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Theories of Governance)作者介绍:乔治·弗雷德里克森教授(1934-)是新公共行政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公共行政理论与研究》杂志的主编,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会长。
1987年起出任堪萨斯大学埃德·斯滕尼特聘教授之职。
此前,他还担任华盛顿大学校长十年,同时担任密苏里大学公共与社区服务学院院长,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与环境事务学院副院长等职。
自1991年以来,弗雷德里克森一直担任《公共行政研究与理论》(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ory)杂志的主编,并曾担任过美国公共行政学会的主席。
1990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和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学院全美联合会共同颁发的“杰出研究奖”。
1992年获美国公共行政学会为公共行政专业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颁发的“德怀特·沃尔多奖”。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弗雷德里克森为代表的新公共行政学理论(New Public Administration),发展了社会公平理论,认为经济和效率不是公共行政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应是社会公平(social equity),主张将“效率至上”转为“公平至上”;强调公共行政组织变革的终极目标是建立民生行政之模型,强调公共行政的顾客导向。
新公共行政学派对威尔逊以来的“政治—行政”二分法的观点进行了批评与唾弃。
他们认为,建立在这种二分法基础之上的公共行政研究局限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执行政策上,把研究重点放在了政府机关预算、人事、编制等内部事务以及大量其他的所谓“中性”问题上,相反却很少重视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的政策制定与政策分析等问题的研究,致使公共行政游离于社会现实之外,远远不能满足社会问题、处理社会危机的需要。
新公共行政强调公共行政不能保持价值中立,应当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不仅要关注以经济的、有效的方式为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更重要的是要把社会公平作为追求的价值目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治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治理理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一门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的课程,其中治理理论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治理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治理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系统总结,它旨在指导社会主义社会的治理实践。
本文将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中的治理观点、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以及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治理观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认为,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和实现共同利益的重要手段,必须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科学民主决策,推进全面依法治国。
治理要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强调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指导,倡导社会主义道德和文化建设。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提出了通过党的领导来实现社会治理的原则,强调党的领导地位的重要性。
二、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是治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认为政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一种特定社会阶级统治另一社会阶级的工具。
在马克思主义政权理论中,无产阶级专政是实现社会主义治理的核心内容。
无产阶级专政的本质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基础的联合专政,它通过国家机器的建设、运行和调整,实现对资产阶级的专政,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三、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实践社会主义社会治理是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通过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的创造力、积极性和主动性,对社会进行组织和管理,以实现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目标。
在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权益,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社会治理实践的关键在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和特色。
党的领导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目标,坚持党的最高政治原则,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为实现社会主义治理总目标提供坚强领导和保障。
治理理论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治理理论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对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分析其核心观点、主要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应用。
一、治理理论的核心观点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参与、权力下放、合作共赢。
与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相比,治理理论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强调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应共同参与治理,形成合力。
