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石刻概述

合集下载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原创版】目录一、引言1.背景介绍: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发现与研究2.景爱评的研究成果: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深入剖析二、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价值1.历史价值:对辽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2.文化价值:体现辽代多元文化的交融3.艺术价值:独特的石刻艺术风格三、景爱评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研究方法1.文献综述:收集整理相关史料与研究成果2.实地考察:亲身走访内蒙古辽代石刻文遗址3.比较研究:将内蒙古辽代石刻文与同类石刻文进行对比分析四、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的主要观点1.辽代石刻文的分期与分类2.石刻文内容与辽代社会生活3.石刻文与辽代宗教、信仰的关系五、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的意义1.推动辽代石刻文研究的发展2.丰富中国古代石刻文研究领域的内容3.对现代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启示六、结论1.总结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的主要贡献2.对未来相关研究的展望正文一、引言1.背景介绍: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发现与研究内蒙古辽代石刻文是我国古代石刻艺术的瑰宝,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陆续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发现了大量辽代石刻文遗址。

这些石刻文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还反映了辽代独特的文化风貌。

学者们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研究工作一直在进行,其中,景爱评教授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2.景爱评的研究成果: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深入剖析景爱评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辽金史研究专家,他长期致力于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

景爱评教授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研究,不仅对辽代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也为我们了解辽代多元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二、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价值1.历史价值:对辽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补充内蒙古辽代石刻文是辽代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它们记录了辽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信息,为辽代历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2.文化价值:体现辽代多元文化的交融辽代石刻文反映了契丹、汉、渤海、女真等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展示了辽代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通辽地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是著名的辽代文化遗产分布地区之一。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朝代,其文化遗产丰富多样,涵盖了建筑、壁画、石刻、文书、陶瓷等多个方面。

在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如何呢?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通辽地区的辽代建筑遗产是较为突出的一部分。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辽金时期的五台山和白塔寺。

五台山是佛教胜地,是辽金时期五台宗的发祥地。

这里有众多的辽代石窟和石刻,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佛殿中的辽代石雕。

这些石雕形象生动,工艺精湛,是研究辽代雕塑艺术的重要实物。

白塔寺也是较有代表性的辽代建筑之一,寺内的砖雕、木雕等装饰艺术也十分精湛。

通辽地区的辽代壁画遗产也具有一定规模。

在五台山和白塔寺等地,都有辽代壁画遗存。

这些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包括佛教故事、历史故事、生活场景等。

这些壁画在描绘人物形象、表现手法、色彩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不仅是研究辽代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也是佛教文化和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除了建筑和壁画,通辽地区的辽代石刻也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价值。

在通辽地区的各个县乡,都有不少的石刻遗存。

其中以奈曼旗的辽代石刻最为著名,这里的辽代石刻数量众多,内容丰富,尤其以墓志铭为主要形式,文字清晰,内容详实,对研究辽代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通辽地区的辽代文书和文物也是独具特色。

在通辽地区的各级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位,都收藏有大量的辽代文书和文物。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敖汉旗的辽代文书。

这些文书内容繁多,有关土地、人员、税收、军事等诸多方面,对研究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等诸多问题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通辽地区的辽代陶瓷也是较为丰富的文化遗产之一。

尤其是敖汉旗的辽代窑址,出土了大量的辽代陶瓷。

这些陶瓷在造型、釉色、纹饰等方面都有独特之处,是辽代陶瓷研究的重要实物,也是了解当时手工业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文化的重要依据。

通辽地区的辽代文化遗产现状较为丰富,建筑、壁画、石刻、文书、陶瓷等多个方面的遗产都有相当规模和价值。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辽金文物是指辽朝和金朝时期所创造的各种艺术品和文物,这些文物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辽宁营口地区是辽金文物的重要分布区之一,拥有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文物。

下面将介绍几件辽金文物的鉴赏价值。

首先是辽金时期的佛教石刻。

佛教在辽朝和金朝时期非常盛行,许多石刻中保存了丰富的佛教故事和宗教意义。

辽金佛教石刻通常以佛像和佛经题记为主,形象生动、构图严谨,雕刻技术精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营口地区的金内寺石刻,保存完整,规模宏大。

这些佛教石刻不仅具有宗教意义,还是研究辽金时期社会、经济、艺术和文化的重要资料。

其次是辽金时期的青瓷。

辽金青瓷是我国古代陶瓷中的珍品,以其青绿色釉色而得名。

营口地区的辽金青瓷制作工艺精湛,釉色浓郁,器型独特。

辽金青瓷中的“坛形瓶”是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形状优美,器身纹饰繁复,瓷质洁白细腻。

辽金青瓷的制作和装饰技法独特,具有极高的欣赏和收藏价值。

再次是辽金时期的金银器。

辽金时期的金银器工艺精湛,题材丰富,样式多样。

营口地区出土的辽金金银器种类繁多,包括饰钩、挂件、佩饰、器皿等。

辽金金银器工艺精细,使用的材质纯净,雕刻和铸造工艺十分精湛。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金饰钩,形状精致,雕饰精美,寓意吉祥。

