶舀一勺洒在帐篷周围,然后才开始喝;在藏
族地区,活佛喇嘛饭前要先念经,一般百姓饭前要 用手沾酒或茶在桌上点三滴;普米族家中火塘上的 铁三角架代表家神,用餐前要以酒、饭祭祀。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
一、饮食民俗
二、服饰民俗
三、居住建筑民俗
物质生活民俗是指与人们衣食住行等日常生 活密切相关的各种民俗事象,包括饮食、服饰、
居住、建筑及器用等方面的民俗。
一、饮食民俗
1、日常食俗
我国是个农业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北
方以种植麦稷为主。水稻和麦子,加上小米、玉
米、高粱、豆类等,构成日常的主食。
栏式建筑的共同特点是用充足的通风条件保持房
屋的干燥。南方民族的干栏式住房,除了基诺族
还有大房子的个别遗留外,都是独家独户,自成
院落,很少有房屋与房屋相连的情况,这可视为 自然经济的遗留。
中国的民居建筑,还具有一些共同的民俗特点:
(1)聚族而居。
(2)房屋式样大体相同。
(3)城镇附近有长亭而无旅社。
第二阶段,服饰功用除遮身蔽体之外还以适应生 产需要为主要目的,并因生产条件的不同而产生明 显差异。
第三阶段,服饰成为社会角色和等级身分的标志。
陆 军 迷 彩 服
第四阶段,服饰除上述功能外,还能反映出某
些社会观念、政治观念方面的变化。
冕 (
綖 、 旒 、 纩 )
2、服饰构成要素的变化与服饰承载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