1. 多元主体参与:治理理论认为,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应相互合作,共同承担责任,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2. 权力下放:治理理论主张政府应适度放权,让市场、社会组织等在特定领域发挥更大作用,提高治理效率。
3. 合作共赢:治理理论强调在治理过程中,各方主体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共同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二、治理理论的主要流派1. 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借鉴企业管理经验,提高治理效率。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本、盖布勒等。
2. 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强调公共行政官员应关注公民需求,以公民为中心,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彼得斯、沃特曼等。
3. 企业家政府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主张政府应像企业一样,追求效率和创新,以更好地服务公众。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奥斯本、盖布勒等。
4. 社会治理理论:社会治理理论强调社会多元主体在治理过程中的协同作用,关注社会问题的解决。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鲍登、科恩等。
三、治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1. 行政体制改革:我国在行政体制改革中,借鉴了治理理论的相关观点,推行权力下放、简政放权,提高政府治理效率。
2. 社会治理创新:我国在社会治理领域,积极探索多元主体参与、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3. 智慧城市建设: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注重运用数字技术,提高城市治理水平,实现治理现代化。
总之,治理理论为我国治理实践提供了有益借鉴。
在今后的治理过程中,我国应继续深化治理理论的研究,推动治理实践创新,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力量。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
治理理论和新公共管理治理理论一、治理的定义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三、治理理论的失效四、当前治理理论的应用五、治理理论对我国行政改革的启示编辑本段一、治理的定义随着全球对公共治理的关注变得更为广泛和日益重要,对于这一概念的界定出现了多种说法,直到现在治理仍是一个相对模糊和复杂的概念。
“治理”被定义为多种,如“在管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权力的行使方式”,如“个人和机构,公共或私营,在管理公共事务上多种方式的的总和,如“确定如何行使权力,如何给予公民话语权,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决策的惯例、制度和程序,这些定义有助于我们更加明确治理这一概念的内涵。
然而,鉴于关系概念的性质,“治理”永远不可能被定义成一个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编辑本段二、治理理论的演化及主要特征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发展和新公共管理不能有效解释当代公共决策的更加复杂和动态的过程而不断向前的。
两个最早的表现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产生于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运动。
截至20世纪90年代,这些不同的概念整合成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公共治理”,它把单独的公共机构的公司治理与政策网络联系起来,通常涵括了公共部门的各个层级。
治理的特征大部分学者比较趋同,概括起来如下:1.治理主体的多元化。
2.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
3.主体间权力的互相依赖性和互动性。
4.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
5.政府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
总之,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
编辑本段三、治理理论的失效治理理论可以弥补国家和市场在调控和协调过程中的某些不足,但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它也内在地存在着许多局限。
Bob Jessop将治理理论的内在困境概括为四种两难选择。
一是合作与竞争的矛盾,二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三是治理性与灵活性的矛盾,四是责任与效率的矛盾。
在90年代的发展问题的辩论中,“治理”概念之发挥核心作用最后还有一个特别重要的属于全球化和跨国组织的领域。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
整体性治理理论研究及应用一、本文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近年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实务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本文旨在全面系统地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核心要素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
通过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深入研究,本文期望为公共管理实践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和指导,推动公共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完善。
本文将简要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发展背景,阐述其产生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础。
接着,本文将重点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治理主体、治理机制、治理工具以及治理目标等方面,揭示其独特的理论特点和优势。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整体性治理理论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其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本文还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探讨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方向和应用前景。