辽金金银器不仅是研究辽金时期社会制度和生活风貌的重要实物,也体现了辽金时期的工艺水平和审美追求,具有极高的收藏和研究价值。

最后是辽金时期的字画。

辽金时期的字画一般以书法为主,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和鉴赏价值。

营口地区出土的辽金字画大多保存完好,是研究辽金时期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

这些字画多以楷书为主,书法工整,笔画凝练,表现了辽金时期书法艺术的发展和特点。

辽金时期的字画中还融入了一定的绘画元素,主题丰富多样,寓意深远。

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鉴赏价值非常高。

这些文物所反映的辽金时期的历史与文化,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还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重要媒介。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辽宁营口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这里曾是辽金时期的重要都城,因而拥有丰富的辽金文物资源。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鉴赏。

1. 辽金陶瓷:辽金时期的陶瓷制作技术十分先进,制作精美的青瓷、白瓷、花盏等成为该时期的代表。

辽金陶瓷器上的纹饰和图案主要有官窑、民窑以及少量北方长青窑等特点。

在辽金陶瓷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具有辽代特色的晶化釉陶瓷,它体现了辽金时期陶瓷技术的最高水平。

2. 辽金铜器:辽金铜器在造型、纹饰和工艺上都有独特之处。

辽代的铜器大多呈现出简洁而端庄的造型,其纹饰线条简洁流畅,富有动感。

辽代铜器的工艺精良,包括铸造、铜胎表面处理和铜胎镀金、镀银、红铜等等。

3. 辽金石刻:辽金时期的石刻艺术主要表现在墓碑、墓志和塔碑等各类碑刻上。

辽金石刻的特点是书法笔法简练而有力,构图稳定而富有变化。

辽代石刻的文字内容主要有神道碑文、墓志铭文、经典诵读文。

辽代石刻以题记文最为常见,不仅为后世研究辽代社会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4. 辽金佛像:辽金时期的佛教文化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因此辽金佛像在辽宁营口地区也是较为丰富的。

辽代佛像的造像技巧精湛,形象栩栩如生,颇具艺术和历史价值。

辽代佛像的造型风格主要包括大唐风格、贵族佛像和民间佛像等。

以上仅是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的一部分,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和历史价值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也是研究辽金时期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重要依据。

通过鉴赏辽金文物,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辽金时期的社会状态、人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同时也能够感受到辽金时期的文化魅力。

辽宁营口地区为我们了解辽金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源,也为我们传承和弘扬辽金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朝阳北塔辽代砖雕的艺术特色-文档资料

朝阳北塔辽代砖雕的艺术特色-文档资料

朝阳北塔辽代砖雕的艺术特色-文档资料朝阳北塔辽代砖雕的艺术特色一、朝阳北塔概况朝阳北塔是一座方形空心十三级密檐式砖筑佛塔,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年间(公元485年前后),是北魏文成文明皇后冯氏在三燕和龙宫殿旧址上,为其祖父北燕王冯弘祈祷冥福和弘扬佛法而修建的木构楼阁式塔,史称“思燕佛图”,后毁于火灾。

隋文帝仁寿年间诏令在其旧址上重建方形空心十七级密檐式砖塔,称为“梵幢寺塔”,唐代天宝年间得以修缮,塔檐间施以彩绘,史称“开元寺塔”,辽代初期和辽重熙十三年(公元1044年)两度维修,并更名为延昌寺塔。

朝阳北塔以三燕宫殿夯土台基为地基,北魏“思燕佛图”塔基为台基,隋唐砖塔为内核,辽塔为外表的独特的“塔上塔”、“塔包塔”的构筑形式,十分罕见,号称“五世同堂”的东北第一塔,1988年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朝阳北塔砖雕内容朝阳北塔砖雕图像主要分布于两处,一是须弥座,二是塔身,两处雕刻题材互有差异,又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完整的佛塔雕刻的内容体系。

须弥座又称金刚座,为中间束腰形台座。

须弥座形制复杂,雕饰繁复,由下至上,由砖台、假门、圭脚、枋、枭、束腰等组成。

南面开卷门通塔心室,另三面中央设假门,门两侧束腰均以版柱隔成3个壶门。

束腰四大角立盘龙柱。

须弥座雕饰主要布置在假门和束腰上。

假门仿双扇朱漆版门,门饰了排莲瓣形门钉,一对莲花铺首衔环,上安门簪,下置门砧,门楣似祥云,两侧雕守门力士或飞天。

东、西面假门雕力士,头戴兜鍪或束发,身穿铠甲,腰系带扣,足着长靴,一手托宝珠,另一手持剑或杵,面向假门而立,表情严肃,令人望而生畏。

北面假门一反常规,两侧雕飞天各一,头朝下,上身袒露,腰系裙带,头梳发髻,饰璎珞,戴臂剑,手托供物,飞舞于空中。

壶门每面6个,门内雕莲花或兽面,立颊刻化生童子或伎乐人物、缠枝牡丹,版柱刻驮有人物或莲盆的异曾。

舞伎共16人,头顶花冠,颈系璎珞,手持彩带,翩翩起舞。

乐工亦16人,臂挽丝带,袒胸着裤,盘腿坐在莲花上,吹、打、弹、拉,演奏着各种乐器,可辨识的有杖鼓、兆鼓、方响、拍板、碎子、排箫、横笛、笙、琵琶、曲颈琵琶等。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通辽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地级市,地处内蒙古东部,地处东经119°04′~123°26′,北纬42°14′~46°56′,东邻辽宁省,东南邻锡林郭勒盟,南靠赤峰市,西接鄂尔多斯市,北与呼伦贝尔市接壤。

通辽地区位于辽阔的东北平原上,是中国辽阔平原的一部分,地势平坦,河湖众多。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丰富,包括辽代建筑、文物、文字、艺术等,为研究辽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对于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和地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通辽地区辽代建筑遗产通辽地区的辽代建筑遗产主要有宝昌古城、奈曼古城等。

宝昌古城是一座依山而建的古城,为契丹族皇宫所在地,拥有丰富的辽代建筑遗迹,包括宫殿、城墙等,是研究辽代建筑风格和结构的重要实物。

而奈曼古城则是著名的契丹族古城,拥有大量的辽代建筑遗迹,城内保存完整的街巷、居民区、宫殿等建筑,为研究辽代城市规划和建筑风格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辽地区的辽代文物遗产主要有辽代陶瓷、铜器、玉器等,这些文物在数量和品质上都属于国内一流水平。

辽代陶瓷以青瓷为主,具有独特的造型和装饰风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艺术水平。

辽代铜器以盆、壶、器皿、铜镜等为主,工艺精湛,图案精美,反映了当时的冶炼工艺和工艺水平。

辽代玉器则以玉璧、玉璋、玉璜等为主,质地洁白,工艺精细,反映了当时的玉器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

通辽地区的辽代文字遗产主要有辽代碑刻、石刻、书法等。

辽代碑刻是辽代的书法艺术之一,以其端庄、雄浑、飘逸的风格而闻名,通辽地区保存了大量的辽代碑刻,为研究辽代书法风格和书法水平提供了宝贵的实物。

辽代石刻则是辽代的雕刻艺术之一,以其精湛的雕刻工艺和丰富的题材而著称,通辽地区保留了大量的辽代石刻,内容涵盖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为研究辽代文化和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通辽地区还保存有大量的辽代书法作品,内容丰富,风格独特,为研究辽代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摘要:一、引言二、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三、石刻文的分类与特点四、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五、研究成果与影响六、结语正文:一、引言在我国历史悠久的石刻文化中,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具有重要的地位。

景爱评研究员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进行了深入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石刻文的丰富内涵和价值。

本文将对景爱评研究员的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

二、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内蒙古辽代石刻文是辽代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考古价值。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这些石刻文的研究一直未能得到充分的重视。

景爱评研究员在研究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过程中,不仅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还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三、石刻文的分类与特点景爱评研究员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包括墓志铭、碑刻、摩崖石刻等。

这些石刻文在形式和内容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状况。

四、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具体研究内容景爱评研究员从文字、书法、镌刻技艺等多方面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石刻文的发展脉络和演变过程,为我们更好地理解石刻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五、研究成果与影响景爱评研究员的成果丰富了我国石刻文化的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他的研究方法和创新成果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为推动石刻文化研究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结语景爱评研究员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石刻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价值,为我国石刻文化研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从辽代石刻看辽代社会中的贤妇观

从辽代石刻看辽代社会中的贤妇观

从辽代石刻看辽代社会中的贤妇观作者:张敏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张敏(赤峰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内蒙古赤峰 024000)摘要:在中国古代社会,人们对已婚女性有着诸多的要求和规范,达到这种要求和规范的,即成为“贤妇”。

这种对已婚女性的要求和规范,反映古代社会中的“贤妇观”。

时代不同,人们的贤妇观也不尽相同。

本文主要从辽代石刻出发,尤其是以墓志铭为中心,来具体探究辽代社会中的贤妇观。

通过这些石刻资料,我们可以认识到,辽朝时期的贤妇观主要体现在女性的侍养舅姑尽妇道、辅助其夫尽妻道、生育子嗣尽人道以及治理内务尽才干等方面。

关键词:辽代石刻;辽代社会;贤妇观中图分类号:K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4-0010-03古代社会,在“男主外、女主内”的观点下,已婚女性大多在家操持家务,做一贤内助,这在辽代也不例外。

从史料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在父权制占统治地位的辽朝,“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的观点依然是正统的观点,而且越到后期越明显。

法律、宗教、伦理、文化都在塑造女人在婚姻中的角色形象,并让这个形象高度固定化。

有辽一代,虽然有些女性活跃于政坛,比如述律后、承天太后等,她们把持政权,处理国事,大有“女主外”的姿态,但是这毕竟是少数女性,不具普遍性。

而且到了辽代后期,像这样权倾一时的女性几乎没有,也再没出现过“摄军国事”的女性。

所以,辽代女性还是与其他封建社会的女性一样,承担着主内的角色。

辽代的贤妇观主要是指辽代社会对已婚女性的一些要求和规范,只有达到这种要求和规范的,才能称得上是“贤妇”。

我们在讨论辽代贤妇观时,主要借助于辽代的一些墓志资料。

因为我们知道,墓志铭是是一种称颂性的文字,虽然有着固定的格式和写作套路,文学特色比较浓重,其所反映出的形象大多也是经过理想化的,但其透露出的基本信息是确定的。

而且经过美化了的人物形象,才能更好地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朝代的价值观念和思想倾向。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