本文将对整体性治理理论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以期为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整体性治理理论概述整体性治理理论,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管理理论,其核心理念在于跨越组织边界,通过协调与整合的方式,实现政策、服务和管理的连贯性与一致性。
这一理论的核心要义在于解决碎片化问题,提升政府治理的效能与效率。
整体性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超越传统的部门分割,构建一个全面、协调、整合的治理体系。
在这一体系中,各个政府部门和机构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为公众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这一理论的提出,旨在解决传统政府治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政策冲突、资源浪费、服务碎片化等。
整体性治理理论的核心要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强调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注重政策制定的整体性和连贯性,避免政策之间的冲突和矛盾;再次,强调以公众需求为导向,提供一体化、便捷的服务;通过整合政府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节约。
当代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与趋势
三、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现代化的启示
西方治理理论的源流和趋势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首先,我国应当加强政府与公民社会的合作,发挥各方利益相关者的积 极作用,推动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其次,我国应当加强数字化技术应用和创 新,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和精准性,优化公共服务供给和资源配置效率。最后, 我国应当加强法治建设和完善法律体系,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和维护社会活力的领域,它不断演变和发展,以适 应时代的需求和挑战。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当代艺术 的发展趋势和文化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批判性地思考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角 色和价值。
谢谢观看
二、西方当代艺术理论的主要流 派
1、达达主义
达达主义是20世纪初在瑞士苏黎世兴起的一个文艺运动,它强调对传统艺术 的反叛和对新艺术形式的探索。达达主义的代表艺术家包括马塞尔·杜尚、 让·阿尔普和汉斯·贝尔墨。
2、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起源于法国,强调表现人的梦境和幻觉。超现实主义的代表艺术 家包括萨尔瓦多·达利、马克斯·恩斯特和乔治·德·基里科。
一、治理理论的源流
治理理论源远流长,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随着苏 联解体和东欧剧变,西方国家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理模式和体制。在此背景下, 治理理论应运而生,旨在解释和指导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治理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治理、善治、公共治理、合作治理等。这些概念强 调政府与公民社会、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政府间机构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合作 与互动,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治理理论认为,政府不再是唯一的治理主体, 而是需要与各方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治理过程。
参考内容
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是一个丰富而多元化的领域,其内涵与外延随着时代的变 迁和发展而不断演变。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西方当代艺术理论进行深 入的了解和探讨。
(完整版)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公共治理理论产生背景1、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发生的社会、经济和管理危机,推动了公共管理和公共行政理论研究的范式变革。
2、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政府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公共行政获得了相对独立于政治之外的地位。
3、公民社会发展的需要。
4、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5、西方学者的努力和众多社会组织集团的迅速成长。
治理的含义1、治理的基本含义:“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
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2、罗茨(R.Rhodes)关于治理的六种不同定义:a.作为最小国家的管理活动的治理,它指的是国家削减公共开支,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的效益;b.作为公司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指导、控制和监督企业运行的组织体制;c.作为新公共管理的治理,它指的是将市场的激励机制和私人部门的管理手段引入政府的公共服务;d.作为善治的治理,它指的是强调效率、法治、责任的公共服务体系;e.作为社会控制体系的治理,它指的是政府与民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互动;f.作为自组织网络的治理,它指的是建立在信任与互利基础上的社会协调网络。
3、格里•斯托克(GerryStoker)关于治理的五种观点a.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b.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c.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d.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络。
e.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行政管理中的政府治理理论
行政管理中的政府治理理论政府治理是指政府通过制定政策、组织资源和行使权力,引导和协调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社会稳定和发展的管理活动。