景爱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实用版)目录1.引言:介绍景爱评的《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2.内容概述:总结书中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研究成果3.研究方法:介绍景爱评的研究方法和分析角度4.成果与影响:评价景爱评的研究对我国辽代石刻文研究的贡献5.结论:总结全文,对景爱评的研究给予肯定正文在我国的历史研究领域,辽代石刻文一直是一个重要且充满谜团的课题。

近年来,学者景爱评通过对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深入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这一领域的许多新发现。

她的研究成果汇集于《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一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视角。

《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一书详细介绍了内蒙古地区辽代石刻文的分布、类型、年代、内容等方面的信息。

景爱评在书中运用实地考察、文献查阅和比较研究等多种方法,全面梳理了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发展脉络,为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景爱评在研究过程中,特别关注了石刻文与辽代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她通过对石刻文的研究,揭示了辽代统治者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一系列举措,以及这些举措对当地社会产生的影响。

同时,她还通过对石刻文的文字、书法等方面的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辽代书法艺术的发展状况。

景爱评的研究成果在我国辽代石刻文研究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她的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辽代石刻文的认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

同时,她的研究方法也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可以说,《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一书的出版,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辽代石刻文研究的发展。

总之,《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一书是景爱评对辽代石刻文研究的重要成果。

她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的诸多新发现,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研究视角。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丝路文化因素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丝路文化因素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丝路文化因素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丰富多彩,反映了辽代文化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同时,辽代也是丝路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辽代物质文化遗存中也能够看到丝路文化因素的存在和影响。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主要包括建筑、壁画、金银器、瓷器、雕刻、印章等方面。

辽代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原、北方、南方、西域等不同地域的建筑特色,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时代风格。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辽阳白塔、木塔、庆云楼等建筑,这些建筑不仅在当时是重要的政治、宗教、文化中心,而且在后世影响深远,是辽代建筑文化的象征之一。

辽代壁画是中国壁画发展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龙山寺壁画最为著名。

这些壁画主题丰富,呈现出辽代宗教、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是研究辽代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的重要资料。

此外,辽代金银器制作技术高超,成品精美绝伦。

如辽代金梁银像等作品,展现了成熟的工艺水平和艺术风格。

此外,辽代瓷器也经历了一次繁荣期,如辽灵夏官窑、画带青等器物虽然在量上不如唐宋,但在造型、纹饰上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国古代瓷器文化的珍贵遗存之一。

辽代的雕刻艺术也表现出鲜明的特色,包括石刻、木刻和金属刻等。

辽代石刻主要有墓道门、石像和碑碣等,如辽代人物石刻,雕刻精细,流畅自然。

辽代木刻则以方浜故居、大觉寺、北大清华等寺庙为主,木刻形式多样,且在浮雕方面的表现尤其突出。

辽代金属刻则以关内、关外地区为主,出土的铜器、铁器、银器等物品,与唐代艺术相比更加精细、华丽。

从文物的材质来看,辽代物质文化遗存表现出了明显的丝路文化因素。

辽代的古代文明其实是一个融合体,不仅包括了东北本土的文化,还有西域、中原和朝鲜半岛等地区的文化。

这一时期,辽国向中亚、伊朗、印度等地进行了频繁的往来,这些文化活动不仅带来了新的艺术、美术、建筑和工艺制造技术,也为辽代的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

如辽金时期,随着丝路文化的融合,辽代的瓷器、金银器、玉器等工艺制品较之唐宋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化,赋予了更多丝路文化的特征。

辽代石刻中所反映的辽朝母仪规范

辽代石刻中所反映的辽朝母仪规范
政 等职 责 。
1 . 规教 女儿
睿 智 皇 后 闻之 ,嗟 悼 ,赠 鲁 国夫 人 ,刻 石 以表 其
行 。及迁 衬 ,遣 使 以祭 。论 者谓 贞静 柔顺 ,妇 道母
仪 始 终无 慊 云 。 ” ” 陈 氏 为女 时 知 书 达 理 ,为
妇 时孝 顺公 婆 、与 家人 和 睦相处 ,但 她 最 为世人 所
张 敏
( 赤峰学 院 历史文化学院 ,内蒙古 赤 峰 0 2 4 0 0 0 )

要 :母仪 ,即为母之道和作母 亲的仪 范。关于辽朝 的母仪规 范,史料记载不多。然而在 出土的诸 多辽代
墓志 中多有反 映。对墓志进行梳理 ,从 中可 以看 出辽代 社会 中 “ 母仪” 的规 范和要求主 要注 重训 育子女、主持 家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0 8 — 1 9
家” 。[ I ] 2 4《 陈凯妻曹氏墓志》记载曹 氏有二子 ,皆
“ 幼 承 慈训 ,习进 士举 。 ”[ 1 ] 1 3 0《 耶律 弘益 妻 萧 氏墓 志》记载耶律弘益之妻萧氏 “ 夙彰训子之规 ,殊有
作者简介 :张敏 ( 1 9 8 1 一) ,女 ,山东淄博人 ,赤峰学 院历史文化 学院副教授 ,硕士。
2 0 1 4 年9 月
天水 师范 学 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T i a n s h u i N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S e p . , 2 01 4
Vo 1 . 3 4 No . 5
第3 4 卷 第5 期
辽代 石刻 中所反 映 的辽朝母仪规 范
些史 料 文献 之外 ,主要 还 以墓 志铭 为基 础 。墓 志铭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辽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朝代,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的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等方面都有比较大的发展,各种经书也得以在此时期出现和广泛传播。

其中,房山石经书更是此期间的一个重要现象。

房山石经书,就是指在辽朝时期,利用房山石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石材的质地,将大量经书刻在石头上面而形成的一种经书媒介。

这些石经,不仅经久不衰,书法考究,而且内容翔实,形式多样,具有高度的收藏价值和研究价值。

它们的出现和传播,对于中国经学史和文化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辽代,石经书整个刻印系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包括石材采掘、石刻加工、经书印刷、运输保管和经书销售等环节。

纵观整个过程,可以发现,房山石经书的繁荣和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

首先,是政治因素的推动。

在辽代,皇权至高,反对佛教思想的批判性举措不断,但皇帝本人对佛教信仰却非常推崇。

因此,为了满足皇帝自己的宗教需求,同时也是对佛教信仰的一种支持和宣传,辽朝政府在多个方面都积极地推动佛教经书的繁荣和发展,其中房山石经书也是得到了明确支持。

其次,是技术因素的支撑。

房山石具有坚硬、细腻、不易磨损的特点,非常适合刻写经书。

同时,辽朝人民的石雕技艺也十分精湛,经验丰富。

这些因素的应用,使得辽代的石经书刻印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开创了独特的经书制作方式。

再次,是文化因素的推动。

佛教经书是中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辽代,由于王公贵族和寺院等社会机构对于佛教文化的推崇和传承,从而促进了佛教经书的传播和流通。

房山石经书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自然也得到了各方面的支持和推广。

然而,房山石经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始终存在于历史和文化的长河之中。

如今,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欣赏和探究这些石经的美妙之处,同时也应该注重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和文化的珍宝,使得他们能够传承下去,为后人提供更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

僧俗·经藏·碑板:辽刻房山石经书经活动的变局辽刻房山石经书是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遗产,它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辽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它的兴起和发展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辽代,佛教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佛教文化遗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辽刻房山石经书。

辽刻房山石经书是指在辽代刻制的佛经和经文,它们主要保存在北京房山的青龙寺和潭柘寺,因此被称为房山石经书。

这些石经书是用石头雕刻而成的,内容主要是佛经和经文,其中包括了很多珍贵的佛经和经文,为研究中国佛教史和文化史提供了重要的资料。

这些石经书也是中国石刻艺术的珍贵遗产,它们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都非常高。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房山石经书所面临的变局也在逐渐显现。

在近代以来,随着都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房山石经书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难题变得尤为突出。

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压力,房山石经书所在的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影响,空气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问题对石经书的保护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由于社会变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意识逐渐淡化,导致房山石经书所面临的保护和传承困境。

面对这一变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保护和传承好房山石经书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应该加强对房山石经书所在地的环境保护和治理,减少对石经书的污染和破坏。

应该加强对房山石经书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高石经书的抗风化能力,延长它们的保存周期。

应该加强对房山石经书的研究和传承工作,通过加强研究和宣传,增强人们对石经书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的认识,提高对它们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视程度。

房山石经书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反映了中国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面对近代以来的变局,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措施,保护和传承好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弘扬房山石经书的价值,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张猛龙碑的笔法特点

张猛龙碑的笔法特点

张猛龙碑的笔法特点
张猛龙碑是中国辽代的一座石刻碑,其笔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
方面:
1. 雄浑豪放:张猛龙碑的笔法以雄浑豪放为特点,线条粗劲有力,疏密得当,展现出一种壮丽而磅礴的气势。

2. 随势变化:在碑文的书写过程中,张猛龙采用了流畅的笔画
结构和变化自如的线条组合,使得整个碑文呈现出起伏有致的动势感。

3. 浓淡相宜:张猛龙碑中运用了墨色浓淡的变化,通过墨迹的
轻重来表现物体的远近和明暗的层次感,使得碑文更加生动逼真。

4. 造型精细:张猛龙碑的笔法追求形象的准确和细腻,对于人物、动物等形象的描绘力求精确细致,使得碑文中的形象栩栩如生。

5. 简练有力:尽管张猛龙碑的笔法较为雄浑豪放,但在整体构
图上追求简练有力,避免过多的纤细和繁复,使得碑文的阅读更加简
洁明了。

综上所述,张猛龙碑的笔法特点主要体现在雄浑豪放的气势、流
畅变化的线条、浓淡相宜的墨色、精细准确的造型和简练有力的构图
等方面。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丝路文化因素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丝路文化因素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丝路文化因素辽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朝代,其物质文化遗存对于研究辽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以及丝路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对辽代物质文化遗存及其丝路文化因素进行探讨。

辽代物质文化遗存中的陶瓷器是最具代表性的存在之一。

辽代的陶瓷器以“辽窑”闻名,多为夜光白色陶瓷,釉层光洁,器型多样。

辽窑的发展与丝路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丝绸之路的开通,带动了边疆地区与中原文化的交流,辽窑的制作技术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辽窑的产品也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的商贾进行交流,成为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

辽代的金银器亦为物质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辽代的金银器在制作工艺上多采用线条勾刻和浮雕技法,图案丰富多样,常以兽首、鱼纹等动物形象为装饰,寓意吉祥,展现了辽代人民的审美追求。