政府治理理论是对政府组织如何有效地管理社会事务,提高政府决策效率和社会治理效果的原理和方法的总称,是国家和政府管理学的重要分支。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政府治理理论不同,其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理论基础政府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其深厚的理论基础。
首先,政治学理论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政治学理论系统地研究政府组织、政府职能、政党制度、政治权力、政策制定和政治决策等内容,为政府治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其次,公共管理理论和公共政策理论也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理论基础。
公共管理理论系统地研究公共事务的管理和组织,公共政策理论系统地研究政策的制定、实施和评估,这两大理论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颇具价值的参考。
最后,现代社会科学理论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现代社会科学理论系统地研究社会结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社会变革和社会进步等内容,为政府治理理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前提。
政府治理理论的内涵政府治理理论有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不仅是权力的行使者,而且是资源的配置者、决策的制定者和社会的引导者。
政府治理理论突出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强调政府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效率,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其次,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理性决策。
政府在社会治理中的各项决策应当是理性的,即从整体利益出发,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科学决策。
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应当加强政策制定和决策实施过程中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确保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再次,政府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的公共服务。
政府治理理论视政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在社会治理中应当向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保障公众的基本权益,提高公众的生活水平。
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
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一、概述治理理论,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探讨如何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社会、政治和经济系统的运行。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复杂性的不断增加,治理理论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阐述作为理论的治理的五个核心论点,以深化对治理理论的理解,并为实践中的治理活动提供理论支持。
这五个论点分别是:治理的多元性、治理的网络性、治理的层级性、治理的动态性和治理的制度性。
通过对这些论点的深入探讨,我们将更好地理解治理理论的内涵和价值,以及它在现代社会治理中的重要性和应用前景。
1. 治理理论的概念及其重要性a. 权力分散与合作:治理理论背离了传统行政管理中单一权威中心的观念,主张权力应当在多个社会主体间分散并共享。
这些主体包括但不限于国家政府、地方政府、非政府组织(NGOs)、公民社会组织、企业、专业团体、社区以及个体公民。
它们通过协商、合作、伙伴关系等方式共同参与决策过程,解决公共问题。
b. 网络化与互动性:治理理论强调决策过程的网络化特征,即各个主体之间形成复杂的互动关系网络。
这些网络跨越边界,超越等级,通过对话、协商、谈判、联盟等形式,促进信息交流、资源分配与行动协调。
这种互动性有助于增进共识,提高决策效率与执行效果。
c. 规则与制度基础:治理并非无序的权力分散,而是基于一套明确或隐含的规则、规范、标准和程序进行。
这些规则可以是正式法律、国际条约,也可以是非正式的社会规范、行业标准或道德准则。
它们为多元主体间的合作提供了稳定性和可预见性,确保治理过程的公正性和合法性。
d. 公共目标与价值导向:尽管治理主体多元且权力分散,但所有参与者共同致力于实现某些公共目标,如经济增长、社会公平、环境保护、人类福祉等。
这些目标体现了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如民主、人权、法治、可持续发展等,构成了治理活动的导向和评判标准。
a. 应对复杂社会挑战: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许多社会问题如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网络安全、跨国犯罪等呈现出跨界、多维度的复杂特性,单靠政府力量难以有效应对。
简述治理的概念
治理理论的概念、理论特点一、治理理论的概念治理理论是研究如何在追求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与公民等多种权利主体共治的理论。
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
重点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治理理论主要包括三个主要理论:1、重视社会管理力量多元化;2、重新定位政府角色;3、倡导网络管理体系。
二、治理理论的特点治理理论既是对社会科学传统范式的一种反思,亦是对经济全球化浪潮的一种反映。
分合、全球化、区域化、共时性、交叠、认知共同体、全球公民社会等新词语,构成了治理理论的语义特点。
其理论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界定和问题导向。
治理理论认为,传统的市场与政府的二元结构的治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管理走向全球治理。
治理理论的目的是研究如何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2、理论开创和方法创新。
治理理论将政府部门和公民社会的研究路径在网络治理的框架内加以整合。
一方面,继承公民社会“自组织网络”的主要观点,将治理看作是相互依存状态下的管理,将公民社会部门看作是治理的主体,并用来解释公私部门分享权力、合作治理的新型关系,从而脱离了“社会中心论”的窠臼,确立了多中心的公共行动体系论;另一方面,也吸收了“政府管理”途径的重要观点,承认一个负责、高效、法治的政府对有效治理的重要意义,认同“掌舵而非划桨”等新公共管理的思想精华,并认为在网络中,政府与其他主体是平等的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建立伙伴关系和借助其他主体的资源来实现依靠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
在综合两者观点的基础上,治理理论认为,治理是政府与社会力量通过面对面的合作方式组成的网状管理系统。