这些金银器品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辽代与丝路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上商旅往来、商品交换,使得辽代的金银器得以传入和传出,丝路沿线国家的金银器制作技艺也对辽代的金银器器具的制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辽代的石刻和石窟也是重要的物质文化遗存,同时也是辽代丝路文化因素的体现。

辽代石刻通常被刻在山石上,内容包括碑文、题记、佛教经文等。

辽代佛教文化的繁荣与丝绸之路的交流密切相关,佛教文化的传播使得辽代石刻和石窟得到发展与繁荣。

辽代的石窟寺庙分布于西域、中原及东北等地,其艺术风格融合了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展现了辽代统治者对佛教的重视以及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繁荣。

辽代的丝绸品也是物质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辽代的特色产品之一,辽代的丝绸以品质高、工艺精湛而闻名。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辽代丝绸业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丝绸生产技术的提高和工艺的改进。

辽代的丝绸品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地区进行贸易,成为辽代与西域地区的重要贸易商品。

总结而言,辽代的物质文化遗存和丝路文化因素密不可分。

辽代的陶瓷器、金银器、石刻和石窟、丝绸品等物质文化遗存积极参与了丝绸之路的交流与发展,体现了辽代与丝路文化的紧密联系。

辽代石刻牡丹图案

辽代石刻牡丹图案

作者: 张綠子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30-31页
主题词: 牡丹花;图案;辽代;兴安岭;石刻艺术;契丹民族;圣宗;内蒙古;公元;契丹人
摘要: <正> 解放以前曾在兴安岭的山中和辽阳的太子河畔,看到了许多契丹民族遗留下来的文化遗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石刻的牡丹花图案。

在内蒙古自治区小巴林白塔子兴安岭山中的辽代皇帝圣宗(公元983—1030年)、兴宗(公元1031—1054年)和道宗(公元1055—1100年)陵墓里,就有这种石刻艺术,例如:'圣宗文武大孝宣皇帝哀册'(石碑)上面,刻有牡丹花图案作缘饰;'兴宗仁懿皇后哀册'(石碑)的篆盖上和'道宗宣懿皇后。

记辽代石刻秦王发愿纪事碑

记辽代石刻秦王发愿纪事碑

作者: 陈育丞
出版物刊名: 文物
页码: 30-31页
主题词: 秦王;辽代;石刻;文物工作;大元帅;碑文;辽史;北京市;知足;观世音
摘要: <正> 1952年北京市文物工作队(原称文物调查研究组)于广渠门外寻获辽代石刻一件——'秦王发愿纪事碑'。

刻石的时代是辽兴宗重熙三年(公元1034年)。

叙述秦王患病,其二子'知足'、'无曲'代其祈祷。

病愈乃延僧、造象、刻石纪事。

碑文为真书十行,行十四字。

略有剥蚀漫漶之处。

前二行为秦王题衔,低三格写。

全文是:'燕京留守,兵马大元帅,守囗师、政事令、秦王制文惟重熙三年,年五十四,病染囗囗,身。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

辽宁营口地区辽金文物鉴赏辽宁营口地区是中国东北地区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曾是辽金时期的都城。

辽金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

在辽宁营口地区,有许多辽金文物可以鉴赏,这些文物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对研究辽金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

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包括了许多建筑遗址,这些遗址是辽代皇宫、寺庙、城市等的遗迹。

位于营口市神威镇的辽帝陵,是辽代皇帝耶律阿保机的陵墓,是中国现存保存较为完整的辽代帝陵之一。

这座陵墓建筑宏伟,保存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如石刻、陶器、青瓷等。

这些文物不仅体现了辽代社会的经济、文化水平,也展示了辽代建筑、雕刻、陶瓷等工艺的高超技艺。

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还包括了大量的雕刻艺术作品。

辽代的雕刻艺术主要表现在石雕和木雕方面。

石雕方面,辽代的石窟寺庙和石刻碑文是辽金时期雕刻艺术的重要代表。

在辽宁营口地区,有许多辽代的石窟寺庙遗址,如位于营口市西市区的白塔寺石窟,这里保存了许多精美的辽代雕刻作品,如佛像、浮雕和彩塑等。

这些作品充分展示了辽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风格和技巧。

木雕方面,辽代的木雕作品主要表现在建筑、器物和艺术品等方面。

在辽宁营口地区,有许多保存较为完整的辽代建筑和寺庙,如位于葫芦岛市龙港区的天壁寺和大石寺,这些建筑保存了许多精美的辽代木雕作品,如檐兽、花卉纹饰和雕刻楹联等。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辽代建筑和木雕技艺的发展水平。

在辽宁营口地区还有许多辽金时期的陶瓷文物可以鉴赏。

辽代的陶瓷作品以青瓷和三彩为主要代表,在辽宁地区出土的辽代陶瓷作品数量众多,品种繁多。

位于营口市鲅鱼圈区的辽坛遗址陶瓷窑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辽代陶瓷器物,如瓷器、陶罐和陶俑等。

这些作品造型独特,装饰精美,不仅展示了辽代陶瓷的工艺和审美特点,也体现了辽代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

辽宁营口地区的辽金文物丰富多样,包括了建筑遗址、雕刻作品和陶瓷器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代石刻概述景爱孙文政2011-12-31 18:12:42 来源:《北方文物》(哈尔滨)2008年1期第27~33页【英文标题】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one Inscription of Lido Dynasty 【作者简介】景爱,1981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现为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北京 100029)【内容提要】本文全面系统地记述了辽代石刻文字的发现与著录、种类与特点、学术价值及影响和研究现状。