第二章治理理论的形成与进展
第二章治理理论的形成与进展本章论述了治理理论的形成与进展进程。
自科学治理产生以后,治理理论经历了古典治理、行为科学和现代治理三个时期。
20世纪80年代以来,又显现了许多新兴的治理理论。
比如,战略治理、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等。
第一部份内容提要一、古典治理理论时期1.科学治理理论科学治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弗雷德里克·泰罗。
他的代表作有:《计件工资制度》、《科学治理原理》等。
泰罗主张用科学治理方式代替体会方式,形成了一套治理制度,增进了那时工厂治理的普遍改革。
科学治理的核心是要求治理人员和工人两边实行重大的精神变革。
(1)泰罗科学治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实现最高工作效率的手腕,是用科学的治理代替传统的治理。
科学治理理论对以后的治理理论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阻碍。
泰罗被尊称为科学治理之父。
2.一样治理理论代表人物是法国的亨利·法约尔。
法约尔在泰罗理论的基础上,充实和明确了治理的概念。
他以为,企业的经营有六项不同的活动,治理只是其中的一项。
法约尔第一次对治理的一样职能做了明确的划分,第一次对治理要素进行了分析,使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治理进程,因此,他被称为治理进程学派的开创人。
他超级重视治理原那么的系统化,探求确立企业良好的工作秩序的治理原那么,提炼出十四项原那么。
他的代表作是《工业治理和一样治理》,被誉为“经营治理理论之父”,与“科学治理之父”泰罗齐名。
3.行政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是德国社会学家、经济学家马克斯·韦伯。
他对治理理论的奉献主若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治理体系,代表作是《社会组织与经济组织理论》。
由于韦伯是最先提出一套比较完整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人,被称为“组织理论之父”。
二、行为科学理论时期1.梅奥及霍桑实验乔治·梅奥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他对古典治理理论做了重要的补充和进展。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和西方电气公司合作进行了有关工作条件、社会因素与生产效率之间关系的实验。
治理理论
第一节治理理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治理及善治概念日益成为公共管理的核心概念,治理理论是在西方学术界日渐崛起的显学,而合作网络途径则是其在90年代中后期的新进展。
本节将主要从合作网络途径的角度,探讨作为公共管理的治理理论。
一、治理理论的实践基础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处理群体生活的组织活动,就有了解决合作事务的具体实践。
公共管理就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国家产生以前。
早在国家产生前,原始人就以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为单位管理集体生产和共同防卫等事务。
这是公共管理在人类历史上的原始形态。
步入阶级社会后,国家和政府成了管理公共事务的主要组织方式。
国家除了要履行政治统治只能,还要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以维持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秩序。
在传统的农业社会里,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公共事务少且目标单一,国家的公共管理只能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从根本上服务于统治阶级的共同意志和长远利益。
同时,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也反映了社会的共同利益,对缓和社会矛盾和阶级冲突具有重要的作用。
正如恩格斯所说的:“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而且政治只有在它执行了它的这种社会职能时才能维持下去。
”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尤其是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国家公共管理的范围日趋扩展,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社会事务被纳入政府议程,公共管理逐渐淡化阶级通知的色彩,进而获得了相对政治通知的独立性。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适应公共管理的这种发展趋势,行政力迅速扩张,大量介入国家和社会事务,出现了行政国家现象。
建立在政治——行政二分法基础上的官僚行政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公共事务组织工具。
它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纳入到官僚组织的管理范围,随着公共事务的增多,政府的管理只能随之增加,政府规模随之膨胀,大政府时代也就到来了。
20世纪70年代的福利国家是官僚行政鼎盛时期的重要标志。
20世纪70年代末,一场质疑官僚行政有效性的运动在西方各国蔓延开来,各国开始重新调整国家和社会、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关注国家的竞争力,政府的合法性和公共部门对公众的回应能力,更少的政府,更多的治理成为西方政府改革的共同特征。
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
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需要写一篇读书笔记好好地作记录了。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书笔记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何艳玲《公共行政学史》第九章治理理论读书笔记,欢迎阅读与收藏。
治理理论既是一种重新定位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策略,也是一种重新审视公共部门再造和转型的学术旨趣治理理论的重点不在于分析公共部门内部的公共预算、政策制定等问题,而在于分析公共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大量复杂关系治理理论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组织架构,可以据以求得对变化中的统治过程的了解一、治理1.含义:治理是个人和机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管理它们的共同事务的所有方式的总和,是一个容纳冲突和利益分歧、采取合作行动的持续过程治理的要点在于,目标定于谈判和反思的过程之中,且要通过谈判和反思加以调整2.特征:斯托克总结了治理理论的主要特征:①治理主体的多样化②主体间责任界限的模糊性③主体间权力的相互依赖性和互动性④自主自治的网络体系的建立⑤公共部门作用范围及方式的重新界定3.善治:善治就是治理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八点:①参与;②法治;③透明④回应;⑤共识;⑥平等⑦效能;⑧问责二、治理理论1.