指出陈述先生的《辽文汇》和《全辽文》是最早全面搜集辽代石刻文字的著作,迄今为止已知辽代石刻文字约有320~330种左右,成为订正、补充《辽史》的重要第一手资料。

它揭示了辽朝多次更换国号,补充了大量人物史实,推动了契丹文字研究。

辽代的白话碑对于研究白话碑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The paper tells something about the stone inscription of Lido dynasty, its discovery and record, kinds and feature, learning value and influnce etc. The books《The Woks Collected of Lido dynasty》(《辽文汇》) and 《All the Works of Liao dynasty》(《全辽文》)were the main works first collected the stone inscriptions of Liao Dynasty completely. There are about 320 to 330 kinds of stone inscriptions of Liao dynasty found now. The materials mentioned above told us that the reigning title of Liao dynasty changed several times. Stories about many people of Liao dynasty were found here, so it should b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 to correct and make additions to the book《The History of Liao Dynasty》(《辽史》),and study the characters of Qidan. The stones written in vernacular will help us to study the history of them.【关键词】辽代/石刻/补正《辽史》〔中图分类号〕K87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83(2008)01-0027-07所谓石刻,系指在石头上凿刻的文字和图像。

石刻旧属金石学,今日石刻文字研究属古文献学,石刻图像(如摩崖石刻、石窟造像)属文物考古学。

这里只简述辽代的石刻文字,不包括石刻图像。

一、辽代石刻的发现与著录石刻可以分为地上、地下两类。

寺院的石碑、经幢露天存放,很容易发现和著录;而埋藏于地下的墓志,只有经过清理发掘才能被发现。

因此,最早见于著录的是地上的石刻,到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地下的碑志才大量被发现,现在所见到的辽代地下石刻,大多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被发现的。

辽代石刻发现的地区,主要是北京、内蒙古、河北、山西、辽宁、黑龙江。

这些地区都在辽朝统治境域之内,故有辽代石刻遗存。

在辽宋“澶渊之盟”以后,两国以白沟(今拒马河)为界,白沟以南为宋朝地域,很难发现辽代石碑。

不过也有特例,在广东南海光孝寺中,却有一通辽道宗大康六年(1080年)的《东作使造像记》,是东作使杨某为其新生小男孩所作,应是后人携带至此①。

在朝鲜北部有辽代石刻被发现,因为在图们江、鸭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在辽代属于东京道管辖。

今蒙古国在辽代属上京道管辖,辽代的古城和寺院多,也有辽代石刻,只是其文字未被记录出来。

辽朝的历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916~1125年属于前期,1124~1211年属于后期,有如北宋和南宋。

辽朝后期统治重心在中亚,首都为虎思斡耳朵,史称西辽。

西辽存在的时间很长,也应当有石刻遗存。

辽代石刻的著录,最初多见于地方史志和地方文献中。

《元一统志》曾节录了《仙露寺碑》文②,这是志书中最早记录的辽代石刻。

《钦定热河志》、《承德府志》、《义县志》、《朝阳县志》、《塔子沟纪略》、《沈阳县志》、《盘山志》、《蓟县志》、《玉田县志》、《山西通志》、《大同府志》等都记录了辽代石刻。

光绪年间,胡聘之编有《山右石刻丛编》,收录了辽代石刻8种。

光绪中,缪荃孙总纂《顺天府志》,搜罗畿辅碑志,辑成《辽文存》6卷,收入辽代遗文245篇,其中有石刻若干,光绪末,王仁俊辑《辽文萃》7卷,其中包含有石刻若干。

与此同时,黄任恒又辑《辽文最》4卷,其中有石刻若干。

黄氏未见缪荃孙《辽文存》,故重复者甚多。

入民国以后,辽代石刻渐多,金毓黻《辽东文献征略》、罗振玉《辽居杂著》,以及《东北丛刊》、《燕京学报》等等也有著录③。

日本学者园田一龟曾在东北广搜碑志,编辑成《满洲金石志稿》,其中有辽代石刻若干。

以上这些著作今日难以寻找,而且所收数量不多,收录比较全面的当首推《全辽文》。

陈述先生从20世纪30年代起,曾广泛搜集辽代石刻,以前北平研究院、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所收藏的辽代石刻为主,辑成《辽文汇》10卷,由中国科学院出版局于1953年出版。

其后,各地出土辽代石刻渐多,于是又不断补充,在《辽文汇》基础上编辑成《全辽文》13卷,由中华书局于1982年出版,此书共收入辽代石刻270余种,如果将契丹文石刻也计算在内,共280余种,当时所能见到的辽代石刻几乎全部收入④。

此后,各地又新发现了一些辽代石刻,向南在《全辽文》的基础上又加以补充、编辑成《辽代石刻文编》,于1995年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内蒙古是辽代石刻出土最多的地区,盖之庸将内蒙古出土的主要辽代石刻编为一集,称《内蒙古辽代石刻文研究》,2002年由内蒙古大学出版社出版,共收入内蒙古发现的辽代石刻68种,其中有若干新出土的石刻⑤。

据悉,近年又有新出土的辽代石刻,有的已著文发表,有的尚未进行研究公诸于世。

目前已发现的辽代石刻,大约在320~330种左右。

如果与其他朝代相比,辽代石刻数量并不算多,然而其学术价值却非常高,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二、辽代石刻的种类与特点文字是语言的外壳,它与语言互为表里,都是用以表达思维、进行思想沟通的工具。

文字表达必须要有书写材料,用绢帛书写称帛书,用竹木书写称简牍,用纸张书写称纸书,用石头书写称石刻(石刻先用朱笔书写文字,称做书丹,然后石工将朱笔凿刻成阴文)。

所用的书写材料虽然不同,然而都是为了记事和沟通思想。

石刻通称石碑,就其性质、用途而言,可以划分为地上和地下两大类。

在其下又可以细分为若干种类,具有不同的名称。

(一)地上石刻地上石刻一般称为碑,辽碑可细分为若干种。

1.纪功碑。

纪功碑是辽代最早出现的石刻,耶律阿保机即位以前(910年),曾“诏左仆射韩知古建碑龙化州大广寺,以记功德”⑥,两年后(912年),征讨奚,获胜以后“次滦河、刻石记功”⑦。

天赞三年(924年)征讨吐浑、党项、阻卜,于古回鹘城“勒石记功”,又“诏砻辟遏可汗故碑,以契丹、突厥、汉字记其功”⑧。

砻者,磨也,即磨去旧碑文以刻记功碑。

古回鹘城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畔,可知蒙古国境内应有辽碑。

《辽史》称,在辽太祖陵前有圣踪殿,立碑述太祖游猎之事。

殿东有楼,“立碑以记太祖创业之功”⑨。

据实地考察所见,太祖陵黑龙门附近有契丹大字残石,应即太祖纪功碑所在⑩。

2.寺庙碑。

这类碑属于纪事碑,多记载创建或改建寺庙的始末,数量比较多。

有的碑记载名僧的事迹,如大安七年(1091年)《法均大师遗行碑》、乾统八年(1108年)《妙行大师行状碑》,所谓“遗行”、“行状”,即今日所说的事迹。

3.碑记。

碑记的内容、性质与寺庙碑相同,只是标题后面多加了一个“记”字。

举凡碑记、造像记、藏经记、石匣记、遗行记等等,都可以归入此类。

北京西郊大觉寺《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咸雍四年,1068年)保存完好,最具代表性。

此外,俗人所立的一些碑刻也加有“记”字,如《涿州移建孔庙碑阴记》(统和二十八年,1010年)、《三河县重修文宣王庙记》(乾统七年,1107年)等等。

4.塔记。

塔记是记载建塔始末,数量也比较多。

从塔记可知,辽代建塔原因有多种。

有的是出于国泰民安、为歌颂圣君明主而建塔纪念的。

例如《盘山甘泉寺新创净光佛塔记》(统和二十年,1002年)称:“今乃岁值安康,人皆丰足……伏遇我承天皇太后恩沾万汇,德被两朝……况我昭圣皇帝,垂衣而遇宇宙,握镜以统黔黎”云云,即道出了其建塔的缘由。

有的宗室贵族出于崇佛善心而造塔,如《昊天石塔记》(清宁五年,1059年)称:“秦越大长公主发心造十三级浮图一座。

”按此塔在北京西便门大街以北,今已不存。

有的是僧人为其亡师建藏身塔,如《沙门志果为亡师造塔幢记》、《沙门可训为本师季攴造塔记》。

还有信徒为亡过父母建塔刻记。

5.幢记。

幢者,碑之一种。

幢,梵文名驮咐若,以丝绸写经,卷成圆筒状,置于佛前者,称经幢。

将佛经刻于石柱上者,称石幢,俗称石经幢,多呈八角形,通常由座、身、顶三部分组成,经文刻在幢身。

辽代经幢多刻佛顶尊胜陀罗尼或其它短小的咒语。

立幢是信徒的善举,故留有捐资人的题记。

沈阳故宫前的“大十面”,即是辽代经幢。

清人何汝霖《沈阳记程》、叶昌炽《语石》曾有记载(11)。

今已移到十王亭院内。

北京门头沟统和十年(992年)《清水院石幢题记》篇幅甚长,署名的有行幽州府玉河县令齐讽等数十人(12)。

经幢虽多见于寺庙之中,不过墓前也偶见之。

辽圣宗墓前有残断经幢,文中有“陀罗尼幢座”字样(13)。

耶律琮墓前有观音经碑,满刻《佛说观音经》。

虽非八面体,然而其性质与经幢相似。

墓前立幢是为墓主祈福,与佛教信徒立幢性质相同。

6.题记。

辽代盛行题记,与辽代崇尚佛教有关。

辽代的石刻题记,有的是造像题记,如会同十年(947年)《宋晖造像题记》。

有的与寺庙建筑有关,如重熙七年(1038年)《大同县薄伽教藏木梁题记》。

更多的则是刻经题记,北京房山云居寺石经上刻有许多捐资人的题记,其中以唐代、辽代题记居多,仅辽刻《大宝积经》即有题记数十条。

题记人身份不同,有僧人、品官、贵族,还有平民百姓(14)。

中国佛教协会已将这些题记一一记录下来,整理成《房山石经题记汇编》,由书目文献出版社(今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