治理理论内部虽复杂,但都基本认同以下三个观点:①在治理过程中,网络在事实上已经存在②治理本身可以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并符合一定的社会逻辑③治理理论热衷于总结好的治理模式和特征2.治理理论可以分为两大路径:网络治理和元治理①网络治理:1.含义:网络治理视角中的行政世界是一个网络,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并不是被公共部门完全垄断的,而是不同程度地分散在大量网络中,并由网络中的大量相关公共、私人和非政府组织所共同影响和推动的2.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贝瑞等人区分了网络研究的三个传统,包括社会网络、政策网络和公共管理网络:3.政策网络:定义:政策网络是由于资源相互依赖而联系在一起的一群组织或若干群组织的联合体治理路径的政策网络研究主要集中在政策领域内的组织间关系上政策网络在本质上是一种建立于非等级制协调之上的,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治理形式或治理结构,是与市场、科层制三足鼎立的第三种社会结构形式与国家治理模式作为处理公共问题,供给公共服务的治理路径,政策网络主要是通过在组织间,群体间的政策网络进行资源交换、共同合作、最终解决公共问题特征:①主体间相互依赖②政策网络是一个过程③政策网络的活动受到制度制约分类:以罗茨的分类最为瞩目,根据利益团体的分布、成员、垂直的相互依赖、资源的分配、平行的相互依赖五个标准,罗茨把网络分为五种类型:①政策社群;②专业网络③府际网络;④生产者网络⑤议题网络续上表罗茨依据成员资格、整合程度、资源分配与权力关系四个面向,将政策社群与议题网络作为两大极端类型:政策社群在一端:组织稳定,资格限制严格,内部有纵向的权力等级关系议题网络处在另一端:成员资格开放,组织不稳定,纵向的权力等级和权力支配很少形成:韦伯分析了政策网络形成的原因:①政策制定者对交流信息和意见的需要②政策制定者对资源,信息共享的需要③结盟的需要④追逐权力的需要⑤协调的需要政策网络路径瓦解了传统政策研究的政治行政二分模式。
治理理论——精选推荐
新补2治理理论1自从世界银行1989年在讨论非洲发展时首次提出“治理”一词以来,逐渐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适用广泛的理论,并在许多国家是政治、行政、社会管理改革中得到广泛的运用。
不仅如此,许多西方国家在行政改革中直接以“良好治理”为口号,探索新的公共管理运行模式。
第一节治理理论产生的根源和背景治理(governance)一词是相对于传统的统治(government)而言的。
“治理”概念之所以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主要是因为在许多学者看来,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人类的政治生活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便是人类政治过程的重心正在从统治走向治理,从善政走向善治,从政府的统治走向没有政府的治理,从民族国家的政府统治走向全球治理。
因而,治理、善治和全球治理不仅引起了学者的关注,也为政治家和政治组织所关注。
近年来,经过西方理论家的使用、阐释和发展,通过国际组织和西方国家的政治与行政实践对它的运用和检验,治理不仅拥有了全新的含义和概念,而且成为了西方学术界指导公共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理论和新理念,对世界各国的行政改革探索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治理理论之所以在经济社会发展到20世纪末期才逐渐出现,并被作为传统的政府统治理论和市场模式理论的替代,有着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时代背景。
分析一下治理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历程,可以归纳出该理论产生和发展的一些条件和诱因:(1)国际经济一体化及全球化对社会带来的全面影响,尤其是对公共行政管理的影响;(2)工业主义和理性主义对于公私管理的共同启示;(3)治理理论的产生受惠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4)治理理论的出现是一种对国家传统的官僚制和市场形式的批评的回应;(5)世界各国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和市民社会的发展也推动了治理理论的产生。
第二节治理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特征治理(Governance),作为治理理论的一个基本概念,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
英文中的动词govern既不是指统治(rule),也不是指行政(administration)和管理(management),而是指政府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它掌舵而不划桨,不直接介入公共事务,只介于负责统治的政治与负责具体事务的管理之间,它是对于以韦伯的官僚制理论为基础的传统行政的替代,意味着新公共行政或者新公共管理的诞生,因此可译为治理。
多元共治治理理论
多元共治治理理论
多元共治治理理论是一种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它将多种利益相关者参与到治理过程中,以实现更加全面、有效、可持续的发展。
多元共治治理理论强调了多方参与和协同治理的重要性,旨在提高政府、企业和公众之间的协作,从而实现共同的社会发展目标。
首先,多元共治治理理论强调了政府的责任。
政府应该担负起维护社会公平、保护社会公共利益、促进社会发展的责任,并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保障参与治理的利益相关者的权利和义务。
其次,多元共治治理理论强调了企业的责任。
企业应该履行社会责任,坚持合法合规经营,担负起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最后,多元共治治理理论强调了公众的责任。
公众应该积极参与治理,发挥社会力量,共同促进社会发展,保护社会公共利益。
总之,多元共治治理理论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模式,它强调了政府、企业和公众的责任,以共同促进社会发展,实现全面、有效、可持续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善治”,good governance
善治就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会管理 过程。善治的本质特征,就在于它是政 府与公民对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是政 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一种新颖关系,是 两者的最佳状态。
我国俞可平学者的观点:善治特征:
合法性(社会秩序和权威被自觉认可和服从的性质
和状态); 透明性(政治信息的公开性); 责任性(人们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法治(法律是人们行为的最高准则,政府与公民都 要依法行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回应性(,责任性的延伸,公共管理者和机构必须 对公民的要求做出及时的和负责的反应); 有效性(机构设置合理,管理成本最低,管理效率 高)。
治理理论
—新公共行政研究课题一
制作人:刘润泽
问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会议审议通过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 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 代化,决定全文多次用到“治理”这个词。从“管 理”到“治理”一字之变 ,体现了什么?
我们来定义治理理论
治理是指官方或者非官方公共组织主体运用 多元的手段,维持社会秩序,优化社会资源 分配,从而达到满足公众需求的目的。
比较治理和统治
治理与统治(Governance and Government)
在概念上,尽管人们对“治理”的争议颇多,但 一般说来,它主要是相对于以往的“统治” (Government)而言的,Government主要指政治 统治, 两者的区别主要有两点:一者,治理需要权威, 但权威并非必须是政府,而统治的权威只能是政 府,治理比统治更宽泛;统治权力的运行方向是 自上而下,而治理的权力运行可以是多向的。
治理理论研究的内容
1·治理的主体。除了包括一国的政府以外,还包 括其他各种公共组织、民间组织、非营利组织、私 人组织、行业协会、科研学术团体和社会个人等。 2·治理的对象或客体。凡是现实生产生活中所涉 及 的事务和活动,无不是治理的对象。 3·治理的手段方式。除了国家的常规手段和方法 外,更多的是强调各种机构、团体之间的自愿、平 等合作 。 4·治理的目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 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 增进公共利益。
治理理论产生的原因
外部原因 经济全球化、信息社会对传统的公共行政提 出了挑战 另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 政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内部原因 (一)官僚体制的组织功能已经不能适应知识 社会、信息社会的需求。 (二)政府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 失灵,呼唤新型的治理模式
什么是治理理论
20 世纪 90 年代末开始,治理( Governance)理论在批判和继承新公共管 理和重塑政府理论范式基础上产生,成为公共管理新模式。治理模式强 调公共管理需要除政府自身以外其他社会行动者的积极参与,吸取包括 政府在内的更为广阔的力量处理公共事务。 治 理 理 论 的 主 要 创 始 人 之 一 詹 姆 斯 ·N·罗 西 瑙 在 其 代 表 作 《 没 有政府 的治理 》和 《 2 l 世 纪的治理 》等文章 中将 治理定 义为 一系列活 动领域 里 的管理机 制 ,它们虽 未 得 到 正 式 授 权 ,却 能 有效发挥作用 罗 茨 认 为 :治 理 意 味 着 “ 统 治 的含 义 有 了变 化 ,意 味 着一种 新 的统治过 程 ,意味着有序统 治 的条件 已经不 同于 以前 ,或是 以 新 的方法 来统治社会 我国学者俞可平教授认为治理 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 系中运 用 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 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治理理论的主要命题
3
1
2 从边界来看 寻求解决社会、 经济问题的方案 过程中,公共与 私人、政府与社 会、政府与市场 之间边界的模糊
从主体来看,治 理既包括政府、 但又不限于政府 的一套社会公共 机构和行为体。
从主体之间的 关系来看, 政府与社会公 共机构、个人 之间存在着权 力依赖和互动 的伙伴关系
治理理论
治理理论的产生
理论产生背 景
内部原因 理论产生的 原因 外部原因
治理理论的研究内容:治理与统治 治理理论实际意义 治理理论的在中国
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治理理论的提出
治理理论的创始人:
詹姆斯•N•罗西瑙 其代表作《没有政府 的治理:世界政治中 的秩序和变革》和 《21世纪的治理》
阻碍治理理论的因素
从 经 济发 展 来 看 ,治理 理 论 从 西 方 发 达 国 家 的经 验 出 发 . 主张 限制 政 府 的 职 能 和作 用 。 从 文 化 接 受 性 来 看 ,治 理 理 论 的 真 正 精 神 是 个 人 主 义 为基 础 的 契 约 合 作 观 念 ,这 意 味着 对 处 于 不同文 化 传 统 的 中 国 社 会 来 说 不 可 以也 不 可 能 照 搬 照抄 治理 理 论 的理 论 观 点 和 政 策 主张 。尽 管 如此 .治 理 理 论 对 我 国 的 政 府体 制 改 革 仍 然 具 有 极 其 重 要 的 启示意义。
◆治理的定义
治理定义为“一系列活动领域里的管理机制,他们虽 未得到正式授权,却能有效发挥作用。与统治不同, 治理指的是一种由共同的目标支持的活动,这些管理 活动的主体也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 量来实现。”
治理理论的主要思想
治理不是一套规则,或一种活动, 而是一个过程 治理过程的基础不是控制,而是协调
如何从管理到治理
第一、加快分权改革,实现从一元化到多元 化的社会治理模式 。 第二、力促公民社会成长 ,重塑新型国家 与 社会关系 第三 、转变政府职能 ,构建由统治行政走向 服务行政的服务型政府 第 四、坚持市场导向 ,重构政府与市场的关 系
总结
有效的社会治理需要健全体制和机制,例如 我国急需在社会管理领域加快立法的进程, 做到社会管理有法可依;同时还要建立和完 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 机制,及时有效的化解矛盾。
A
◆治理 具有的四 个特征
B
治理的范围既涉及公共部门,也包括私人部门
D
C治理不是一种正式的制度,而是 Nhomakorabea续的互动
格里· 斯托克对各国学者的治理概念经归纳整理 后得出5种主要的观点:
(1)治理意味着一系列来自政府但又不限于政府 的社会公共机构和行为者。 (2)治理意味着在为社会和经济问题寻求解决方 案的过程中存在着界限和责任方面的模糊性。 (3)治理明确肯定了在涉及集体行为的各个社会 公共机构之间存在着权力依赖。 (4)治理意味着参与者最终将形成一个自主的网 络。 (5)治理意味着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 的权力,不限于政府的发号施令或运用权威。
中国的治理—迫在眉睫
从经济角度看中国经济进入相对平稳阶段,经 济发展速度放缓。 从政治角度看中国的公民社会正在不断的发展 壮大,在应对公共事件作用和能力不断增强 (壹基金、简光洲)。
治理理论在中国
执政理 念的变 迁
管理
治理
治理理论的中国适用性分析
一部分学者强调治理理论的规范价值, 与公民社会的研究紧密结合,治理概念 在我国带有相当浓厚的政治、社会和行 政“范式”转换的目的论意涵。
有学者对治理的中国适用性抱以强烈的怀 疑态度
藏志军:治理须有两个前提:一是成熟的多元管理主 体的存在以及它们之间的伙伴关系;二是民主、协 作和妥协的精神。而当今中国总体上并不存在成熟 的多元管理主体;现存的党政一元化政治结构制约 着多元主体的独立成长;现阶段一元化结构仍然具 有现实合理性;在当今中国政治文化中,民主、合 作与妥协仍然是有待于大力扶植的因子。
善治实际上是国家的权力向社会的回
归,善治的过程就是一个还政于民的 过程。善治表示国家与社会或者说政 府与公民之间的良好合作,从全社会 的范围看,善治离不开政府,但更离 不开公民。
治理理论实际意义
首先,从理论角度来看,它打破了社会科学 中长期 存在的两分法传统思维方式,即市场与计划、公共 部门与私人部门、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民族国家 与国际社会等,把有效 的管理看作是两 者 的合 作 过程。 其 次,从规范的角度来看,治理理论重新设定了与 传统公共行政学相对立的人性观和哲学观 。 再次,从操作的层次上看,治理理论也提出了公共 管理和公共行政改革的系列举措,如提升政府的公 正 、透明性和灵活性,在政府中引入市场或竞争机 制。
治理理论兴起的历史背景
· 福利国家的危机
福利国家的危机
· 政府占用大量经济资源,限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 · 福利国家消弱了个人进取和独立精神 · 福利国家意味着官僚体制的膨胀 · 政府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失灵。
正如阿尔温· 托尔勒所言,官僚体制用来缓慢地 解决常规问题是很有效的,但当事物的发展加 快或者要处理的是不再是常规问题的时候,混 乱就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